首页   商界     
何晶:香港真正该思考的问题是相对于大陆,它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作者:何晶|李显龙夫人,淡马锡CEO

来源:新加坡眼

【10月26日,李显龙夫人、淡马锡CEO何晶po出千字脸书,正面回应港媒发表的关于新加坡从香港动荡局势中获益的文章。公众号 新加坡眼 进行了全文翻译,观察者网已获得转载授权。】

香港的一些人似乎总爱把新加坡视为“竞争对手”。

事实上,尽管都曾历英国统治,这两个经济体却截然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

对于现代香港,真正该问的问题是:相对于中国大陆,它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在英治时期,尤其是在共产党接管中国大陆之后,香港成为了通往中国大陆的贸易窗口。

在后英治时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继续改革和经济开放,香港的这个角色开始发生变化。

制造业原本占香港经济总量的20%-30%,随着香港的制造业迁往中国大陆,制造业占比很快就跌破10%。这意味着香港流失了大量的较为稳定的制造业岗位——从半熟练工人到中层主管和管理层。

如今,制造业占香港GDP的2-3%,连5%都不到。香港已经基本不存在制造业了。

所以,香港成为了中国大陆的服务中心。

不妨回想一下:在1949年之前和英国接管香港之前,中国的金融和商业中心在哪里?

中国的主要金融中心在上海,同时,在北方的北京和南方的广州也有蓬勃发展的金融中心。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直到英国人的出现,以及战后中国因“自力更生”政策的失败而封关自守,香港才开始扮演金融中心的角色。

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香港真正的竞争者其实是在中国大陆——上海、广州和北京。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规模到了2000年时已达到约1万亿美元,是香港GDP的6倍。

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GDP迅速增长,到了2018年增长了10倍以上。在同一时期,香港的GDP翻了一番。

香港GDP现在约占中国GDP的3%。换句话说,中国的经济规模是香港的30倍以上。

即便是深圳,虽然在1980年之前只是个人烟稀少的渔村,其GDP以及对全中国顶尖人才的吸引力和密集程度现都已超过香港。没错,深圳是经济特区,但即使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深圳的成功也体现了中国经济开放的潜力。

因此,人们真正该问的是,香港在中国、在世界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纠结于资金和人口向新加坡流动(而无视资金和人口同样流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完全无济于事。

资金外流正如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香港和新加坡也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地理位置。

香港在历史和地理上与中国紧绑在一起,同样的,新加坡在地理上与东南亚密不可分。

英国人曾将香港作为对华贸易站,并将新加坡设置为东南亚香料的贸易站。

比之香港,新加坡多了个角色,那就是它曾经是英国远东司令部驻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英国海军无敌的神话。

独立后的新加坡找到了生存之道。

香港则向中国大陆提供服务,换取优厚经济收入。

约十年前,一些跨国企业决定把公司迁往中国大陆城市,如上海。

这是因为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的信心增强了,因此他们将中国大陆城市视为香港的直接替代——尤其当这些企业在中国大陆设有大型制造工厂。

无可否认,一些中国人移居香港,或迁往香港工作或生活。对一些中国人而言,香港具有吸引力——它较少约束,例如没有计生要求——但是,这些在中国大陆已开始逐渐松绑。

如果中国继续放宽一些政策和改善生活条件,香港届时面临的真正挑战是自己在中国、在世界还能扮演什么角色?

在过去的22年中,香港对中国的真正价值是它是一国两制概念的试验田,是吸引台湾回归的榜样。

但是,如果香港扮演不来这个角色,那么它在海峡两岸课题上对中国大陆的战略价值就要大大降低。

香港是中国的迪拜吗——让中国人前去减压?香港是中国的窗口吗——让世界可以在圈外近距离观察中国大陆并与之经商?又或者,香港是中国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式民主的试验田?

香港从未是民主社会,它即便作为民主制度的试验田,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是,香港的优势在于,它无须建立、维持自己的军事力量,因此,香港拥有更多的财务自由度,香港居民无须负担兵役义务。

新加坡则有点幸运。战后的新加坡就展开了一系列的试验——在新马合并和新加坡独立之前,它就经历过市议会选举、自治(除国防和外交事务以外)。

从中,新加坡人民以及政治和商界领袖学会了什么做法有效,什么做法徒劳。

对新加坡来说,生存(或者说,避免灭亡)是第一要务,迫使我们无视意识形态,快速学习。

也许,新加坡走过的路可以为香港所借鉴——通过市议会选举让人民管理自己的选区,然后进行自治,国防和外交事务除外。

英国人匆匆离去之后,为香港留下的是并未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体制,它既对香港无益,也不是通往具有香港特色民主的可行之路,更不用说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

因此,唯有深入审视自身,从而确认自己究竟能在中国、在世界上扮演什么角色,是香港人最佳选项。唯有在中国的事务上扮演积极角色,香港在世界上才有发挥空间。

与此同时,在未来十年和更长远的时间内,地缘经济、区域政治和科技将影响贸易和商务,新加坡也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在本区域和在世界上的角色。

世上还有一些自然力量能吞噬我们所有人——不论我们的政治形态或意图。哪怕是世上最强大的国家所能组织的防御力量,也无法与之抗衡。

各位,为了给我们的人民、国家、家庭和后代一个更美好,更善良,更安全的世界,让我们保持冷静,深思熟虑,按部就班,果断前行。

英文原文略

网友精彩点评

观静

作为新加坡的视角,以新加坡掌舵人之一的身份,来看香港和评论,是合适的。香港,最大的问题,是社会割裂,政治力量无法形成团结的、统一的、稳定的管理核心。白白的在中国复兴机遇,一带一路的世纪机遇面前,无所作为。香港,跟同地同文同种,一河之隔,来往密切。又有国际化的积淀、国际资本、金融中心经验。本来在中国复兴的阶段,依托内地的腾飞,应该是全村最靓的崽。那些摘瓜的人,真是鼠目寸光。

默默无闻

所谓反送中这几个月可以完全看出很多香港人的真是心态(他们的不满其实就是内地发展了),在他们心理只能香港发展不能内地发展,所以董伯伯说(国家好香港好)会有非常多的香港人不满,他们潜意识就是国家不好香港才能更好。这就是很多香港人的真实想法。而当内地其他城市发展超过香港后香港很大一部分的心态就失衡了,他们在潜意识里面不希望和中国内地一起发展倔起,他们只希望香港好绝对不希望中国好,这就是这几个月香港人所谓反送中最好的注角,他们就是这么想的。

徽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直到英国人的出现,以及战后中国因“自力更生”政策的失败而封关自守,香港才开始扮演金融中心的角色。------明明是美国和西方对中国的全面封锁和遏制,怎么就是有人要睁眼说瞎话???49年留下香港没有解放的目的就是保有一个和世界交流的窗口,当时英国人自己都准备好撤出香港,看见共产党没有收复香港的动作和意图,英国人才停止撤出香港。直到现在美国和西方凡是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都不卖中国,依然是继续遏制中国,所以因为封锁就谈不上自力更生政策的失败!!

基程

我的观点,自力更生是因为毛不希望融入苏联国际分工体系,另外,不是因为抗美援朝,你以为苏联会援助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在东亚拖住美国,使美国在冷战中处于下风,尼克松又怎会访华?抗美援朝和对抗美国都是我们自力更生下的决策,又怎么能说没用呢?看起来客观理性,实际上没有了解中国前三十年历史

Winter_Chen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融入别人的体制只能是权宜之计,也幸好中国没有融入苏联的经合互助组织,才使得中国经济没有在苏联解体后崩溃,而朝鲜就是典型。抗美援朝和中美建交,严格意义上讲那可以成为独立自主,而不是自力更生,中美建交后谈成的最大协议就是中美科技协定,这使得中国像美国大量派遣留学生和大规模引进美国技术,对中国的帮助显而易见,这就是国际交流的巨大好处,直到今天,中国在某些领域还是用美国砖建中国墙,只是美国人觉得亏了,现在从全球化上往后退,中国才下定决心走科技自立这条路


2019-10-29点击数/观注度 10550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