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觉醒年代”的毛泽东

“觉醒年代”的毛泽东

朱江 · 2021-03-16 · 来源:乌有之乡

原创 凡间五谷2021-03-09

一百多年前,陈独秀、李大钊等文化先驱们推动新文化运动的那个“觉醒年代”,毛泽东离开湖南一师、进入社会,走出校园、走上历史大舞台。

根据他的自述,以及其他人的回忆,在此期间,毛泽东虽没有成为中心人物,可圈可点的亮点还是不少。

这就看过来。

“觉醒年代”的毛泽东

1917年,在湖南一师老师杨昌济的引导下,成为《新青年》的忠实读者,自然也成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粉丝”。

但是,毛泽东不盲从,一直有自己的思想。例如,对于陈独秀提出了新青年六大标准,他很认同,但认为不全,提出第七项标准——健壮的而非体弱的。

并且以“二十八画生”之名,给《新青年》投稿关于体育的论文“体育之研究”。

陈独秀也是慧眼识人,看到这篇来自湖南无名青年的“体育之研究”,认为有见地、很独特,且弥补了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大空缺。因此,立刻安排发表。

于是,1917年四月号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史料显示,这是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最早的文章,堪称历史巨人的“处女作”。

随后一段时间,毛泽东在长沙一边学习一边探索,并于1918 年春天,与蔡和森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搞了一个“新民学会”。这个社团搞得很认真,是毛泽东那段时间在湖南的生活重心。

不久,到法国“勤工俭学”的热潮也传到长沙,包括“新民学会”部分成员的一些湖南青年也力争走上这条路。毛泽东对此很支持,并代表“新民学会”做相关组织工作。因为留法要先到预科班学法语,为了做好这件事,1918年夏天,他陪同那些准备去法国的朋友们到北京学法语、做准备。

命运之神在这里拥抱了毛泽东。

就在毛泽东去北京前不久,他在湖南一师的恩师、给他的“心之力”打满分的杨昌济,因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章士钊的推荐,于1918年春天由长沙来到北大,出任伦理学教授。所以,在北京一无所有的毛泽东,到北京后就去找老师杨昌济,并在老师家里借住了一段时间。

因为知根知底、并十分欣赏毛泽东,杨昌济出面,帮毛泽东申请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到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

从杨昌济老师的角度来看,这份工作主要是帮毛泽东解决生计问题。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工资不低,每月有8块钱。”

靠着这笔收入,“北漂青年”毛泽东得以在北京稳定生活,还为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七个人提供了小窝。八人住在一起,“隆然高炕,大被同眠”,虽然清苦,总算避免了露宿街头。

然而,对毛泽东而言,这份工作的价值远非每月8块银元。

首先,在图书馆工作,那里是知识的海洋,而且可能是当时中国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对于嗜书如命的毛泽东而言,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人间最好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北京大学是当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等新文化运动的骨干,还有傅斯年、罗家伦等等后起之秀,都在北大。

同时,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推动下,在校长蔡元培的帮助下,北大的新文化运动有声有色,搞了不少学会,哲学会、新闻学会,等等,经常搞讲座和研讨活动。

这一切,对心怀天下、志存高远的毛泽东而言,都是极大的诱惑。因此,在北大期间,在认真做好琐碎的本职工作的同时,毛泽东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

登记借阅者姓名时,毛泽东都会细心观察。一旦发现对方是个名人,总会主动“搭讪”。

对此他有回忆,“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显然,为寻求真理和志同道合者,毛泽东不计虚荣、热情主动。

而且,毛泽东的热情不局限于图书馆里面。经过他的努力,加上李大钊的认同和帮助,毛泽东参加了北大的哲学会和新闻学会,得到了在北大旁听和参加讲座、与大咖们对话的机会。

在北大工作的那半年,除了与上司李大钊密切接触,毛泽东还主动拜访了比自己大14岁的陈独秀、比自己大2岁的胡适。并且组织在北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十几个人一起,邀请蔡元培、胡适与大家座谈,“谈话形式为会友提出问题,请其答复,所谈多学术及人生观的问题。”

1919年初,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工作了半年后,与要去法国的学生一同前往上海。此行也是多有坎坷,好在老天爷保佑,危急之时总有贵人相助,毛泽东顺利到达上海,并找到杨昌济老师委托的章士钊,得到了他募集的二万银元,大部分给了去法国留学的伙伴。随后,毛泽东带着剩余的经费返回长沙。

然后,在找到一份小学教师的工作后,毛泽东依托在新文化运动大本营里受到的启发,更加直接地投身到政治中去。在1919年5月、6月积极参加和组织长沙的“五四运动”后,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性的尝试。

首先,学习借鉴先驱的经验,毛泽东 于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这是湖南学生的报纸,后来成为五四时期全国有影响的进步报刊之一。

而且,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胡适看到后立即在《每周评论》上发文热情赞誉:“《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实是现今一篇重要文字……武人统治天下,能产生我们这样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

并且,由于胡适的高调赞扬,《民众的大联合》迅速被《新青年》、《晨报》、《时事新报》、《星期评论》等报刊所推荐与转载。

随后,毛泽东在长沙帮助创办了文化书社,一个研究现代文化和政治趋势的团体。

而且,毛泽东和伙伴们发起了针对湖南督军张敬尧的“驱张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毛泽东代表新民学会前往北京,把反对张敬尧的斗争扩大成为反军阀运动。

“驱张运动”成功后,毛泽东又在长沙开始新的探索。因为对北洋政府很厌恶、有无力改变,毛泽东主张湖南“自治”,同北京的北洋政府脱离关系。

还有,“自治”探索失败后,毛泽东领导了一次对湖南省议会的冲击。在1920年冬天,组织了庆祝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的示威游行。

......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经历和领导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不少,并经常到北京、上海。在南来北往期间,毛泽东没有忘记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保持联系,一有机会就会去拜访求教。

因为多种尝试的结果,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的教导,毛泽东越来越相信,只有经过群众行动取得群众政治权力,才能保证有力的改革的实现。

因此,到了1920年夏天,毛泽东跳出了无政府主义思维,在理论上及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且矢志不渝。

而且,这段时间毛泽东收获了纯真致美的爱情,与恩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相爱,并于1921年春节前夕结婚了。


2021-3-16点击数/观注度 3524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