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美军战区运输投送指挥体制发展回溯

作者:一品中华  来源: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一品中华/

美军战区运输投送指挥体制是其联合作战指挥链上极为特殊的一环,它一端连接着战略投送,一端连接着“最后一千米”的战术运输,是承上启下支撑美军快速兵力运用,以及持续保障战争直至胜利的关键。从发展历史上看,美军战区运输投送指挥体制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从独立到联合的曲折发展历程,总体脉络清晰,联合趋势明显,大体可以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

1

战区军种独立指挥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军战区还处于松散的“管区”阶段,运输投送指挥一直采取的是军种专业机构独立负责的模式。这一时期,运输投送指挥体系越来越庞杂,机构中不断被引入额外的控制层级,由于权责界限模糊,各军种、各机构之间摩擦不断,指挥效率低下,运输资源浪费严重。其间,美军也曾采取措施成立联合军事运输委员会负责协调军种之间的运输工作,此类机构虽然具备了联合指挥的雏形,但收效甚微。

整个二战期间,美军的战区运输投送指挥都处在混乱和被动当中。以1944年6月盟军实施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为例,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盟军并没有在战区成立诸军种合一的运输投送指挥机构,其陆上投送行动指挥由盟军司令部后勤部负责,海上投送行动指挥由海军战役集群负责,空中投送行动指挥由盟军司令部下属的联合空运室负责。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这种指挥模式暴露出诸多问题,给当时的战役运输投送行动带来了不便。例如,盟军专门成立了“集结指挥组”,负责统一指挥驻英盟军登陆部队的集结和装载上船,但该小组并不是盟军司令部的直属机构,而是受盟军各军种司令部指挥、由美英两国各军种参谋共同组成的松散型协同机构。按照设想,集结指挥组指导美欧洲战区司令部组织美军部队装载,但后者又另外成立了“装载指挥组”,并被赋予从集结地域到装载地域的运输投送指挥职能,显然它与集结指挥组的指挥权责出现了交叉,多头指挥最终造成港口交通堵塞。登陆后,盟军在欧洲大陆实施了“红球快车”公路快运计划,但并没有设置统一的指挥机构,指挥权被分别赋予公路沿线区域的陆军指挥官,这种做法导致整个公路运输充满了滥用权力和缺乏协调一致的状况。

此后的朝鲜战争进一步引发了美军对于联合作战运输投送指挥进行整合的迫切需求。战争期间,美军远东战区的陆上、海上、空中投送行动还是由各军种独立掌管的,其中,公路运输投送由战区陆军第2后勤司令部指挥,铁路运输投送由战区陆军第3军事铁路局指挥,空中、海上运输投送则分别由战区空军、海军司令部指挥。事实证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暴露出的诸多指挥问题,在朝鲜战争期间又重复发生。例如在空运行动中,当时,远东战区的每支部队都要求按“最优先等级”补充人员和装备,战区并未对所属部队进行运输限额分配,各军种都强调自身运输的重要性,盲目调高运输优先等级争抢航空运力,导致各军种运力忙闲不一、余缺不均,后方空军基地内,装卸控制和运输安排混乱不堪,3周内就积压了2个月的待运物资,空中运输投送系统几近瘫痪。1950年9月,远东战区空军司令部成立了临时性的战地空运司令部,对混乱的空运行动进行全面整顿,重新按运输优先等级排定了任务次序,严格规范了运输作业程序,空运秩序才恢复正常。司令部下设战区空运调配委员会,成员包括各军种的代表,负责根据每周运量调整分配各军种的空运吨数限额,基本解决了军种之间的需求矛盾。战地空运司令部在朝鲜战场上优异的表现,初步展示了集中指挥在运输投送行动中的巨大作用。

2

战区联合运输调动控制局指挥阶段

朝鲜战争之后,美军运输投送行动的规模继续不断扩大,指挥的分散性、专业性和复杂性持续增加,战区各军种指挥机构之间的摩擦也在逐渐升级。直到越南战争初期,美军太平洋战区的运输投送指挥仍是由其下属的驻越军援司令部、战区空军司令部西太平洋运输处以及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远东军事海运局三军分别负责,军种之间的协同性极差,甚至连运输投送的基本信息都无法相互沟通。作战期间,由于越南的陆上交通线越来越不安全,美军不得不在各港口间实施海运,并以各港口为中心向内陆基地和前哨据点实施空运,战区内交通船、战术运输机和运输直升机开始大量投入使用。此时,为避免摩擦,促成多军种、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顺利衔接,迫切需要成立战区统一的运输投送指挥机构,以改变军种之间各自为战、运力浪费的不利局面。

1962年2月,驻越军援司令部受命负责牵头越南境内的内河和空中(含直升机)运输,但由于与战区各军种司令部协调时权限过低,指挥效果不容乐观。随着战争加剧,该司令部由战区陆军军种司令部升格成为方向联合司令部,并于1964年和1965年分别增配了下属空军和海军军种司令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完善使运输投送集中控制成为可能。1965年9月,在经历了数次失败之后,驻越军援司令部决定成立联合运输调动控制局,该局直接归联合司令部领导,由司令部后勤部负责监督,它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战区联合作战运输投送指挥机构。1966年初,该局己能全面开展工作,最初设有局司令部和3个区域性分局,分局下设专管区运输处、野战运输处以及空运协调处,各级机构之间设有指挥通信专网,以保持指令畅通。1968年,为适应战场情况的新变化,又增设了2个区域性分局,同年7月,局编制总员额达到了400人。由此,驻越军援司令部具备了指挥辖区内三军通用运力实施联合作战保障的能力。

联合运输调动控制局主要负责在驻越军援司令部管辖的范围内,指挥联合司令部及其各军种组成司令部两级通用运输投送任务,它是各部队运输需求的归口联络站,是控制辖区外作战力量按计划到达各港口终端的协调中枢。同时,该局也负责对紧急运输需求做出反应,但要通过指挥链进行申请,计划需经驻越军援司令部作训部批准。具体运输投送行动指挥仍采取分散实施的方式进行,联合运输调动控制局负责对陆上运力实施指挥,空中及海上运力的指挥均由其本军种司令部负责,但要接受联合运输调动控制局的业务指导。此外,联合运输调动控制局还具备与联合司令部管辖范围之外的战区其他运输投送机构进行协同的能力,有权与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远东军事海运局直接协调海上投送行动事宜,有权与太平洋战区司令部物资运输优先顺序调配局和战区空军司令部西太平洋运输处直接协调空中投送行动事宜。

尽管联合运输调动控制局与驻越军援司令部所属各军种司令部之间仍然有相互扯皮的问题,但其运输投送指挥成效是显著的,这些问题也反证了成立此类机构的必要性,但机构内部仍需进一步调整。

3

战区联合运输中心指挥阶段

1990年8月,海湾战争前期,美军成立指挥小组并部署到沙特筹划先遣部队的后勤保障。8月18日,以指挥小组为班底成立战区陆军临时支援司令部,12月16日正式更名为第22支援司令部,并依托其所属的第318运输控制处成立了中央战区联合运输中心。该中心是联合运输调动控制局体制固化升级后的产物,在海湾战争全程以及此后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前期的运输投送指挥中,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战区联合运输中心按照专业功能进行构建,其编成大小与作战规模成正比,例如,欧洲战区在一般性作战行动中,其联合运输中心的编制员额只有约25人,但在规模较大的联合作战行动中,类似2003年“伊拉克自由”行动的高峰期,中心的编制员额则超过了50人。联合运输中心的组成人员中,1/3骨干为现役联合勤务人员,其余为后备队员以及国民警卫队增补人员。中心通常由行政管理处、规划计划处和业务处组成,业务处下设陆上、海上、空中运输组。后期为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又将行政管理处改为运输可行性数据处,以有效跟踪战区内的运输投送行动,并预测未来运输需求与当前运输能力之间可能出现的差额。

中心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主要负责协调解决战区各军种对通用运力的使用需求,筹划计划和指挥战区运输系统的整体运作,进行运输资源分配的审查和应急运输需求的处理,以保障作战计划的执行。同时,中心也是战区司令部与美军运输司令部、众多运输机构协调战区间运输投送行动的唯一职能部门,负责检查战区提出的运输优先等级是否被准确执行。具体运输投送行动控制仍由战区下辖的各军种专业勤务部门分散执行。2003年9月,美军在评价前期战争中战区联合运输中心的作用时,认为该中心虽然地位作用重要,但运输投送指挥能力还尚显不足,保障过程中存在严重缺陷,一是缺少运输专家和战区军种代表,在履行跨战区保障、建立并确定运输优先等级时能力偏弱,二是缺少来自国防后勤局、美军运输司令部和其他战略后勤力量的代表,不能有效协调作战后勤需求与战略补给,难以跨越战区运输与战略运输之间的指挥鸿沟。

此外,为了与战区联合运输中心进行配合,战区司令部在部队部署初期,可视情组建临时性的联合运输委员会。当运输需求小于运输投送能力时,联合运输委员会负责确保运输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对具有竞争性的运输需求进行裁决;当运输需求大于运输能力时,联合运输委员会负责报告战区指挥官并由指挥官进行决策,但要提出重新排定运输优先等级、分配运输资源或是申请调用战区外运输资源的意见和建议。战区联合运输委员会主席通常由战区司令部后勤部部长担任,成员主要包括司令部作战部、计划与政策部副部长,以及战区各军种司令部的代表,派驻战区的美军运输司令部联络官可列席会议,但并不拥有表决权。

4

战区联合部署与配送行动中心指挥阶段

伊拉克战争之后,针对联合运输中心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战略与战役运输投送指挥容易脱节的问题,美军运输司令部联手陆军器材司令部和国防后勤局提出了“部署与配送行动中心”的概念,目的是“使整个后勤系统中的要素同步化,以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送达正确的资源,从而支持战区指挥官的行动”。战略、战役运输投送指挥与其他专业勤务指挥向部署与配送行动进行深度整合,指挥一体化程度大幅度跃升。

2003年10月,美军运输司令部首度将设立“配送与部署行动中心”的意见建议通报中央战区司令部,60天后中央战区接受了该建议。2004年1月,美军第一个联合部署与配送行动中心在中央战区司令部正式成立,初步编制员额64人(测试期内编制员额88人),国防后勤局、美军运输司令部的代表派驻其中。在指挥关系上,中央战区司令部对其行使战术控制权。紧接着,该中心进行了为期100天的测试,最终测试获得了成功,联合部署与配送行动中心正式成为中央战区司令部下属的一个固定机构,原战区联合运输中心编制随即取消。

联合部署与配送行动中心负责拟制部署和配送计划,整合多国或跨部门的部署与配送,协调并同步优化补给、运输和相关的配送活动。中心能够对进入战区的战略投送行动进行协调,并在战区司令部规定的运输优先等级前提下,代表战区对战术层级以上的战区内各军种通用配送行动进行协同控制。该中心显著增强了战区与战略投送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了运输投送指挥中的灵活性。2004年初,驻伊拉克兵力轮换行动中,中央战区联合部署与配送行动中心成功指挥部队完成了兵力投送任务,并且将每批运输的平均等待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27小时,显示出了强大的联合指挥能力。另外,中心还通过调整和优化运输优先等级,以快速海运代替空运保障物资投送,提高了运输作业效率,避免了各节点不必要的物资积压。

鉴于中央战区联合部署与配送行动中心在“伊拉克自由”行动期间对战役后勤的巨大影响,美军开始对“联合部署与配送行动中心”的设置进行规范。2007年6月,相关概念得到了美军联合需求监督委员会的认可,并依其对相关条令出版物进行了修订。条令规定,联合部署与配送行动中心采取平时部署、危机部署、大规模危机部署3级部署状态,下设任务协调处、持续保障处、信息和系统集成处、多国部队行动集成处,任务协调处又下设需求科、陆运科、空运科和海运科,但具体编制结构可依据各战区司令部的特定任务和实际情况进行临时调整。中心最终明确编制员额50人,其中12人作为核心力量来自战区司令部,19人作为加强力量来自各军种部与运输司令部,19人作为支援力量来自国防后勤局及其他盟国。目前,美军各战区司令部都按照上述框架建立了各自的联合部署与配送行动中心。


2020-12-29点击数/观注度 3754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