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民利益     
现代包身工——北大后勤工人调研报告

作者:北大马会 发布时间:2020-06-08来源:民族复兴网

导读:在调研结束后,我们拿着汇总上来的访谈实录,内心无比沉重。我们承认这不是发生在我们学校中的个案,而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有同学说自己联想到了《包身工》里工人的悲惨命运——没有尊严,没有未来,恶劣的生活条件以及重复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们变得冷漠和麻木。

原标题:他们|北大后勤工人调研报告——被忽略的群体

北大2015年后勤工人调研报告

  目录

  一、前言

  1.调研过去时

  2.调研进行时

  3.调研将来时

  4.我们是谁

  5.关于报告

  二、合法权益被侵害

  1.劳动合同缺失严重

  2.无端克扣工资,不发工资条

  3.多数单位不为员工缴纳社保

  三、恶劣的食宿条件

  四、乏味的地下室生活

  五、单调紧张的人际关系

  六、建筑工人之殇

  七、从哪里来?到何处去?

  1.回不去的农村:从农民到工人

  2.留不下的城市:梦想还是幻想

  八、结束语

一、前言

1.调研过去时

他们是隐藏在食堂工作台后的脸庞;他们是屈居于八人间宿舍中的黑影。他们的生命沉重地维系着一家几代人的生计,却又在这座灯火通明的城市里飘若浮萍。平时,他们是一个很难被北大师生注意到的群体,可能只有在食堂打饭时、在进入校门时我们才不得不和他们打个照面。很多时候,在学生心中,他们常常是作为符号化的存在,非常熟悉却又无比陌生。

北大工人,热诚地怀抱着并不比北大人更卑微的梦想,却不得不在每天12个小时以上的辛苦劳作中呛一口生活的苦水,望一眼前途的荒芜。

他们在美丽古老的北京大学中洒下汗水,饱尝辛酸,付出和所得却难成比例。

BBS、知乎和朋友圈中关于工人话题的讨论已渐渐平息,但我们对于校园工人群体真实状况的关注却不该停止,而应就此开始……

2.调研进行时

带着对校园工人群体的关切以及对亲身参与调研实践的热衷,我们在11月中旬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成立校园工人状况调研小组,于11月23日—12月5日期间,分成四个小组对学校的几个重点后勤部门的工友进行了探访。

本次调研涉及食堂、保安、园林、保洁和建筑工地等部门,整个过程采取深度访谈的形式,以个体访谈为主,群体访谈为辅,共访谈约100名工友,基本上覆盖了上述部门的所有基层岗位,力求掌握总体情况。

3.调研将来时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研真正接触身边工友,详细了解并向师生们展现后勤工友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将被标签化了的“工人”还原为全面的、活生生的人,探求校园不和谐劳工问题的根源并尝试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拉近学生与工人之间的距离,思考工人命运和我们之间的现实关联性,体谅工人的辛苦,尊重劳动的价值,努力为工人处境的改善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

4.我们是谁

有来自社会学系、中文系、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19个专业院系的61名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调研。在调研计划的制定以及调研结果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很幸运地得到了相关领域教授的宝贵指导和大力支持。

5.关于报告

报告主体分为六个部分,以专题介绍的形式,对劳动法规被单位无视、工人合法权益被肆意践踏,恶劣的食宿条件,下班后乏味的地下室生活,专制的管理体制、单调紧张的人际关系,建筑工人面临的特殊窘境,工人从哪里来、到何处去这六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报告的结尾部分对上述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并试图向各方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由于受到编写组人员水平等各种客观原因所限,本报告难免会有纰漏,恳请读者朋友原谅,希望及时向我们指出不当之处。

二、合法权益被侵害

1.劳动合同缺失严重

我们先从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说起。劳动合同是工人权益的基本保障,一旦同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比如工资和工伤纠纷),劳动合同可成为证明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劳动法》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

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在调研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约有36%的后勤工友在入职以来,单位根本就没和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如艺园二层的多数工友)。以农园一层和勺园一层的部分女工友为例,即便她们签过劳动合同,对于合同具体的内容也一无所知,她们入职时只是和单位主管约定了大致的工资,然而被告知需要在一份空白合同上签字,签完字的合同马上就被主管收走了,这种情况在我们走访的签了合同的后勤工友中占比超过70%。

学校的后勤工友分为正式工和派遣工两种。正式工签有正式的劳动合同,比如艺园一层的工友,这部分员工的待遇要比派遣工好一些。派遣工则是由劳务中介公司招工,派遣到各个用人单位去工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临时工”。各用人单位和派遣工没有直接的劳动关系,而是和中介公司签合同。通过聊天我们得知,很大一部分签了合同后就被收走的工友就属于所谓的劳务派遣工。

一位曾在某后勤部门工作了10多年的老员工表示,单位从来没有和她签过一次合同。“单位只是把我们当成干活的,劳动合同都不签,压根就是把我们当成学校的外人。”在谈到劳动合同的问题时,一位食堂大姐这样对我们说。

2.无端克扣工资,不发工资条

根据我们的访谈结果,食堂的绝大多数工作人员每天工作至少9小时,而部分食堂(如面食部、松林餐厅和艺园小白房)和一些特殊工种(如动力系统的白班岗)的工作时间可达12-14个小时,属于严重超时加班。

一半左右在食堂工作的工友每周只能休息半天,即上午和中午上班,从下午两点左右开始休息,每周累计四个这样的半天折算成两个全天休息日。

而单位从来不按照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计算工资。

《劳动法》中有关工作时间和工资的条款

以在农园二层某窗口工作的A阿姨为例,她每天工作11小时,每周休息1天。根据规定,该阿姨上个月的加班工资:20天*3小时*9.89元/小时*1.5(平时加班)+6天*11小时*9.89元/小时*2(休息日加班)=1898.88元,加上北京市的最低工资1720元,并且单位没有为她缴纳社保,所以即便去除个人所得税,她总共可以领到不低于3500元的工资,而实际上只能拿到2900元左右。

A阿姨的情况在我们访谈的所有食堂工友中情况还算比较好的,在农园一层、勺园一层和康博斯(原学五食堂)等食堂的很多阿姨,工作时长和强度并不亚于A阿姨,而她们每个月仅能拿到2300元左右的工资,与《劳动法》规定的差额过千元。当我们的同学想看看阿姨们的工资条,以便弄明白单位到底是如何解释这“缩了水”的工资到底时,得到的回应基本上是要么根本就没发过工资条,要么是签过字后第二天就被收回去了,只有不足一成的工友可以拿出工资条。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六条第三款 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时应向劳动者提供一份其个人的工资清单。

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工资条应该是作为劳动仲裁的重要证据。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地支付劳动报酬、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都可因此解除劳动合同。这时候,工资条就能作为证明单位没有及时、足额地支付劳动报酬或缴纳社会保险的有力证据。

3.不为员工缴纳社保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工友合法权益被侵害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保问题。

《劳动法》

第七十二条第二款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一百条 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可以加收滞纳金。

从购买社会保险的情况来看,单位为其购买社保的后勤工友比例低于40%,而全额购买的则不到10%。农园、勺园二层、面食部和松林餐厅的很多工友都没有缴纳社保,有工友反映,后三者实际上是被学校承包给同一个私人老板了,不仅是社保,包括合同和工资在内的各方面待遇都不容乐观。

北京市人社局今年最新发布的社会保险缴费一览表显示,用人单位为每名正式职工每月至少缴纳各类社保费(即通常所说的“五险”)共992.70元。

社保缺失的另一个重灾区是保安队,承担北大校本部安全保卫任务的是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文安分公司(工商注册号:110000004135735,以下简称“文安公司”)第一大队下辖的几个分队。

据我们了解,文安公司没有为在北大工作年限在两年以下的任何一名保安缴纳过社会保险。一名曾经在保安队工作过的保安向我们展示他和文安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上明白地写着“乙方工资标准为缴纳社会保险后的工资;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享受由甲方统一办理的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文安公司和职工之间的劳动合同

为保护当事工友,已对身份信息做了相应的技术处理

这位工友曾到海淀区人社局的官网查询他的社保缴费记录,结果显示为空。他在离职后到保安队找某位负责人讨要一个说法,希望公司帮忙补缴欠下的社保,却得到以下回应:“有句话叫‘胳膊拧不过大腿’,你出身农村我又不是不知道,公司的力量比你不知道强多少倍,不信就去告啊,没用的,劝你还是省省吧。”文安公司不按法律规定发放加班费(据了解,学校每逢重大活动会临时增加岗位,这时可能会需要加班)以及不缴社保的做法也得到了其他岗亭保安兄弟的印证。

提到自己的老东家,很多保安兄弟们都气愤不已,不只一位向我们反映,管理他们的部分领导经常纵容一些黑导游、黑车拉客随意进出校园的事情,“被我们扣下来的车,经常会被有些领导私下放进去,他们之间有什么交易谁知道?”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工人的维权意识普遍不强,平时也很少有人关心自己的权益是否受到了侵害。

对此一位食堂工友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连字都不识,更别提了解法律了,工资社保之类的基本上老板说啥就是啥。我们又身单力薄的,不像你们学生受到侵害时可以投诉,我们即使想反映问题,也没有人搭理。”一位同学说,他上学期看到新楼项目有拖欠工资的事件时,曾经帮助工人向海淀区劳动监察大队打了5次电话,请求他们过来处理,结果被工作人员以各种理由推脱了。

有保安反映在他求职时主管曾经明确表示“不招收以前学过法律的员工”。当我们问到部分工友,如果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会怎么办时,根据不同的回答得到了如下结果。

我们发现大多数工友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普遍不强,对劳动法律的规定也不熟悉。

三、恶劣的食宿条件

在看到这部分以前,相信大部分同学不知道工友们住在哪里。北大绝大多数后勤工人住在地下室,包括37楼,38楼,39楼,40楼,42楼,45乙楼,畅春园,畅春新园等楼在内的地下室。

一位参与调研的同学感慨说,如果不来实地调研,到毕业时他也不会清楚工人住在地下室。一位工友说:“你们不知道其实很正常,因为咱们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大多数工友宿舍的面积和学生宿舍差不多,却放着四张上下铺,格外拥挤,因此很多生活用品就需要被放在床上,让本来就不甚宽敞的床显得更加狭小。在聊到地下室的环境时,不少工友说,冬天还好因为有暖气所以不太冷,一到夏天地下室就非常潮湿,且由于通风不畅,卫生间的味道非常大。

我们平时在窗口前挑选自己喜爱的菜品时可能不会考虑到,正在为我们打饭的阿姨,她们的这顿饭该怎么解决呢?我们在交流中得知,她们早饭大都是是馒头加咸菜,而其他两顿饭经常吃清汤面和炒蔬菜,肉食很少见,反正是“什么便宜吃什么”。自己做的饭菜基本上没吃过,要吃也得借学生的卡私下买,而经常有学生拒绝,久而久之,她们也不愿借了,只好将就一下。我们经常可以在勺园一层看到很多保安兄弟在那吃饭,据了解,保安平时是刷磁卡吃饭的,不会补助伙食费,并且每次去充钱都会被扣15%的费(即每充100元卡里只显示85元)。在一些学院楼负责保洁的工友只能用太阳卡,在被问到每月在吃饭上大约花费多少时,“一天六七块吧,我们不敢吃,因为本来就没多少工资。”

四、乏味的地下室生活

进行一定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是劳动者应该享受的合法权益。可是在这次调研中我们接触到的工人,娱乐和文化生活的时间却很少,他们能够获得娱乐和文化享受的渠道也极其有限,这其中既有物质的限制,又有观念的影响。对于很多工人来讲,自己的生活就只有工作。

以建筑工地为例。北大的工地项目分布在校内外不同地点的多个项目区,大多数项目区承受着来自学校和包工方等方面的压力而急着赶工期,因此建筑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因工种不同略有差异),这其中还不包括往返工作场地与食堂、宿舍之间的时间,周末也很少有休息的机会。

条件稍好些的宿舍会有一台10来英寸的电视机,这成了很多年龄偏大的工友下班后唯一的消遣方式,播放的节目大都是抗日神剧和某卫视的青春偶像剧,大多数情况下,类似于后者中的人物不会同他们的生活有半点交集,而工友们却看得津津有味。年轻工友会选择打网游、看网络小说等方式来消磨时间。通过这些方式来缓解一天的工作疲劳表明了工人精神领域的空虚和匮乏。当我们聊及工友之家为工人提供的一些文化和娱乐活动时,工友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部分工友希望在工友之家组织的元旦晚会上表演节目。

当我们问到一些工友,平时为啥很少走出地下室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是由于工作太累了,下班后只想在宿舍里歇歇,没有力气出去玩,比如参加工友之家的文艺队。年纪比较大的工友会在周末休息时出去转转,最常去的地方是距离小西门不足1公里的海淀公园,因为“天安门、故宫那些地方太远了,怕找不到路”,“有的地方如果要门票的话,我一般也不会去。”

五、单调紧张的人际关系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工友不知道自己是和餐饮中心还是劳务派遣公司建立的劳动关系,有的阿姨甚至不知道他们的主管是谁。在很多部门,上级对待下级的态度恶劣,管理也非常苛刻,有位工友反映,“经理看谁不顺眼就骂人,还经常以罚款相威胁。”在其中一个地下室宿舍的门口,我们看到墙上贴着长达三页的宿舍规定,内容很杂,包括“每天23:00熄灯”“禁止夜不归宿,否则后果自负”等,工友说“就像小学生被老师管着似的。在部分食堂工作的女工告诉我们,每天早上她们都必须要开例会。

几名保安兄弟曾向我们调侃公司弄的企业文化宣传,比如“公司是员工的衣食父母”之类,他们称之为鬼话。此外我们了解到,在保安队偶尔会发生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冲突,多数是由工资和社保问题引发的。我们分批走访过5个保安宿舍,发现每个宿舍的工友之间并没有多少交流,经常看到的是画面是每个人都在低头玩手机,有室友下班进来后也不会打招呼。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工友们对学生的热情,工友们普遍认为学生与工友之间的交流太少,所以一旦他们遇到主动交谈的学生就热情异常,话匣子一旦打开就往往停不住。“谢谢你们,平时虽然一直为大家服务,但却很少和学生直接打交道,我们和你们这些天之骄子差得太远了,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在一部分人学生心中,外面的野猫都比打工的强……”一位中年大叔的话让我们陷入长长的沉默之中。

但是,有些工友也不无气愤地提到过一些事情。比如有位食堂员工就提到自己曾经上错了一道菜,结果被当事学生曝光到BBS上,并且说了很多言辞激烈的话,结果那个月的工资就全被扣掉了。有一位负责四教某层保洁的工友向我们讲起了自己的辛酸事,“很少有学生正眼看我们,这也是这个职业决定了的”。晚上教学楼熄灯的时候会遇到学生上自习,“每次催他们让下,都挺不好意思的”,“还有一次不知道怎么回事得罪了学生,结果被举报了,说我不好好干活,被主管领导批评了一顿。”

六、建筑工人之殇

由于建筑工地在劳动模式上同食堂等后勤部门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把在建筑工地发现的主要问题这块单独列出来。

我们了解到,通常是一个地方的人依靠乡缘关系组成一个包工队,由包工头带领,集体到工地工作。当然,实际上包工头只是建筑业中所盛行的分包劳动体制的一环,这成为建筑行业欠薪事件频发的直接原因——包工头承担着经其手直接向建筑工人发工资的责任,工人一旦拿不到工资就会去找包工头,然而,包工头本身也常常成为被拖欠工程款的对象。

一名包工头向我们讲述了他的工作情况。他掌管着建筑任务的承接、用工协议的签署、建筑工作的组织、建筑进度的监督以及工资款项的结算等环节。包工头的身份能带给他额外的收入,因此能拿到8000元左右的月工资。他手下的工人中有一对夫妻,男方月工资为5000元左右,而女方的月工资要比丈夫低一些。考虑到建筑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长时间和低保障,普通工人五六千的工资其实并不很多。平时工人们则在包工头那里领取一点微薄的生活费以供度日,只有在年底结算时才能够拿到自己这一年来的血汗钱。

建筑行业是缺乏合同和社会保障的重灾区,我们学校的工地也难以幸免。在我们接触到工人和包工头里,只有包工头会与建筑商或者劳务公司签署用工协议,工人们出于老乡的关系仅与包工头有过口头协议。没有一位工人签署过劳动合同,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自然是无从谈起。这巨大的法律风险便成为了建筑工人基本权益严重缺失和日后追讨工资难的症结。

访谈中,一位叔叔就向我们讲述了他所经历过的事件。那个包工队里的工人没有签合同,老板欠了他们一百多万就跑路了。工人们告到北京市政府。牌子举过,横幅拉过,甚至也围过几次市政府,但最后仍然因为缺乏劳动合同等必要的法律证据而不了了之。相关资料显示,类似的欠薪事件在建筑行业里几乎成了老大难的顽症。另一位工人则向我们展示了他身上的伤疤,那是一次工伤事件留下的痕迹。令人气愤的是,受伤过后,他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工伤赔偿或补助,甚至连受伤期间的工资也被克扣。

七、从哪里来?到何处去?

1.回不去的农村:从农民到工人

我们访谈到的工友大都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三省,很多有长年的打工经历,生活的重压迫使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外地谋生。

“我们家早就不种地了,粮食现在卖不上价,只好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租给种粮大户,他们有的包了上百亩地,有大型机械,能赚到钱。”一位食堂的保洁阿姨点出了许多工友出来打工的无奈。市场化改革后,一方面农民要面临着农业资料、生活必需品甚至婚丧嫁娶的全面商品化,即“无钱寸步难行”;另一方面,种地依旧还要靠天吃饭,粮食的价格也要受到中间商的层层盘剥和进口农产品的市场挤压,仅凭务农带来的收入很难满足巨大的开销。

工友们普遍反映,自己之所以来北大工作,是因为他们以前经历过更为艰辛繁重的打工生活,以为在学校的围墙之内,“工作稳定有保障”、“学校里面毕竟不会违反规定乱来”。“以前在老家打工,老板很凶,我们天天要看眼色行事,随时会被开除。”一位在勺园工作的阿姨说。结合之前的分析,所谓“守规矩”、“有保障”的避风港,可能不过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幻影,这让我们不禁去想,高等学府的围墙之内尚且如此,那么卸下温情与和谐伪装的外面世界,又该是如何残酷!

2.留不下的城市:梦想还是幻想

针对年轻工友这一特殊群体,访谈过程中我们倾听了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和展望。“迷茫”是很多受访保安在面对这个话题时的第一反应。

关于未来的打算,53%的保安选择回家乡创业,37%希望将来能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工作并定居下来,10%表示没想好或打算回家乡务农。

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保安的流动性非常高。一名保安说过:“经常是刚和一哥们认熟,结果他就辞职了。”很多保安是为了利用北大的学习资源才过来上班,但是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工人不被允许进入图书馆,除非有教师的担保和证明。我们遇到过努力学习高数准备考本科学位证的保安,也访谈过常请北大学生帮忙从图书馆借书的年轻女工。我们当时9点多走进她的宿舍时,这名女工正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准备睡觉,因为第二天早晨六点还要上早班。在每天10余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后,在劳动力整体上供过于求、连很多北大毕业生也要为找工作担忧的社会大环境下,他们一如既往地坚守着梦想,事实证明,这所谓的“梦想”只不过是繁重工作生活中一道遥不可及的虚光,使自己每天继续有勇气成为生产线上高速运转的齿轮。

而中年工友多将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他们注重儿女教育的意识出乎我们的意料。然而在不完整的关爱与落后的教育资源中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真能有朝一日如工友们所想“和你们一样,来到北大读书”?这种从小被灌输在每个人心中的“要成为人上人”的人生目标,成了许多工人艰辛生活中的虚无寄托,其实他们的孩子最终很有可能和父辈们一样,一次次地踏上打工的漫途,又一次次地被拒在城市之外,四处飘摇。

八、结束语

在调研结束后,我们拿着汇总上来的访谈实录,内心无比沉重。我们承认这不是发生在我们学校中的个案,而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有同学说自己联想到了《包身工》里工人的悲惨命运——没有尊严,没有未来,恶劣的生活条件以及重复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们变得冷漠和麻木。结合同学们的感悟,我们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1、我们访谈的工友中绝大多数都是所谓“农民工”,他们是改革的贡献者,却也是改革的牺牲者。这个群体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其所得和付出往往相差悬殊,在各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即使有人提出改革的初期要“以一部分的牺牲为代价”,但现在综合国力提高了,社会整体富裕了,我们却依旧靠盘剥工人的方式来营造和谐盛世,把农民工当成是暂时的廉价劳动力,在各方面漠视他们的权益,将其安放在“回不去的乡村,留不下的城市”这样一个无比尴尬和被动的境地,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的悲哀,这个问题的出现需要全社会来进行讨论、反思和总结。

2、有的同学想要认识社会,但是这种认识却往往局限于书斋、局限于脱离现实的思考、局限在少部分人的群体中,而很少去关注表面上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农民工,这种想法和做法实际上是与最初的目的相背离的,我们认为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很多时候只有通过调查,了解到各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本质。

3、个人在自己的成长中,也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静静地孤立于社会之外呢?现在很多同学只关注自己的小生活,不去管周围的人怎么样,在不知不觉间陷入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魔咒。还是作为一个参与者,积极融入到促进社会进步中,为弱势群体做些有益的事情呢?这都给学子们提出了一项任务——走出象牙塔,关注底层,走近工人,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认清令我们迷茫的当下社会以及未来前进的方向,青年学子自身也才能走出个人的小天地,积极融入到广阔的社会中去。

在此我们呼吁,各后勤主管部门在为我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作出贡献的同时,切实敦促相关单位落实法律法规,及时发现并且改正在用人制度上存在的不合理、不合法现象,保障工人合法权益,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境遇,也为兄弟高校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

请用实际行动去为身边的工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在晚上走进宿舍陪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真实的心声,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这可能只会花掉大家——

  一个在面对强制性学术垃圾的痛苦不堪中消磨的晚上,

  抑或几次在五光十色的购物网站徘徊

  却一无所获的经历,

  只是一场电影的时光,两集美剧的念想,

  放下一种姿态,

  带着一颗真心,

  走进一群默默无闻的工友,

  体悟一种艰辛劳作的生涯,

  拥抱一个陌生的新世界。

最后,真诚地感谢所有受访的工友利用宝贵的休息时间参加访谈,向我们讲述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带领我们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你们赋予了这份课余的调研报告以内容、重量与真情实感,是你们使得全校师生了解真实的北大后勤工友成为可能。谢谢!

(应受访者要求,所有身份信息均在不影响调研结果分析的前提下进行了相应处理,请勿直接对号入座)

文/北大后勤工人调研报告编写组

2015/12/15


2020-6-10点击数/观注度 12177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