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反对调和主义

小庄 · 2020-11-20 · 来源:八角楼上

那种主张在原则性问题上,敷衍调和,各退一步,各打五十大板,然后求得表面团结的行为,就是调和主义。调和主义换来的团结,只是虚假团结。调和主义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它还能打着正义、和平的旗号掩盖问题。

一般来讲,所有的争议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则性的,一种是非原则性的。

通常为了维护团结友好,那种非原则性的争议,双方各自调和一下,或者由第三方出面调和一下,还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

比如:你和你老婆,吃火锅的时候,一个喜欢特辣的,一个喜欢清汤的,这就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那店家给你们整一个鸳鸯锅,其实就是一种调和手段。

可是原则性的问题却又大大不同了,原则性的争议是矛盾发展到对抗性阶段的一种表现,不采取激烈的斗争手段,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那种主张在原则性问题上,敷衍调和,各退一步,各打五十大板,然后求得表面团结的行为,就是调和主义。

调和主义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个,调和主义换来的团结,只是虚假团结。

毛泽东在苏区早期写过这样一封信,信的内容是:

我平生精密考察事情,严正督促工作,这是‘陈毅主义’的眼中钉,陈毅要我做八面美人、四方讨好,我办不到,我不能够随便回去,这个路线问题不解决,我就不能回去。

这封信中所说的“陈毅主义”,其实就是调和主义。

这是1929年,毛泽东、朱德刚刚率领工农红军第四军下井冈山以后发生的事。

那时候朱德是军长,毛泽东是前委书记,双方争议的核心点是什么呢?

有两个,一个是红军的性质问题,也就是说红军到底是干什么的?

朱德认为,红军就是单纯打仗的,不要跟我扯什么群众工作,那不是红军应该负责的事情。

而毛泽东认为,红军不仅仅只是打仗,他们还担负着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建设工农政权等一系列工作。

另外一个争议点: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的问题。

当时朱德、刘安恭认为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军委,由军委来全权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这样一来,其实就架空了党的指挥机构——前委的作用。

由此发展下去,将来就必然演变成枪指挥党,而不再是党指挥枪的局面。

这两个问题争来争去,谁都不服谁,陈毅一看,两个红四军的灵魂人物就这样一直争议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于是他就出来调和了。

白沙会议上,陈毅出来先把毛泽东、朱德各自赞扬了一番,随后又话锋一转,把这两个人都批评了一番,说来说去,净是些无关痛痒、不大不小的事,最后就是表明立场:你们两个要互相包容、互相退让,红四军现在需要的是团结、和睦。

你看,这话一说完就搞得毛泽东、朱德都不敢争论了,谁要是再争论,那谁就是不包容,不理解,是破坏团结、破坏和睦。

于是,这次会议之后,毛泽东愤而辞职,离开了红四军。

毛泽东离开了,可是调和主义换来的团结,并不能掩盖住单纯军事化观点和枪指挥党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

极端民主化现象开始泛滥,单纯的红军游击行动,因为没有根据地作后方而屡屡受挫。

这个时候,大家明白了,当初争议的核心问题不解决,维持表面的虚假团结毫无意义。

当大家认识到这一点后,才又去请毛泽东回来。随后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古田会议”,这是中央肯定毛泽东的主张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开的一个重要会议。

会议确定了红军的性质,巩固了党指挥枪的基本原则,还肃清了一系列红四军中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军建军历史上是有着极大历史意义的。

所以,其实红军的成长和塑造,绝不是在一片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完成的,它是在一次次原则性问题的斗争中完成的。

若干年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合作初期,红军实际上才刚刚完成三大主力的会师,全部加起来也不过几万人。

但是毛泽东却可以骄傲的跟老蒋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今天,对于整个抗日战争,还只能起先锋队的作用,还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起决定作用,但是它的一些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的优点是足供全国友军采择的。这个军队也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的情形,它也曾经经过许多的改造工作。”——《毛选第二卷,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

谁能试想,如果每次原则性的争论,全部都被虚假团结所掩盖,若干年后的毛泽东,哪里会有底气跟老蒋说:虽然我们人少,可是非常值得你学习和借鉴哟。

有了“虚假团结”的特点,其实也就决定了它的第二个特点:永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调和主义者也主张用辩证法,也主张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可是他们的辩证法不是分析事物矛盾的方方面面,而是简单地将事物一分为二。

比如两个人有争执,他们不是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求得实质性的解决,而是要求双方各自折中退让一步,以求得我们上面所说的“虚假和平”。

一旦采取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办法,其实就是让真理的一方白挨了五十大板,他要是敢反对,那么不好意思,“不懂团结”的帽子先给你扣上一顶。

以前在苏区,就以毛泽东和博古为代表,各自有一条革命路线,而路线问题是绝不可能调和的。

它就像上面所说的红军性质问题,党指挥枪的问题一样,这些问题你怎么调和?

两条路线你必须执行一条嘛,不是党指挥枪,就是枪指挥了党,这中间没有第三种选择。

这就是我们说的原则性的争论了,什么是原则性的争论?

所谓原则,就是规范我们整个思想、理论、方法的基本秩序,这种秩序一旦破坏,则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世界观会被撕裂甚至崩塌。

就好像博古的进攻路线,和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思想、理论和方法。

你现在要我进攻中心城市,打阵地战,不好意思,这种策略方法,完全违背了我的整套思想体系,那么我就会认为这是原则性问题的争论了。

用革命时期的话说,这是路线问题了,而不是简单的策略、观点的不同。

但凡路线问题,调和不了,为什么呢?

因为调和主义不触及事物的根本矛盾,不分析矛盾的方方面面,完全是建立在主观主义上的一厢情愿。

你比如宁都会议,我们从周恩来的角度去看,那就是调和主义,一方面你要求毛泽东留下来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呢?你又要他执行与他思想相违背的“进攻路线”的军事方针。

这事儿你让他怎么办?实在是不好办。最后吃了亏,受了伤,人家还说他脾气不好。

我们从调和主义的特点来看,就能明白调和主义者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第一种,他们对这件事没有自己的客观标准,是非原则。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无法判断原则性的争论中,到底谁的意见是对的,谁的意见是错的。

从争论的表象去看,往往是双方都有错,甚至你争论的时候声音大了些,也成了一种错误。

既然无法识别和分辨,那就只能采取各打五十大板,以求得表面的和平了。

第二种,他们无法用辩证法把事情分析清楚。

辩证法,本质上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衍生出来的一种方法论。

所以它的核心在于分析出矛盾的方方面面,而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

土地革命时期分析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的矛盾,那就是分析地主和农民这两个方面,从而去观察他们的矛盾运动和发展。

这种矛盾就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分裂,军阀的割据,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将使得农民日益没有出路,帝国主义之间、军阀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以最后必然出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局面。

但是你如果按照调和主义的方法,那就是地主剥削和压迫有错,但是农民起来暴力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也有错,最后各打五十大板,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各自回家,岁月静好。

所以,调和主义可怕在哪?

就在于,它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它还能打着正义、和平的旗号掩盖问题。


2020-11-21点击数/观注度 3501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