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许家印背后的香港大佬

许家印背后的香港大佬

原创 良叔大大  良大师

导读:香港电影《窃听风云2》中有个镜头:一群金融界精英,成立了一个“地主会”,他们一边打牌,一边交换信息,形成同盟,在香港股市呼风唤雨。明眼人都明白“地主会”的原型就是“锄D会”,这是由香港富豪“彤叔”郑裕彤牵头的一个组织。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

香港电影《窃听风云2》中有个镜头:

一群金融界精英,成立了一个“地主会”,他们一边打牌,一边交换信息,形成同盟,在香港股市呼风唤雨。

明眼人都明白“地主会”的原型就是“锄D会”,这是由香港富豪“彤叔”郑裕彤牵头的一个组织,主要成员都是一些富豪,他们一边打牌,一边联络感情,很多大事都是在“锄D会”的牌桌上敲定的。

众所周知,许家印就是加入了“锄D会”,从而得到了一帮香港大佬的支持,渡过了2008年的危机。

而许家印的引入人就是“彤叔”,有意思的是,电影里曾江饰演的“地主会”老大,也叫“同叔”。

也许电影出品方只是出于善意的调侃,来彰显郑裕彤在香港的影响力。

在大陆,郑裕彤不像李嘉诚、何鸿燊那么有名气,但是在香港,他绝对是数一数二的风云人物,郑氏家族也在2020香港富豪榜上名列第三,仅次于李嘉诚家族。

1

郑裕彤大概属于天生命好的那种人。

他1925年8月26日生于广东顺德,父亲郑敬治看了一眼黄历,上面写着:

煞北宜南,年五行:海中金。

只是父亲也没想到,儿子将来还真是在更南的南方大展宏图,飞黄腾达也和“金”字密不可分。

此时的郑敬治在一家绸缎庄打工,收入微薄,但人缘不错,和一位叫周至元的工友关系很好。

而且巧的是,两人妻子同时怀孕,一日两人喝酒,都喝嗨了,便说:如果是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妻。

果然,周至元得一女儿,名为周翠英。

后来,周至元跑到澳门,开了一家金铺,名字叫做“周大福”,而郑裕彤也成为他家的入赘女婿。

这简直就是在娘胎里就刮中了彩票,不过是这是后话了。

小时候的郑裕彤,毫无特点可言,身材矮小,嘴巴比较笨,脑子也不灵光,但一位算命先生说起他右脸颊的那枚痣:

那是文韬武略之相,必成大器。

所以,父母并没按当时的常规路线,从小送去当学徒,而是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但是郑裕彤却经常拿个位数的成绩来回报,吭吭哧哧读到15岁才把小学读完......

郑氏父母一看这天分,拉倒吧,还是当学徒算了。

如果按照这个桥段发展,郑裕彤可能也就是个识几个字的学工,运气好点,日后能做点小生意。

1940年,日军刚刚攻占了中山石岐,整个珠江三角洲西部落入日军的魔爪,所有人都在想办法逃离避难。

郑敬治也是如此,全家避难风险也大,所以他想把儿子先弄出去,看看情况再说。

想来想去就想到了原工友周至元,还在绸缎庄打工时,周至元暗里还做“炒市面”的生意,说简单点,就是利用地区差异,倒卖金银和货币。

那时战乱,货币超发比现在还严重,所以金银特别吃香,而周至元有一亲戚在澳门做这门生意,周至元便入伙,后来赚了不少钱,于是干脆举家迁往澳门,一边开金铺,一边“炒市面”。

你千万别小看“炒市面”这门生意,在当时不仅是底层人民为数不多的发财机会,还是很多香港商业大佬初始的灰色轨迹,恒生银行的创始人何添(澳门特首何厚华的亲叔叔)、何善衡,香港证券大王冯景禧、新鸿基地产的李兆基等人,都是靠“炒市面”赚来的第一桶金。

想必这桶金是相当的丰盛,所以周至元才有能力在澳门盘下一个金铺,用心经营下,周大福生意兴隆,在澳门小有名气。

而且,周至元还是蛮讲情谊的,当郑敬治提出把儿子送来当学徒时,他便一口答应。

也是那一年,同样为了逃避战乱,广东潮安的李云经把18岁的儿子送到香港小舅子那里打工,这位瘦弱的少年,后来也娶了老板的女儿,他的名字叫做李嘉诚......

相差3岁,又拥有如此相同的经历,也难怪日后两位成为挚友兼合作伙伴,也一起掀起过不少巨浪。

2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底层逆袭的几条路径,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

迁徙和联姻。

从郑裕彤和李嘉诚的经历不难看出这个规律。

但是对当时的郑裕彤来说,娶到掌柜的女儿并非天经地义的事儿,指腹为婚这事儿,一般都带着玩笑和情谊的成分,人家要把女儿和家产托付给你,肯定要一再考察。

事实上,未来的老岳父一开始并不太满意,郑裕彤的身高不到1米6,其貌不扬,看起来就是个乡巴佬,而且搞生意这事儿,嘴巴要特别能说,恰恰郑裕彤口齿并不伶俐。

不过,年轻时的郑裕彤就体现出两个明显的特质:

一是,少年老成,每件事都能踏踏实实的做好,从来不多事儿;

二是,特别有生意头脑。

有一次,郑裕彤去码头接人,遇到一位南洋侨商正向人打听,哪里可以兑换港币(澳门流通港币)。

当时周大福并没这种生意,但是郑裕彤自作主张,把侨商带到店铺去兑换,那侨商也不怎么讲价,拿出几根金条兑换了现钞,周至元也小赚了一笔。

聊天中郑裕彤还了解到,正值战乱,东南亚很多侨商都准备来澳门避难,大家都带着金银细软,一下船都是要兑换成港币的。

郑裕彤便建议,自己可以去码头拉客,把这个业务开展起来。

有钱赚的事儿,周老板欣然同意。

后来,郑裕彤回忆这段往事曾说:

当时有很多人都看到这个机会,在码头拉客,竞争激烈,自己其貌不扬,言语笨拙反而让外地人有种安全感,生意竟然很好。

郑裕彤还总结,拉客的经历让自己有了两个重要的收获:

一是,观察人的水平提高不少,一眼就能看出陌生人大概是什么货色;

二是,让周至元认准自己是个有出息的人。

脉络发展顺理成章,周至元没多久就把女儿许配给了郑裕彤,又让他来参与金店管理,从此郑裕彤便走上了飞黄腾达之路。

3

1945年,日本投降,百废俱兴,尤其是香港,仅一年,人口就从60万飙升至100万。

对于精明的商人,自然懂得人多的地方生意才旺,因此1946年时,周至元派郑裕彤和一名老臣到香港发展。

这个意图比较明显,就是让老臣辅佐新生代,不过这也很容易产生一些矛盾。

郑裕彤的管理理念是,只抓大事,芝麻小事一律不管。

所以,郑裕彤天天不在店里面,总是在外面溜达,要么去别的金店逛,要么去结交朋友。

这让老臣和一些员工很不满意,经常打小报告给周至元,说郑裕彤天天不务正业。

周至元也只能安慰大家说,自己会认真考察,虽然是女婿,但是香港分店最后还是要交给有能力的人......

这类耳熟能详的话,经常出现在家族企业的会议中,比如,王首富就在会上曾对着职业经理人们说过类似的话。

不过,事实证明,“家臣”和“家人”虽一字之差,但区别很大。

最后,周至元不仅把香港分店交给郑裕彤,还把整个周大福交给了他。

而郑裕彤也没让老丈人失望,虽然平时不务正业,但是在大方向上,他却拎得很清。

当家后,他觉得原来店铺式的管理已经过时,要采取公司的形式来运营。

首先,称呼一律要变,别人家金店的负责人叫“掌柜”,周大福的叫“经理”,别人家的叫“账房”,周大福的叫“财务主管”,别人家叫“学徒”,他们叫“练习生”......

加上郑裕彤要求每家店铺必须是最高档次的装修,但凡来的顾客都觉得特别洋气,也就愿意买买买。

其实营销不就是这样吗?把自己搞得和别人不一样,就成功了一半。

当然,这些都是雕虫小技,郑裕彤比较牛的一点是,那时他就做了股权激励,给核心管理者匹配了非常诱人的股份。

那可是1960年啊,这波操作也太高端了,让同行们一时没反应过来。

更让同行们鸡飞狗跳的是,郑裕彤推出的99.99黄金。

香港近半个世纪以来,黄金的最高含量是公认的99%,周大福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推出了纯度为99.99%的黄金。

这个玩法直接改变了市场规则,因为买金银首饰的人,最怕别人说,“哼哼,你没我纯......”

一时间,周大福的金品备受追捧,在竞争激烈的香港金业脱颖而出,成为领先者。

同行们,一边骂郑裕彤坏了规矩,一边把金品的标识都改成了"足金99.99"。

实际上,郑老板准备推99.99金时,内部不少反对意见,原因很简单,这样每年会增加几十万的成本。

但是郑裕彤却说,几十万当是打广告了,这笔帐很划算啊。

想起当年雷军推出小米1,每台亏200多,他也说过类似的话。

你不得不承认,时代再怎么变,有些商业的底层逻辑是不会变的。

4

港商圈有一个共识,郑裕彤和其他商业大佬都不太一样,比如,他不像李嘉诚那样,事无巨细,为钱而生,不放过任何一次获利的机会。

郑老板甚至多次公开调侃好友李嘉诚:

“一起打个牌都不安省,电话接个不停,累不累?钱能赚得完吗?”

郑裕彤比多数大佬都佛系得多,他自己也说,他只关注大计划和大策略,不为小事操心,有空就打打牌,或者打打高尔夫。

郑裕彤也不像刘銮雄那么风流,尽搞一些奇葩事件,直到现在,淘宝上卖高尔夫球的,还总能收到这种留言:

有没有关之琳同款的?

郑裕彤和第一任太太从一而终,几乎没有什么绯闻,唯一的花边新闻,就是认了演员叶璇当干女儿,并被媒体拍到在一个大party上,两人跳贴面舞。

这事儿,彤叔也没藏着掖着,公开为叶璇的书题词,还赐给叶璇一个特权:

一生任戴周大福珠宝。

叶璇也是真不客气,每次都选最昂贵的钻石。

事实上,周大福一开始并不卖钻石,不仅周大福,早期几乎所有的香港金铺都只卖金银和玉石。

60年代初,郑裕彤在店里经常看到一些西洋女士,她们都佩戴着钻石,买一些小金银首饰只为了带给亲朋好友,金银在她们眼里似乎是不上档次的玩意。

这时郑裕彤意识到,钻石才是奢侈品的未来。

随后,他了解到钻石基本上都垄断在戴比尔斯公司手里,而且,这公司玩的是饥饿营销,全球只发500张牌照,当时香港只有一张,在钻石大王廖桂昌手里。

廖氏家族靠这个特权,专门制造钻石手表,一块手表的价格,差不多顶上周大福半个商铺,让郑裕彤特别眼红。

然而,没多久,眼红的人变成了廖桂昌,因为一位行内人对他说:

听说郑裕彤搞定了牌照,以后钻石不是你一家独营了。

廖桂昌有点惊讶:

他这一张牌照是怎么搞到的?戴比尔斯可是说不会再多发牌照的。

对方却说:

你搞错了,郑裕彤手里不是一张牌照,而是十张牌照......

要说郑裕彤这命是真好,他也知道戴比尔斯不再发牌照,这意味着只能去有牌照的人手里买,而此时他得知在南非有一家钻石加工厂,由于经营不善,要出售,而且连带10张牌照一起卖。

只是价格贵得咂舌,佛系的郑裕彤一反常态,他几乎押上了所有身家,在银行贷了巨款,飞到约翰内斯堡,爽快地拿下了钻石加工厂。

郑裕彤这一招真是一劳永逸,从源头加工到终端售卖形成一条龙模式,彻底改变了香港珠宝业的格局,后来香港30%的钻石都来自郑裕彤的加工厂,他毫无争议地成为了钻石一哥。

再后来,周大福协同戴比尔斯,搞了一句耳熟能详的中国广告语:

钻石恒永久,一颗永流传。

钻石成为美好爱情的代名词,改变了人们的认知,频繁出现在婚礼殿堂。

而这次的放手一博,也让圈内人给郑裕彤起了一个绰号:“鲨胆彤”。

5

1970年是香港商业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香港富豪很多样化:

金融、航运、贸易、零售、公共事业......大家各就其位,各领风骚。

然而,在1970年以后,几乎所有的香港巨富都集中在了一个领域:房地产。

如果对照一下香港的重大事件,便很容易理解这个现象。

1955年,港府颁布新建筑条例,废除自1903年以来普通民房高度以5层为限的规定,就是说居民也可以住高楼了,这导致香港房地产业的第一次繁荣。

随后,霍英东发明了楼花预售,再加上按揭政策的出台,让香港地产迎来了疯狂的10年。

那种疯狂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几乎所有的集团、公司,以及有点财富的个体都参与其中。

说一个数字你体会一下,那时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每天竟有18万的建筑工人散落在各个工地,不分昼夜地传来“当当当,当当当”的施工声,比现在的深圳还扰民。

只是烟花易冷,1965年,香港很多银行出现问题,炒房者的资金链断掉,伴随着1967年的香港政治风波,众人纷纷抛售房产,房价狂跌不止,大家心态都崩了。

那时香港富豪居住的半山区,众多独户洋房,标价10万港币,却没人问津......

而在这场风暴下,很多早期的香港房地产商都嗝屁了,地产业成了一个巨大的财富真空带。

亚里士多德曾说:“大自然厌恶真空。”

其实,资本更厌恶真空,于是,那些实业商人纷纷转型,开始步入地产业,以至形成了当下的香港财富格局。

这个时期转投房地产的就有包玉刚、李嘉诚,还有郑裕彤。

事实上,早在1955年,就有朋友不停地鼓动郑裕彤投身地产业,但是郑老板觉得这个行业他不熟悉,要学习一下。

这一学习,就学了13年,完美地避开了地产风暴,在1968年香港地产最低谷时,郑老板成立了新世界集团,大举进军房地产,一口气拿了20多块地。

拿地时,那位在十几年前鼓动他投地产的朋友又来劝他,说香港要崩盘了,不能投。

这时郑老板说了一句在商界广为流传的话:

所有行业的兴衰都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低潮时购入,总不会错到哪里。

这大概也是不善言辞的彤叔唯一的一条金句。

也是靠着低潮时的勇猛精进,郑裕彤的财富指数级增长,1972年,新世界集团在香港上市,郑裕彤也成为举足轻重的一方富贾。

6

一个大佬想要基业长青,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是胆识和魄力,不是能说会道,而是会“搞关系”。

当然,这个不是狭义的那种,而是与社会、政府、舆论、合作伙伴、员工、甚至竞争对手达成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

任何一个方面出了差池,都会演变成一场多米诺倒塌式的巨灾。

很显然,传统港商大佬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在那么复杂的环境下,他们总能左右逢源,屹立不倒。

而郑裕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特别懂得合纵连横。

成立新世界地产时,他把恒生银行的创始人何善衡拉来做董事长,又把新鸿基地产的创始人郭得胜请来做合伙人,还让珠宝大亨杨志云来做股东。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他这是把新老冤家都集齐了来一起办事,不得不说,会撮合,也是一种能力。

有了这个豪华阵容,新世界一亮相就是大手笔,接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斥资1.3亿购入“蓝烟囱码头”,这价格创了当时九龙地价的新纪录,而且多数华资地产公司的总身价也就不过2-3个亿,因此很多人都说彤叔胆子也太肥了,这简直是在赌博。

但是郑裕彤有自己的算法,他说:

这地方是宝地啊,外国轮船驶入维多利亚港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里。

后来,这里就成为了地标性的建筑:新世界中心。

1980年,新世界中心一期、二期全部完工,集酒店、娱乐、餐饮、商用于一身,成为当时最豪华的建筑群。

10年后的一个晚上,一位大陆模样的游客,站在灯火璀璨的维多利亚港,望着高耸入云的新世界中心,对同行的人说:

果能拥有这样一栋大厦,这辈子就值了......

旁边的人连忙宽慰:

王总,我们万达一定可以的!

此时,这块20万英尺的地段,价值已接近百亿。

现在的新世界中心已经被彤叔的孙子改造成

更具现代化的Victoria Dockside和K11

如果说新世界中心是郑裕彤的成名之作,那么会展中心则是他的巅峰之作。

之所以说巅峰,不是因为这个会展中心建设的难度大,也不是因为更具地标意义,而是奠基仪式上的小插曲。

郑裕彤把奠基仪式的日期定在1986年10月22日,这可不是个好日子,倒不是说这个日子本身不好,而是因为这个时候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正在香港访问。

所有官员、媒体的注意力都在伊丽莎白身上,谁会关心你一个商人的奠基仪式?

果然,奠基仪式上冷冷清清,不少同行已经露出同情的微笑。

没多久,人头攒动,远处传了惊呼声:“啊,那是女皇?.....”

原来,郑裕彤请来的奠基人就是伊丽莎白二世......

即使如此八卦的香港媒体,也说不清彤叔是怎么请到的伊丽莎白,更搞不清他背后的关系网有多庞大和复杂。

但凡香港小报写到郑裕彤时,往往会同时用一个成语来描述:手眼通天。

7

香港早期的报纸曾报导过一件事:

香港地产大亨郑裕彤,希望在国外投资赌场,找到美国地产大亨杜林普洽谈合作,希望在对方的大西洋城赌场占据一块地盘,由郑氏经营中国赌式。杜林普考虑利润太低,便没有达成合作。

报纸标注杜林普的英文名是Donald Trump,这个名字,大陆更习惯翻译成特朗普。

事实上,郑裕彤一直对开赌场热情很高,他和何鸿燊都住浅水湾,两人是高球球友,但关系不算多深,彤叔一直想找机会和赌王一起共事,但觉得自己是个门外汉,不好开口。

1976年,何鸿燊决定进军国际市场,选的第一站是巴基斯坦。

他结交了总统阿布托,在后者的支持下,赌王豪掷3000万,就在开业前夕,巴基斯坦搞政变,总统被赶下了台,赌王这3000万全部打了水漂。

那时的赌王翅羽还不算很丰满,这些损失很伤元气,于是一个人在家疗伤,彤叔找到他,劝他东山再起,钱不是问题,自己有。

这时赌王一听有人给钱,马上来了劲,说这次算是买了个教训,现在知道了,国外开赌场一定要慎重,要找政权稳定的国家。

于是两人花了很长时间研究,最后锁定伊朗,这地方人有钱,而且当时的国王是巴列维,是当时执政时间最长的亲王了,这还能不稳当?

两人费了老鼻子力气打通了关系,最后共计投资5000万美元建了一个跑马场,果然刚一开业,钞票就奔腾而来,而且给巴列维政府也创造不少收入。

巴列维龙颜大悦,决定开业满三个月,就给何鸿燊颁发一个勋衔。

赌王开心坏了,订制了一套特牛逼的礼服,准备受衔时用,同时还邀请彤叔一起去见证这个光辉时刻。

两人兴冲冲地飞到德黑兰后,一下飞机才发现,不好了,又他娘的政变了,这次是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巴列维被赶下了台。两人东躲西藏,最后才逃回香港。

但是,那5000万美元,没了......

赌王再一次需要疗伤,彤叔又去安慰他,说自己还有钱,还能东山再起。

这次何鸿燊说,看来太远的地方不行,还是近一点的地方好把控,比如,东南亚。

两人最后锁定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正处于权力巅峰,通过总统小舅子的关系,两人开设了乡村酒店赌场, 并从葡京酒店调来赌场管理人员。

这次真的很顺利,没有发生政变,而且生意出奇的好,好到连马科斯总统都有点眼红,直接把这个赌场没收了,把何鸿燊和郑裕彤赶出了菲律宾......

这次赌王伤得有点重,从此不敢再越雷池半步,老老实实回去打理澳门的生意。

可是让彤叔亏这么多钱,赌王也实在有点不好意思,于是打算把澳门赌场的股份分些给郑裕彤。

除了赌王自己,还有三个人有股份,分别是霍英东、叶德利和叶汉。

霍英东肯定不能动,叶德利是自己姐夫也不行,于是叶汉手里的股份就成了目标。

叶汉被称为“赌圣”,是澳门的传奇人物,后来赌圣和赌王反目成仇,其实就是因为郑裕彤股权的事。

最后,叶汉的一些把柄被何鸿燊抓住,逼迫其出让自己所有股份给彤叔。

从此澳门娱乐进入何鸿燊、霍英东、郑裕彤铁三角时代。

香港著名作家何文耀曾问过何鸿桑,对他帮助最大朋友都是谁,赌王特别提到了郑裕彤,他说:

“阿彤,够胆色,也很爽快。”

你身边也有这种朋友吧,特别实诚爽快,搞得你都不好意思坑人家。

郑裕彤大概就是这种人,最起码,他让身边的人觉得他是这种人。

8

商业世界,尔虞我诈,你很难完全去定义一个人,就连实诚的彤叔,也遭受过严峻的挑战。

上文说过,郑裕彤联合几个好友共同创办了新世界,董事长是何善衡,这只是挂个头衔,实权在郑裕彤手中。

何善衡是恒生银行的创始人,咱们经常说港股的“恒生指数”就是他们创立的。

何善衡是郑裕彤的好友兼恩人,在很多大事上都给过帮助。

后来恒生银行卖给了汇丰,何善衡又生立了一家名为大昌行的公司。

这家公司你可能没听过,可是他们代理的产品你肯定知道,有资生堂化妆品、金嗓子喉宝、富士电器……还有日产、本田等十几种进口汽车,到现在,大陆都还有很多大昌行汽车连锁店。

大昌行还有很多物业,在90年时,每年的净利润就能达10个亿港币,是一块人见人爱的肥肉。

后来何善衡年纪大了,不想操劳,就想把大昌行让其义子林秀峰收购,但有个条件就是整体收购,不要拆分。

但这个义子生意做失败了,没啥钱,就请郑裕彤来参与。

大概意思就是,自己做个介绍人,不出钱,如果收购成功了,分给自己20%的股份。

何善衡也很信任郑裕彤,这本是一场善意收购,然而,事情到最后却演变成一场震惊商界的恶意收购,并成为一个经典案例,经常出现在MBA的教材中。

整个事件很复杂,也有很多说法,简单讲主流的说法,就是郑裕彤发现收购资金需要很多,自己一人吃不消,于是又拉来几个人来共同收购。

期间也与何善衡口头谈好了价格,但是为照顾各方利益,把大昌收购后,就需要拆分才行,而这违背了何老的本意,而这个条件之前和林秀峰讲过的,林秀峰却没帮他坚持这个原则。

所以,何善衡就不同意原来的价格了,这下彤叔也有点生气,大家都是场面上的人,之前就是口头答应的事,也要算数啊。

于是,郑裕彤开始收购大昌行小股东手中的股份,希望争取到控股权。

而何善衡一方,公开指责这种恶意收购行为,呼吁股东们不要中了圈套。

两个昔日好友,反目成仇,剑拔弩张。

这期间,恰好何善衡的太太去世,郑裕彤和林秀峰作为好友和义子还去家中探望,何老与他们拥抱相互宽慰,场景十分动容。

第二天,双方人马接着“对骂”,唉,富人的世界实在是看不懂。

最后,郑裕彤只收购到20%左右的股份,没有取得控制权,以失败告终。

正当郑裕彤郁闷之时,李嘉诚找到了他,提议再次收购大昌行,并说这次收购行动荣公子也参与其中。

此后,他们成立了一个超级豪华收购阵容,队员有李嘉诚、郑裕彤、郭鹤年、何厚锵,还有荣公子。

在这个阵容下,还提高了之前的价码,于是大昌行的大股东被各个击破,经过一个月的运作,郑裕彤一方最终以52%的股份收购成功。

郑裕彤终于扬眉吐气,而何善衡的义子林秀峰跟这事儿已经毫无关系。

只是,事情还没结束。

1个月后的一天,李嘉诚、郭鹤年和荣公子一起打高尔夫,荣公子有一个2码左右的推杆,半开玩笑式地说:

“如果我推进了,就买了大昌.....”

说完,球应声入洞。

李超人心领神会,当即决定把手上的大昌股份出让,郭鹤年也随之照做。

随后李嘉诚去做了郑裕彤的思想工作,最后郑裕彤也把手上的股份全部出让。

后来有人问郑裕彤为什么要出让股份?

彤叔说:

“我是舍不得大昌,但球友既然要卖,自己还是随大流吧......”

这大概是郑裕彤最不成功的一笔交易,得罪了恩人,自己也没捞到好处。

所以,那些塔尖上的人,自有高处不胜寒的烦恼,只是我们这些凡人体会不到而已。

9

郑裕彤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爱好锄大地和打高尔夫,每天睡到自然醒,11点才到公司逛游一圈。

1989年时,他就曾想彻底退隐江湖,那年他才64岁,和他差不多年纪的李兆基、李嘉诚在20年之后才退居二线。

那一年,大儿子郑家纯43岁,郑裕彤觉得到了可以委以重任的年龄,于是任命他为董事长。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连郑家纯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掌舵人体验卡会这么昂贵。

郑家纯刚刚上台,有点着急,总想像父亲那样整点大事,谁让自己是鲨胆彤的儿子呢?

可是一上去就亏了几十个亿,老郑不得已在1991年重新上台,又卖股份,又卖地产,才让公司财务有所改善。

只到23年后,郑裕彤才第二次退休,把位置再次传给大儿子,此时的郑家纯已经66岁,比父亲第一次退休的年纪还大2岁。

接班人问题,一直是郑裕彤的心结,他对郑家纯多少有点不放心,不单是试用期的那些败笔。

生活上的问题也挺让人烦,郑加纯曾被爆出与香港大法官王见秋的女儿王颖妤偷情,而王颖妤曾是郑加彤好友刘銮雄的情人。

反正挺乱的,后来郑家纯太太来了个以牙还牙,被狗仔队拍到与自己的舞蹈教练私会......

你知道的,豪门最烦的就是这些破事,郑老没少在后面给擦屁股。

郑裕彤二儿子叫郑家成,更是不省油。

先是和香港小姐邝美云有过恋情,后来又和影星蓝洁瑛拍拖,据香港一些媒体报道,后来蓝洁瑛变得疯疯癫癫,和郑家成也有关。

当然这些事真假难分,不过郑家成精神状态一直不太好却是真的,一度需要去看心理医生,这情况更不可能接班了。

郑家成的儿子郑志恒倒挺讨爷爷喜欢,由于父母离异,郑志恒从小跟着郑裕彤。

这孩子聪明伶俐,能说会道,郑老去哪里都带着他,而且寄予厚望,暗指他为第三代接班人。

怎知,这娃越大越像自己亲爹,先是他的韩裔女友在郑家割腕自杀,之后又有一个女人抱着孩子,说是郑志恒的私生女,跑到郑裕彤的豪宅闹事,索要700万的生活费和3000万的保险......

因为这事儿,86岁高龄的郑裕彤被气得中风住院。

此后,郑裕彤健康状况恶化,在第二年便卸任董事长。

只过了4年,2016年9月29日,郑裕彤病逝,留下来一个接近4000亿港元的商业帝国。

说这些内容,不是想八卦,而是感慨一生追求大规划大谋略的郑裕彤,最终却困于这些家族琐事当中。

郑裕彤这一辈子也可算得上波澜壮阔,很显然,他并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商人,与其他商人比,他显得更真实和立体。

当年传出富豪赌球风波,李兆基在高尔夫球场一次输掉1400万,记者问起这些大佬,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赌球,唯有郑裕彤承认自己打球是带“彩头”的,但仅限于朋友。

这种直率是记者们最喜欢的,这和李嘉诚不太一样,李超人但凡接受采访总会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飙些金句,郑裕彤却往往有一说一,言简意赅。

90年时,在一次电视节目中,郑裕彤公然告诉大家有钱的可以赶紧投入股市,上涨30%后再出手,果然没多久股市大涨,凡听了他的人都赚到了。

彤叔的故事不止这些,他曾和特朗普打过官司,也曾在北京顶撞过一位大领导,在很多收购、上市的大手笔中都有郑氏家族的影子。

只不过,这些细节和真相已经很难还原。

写郑裕彤的故事,并不是想宣扬什么或者批判什么,单纯就是觉得这样的人值得写一写,毕竟他能暴露出这么多真实的故事和想法。

可能像这样的商人以后会越来越少,这倒没什么不好,但对于一个财经作家来讲,只是觉得整个商业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乏味......

参考材料:

《香港十大企业家财富传奇》·穆志滨柴娜

《澳门赌王—何鸿桑全传》·冷夏

《香港豪门二代恩仇录》·孔如也

《鲨胆大亨郑裕彤》·祝春亭

《关于郑裕彤的豪门恩怨》·金融八卦女

《大房传》·于静

《香港商战风云录:激荡的百年史》·祝春亭


2021-2-1点击数/观注度 14978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