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血钻故事编辑部 血钻故事
朝鲜战争是美国第一次没有凯旋班师的战争。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导读:1950年12月24日,亚洲时间的平安夜,美第10军从兴南港装船撤离,次日志愿军占领兴南,历时近一个月的长津湖战役落下帷幕。苦斗20天后,美军残部在7艘航空母舰的掩护下,利用海路脱离战场,这也意味着“联合国军”全部被逐出朝鲜东北部。长津湖战役成了朝鲜战争的拐点,日本人甚至这样评论:长津湖之战奠定了中国在远东的大国地位。
1
楔子
1950年感恩节,那天的朝鲜半岛,无数飞机在空中肆意翱翔,给地面的美军部队投放着感恩节的犒劳。美国陆战队员大卫手里拿着刚分到的火鸡腿,走到了前线——朝鲜北部边境。
大卫啃着手里冰凉的火鸡腿,乐观地说道:战争就要结束了。
当时,美国领导的联合国部队在朝鲜进军。朝鲜人民军正回头逃亡,美国的空军飞行员控制着半岛的天空。纽约时报甚至这样说道:民主的力量正在冲刷残余的抵抗。
第二天,联合国部队指挥官麦克阿瑟将军飞往朝鲜,准备发动这场“短暂而成功”战争的最后进攻。麦克阿瑟告诉部队和指挥官,朝鲜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南韩政府的控制下统一半岛。而这个目的,将很快达成。他对士兵们说道:“你们这些孩子将在圣诞节前回家。”
朝鲜战争已进行了五个月,一切都照着既定路线顺利地进行着,胜利如同囊中之物。大卫很兴奋,他下意识地抬头望向前方,在寒风中憧憬着一个月后同家人欢度圣诞。
视线跃过眼前的鸭绿江,他看到了中国。
2
前夜
二战结束后,政治和解在北纬38度被切开。到1950年,朝鲜半岛已分裂成了两个独立力量。北朝鲜得到苏联和新中国的支持,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则全力扶持朝鲜南方。
两种意识形态在38度线艰难地维系着微弱的平衡,而这个不稳定的平衡一直持续到1950年6月25日。当日,北朝鲜军队突破38度线,驱散了南韩防御。不到72小时,朝鲜人民军就占领了南韩首都汉城,并继续前进。
在朝鲜军队里,有苏联坦克,苏联顾问。美国相信,这场突然爆发的战争一定是斯大林针对美国代理人发起的、有目的性的战争。听到这个消息后,杜鲁门总统连夜从密苏里的家中飞往华盛顿,并发表演说:这是对自由国家的直接宣战!
几天后,在美国的主导下,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出动联合部队,击退在南韩的北朝鲜军队。当征召陆战队后备役的消息传出后,时年20岁的大卫兴奋不已。
“我对朝鲜了解很少,但我知道我们和苏联有直接冲突。二战时我还太年轻,又怎会放过这次机会?”
2000名刚刚高中毕业的美国学生转眼成了陆战队队员。火车发动时,大卫的母亲向他挥手道别——后来他才意识到,这不仅是挥手,而是一位母亲对自己即将奔赴战场的孩子的祝福。
在大卫这些后备役部队到来之前,有着苏式装备的北朝鲜军队几乎把美军赶出半岛。但麦克阿瑟将军仍有信心可以扭转局势。他命令部队在仁川港登陆,深入敌方控制领土。
美军选择在涨潮时冒险登陆,他们只有几小时的时间。同时,北朝鲜没料到美军会选在仁川登陆,防御部队被这支奇兵迅速击溃。
仁川到汉城之间有一条直路,仁川成功登陆改变了一切。
首先,北朝鲜的供应线被切断,美军胜局已定。9月16日,美陆战一师趁胜追击穿过仁川,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就是汉城,原定目标即将达成。
但同时改变的还有麦克阿瑟的军事目标。
原先,他想的是赶走进入南韩的朝鲜军,恢复边界线。但现在,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的胜利让这位美军名将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也许我可以追击这支部队,进入他们的国家,彻底消灭这支军队的残余势力——目标变成了占领整个朝鲜。
不仅是麦克阿瑟将军,华盛顿的所有要人都有着这样的企盼。唯独杜鲁门总统心里有着一个顾虑:他担心中国可能加入战争。
麦克阿瑟将军对此不屑一顾,他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非常蔑视,认为他们只是一支农民军队,装备落后,也没有值得一提的空军。
“中国人能有什么威胁?”在这个认知引导下,麦克阿瑟作出了生平最大的错误:他决定打到鸭绿江。
美军一路挺进,占领了北朝鲜首都平壤。三天后,麦克阿瑟将军又下令使用所有可用部队,加快前进。当命令传到基层时,大卫很高兴,“我们不仅教训了越界的敌人,现在我们还要去占领他们的土地!”。
乐观的言论在军中到处传播,他们一路进军到了太白山。联合部队在太白山两侧形成装甲铁钳,只等部队合拢后形成坚实前线,再一路向北进军。
麦克阿瑟希望能赶在朝鲜严冬到来之前结束战争。他开始下令让部队进山汇合。
北朝鲜只有两个方向:直上或者直下。大卫不知道命令是什么,只知道指挥官喊他们出发,目的地就是不断上坡。一路上除了风雪就是冰烁岩石,大卫和战友们不停地发着牢骚。到了晚上,气温骤降到了零下25度,从中国东北吹来的风,风速大概是15-20英里。安营扎寨后,大卫还是乐观地想着:这种境地忍不了太长时间,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
11月27日夜,大卫所在的陆战一师已展开在通往长津湖水库仅80英里长的单一供应路线上。3600名人员在水库以南的下碣隅里扎营。8000名主力部队在水库西面连夜赶挖掩体,他们充当了第二天最后进攻的先锋。东面则驻扎着2500名美军和几百名南韩部队,保卫右侧。
一切都布置好后,美军安排了进攻鸭绿江前最后一夜的休息。山上有一棵树,树上有很多枝桠。大卫用铁锹弄下了一些树枝铺在地上,再把睡袋放在上面,想着晚上能好好休息一下。刚躺下,他听到了几声“邦、邦、邦”。
照明弹划破夜空,刺耳的军号声响起。
口哨、尖叫、叮当声……整座营地顿时乱作一团。军士长朝大家大喊:离开帐篷上阵地!拿起步枪!敌人过来了!
大卫在爆炸声中抬头望去,一大堆穿着手缝制服的军人从周围山上向山谷冲了下来。大卫赶紧朝着离自己最近的敌人开了一枪。那人踉跄了几步,又继续冲了过来。有的人在前面十米处突然跳了起来。大卫呆住了,身边人冲他大喊道:躲开!他身上有个手榴弹!
战事进行了没多久,一颗冲锋枪子弹穿透了大卫好友鲍勃军士的后脑。大卫试图去救他,但手上没有任何医疗物品,只好拿出一件T袖,试着给朋友止血,但他还是死了。
形势命悬一线。望着好友的遗体,那一刹那,大卫突然感受到自己也会死去,他诧异怎么就这样了?
为了守住阵地,美军用上了所有武器,不管什么射程火力。但所有的武器都成了摆设,只能把刺刀和步枪当棍棒用。不必去找敌人在哪里,因为他们就在面前、在身后、在周围所有的地方,甚至就在队友中间。
中国人来了。
3
对抗
一年前刚刚打赢漫长的内战,建国不久的新中国要警惕国民党,要警惕北面不断扩张的苏联,还要警惕另一意识阵营的美国——1950年秋天,美国率领联合国部队,一路向鸭绿江进军,威胁到了中国边境。
“如果中国军队在墨西哥北上,美国会怎么看?”
早在十月初,当麦克阿瑟首次越过38度线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就开始准备参加朝鲜战争。当麦克阿瑟不顾杜鲁门的担忧,继续北上接近中国边境时,毛泽东启动了作战计划。
美国情报部门得知中国东北有部队集结,但他们不知道这些部队在做什么。在美国两支部队乘着军车冒失地向边境进军时,中国军队选择步行南下,用夜色掩护,远离道路,躲开了飞机的监视,慢慢渗透进朝鲜。白天一直呆在森林树木下,晚上就守在条件更加恶劣的山脊上。
毛泽东知道自己的军队和美军相比,坦克、火炮和空中力量都相差悬殊,但他却深知麦克阿瑟的弱点:傲慢。
大卫和他的朋友曾俘获了几名朝鲜俘虏,从他们口中得知,鸭绿江对岸布置了大量中国军队。他们立刻把这个消息传到师部,师部传到军部,军部传给集团军,最终到了麦克阿瑟手里。但他却信誓旦旦地说:我不相信,他们不可能进入朝鲜。
11月初,中国派出了一支精干小队伍,朝美军沿线攻击,不等美军反击,就把队伍拉回来。每次,麦克阿瑟都对这种做法置之不理,只是不断强调:全速前进。
这不起眼的游击战成了战略的重要部分,中国队伍的一次次小打小闹,不断诱使美军不断深入穿透,最终对美军形成了包围——这是对付傲慢的策略。
11月27日傍晚,当美国大兵大卫砍下树桠,铺上睡袋,给自己打造温暖的睡眠环境时,中国志愿军10万大军已隐藏在朝鲜北部广袤的山地和丛林,随时等待发起冲锋的军号声响起。
第二天早晨,志愿军的进攻消退。同时,美7师和陆战1师被硬生生地切割成了5部分。麦克阿瑟将军最信任的部下之一内德阿蒙将军乘坐直升机赶往长津湖水库东面的指挥所。他此行目的是给军心严重动摇的陆战部队振作精神。
一名中士刚刚才搞清楚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他小心翼翼地跟内德阿蒙说道:“将军,我们遇到了大麻烦。我们能确定,有两个中国士兵来自不同的师。在我们附近,至少有两个师的中国兵力。”
“我们要怎么做,将军?”
包括大卫在内的基层士兵也都知道,昨晚只是勉强挡住了中国军队的进攻。但内德阿蒙却反问那名中士:
“你什么意思?几名中国洗衣工就能挡住你们?进攻照计划进行!”
内德阿蒙的傲慢同样被击得支离破碎。很快,美国媒体纷纷报道中国参战的消息:联合国部队在所有战线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攻击被迫撤退,东北部的形势更加严峻,成千上万陆战队和其他联合国部队被困。
承受了中国军队最猛烈攻击的,是大卫所在的陆战队一师。指挥官为奥利弗·史密斯将军。
为人谨慎的史密斯曾质疑麦克阿瑟在中国边境鲁莽进军是否明智。而现在,麦克阿瑟的鲁莽后果落在了史密斯和他的部队身上。
史密斯将军和他的一万两千名陆战队突然发现自己已陷入重围,仅仅几天前,他们还吃着火鸡,畅想着可以陪家人度过圣诞节。但现在,史密斯将军深切体会到,进军鸭绿江已绝无可能。而他更担心的,是自己的整个陆战一师都将处于危险之中。
因为随后两周,才是真正的噩梦。史密斯将军和他的陆战一师即将经历美军历史上最惨痛的一场战役。
4
血战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我志愿军第9兵团20军、26军、27军与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美10军第7师狭路相逢,两支王牌部队在朝鲜北部长津湖展开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决战。
中国志愿军第九兵团与美军最精锐的陆战第一师,两军军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长津湖战役,正式拉开了它的帷幕。
据史密斯推断,包围他们的,远非两个师,至少有六个。约6万中国志愿军对他不到1.5万人的松散部队发起进攻,他整日所想,只有如何跳出陷阱。他知道,如果要救出整个部队,自己的总部所在下碣隅里是关键位置。
下碣隅里的防御薄弱,史密斯赶忙将所有厨师、工程人员甚至自己的面包师都编入作战部队,迎接中国人的到来。在附近一个叫东山的高地,每个小时,都有数架飞机前来空投弹药和物资,大卫的工作成了拿到空投的供给。收集供给时,山上的中国军队就开始射击。
11月28日晚上5点,天开始黑了下来。美军针对下碣隅里的空投行动停止。部队在东山挖壕驻守,工程人员在照明弹的照耀下,加速完成简易机场的建设,以便飞机输送支援。
8点左右,下起了小雪。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除了推土机的声音,都很安静。10点30分后,平静被打破。迫击炮的声音追了过来,大卫再一次看到数不清的中国人一直在往前冲。
几个中国师从各个方向攻来。第一波攻击的志愿军都带着武器;第二波进攻的中国人却不是每个人都有武器,他们捡起第一波进攻时牺牲战友的武器进行冲锋;到了第三波,就都是拿着冲锋枪的政工人员。毫无疑问,中国志愿军也用上了所有能用的人,更可怕的是,他们没有一个人会退缩。
“我们很害怕,这不是我们作为年轻陆战队员在训练期间学过的典型战争。数量巨大的中国人完全不顾自身安全向我们冲来。”
“上帝,请别让我死。”大卫生平第一次发出了祷告。史密斯开始怀疑下碣隅里是否还能守住。这并不是全部。当下碣隅里的临时部队展开防守时,水库以西的陆战队也在经历一场激烈战事。
“他们朝我们冲下来,机枪打得如此之密集,烫得要烧掉枪管。有几次,我手里拿着机枪,掉头朝自己人身上开火,因为他们已经突破到了我们后方。”
晨光初现,陆战师熬过了第二个夜晚。史密斯疯狂地咒骂着麦克阿瑟和内德阿蒙错误的莽进命令。即便守住了下碣隅里,但包围他们的中国军队却越来越多。他下令所有分散在长津湖水库两侧的士兵向下碣隅里集合,然后从下碣隅里这个交通要镇突围出去。
形势已然逆转。
中国人不到72小时就重绘了作战地图,麦克阿瑟的部队在朝鲜西部极速撤退,只留下被围在长津湖的孤军,随时面临被全歼风险。在跟中国军队激战四个漫长昼夜后,他们终于等到了来自更高层明确指令:向南撤退。
战争形势早已传到了美国国内。两天前,国防部还在向世界宣告,要让美国永远成为世界警察。但刚刚说完这话,杜鲁门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就努力在那两天时间里调整自己接受一个现实:美国不具备在半岛跟中国长期作战的资源,最好的方式是回归之前的状态,并找机会体面退出。
但五角大楼的官员们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即便是退回38度线,美国也不一定能守住中国人的攻势。新闻报道开始大谈第三次世界大战,一些媒体认为朝鲜的局势分散了美国的注意力,苏联很可能趁机席卷欧洲。杜鲁门开始坐不住了,他甚至开始暗示使用原子弹守护南韩。
美国内部人心惶惶,谁都知道国家卷入了一个大麻烦中,又没人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驻朝的美国指挥官得不到华盛顿的太多指导,唯一明确的指示,是放弃朝鲜东北部,并想办法安全撤出陆战一师。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史密斯必须想办法自己打通一条长达78英里,从长津湖水库底部到日本海的通道。而这一路上,是成千上万的中国志愿军潜伏在道路两边的高地上。
12月1日,陆战1师踏上了这条危险之旅。一到夜晚,大卫就必须一遍又一遍地经历恐怖的噩梦,因为中国人会选择在晚上发起进攻。
在被灼热弹火照得通亮的夜战中,美军发现中国士兵对于弹幕编织的火墙好像不知道恐惧,一直接近到手榴弹投掷距离之内才开火。“他们的勇敢精神,就连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也不禁为之感叹。”美军海军陆战队员叙述当时的情况说,“中国士兵如此之多,这样顽强地反复进攻从未见过。”
夜色是中国志愿军反击的最好掩护,而凭借着空军,长津湖的白天又被分给了美军。
美军装甲车在道路上行进,步枪连在白天主动上山跟志愿军作战掩护。一路上,到处都是枪声。
美国空军的火力削弱了中国军队人数上的优势。飞机投下了杀伤力极大的凝固汽油弹,大卫走过被汽油弹击中的地区,中国人的尸体被烧焦,皮肤裂开来,他看见了黄色的脂肪,那种味道,令他终生无法摆脱。
在空军的掩护下,大卫跟随部队向山上的志愿军发起进攻。抵达山顶时,他被眼前的一幕彻底震憾了:小小的山头上到处是死亡的中国士兵。每走一步都会踩到尸体。我的上帝,真是恐怖极了,他们多数是被冻死的!
大卫意识到,原来对手在这些天所遭遇的,远比自己更加残酷。
5
最值得尊重的对手
中国志愿军争取到黑夜的主动权是有代价的。
志愿军第9兵团由20军 、26军和27军组成,共15万人。第9兵团原驻南方,是准备解放台湾的主力部队。接到动员令后,第9兵团迅速行动,几天时间便从东南沿海奔赴朝鲜前线。
在中朝边境中转时,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看到战士们身着单薄,十分震惊:“你们这样入朝,别说打仗了,冻都把你们冻死了!” 他立即将库存的大衣、棉鞋全部拿出来交给第9兵团。东北边防部队的干部战士也脱下身上的衣帽送给战士。但因进军过于急促,这些临时调拨和脱下的衣帽未能全部交接给入朝大军。
史密斯曾对美军战史学家谈到:“长津湖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战役开始前,长津湖地区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30度。山高路窄、地形复杂,军团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生存。
美军冬装包括防寒帽、厚呢军装、毛衣、大衣、毛袜、皮靴和鸭绒睡袋。连队装备棉帐篷、火炉等。每班、每辆车除配备小汽油炉外,阵地上还有专门供热的电炉。由于弹药、汽油充足,为防止装备受冻损坏,美军规定隔30分钟武器就要射击一次。美军各连连长拼命叫疲惫不堪的士兵换下潮湿的袜子,以免冻伤。
尽管如此,美军一个营在一天中仍然有67人由于冻伤而不能行动,其中几个人此后被迫截肢。
那装备更差的中国志愿军呢?
据大卫回忆,他曾见过一名死去的中国士兵遗体,只穿着简单的运动鞋,脚像冰块一样,耳朵肿的像个土豆,都冻裂了。这一幕深深震撼了他。
战后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在致志愿军司令并报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报告了严寒给9兵团带来的巨大损失:27军80师242团第5连,除一名掉队者和一个通讯员,全连设伏准备攻歼美7师第31团。待战斗打响后,该连无一人站起,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干部、战士以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遗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除了御寒装备远差美军,志愿军的粮食补给也跟享用感恩节大餐的美军有着天壤之别。作战期间,因美国空军的疯狂轰炸和严密封锁,志愿军运输和后勤毫无保障。战士们除了枪械,还得背着粮食行军作战。
“我们吃不上饭。战士饿了,就抓把雪吃。有一天首长带着两个人走到很远的一个山沟里找到了一家老百姓的房子,人已经跑了。他们在里面翻出了一袋稻草和一袋土豆。当时毛主席强调了,要爱护朝鲜老百姓的一草一木,这怎么办?他们把土豆背走,给那个朝鲜老乡留下了一条军毯和一个缴获的美军鸭绒袋。把土豆抱回来以后,冒着生命危险煮熟。煮好再送到阵地时土豆都成了冰疙瘩。可是战士们饿啊,怎么办?硬啃,夹在腋下化,化一层啃一点儿,再化,再啃。”
陆战1师面对的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同时,这个对手并不好对付。在长津湖的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对中美两方来说,都是不折不扣的噩梦。
在一次夜战中,一颗手榴弹在大卫身边响起。他倒了下去,又站了起来。环顾四周,他看到有个人丢了一条腿。因为那支腿就落在他的脚下。再看一眼,原来那个丢掉腿的可怜家伙就是他自己——他的右腿从膝盖处被炸飞。
可他却完全恨不起来给他营造噩梦的对手。
“直到今天,如果我见到一个曾经在那里的中国士兵,我想把他当兄弟一样拥抱他,因为我知道他和我遭的罪一样,甚至,比我们惨的多。”
“我看到一个人正坐在那里拿着武器,一颗手榴弹恰巧落在他的两腿之间。他的腿被炸断了,他的胃挂在外面。但他还活着。他一直跟我说中文。我想他是不是在和我说有关他家庭的事?还是在求我把他迅速了结?在晚上,我还是会时不时想起他,只是希望明白他当时说的是什么。”
而那个死去的中国军人,在他冲到大卫跟前之前,就已承受了超越常人的煎熬。地冻如铁,无法挖掩体,中国志愿军战士们就趴在雪地上,很多人趴着趴着就被冻死了。许多战士甚至保持伏击姿势被冻在了雪地里:“每一个战士都蹲在那个雪坑里面,枪就这样朝向那个公路。我想去拉一拉,结果发现他们一个个都硬了,他们都活活冻死在那个地方了。”
待到发起冲锋,很多志愿军都是在极度饥饿、疲乏、被冻得神智不清的情况下,拖着冻坏的腿顽强出击。战斗中大量志愿军战士在冲锋时突然倒地而死,身体面临的挑战已超越人类极限。
战事之惨烈,无论中美,都难以言说。
6
结尾
朝鲜北部边境是鸭绿江。在长津湖战役尚未爆发之前,麦克阿瑟将军给士兵定下的口号是“到达鸭绿江,征服全朝鲜”。
他跟自己的士兵说道:“你们只需像切黄油一样,只管向山里开进,就能顺利到达鸭绿江。”1950年那个冬天,美国陆战队员大卫跟随部队走进了山里,那时的他满心相信再有几天,部队就能顺利打到鸭绿江。
“亲爱的爸妈,收到这封信时,你们要知道:陆战队要么被歼灭,要么光荣的突围。”在山里,大卫写下了这封信。当他从山里走出来的时候,战争已经不同,美国已经不同,世界也已经不同。
1950年12月24日,亚洲时间的平安夜,美第10军从兴南港装船撤离,次日志愿军占领兴南,历时近一个月的长津湖战役落下帷幕。
苦斗20天后,美军残部在7艘航空母舰的掩护下,利用海路脱离战场,这也意味着“联合国军”全部被逐出朝鲜东北部。
长津湖战役成了朝鲜战争的拐点,日本人甚至这样评论:长津湖之战奠定了中国在远东的大国地位。
战后,第九兵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在战略态势上取得了胜利。1952年9月,第九兵团奉命从朝鲜回国。车开到鸭绿江边,兵团司令宋时轮要求司机停车。下车后,宋时轮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朝着长津湖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
抬起头时,他已泪流满面。
本文作者:地中海螃蟹,血钻故事高级研究员。
部分参考资料:
1、纪录片:长津湖战役
2、廖正国军长谈长津湖战役,朱锦辉
3、冰雪中的英雄儿女,刘波
4、历史的细节:大变局下的生与死,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