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社会主义建设 |
胡鞍钢:为什么中国需要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国情视角分析 |
原创: 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2019年11月22日,由中共央宣传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指导,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共同主办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聚焦|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共同主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会】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作了题为“为什么中国需要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国情视角分析”的发言。以下根据胡鞍钢教授现场发言整理。 为什么党中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如何从国情视角来认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世界上190多个主权国家中,中国具有极其特殊的基本国情,所遇到的国家治理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世所罕见。正因为此,中国不仅需要加速“五位一体”的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还需要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一是从中国人口国情看,1949年中国就迈上了人口倍增台阶,21世纪进入三大人口高峰期: 一是总人口高峰,2019年达到14.0亿人口,比36个OECD国家13.0亿人口多出1亿人,预计2027年达到最高峰,被印度所超过; 二是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达到最高峰,2018年全国劳动力人口为7.86亿人,比OECD的6.41亿人多出1.45亿人; 三是老年人口(65岁以上年龄人口)为1.67亿人,未来还将持续上升,到2040年达到最高峰,一直是居世界首位。 无论是吃饭问题还是就业问题,解决难度世所罕见。相反的例子,按“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这一监测指标,至今全球共有超过20亿人处于这种状态,约有8.216亿人面临粮食不充足的困境[①]。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还面临着大量突出的民生问题,如何实现七个“有所”目标,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每一项民生问题的解决都是世界性的治理难题,人口基数大,人群差异性大。 二是从中国城乡国情看,“一个中国、两种社会”,从城镇与农村人口比例看,从建国初期的“一九开”到改革初期的“二八开”,1995年农村人口达到最高峰,而后下降,2003年印度农村人口超过中国,2010年为“五五开”,再到2018年的“六四开”,农村人口5.64亿人,比欧盟总人口还要多。城乡收入、消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即使未来时期农村人口比例将下降至30%,也仍有4亿人以上。这始终是中国治理难题,也是世界性的治理难题。这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乡协调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不断走向共同富裕。 三是从中国地区国情看,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差异性、发展不平衡性以及协调难度之大世所罕见。2002年作者曾形象地讲“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高收入地区)”,[②]现在仍是“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高收入、发达地区)”。如何实行区域协调发展,在共同发展过程中使各个地区不断上台阶,同时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世界大国遇到的共同的治理难题。这就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区域治理方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等。 四是从中国民族角度看,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有八个少数民族省份、30个自治州、117个自治县,1.3亿少数民族人口,如何在“一体(单一制)多元(民族区域自治)”体制下,确保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地区发展任务世所罕见。从国际背景看,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其中亚洲就有1000多个,当今世界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种族差别成为突出的问题,一直是世界难题。其中前苏联“一分为十五”、前南斯拉夫“一分为七”、前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等,世界从二次大战后50多个主权国家,到目前已分化出190多个主权国家。中国始终保持了国家统一、各民族大团结,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也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藏自治区,用40年的时间实现人类发展指数(HDI)跨越式发展。 1980年,西藏HDI低于所有周边国家; 1990年,西藏HDI仅高于阿富汗; 2000年,西藏HDI高于阿富汗、缅甸、巴基斯坦、尼泊尔,低于印度、孟加拉国,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0.55以下); 到2015年,西藏HDI达到0.638(相当于世界排位127),明显高于印度(0.624,世界排位131位)、不丹0.607(132)、孟加拉国0.579(139)。 在1980-2015年期间,世界平均HDI增加了0.158,中国HDI增加了0.315,西藏HDI增加了0.432,远高于全国以及周边国家HDI同期增加幅度。其中,西藏自治区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的免费教育,提高了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预期寿命大幅度增加。西藏自治区充分利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五是从中国自然国情看,中国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的6.5%,耕地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的9%,但却成功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用极其有限的资源支撑了中国70年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环境污染严重,煤炭消耗、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为此,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建设主体功能区,着力解决突出的重大环境问题,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六是从中国政治国情看,中国政府结构是世界上唯一的五级政府国家,从中央—省级(31个省市区、2个特别行政区)—地级(334个)—县级(2851个)—乡镇级(39890个),其国家治理的差异性、复杂性、难度之大世所罕见,“一个中国、五级政府”是最重要的中国政治国情特征之一。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地方治理始终都面临极大的、复杂的、多元的信息不对称性。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关系、政府与人民、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都是世界性难题,也会作出世界性的治理贡献。为此,强调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坚持全国一盘棋。要深化国家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的自主权,支持地方创造性治理,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使条块形成整体合力,建立新型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七是从中国经济社会多重转型看,这包括从极低收入向上中等收入进而向高收入跨越,从初步工业化向工业化、服务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同步发展转型,从以农村人口为主向以城市人口为主的现代社会转型,从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从世界最大的贫困社会到世界最大的上中等收入社会(全面小康社会),从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不断走向中等发达国家。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属于压缩式、集中式、多重转型,始终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转型治理挑战。为此就需要“十三个坚持和完善”,特别是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八是从中国与世界关系看,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向开放、全面开放经济转型,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始终面临世界大国博弈,特别是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外部挑战,也面临来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部竞争压力,为此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面参与地区治理、多边治理、全球治理,为中国和平发展与现代化创造“天时地利”。 因此,作为一个世界上极其特殊国情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既不可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制度体系,也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治理模式,只能也必须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也正是在破解世界性难题的挑战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根本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历史轨迹。 例如,1820年—1950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速仅为0.04%,而1952年—2018年期间,GDP年均增速高达8.1%,也高于同期美国GDP年均增速3.0%,实现了对美国的迅速追赶和超越。 总之,70年的新中国历史表明,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巨大的优越性、显著的制度优势、特有的治理优势,确保了国家长治久安,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走在富民强国的人间正道,不断创造人间奇迹。 [①]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19年7月)。 [②]胡鞍钢主编:《中国战略构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
|||
2019-11-29 3570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