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大国重器 |
无声耕耘30年,中核是如何“点亮”中国的? |
科工力量2020-09-29来源:观察者网 导 读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提及玉门关,古人的诗词几多苍凉。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核工业人在“关外”艰苦耕耘、奉献青春,让和煦的春风吹回中华大地。而自八十年代起,在中央“保军转民”思想指导下,核工业人“出关”,又开创了一片片新天地。 【科工力量专栏作者 陈辰】 九月下旬的一天,秦山的天空云卷云舒,地面桂香芬芳,我与国内一些媒体朋友到访秦山核电科技馆。初看科技馆正面设计,左右两角各有一个“鹰翼”,宛有振翅欲飞的气势。另外,建筑上一颗颗灵动的“能量宝石”,好似能穿越时空,看见那些峥嵘岁月和未来。 封面图片 | 核电科技馆夜景 进馆后,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光辉历程”展板:中国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前30年,中国核工业人创造“两弹一艇”的惊世伟业;后30年,中国核电人继承先辈的创业精神,坚持走军民融合之路,攻克难关...虽然“30年河西30年河东”,但使命依旧。 八十年代初,国务院批示:同意原子能工业逐步转到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这一方针被概括为“保军转民”,后来成为军工企业的普遍指导思想。自1985年起,核工业开展关、停、并、转等产业结构大调整,同时西北核试验基地的部分员工奔赴东南沿海。 在天时地利人和下,1985年3月20日,秦山一期开建。经过三十多年开发,我们在科技馆的一个“沉浸式”沙盘放映厅看到:秦山核电站已建成了三期及方家山扩建项目。在一帧帧动容画面及激昂音乐的熏陶下,一位同行记者说:“看完就是觉得很自豪”。 接着,我们又来到一个“影院级”放映厅,播放的是《核电小苹果》MV。其中五名工作人员混搭车间工作服,进行生动的舞曲演绎。同时镜头的调度切换,以及加工制作也都十分专业。而最重要的是,视频借着歌曲宣传了企业文化、核电科普和节能减排,意义非凡。 制作人秦山核电宣传科科长夏建军对我说,这个视频曾因为内容敏感,四个书记有三个反对,幸好大领导说先看看。结果,《核电小苹果》一发不可收拾:播放量达2000万(原预估7万),获第二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五位舞者受CCTV1邀请去说说话。 为什么《核电小苹果》会爆火?我想一定程度上,核是沉重的、神秘的,而“神曲”小苹果是轻快的、欢愉的,这种碰撞在专业的制作辅助下,发生化学传播大抵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而或许更深层的因素是,核工业人为国家付出很多,我们也期望他们有欣喜。 但是我也疑惑了一下,这则MV已播出六年,在视频内容越来越高速更迭、生态越来越庞大的当下,核电科技馆没有最新的“拿手货”?在这样的问题下,我似乎更明白了这次“走进新国企”媒体行的意义,也理解到作为媒体人,自身的一点小小使命和责任。 01 核电篇:十年造“国之光荣” 秦山位于浙江海盐,依江傍海,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名胜风景。清光绪二年《海盐县志》记载:“秦始皇所登以望东海,故山得其名焉。”后来,秦山还吸引了王阳明、薛据、贯云石等大批古代文人墨客前来观海著诗。而在现代,它正因核电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辉。 据秦山核电党群工作处处长卫毓卿介绍,秦山核电基地已建成9台机组,近三年有12台获得WANO指标满分;总装机容量660万千瓦,年发电量500亿千瓦时,是我国机组数量最多、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因比,外界也有“一个秦山半个三峡”的说法。 媒体团参观完核电科技馆后,卫毓卿与夏建军等工作人员,带着我们来到秦山核电现场。当站在钱塘江边近看秦山核电一期时,我的记忆迅速被拉回曾经读过的课本,那种年幼时的懵懂自豪,瞬间变得真实立体又肃然巍峨。而夏建军这样的“老秦人”,已不再青春。 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970年的上海“728”工程。但在这项工程无疾而终后,1982年初,上海在“保军转民”的指导方针上看到了机会,于是再次向中央上报《728工程建设的可行性报告》。项目获批通过后,一期预算总投资12亿元,厂址选在秦山。 与此同时,国务院授命原“728”总工程师欧阳予为秦山核电站工程总设计师。面对西方国家技术封锁,以及可借鉴一手资料少之又少的情况,欧阳予毅然决心自主攻坚。此外,他还力排众议将熔盐堆改为压水堆型方案,并主导研制了30万千瓦的压水堆型。 核电站的建设还需要统筹大将。1982年4月,在大西北的于洪福接到新任务——参与主持建设秦山核电站。对于突如其来的重任,专攻化学领域的于洪福疑问:我行吗?领导说:你年轻,不会的可以学嘛。此后,他带着60多人组成的科研团队,来到从没有听说过的海盐。 经过众多仁人志士投身奉献,1991年12月15日零点14分,秦山核裂变产生的电流输入华东电网。这结束了国内无核电的历史,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被誉为“国之光荣”。 到了现在,在秦山核电站四期项目中,第三期是国内唯一一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方家山项目实现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时的历史跨越,设备综合国产化率达到80%。目前,电站已累计发电62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5.87亿吨二氧化碳,此外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然而,在媒体团登上瞭望塔时,让我比较诧异的是:距核电站约一公里处,居然就是大片居民区、耕地和鱼塘。对于我的疑问,卫毓卿表示,综合历年监测结果,秦山核电站运行以来对周围环境没有产生可察觉的影响。截至2020年6月,电站已安全运行126堆·年。 那么,秦山核电站所谓各安全和环保指标全面受控的底气是什么?当我来到按键密密麻麻的模拟操作实验室时,有了部分解惑。秦山核电运行五处胡亚平值长说,“操纵员”是核电站最核心的技术工作,一个大学毕业生需要足足培训五年左右,合格后才能实际“上手”。 02 辐照篇:辐照就像晒太阳 八十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市场经济”的点点星火迅速席卷成燎原之势,而带有浓厚军工色彩,处于计划经济腹地的核工业尚未有所动静。在一片“鸦雀无声”中,这个行业里与民生关系极为密切的核技术应用领域,继核电后也酝酿了变革。 因此,国内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应用迎来春天。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同辐前身中国同位素公司成立。最初,这家公司是多部委指定的专营公司,具有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但经过30多年改革发展,如今已成为年收入超40亿、登陆港股的“核药”龙头。 这次“走进新国企”之行,中国同福旗下的(苏州)华东辐照也是其中一站。在与媒体座谈交流时,中国同辐副总经理李超介绍,核辐照技术已广泛用于工业生产的材料改性、环境保护,以及医疗灭菌、食品保鲜和海关安保等方面,而且有高效、快速、无残留等特点。 目前,中国同辐旗下共有8家辐照企业,拥有12个辐照装置,其中苏州建有两座工业性钴-60辐照装置和一个检测中心,提供产品辐照一站式服务。苏州是国内首个开展辐照研究的城市,相关科研院所以及产业基础实力雄厚。这也是华东辐照选址苏州的原因。 在华东辐照的两座辐照装置中,一号装置为地辊式辐照加工装置,是国内乃至全亚洲最先进的辐照装置。其钴源设计最大装载量200万居里,用于高端产品的辐照。二号装置是国内首个自动换层装置,钴源设计最大装载量为300万居里,主要用于高剂量产品的辐照。 工业性钴-60和电子束是辐射灭菌的主要辐照源。其中,中国同辐在工业性钴-60辐照源领域已占据国内市场70%以上,并打破国际垄断实现出口,成为国际钴源三大供应商之一。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是全球少数能生产工业性钴-60的核电站。 在辐照技术及应用座谈交流讲解中,华东辐照副总经理王建昌特别强调,在辐照食品过程中,发出的射线是电磁波,而且使用的都是密封源以及低能加速器,所以不存在“激活”,更不存在所谓的残留。因此,辐照食品绝对不会有“放射性污染”问题,可以放心食用。 王建昌就是曾经“出关”的一员。1983年,他大学毕业时曾被分配到青海221厂。这个厂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研制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等。1995年,由于已完成历史使命,221厂进行彻底无害化特殊处理,化剑为犁并全面退役。于是,王建昌来到苏州。 经过多年钻研,王建昌如今又成了辐照技术专家。“无我公司人员允许,不得擅自进入仓库…”当媒体团成员在《参观人员须知》上签字后,王建昌带着我们走进了辐照工厂。或许出于特别关心,工作人员给了我一个辐射剂量报警仪。而我谨记那句:辐照就像晒太阳。 在工厂运行一部和二部,我们了解到,辐照室面积约40平方米,墙体厚两米。两座辐照装置内部均由升降源、水处理、传输、通风、剂量监控以及安全联锁系统组成,有任何故障或报警时,放射性源架会第一时间降至7米深的贮源井中,自动断开辐照确保安全。 03 医疗篇:战略布局不可缺 九十年代前后,随着国际核技术发展,匹配相应的核应急战略性配套建设和响应能力成为国家新的发展需求,而核和辐射损伤医学救治工作成为核应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1988年3月,核工业部批准苏州医学院(现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建为核工业总医院。 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医院已获得不少瞩目成就。在座谈交流中,院长徐博介绍,核工业总医院已成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技术支持分中心、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分队、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培训基地、国际原子能机构设立的全球第四个核事故应急准备和响应能力建设中心。 但在几年前,国家对央企办医院调整,核工业总医院面临“剥离”命运。对此,医院党委书记王少雄说,他向领导汇报时说了两点:即使是小概率事件,国家也要具备治疗辐射损伤能力;大型医疗设备90%以上进口,有八成和核射线相关,国家也应该战略布局。最终,医院保留。 核工业总医院确实有过核辐射患者救治成功的案例。2014年,医院放射损伤救治医护团队,历时一年救治“南京铱-192源事故”的一名患者,帮助其保肢康复出院。这项救治成果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的高度肯定,并于2017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当来到医院放射治疗科现场时,我也亲眼目睹了核技术在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在一台西门子的SPECT设备上,一位耄耋老人和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先后一躺,然后去领报告单。因为设备有了“核”心技术,医生们能够“透视”他们体内的病灶,并对症下药。 值得一提,核工业总医院已因核壮大不仅拥有相应的核事故救治能力,而且已具备综合三甲医院的硬实力:在2020年公布的29个学科科技量值排名中,该院有16个学科入围全国百强;在今年首次公布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该院排在非年报组第二。 在成立20周年庆典上,核工业总医院与法国多所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另外,核工业总医院还是“中法友好医院”。1992年10月,该院与法国巴黎卫生局协作,挂牌“中法友好医院”,后来又与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院,及多所大学有密切交流和合作。如今,医院更与日、美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和科研方面的交流合作。 在与医院交流过程中,媒体团比较关注国内刚刚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的质子医疗:即9月21日,中国原子能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超导回旋加速器质子束能量首次达到231MeV。这是亚洲地区水准首次达到231MeV以上,有助于打破欧美在这一重大医疗装备领域的垄断地位。 对于我们的部分疑问,徐博说道,质子重离子医疗设备是治疗癌症的最高端设备,全球有数十台,中国仅上海和山东各有一台。当然质子重离子治疗费用也非常高,通常一个治疗周期约30万元。但如果国产质子重离子治疗设备投入使用,预计治疗费用能降低一半左右。 此外,在秦山核电、中国同辐、核工业总医院等多方联动合作下,国产首批医用钴-60原料组件去年已经落地,并在中国同辐中核高通放射源生产线紧锣密鼓试制。基于此,中国不仅打破了医用钴-60全部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还将在伽马刀上正式装备“中国芯”。 04 抗疫篇:“换个地方工作” 今年春节期间,一场疫情绷紧了全国人的神经。伴随着谣言与科普在互联网交织,恐惧也在不少人心中滋生。然而,在接到支援任务后,核工业总医院紧急组成志愿医疗后备支援队,分两批共计22人及时增援武汉。还有不少其他人也写了“请战书”,但没能如愿。 两批救援队各进驻了一家医院,为抗击疫情都做出巨大贡献:他们有的经历了“生死时速”的转运,有的像“上了发条”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有的忍剧痛“舍小家顾大家”。在这次“走进新国企”的活动中,我们在核工业总医院见到了王英、祁佳丽、韩信三人。 韩信是1月28日第一批支援武汉的成员,而且认为自己“就该来”。到武汉后,他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工作,补液、打水、喂饭,帮助患者上厕所等等。后来在交流中,韩信告诉我,他还被焦虑不安的患者咬了一口。“你不害怕吗”,他以长驻50天的时间来回答。 王英与祁佳丽是2月9日第二批支援武汉的成员。其中王英原是核工业总医院急重症科护士长,到武汉后受命担任苏州医疗一队护理领队。既要张罗病区的日常工作,又要负责130多人的物资和调配等,她俨然成为停不下来的陀螺,并被大家亲切称为“大管家”。 最初由于病区刚改造而成,一切都是陌生的,王英需要操心的事太多:熟悉环境、磨合团队、协调物资、人力安排、病人救治等。因此,她每天夜里睡不到三个小时,后来在度过磨合期才有所好转。我问她:这期间您比较深切的感受是什么?“相当于换个地方工作”。 祁佳丽的男友也是一名医生,他们原本打算2月15日登记结婚。但在去武汉前,她对男友说,等战胜疫情,从武汉平安归来,我们再去领证。或由于心中有爱,自然也会被关爱。在救治病员期间,祁佳丽完全没想到,上司记得并且安排给她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 除了核工业总医院,中国同福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疫情最艰难时期,争取时间就是挽救生命。但过去医用防护服生产大多采用环氧乙烷灭菌,需要7天至14天解析才能使用,这成为制约供给的“梗阻”。不过可喜的是,辐照灭菌只需不到一天时间。 于是,中国同福与辐射行业协会组织专家,提出可采用辐照(钴60或电子加速器)方式对医用防护服灭菌,以解决其紧缺问题。2月5日,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委托行业协会组织、中国同福等企业起草《应急规范》。起草完成后,《应急规范》获审议专家组全票通过。 紧接着,中国同辐宣布,旗下所有辐照灭菌企业免费为武汉地区运送防控疫情的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医用面罩等提供辐照消毒灭菌服务。截止目前,中国同辐已完成一次性医用防护服辐照251万套、一次性医用口罩辐照249万个、一次性医用乳胶手套1.4亿副等。 由于贡献突出,在9月8日的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时任核工业总医院感染管理处处长施晓松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王英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当然,每一个抗疫使者都是可爱而不平凡的。 05 尾声 建国初期,为了不再被欺负,中国先后造出了“两弹一艇”。后来,随着国际原子能技术深入民间应用,中国核工业人也开始乘风出关,引领“保军转民”大潮。30多年来,核工业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电力、辐照、医疗等领域继续艰苦耕耘、无声坚守,开拓出了一片片新天地。 这次我们探访的秦山核电站、华东辐照以及核工业总医院,是中国核技术应用的行业代表,也都是中核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十五年前,中核集团首次提出“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如今,三家企业都已有很深承袭。 然而,伴随着国民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核应用技术不断发展,中核或还有新的使命——在商用市场砥砺前行、造福于民。2018年,全世界核技术产业规模已超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核技术应用的年产值占GDP的4%-5%,日本和欧洲占比为2%-3%,而我国仅不到GDP的1%。 毋庸置疑,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但是,我们也需要正视自身的一些问题,比如在国家科研任务繁重,以及核反应堆老化和退役的情况下,国内放射性核素生产长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外,辐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创新竞争力待提升,放疗设备亟待国产化等。 作为军工企业,中核有着与生俱来的刚硬底色、毅然坚守,执行效率也十分惊人。但我也在思考:所谓新国企,新在哪里?或许核心的是新在人,新在思路。比如在“保军转民”与“军民融合”之间,意境已有所不同。因此,在新时代中,中核或需要更加平衡好坚守与变革。 近年来,肉耳可闻的是,中核在媒介传播方面已有不小革新,并缔造出“核电小苹果”、“邵工话核电”、秦山版《成都》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沟通品牌,其中部分成为现象级文宣案例。是的,在拉近与大众距离,推动核技术科普和产业发展上,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有声”表达。 另一方面,这些沟通品牌也能对中核内部文化有所透析。比如秦山版《成都》,它既是中国文化壤哺育的优良种子,也是核电青年员工磨砺匠心理念,以及认同“四个一切”精神的感性写照。而在青年人越来越崇尚互联网精神浪潮下,作者杨小胖这样的“后浪”,正是中核的未来。 回到这次活动的主题:走进新国企,“核”你一起,点亮世界。但正如核工业总医院党委书记王少雄所说,在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加大制裁的背景下,中国有必要对核医疗设备国产化战略布局。所以,在如今波云诡谲、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不如先“核”你一起,点亮中国吧。 |
|||
2020-9-29 3011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