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国陷阱     
贸易战三年了,一些回顾和想法,这个错不能犯第二次

贸易战三年了,一些回顾和想法,这个错不能犯第二次

宁南山

导读:如果说2018年的贸易战和中兴事件,给我们的教训是产业链不能单纯地只考虑性能和价格,也要考虑供应安全,这样才不会在美国突然的决定下惊慌失措,那么在台湾方向,在这个未来一定会统一,局势一定会在某天发生重大变化的地方,国内企业不能再把错犯第二次。

中美贸易战的开始是2018年3月22日当地时间特朗普在白宫签署备忘录开始的,到今天已经三年的时间了,今天我们聊下目前的情况。

先说一个结论,贸易战对中国是有损害的,但只是光靠贸易战,是不可能逆转中国发展速度超过美国这个基本态势的,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2019年开始全面发动对华科技战,标志性事件就是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同样在2019年,美国还把海康威视,大华科技,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科大讯飞等企业也列入到了实体清单。

而现在我们体会到的,还有2020年开始进入一个高峰的舆论战,就是以疫情和新疆为核心对中国进行攻击,试图在中国内部制造矛盾,同时在西方社会内部进行反华动员。

其实现在看来,在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三部分中,贸易战部分是相对更接近均势的,相比之下在科技战和舆论战方面,我们的劣势要大一些。

先回顾下贸易战加关税的过程,

第一轮加征关税:

2018年7月6日,美国正式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征收25%的额外关税

第二轮加征关税:

2018年8月23日,美国对第一批5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剩余160亿美元也加征了25%的关税。

2018年12月1日,G20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上,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达成共识,同意举行为期90日的谈判,并在谈判期内暂停新增贸易措施。

2019年3月1日最后期限到期后,美国方面宣布已有重大进展,并延长暂停新增贸易措施的期限。

第三轮加征关税:

2019年5月5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对另外价值约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征收25%的关税,该措施于5月10日起正式对到达美国港口的中国商品生效,最终实际是6月15日生效。

2019年6月29日,两国最高领导人在G20大阪峰会上举行会谈,同意重启经贸磋商,美国不再对中国产品加征新的关税。

第四轮加征关税:

2019年9月1日起,美国对余下价值3000亿美元的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征收10%的关税。

之后因为中国用关税进行反击报复,美国将这3000亿美元商品出口税率增加到15%。

之后在华盛顿时间2020年1月15日,中美两国在白宫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同时美国把第四轮加征关税的3000亿美元商品税率下降到7.5%,

但是前三轮的保持25%的税率不变。

2020年9月15日,世界贸易组织裁决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征收的关税属非法。

请注意,贸易战现在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带来的最大威胁就是产业链转移

首先在2020年12月,美国总统当选人拜登宣布会继续保持对华关税,将与盟友共同制衡中国。其次,贸易战带来的深远影响还在继续,并没有停下来。

实事求是的说,中国台湾和越南成为此次贸易战的最大受益者,

尤其是越南,受中国对美出口产能转移的影响,这两年越南的出口和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发展,还有另外一个受益者就是印度。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苹果向中国大陆以外转移产能是现在进行时。看两则新闻:第一则是3月10日印度媒体的报道,苹果印度公司在给印度IANS通讯社的声明中证实,将在印度开始iphone 12 基本型的生产,不过iPhone 12pro,pro max,mini等其他型号依然是从中国进口。苹果目前已经和台湾纬创和富士康合作在印度生产iphoneSE, iphone XR和iphone 11手机。此新闻的背景是2020年苹果手机在印度市场的份额大幅提升了一倍,从2019年12月的大约2%提升到了4%的水平,带来对扩大本地生产的需求,

同时苹果也有分散供应链把部分iphone生产转移到印度的意愿,媒体援引消息人士报道苹果计划在印度生产7%-10%的iphone,不过有分析师认为这过于乐观。

第二则是台湾“中央社”3月10日援引越南媒体报道,2021年鸿海集团准备在越南增资7亿美元,而到2020年底鸿海集团在越南累计投资总额为15亿美元,今年一年的投资金额就达到了去年底之前累计值的接近一半,显示投资金额大幅增加。报道援引富士康越南总经理卓宪宏谈话,到去年底富士康已经为越南提供了3.5万个就业机会,今年的7亿美元投资将会再带来1万个就业机会。

根据越南媒体的报道,富士康在越南的营收2019年为30亿美元,到2020年猛增到60亿美元,而今年预计营收超过100亿美元,而远期目标为3到5年内营收达到400亿美元。根据路透社去年11月的报道,苹果要求合作伙伴鸿海把部分ipad平板电脑和MacBook笔记本电脑生产从中国转移到越南,以分散供应链布局,而同时在去年11月下旬,鸿海集团公告通过新加坡FoxconnSingapore Pte Ltd.在越南投资2.7亿美元设立Fukang Technology,位于越南北江省光州工业园区,生产和加工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显然这是和苹果的要求相呼应。

我到鸿海集团官网查询了下,鸿海2020年营收为5.356万亿新台币,大约1875亿美元,越南地区营收今年突破百亿美元,虽然占比依然还是很小,只有大约5.3%的样子,但是若实现3到5年内的400亿美元营收,那占比就有差不多20%甚至以上了。

台系厂家往印度和越南转移产能,其实很大程度就是苹果的安排,

其实苹果一直是最为支持中国制造的品牌之一,

苹果的iphone手机长期几乎是在中国100%制造,只不过2017年才开始在印度生产,主要供印度市场销售,但是年产量比例极低,

2019年印度市场的iphone销量只占实际全球销量的大约1%,如下图2019年iphone在印度的销量实际不到200万部,而苹果在全球的销量在大约2亿部的规模,占比只有大约1%,

当然随着印度市场本身iphone销量在不断增长,另外也在开始出口少量iphone,苹果在印度生产的比例在渐渐提高,但是依然是满足印度本地销售为主。

类似的还有苹果的ipad,到目前为止也是100%在中国生产,其中成都是最大的制造基地,而如上面的新闻所示,苹果将在2021年在越南开始生产ipad。

但与此同时,苹果也在把部分产品的代工从台系厂家转移到中国大陆厂家,作为一个“对冲”

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

一个是立讯精密大规模的代工苹果的Airpods系列,当然类似的还有歌尔股份也在生产Airpods,立讯精密的营收在过去的几年也呈现出了爆发性的增长,目前已经是中国大陆代工厂家的龙头。

2010年立讯精密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当年公司的营收只有10.11亿元,对应的净利润为1.16亿元,

2017年,立讯精密营收228.26亿元,净利润16.9亿元,

2020年,立讯精密实现营业总收入918.70亿元,同比增长46.9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33亿元,同比增长53.44%。

另外就是比亚迪开始进入了苹果ipad的生产代工领域,2020年9月15日,由于供应链传出比亚迪将为苹果代工生产新发布ipad的消息,比亚迪出现了涨停。

国内有券商预计比亚迪代工ipad的收入从2020-2022年将分别为100亿,400亿,600亿人民币,当然注意了这三个数字都是整数,也就是个预测,但可以看出代工ipad带来的规模增长空间确实惊人。而之前苹果采用的主要是鸿海代工高端ipad,仁宝代工平价的ipad,都是台系厂家。

其实由于比亚迪在电子代工和零部件领域的持续发展,即使其电动车发展不是很顺利,也能够支撑该公司的持续发展,比亚迪在电子制造领域的持续投入,是会逐渐的结出果实的。

另外大陆的手机品牌公司,也开始在有意识的培养本土的代工产业链,像今年一月供应链就传出消息荣耀将用深科技和比亚迪为其代工手机,而小米也首度开始让蓝思科技代工手机,

下图是3月18日,位于湖南湘潭的蓝思科技湘潭园区举行开园仪式,该公司代工的首台小米手机下线。湘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曹炯芳,蓝思科技集团董事长周群飞,小米集团副总裁、手机部总裁曾学忠分别致辞。

从长期看,部分组装产能,尤其是苹果公司的组装产能向印度和越南的转移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从总体的情况来看,我们也不需要过度悲观,

首先产业转移不会一朝一夕完成,而是需要时间,以全球最大的鸿海为例子,即使3-5年内完成了产能转移的目标,其越南厂占其全球营收的比例也还是在20%左右,中国仍然会是其全球最大的组装地,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是有产业升级的时间的,说实话我们早晚要走过这个阶段,从代工组装为主走向以品牌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为主。

第二点即使是代工领域,转移的也只是代工中的“中低端”,高端的旗舰产品,由于价格更高,同时对品质要求更苛刻,制造仍然是放在中国生产,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取代,要注意到中国制造其实也是个品牌,和印度制造,越南制造放在一起,是能够产生溢价的,尤其是目前中国的智能制造水平,是越南和印度短期内不可比拟的,因此即使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组装制造仍会长期存在。

我们的组装产能向外转移的最大风险其实就是苹果产业链的转移,

而苹果是一家一贯追求高品质和大产能的企业,注意同时做到这两点并没有那么容易,这也是苹果一直长期坚持iphone,ipad等战略产品几乎100%中国制造的原因,即使苹果目前为了应对中美局势变化在向外转移产能,但我认为长期内中国将仍然是苹果最主要的生产基地,除非印度制造和越南制造达到和超过了中国制造的水平。

第三点就是中国大陆本土的代工厂家在逐渐取代台系厂的份额,同样的在中国大陆的代工产能,中国大陆获取的价值比例在提高,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这个转移损失,而这个替代不管在苹果代工,还是在国产手机品牌代工中都在发生。

除了以上的三点之外,我们还有两个关键的要素,那就是品牌与技术升级

中国的组装产能向外转移,其实主要是集中在苹果为首的外资品牌公司,因为他们是需要大量对美国出口的,而中国的消费电子品牌目前是中国电子产品制造的基本盘。

所谓代工,决定权和控制者是在下游的品牌客户那里的,下游品牌想让你转移,你就得配合转移。像华为,其手机就是全部在中国制造,在越南和印度都没有厂,背后就是代工的决定权在华为自己手里。

控制了品牌,你想让台系厂代工还是在大陆厂代工;想让代工厂在中国大陆生产,还是在越南,印度生产,都是可以有决定性的发言权的。

华为,荣耀,小米,OPPO, VIVO等在美国市场销售比例很低,而在中国大陆本土销售的比例都是最高的,这五家本土大厂目前也都没有在越南生产的计划,即使他们有这个计划,也不会全部放在国外生产,毕竟作为中国企业,基本盘还在中国,还有个社会责任在。

像韩国的三星手机,在韩国人力成本如此高昂的情况下,至今仍然有大约10%的三星手机在韩国组装制造。

不仅如此,中国品牌在全球势力越大,还可以打击越南和印度制造,像越南和印度现在最大的手机制造厂都是三星,如果三星在手机领域持续份额衰退,那印度和越南制造的手机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除了品牌以外,还有个关键项目就是技术,组装代工在全产业链中的价值一般不会超过5%-10%,上游的光学,声学,显示屏幕,半导体等核心零部件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带来的利润和价值是远远的超过代工产业的,还更能大大的带动服务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几年我国对越南的出口猛增,其实就是出口上游的生产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到越南生产的结果。

因此,贸易战带来的最大风险:产业向外转移,我们是有办法的,也是有时间的,低端产业转移不会在一朝一夕间完成,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想着更高水平的产业进军,更何况我们还有减缓转移过程,以及留住部分低端产业的方法和措施。

从而实现保持我们经济增速继续快于美国的有利战略态势。

在这里,我还想说下贸易战以来的国内舆论变化,

贸易战今天还在继续,三年过去了,应该说中国的老百姓也体会到了,其实很多事情,尤其是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很可怕。

2018年开始的贸易战就是一个例子,尤其是中兴事件爆发之后,我记得当时国内出现了不少热门的文章和热门的演讲,

这些文章和演讲的特点都是基于“中国失败了,我们要反思”或者“中国失败了,我们要吸取哪些教训”,然后顺着反思和吸取教训这条路,又开始说中国人自大,缺乏科学精神和传统,民族劣根性之类。

我当时看了这类文章,觉得其中至少有两个地方是错误的,

第一个错误是没有看到中美竞争的长期性,仅仅遭受了些挫折就认为中国输了。

2018年只是贸易战刚刚开始,我国国民心理面对美帝的经济进攻多少抱有不确定感,甚至是有恐惧感,担心经济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还有人担心是不是中国会被从国际体系中排挤出去,而中兴事件更是在不确定,担忧和恐惧情绪之外,又带来了失败的情绪,这种打击更导致当时国民内心的贸易战受挫感上升到了一个尖峰。

其实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这只是中美交手的序幕而已,

中兴事件确实是一个挫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当年不管是抗战,还是抗美援朝,中国和敌人的差距都很大,也有打败仗的时候,但最终胜利的是我们。

在贸易战的情况下,2018-2021年中国的出口出现连续的增长,以美元计算,中国的出口2018年增长9.9%, 2019年增长0.5%,2020年增长3.6%,

今年的出口增长预计会非常的好,前两个月出口增长了60.6%。

我觉得这些人,虽然是专家,学者,知名媒体人,却根本的没有真正的看清中国经济的真正竞争力和韧性,在文章中,在演讲中只讲敌人的强大,却不提我们也有自己的力量。

我们平时做项目,比较经常用的就是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点都要进行分析,如果在分析中,只有描述敌人如何强大的“劣势”分析和“威胁”分析,却对我们自己的优势和机会没有提及,那我会认为这个分析是不合格的,是不足以支撑我们拿下项目的。

我记得当时有个很火的演讲,说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因为中国对美国出口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出口,所以即使美国加征关税,我们却没有办法等额度还击,所以“这是美国对中国做出最具羞辱性的行为,但是没有办法,因为我们对美国市场依赖太深。”

其实事实证明是有很多办法的,不然何以按照美元计算,我国2020年出口比2018年还增长了14%以上?

巨量的贸易是对双方都带来好处的,很多商品美国对中国进口依赖很深,

2018年8月20-27日(六个工作日),美国USTR贸易代表办公室举办了听证会,大批美国公司出席了会议。358名美国各行业代表中,有95%表示反对加征关税。

下图是我当时下载的会议记录。

下面是我当时翻译的当时的部分会议记录,看下为什么参会的300多名美国公司代表大部分反对征收关税。

1:美国Master Brand Cabinets的公司:

我们有1.1万名员工依靠国际供应链生存,

中国目前是唯一既有产能又有很强制造工艺的国家。

美国的制造商工人不具备这样的技艺,而且也不想学(估计是因为要求很精细)

2:美国 Homewerks worldwide的公司:

我们公司只有60个人,不可能自己搞制造。

我们考察了很多印尼的工厂,但是他们没有一家能够达到我们的技术规格要求。

意大利手工技术倒是够强,但是他们根本不愿意承接中国的落后产能。

所以我们目前暂时找不到中国的替代国。:

3:美国International housewaresassociation说:

中国以外不仅没有替代来源,而且也根本没有人在这方面投资(因为竞争不过中国);

而且从开始投资建厂到正式运营需要2年的时间。

4:美国Broan-NuTone公司说,

我们公司有1000名员工,从中国买的是低功率电机,这个本来就是老技术,对美国不构成威胁,而且该种产品目前在中国以外找不到替代来源。

5:一家叫做Continental material的公司从中国大量购买钉子和订书钉,

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类型的钉子和订书钉量很小,只有中国的工厂在做。

还有个问题是钉子和订书钉中国份额极高,中国以外的产能很小。

6: Max Home公司说,

如果征收关税,那么我们认为美国的工厂会搬到墨西哥,因为可以把中国产品从墨西哥进口到美国,反正从墨西哥进口中国产品是tax free的。

7:Moen公司说,

我们是做水管的,目前只有中国有足够的设备和人工来进行生产,

我们虽然在研究从中国以外的国家采购,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任何一家合适的。

8:对iRobot公司的听证内容,这家公司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是美国的专业机器人制造商,他们的扫地机器人和擦地机器人都很热卖。

问:对中国征税是否让你们的市场份额受损?

回答:是的,我们目前在尝试从别的渠道采购中国零部件的替代品,但是价格都明显高出中国制造的零部件。

9:47 Brand, LLC公司

我们用了十年的时间才把公司的运营和生产转移到海外,如果现在要转移回美国的话,也需要同样长的时间。

10: Dagne Dover公司:

我们首先尝试过产品在越南进行制造,但是最终发现中国工厂具备更高的工艺技术(skill)和更完备的供应链

11;这家叫做LeatherMiracles,LLC的美国公司对中国工人的评价更高

这家公司是做皮革制品的,在陈述中说中国的工人具有非常高超的皮革处理手工技能。

然后委员会问:有没有可能把生产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国家?

回答:我们已经看过很多地方(looked many places),但是中国工人更加优秀,我们的第二,第三,第四选择即使加起来也没办法和中国工人比。

12:5N Plus Semiconductors是做半导体的公司

给美国卫星供应产品,该公司是仅有的两家认证供应商,

提到其需要的材料,中国供应了全球的65%,处于垄断地位。

我猜测他说的material应该是指稀土。

13:Transdesic International,Inc.公司

这家公司从中国进口水泥,我们需要的某种水泥全世界只有中国在生产。

而且水泥产品美国国内的生产金额只有5亿美元,我们从中国进口2.4亿美元补充,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压根对水泥产业并不是很看重了,本来就是要清退产能,提高关税是帮助中国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14:Personal CareProducts Council

这个是个人护理医疗产品协会,这个协会申辩的理由是,大量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医疗产品并不是中国公司生产的,没有必要征税。

15:PMC Organometallix,Inc.

这家公司是做化学稳定剂的公司,但是全球化学原料只有中国,一家德国公司和一家法国公司制造,如果对中国产品全部征收关税,那么德国和法国公司肯定会跟着涨价大捞一笔。

问:确定如果中国公司产品价格提高,德国和法国公司会跟着涨价吗?

答:是的,这样的事情之前就发生过。

16;Mitsubishi ChemicalAmerica

这家公司是大名鼎鼎的三菱化学美国公司,他们也跳出来反对征税。

三菱化学强调,我们在美国有20个分支机构,雇佣了24000名美国员工,

尤其是主要的田纳西工厂,我们支付给工人的平均工资高达6.5万美元

我们没有办法在中国以外找到同等产能和质量的供应来源,如果征税25%,那么我们只能选择自行支付关税。

另外我们从中国进口化学材料已经四年了,从未有任何IP(知识产权)被盗的情况。

问:如果征税的后果是什么?

答:我们只能选择自行吸收关税,另外这是逼迫我们将美国工厂转移到中国。

17: RV Industry Association

该行业协会的企业会员生产了美国98%的拖车(trailer)

中国供应商响应速度极快,从订单到完成生产只需要3个星期,但是美国国内的供应商需要8-9个星期

18:Motor& Equipment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马达和设备制造协会说,很多企业和中国供应商是签订的长期合同,没有办法撤销,如果征收关税那么只能自己支付。

19:Arrowhead EngineeredProducts

这家公司设计和生产弓箭的箭头,70%的产品在中国制造,由于具有对客户的危险性,因此供应商并不能随便更换。

20:Auto Care Association

美国汽车保养协会,说我们这个汽车保养行业雇佣了460万人,相当于全美国劳动力的6%

问题:汽车养护产品有没有中国以外的替代来源?

回答:美国78%的汽车养护产品是中国制造,11%来自墨西哥,5%来自加拿大,2%来自德国,然而质量上面并没有非常大的差别。

21:Newpark DrillingFluids, LLC

钻井用的泥浆(drilling fluid),中国生产了全球42%,印度生产了18%,摩洛哥生产12%,墨西哥生产了4%

别的国家在产能上无法替代中国,而且质量上也需要考虑。

22:Petroleum Equipmentand Services Association

美国石油设备和服务协会说,由于石油生产设备非常复杂,因此寻找其他供应商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征税那么我们只能自己承担费用。

问题:需要多长时间寻找其他供应商?

答:1-2年。

当然,也有支持的厂家,这些公司主要是因为遭遇了中国同行的竞争,迫切需要关税保护,例如Element Electronics,反对对中国产电视机零部件征税,但是却支持对电视机整机征税。该公司在加州有电视机生产线,也是目前美国唯一一家电视机生产商。

该公司承认“we can’t sustain without Chinese components”,也就是根本不可能离开中国的电视机零部件供应,但是又明确希望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电视机整机征税,以便于和中国和墨西哥制造的电视机竞争。

问:为什么你们只能从中国采购?

回答:因为整个亚洲只有5-6家工厂,而我们需要的零部件刚好全部在中国工厂制造。

另外美国的创业公司强烈反对对中国进行征税,

创业公司Brilliant home technologies在听证会上说:

我们是一家创业公司,利润非常微薄,现金流很紧张,产品基本从中国进口,我们完全无法承受关税打击,如果要把工厂设置在中国以外,那么需要几百万美元现金和几个月的时间,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根本无法承受。

而且我们在这里不只是为我们BHT公司自己说话,也是为全美国的创业公司说话。

美国唯一的一家电脑制造商 BakUSA Technologies说,

我们现在在给微软做OEM,零部件根本没有选择只能从中国进口,

像PCB电路板,全球85%的产能都在亚洲。我们没得选择。

Electronic Transactions Association公司说:

在我们领域,美国市场只占全球10%,而其他市场例如亚洲市场却猛增了28%,

如果对中国进口产品征税,他们大不了不卖给我们了,可以很容易的卖给其他市场,

因为该领域美国市场占比并不大,不会为了我们而转移工厂。

一家叫Wooster Brush Company的公司说:

我们已经很尽力的保证就业了,我们采用减少工作时间但是不裁员的办法来保证美国本土的就业机会,但是我们本来利润就很薄,无法承受关税冲击,如果征税只能裁员。

另外我们很早就试图在印度寻找合适的替代供应商,用了五年的时间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生产出来的质量实在太差。

问:从印度进口的concern是什么?

回答:质量和产能都是问题,第三个问题是物流运输。

Fourhands家具公司说,

我们公司在美国有250名员工,我们并不是中国制造2025的高科技产品制造者,公司的家具只能在中国用手工生产,如果征税我们没得选只能涨价。

HFdesign的公司说,

因为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征税,导致我们产品成本上升,很多公司取消了订单,

我们在中国的供应商生产的产品是根据我们的要求定制的,全球没有任何其他公司能生产。

问:你们有没有试过在中国以外寻找供应商?

回答:我们曾经试过寻找欧洲的供应商,但是他们的产能完全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另外教会他们know-how需要耗费时间,估计要好几年才能逐渐爬坡达到目前的产能,这个损失我们无法承受。

美国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dustry的公司说,

我们虽然认为在中国有知识产权的问题,但是也不能用关税来解决,

我们是代表我们的客户来抱怨的,我们很多客户是医院和学校,

对中国征税导致我们只能涨价,这会导致病人和学生多支付费用。

Trayton America的公司说,

我们公司是做家具的,我们在美国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有技能的工人做这个,只能从中国工厂进口。

Standard Textile的纺织品公司,

我们在中国建设了独资工厂,100%股权。

我们的竞争对手的进口关税只有6.7%,而我们由于只能从中国工厂进口,关税税率是25%,这让我们无法和竞争对手进行竞争。.

并且短期内我们不可能把工厂从中国搬走,我们考察了很多国家,没有地方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我们的建厂要求,除了中国。如果强行搬厂,那么造成的损失我们要用10年的时间才能恢复。

美国Vapor Technology Association公司说,

我们有一万名员工,Vapor(吸入剂)技术本来就是中国发明的,他们非常了解这个技术,短期内我们不可能在美国寻找供应商,因为整个供应商准入过程需要2年的时间。

美国建材和玻璃纤维制造商Owens Corning公司在听证会上说:

中国生产了全球65%的玻璃纤维材料,我们也进行了评估,如果从中国以外的工厂进行采购,将会花费5500万美元和18个月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欧洲竞争对手会大大获利。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也在听证会上反对征税,

原因为大量美国半导体芯片设计公司,依靠美资公司在华的工厂生产芯片,如果征税将会对美国最为核心的半导体产业造成损害。

还有美国公司讲起了故事,一家叫做Bell Sports的公司,

该公司有500名美国员工,生产头盔,由于消费者是价格敏感型的,因此如果价格上升会极大的影响他们购买头盔的行为,然后该公司代表讲了个头盔保护了他们消费者生命的故事。

还有美国自行车供应商联合会,更是强烈反对征税,

理由是美国进口的1800万辆自行车中有94%来自中国,价值高达11亿美元。

另外美国3亿辆自行车中,60%的零部件是从中国进口。根本不可能找到进口替代来源,只能涨价。

一家叫做Demdaco的公司说,我们给美国14000家礼品商店供应节日礼品,

他们大部分都是small business,如果我们涨价,那么他们根本不能承受。

美国accessories council的公司说,我们的供应商财力不够,他们根本不可能把工厂搬到中国以外的地方,而且我们的产品主要就是卖给中低收入者,不从中国买,那么必然会影响这些中低收入者的利益。

很多中国企业也参加了听证会,当然都是反对,江苏贝尔建材说,我们在美国没有工厂,如果要在美国建厂的话,需要2年的时间。

当然还是有部分美国公司支持对中国征税,例如美国AltaForest product公司就支持对中国征税,原因很简单,该公司的原料(木材)主要从北美采购,而来自中国的进口在猛增,从2014年的92个集装箱增长到2017年的293个集装箱。

总结了下,301听证会美国公司反对理由有以下几个:

1:大型公司可以考虑搬厂,但是普遍需要数百万,数千万美元,以及1.5-2年左右时间,损失非常大。另外新的供应商准入也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准入一个供应商,或者准入一个产品,光是工程师和设计人员往来中国的飞机票和住宿费,以及样品费用都是不小的成本开支,一旦更换供应商意味着投入完全作废。

2:很多领域中国占了全球一大半的产能,而这些产能是中国过去几十年持续数十亿美元甚至数百亿美元投资的结果,全球不可能也没有意愿在短时间内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投资这么大的产能,因此只能接受关税上涨,也只能从中国公司买。

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控制了大部分产能,因此中国公司被征收关税,其他国家的供应商一定会针对美国市场涨价。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写过电子元件MLCC电容,因为日本厂商从较为低端的大尺寸领域退出产能,造成市场价格暴涨,从2016-2018年连续暴涨,这还是中国,中国台湾厂商疯狂扩产补充产能空白的情况下。

同样的还有三星从液晶面板领域退出产能转向OLED,造成液晶面板市场价格在2016-2017年猛涨,让京东方赚了不少,净利润猛增。

3:很多领域在中国以外完全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商,

要么就是量很小只有中国公司才生产,你找别的国家的工厂别人也不会为你专门生产这种“小量”产品;

要么就是生产工艺和工人技能导致质量和产能达不到中国的水平;要么就是基础设施无法满足中国工厂的水准。

还有就是不少产品是完全订制品,除了中国公司未必有其他国家供应商愿意定制。

4:不少产品美国需求并不大,市场只占全球10%甚至不到,中国供应商不做你的生意也没啥损失,也根本没有意愿为了你搬厂,倒是美国进口商会承受巨额关税。

5:美国公司需要高价从中国买零部件,但是欧洲,日本等同行却可以从中国买到便宜的零部件,这让美国公司的竞争力大大受损。

6:美国的中小型公司和创业公司,尤其是硬件创业公司,主要零部件都要从世界电子制造基地的中国买,由于创业公司利润率本来就很低,现金流也非常紧张,

根本无法承受供应商涨价25%的冲击,也无力负担搬迁工厂和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很可能就此倒闭。

比如某创业公司千辛万苦,总算好不容易接了个千万美元大单,但是该订单的产品是基于中国供应商的零部件进行设计,并且在中国生产,如果突然征税25%,那么要么客户接受涨价,要么客户取消订单,这是创业公司无法承受的。

7:很多产品涉及到用户的生命安全,因此没办法随便更换供应商,出事了赔不起,如果征收关税的话只能涨价,但是涨价会影响客户购买选择,客户对生命安全不利。

8:大量美国公司和中国供应商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如果取消订单将会面额高额损失。

有的产品在中国之外找不到产业链生产;

注意,即使这么多公司在听证会反对,美国最终还是选择征税,可见美国方面的决心,以及其对战略利益的判断,而征关税也确实对我国对美国出口和产业链对外转移带来了压力。

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只要你市场竞争力强,客户一样是对你有很强的依赖性的,并不是就没有办法。

除此之外,还有国产品牌和技术升级;

主动降价降低关税影响;涨价但是和美国进口商分摊关税成本;

出口到其他国家再转出口到美国;

开拓其他出口市场例如欧盟,东南亚分担风险等各种手段….

事实证明,在美国对中国出口全面加征关税的情况下,结果中国2020年对美国的顺差依然超过3000亿美元,而看总出口中国更是连续每年增长,说明了中国制造的强势,加征了关税,结果最后还是要买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出口还连创新高,这怎么能说是对中国的羞辱呢?

同样在这篇演讲里,进入第二部分,开始“吸取教训”环节

是这么说的,“首先,就眼前的教训看,主要有两点:一是盲目自大的情绪。一百多年来我们被西方侵略、压迫的太久,心中的大国情怀不仅强烈也更为迫切。必须承认,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在某些领域的进步与发展甚至走到了世界前列。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产生了一种举国的自豪感,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自大情结。中美贸易战,尤其是“中兴事件”不啻为一剂强烈的清醒剂,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与美国之间存在的巨大技术差距。”

说实话,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违背事实,也很不专业,

那段时间的各种舆论都是很像的,不是说中国企业不诚信,不讲国际规则,就是说中国人盲目自大。

我首先就不认同中国人集体性盲目自大这点,

难道在贸易战和中兴事件之前,中国人集体觉得自己超过美国了吗?

国内主流也就是认为经济总量会在2025-2030年超过美国,至于科技超越还要在那之后。

尤其是在中兴事件涉及的半导体领域,当时国内不管是政府,半导体产业界还是媒体界,有谁认为和美国差距很小了吗?举一个例子?既然一个例子都举不出来,何来的盲目自大呢?

说中国人盲目自大,上淘宝,天猫,京东之类的服装网店去看一看,封面的模特一大堆白人,白人模特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每年赚走大量金钱,只要你说这种现象不正常,马上就会一大堆人告诉你是因为人家长得好看呀,

全球有哪个集体“盲目自大”的种族是会觉得自己长的比其他种族丑的?

这一点我不想展开讲,更重要的是,中国人自不自大,

事实上不仅跟贸易战的起因毫无关系,也跟“中兴事件”的爆发毫无关系。

把毫无相关性的东西强行联系在一起,是很不专业的表现。

如果说当年美国人挑起贸易战和制裁中兴,是因为中国人自大,

那现在美国人对华压制不断升级,是因为中国人越来越自大吗?

如果说当时我们要吸取的教训是不要自大,那么中国出口金额在这几年连续创下新高,是因为我们吸取了教训,越来越谦虚了吗?

既然我们越来越谦虚了,那美国打压怎么还不断升级了呢?这根本就没有什么相关性。美国不断发动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对中国的压制强度越来越高,就是因为中国在越来越强大,实力在日益接近美国,这才是根本性原因。

如果我们要吸取什么教训,

第一点是我们对卡脖子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的累计投入太少了,这些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没有长期的持续投入是不行的;

第二点是我们的国内企业长期对产业链自主化重视程度太低了,

只知道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愿意给国产供应商机会,没有意识到可靠供应的重要性,实际上这几年尤其是科技战爆发后,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大量企业开始给予国产供应商机会了,我看过很多各种的访谈和供应链新闻,非常多的国产供应商谈到了这一点:

在以前要想进入国内大企业的供应链,要求非常苛刻,

你必须要提供比国际巨头的更好的产品,更好的价格,否则哪有动力把你作为新供应商引入呢?而在科技战爆发后,纷纷开始给予国产供应商机会了,愿意让国产产品试错和共同进步了。

第三点是由于长期生活在和平与发展的环境里,我们国内企业界对国际市场和政治的变化缺乏警觉性,没有意识到中美关系变化可能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没有认识到美国“本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本质,以至于贸易战,科技战缺乏早期预警。

中兴明明在2016年就已经被美国处以巨额罚款,

而当时美国采取的打击手段就是断供,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值得警惕的严重事件,而当时国内的普遍认识还停留在是因为中兴不遵守规则,不诚信,中兴自己太愚蠢才被美国处罚,美国不让往伊朗卖东西,我不卖就好了,我诚实的接受美国长臂管辖调查就好了,根本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也没有认识到这起事件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2016年的第一次中兴事件能够成为国内的早期预警,那么国内的科技企业就能够多争取几年的时间准备产业链自主化,

而事实上直到2018年中兴事件第二次爆发,

国内还有很多精英和学者,依然不去仔细研究背后真正的原因,也不去阅读美方的文件去了解他们为什么又处罚中兴,就又开始条件反射的指责本国企业不讲诚信,不守规则。

其实2018年美国对中兴进行制裁,理由是因为中兴对30多名员工发了年终奖,在美国商务部发的denial order里面有详细的描述。

中兴于2016年11月、2017年7月向美国政府提交的两封信中称,公司已经或即将对此前认定违规的39名员工进行了处分。(在美国商务部官员的采访中,说协议是4人开除,剩下35人也要扣奖金)

2018年2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要求中兴通讯提供阶段性报告,要求提供向美国政府提交的两封信中提到的所有员工的职位,权责,工资和奖金信息,也就是美国人要进行检查,结果2018年3月中兴通知美方,4名员工倒是开除了,但是总共39人中只有一个人扣了奖金,美方拒绝令原文是这么说的“中兴通讯承认,直到被要求阶段性报告一个月之后(注:即2018年3月),距离2016年11月中兴发出的第一封信已经15个月了,中兴并没有对员工执行处分,除了一名员工之外,所有相关员工都拿到了2016年的奖金。”

而在中兴的内部信中,是这么说的:

“2018年2月底3月初,公司首席出口管制合规官和公司外聘的第二家律师事务所陆续收集到信息,显示公司对某些员工的奖金扣减计划并未及时执行。

2018年3月5日上午,公司首席出口管制合规官和公司外聘的第二家律师事务所向我报告此事并建议采取一系列行动,我同意并安排迅速采取行动。

同日下午,赵先明总裁确认支持这些行动并强调该等行动须做到透明和实事求是。公司快速安排第二家律师事务所开展相关情况的调查(以下简称“调查”),同时公司对员工纪律处分履行情况进行内部核实。

2018年3月7日凌晨(美国时间3月6日),公司主动向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和监察官报告相关情况。

2018年3月8日,公司对相关在职员工发出惩戒信,并对扣减2016年奖金作出安排,将从2017年度的奖金中扣减。2018年3月14日,对离职员工寄发惩戒信,将在中国法律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应扣奖金的追索。”

那4个员工被开除了,这个倒是问题不大,争论的焦点,就是这35名员工扣奖金是否在当初的协议内,对此澎湃新闻采访美国商务部新闻官雷内尔(Will Reinert),

记者:2017年中兴通讯签署的和解协议中,是否明确包含“解雇4名高管,并以减少奖金或谴责的方式处罚另外35名员工”这条,且是强制性的?

美国商务部新闻官:我对于“35名员工”这个条款不清楚,但我知道有“解雇4名高管”这条。

记者:但美国商务部在最新表态中,明确表示中兴没有做到“处罚或减少35名员工的奖金”这条是一大过失。请问这一条款在2017年的协议中是否存在?

美国商务部:稍等。(离开约2分钟)是的,这(处罚或减少35名员工的奖金)是他们签署的协议内容之一。

记者:在2017年协议文件中明确写到的?

美国商务部:是的,就是他们签字的这份文件。(指的应是中兴提交的信函)。

非常明显的,2018年的中兴事件,是因为没有扣奖金引起的,而且中兴是在2018年2月收到美方要求提供阶段性报告的信后,通过自己的首席出口管制官和外聘的律师事务所调查后发现应该扣的奖金没有扣,而在2018年3月主动的通知美方。

所以问题焦点是,扣除35名员工的奖金是否明确的写在当初协议内,美方和中兴的说法并不一致。

我认为从逻辑上讲,中兴根本没有必要冒着被美国罚款几十亿人民币的风险,就为了30多名员工发奖金,中兴的年终奖并不高,普通员工一般就几个月工资,几万元人民币。就为了给员工发几万年终奖,宁肯被美国罚款几十亿人民币?我真的不认为中兴会对员工好到这种地步。

最大可能性就是中兴对协议的理解不到位,或者说是内控水平不行导致没有意识到应该在2017年就对涉及员工的2016年奖金进行扣除,直到2018年2月底3月初才被首席出口管制合规官和外聘的律师事务所发现有问题,

并且在3月初主动通知美方,并且立即对员工发出惩戒信,安排从2017年的奖金中扣除。

是美国人抓住这一点,说你最早在2016年11月发给我的信中就说要处罚了,但是现在都2018年3月了还告诉我没有处罚,而且还是在我2018年2月要求你提供阶段性报告之后一个月才告诉我的,这就是违背了承诺,违反了协议。

因此,说中兴企业能力差,我没有意见,不管是内控合规水平,还是研发自主化水平,说实话中兴都做的不怎么好,但我反感的是国内有些人在2018年居然还以为中兴被制裁的本质原因是中国企业不诚信,不守规则,并且把中兴2016年第一次中兴事件中的表现张冠李戴到2018年。

事实上了解到中兴2018年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应该意识到美方不过是在借题发挥,尤其是中兴事件刚好发生在贸易战爆发后,而中兴事实上成为了美方在贸易谈判中获取利益的一张牌。

实际上在2018年被打击的并不只有中兴,就在2018年1月9日,华为在美国召开的发布会本来是要宣布和AT&T的合作,因为美国18位议员写信要求调查安全问题而作罢。

美国手机销售渠道几乎被运营商霸占,将近90%的智能手机是通过运营商渠道销售,如果想要进入美国市场就必须选择与其合作。这次华为选择的运营商 AT&T 在美国拥有1.36 亿手机用户,是美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结果美国政府挡在门外。

华为公司又做错了什么呢?

2018年10月11日,美国能源部在当天对中国核电工业发布禁令:

包括对中广核全面禁运,技术,设备,材料全部禁止出口给中广核及其子公司。以及对中国国产的华龙一号以及国产化的CAP1400核电站全面禁止出口零部件设备和材料。

中兴并不是当时被美国限制和制裁的唯一厂家,到2018年底的一年时间内,美国方面发布各种禁令和限制涉及到的公司有:

全球无人机领域老大大疆创新;

中国最大的安防厂家海康威视;

中国最强电子科技公司华为;

全球通讯设备四强,中国集成电路前三的中兴;

全球核工业一流公司中广核;

负责华龙一号项目的中核集团;

中国最大的国有电子科技公司中国电科;

中国最大军工和航天集团之一的航天科工……

难道这些企业被制裁,被限制,被打击都是因为不讲诚信,不守规则吗?

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吸取一个教训,

没有认识到一个真理,那就是发达国家的诚信,法治,人权和规则更多是对内的,对外的时候都是国家利益至上,这是一个无比简单的,被大量事实多次验证的结果。

在2018年的中兴事件,国内不少学者,媒体人,知识分子,不去做研究和调查事情的原委,

没有对美方原始报告和内容进行分析,没有阅读各种原始文档,没有以及中兴应对行为的详细客观描述。

就条件反射式的认为对方讲法治,讲规则,认为对方对中国公司和中国人的行为肯定不带有任何国家利益和种族歧视色彩,因此有意无意的完全采信对方的说法,用极大的宽容去美化对方的行为,反而一边倒的指责和苛求本国公司和公民,这就是犯了认识上的错误。

三年过去了,值得庆幸的是美国的各种强度越来越大的施压行为,

已经彻底的扭转中国国内的舆论生态,现在再说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打压,是因为中国企业不诚信,不守规则,已经没有人会信了。

而恰恰相反的是,

美国以制裁伊朗为由,对中兴两次进行处罚,逮捕华为的CFO孟晚舟,动用本国法律强迫要求其他国家的企业和个人也必须进行制裁,否则进行罚款和限制人身自由,进行长臂管辖,这才是不遵守国际规则的行为;

2020年9月,世界贸易组织也明确裁决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违反贸易规则,官方认可了这是美方不遵守国际贸易规则。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世界的局势变化,对于国内的产业发展其实是息息相关的,

2018年的贸易战和科技战带来的经验,就是打破了国内对于世界的一些错误认知,认识到产业链自主化的重要性。

而在未来的一二十年,还会有很多重大事件发生,对于国内的产业界来说,必须要提前未雨绸缪,准备好应对即将发生的重大变化。

中国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中美关系走向何方并不能预测,尤其是统一台湾将在这一时间段内完成,我们是一定要实现国家统一的,里面一定会涉及到中美的交锋。

从现在的表现来看,由于台湾在未来一定会统一,因此台湾局势一定会在某天发生变化,而且现在美国越来越倾向于把台湾作为一张牌来打,因此对于国内的产业链来说,必须从现在就开始考虑产业链去台湾化的问题,否则在未来发生突发事件时,供应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举个例子,1962年美苏曾经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原因是苏联的船只向古巴运送导弹,

台湾距离中国大陆也很近,美国现在也在不断的向台湾销售和运送武器,而我国目前还处于忍耐的状态,那如果未来某天我国由于统一的迫切需要,又或者美方销售的武器超过了我方忍耐的极限,我方不再容忍这一行为,对运送武器到台湾的船只进行检查呢?

再举个例子,目前中国大陆并没有对台湾真正的采取经济上的制裁措施,那如果哪天统一序幕展开,会不会先从经济着手进行制裁?既然是制裁,怎么可能会不受影响呢?

再比如,我们说统一台湾有各种模式,北平模式,天津模式,上海模式等等,但不管哪种模式,如果在这期间,你的重要供应商是在北平,天津,上海城内,你会不会受到影响?

如果说2018年的贸易战和中兴事件,给我们的教训是产业链不能单纯的只考虑性能和价格,也要考虑供应安全,这样才不会在美国突然的决定下惊慌失措,那么在台湾方向,在这个未来一定会统一,局势一定会在某天相比现在的状态发生重大变化的地方,国内企业不能再把错犯第二次。


2021-4-13点击数/观注度 3190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