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1935年红军即将覆灭时, 毛泽东用这惊险的一招把死局盘活了

1935年红军即将覆灭时,

毛泽东用这惊险的一招把死局盘活了

李栩然 · 2021-03-01 · 来源:乌有之乡

导读:为什么红一方面军选择了扎西镇?为什么毛泽东的下一招棋看似无比惊险,实则把死局盘活了?这就不得不提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及《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

1

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的扎西镇,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扎西”是当地彝语中“扎息”的音译,意为“周围有茂密森林的海子”。

这里原本是个毫无名气、与世无争的地方,直到1935年2月初,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来到了此处,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这支革命军队正是处于长征时期的红一方面军,他们此时已无暇欣赏扎西镇美丽的原始森林,在之前进行的“土城之战”中,红军与川军郭勋祺部展开激战,损伤惨重。

当晚,红军指挥层就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放弃北渡长江的原计划。

红军于1月29日西渡赤水河,于2月初来到了这里。

虽然暂时摆脱了敌人的炮火,但人人都知道危机并没有解除,接下来蒋介石已经下达了命令,川军刘湘在前面堵着,中央军吴奇伟、周浑元和黔军王家烈在后面追击,计划再在扎西镇来一次合围,彻底歼灭红军......

国民党中央军汇集了川、滇、黔、桂等省的军阀部队,总计约40万,而红军的人数只有区区3万,在人数和武器装备都占绝对劣势的情形下,硬拼肯定是死路!

形势岌岌可危!

来到扎西镇后,红一方面军立刻召开了会议,除讨论缩编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议题:下一步去哪儿?

此时,敌人已经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仿佛无论去哪儿都会遭遇敌人,哪里都是死路,怎么办?

一种压抑的气氛笼罩在红一方面军内部,让人感到深深的绝望。

这几天的会议,将决定红一方面军的生死。

中国近代史上,扎西镇远不如井冈山知名度高,但它与井冈山有着极其相似的地理位置;“扎西会议”也远不如20多天前召开的“遵义会议”知名度高,但它与“遵义会议”一样,也是红军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召开的会议。

很少有人发现,如果没有扎西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如果“扎西会议”没有做出极其惊险而又无比正确的决策,那么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云、王稼祥、张闻天等在内的红军将极有可能全部葬身于此地,中国历史将会改写。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红一方面军已经陷入死局了,但刚刚在“遵义会议”上获得领导权的毛泽东并不这么看。历史也证明,扎西镇并没有以“红军覆灭地”的标签被写入中国近代史。

相反,扎西镇成为了红军的福地,毛泽东在这里祭出了极其巧妙的一招,又把死棋给下活了。

事实上,毛泽东走出这么一招棋并不是临时起意,更不是毫无来由的“灵光一现”,如果当时的蒋介石看过毛泽东于1928年10月5日写成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以及于1928年11月25日写成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毛泽东会下出这么一招妙棋了。

只可惜,他太自以为是了……

为什么红一方面军选择了扎西镇?为什么毛泽东的下一招棋看似无比惊险,实则把死局盘活了?

这就不得不提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及《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

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当时的情境里,去探索背后的答案。

2

打开地图,我们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从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残余军队走上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开始,随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红军的革命根据地都建立在各省的交界处。

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非常狭小而且零散,犹如繁星点点,散落在各省交界的缝隙之中,四周都有着“白色政权”的长期包围。

于是,在各个时期就出现了一系列由各省简称联合起来的根据地名称:

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从地图上看,这些繁星点点却长期存在的革命根据地像不像是一点一点小小的烛火之光?虽然每只烛火非常微小,但众多微小的烛火却能逐渐连成一片,最终在地图上形成一整片。

这就不难理解毛泽东比喻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乍看一下,各个革命根据地随时都有被剿灭的危险,但历史证明,即使在最严峻的时期,红军队伍却依然犹如石缝中小草一样顽强的生长。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仅从标题来看,很多人都以为这只是两篇励志文,里面充满了“打鸡血”一样的口号,对革命前景有着毫无来由的乐观,不停的喊口号:我一定能革命成功!Yes!Yes!Yes!

但真正看了这两篇文章就会知道,里面确实对革命前景保持乐观,但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盲目乐观,而是经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局势之后,最终得出了结论——红色政权是可以长期存在的。

不但得出了结论,文中还详细讲述了红军具体该如何做,红色政权才能长期存在。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写道: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军阀间的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因此,小地方红色政权得以乘时产生出来。”

“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

“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

简单来说,国民党内部看似实力强大,实则各地军阀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拥兵自重,各管一摊,因此各省份的交界处就成了“互不管地带”。

因此,“互不管地带”恰恰成为了红军初期的生存空间,各地的革命根据地就在这样的夹缝中生存,包括毛泽东写《反对本本主义》和《寻乌调查》的寻乌县,正处于江西、福建和广东三省的交界处。

在寻乌县,毛泽东不但不用担心随时有军阀出击,还可以利用充分的时间做社会调查。

整篇《寻乌调查》一共5章39节,8万字,里面详细记录了这个县城人口中各职业的分配比例分别是多少,12家收租地主分别叫什么名字和收了多少石,5家商人兼地主分别叫什么名字和是什么情况,从安远到梅县的生意各月都要交易多少数量的鸡、牛、猪、鱼,甚至连娼妓有多少人,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多少,嫖娼的人又分别叫什么名字,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数据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这样的内容绝不可能是在仓促之间完成的,可见这里确实是红色政权栖息的良好选择。

同样,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正是处于湘赣边界的“互不管地带”。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井冈山位于湖南和江西的交界处。

湘赣两地军阀的心理状态很微妙,他们最迫切的需求并不是剿灭工农红军,而是抢夺其他军阀的地盘,或是防止自己的地盘被其他军阀抢夺。

因此,当各路军阀激战正酣时,就无暇顾及边界上这么一小块“不起眼”的红色政权,只要他别在我的地盘上捣乱就行了,把他们赶到别人地盘上就行了;当军阀之间暂时稳定时,他们才会想着去剿灭红军。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写道:

“军阀之间的战争不是每天不停的。每当一省或几省之间的白色政权有一个暂时稳定的时候,那一省的统治阶级或几省的统治阶级必然联合起来用尽力量来消灭这个红色政权。”

《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

“在统治阶级政权的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割据地区对四围统治阶级必须采取不同的战略。”

“在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破裂时期......我们的战略可以比较地冒进......”

“若在统治阶级政权比较稳定的时期......则我们的战略必须是逐渐地推进的。”

红军现在尚且弱小,不能硬拼,但我懂得揣摩你们各军阀的小心思。

你们不是各管一摊吗?那好,“湘”的军阀打我了,我就跑到“赣”的一边;“赣”的军阀打我了,我就跑到“湘”的一边。两边军阀出击的时间不同,就给了我们来回转移的时间差,灵活机动。

这下子,你该明白为什么“游击战”是初期红军的最佳战法了吧?

工农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斗争都使用了游击战,而且取得了胜利。

可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有共产国际撑腰的博古和李德却摒弃了游击战的打法,反而用上了“阵地对阵地、堡垒对堡垒”的打法。说白了,就是“硬碰硬”。

红军最终损失惨重,不得不开始长征。

事实证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各省边界的地理环境中,游击战才是最好的作战方式。

3

时间回到1935年1月,长征中的红军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否决了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做法,毛泽东又重回中央领导层,这意味着红军将再次使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打法。

坐标回到扎西镇,这里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呢?

有人说,“扎西”不是“茂密森林”的意思吗?红军可以借此地茂密的森林来掩护自己,妨碍敌方侦察机的准确定位。

当然,这也是原因之一,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扎西处于云南、四川和贵州的交界处,俗称“鸡鸣三省”。当地人开玩笑说,只要早上公鸡一打鸣,三个省的人都能听到。

既然红一方面军处于“鸡鸣三省”的扎西镇,那么又可以玩我们之前又熟悉又擅长,而且百试不爽的游击战了。

接下来就会有三个行军路线供选择:云南、四川、贵州。

蒋介石认为,红一方面军刚刚从贵州转移到了扎西,所以不可能再回贵州。因此,他电令云南军阀龙云和四川军阀刘湘,只要发现红一方面军就立刻歼灭。

只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中不是说了吗?各地军阀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要揣摩他们的小心思。

不管对云南军阀龙云来说,还是对四川军阀刘湘来说,他们表面上要执行命令--打击红军,内心却在恐惧国民党中央军“假途伐虢”,趁着歼灭红军的机会把地盘收回去。

眼下红军只图保命,还不足以抢夺他们的地盘,但国民党中央军却有足够的实力来收回地盘。

因此,对于云南军阀龙云和四川军阀刘湘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红军,反而是蒋介石。

是否能打击红军对他们来说不痛不痒,但是否能保住地盘却是他们的切身利益。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百分百执行蒋介石“歼灭红军”的命令呢?

在这个的心理作用下,只要红军在他们的境内出现,他们就坚决会把红军赶出去,不要让战火烧到自己的地盘上;如果红军不在他的地盘出现,蒋介石就没有来这里的理由,他们就会坐视不管,出工不出力,这就再次给了红军生存的空间。

“互不管”的情况再次出现。

毛泽东心想着:蒋介石你个小样!聪明反被聪明误吧?你的小聪明反而使手下提防着你,这恰恰给了我翻盘的机会!

既然云南和四川都处处设防,那就回贵州吧。那里反而没有人设防,那里是红军刚刚跳出的包围圈,谁都没想到红军还敢杀回来。

“扎西会议”上,毛泽东做出了“回兵黔北”的决策。

历史证明,“回兵黔北”看似惊险,实则是一招妙棋,在蒋介石不曾想到的地方出现。

“扎西会议”结束后不久,蒋介石集结的部队就来到了扎西,却一个红军都没见到......几乎在同一时间,红军已经在赤水河二郎滩渡口出现,渡过了赤水河,回到了贵州。

随后的形势虽然依然严峻,但毛泽东最终还是指挥红军跳出了包围圈,直至胜利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具体的过程就不赘述了。

4

故事讲到这里就可以告一段落了,红军再次经受住了生死攸关的考验,各位也可以放下心中的石头,长舒一口气。

但我认为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追问深层次的问题:“互不管地带”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什么呢?

想来想去,我发现了人性深处的两种动力:内驱力和外驱力。

如何区分内驱力和外驱力呢?

举个例子吧,说有个猎犬追了兔子很久也没追上,就有人问兔子:“你怎么跑得过猎犬?”

兔子回答:“它若跑输了只是少吃一顿饭,可我若跑输了就丢了命啊!”

无论是身材、腿长还是体力,猎犬都占有绝对优势,可为什么没跑过兔子呢?就因为猎犬只是因为外驱力而行动,而兔子是因为内驱力而行动。

也有人讲过一个笑话,说在《西游记》里天上的神仙比地上的妖怪法力强多了,可为什么孙悟空当年大闹天宫时势不可挡,取经路上遇到妖怪时却无比吃力呢?

他给出答案是:因为天上的神仙都是朝廷公务员,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砸的都是公家的东西,所以象征性的抵抗一下就行了,保命要紧;而地上的妖怪都是自主创业,若山洞被孙悟空砸了那就彻底破产了,所以豁出命来也要抵抗。

实力强的人象征性的抵抗一下,反而不如实力弱的人豁出命的抵抗,这就是外驱力与内驱力的差距。

从井冈山开始,为什么共产党在武器、人数等占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前四次“反围剿”全部胜利了呢?这里面就有内驱力和外驱力的因素。

先看看国民党吧,名义上是一个党,实际上却有太多的军阀割据。互相之间为了争地盘、保地盘,今天我打你,明天你打他,后天他打我,大家根本就不是一条心。

在“军阀割据”的时期,军阀队伍里的将领们都习惯用体罚和责骂的方式对待下级官兵,开口闭口就是“老子”怎么怎么着,临上战场了就给下属官兵说“给老子上”。

这里的“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让下级官兵们上,自己躲在后面安全的地方。

你的命是命,别人的命就不是命了?

蒋介石下达“剿共”的命令,对当地军阀只有外驱力,却没有什么内驱力,他们的切身利益并不在此。

既然上级下达了命令,那么各地军阀也要执行,所以就象征性的打一打,应付差事算了,此时战斗意愿度已经开始衰减。

你看看,这次云南军阀龙云和四川军阀刘湘不就与蒋介石不是一条心吗?不是在应付差事吗?这才使红军抓住了一线生机。

同样,各路军阀下达了打仗的命令,真正执行的又是基层的官兵。对他们来说,促使他们行动的无非是升官、奖励大洋之类的外驱力而已,但如果命都没了,升官发财还有意义吗?

上级只顾自己保命,谁又在乎我们下属官兵的命?还是自己保命要紧,至于上级下达的命令,咱们出工不出力,象征性的开几枪就行了,干嘛那么较真?较真了命都没了!

就这样,战争的命令在一层一层的下达,而战斗意愿度却在一层一层的衰减……

反观红军,早在1927年的“三湾改编”时就清除了军官打骂、体罚士兵的“军阀作风”荼毒,确立了“官兵平等”的原则,军官不许打骂士兵,废除繁琐礼节,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并有监督批评军官之权,上下级之间以“同志”相称。

后来,红军又制定了“三项纪律八项注意”,统一全军纪律,加强部队的思想和作风建设。

临到战场了,军官们常常对下属官兵说:“同志们,跟我上!”

这里的“跟”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我第一个冲锋,你们要跟着我一起冲!

一个是“给我上”,一个是“跟我上”,二者下属官兵的意愿度差距可见一斑!内驱力和外驱力的作用力是完全不同的。

井冈山上,即使红军常常处于极其严酷的环境中,却受到了“内驱力”的驱动。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写道:

“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当年井冈山上的反围剿,还是后来红军在扎西镇的出其不意,双方的内在驱动力不同,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与其说红军在井冈山巍然不倒、在扎西镇化险为夷,靠的是地理位置上的“互不管地带”,还不如说靠的是国民党内部面和心不和,长期在心理方面存在着的“互不管地带”。

5

唐朝诗人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直译过来: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

“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

这几句诗词倒是同样适用于蒋介石:

“唉!颠覆国民党政权的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自己啊!”

“可叹呀!假如蒋介石自己不打小算盘,让各地区的军阀们在立场上保持一致,让国民党上下官兵平等,让全党上下发挥出自己的内驱力,谁又能颠覆它呢?”

蒋介石算计来、算计去,却把自己算了进去,围拢扎西镇的各路军阀之间互相算计,反而给了红军“神助攻”。正如《红楼梦》里一首《聪明累》唱的那样: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古往今来,凡是耍小聪明的人,不管如何精明,也只能占得了一时的便宜,却终究因自己的小聪明而被他人算计,最终“作茧自缚”。

要想长期获得他人的支持,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去算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于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在人数和武器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国民党却没有歼灭红军,历史再也不会给蒋介石机会......

在陕北,饱经磨难的红军看到了冉冉升起的太阳,一扫心中的阴霾,这就是胜利的曙光!

每个人都知道,一个无比强大的红色政权正在崛起。


2021-3-2点击数/观注度 8655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