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兵不厌诈——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欺骗对手

兵不厌诈——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欺骗对手

作者:胡冬冬  来源:海鹰资讯

2021年2月,美国知名智库兰德公司研究员Scott Savitz在美国海军学院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Deceive the Enemy with Emerging Technologies”的评论文章。该文主张美军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来欺骗和迷惑对手,以此获得对抗优势。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如下。

1

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但“战争迷雾”不会消除

关于当代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战争的影响,相关研究可谓泼墨如海。值得重点关注的几大趋势主要有:

趋势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已渗透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各种领域。信息技术在战争中的关键应用之一,是使来自分布式、网络化传感器的输入能被迅速整合与分析,并以人类和机器可解读的形式产生及时、可操作的信息。

趋势之二:无人系统技术的大力发展,使其自主执行任务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些能力的增强,不仅来自信息技术的发展,还要归功于材料科学、能源储存、先进设计和其它领域的进步。

趋势之三:传感器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各种传感器变得更小、更便宜、更有感知力,对功率的要求更低,在各种环境中的耐久性也更强。

然而,即使是看似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由能力越来越强的无人系统托管,由越来越智能的算法解读,也不会导致全知全能。20年前,H.R.麦克马斯特中将在他的学位论文《基础的裂缝——国防转型与未来战争的底层假设》中,粉碎了未来美军将完全掌控战场空间态势的信念。麦克马斯特采用深刻的逻辑和令人信服的例子,明确指出——克劳塞维茨提出的"战争迷雾"不可能仅仅通过运用先进的情报、监视与侦察(ISR)技术予以消除。即使是复杂的传感器网络,也会因通信链路被切断或关键节点被击毁而导致能力退化;更要警惕的是,这些传感器网络甚至会被对手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欺骗。

举个典型的例子,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尽管北约部队在科索沃上空部署了大量的ISR装备,但塞尔维亚人大量使用欺骗手段,导致北约部队只摧毁了他们认为已消灭装甲车数量的7%。

2

转变思想——从消除“战争迷雾”到利用欺骗制造“战争迷雾

01.美军必须改变一味追求消除“战争迷雾”的思想

欺骗战术的运用与战争的历史一样古老。多个古老文明发展史上都充满了狡猾的计谋故事。但自苏联解体以来,美军对欺骗的运用变得相对较少。鉴于美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力量,美军主要寻求通过技术手段清除“战争迷雾”,而不是给敌人施加“战争迷雾”。

这种情况现在必须改变——一是因为当今美国的潜在对手能力变得更强,二是因为技术的进步与扩散,使得较弱的对手也能更容易地获得对战场态势的充分了解,从而能够有效地瞄准并打击美军。

为此,美军最需要的颠覆性创新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文化层面的——美军必须接受并拥抱欺骗战术,以此来抵消那些能为对手提供及时、准确目标信息的技术。欺骗战术的实施,从更为长远的发展视角来看,能够而且必须在各种情境下充分利用新兴技术。

02.采用欺骗战术比追求隐身更为容易、成本更低

在某些情况下,运用新兴技术可以降低平台的特征信号。然而,在一个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世界里,要将舰船、飞机、坦克和其它主要平台的信号降低到敌方探测阈值以下,不仅难度很大,代价也很高。这些平台的电子、热能、声学等特征信号将向敏锐的传感器网络暴露其存在的痕迹,这些网络可将不同的零散信息整合成有关其位置和运动状态的线索。此外,即使将平台产生的特征信号降到最低限度,对手也可利用雷达、主动声纳和其它形式的手段来探测美军的作战平台。而且,超过一定的阈值点,边际特征的减少将会变得更加昂贵。

但另一方面,如果对手对目标进行错误地分类或识别,则可抵消其探测与跟踪的效果。在这方面,新兴的无人技术可以发挥颠覆性作用。当战场环境中充斥着与真实平台具有相似特征的诱饵,将比消除或完全掩盖实际平台的特征更为容易,也比单纯投资隐身来实现近乎隐形的成本更低。如果减少真实平台的信号特征,同时加强大量诱饵的信号特征,那么对手就可能难以知道要瞄准哪些平台、或在哪个方向上集中防御。

03.欺骗战术通过给对手制造足够混乱、达成作战优势

以上提及的欺骗战术,尽管实际运用中不可能完美,但只需给对手造成足够的混乱,尤其在时间紧迫、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导致对手行动延迟、瞄准偏差或决策失误,就能取得作战优势。譬如,通过释放一些信号特征比真实目标更大的虚假目标,导弹的寻的算法就可能受到干扰。同样,将一群诱饵坦克在一个地点集结,会使指挥官下令部队予以反击,从而为真正的坦克攻击留出一个可以利用的侧翼。幽灵潜艇释放的信号会诱导对手在错误的地方寻猎潜艇,从而让真正的潜艇在其它地方对敌进行攻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使用充气或木制的"假坦克"来迷惑德国情报部门,不让他们知道真正坦克的位置和数量,并让他们相信入侵法国的地点是加莱海峡,而不是诺曼底

美军还可通过给对手注入混乱和不确定性,来使对手的决策过程充满疑惑和混乱。对手在收到相互矛盾的信息、或与先前评估有明显冲突的信息时,可能会无以应对,而当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时,则为时已晚。

3

如何运用新兴技术对敌实施欺骗?

各种新兴技术可以通过多种运用方式在战争中发挥欺骗作用。

01.利用无人自主系统技术进行欺骗

随着无人系统在陆、海、空等多个作战域的应用以及自主运行能力的提升,作战部队就可运用无人系统,部署大量与真实作战平台信号特征与行为特征相似的诱饵。在某些情况下,一群诱饵通过合作行动,可模拟一个更大的平台。例如,一群小型无人水面艇和无人飞行器可产生一些与舰船相关的电子、声学、热学、甚至雷达信号,通过在物理空间上分散部署,可以模拟出大型舰船的整体特征。它们甚至可以拖动大块的帆布,以产生实质性的视觉特征。

另外,通过释放适量烟幕罩住假船和真船,可使它们在视觉上更难区分。在假船后面运行的无人潜航器可产生气泡来制造假的尾迹,无人水面艇也可故意搅动水面来制造真的尾迹。虽然隐藏军舰的难度越来越大,但在军舰附近布设众多"幽灵船",可能会使弹幕中的反舰导弹偏离方向,从而可使己方导弹防御系统反击的耗弹量减少。

对手的导弹在对航母战斗群发起饱和式攻击时,在不清楚哪些舰艇是真实目标的情况下,要使航母战斗群的防御系统饱和,难度会更大。潜伏的潜艇由于从水线以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减弱,可能会向错误的目标发射导弹或鱼雷,然后遭遇实际军舰的火力打击。

02.利用材料科学与3D打印技术进行欺骗

材料科学和相关领域的进步可在欺骗战术中发挥核心作用。新颖的涂层或薄薄的覆层可以帮助掩盖或减少真实系统的信号,同时也可突出诱饵的信号。材料科学还可用来开发更轻、更节能的无人系统,这对于无人系统在特定环境中长期值守、并产生某些类型的信号至关重要。基于材料科学的进步,有效的能量储存和利用可使诱饵发出更为逼真的声能和热能特征。电池技术的稳步发展可减少体积、质量和成本,为未配装化石燃料发动机的诱饵提供一定的能量存储。对于动力需求有限或间歇性的诱饵来说,紧凑、耐用、高效的环境能量收集系统也颇具意义。

3D打印技术也可应用于欺骗——通过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制造诱饵,从而避免后勤和存储限制。例如,一艘拥有3D打印机、精选电子器件和原材料的船只可在短时间内制造并发射一系列无人驾驶诱饵。这就避免了存储大量的整装系统和备件,或在物流受限的环境中交付它们。3D打印机的速度和它们所能制造产品的复杂性将会增长,有利于创造超材料和更为新颖的设计。

03.利用电子战与网络攻击技术进行欺骗

电子战与网络攻击也会增强物理系统的欺骗效果。传统的电子战干扰手段可削弱ISR网络的连接,限制决策者所能获得的信息,从而增强欺骗性信号的影响。电子干扰或欺骗还可能导致传感器和飞行器错误地感知它们所处的位置,从而错误地判断它们所侦察目标的位置。

最重要的是,电子战与网络攻击会使人们对各种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产生怀疑,同时也会使整个ISR网络运行速度减慢。如果部分网络断续运行或运行不稳定,就不太可能得到信任。对电子战与网络攻击破坏信息的担忧会严重消耗对手的决策者,因为他们在努力解释一个充满全景式幻想的真实世界。这也会造成士兵与指挥部之间的摩擦,因为他们会争论——哪些系统被篡改,以及被篡改到什么程度。

04.利用机器与人类在感知判断上的缺陷进行欺骗

利用机器、个人与组织在感知和判断方面的缺陷,也可达成技术欺骗的目的。

在机器层面,即使是具体工作原理未知的神经网络,也可通过微妙的操作,使机器犯下人类永远不会犯的错误。将适度的虚假信息巧妙地注入对手系统,可使对手精良的人工智能系统误判形势。

在个人层面,正如阿莫斯·特沃斯基、丹尼尔·卡尼曼等社会科学家所认为的那样,人类在对信息的感知判断上也存有许多偏差。例如,人类倾向于固守最初的看法,只是在有了更多相关或更好的佐证信息后,才会缓慢调整自己的观点。人类也倾向于认为小样本能代表更大的集合。如果初步观察的结果被证明是诱饵,对手可能会驳回随后的观察,从而造成一种"狼来了"效应。也许最危险的是,当分析产生非直观的结果时,无论结果如何得到很好的证实,结果往往会被完全否定,转而采用更直观的解释。更为严重的是,人类通常对自己的判断和预测能力过于自信。对于一个指挥官来说,面对相互矛盾、混乱的数据,总会倾向于凭借非相关的经验或直觉,做出错误的战术和行动选择。

在组织层面,来自不同来源的相互矛盾的信息甚至会造成更大的混乱。不论个人还是单元组织,可能都会开始怀疑对方,包括怀疑提供数据的机器的可信度。这可能导致对手内部出现裂痕,从而降低军事行动所依赖的信任度。

世界上充满了联网的分布式传感器和大量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今后几十年里,从太空到海底,传感器的布设密度将进一步增加,解释其输出的信息技术将变得更加强大。通过集成新兴技术,将冲突和疑虑注入对手的思考与决策中,可能会产生不对称的效果,诱使对手指挥部作出错误反应,产生致命的行动延误。将新兴技术结合起来,利用人与组织的认知偏见、以及对手装备对欺骗的脆弱性,可使美军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4

评述

几个月前,美国军事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曾发布《选择性披露:长期竞争的战略方法》研究报告,建议在大国竞争时代,利用虚实结合的信息披露策略,迷惑、威慑和消耗战略竞争对手。如果说,CSBA提出的这种选择性信息披露策略,主要是一种战略层面的军事欺骗,那么,兰德公司Scott Savitz研究员的这篇文章,则主张采用各种新兴技术手段,在战术层面对对手实施欺骗。

不管是战略欺骗,还是战术欺骗,纵观历史长河,这些策略都不新鲜,不同的只是技术发展导致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Scott Savitz的核心观点是:纵使技术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演进,“战争迷雾”始终无法消除,那么不如改变思想——不再一味追求“战争迷雾”的消除,而是运用新兴技术手段,从物理域到认知域,通过给对手制造更多的“战争迷雾”,以此获得作战优势。

更进一步,即使未来战争进化到了智能化战争阶段,鉴于人类与机器在感知判断上的缺陷,“战争迷雾”仍将以全新的形态贯穿于战争全过程。加之潜在的战略欺骗与战术欺骗,攻防双方从物理空间、到认知空间,都将面临更加扑朔迷离、复杂玄妙的“战争迷雾”。对此,我们该如何辨识,如何应对,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注:本文转自海鹰资讯,原作者胡冬冬。


2021-3-10点击数/观注度 3147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