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毛时代导航卫星项目:1968年立项1980年下马的 |
秦明 · 2020-07-12 · 来源:子夜呐喊 中国出了毛主席这样站得高、看得远的决策者是我们的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人民之幸;而一切“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自私、短视行为,都是在对国家、对人民犯罪! 前两天,人大教授王义桅在新浪微博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要拼命研发北斗,被逼急了!》的长微博内容: 读罢,可谓是百感交集。 1985年,中方负责人卜庆君参加美国GPS研讨会,被美国人明言:“特殊情况下将采取三重措施:降低精度、关闭区域甚至更换通信编码。”受制于人的窘迫感,让老航天人感觉继续上马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项目。 王义桅的文章介绍说,“七十年代曾提出卫星定位‘灯塔’计划,但无奈搁浅”“受限于八十年代国力,计划再度尘封”。 经历了90年代海湾战争美国使用卫星导航精确打击的震撼,经历了中国货轮银河号被美国关闭GPS变相扣押的耻辱,中国终于在1994年启动了北斗一号系统建设。2000年北斗首星发射,至今20年,北斗巡天终于圆梦。 关于80年代,陈芳允提出的“两星方案”被搁浅,王义桅文章的说法是“受限于国力”,这是一个“政治正确”的惯用说辞,笔者无意指责王义桅教授。 关于70年代“灯塔”卫星导航计划的搁浅,王义桅的文章语焉不详,笔者不揣冒昧,简单将这段历史进行了整理,与大家分享。 60年代初之前,导航项目已经上马,但国内各方对卫星有多大用途还不清楚。而钱学森教授力主积极发展卫星,获得了毛主席、周总理和聂荣臻元帅的强力支持。 顺着苏联第一名宇航员加加林上天的东风,1961年,国内举办了12次星际航行座谈会。“航天”这个中文名词的翻译就是钱学森同志定下的,所取的正是毛主席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星际航行座谈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卫星与导弹互为表里,相互为用,因为二者发射所需的火箭技术基本是一回事。中国第一颗卫星工程伴随着十年规划被初步提出,一开始就包括系列卫星和宇宙飞船项目。 1963年1月,钱学森从上海机电设计院抽调朱毅麟、李颐黎、褚桂柏和孔祥言四人,亲自指导,开展人造卫星研究设计的先期准备工作。收集和学习国外“泰罗斯”气象卫星、“发现者”返回式侦察卫星、“子午仪”导航卫星、“回声”无源气球通信卫星、“电信”通信卫星和GEO通信卫星“辛康”等卫星和其他航天器技术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我国卫星和空间技术的发展规划。四人小组在同年秋完成了《中国1964~1973年空间技术发展规划(草案)》。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提出报告,建议制订卫星研究计划。认为“人造卫星有以下几种已经明确的用途:测地卫星、通讯及广播卫星、预警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侦察卫星;4月29日,国防科委提交70-71年发射第一颗卫星的报告;5月6日,中央专门委员会第12次会议决定上马卫星,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任务正式启动,卫星总体组组长何正华提议第一颗卫星叫东方红一号;7月1日,中央专委批复报告,卫星工程代号定为651任务,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 在东方红一号研制进展顺利的情况下,1967年,海军提出发展导航卫星的建议;1968年,灯塔一号(DT-1)导航卫星正式上马,进入项目论证阶段;1970年,灯塔一号正式开始研制; 灯塔一号使用了重力梯度杆,壳式叠瓦太阳电池阵(1969年就已研制成功),在当时来讲,有着极强的前瞻性。重力梯度杆是一种简单的定位装置,卫星能始终指向地球,灯塔一号重力梯度杆12米长,可伸缩,顶端一个天平动阻尼器,对地精度5到7度,类似美国子午仪卫星,上千公里极轨,4-5颗就能组成全球导航网络。 1972年-1979年,灯塔一号完成了模型星、初样星、热控星、结构星、电性星的模装和试验。按照我国航天卫星研制的流程,灯塔一号的地面研制和试验基本上已经做完了,就等着打试验星上天了。 然而,1978年8月,根据xxx的意见,停止导航卫星计划;1980年12月,“灯塔”导航项目正式下马。一句话就让项目下马,让无数人的心血付之东流…… 说句老实话,一颗已经完成全部研制工作,就等着上天的卫星能花多少钱,真的出不起这个钱了吗? 美国现在使用的GPS导航系统也是70年代开始研制,1994年才全面建成;整个工程耗时20余年,耗资200亿美元;灯塔一号花的钱还不到GPS系统的一个零头,如果整个项目能够坚持下来,通过更新迭代,我们又岂会被美国的GPS压制这么多年? 当年运十大飞机的下马过程几乎一模一样。最后的试飞定型只需要再追加3000万,八九十年代从国外买飞机花了几百亿,真的是没钱吗? 中国出了毛主席这样站得高、看得远的决策者是我们的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人民之幸;而一切“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自私、短视行为,都是在对国家、对人民犯罪! 切不可再让悲剧再重演。 |
|||
2020-7-12 3982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