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国际大都市|纽约产业的“里子”和“面子”(上篇)

原创: 陈雪琴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都市圈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平台。但都市圈内产业发展的特征和布局究竟有何规律可循,依然是一个“世纪之问”:是聚焦“高精尖、白菜心”的产业发展?还是高端产业与都市消费型产业并存?产业是从中心到外围沿价值链梯度分布?还是呈现出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组团式分布形态?

“以’创新尖峰+产业高地’打造都市圈经济的新未来!”一文探讨了都市圈产业发展的可能范式,本文以纽约都市圈为样本,透过百老汇、华尔街这些纽约的“面子”,去探寻其产业布局演进轨迹的“里子”, 试图去揭示:是什么成就了“世界之巅”的纽约?

缘木求本,纽约产业的都市圈化演进

世界金融中心!

世界的十字路口!

Alpha++级世界一线城市!

GDP是上海的两倍!(2017年,纽约市GDP达到8068.6亿美元,接近上海的两倍,纽约大都市区GDP更高达1.72万亿美元)

贴在纽约身上的标签数不胜数,纽约的“地标”也不胜枚举:从歌舞升平的百老汇、金融大脑华尔街,到全球制药重镇新泽西、基金之都格林尼治,再到坐拥IBM研发中心、格罗方德等先进制造业的“纽约科技谷”……,雍容华贵的“外衣”是纽约作为全球性生产要素配置中心的一种外在呈现,这个曾经的黑奴市场大本营,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小商埠发展成为如今的世界级都市圈?

17世纪纽约以商贸立埠,18世纪在与波士顿、费城等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19世纪随着伊利运河及铁路的开通,工商业、金融及证券交易空前活跃,发展遥遥领先,成为美国当之无愧的首位城市,1860年进口贸易占全国的2/3、出口贸易占1/3。由于纽约市制造业兴起于工业革命初期,以服装、印刷、食品加工、制鞋、造船及机械的小工厂为主,且主要集中在曼哈顿。

19世纪到中期到20世纪中期,纽约市产业加速发展,城市版图不断扩张,布鲁克林、皇后区和布朗克斯加速城市化,纽约市进入大都市区化发展阶段。二战后,在美国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郊区化发展背景下,纽约及其周边地区根据区位特性平衡成本和收益,产业动态重组和调整,逐步演化成当前的都市圈产业格局。在此过程中,纽约产业与周边区域联系加速,在外溢扩张中加快转型升级。纽约市产业的都市圈化重点包括:

制造业郊区化:纽约市已有制造业及新增制造业迁到郊区或落脚于成本较低的南部或西部,一是北向韦斯特切斯特县的中部狭长地带,从哈德逊河穿越怀特普莱恩斯到康涅狄格州的边界。二是向东北康涅狄格州的费尔菲尔德境内的斯坦福市中心和附近的格林威治。三是向西向南至新泽西州穿越莫里斯县和萨摩赛特县中心的狭长地带。

金融及服务部门分化:纽约市企业后台管理系统、保险公司、银行分行、区域性销售机构和医疗门诊等向郊区发展。例如曼哈顿对岸的泽西城新港地区成为曼哈顿地图的延展,后者不断迁移出来的银行、证券等后台清算部门帮助其形成一个新兴的金融区。又如康涅迪格西南部靠近纽约沿海地区从19世纪后期开始就开始吸引纽约富裕居民聚集,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郊区化的推进,费尔菲尔德县蓬勃发展,吸引了大型跨国公司总部及银行、财务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的入驻,形成斯坦福德金融区和格林尼治基金小镇。

公司总部调整:1950年之前,公司总部的总趋势是朝向中心商务区。之后外迁趋势加强。1954年,通用食品公司从曼哈顿迁移到纽约州的怀特普莱恩斯。1955-1980年,外迁行为达到顶峰,IBM、海湾石油、联合碳化物、通用电话、施乐、美国烟草、雀巢等50多家大型公司总部离开纽约。如佳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以纽约为基地,1971年迁往长岛的梅尔维尔(Melville)。

郊区化的持续推进以及美国引领全球化中产业的整体调整,使纽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制造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衰退,1966-1991年间,制衣业雇工减少64%,纺织品、橡胶及塑料制品、运输设备及多种制品行业,工业岗位减少约2/3;有些行业部门,包括纸制品、金属加工制品、石陶及玻璃制品、家居和家居设备、食品、电子和电机设备仪器及相关产品、工业机械、皮革与皮革制品、初级金属制品,经历了70%甚至更多的就业萎缩。

事实上,不只是纽约,美国东北地区的传统制造城市都面临共同的问题,即旧有工厂已经过时且效率低下,阻碍了流水线生产,制造商急需寻求建立基于现代设计的新工厂,然而由于分区规定,土地成本和高房产税,新的庞大工厂在东北城区无法获得开阔的土地。同时,工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成本和冲突。因此,东海岸的“去工业化”趋势明显,大部分城市将工业区改造成适合轻工业或研发的地区。2017年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在12%左右,其中纽约州整体的制造业占比仅为4.7%,康涅狄格州占比为10.7%,新泽西州的制造业占比为8.3%,而纽约市的制造业占GDP比重不足2%。

纽约市“尖峰”崛起

伴随着产业的升级及都市圈化布局,纽约已经从物质生产中心功能向为生产和流通服务的金融、信息、管理、科学、文化、教育中心等多功能演变,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医疗健康服务、教育服务等高度发展,辐射引领全球产业。1990、2000、2018三个阶段代表年份就业人员行业的演变能清晰勾勒出纽约城市功能的变化。

当前,纽约在商业、金融、科技、文化等方面在全球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纽约的产业“尖峰”体现在:

金融服务的全球控制力。产业价值链金字塔尖的金融,是纽约的核心产业之一,包括信贷中介、金融投资、投资银行、证券交易、证券经纪、保险等,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资本和经济的神经,可以说,“华尔街一咳嗽,整个世界都可能感冒”。2018年纽约金融保险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的比重为7.5%,而总体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高达28%。可以看出,纽约市金融保险行业虽然占据附加值的尖端,但是与就业的带动面并不匹配,是纽约市内两级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多元化战略的推行,纽约对金融的依赖逐步下降,从业人员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但华尔街对全球经济的调配和控制力丝毫不减,并在新经济领域发挥新的作用。

除金融外,专业及商业服务是纽约汇聚全球精英的另一“招牌产业”。大量的贸易公司、交易所、律师事务所、会计公司、广告公司、设计公司、交通通讯服务公司等在纽约集聚,为全球实体产业提供服务。1990年,商业服务只有25.1万个工作岗位,占比为7%;2000年达到32.1万,占比为8.6%;到2018年上升到42万,占比达9.24%。此外,教育、医疗、法律服务等知识服务业从业人员显著增加。

科技创新的产业重塑力。凭借优势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基础,近年来纽约市科技行业发展迅猛,呈现科技回归都市的趋势,成为纽约湾区经济增长新引擎,2006-2016年纽约市科技从业人员增长8万人左右,增速是全市总体的2倍,是美国科技行业的3倍。基于纽约丰富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相比其他地区,纽约市的科技业态更为丰富,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更为深入,为商业、时尚、传媒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形成有别于硅谷的“东岸模式”。Google在带动纽约市电子信息类科技公司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推动曼哈顿下城区到特里贝卡区等地的移动信息技术企业群形成“硅巷”,Facebook、Apple、Uber等公司逐步扩大自己在纽约的地盘。纽约生态系统比硅谷和伦敦更为多元,新创公司社群迅速壮大,也容易取得资本和人才,且是大型媒体、时尚与金融业者的聚集处。硅巷新创公司以广告、新媒体、金融科技等领域为主,包括DoubleClick、IAC、Shutterstock等。2007-2016年纽约市互联网及应用就业人数增长28.7%。

文化创意的世界影响力。纽约是金融重镇,是科技新城,更是文化之都。参观博物馆,观看百老汇演出,听一场纽约交响乐团音乐会,已经成为纽约之行不可或缺的“三件套”。纽约具备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艺术人才资源、资金资源、剧院渠道资源及支持网络,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艺术从业人员呈持续上升的态势,2018年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2.63%。据统计,纽约市拥有全国28%的时装设计师、14%的制片人和导演、12%的印刷和媒体编辑以及12%的艺术总监。2006-2016年十年间,纽约市创意产业的增速远高于其他行业,全行业平均增速达到12%,其中电视电影增速为53%,美术类33%,表演艺术类26%,广告类24%,视觉艺术类24%,设计应用类17%,远高于金融保险0.1%的增速。

随着房地产价格飙升,旧的商业建筑变成了住宅,创意工作者越来越难找到排练、录音和办公的地方,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创意专业人士正在寻求共同工作空间,将其作为一种汇聚资源的方式,并允许在复杂的项目上建立更灵活的伙伴关系,一些跨领域的协作工作空间如Studio Guild, Con Artists Collective, Create NY, Knockdown Center, Eyebeam和Pioneer Works已经在这个城市遍地开花。而且创意产业逐步向外围扩张转移,2006-2016年,曼哈顿在创意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从87%降至79%,而布鲁克林的创意公司数量则加速发展,bushwick、greenpoint等成为新的创意人员集聚地。

都市工业的本地适应力。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纽约制造业持续下行,而都市工业成为纽约制造业下行中的一抹亮色:轻工业内部的大批量生产让位于小批量、非标准化、周转时间短、投资新技术、创意属性强、满足就近市场需求的在利基市场中运营并利用现代生产流程的中小型创业型公司。2016年,纽约市的平均制造公司仅有13.4名员工(低于2000年的17.3名),而纽约州的制造公司平均雇用26.3名工人。这些企业主要布局在布鲁克林的工业城等一些轻工商业区,企业成长后会进行制造外包或在纽约市外设立基地。

在纽约产业结构变动和制造业演变过程中,都市型工业的聚集性得以充分展示,体现在制造业向服装业、印刷出版业的集聚以及都市型工业在中心区的集聚。从纽约制造业前五名来看,分别为食品制造、服装制造、金属制品、印刷、家具等。

一是服务都市消费需求的食品工业。2018年纽约市食品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73万人,其中布鲁克林占比为38.8%,其次为曼哈顿占比24%。纽约市食品产业以小型制作工场、孵化器和公共商用厨房为主要形态。如哈莱姆区(Harlem)的热面包厨房孵化器、日落公园(Sunset Park)的哈娜厨房(Hana Kitchen)、长岛市(Long Island City)的创业空间以及贝德福德-斯图文森(Bedford Stuyvesant)的布鲁克林食品工场(Brooklyn Foodworks)为个人业主和小型食品公司提供了公共空间。

二是紧跟时尚前沿的服装定制产业。纽约市领导着美国乃至世界时装新潮流,在流行风尚快速变化的条件下,设计师愿意找就近的生产厂家生产其产品,且纽约大部分服装制作企业都是与知名品牌长久合作的“百年老店”,从设计到图案、切割、原型、生产,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大部分服装制作企业位于核心区曼哈顿,占比达63.7%。如Park Avenue International创立于1982年,现仍位处服装区的中心地带,主要生产和制造皮革手袋、皮带、配件及各种装饰,加工50-100件以内产品的车边、定制编织、皮革编织、镶嵌、切割、定制件、样品制作、图案制作等。Apodis NYC Apparel是家族企业。

三是3D打印及印刷相关产业。基于复杂的产业生态网络和对潮流的敏感度,纽约成为全球3D打印之都,诞生了3D打印的先驱MakerBot和Shapeways,目前有十几家3D打印制造商和3,739家制作商,516台3D打印机,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洛杉矶(拥有2557家制造商和410台打印机),第三的伦敦(3326家制造商和358台打印机),第四的巴黎(2069家制造商和313台打印机)。纽约是美国出版业的中心,数百家国家级杂志的总部设立于此,服务出版的印刷产业占据重要位置,从业人员达到4856人,主要分布在近郊的布鲁克林和皇后区。

四是匹配住宅建造的金属制品和木制品产业。产业主要得益于建筑活动以及家庭、餐馆、公共机构和企业对定制产品的需求。如木制品主要为私人住宅定制橱柜,为博物馆和办公楼建造家具和展示柜,并修复或复制从壁炉架到楼梯的历史文物,包括定制家具、金属栏杆、现代吊灯、螺旋楼梯以及其他手工制作的木制和金属家具。金属制品主要为博物馆和画廊制作金属雕塑,为餐馆建造定制的酒吧和家具,为新建筑的大堂制作手工照明灯具,为精品店、办公室和家庭制作家具等。

(未完待续...)


2019-11-5点击数/观注度 3676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