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伟大觉醒 |
国家社会是筑炼民族传统与文明进步的基石! |
作者:燃烧的心 发布时间:2020-05-21来源:民族复兴网 经常上网的人们,都会看过不少惊醒与抨击中华民族国民行为和意识自私自利化的的博文,几多伤感,几多震惊。犹如《丑陋的中国人》文中,柏杨对被保守观念禁锢的中国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大胆剖析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自揭家丑,曝露恶习。小到窝里斗、脏、乱、吵、不能团结、死不认错、自私不顾及别人,无秩序,不会讲“对不起,谢谢,没关系”,喜欢讲大话.喜欢讲空话,喜欢讲假话,喜欢讲谎话,更喜欢讲毒话,官吏文仕喜好拍马溜须,阿谀奉承,不断演绎“皇帝新衣”闹剧。这些国人的不良积习,大到造成中国官场腐败的科举,奴性媚骨的宦官制度,愚昧无知的裹脚恶俗等等。伴随着我们的社会“伤痕文学”勃起,使我们在一段时期内久久迷茫,视乎中华民族就是“劣根”民族,中国人也是“劣根”之人,其实不是这样。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国家社会进步与否,反映着统治者的统治意志,没有从来就是先进的国家社会,也不会有天生就是优等的民族,国家社会才是筑炼民族传统与文明最基本基石。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摆脱奴隶制社会已经两千多年了,然而我们在封建社会中徘徊打转也是两千多年了,单就我们处在封建社会的长久时间而言,我们就不能豪言我们进步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罢,汉唐雄风也罢,宋王朝文治天下也罢,大元帝国横扫欧陆也罢,大明王朝下西洋也罢,清廷康熙、雍正、乾隆盛世也罢,谁也没有阻止住,我们在封建社会最后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彻底没落,谁也阻止不住我们饮恨“百年耻辱”,这就是我们的国家统治者、国家社会没有进步的结果。我们只是在封建王朝不断更迭中循环,“宫廷政变”也罢,“农民起义”也罢,只要真正的掌握了政权,就会效仿着覆灭了的前朝统治思想与模式,也成为了又一个走向没落的统治者。我们在这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过几度繁荣和强盛,有过几度国民安居乐业和边境安宁,但更多的是国家由兴到衰,由强至弱,国民生计艰难,国家饱受战乱与侵略。三皇五帝到如今,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再没有一个能够称之为是为着中华民族真正振兴强盛,而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坚定不移、毕生追求者了。为什么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王朝迭起,就没有一个真正心系中华民族的王主,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摆脱私心私欲束缚,虽有一时盛世,就自彪英主,其实他们只有王主之身,没有王主之心,也不会有王主之志,到头来能引以为豪的仅仅就是昏庸不昏庸、没落不没落而已。一个国家社会,一个民族未来,在统治者手里仅仅只看昏庸不昏庸、没落不没落,这样的国家社会和民族未来岂能有所超越与进步?! 在过去的中国社会,或者是中华民族历程中,我们形成了一套牢固的王朝统治模式与思想,就是要把一个“丧家犬”周游列国的偷生与苟活方式奉为国学宗师。其实每一个朝代都知道“儒家思想”是没落的“劣根”文化,但每一个朝代都又效仿着前朝,继续把“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积淀”,以此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久远,“上智下愚”与“人不为己”都是统治者的治国铁律,使国民在“上智下愚”中安分守己,在“人不为己”中不要凝聚抱团,如此统治者就高枕无忧了。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社会,一个民族,要形成什么,能形成什么,完全就是统治者的意志,统治者不希望国家社会走向进步,只希望自己的统治地久天长,最终国家社会所形成的,就成了民族久久的传统认知与理念了,社会人们自然就会久久封闭与沦丧在这样的传统认知与理念中,自认“天命”。王主私心私欲昌盛,必然导致国民效仿,整个世间就会自私自利盛行,这样的“昌盛”与“盛行”漫漫两千多年,它会孕育出中华民族何样的传统与思想?因此,在说到中华民族人们“劣根”的时候,每一个中华民族的人们都不要过分自责自己了,因为这样的“劣根”是历朝历代统治者一味强加给国民的,把中国社会搞成私心私欲染缸,国民们都在为着自己的生计“自私自利”亡命奔波,无暇操心和参与社会事务,统治者的江山社稷也就安然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此教化子孙,代代默守成规,甚至很多统治者要变本加厉倡导私心私欲,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这样的封建统治下,中华民族“劣根”传统与思想就水到渠成了。我讲这些,绝非是要摘除中国社会人们的“劣根”传统思想与社会责任,更不是要为这样的“劣根”痼疾辩护注养,仅仅就是实事求是探讨一下起源于因果而已。 我笑柏杨先生所著《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因为他没有看到和亲临过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如果他看到和亲临了新中国的前三十年,我想他的作品一定会有新的立意,眼光会更加聪慧,标的会直达核心。我们就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看看中国人民到底是“劣根”还是“伟大”。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样的理念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不会振扬起全民浪潮的,然而在新中国卷起了飓风骤浪,父母送子上前线,妻送夫上战场,领袖送长子去参战,黄继光为了少使战友负伤牺牲,毅然决然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邱少云为了战友们的安全和战役胜利,烈火中岿然不动,活活被烧死,罗盛教举起落水的异国儿童,自己埙命,这些可曾是中国社会的“劣根”一族所为?在新中国社会中展现出了“伟大”的壮举,我们是该为“劣根”哭啼,还是该为“伟大”讴歌?其实一不必为“劣根”哭啼沮丧,二也不需为“伟大”自喜狂癫,我们都要明白一个道理,或者说是一个社会哲理,那就是时代造就人民,反过来人民也能成就时代,相辅相成。新中国成立以后,各行各业都树立起了标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焦裕禄好楷模”,孩子们都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整个新中国社会都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柏杨先生少了中国社会这一段经历,《丑陋的中国人》就成了画虎画皮难画骨了。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人们活得的确很可怜,仁德博爱是人民呈现,饥寒交迫是人民经历,民族“劣根”都算在了人民头上,中华民族人民冤不冤啊?!国家的人民想热爱国家,“莫谈国事”警钟却在耳边长鸣,“小刀会”奋起抵抗外寇,到头来却成了“内贼”,我们该为这样一段历史如何定论注解?而今依然,“妄议”也会招致祸患。今天的中国社会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端详着“特色”社会,我们惦记着中国共产党,我们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国家兴旺和民族振兴,然而我们的社会翻案复辟猖狂,再度让“劣根”抬头疯长,信誓旦旦“壮士断腕”,整个社会法制糜烂,还要“法无禁止皆可为”,要把中华民族人民造就和传承的人伦道德与民族传统美德都践踏突破,我们,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未来还会剩下什么??? 国家的统治者造就着国民素质水准,“劣根”不属于中国人民,它属于中国社会的统治者,治国的结果会反映在国家社会中,会体现在国家人民个体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才是实事求是。“落后就会挨打”,国家社会的政治体制倒退,国家社会的精神思想倒退,更会招致敌人的蔑视与图谋,也一定会导致挨打。 毛主席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引中国人民“破四旧立四新”、“砸烂孔家店”、“斗私批修”、“批判走资派”、“防止卫星上天红旗落地”,今天看来着实是比一般的普通人“早看到了五十年以后”,我们亲眼见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路走来的历史,自豪自信日渐溃退,忧国忧党日渐剧烈,满眼翻案复辟得逞,我们肠子都悔青了,我们已经耽误了很久,未来该怎么办? 那就是听毛主席的话,继续革命,重塑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我们的社会主义征途。 张宏良:奴化和毒化教育是社会道德崩溃的思想根源 作者:张宏良 发布时间:2020-05-21 来源:民族复兴网 ——对习近平批评目前教科书“去中国化”的点评 2014-9-11 如果说1949年以前的教育是奴化教育,那么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教育则是毒化教育,两者相结合,形成了把富人变成野兽,把穷人变成牲口的教育。 本来,教育是引导人们由原始的动物性感官享受向崇高的精神追求飞跃的学习过程,但是目前中国教育则完全相反,是排斥人们对真善美的崇高精神追求,引导青少年单纯追求动物性的感官享受,从而把拥有5000年文明的当今中国,完全变成了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伦理尽失、道德崩溃的时代,成为当今世界唯一全民性伪劣假冒、坑蒙拐骗的社会。无一人敢相信,无一食没有毒,当今中国这一特点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邪恶现象。当今中国空前未有的这种堕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兽性化教育的结果。 并且中国的兽性化教育与西方国家的兽性化教育完全相反,西方国家的兽性化教育,是对外虎狼、对内牛羊的教育;中国的兽性化教育,则是对内虎狼、对外牛羊的教育。这就决定了中国教育的两个特点,一是对外“去中国化”的奴化教育,二是对内“去正义化”的毒化教育。这就是中国教育出来的精英集团残内媚外的精神根源。 当年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解决教育领域剥削阶级专政的问题,所以才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一起,作为文化大革命的革命对象。只是文革失败了,革命失败最可怕的现象,就是会造成百倍千倍乃至万倍的旧事物的极端反弹,中国教育一下子被推到了野蛮堕落的极端,从而造成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全面腐烂,而不像以往历史上的剥削社会那样仅仅是官场腐败。当今中国文化精英也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野蛮残暴的一个流氓集团。 2014-9-11 关联阅读: 习近平批评“去中国化”是在批评谁 来源:人民日报 文/党报评论君 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短短数语,寄托了总书记对复兴传统文化的希冀。“不赞成”、“悲哀”的字眼,让第30个教师节多了一丝反思的味道。 习近平批评的是谁?有分析认为,习近平的不赞成,必有所指;悲哀之说,必有所思。 上网一扒拉,好几个地方都躺枪了。前段时间,上海进行教材革新,为了给孩子减轻识字和背诵的压力,让古诗词从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退役”了。这是减负吗?有家长说,奥数还在,作业成山,怎么拿古诗开刀,这算哪门子的减负。 有人说,只不过是8首诗退出课本,又不是退出课堂,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果真如此吗?对于一国教育来说,古诗词入不入课本,传递的是政府对经典文化的态度。往大了说,传统经典,勾连的是民族之根,因此,入与不入,重视与不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实际上,这些年,语文教材的任何一次变动,都会引来躁动的争议。譬如“鲁迅文章该不该退出课本”“金庸小说能不能入选语文教材”“周杰伦歌曲进入语文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等,还有曾经的江苏版中学语文课本删除了《雷雨》、《孔雀东南飞》等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都引发了舆论碰撞。 不仅大陆如此,台湾也曾经为此争论不休。2008年,余光中等作家就对陈水扁当局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去中国化”的2009年版高中语文教纲提出批评。他指出,陈水扁当局教育主管部门缩减文言文在教科书中比例是不对的。台湾抢救语文教育联盟也呼吁,停止实施“去中国化”的高中语文教纲,把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列为必修课。 舆论的嘈嘈切切,是一次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激荡,不仅反映家长对于“教什么,怎么教”的参与欲望,更反映出对传统经典、文化精华的珍视。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看看儒学在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地生根发芽,就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内生力量。相信普希金永远不会撤出俄罗斯的教材,莎士比亚也不会撤出英国教材,若我们的教材减少传统经典,就等于削弱了民族之魂。因此,对教材删改中去中国化的无意识举动,应当警醒。因此,与其说习近平的话是指射上海,不如说反对“去中国化”的教育理念。 习近平“很不赞成”有何深意? 去年年底的一个场景,让国学学者记忆犹新。 曲阜,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摆放着展示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习近平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细节乃是政治的叶子,叶落而知秋意。习近平之所以要“仔细看看”这两本书,乃是因为孔子和《论语》是传统文化的代表。 习近平对传统文化非常喜爱。众所周知,在习近平讲话中,古语诗词,常常是信手拈来,可见其国学底蕴。正因如此,习近平讲话本身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曾有外国记者自豪于自己令同事惊讶的在中国古语诗词上的飞速进步。他说,这些语言瑰宝并不是我偷偷上语言培训班得来的,而是通过认真留心一个人的讲话学到的,他就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他说,中国经常觉得自己遭到误读。如果更多领导人以习近平为榜样,或许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外国记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至少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中文。 除了自身喜爱,习近平对传统文化更是重视。人民大会堂,两会时参加贵阳团审议,仔细询问了贵阳孔学堂的情况;中南海,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将中华文化定义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北大,五四青年节,习近平与广大青年学生畅言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仅在国内多个场合讲,他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里讲,强调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可见,习近平之所以反对“去中国化”,乃是出于治国之道的考虑:传统文化要成为治国理政的政治资源。这关涉的乃是“道”的选择,而非仅仅是“术”的运用。一国的政治文明的成熟,固然需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但根本还是要把这棵大树栽培在本国历史的土壤之上。这不仅仅是出于“历史的惯性”的考虑,更是政治的智慧。每个文明都有自己内在的肌理,强行打乱这些理路,只会造成血脉的闭塞、身体的萎痹。 习近平所不赞成的,是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反传统的态度。不言而喻,传统文化的确有糟粕。但一颗果实坏掉了,不代表这棵树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或许,这棵树上其他枝头的果实,正能一解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精神饥渴。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中穿梭前行时,曾说:“一个多么光彩夺目的宝库逐渐打开了!我的一些老一代汉学家朋友曾经认为,我们必定一无所获,但他们完全错了。”传统的精华不是太少,而是我们发现的太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掘历史活源,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努力的。 事实上,将传统文化吸收为执政党的执政资源,业已成为中央的共识。譬如,刘云山7月出访时,参加了主题为“欧洲学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研讨会,他说:“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西之间固然需要文明互鉴,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也需两好合一,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这正是习近平“很不赞成”的深意所在。 今后考试或将增加传统文化考查 习近平的讲话,释放出教育变革的信号。 北京的反应是迅速的。10日上午,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从明年9月起,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她还提到,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新版的语文教材里都增加了古代经典诗词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和《百家姓》等”。任翔谈到,小学生主要是释记这些内容。“如春节、中秋节和元宵节等,我们都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加入教材。” 她认为,要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让孩子感受音韵的美,“古诗词的韵律对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节奏感都非常有益”。此外,以后高考也会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所以从小就要打好古诗文的基础”。 作为首都,北京明年将会有上述变化,那么其他地方会不会竞相效仿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张宏良微信号:zhanghongliang_101 张宏良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l010 |
|||
2020-5-21 3337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