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侯立虹:不能忘却的“张仪欺楚”——兼论战国中期的大国博弈 |
侯立虹 红网时评 【核心提示】 张仪欺楚发生在大变革的战国中期,是秦与六国博弈的一朵浪花,也是执行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纵横国策坚定与否的真实缩影,因而成为助推秦国实现统一的重大事件,也成为楚国由强大走向灭亡转折的重要标志。重读这个故事,从秦国不计较城池得失坚守连横战略,最终横扫六国的经验,楚国贪图眼前利益放弃齐楚联盟战略,连连受骗的历史教训之中,明白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那个时代的潮流,任何拉历史倒车恢复周礼的帝道王道,任何无视列国激烈竞争的韬光养晦,任何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纵横大战略的不出头不结盟,都必然被淘汰出局,从而启迪坚守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防止出现张仪欺楚之类的悲剧,警惕打着开放旗号的当代靳尚子兰,营造有利于大量涌现当今不辱使命蔺相如的政治生态,永远不蹈“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的覆辙。 中国古代的战国,是列国激烈竞争的时代,曾发生过著名的“张仪欺楚”故事,尽管已经久远,但这朵历史浪花不断泛起历史长河的涟漪,一直引发史学家研究和争论,也始终给后人以警示。我们今天重读张仪欺楚,不是深究它被孟子斥为小人之举和纵横家当作杰作的性质,而是要读懂它折射的大国博弈韵味,隐藏在楚国切肤之痛背后的主因,从其助推秦国统一大业和促使楚国走向衰亡转折中,得到秦国坚守大国博弈的正确战略日益强大,楚国漠视合纵战略遭遇灭顶之灾,秦国以敬重人才英雄而坚固长城,楚国奸贼当道而自毁长城诸方面启示。 张仪欺楚是战国中期大国博弈的缩影,反映了秦国与六国尤其是齐楚大国博弈的战略清醒,也折射出纵横大战略关乎列国的无视生死存亡。 张仪欺楚的故事,发生在战国中期。当时处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诸侯各国纷争白热化时期,更是千方百计使国家富足强大用拳头和实力说话的时期。此前的春秋时期虽然周室衰微,但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诸侯国掠土开疆、争当霸主也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及至战国中期列国激烈争夺,不仅无视周天子的存在,而且战争的指向已经转变为取代周天子统一天下。商鞅曾进献秦国帝道、王道、霸道三术,秦孝公独选霸道而深恶帝道王道,就证明了时代不允许恢复周礼奴隶制的拉历史倒车,也不允许无视他国竞争白热化的韬光养晦,更不允许在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的纵横大战略面前不出头不结盟。那时连横合纵有多重要,就是纵横家苏秦曾言“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尽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大增而雄踞列国,但齐楚两国也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呈现出秦齐楚三强鼎立之势,尤其是包括齐楚的各诸侯国都对秦国的崛起惊慌不已,引发了楚王为合纵长的联合抗秦,更促使了齐楚两国的强强联合,加上西南巴蜀叛乱,北边义渠侵扰,使得登上老大位置的秦国感到巨大的威胁。于是高瞻远瞩的秦惠王就把打破六国的合纵联合尤其是齐楚的紧密结盟,作为秦国头等战略,专门委派张仪到楚国破坏齐楚的联盟,张仪不负秦王厚望导演出流传千古的“欺楚”故事,这就是张仪欺楚的时代背景。 张仪欺楚见证了楚国忽视齐楚联盟战略短视,凸显了坚守大国博弈定位的极端重要,警示须以为谁服务判定阳谋阴谋。 有人质疑张仪欺楚的战略地位,将此乃至合纵连横当作应急的权宜之策,只是把商鞅变法、胡服骑射几个事件当作长远发展策略,就有些偏颇。在那个列国纷争的年代,连横合纵对秦国和六国来说,都应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战略,秦国不实行远交近攻的连横,就不可能完成统一的大业,而齐楚诸国只有采取合纵联合起来,才能对付已经成为具有霸权地位的、想打谁就打谁的秦国,才不至于被灭国,怎么能是权宜之计呢?况且秦齐楚三国都是当时的强国,如何审时度势确立本国在大国博弈的定位,或使自己变得更加强盛,或使自己由弱变强,都关涉的国家长远和未来,秦国尤其是张仪欺楚最终指向就是实施连横战略,瓦解六国特别是齐楚的联盟,楚怀王看不清秦国这一大战略的重要,贪图眼前之利的短视,导致了被骗的结果。假如楚怀王抱定合纵战略,任秦国怎么利诱都坚守齐楚联盟的大政方针,任张仪如何巧舌如簧也是不会成功的。正如后来三国时期蜀吴联合对付魏国一样,蜀吴联合则有三足鼎立,一旦失去这个根本也就意味着灭亡,蜀的首先灭亡就在于“遗恨失吞吴”。所以,张仪欺楚不仅是秦国的大战略,而且更昭示后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计较一时一地的眼前利益,毫不动摇地坚持国家长远发展战略。 还有人鄙视张仪欺楚的手段,把它与鸡鸣狗盗相提并论,称之为阴谋,只把少数制定法令、富国强兵的谋略当作阳谋,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误读和理解的偏差。阴谋与阳谋是相对的,不能站在楚国的立场,无视那个时代国与国你死我活斗争的大背景,以现在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个历史事件。两国交锋对敌国使诈,也是服务自己国家的一种策略,关键是站在谁的立场,为谁耍阴谋。张仪是秦国的相国,为了秦国对楚国施奸耍诈,非但不是阴谋反倒是智慧。如果张仪端着秦国的饭碗,充当楚国的间谍为楚国服务,那就是耍阴谋的奸贼,而楚国的靳尚之流为了一己之私暗地勾结张仪,正是这种耍阴谋的奸贼。或许有人会说,张仪是魏国人,当效力魏国不应替秦国卖力,其实那个时候的各国就是现在的各个省,各国上边还有周天子,尽管名存实亡,但都曾经是一个国家,如同河南人到北京,北京人到上海工作,同样都是为国效力。我们之所以阐明以上观点,不是为张仪歌功颂德,也不是论述张仪欺楚的合理合情,而是强调怎样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读懂张仪欺楚,怎样立足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潮流重读张仪欺楚,怎样通过全面、客观和正确解读这个事件,以史为鉴,温故知新,很好地启迪今天。 重读张仪欺楚,就是要从秦国敬重商鞅、张仪之类英雄而强大,楚国冷落贬斥屈原、陈轸等英雄而灭亡,形成崇尚英雄的社会氛围。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读张仪欺楚?不言而喻,是为了以史为鉴,但关键是从这段历史中读出张仪几次为秦国实施连横战略而辞去相位,做出“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的壮举,读出秦王敢于破格重用四处碰壁遭鄙弃的流浪者,从而“鉴”到崇尚英雄的真谛。据史载,张仪是魏国人,师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纵横之术,虽满腹韬略,因家境贫寒求事于母国魏惠王而不得,远投楚相国昭阳门下又受到诬陷,只有投奔秦国才被重用。当他领兵伐魏拿下魏国蒲阳城,建议把蒲阳归还魏国,乘机推出连横战略时,得到了秦王毫不犹豫的支持,使他有了游说魏王投靠秦国,说动魏王献给秦国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成就了他连横政策首战告捷;当他得到秦王破格提拔,率兵攻取魏国的陕并在上郡筑关塞,引起魏国极大惶恐,企图依靠齐国对抗秦国时,又是秦王全力支持他拉拢齐国和楚国,不仅使齐国与楚国共同打击魏国,而且让楚国在公孙衍发动魏、韩、赵、燕、中山结盟“五国相王”时在襄陵大败魏军,逼迫魏惠王接受联合秦韩对付齐楚,放弃了合纵政策。正是由于秦王的信任,张仪甘愿辞掉秦国相位,前往魏国说服魏王向秦归顺;也正是秦王信任的感动,当齐国修鱼之战打败赵魏与楚国结盟,成为秦向东扩张巨大障碍时,张仪再次辞掉秦国相位,赴楚离间齐楚联盟,演绎出“欺楚”的杰作。张仪能够成为商鞅之后“外连衡而斗诸侯”、名垂秦国霸业青史的功臣,与秦王的慧眼识人分不开,也与秦王破格任用分不开,更与魏惠王、楚怀王形成了鲜明对比。正所谓没有英雄的国度是悲哀的国度,不尊重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秦国能够统一中国,是敬重商鞅、张仪之类英雄的结果,而楚国的灭亡,是不尊重屈原、陈轸等英雄的结果。我们华夏神州从来不缺英雄,哪个时代敬重英雄,哪个时代中华民族就扬眉吐气。淡化英雄,甚至嘲笑抹黑侮辱英雄,民族就挺不起脊梁。让学英雄,做英雄,敬英雄成为社会的主旋律,这是重读张仪欺楚的根本前提。 张仪欺楚能够成功,表面上是张仪谋略的高明,实质是楚国邪气上升、奸臣当道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张仪欺楚的土壤和条件,而楚国靳尚等奸臣贪欲,则是促使张仪欺楚成功的关键。 重读张仪欺楚,必须读懂张仪欺楚为什么能够成功。张仪作为秦相能够舍弃相位,弄出“欺楚”这么震惊当代流传千古之举,是无可厚非的,即使是灭楚也在情理之中,可气可恨的倒是那些帮助张仪欺楚的楚国权贵。张仪欺楚的成功,不是张仪谋略多么高明,而是楚国靳尚之类奸臣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张仪赴楚离间齐楚联盟,首先派人买通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利用其取得了怀王信任,才有了“欺楚”离间齐楚的可能。从《战国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东周列国志》等史书可以看出,帮助张仪的不仅仅是靳尚,还有深受楚怀王重用、始终与屈原为敌的上官大夫,嫉贤妒能陷害屈原,而屈原正是力主联齐抗秦的主导者,更有权重位高的子兰,一直对屈原深怀嫉恨,“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想置之死地而后快。显然,楚国内部邪气上升,奸臣当道,也就为张仪欺楚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畅通无阻的便利条件。所以,当张仪向楚怀王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之计,并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利诱时,群臣都前来祝贺,表示哀痛的只有陈轸。当楚王恼怒质问,陈轸回答“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并进一步作了“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的透彻分析,满朝文武只有屈原赞同陈轸,提醒楚王不可轻信张仪,而靳尚竟然大声高嚷“不绝齐,秦肯与我地乎?”其他大臣心知肚明却装聋作哑,这不能不说是楚国的悲哀,也足以表明楚国谋私不怕丢国的恶劣政治生态。及至楚怀王轻信张仪,把楚国相印交给张仪,随后一面派人去齐国宣布断交,一面派人跟随张仪去接收土地,张仪却称病三月不上朝,被骗的事实已经很明朗,楚怀王误以为秦国嫌楚国与齐国断绝关系不够彻底,做出特派勇士宋遗借宋国符节北上齐国去辱骂齐王时,竟然没有人进谏阻拦,居然对楚王错上加错决策麻木不仁。当惹得齐王大怒,一面与楚彻底断交,一面派人入秦商议共同伐楚,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还是只有陈轸劝阻,遭致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七十多名将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汉中郡,韩魏闻悉楚败,也谋袭楚,楚王只好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派屈原如齐谢罪。尽管张仪连横谋略高超,但没有楚国靳尚之类奸臣的内应,断然不会成功;尽管张仪巧舌如簧,但如果楚王听信陈轸屈原联齐抗秦的战略,张仪也断然不会成功。当时楚国奸臣当道,陈轸、屈原等忠臣受排挤,子兰、靳尚大行其道,才有了张仪欺楚的发生,也正由于奸臣上下其手破坏齐楚联盟,才有了楚国既要向秦国割地求和,也遭受了韩魏诸国趁机袭击的唐僧肉惨状。由此证明,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汉奸叛徒比敌人凶恶百倍千倍,抗战如此,当代也是如此,这是读懂张仪欺楚的关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名言。我们今天重温这个历史典故,就是为了汲取楚国被张仪欺骗的教训,特别警惕妄图搞垮中国的现今张仪,更要提防吃共产党饭砸共产党锅的当代靳尚子兰,永远不在中国发生张仪欺楚的悲剧,进一步形成崇尚英雄社会氛围,让当今中国涌现大量不辱使命的蔺相如,铸就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争光的新辉煌。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来源:昆仑策网) |
|||
2020-9-23 32527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