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周小明:中国给足欧盟里子,西方政客却“大谈政治”

周小明:中国给足欧盟里子,西方政客却“大谈政治”

周小明2021-04-09来源:观察者网

周小明 | 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原副代表,华北电力大学客座教授

封面图片 | 3月22日,中国宣布对欧盟的10名人员及4个实体实施制裁。

导读:西方联盟的形成也意味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恐怕将发生根本性的转折。未来这种联手态势将成为新常态。中国与西方在涉疆问题上的斗争只是拉开了帷幕,在涉港、涉藏、涉台及南海等问题上,中国将遭受西方愈来愈猛烈的攻击。在中美战略大博弈的背景下,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期待中国与西方的整体关系明显改善,不太现实。相反,紧张关系大有加剧之势。双方对抗的频率和激烈程度也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周小明】

现在的欧盟如同一艘失去舵手的大船,飘荡在漫无边际的大西洋上。自诩是全球“第三极”,但在很多行动上却显得毫无章法。

西方国家突然“步调一致”在涉疆议题上对中国实施制裁,欧盟也没有缺席。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对华制裁就没停止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还曾对中国实行封锁,但此次制裁可谓性质严重、用心险恶。

首先,这次对华制裁的依据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对中国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实行民族团结政策,不同民族互爱互帮互助;新疆的维吾尔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同时在高等教育和计划生育等方面,享有一些特殊待遇。然而,西方国家全然不顾事实,指鹿为马,污蔑中国政府消灭维吾尔文化,对维吾尔妇女实行所谓“强制绝育”“大规模强奸”,还攻击中国政府对维吾尔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实行“强迫劳动”。如此弥天大谎,简直不亚于1933年的“国会纵火案”。

其次,西方给中国定了“重罪”。此次制裁理由不是一般的“侵犯人权”——这些年西方没少拿所谓的中国“人权”问题做文章。美英每年都会颁布中国人权报告,并且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提反华议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人权有不同解释,重点也不一样,发达国家强调政治权利,而发展中则更重视生存和发展权。特朗普政府把中国在新疆的反恐行动定性为“种族灭绝“和”反人类”,拜登上台后将此接了过来。欧盟也没有落下这一议程,宣称新疆存在针对维吾尔族的“集中营“ 和“种族灭绝”。

种族灭绝是一种界限分明、不可饶恕的犯罪。作为严重侵犯人权、危及国际和平和安全的行为,它是国际法规定的最严重、危害最大的国际罪行。而西方国家将中国在新疆的反恐行动定为“种族灭绝”,目的是要给中国扣上反人类的帽子,打成全人类的公敌,把中国钉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可见,西方的制裁看似只涉及四名中国官员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看似无关痛痒,实则是对中国以及全体中国人民的污蔑和中伤。

最后,西方这次对华制裁是西方三十多年来首次联手对华的重大“协调行动”。这标志着西方政界和主流媒体的道德和良知的集体沦丧,实施对华制裁的国家几乎囊括所有西方国家,当然不排除有个别西方政客轻信少数反华势力炮制的谣言的可能性。但是,中方曾反反复复向世界说明事实真相。绝大部分政客对新疆的实际情况并非一无所知,这些人是睁着眼睛说瞎话,选择“集体失明”或“集体失智”,企图堂而皇之地占领道德高地,让人不由怀疑其真正动机。

金融时报社论声称,西方的制裁代表了国际社会。但事实上,西方的制裁非但不能代表国际社会,就连西方社会也代表不了。它代表的只是西方统治阶层,大多数西方民众并不赞成同中国对抗。而且,在近日召开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有80多个国家发言支持中国在新疆问题上的立场。

对中方的反制,一些西方人大喊不可接受。CNN等媒体抨击中国“过度反应”,宣称中方的反制富有“挑衅性”,是“专制思维的体现”。但鉴于西方制裁所造成的巨大伤害,中国的反制天经地义。不难理解,西方对中国反制的抨击,是典型的“只许西方放火,不许他国点灯”。依我看来,中国目前的反制措施仅限于30多个反华分子和机构,同西方对华制裁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相比,既不对等,分量也显得不够,可能有必要采取进一步措施。

国内有评论称,西方污蔑中国在新疆的反恐措施,是搞“双标”。但其实这种说法不太恰当。所谓双标,是指同类性质的问题,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西方污蔑中国在新疆搞“种族灭绝”是无中生有、纯粹造谣,这与西方自身的人权问题也没有可比性,不可同日而语。

为什么西方要对中国做出用心如此险恶的举动?除了对中国的偏见以外,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也是主要原因。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但动了西方的奶酪,而且开始动摇其全球霸权地位。三、四百年来,西方一直对全世界发号施令、独享风光,但如今这一不合理的国际秩序难以为继,让西方精英们很是焦虑,于是遏制中国发展的冲动也越来越强烈。

也正是在这场制裁大潮下,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落地前景正由晴转阴,可能发生变数。协定的生效需要欧洲议会的批准,但欧洲议会中的第二大政治团体——社民进步联盟叫嚣要将中方解除对欧洲议会议员的制裁作为批准中欧谈判投资协定的先决条件。于是乎,3月24日,欧洲议会取消了原定于当天召开的中欧投资协定审议会议。

其实,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是欧盟梦寐以求的。中方在协定谈判中充分回应了欧盟的诉求,给足了欧盟里子。这一协定的开放水平大大超过了中国现有的所有双边自贸协定,因此欧盟凭着这一协定,可以比其它发达国家获得先发优势。德国媒体承认,中欧投资协议对欧洲的好处要大于对中国的好处。如今,欧洲议会拖延协定落地,意味着放弃到嘴边的肉。欧盟将失去一个巨大机会,同美国相比,在中国市场准入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此前,有不少机构或媒体预测,在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可望保持较快增长,新增GDP占全球的 1/3左右。而同一时期,欧盟经济增长的80%须来自境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欧盟给中欧投资协定的批准制造麻烦,等于自绝于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自绝于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协定迟迟落不了地,遭受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方,恰恰是欧盟自身。而可以肯定的是,中方对反制可能对协定批准产生的影响早有预案,做好了准备。

有人说, 欧盟对华制裁只是做给美国人看的,欧洲工商界最终将阻止政治家的狭隘举动,中欧投资协定落地是大势所趋。殊不知,在很多情况下,商业利益对政治进程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前几年,中日之间曾出现所谓“政冷经热”的现象;近年来,台湾地区与大陆的经贸蓬勃发展的同时,台独势力增长迅猛。在西方国家看来,政治永远是第一位的,维持西方在世界的霸权地位比什么都重要。如果非要他们在商业利益和霸权地位之间做选择,他们会选择后者。

其实,许多西方政客往往比我们想象得更讲政治,会更多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比如,中国应对新冠疫情非常成功,然而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公开承认这一事实;原因就是,承认中国抗疫成功,将对他们自身的治理能力和制度“优越性”打上问号,他们不会做这种“政治不正确”的事。

的确,欧盟内部有不少声音呼吁重视在华商业利益,不能让商业利益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但目前来看,今年内中欧投资协定落地的前景不乐观。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在涉疆这个重大问题上,中方没有退让空间。欧盟内部有人要求中国首先解除对欧盟议员的制裁,这几乎不可能。第二,美国将从中作梗、制造障碍,不遗余力地阻扰协定的通过。第三,有些欧盟政客认为同中国扛到底是政治正确。

此次西方对华采取集体行动具有时代性意义,它意味着跨大西洋主义的回归。三月下旬,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欧,美欧启动一项双边对话机制,专门用于对付中国。随后,拜登出席欧盟峰会。值得指出的是,这是11年来美国总统首次参加欧盟峰会。上月底,七国集团贸易部长会议同样将矛头指向中国,企图将世贸组织改革变为改造中国、改变中国经济模式的机会。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美欧之间有利益冲突,对华具体目标和政策也有差别,但在众多对华问题上,立场又有重叠。比如,对中国崛起的恐惧,美欧双方感同身受;在维护西方的全球霸权地位方面,也有共同利益;在共同利益面前,容易搁置分歧,调转枪口,一致对外。多年来,美欧因大飞机补贴问题打得不可开交,甚至官司一路打到世贸组织,但最近对付中国的共同目标促成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放弃向对方征收关税。

三月下旬以来,H&M等美欧品牌商因同新疆棉花切割,遭到中国消费者的强烈抵制,像耐克和阿迪达斯两家公司市值一夜蒸发750亿美元。白宫指责中国政府煽动民主主义情绪,鼓动中国民众抵制外国产品。还有一些西方媒体则为美欧品牌公司打气,鼓励其同中国抗争到底。

但应该看到的是,美欧品牌商挑战中国的背后是西方政府的地缘政治考量。去年以来,西方国家加强了对新疆产品的进口监管,要求自己的公司同新疆划清界限。去年12月,特朗普政府颁布指令,禁止进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等产品。英国、加拿大和德国也先后发布新规定,要求本国公司不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任何生意往来。要知道,新疆占中国棉花供给的80%。据报道,全球售出的棉质服装中大约有五分之一含有新疆地区生产的棉花或纱线。西方国家这一行为背后,也是想迫使西方公司弃用新疆棉花和棉织品,绞杀新疆棉花,进而冲击中国棉纺织产业链的原料保证,以达到削弱中国棉纺织行业的图谋。此外,西方国家通过禁止进口新疆棉花和棉织品,干预品牌商的国际采购布局,迫使它们调整产业布局,从而重塑服装时尚行业的供应链。由此可见,供应链政治化正在演变成一种新型贸易战。

至此,西方的反华阵线似乎已基本形成。而西方联盟的形成可能对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产生深刻影响。目前,西方国家正试图对部分产业“去中国化”,打造自给自足的供应链。例如,英国去年推出了“民主十国”计划,准备联合七国集团和印度、韩国及澳大利亚共同构建5G和重要原材料供应链。西方国家还在积极推进新冠疫苗和稀土供应的合作,以对抗中国影响。据悉,美日政府眼下正在商讨构建半导体等重要零部件供应链,并计划在4月中旬的两国峰会上达成协议。

此前有不少专家认为,未来的全球供应链可能发展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供应链——亚洲、北美和欧洲。但是,在目前西方国家的强力推动下,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正朝着两极化的方向发展,一极以西方为主导,另一极则以中国为主体,两者或将自成体系。在半导体、人工智能、5G等高新技术领域和关键原材料方面,这种趋势尤其明显。由于这种供应链的重构不是基于效率,而是基于意识形态,其可能的结果是,新供应链将更多地带有政治色彩,而不是按区域地理来划分。

西方联盟的形成也意味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恐怕将发生根本性的转折。西方对华地缘封锁将全面启动,大有“乌云压城城欲摧”之势,未来这种联手态势将成为新常态。中国与西方在涉疆问题上的斗争只是拉开了帷幕,在涉港、涉藏、涉台及南海等问题上,中国将遭受西方愈来愈猛烈的攻击。比如,将北京冬奥会作为西方制衡中国的抓手,已有苗头闪现。在中美战略大博弈的背景下,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期待中国与西方的整体关系明显改善,不太现实。相反,紧张关系大有加剧之势。双方对抗的频率和激烈程度也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西方联盟的形成还意味着,中国面对的不再是特朗普时代那样的中美一对一“单练”,而是群狼围攻。在双方力量对比上,天平朝西方倾斜。西方国家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一半,而中国的比重只有百分之十三左右。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变得复杂、严峻,压力也愈来愈大更大。我们没有理由松懈或沉湎于自嗨,而是应该为未来的挑战设想得更多、更充分。难道不是吗?西方联盟的重建如此之快,就出乎我们不少人的预料。为早日突破西方的对华新包围圈,我们还得有更强的危机感和急迫感,主动应战,才能顺利见到明日的曙光。


2021-4-9点击数/观注度 3010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