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军事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大国是如何站队的?

后沙月光 · 2020-08-27 · 来源:后沙公众号

导读:一战与二战在爆发前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各大国被划成两个对立集团,小国只能随波逐流。有人说《凡尔赛条约》是二战起点,有人说是《慕尼黑协议》是二战起点,但无论如何,下山摘桃的才是最终大赢家。

人类社会在1914年之前,从未有过世界大战(所有大国都卷入战争),尽管几千年来各国为了争夺生存资源,总是在不断厮杀,还有那些莫名其妙的宗教战争。

随着人类工业化水平的发展和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就为全球性的战争创建了条件。列宁指出:这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而必然要进行一场战争。

中学课本也告诉我们:奥匈帝国王储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是大战爆发的导火索。

其实一战与二战在爆发前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各大国被划成两个对立集团,小国只能随波逐流,所谓“中立国”要不就是“谈判室”,要不就是“缓冲区”。

1914年之前,列强基本上已将全球资源分割完毕(殖民统治),新兴强国要想得到贸易市场、能源产地、交通要道,用外交手段无济于事,只能通过战争夺取。

新老列强都在疯狂扩军,欧洲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德奥意“三国同盟”两个战争集团,美国和日本在一旁伺机出手。

两个战争集团虽然通过外交手段避过了几次开战可能,但该来的终归还是要来。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激进分子暗杀于萨拉热窝街头。

7月25日,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发出的最后通牒到期。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宣布支持奥方;而英国、法国、俄国宣布支持塞方。

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

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

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英联邦国家都跟了进来。

8月13日,英国对奥国宣战。

8月14日,冯国璋的北洋政府对德奥宣战,押对了宝。

卷入战争的还有意大利、美国、日本等36个国家,世界大战爆发。

战争最主要之一的矛盾是:英国霸权地位不容挑战(贸易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文化优势)。

英国眼中的世界只有两部分:一边是大英帝国及英联邦,另一边是其它国家。

英国是工业国,它没有农业保护政策,由殖民地为它提供原料、牲畜、羊毛、棉花、粮食……像澳大利亚在它眼里就是个放羊娃。

英国政策的恶毒在于,它要强行改变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比如美国还没独立时,美国南方生产何种农作物?是由英国制定的,为英国利益服务。还有埃及虽不是殖民地,但产业发展也是由英国来控制。于是,埃及90%出口物变成了棉花,这种单一、单向的经济结构,显然将命运交给英国。

曾经在法国面前非常自卑的英国,成为了人类模范国家,英国有自由、有代议制民主、有人权、有尊严、有公平的法律,因此英国不仅仅是个地理位置,还是一个精神家园。

但它真正的对手来了,1870年,三百多德意志小公国被普鲁士统一成一个德意志帝国。

俾斯麦让这个帝国,既充满活力又纪律严明,有那么一点民主(帝国议会),又不那么自由。

德国崛起再一次证明:建立中央集权是国家走向强大的秘决,一盘散沙,只能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普鲁士精神”,是德国的精神支柱。什么是“普鲁士精神”?简单说吧:

普鲁士不是一个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有国家的军队。

德国发展速度快到令人吃惊,尤其是重工业、铁路建筑、银行业方面,1870年,柏林人口只有77.5万人,1900年已经变成一个拥有188.8万人口的城市。城市人口也从35%增加到了54.4%,鲁尔、萨尔、上西里西亚等工业区令德国变成了一个烟囱、工厂、矿山密集的国家,其它大城市也在不断发展。

“普鲁士精神”虽然让德国力量凝聚起来,但“反犹太”主义也在滋长,1881年4月,23万德国人签署联名信向俾斯麦请愿,要求限制犹太人在教育界、法律界、公务员队伍里的人数。然而,德国经济又离不开犹太人,因此俾斯麦在权衡之后,选择了淡化处理,德国要做的就是奋起直追。

英国在拼命维护它的优势地位,主要手段就是保持军事上的绝对优势,特别是皇家海军。

在美国与德国之间,英国认为真正对手是德国,而不是盎格鲁-撒克逊小兄弟。

英国要压下德国,用经济手段显然已经不可能了,战争是必须的选择,问题是英国自己动手?还是搅起欧洲矛盾?英国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窄,于是英国甚至不惜跟老冤家俄国、法国联手。

欧洲局势

欧洲想跟英国正面较量的国家几乎没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德国虽然实力大增,但与英国发生直接冲突,也缺乏足够理由。

德国生命线安全有双重保障:

一、比利时、荷兰等中立港口,可以保证海上来源;

二,经奥地利、俄国可以从陆路购买粮食和原材料。

除非英国要切断这两条生命线,但英国并不准备这样做,因为这不仅会导致与德国的战争,而且也会与欧洲国家发生冲突。

德国选择避开英国(海上霸权),将利益向陆地延伸,修建一条巴格达铁路(汉堡--柏林--希腊港口--君士坦丁堡--巴格达,直抵波斯湾),产权期为99年。

英国却认为德国别有用心,巴格达铁路会造成严重政治后果。如果土耳其因此加强了经济实力,并受到德国保护,那么就不符合英国与俄国瓜分土耳其的战略利益。

渴望得到君士坦丁堡的沙俄,也不会坐视德国修建铁路。

然而英俄是一对宿敌,英国总喜欢装出一副土耳其维护者的样子,以防止俄国势力来到地中海一带。

英国战略

印度是英国最大利益攫取地,英国绝不允许印度受到任何威胁,俾路支地区已被英国纳入殖民版图,留着“独立”的阿富汗只是作为与俄国的缓冲带。

如果俄国愿意对英国发生“友情”,那么英俄可以一起瓜分波斯,英国得到南部沿海地区,俄国得到北方陆地,边角料交给人畜无害的阿富汗,然后瓜分土耳其。

俄国自恃强悍,对英国的“友情”比较冷漠。英国又与日本结盟,向日本提供贷款,鼓励它在远东与俄国开战。

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惨败。1907年,精疲力尽的沙俄,接受了英国的“友谊”,在波斯、阿富汗等问题上向英国妥协。

法国,不屑干粗活,它只要稳稳统治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这些事关整个个非洲的重要殖民地。英国不来争,那么法国就放弃对埃及的嘴炮,1904年,英法达成了北非交易。

问题在于,英法俄三国进行交易,肆意瓜分别国利益时,根本不搭理德国。靠,你当我汉斯是空气吗?

德国要刷一下存在感,英法《摩洛哥协议》一签字,德国就跳出来,说自己在北非的利益受到损失。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港口城市丹吉尔,公开发表反法演说。

英法只好与德国又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摩洛哥协议变成了《阿尔格西拉斯协定》,内容几乎原封不动,但签字国多了个德国。

这就是国际话语权重要性,你未必有什么直接利益,但证明你在国际上的份量。

德国的巴格达铁路等发展计划,跟英俄利益有冲突。英国不相信德国敢同时跟英俄两大国开战,所以忙着跟俄国、法国结成军事同盟,威慑德国,让德国自觉克制(放弃)发展计划。

但德国我行我素,它也在寻找军事同盟。

1908年10月,奥匈帝国正式吞并波黑,塞尔维亚举国震动,俄国觉得它在巴尔干半岛利益受到极大威胁,想帮塞尔维亚出头。

德国表示,如果奥俄战争爆发,它将与奥匈帝国一起作战,日俄战争之后的沙俄没有实力去面对这种局面,只能愤怒地退却。

这时德国还不可能跟英俄开战,它的备战水平还达不到大战标准:

一,无畏舰刚刚开建,船坞、港口、运河都还没有改造完工;

二,舆论上和平主义(社会民主党力量)还比较强大。

英国这时提议全球海军强国,开会限制海军军备,想确保自己优势继续存在,被德国断然拒绝,它当然不想半途而废。

英国换了新首相后,对德进行让步,不再反对巴格达铁路计划,但终点站要设在巴士拉(1914年6月15),而不是巴格达。

同时,英国在亚洲和北非也向德国让步,给德国一种英国想改善关系的印象。

欧洲列强外交部门都口口声声主张和平,军事部门却都在备战,只是谁也不知道火药桶何时爆炸?爆炸于何处?

欧洲列强战争欲望各不相同,但阵营划分后,谁都无法独善其身。

先说战争欲望最弱的--

法国★★★

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归了普鲁士所有,除了土地还有一百五十万人口。

仇,就这么结下来的。

但奥匈帝国在巴干尔的恩怨,跟法国没多少利益冲突。法国通过贷款给俄国,撑住尼古拉二世政权,利用俄国去压制德国。

巴黎向圣彼得堡靠拢,柏林必定跟维也纳言归于好。

1870年,法德人口相当,都是四千万左右,但法国经济占优、工业发达、国家统一。

但德国人口很快就到了六千八百万,并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工业国,内部矛盾问题也解决了。

法国感到不妙,照这节奏发展下去,不是复仇不复仇的问题,而是殖民地能不能保住的问题?于是,法国资本集团再加大货款力度,让俄国能撑下去。

俄国希望法国果断免除债务,让沙皇甩掉经济包袱,全力对付德国,法国却连利息也舍不得放弃。当俄国越借越多时,法国经济再也无法承受了。

英国加入协约国后,法国想法才真正改变了,它想灭掉德国,而不再通过沙俄遏制德国。

对于法国来说,两个盟友,一个是全球海军霸主,一个拥有欧洲最多的陆军,加上比利时入伙。如果这样的战争不参加,法国觉得自己是个SB。

打败德国,不但可以拿回失地,还能解除心头大患,何乐而不为?但法国太不了解俄国当时的情况了。

法国是在认为自己稳赢的情况下参战的,幸福就要稳稳的。

沙皇俄国★★★★★

1866年,普鲁士与奥地利决斗时,俾斯麦请求俄国保持中立态度,结果德国统一了。

当德国与奥匈帝国烧黄纸结盟时,俄国马上在巴尔干半岛感到巨大压力。

以前在俄国眼里,德意志诸候国无非是接受法国蹂躏,还是沙皇鞭子的问题,德国强大后,事情不对了。

沙皇在国内面临两大威肋:

一,资产阶级的权力要求;

二,工人阶级的革命浪潮。

沙皇又不能中断工业化趋势,因为陆军、海军的经费和装备,都需要依靠资本投入和工厂开工。

没有国家工业化,沙皇政权在欧洲就无法生存;但有了工业化,沙皇政权同样要垮台。

用马克思理论来说:这是因为生产关系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上,俄国要依赖法国的借款,还本付息只能听天由命,因为那时俄国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

1910、1911、1912,三年大丰收,还债之后,内阁还略有积余,1913年歉收,一下子经济就滑向崩溃边缘。

要保住皇权,救命稻草就是对外战争,特别是对德国和土耳其的战争。

战争无非两种结果,对沙皇而言都不是坏事:

一、胜,沙皇将恢复威望,并得到无数战利品,压下革命力量。

二、败,国家宣布破产,一举摆脱欧洲债务,无非是割地,赔款是不可能的,一辈子都不可能。

因此,萨拉热窝一声枪声,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后,俄国就根本不想调停,而是直接参战,但它没有准备好战争,只是临阵磨枪。

大英帝国★★★★★

盎格鲁-撒逊克人最热衷于战争,在舆论却总是让人感觉,它们是最热爱和平的。

英国在最后一刻似乎还在努力改善对德关系,实际英国备战积极性不亚于德国。

维护霸权是英国最大的战争动力,如果它不能奴役它国,不能保护殖民地,那么英国必将快速衰落。

它必须在皇军海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利用别人或自己赤膊上阵,打败竞争对手。

英国历史上都是与法国为敌,直到法国无法主宰大陆为止,这俩强盗,在海外有时协同作案,如火烧圆明园;有时拔刀相向,如1898年在苏丹对峙。

俄国是英国挥之不去的恶梦,19世纪在克里米亚干过一架,关系一向很差。

英国跟德国反而没有什么历史恩怨,但德国崛起后,无论德国如何解释这些并非针对英国,但英国坚信霸权受到了挑战。

在英国的地缘政治逻辑中,德国只能是陆上强国。

德国拥有强大海军,就是野心、就是挑战,不管有意无意,德国都是英国最危险的敌人。

英法俄和解并结盟,就顺理成章出现了。英德之间,无非是谁先动手的问题。

德意志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这根裤腰带滑落后,德意志变成了三百多个小公国,两千个多个骑士庄园,权力极度分散,任人欺凌。

为什么德国童话里王子、公主满大街?就这个原因,其实就是乡长儿子,村长女儿。

1867年,奥地利跟匈牙利合并为奥匈帝国。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北德和南德合成德意志帝国。

这不是德国统一进程的结束,而是开始。

德国在欧洲政治版图上只是一个空白点,话语权在英法俄手里。当德国崛起后,整个中欧有可能被德国控制,英法俄三个死对头一下有共同敌人。

德国工业发展很快,教育、科技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与奥匈帝国结盟是必由之路,因为它有个野心建立统一的中欧国家联盟:政治统一、货币统一、经济统一、法律统一、文字统一。

要实现这个梦想,只有两种手段:和平或战争。

和平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与法俄两个邻居有利益冲突,英国更不会接受。

战争,是冒险,但资本主义向来喜欢用战争来冒险,只是时间问题。

形势变化,已经由不得德国等待了。如果奥匈帝国被击溃,那么接下来,万钧重压将全部压在德国身上。

战争爆发后,德奥略有优势,尤其是1917年俄国士月革命成功,退出战争后,德国东线大军全部西调,英法压力倍增。

当双方打得双败俱伤时,潘兴率领美国大军赶到欧洲摘桃子了。

历史没如果,德国战败,割地赔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第一项收获就是遍地寡妇。

有人说《凡尔赛条约》是二战起点,有人说是《慕尼黑协议》是二战起点,但无论如何,下山摘桃的才是最终大赢家。

大英帝国两场大战后,彻底衰落。

接捧的美国跟英国一样,贪婪、好战,喜欢到处挑事。现在美国又想逼别国站队,划分阵营,针对中国。

但中国不想搞阵营,因为无论美国怎么折腾,谁也挡不住中国的发展脚步,就像美国无法阻止太阳升起一样。


2020-8-28点击数/观注度 9044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