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共济会会员

作者:何新  来源:北京观澜书院

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共济会会员(1)

共济会会员的身份不为人知,但其中不乏重量级人物。他们的作为,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仅列举一些见于近代国际共济会资料与名录的共济会会员。

【掌控大清朝海关的共济会员赫德】

罗伯特·赫德(RobertHart),中文名“鹭宾”,英国共济会会员。

1854年5月19岁时来华,先在广州领事馆任职。1859年被推荐任广州粤海关副税务司。

1861年起赫德在上海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职务。1889年被清政府授正一品封典,1901年被封太子少保衔。

赫德担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整整50年(1861年-1911年)。任内建立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中国海关管理制度,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灯塔、气象站,并创建了中国现代邮政系统。

在鼎盛时期,他不仅控制着清政府的财政命脉,而且直接左右中国的内政外交乃至文化事业,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前期代表英国进行金融殖民统治的主要人物。就如他的自述所自称的那样,他曾经是晚清中国政府的“太上顾问”。

他曾向清政府提出许多改制强国的建议,不过这些建议要到30年以后才引起中国改良派的共鸣。他在这些建议中写道:“如果政策改变了,中国可以成为各国的领袖;如果政策不改变,它将变成各国的奴仆。”

1866年,赫德回国结婚时,劝说清政府第一次派员出国考察。1879年,赫德协助清帝国购买8艘军舰,这成为中国北洋海军的起源。

在这期间,赫德也受到欧洲各国政府的表彰。赫德是苏格兰共济会33级爵士。

瑞典、法国、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葡萄牙、荷兰、普鲁士等国政府,纷纷授于他各种荣誉,英国政府授于圣迈克尔和圣乔治大十字最高级勋位爵士,并于1893年封为从男爵。

1911年,赫德死后,清政府将代表朝廷最高荣誉的太子太保的头衔授给了这个外国人,而此前被授予这个头衔的,仅有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个人。

清政府在上海外滩为他树立了一个全身铜像。可以认为,赫德是欧洲16世纪自耶稣会士利玛窦进入中国以来,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西方人士。

【人物简介】

罗伯特·赫德(Robert·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英国政治家;1854年来到中国,1861年起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正式接替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休假离职回国,1911年死于英国白金汉郡,清廷追授其为太子太保;赫德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纪之久(1861年-1911年),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著有《中国论集》等。

【上海滩超级大亨、共济会大佬虞洽卿】

虞洽卿,浙江镇海慈溪人。早年到上海当学徒,后经商发迹,任罗斯切尔德家族的荷兰银行中国总帮办。

辛亥革命前夜,虞洽卿参与同盟会秘密活动,暗地组织“革命军饷征募队”,为陈其美积极募集钱饷。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11月3日,陈其美(共济会员)率同盟会会员火烧上海道,攻占上海城门,这个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宣布光复,陈其美出任沪军都督。他因襄助有功,曾被任命为上海都督府的顾问官和闸北民政长,还当过江南制造局代理局长。

上海光复后,一直参与革命活动的虞洽卿自告奋勇,孤身冒险前往苏州策反江苏巡抚程德全,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程宣布起义,苏州和平光复。

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死于上海。跟随陈其美左右的蒋介石(共济会员)在政界失去靠山。后来蒋介石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作股票投机失败。被债权人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蒋介石求助虞洽卿。虞洽卿要其离开上海,去广州投奔孙中山。

因为缺乏盘费,蒋介石再次求助虞洽卿。虞治卿遂介绍蒋介石投拜黄金荣门下。

虞洽卿在当时上海商界地位高,势力大,黄金荣亦很想结交他,所以对虞洽卿提出的要求都无条件答应。黄金荣从虞洽卿处知道蒋介石的困难环境和拜师目的,为了结好虞洽卿,非但不计较蒋介石缺少压帖贽敬费用,还慷慨赠送蒋介石旅费大洋200元,鼓励他去广州投效孙中山。此为蒋介石一生命运转折发迹之始。

1923年虞洽卿被段祺瑞政府任命为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华总商会副会长。

1927年1月,蒋介石率北伐军进逼上海。上海国际共济会在和上海商界大佬秘密协商后,决定派虞洽卿去见蒋介石。因为,虞洽卿不仅是蒋的同乡,在蒋介石以前落魄上海时曾给他很大帮助。

虞洽卿早在洋行做买办时就是共济会员成为上海总会的座上宾了。

1927年2月初,虞洽卿赶到九江密会蒋介石。蒋介石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要虞洽卿回去后“跟杜先生(指杜月笙)、黄先生(指黄金荣)说一下,帮我维护好上海治安”。二是为国民军筹集一笔军饷。

一个月后,虞洽卿带着由共济会一系的外国银行(荷兰银行、英国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和上海总商会筹措的300万大洋银票来到已进驻南昌的蒋介石行营,并议定了北伐军进入上海后的治安计划。

3月26日,北伐军进入上海,虞洽卿当晚会见了蒋介石。3月29日,蒋介石公开明确表示,“此次革命成功,上海商界暗中助力,此后仍以协助为期。至劳资问题,在南昌时已议有办法。所有保商惠工各种条例,不日当可颁布。”

4月1日,蒋介石又一次得到外国银行和上海商界赠送的300万元银票。

12日,蒋介石发动清党,国共分裂,“四一二”政变爆发。

事后,虞洽卿作为外国银行及上海商界的代表又给付蒋介石300万元银票。

不仅如此,此后,虞洽卿还先后三次为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出面发行“江海关二五附税库券”共7000万元,这些公债大多由在上海的外国银行和上海商界认购。

虞洽卿是国际共济会与蒋介石联系的特殊纽带,改变了近代历史的走向。

【简介】

虞洽卿(1867年—1945年4月26日),浙江慈溪人,中国近代大资本家、航运业巨子。

1881年到上海商行当学徒。1892年起历任德商鲁麟洋行、华俄道胜银行、荷兰银行买办。

1906年发起组织万国商团中华队,1908年开办四明银行,后又组织南洋劝业会,任副会长。曾先后创办宁绍、三北、鸿安轮船公司,3家公司有船30余艘,总吨位9.1万余吨,为当时国内民营航运之冠。

辛亥革命中支持上海光复。1920年发起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任理事长。又任全国工商协会会长、上海总商会会长等。

1927年虞洽卿代表共济会银行业以巨资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掌控中国后,虞洽卿后任上海特别市参议会董事、中央银行监事、国民党政府全国经委委员、公共租界工商局华董。

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组织中意轮船公司,并任上海难民救济会会长,办理平粜米获取利润。

1941年去重庆。先后组织三民、三北运输公司,转运物资,支持抗战。

1945年4月26日,病逝于重庆。光复后,翌年11月归葬于故乡宁波慈溪的龙山。

(2020-01-03)

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共济会会员(2)

摘自:满清首任英法公使参加共济会活动的记录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湖南湘阴人。晚清高级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光绪二年十月出任满清首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

郭嵩焘著有日记《使西纪程》、《养知书屋日记》、《伦敦与巴黎日记》等。

日记中1878年10月,有其参加英国共济会一次活动情况的记述,这大概是现存可考的最早有关“共济会”活动的中文记录。

《日记》中提到共济会记作“茀利密森斯会”——这是Free-masons即“自由建筑师(石匠)”一词英文的音译。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摘录:

郭嵩焘记载了共济会的会议情况:

“(共济会员)先运其箱椅至,有巨椅三筵。后筵一为人眼,一为日,一为火。

稍下,一为测天仪器并星,一为起造房屋,一为测海仪器,如曲尺及三角尺。

两旁柱亦各不同,柱端一为菜叶,一为卷棚,一为方棋。”

筵,即挂毯。此所说三筵,是绘制共济会符号的三块挂毯,挂图。

一块绘有“人眼”、“日”、“火”,眼即独眼,共济会崇拜的上帝之眼,又称“全视之眼”(All-Seeing-Eye)。日、火均为共济会符号。

“测天仪器并星”,应是圆规、曲尺等,郭氏把它们当成了测天仪器。

“两旁石柱”,所谓“菜叶”、“卷棚”和“方棋”,是共济会的神柱,它们是支撑所罗门圣殿大门的两根支柱,左边的名为Boaz,右边的名为Jachin,有时也会以三根柱子表示,自左到右分别是“古希腊”(小亚细亚)的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三种风格,代表了犹太人所罗门圣殿信仰的“三大法则”:力量、智慧和美丽。

郭嵩焘对于共济会的历史叙述如下:“询知茀利密森斯会起于两千年前犹太国主沙洛门,尚在耶稣之前。其初以测量营造为名,故至今仍为石工会。积年既久,尽失其故,不知作何营干。”

所谓“犹太国主沙洛门”者,即犹太人王所罗门。根据共济会神话,所罗门建造了共济会的第一圣殿。圣殿建筑师即共济会。

最后,郭嵩焘记载一则有关共济会秘密性的轶事:

“入会者禁不得外泄。每年择地一会。曾有妇人入大坐钟内,置所会厅窃窥之。会中人知之,破钟。邀此妇人明誓入会,其事终无有知者。”

【郭嵩焘简介】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湖南湘阴人。晚清高级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也是福建船政学堂——中国第一座海军学校的创办者。

光绪元年(1875年)初,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授福建按察使。时清政府筹议兴办洋务方略,郭嵩焘慨然命笔,讲自己办洋务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认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是不能够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的。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国的工商业才是出路。郭嵩焘因此名噪朝野。恰在此时,云南发生“马嘉理案”,英国籍此要挟中国,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清政府最后制派郭嵩焘赴英“通好谢罪”。

八月,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

十一月四日,郭嵩焘署理兵部侍郎,上《请将滇抚岑毓英交部议处疏》,弹劾云南巡抚岑毓英,要求将对马嘉理案负有直接责任的云南巡抚交部严处,奏折还抨击了那些盲目自大,封闭守旧的官僚士大夫。因此郭嵩焘遭到毁谤,“汉奸”、“贰臣”之类的指责咒骂,汹汹而至。后来慈禧太后曾数次召见郭嵩焘,多加勉励。

光绪二年(1876年)冬,郭嵩焘率副使刘锡鸿等随员三十余人启程赴英,在伦敦设立了使馆。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公使。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

后该书寄到总理衙门,不料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直到郭嵩焘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还将考察心得不断寄回国内,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

郭嵩焘出于保护华侨利益考虑,上奏清廷,建议在华侨集中的各埠设领事以护民,该建议得到清廷赞赏,光绪四年(1878年)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以维护海外华侨的权益。

郭嵩焘出使期间,还处理了相当多的具体外交事件,并接待了中国第一批海军留学生,与严复等建立了友谊。因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给驻在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以致郭嵩焘卸任回国时,英、法两国政府均依依难舍。

光绪三年(1877年)七月,郭嵩焘与守旧的副使兼驻德公使刘锡鸿发生激烈冲突。刘锡鸿暗中对郭上书诋毁,指责郭嵩焘有“三大罪”:

“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

“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

刘锡鸿称:“这个京师之内都指名为汉奸的人,我肯定不能容下他。”

又密劾郭嵩焘罪责“十款”,极尽罗织诬陷之能事。刘锡鸿指责郭嵩焘的罪状。

国内守旧派亦强烈响应,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参劾郭“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语。

光绪五年(1879年),郭嵩焘与继任公使曾纪泽办理完交接事务后,黯然回国,称病回籍。

五月五日乘船抵达长沙。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在大街之上。尽管郭嵩焘钦差使臣的官衔暂时尚未解除,而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对他傲慢无礼。

郭嵩焘蛰居乡野后,晚年在湖南开设禁烟会,宣传禁烟。郭嵩焘一直保持着大年初一赋诗一首以纪年的习惯。光绪九年(1883年)正月初一,65岁的郭嵩焘在纪年诗中写道:“眼前万事随云变,镜里衰颜借酒温。身世苍茫成感喟,盛衰反复与谁论?”

光绪十七年(1891年),郭嵩焘病逝,终年73岁。他去世后,李鸿章曾上奏请宣付国史馆为郭嵩焘立传,并请赐谥号,但未获朝廷旨准。清廷上谕再次强调:“郭嵩焘出使外洋,所著的书籍,颇受外界争议,所以不为其追赠谥号。”

光绪十七年(1891年)郭嵩焘病逝,终年73岁。

(2020-01-11)


2021-1-12点击数/观注度 20879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