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威慑理论”告诉你:为什么怂会引来灾难?

潘立潇2020-08-15来源:观察者网

导读:零和博弈思维在有些场合,比如国家安全方面,不能丢——尤其是在军事领域,甚至可以说零和博弈是最基本的原则啊,因为战场没有第二,你总不可能说,在战争中还要追求双赢吧?我们讲非零和博弈,讲合作共赢,那是在双方可以互信,愿意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合作的前提下,如果对方已经想好了“只能我赢”,那么这事儿,不斗争就是一个死了啊。

随着美国大选日益临近,特朗普政权为了维系自身存在,开始日益不择手段。尽管其大部分手段是赤裸裸的讹诈,但却居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大家也知道是什么了,沈逸老师最近说了很多,我们这里就不点名了。

而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做法在这一领域也当然得到继续贯彻,在对手服软之后,他的价码迅速提高,并且还威胁要对中国更多的企业发起类似的行动。

而在商业领域之外,美国军、政界在国际关系领域也对我国展开了一轮新的讹诈行动,包括官员窜访台湾,批准对台出售MQ-9无人机,以及在南海、东海等我国周边海域加强军事挑衅等等。实际上其用意都是一样的,就是企图用这些把戏来转移美国国内对于疫情问题的关注,为连任赚取筹码。

那么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某些人定力不足,认识不到,被美国人吓倒,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笑话。但在更大规模的贸易战,以及军事、地缘政治的对抗中,中国那些有担当,有胆量,价值观与我们的国家保持一致的企业,当然更不要提我们的政府和军队,在这些讹诈和恐吓面前,不仅不被吓倒,而且积极采取行动,维护了我国的核心利益和企业的正当权益。

在这个时候,笔者想起了当代国际战略的基石,威慑理论,讲清楚这个,不仅有助于大家看清中美大博弈,也可以举一反三,看清楚很多问题。这里呢,列车长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见解和认识,毕竟只有了解了对手的心思和想法,我们才更有底气保持战略定力。

要说这个问题呢,我们就得从威慑理论先开始说。

那啥顺便说一句,大家都知道我是刘慈欣的铁粉,但今天咱们视频里就是不说三体——不说黑暗森林——不过相信磁铁们看下去很快就会再理解一次什么叫“光年尺度的中国现代史”了。

那么,今天世界所有的核国家在关于本国核武器使用原则当中,都会提到“威慑“的概念,就是“deterrence",那么这个词呢,海峡对岸现在天天提,只不过他们翻译成“吓阻”,文攻武吓的那个吓啊哈哈,而大陆这边的国防白皮书里则有一个和它同意,但含义更明确的词,叫做“慑止”,顾名思义,这就是通过拥有某种能力和展示动用军事能力的决心,使对手出于恐惧而不敢采取行动。

比如,朝鲜进行核试验和导弹试验,并公开宣称拥有核武器和洲际导弹后,特朗普不敢对朝鲜采取军事行动——这就是朝鲜对美国的核威慑取得成功。

那么在相关的领域,与这个“威慑”或者“慑止”对应,听起来意思相近,但实质含义不一样的词汇还有一个,就是“胁迫”,或者“强迫”,Compeelence,而早年间大家管这个东西叫做”讹诈“,Blackmail,意思是一样的。

意思是通过威胁使用武力,强迫对手违背其意愿采取行动。举例而言,还是说朝鲜问题,美国在与朝鲜的谈判中,要求朝鲜交出其核武器,甚至让核心技术人员移民美国以绝后患。这种行为就是“胁迫”,这种“胁迫“或者“讹诈”很难取得成功,除非你的对手心理上存在明显缺陷或者实力上被绝对压制——比如,当年的利比亚就接受了美国的胁迫,不仅停止核计划,还而且向西方的政治影响力敞开了大门,最后呢,卡扎菲死无葬身之地。

那么美国的核政策在其独霸核武器的阶段你,那是非常赤裸裸的,一个是核遏制,就是阻止其他国家拥有核武器,一个就是核讹诈,即以核武器为后盾,去强迫对手采取不利于自己的行为,以免遭到美国核打击。

当然了,这一套做法,在苏联、中国、英国、法国陆续拥有核武器后,就算是彻底破产了。

那咱们说回50年代,当时,美苏就开始先研究怎么用核武器,拿这玩意炸哪儿,怎么炸——研究着研究着呢,就有一些专家提出,如果大家都有核武器,那么因为核武器威力太大,让战争变得得不偿失了——比如说,为了争夺欧洲,美国本土被核弹炸了,那美国也是亏了啊。

所以他们逐步形成了一种基于这一逻辑的推理,虽然核讹诈,核遏制,这些都已经破产了,但大国之间可以通过威慑,达成一定的平衡,从而都不敢使用核武器。

这个理论的直接运用就是艾森豪威尔的“大规模报复”理论,按照这个理论的概念,如果苏联敢于对美国及其盟友发起攻击,美国就会对苏联直接进行大规模核报复,用核威慑作为”强制和平“的手段。

但是实际上这个理论并不成功,因为如果苏联实施规模较小的挑衅和行动,美国不可能都用核武器来报复——也就是大家看《是,首相》里提到的“切香肠战术”——西柏林起火了,东柏林的消防队员来帮助灭火,用核武器反击嘛?按照“大规模报复理论”,就应该这么做,马上发射核武器,同归于尽……

但是实际上当然不可能,这种缺乏可执行性的威慑理论,实际上意义非常有限。

这个时期的核威慑的理论模型,其实就是“小鸡游戏”。这个“小鸡游戏”呢,就是美国黑帮早年间经常搞的一种决斗,两人开着车互相对头冲过去,然后谁先打方向避开,就是输了,这正是古巴导弹危机的过程。

那么“小鸡游戏”要赢,就得在气势上超过对手,你的车比对手大,比对手结实,你加速的动作比对手快,比对手猛,你的眼神比对手坚定——用一切手段给对手施加压力,那么你就更可能吓倒对手,从而获胜。

当然古巴导弹危机的过程也是让美苏都冷汗琳琳,毕竟苏联的核潜艇差一点就向美国舰队发射核鱼雷了。

那么为了避免核战争,肯尼迪政府又发展了一套“灵活反应战略”,当然它的基础仍然是“确保互相毁灭”战略,只不过它不会用核武器去对付“边缘”冲突——那么这个新战略的结果,就是越南战争。苏联后来也有类似的提法,就是我们到现在都经常能听到的“核威慑背景下的局部战争”战略。

这也是核威慑理论的一个发展,即把核武器的作用定位在“威慑“,而常规武器才是真正用于”防御“的武器,大家看各国的国防白皮书,对于本国的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基本都是这样描述的。根据这个理论,大家不再把战术核武器视为使用权可以下放到前线指挥官手里的武器,而是将所有核武器的使用权都集中在最高政府首脑的手里了。

之后,在“确保互相毁灭”概念之下,又出现了第一次核打击、第二次核打击理论、三位一体核武器投送手段等现在大家都熟悉的理论。

那么之后呢,随着中国拥有核武器,又开始出现非对称核威慑理论,虽然相关论述并不是很多,美国的国际战略学肯尼迪·沃尔兹《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中说,70年代美国理论界曾论证中国有摧毁苏联25%工业和25%城市人口的能力,但实际上不论中国有没有这个能力,它只需要看起来有能力这么做就可以了。因为没有一种政治、军事上的目标值得苏联拿符拉迪沃斯托克、新西伯利亚,甚至莫斯科来冒险。

而他的这个论述也是后来很多国家,尤其是诸如朝鲜这样的国家能够直接使用自己小规模的核武库,甚至只是“可能拥有的核武器”来对美国实施核威慑的理论依据。

但是在两个核大国之间,根据60年代发展起来的“第二波”核威慑理论,或者叫“黄金时代”的核威慑理论,虽然拥有少量核武器就可以阻止对方的军事冒险,但对于美苏而言却不能满足于此,因为他们的核威慑的目标是压倒对手,当时的核威慑理论研究认为,核实力与威慑力正相关,所以核武器越多,威慑力越大,如果你威慑力够大,对手即使遭到你的第一波打击,它可能慑于你后续的打击能力,而放弃核反击,承认失败。

这就导致了双方不断加码核武器,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双方的核力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各自拥有上万枚核武器瞄准对方。

在双方核威慑如此剑拔弩张的情况下,国际关系专家们也对核威慑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

这个时候核威慑理论的第一个重大发现,或者说重大修正是核威慑的效果是无法量化分析的。这一点到现在我们国内网络上大家讨论的时候还经常在用类似美苏黄金时代讨论核威慑的时候,计算有多少城市,多少工厂,多少人口,多少设施,要用多少核弹多少当量,何种方式来加以摧毁。

然而实际上,美苏两国当时已经拥有远远超过这些计算所得出核武器数量和当量的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够达到通过威慑挫败对方的目的。相反的,这种疯狂扩张核武库的做法反而触发了对方更加疯狂的扩张,最后使得平衡变得更加的脆弱——所以量化分析核威慑效果,这事儿是很有商榷余地的。

其次,是非理性因素一定会影响决策过程,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国内政治互相拆台,对对手意图和能力的误判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决策者做出不符合理性判断的决策。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就算你第一波灭了对手的大部分核力量,但它出于非理性因素影响,不论如何一定会将手头剩下的所有核武器向你发射过来,而不是放弃核反击,就这么认了。

也就是说,当你的核实力达到一定程度,继续增加核实力,增加的威慑力却很少,呈现出明显的边际效应。所以,没有必要追求过多的核武器。

第三,反过来说,非理性因素有时候反而促进安全。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比如当对手对于冲突的恐惧超出理性范畴,不论你做出如何过分的行为,它仍不敢反击——那即使他们拥有大量的核武器,仍然可能被颠覆甚至灭亡。

这三条结论,现在来看都得到了验证——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那阵儿,国际关系专家们得出的结论可能和各位看到这三条论述时把它套入实际的冷战结束前后那些事情的想法不太一样。

70-80年代的时候,国际关系专家们提出的理论是”恐怖螺旋“理论。

恐怖螺旋理论就是说,在追求实施核威慑压倒对手的时候,对手一定也会加强威慑,双方就会陷入不断螺旋上升的陷阱。

而这个“恐怖螺旋”理论的解决方法呢——其实用“囚徒困境”的描述就比较容易理解。

所谓囚徒困境就博弈论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两个囚犯,如果他们都咬死不招,那由于证据不足,只能关押他们一年;但如果他们之中一个人不招,另一个招了,那么招了的这个可以直接成为证人不用坐牢,而没有招的那个要坐牢10年;还有第三种可能,两个人都招了,那么他们都要坐8年牢。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这两个囚徒互相串供,谈判,达成互相信任,那么最可能的结果是双方妥协,都不招,这样总体来看两个人付出的代价最少,是双赢。但是如果他们不互相信任,也无法串供沟通,那么最大的可能是争先恐后的招供,最后两个人加在一起要坐16年牢,损失最大,双输。

那么同样道理,如果军备竞赛双方能够进行谈判,互相信任,最后达成协议,那么就可能将双方的核武库都维持在较低的限度,达成威慑目的而又不必进入“恐怖螺旋”,达到双赢的结果。

而这一理论,也正是促使美苏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中导条约,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等一系列谈判的基础。

当然最后冷战的结果是苏联自己崩溃了,在这个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的非理性的恐慌最终导致苏联最后什么也没有做——在这个过程中苏联的核威慑和庞大的常规军队甚至一点作用都没起到。

第三波威慑理论研究提倡了半天的双赢,最后变成了美国赢两次,苏联完蛋了。

当然我这里没有说这一波的和威慑理论,以及冷战之后开始兴起的“第四波”核威慑理论是美国的迷魂药,烟雾弹或者战略忽悠,但客观上,这些理论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实践的结果,却与他们的期望相去甚远,这就和西方经济学家们的“休克疗法”差不多。

正本清源,我们得看到,零和博弈思维在有些场合,比如国家安全方面,不能丢——尤其是在军事领域,甚至可以说零和博弈是最基本的原则啊,因为战场没有第二,你总不可能说,在战争中还要追求双赢吧?

当然了我这么说肯定有人又要说我这是冷战思维,榆木脑袋了,但你们别忘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教员,李德胜同志说过:“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啊。

我们讲非零和博弈,讲合作共赢,那是在双方可以互信,愿意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合作的前提下,如果对方已经想好了“只能我赢”,那么这事儿就讲不了说不起了,不斗争就是一个死了啊。

那说到这儿,大家就会发现,特朗普信奉和运用的,完全是黄金时代威慑理论,也就是零和博弈,追求己方利益最大化,企图用心理战来赢得“小鸡游戏”。

那么这种情况下,你对付它的唯一办法就是必须拥有足够的实力——必须让它自己意识到“恐怖螺旋”理论无法靠它单方面加码来摆脱的时候,它才会回归到理性的合作轨道上来。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今天必须加强军事威慑能力的主要原因,这不光是喊喊一千枚核武器就能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加强核武器突防能力,打击精度,反应速度,生存能力,调整我们的核政策、核理论,并且将这些信息以适当方式透露给对手——因为核威慑理论指出,威慑要产生效果,必须让对手认识到你的决心和能力才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味把核理论、核政策当做“绝密”,当做少数专家学者的”禁脔“,这说的最轻,至少也是不合时宜的。

再说一点,威慑理论的应用,在近几年其实也有新发展——这就是中国的常规战略威慑能力,在2019年的国庆阅兵上,东风-17高超声速导弹首次亮相时,中央电视台解说中首次提到了“常规战略威慑能力”的说法,这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

那么为什么作为一种常规武器,中国的中程导弹能够成为一种“战略威慑”武器呢?这里先要问大家,核威慑为什么能成为人类的终极威慑,而不是别的,仅仅因为核武器威力巨大吗?

并不是,或者至少应该说,不完全是,核威慑真正成为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在美苏都建立了以战略核导弹为主体的投送手段之后——在那之前美苏还考虑着建立密不透风的防空系统,阻挡敌人的战略轰炸机呢。

现代的核威慑很多要素都是基于洲际导弹不可拦截,指挥决策链条短,反应速度快的特性。

用通俗语言解释呢,美国总统如果要干涉世界某个地方的局势,他需要几天时间把航母拉过来,需要几个星期时间向嘉手纳基地增派战斗机联队,需要几个月时间调动陆军部队。

但如果他要发起突然的核袭击,那么只需要用他身边的海军上校手里拎着的“足球”,也就是所谓“核按钮”,这其实是一个通信系统和密码系统,通过它,总统可以直接命令核武器部队发射核武器。据称过程只需4分钟,而随后民兵3导弹从美国飞到莫斯科,也只需要半小时。

这种反应时间上的差别,就是战略威慑能够产生作用的重要基础——快速,不可抵抗,不可规避,一旦我扣下扳机,你就会死。而且,作为一种战略威慑武器,弹道导弹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作战维度,它的作战只和敌人的洲际导弹和反导系统有关,其他的武器再多也无法抵消它的作用。

美国前几年提出的所谓”一小时打遍全球“”常规精确打击“的概念,正是具备洲际导弹射程的高精度常规武器,有了这种武器,美国总统将可以和使用核武器一样对全球目标进行打击,而不需要考虑军事调动的一系列头痛问题。让你的敌人,人在家中坐,导弹天上来,这种威慑力实际上是和核武器一样的。

那么常规导弹的威力够不够实现战略威慑呢,这就和导弹的精度有关了。

据国内的报道,东风-16在实战演习中可以打出米级精度,当然这是极限情况,实际我们根据圆概率误差的计算公式大概可以推算出,如果偶尔能打出米级精度,它的圆概率误差应该在20米左右。不过与早年的弹道导弹的精度受到射程影响相比,使用了末制导技术的弹道导弹和精确制导火箭弹,在全射程内都可以达到同样的圆概率误差,实际上命中精度和巡航导弹已经差不多了。

这意味着东风-16可以在一千多公里的射程之内,直接命中敌方的机库、跑道交叉点、机场塔台、油库等设施。而由于东-16的发射决策时间准备时间和飞行时间极短,实际上敌方基本就连去防空洞躲避都来不及,所以它完全具备直接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的能力。

其实美军一线军官比美军高层官老爷们更早感受到中国导弹的常规威慑力,毕竟打起来他们是第一批送命的啊。那2015年,中美南海对峙后,美国两位驱逐舰舰长就写了一份报告提交给当时坐镇东京的太平洋司令,那个曾差点挑起中美冲突的哈里·哈里斯,着重分析了中国精确制导的弹道导弹能在3分钟左右时间内,把东京市区内的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的指挥大楼,哈里斯的办公室给扫了……

实际上这个报告当然不止是这点内容,它还针对美国驻日的所有机场、军营、港口设施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即使在拥有萨德和爱国者3导弹掩护的前提下,中国也只需要数百枚导弹就可以将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全部瘫痪——而这种瘫痪不是80年代时候几架飞机过来扔几个炸弹,大家把弹坑填平了飞机就可以起飞的那种瘫痪。而是机场上的飞机大量被摧毁,港口内的军舰被击沉,关键的作战支持设施被摧毁,甚至是关键的指挥人员大量被定点击毙。

这样的情况下,美军实际上就和遭到战术核武器袭击的效果差不多,然而与核威慑不同,这种威慑是真的可以实施的。

这就是当代的大规模精确打击的威力——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展示这种能力的国家,所以他们对于这种作战方式落到自己头上时的效果,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当然了,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无知的媒体动不动就要说,什么几百枚导弹才能瘫痪一个机场什么的,那基本上是拿着几十年前的老黄历来说事儿,或者根本就纯属给自己壮胆——这就和印度媒体吹“阵风”比歼-20先进,因为阵风是四代半,而歼-20你们中国人管它叫四代机,一样的……

不过,美军对于中国常规战略威慑的效果是有比较清醒认识的,但是美国政府官员,尤其是特朗普和他的内阁成员,究竟有几分清醒,就不好说了,这,就有待于我们后续继续展示一些不可辩驳的证据给他们看了。

那么,这种可以实际使用的“战略威慑”能力,这对于战略威慑理论会有多大的影响,“第五波”威慑理论研究是不是就要来了呢?或许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就会看到决定性的事件了。

再多说一句,中国在贸易战上,也是有一些威慑手段的。在事情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展示动用相关手段的决心,也将可能是我们的一种选择。从这一点上,将核威慑领域的理论引入到经贸摩擦方面,或许也有一定的底线思维的意义。

国内网上有一种声音,说现在的威慑理论都是西方提出来的,太凶残了。我们应该从我们传统文化出发,建立一套以和为贵的,新时代的理论体系,把世界引入新时代,要从火星角度看问题——这事儿吧,我觉得,你要威慑的,那可就是西方啊,你是不是应该考虑要讲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啊?他们只听得懂机枪和大炮的辩论啊,而您老这宋襄公之仁,还指望人家和你互相理解吗?那就很呵呵了。


2020-8-15点击数/观注度 9174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