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互联网巨头A计划 戏码非常精彩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邵好 温婷

【豪门世族全球视野Ÿ豪门世族全球定制导读:巨资参与定增、收购股权入主、共设产业基金……不经意间,阿里、腾讯、百度、小米等一众令A股投资者艳羡的互联网巨头,纷纷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现身A股市场。】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横空出世,资本市场予以高度关注和极大热情。互联网巨头的“A”计划显然是有备而来。

通过对互联网巨头“A”计划一个个案例的梳理,以及多方调研与采访,记者循探互联网巨头在A股市场的足迹,其投资逻辑与生态布局已清晰可见。更为关键的是,未来这些产业巨子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力的方向亦隐约浮现。

参与定增,资本谋局合纵连横

据统计,年初至今已有4家上市公司的定增吸引了互联网巨头参与。其中,影视传媒类公司是尤其受青睐的标的

阿里、腾讯、百度、小米等互联网巨头,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过去一直是“熟悉的陌生人”,始终无缘其巨大的投资价值。随着“互联网+”浪潮由酝酿到澎湃,这些互联网巨头正通过各种方式在A股市场显山露水,令A股投资者领略了其“金手指”的魅力,其中参与A股上市公司定增的方式越来越多地为互联网巨头所采用。

最新的案例是刚泰控股携腾讯进军互联网黄金珠宝产业。3月7日,刚泰控股宣布,拟以17.57元/股的价格,向包括控股股东在内的9名特定投资者定向发行约1.88亿股,募集不超过32.95亿元资金,用于收购上海珂兰、瑞格嘉尚、O2O营销渠道和信息管理中心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相对于募集巨资打造互联网黄金珠宝产业,刚泰控股此次定增的最大亮点无疑是互联网巨头腾讯参与认购股份。根据方案,腾讯计算机拟出资1.8亿元认购1024.47万股,成为刚泰控股的重要股东之一。腾讯计算机由马化腾持股54.2857%,其他股东则均为腾讯高管。

对此,长城证券并购部总经理尹中余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BAT(百度、腾讯、阿里)将互联网业务与传统公司嫁接,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况且,资本层面的合作较业务对接更加深入,有利于双方未来更深层次的合作。

事实上,BAT等互联网巨头与A股上市公司的资本牵手早已暗流涌动。据上证报记者统计,年初至今已有4家公司的定增吸引了互联网巨头参与。其中,影视传媒类公司是BAT尤其青睐的标的,类似华谊兄弟这样的业内“一哥”甚至让阿里和腾讯联袂出手。

2014年11月,华谊兄弟公布定增预案,拟向阿里、腾讯、平安及中信建投非公开发行股票1.45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36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影视剧项目和偿还银行贷款。定增完成后,阿里、腾讯所持有的华谊兄弟股份比例均为8.08%,成为仅次于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的并列第二大股东。

在外界看来,此次定增似乎是“三马”捧了华谊兄弟的场,志在转型娱乐的华谊兄弟将借此获得更多的砝码。而在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眼中,通过此次定增,华谊兄弟将融入互联网巨头的生态圈。

“通过与阿里、腾讯、平安的合作,华谊兄弟娱乐几乎毫无障碍地融进阿里的电商生态圈、腾讯的互联网生态圈及平安的快乐产业生态圈。”王中军在今年元旦给员工的内部信中如此写道。

一个华谊兄弟显然不能满足互联网巨头们的胃口。今年3月13日,光线传媒宣布完成定增,阿里系的阿里创投斥资24亿元认购了公司9909.17万股定增股份,以8.8%的占比一跃成为光线传媒的第二大股东。此举被业界视为阿里持续加码影视业的重要动作。

与阿里在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中的二股东地位不同,阿里直接控股的阿里影业则与阿里的电商生态有着更多的协同空间。日前,阿里影业相继与深圳广电集团、广东广播电视台达成合作,涉及电商电视剧订制、电商产业链植入等方面。据阿里内部人士向记者坦言,相对于阿里影业,与光线传媒和华谊兄弟的类似合作未必会很快展开,但双方分别在综艺及电影内容上的优势各有侧重,也有很多与阿里系资源结合的空间。就两家公司比较而言,华谊兄弟的业务体系更为庞大,本身在游戏、文化产业园区等方面也有所涉足,如华谊兄弟新媒体此前与腾讯QQ达成战略合作的平台“星影联盟”,在春节红包大战中大放异彩,开始成为华谊粉丝经济经营的一大平台。

这厢阿里与腾讯联手,那边百度和小米也没有闲着。2014年10月,百度和小米携手出现在华策影视的定增方案中。按照方案,华策影视拟27.51元/的价格定向增发募集资金不超过20亿元,认购方包括雷军控股的瓦力文化、百度副总裁刘计平控股的鼎鹿中原、汇金旗下的建投华文传媒、朱雀珠玉赤投资、泰康资产。

“BAT入股影视类公司,看中的是互补性与稀缺性。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均为业内龙头企业,拥有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而这正是BAT这样的平台商所迫切需求的,可以直接同其自身优势形成互补。”一位传媒业资深分析师对记者解释称,经过此前的资本运作,影视公司基本已经完成证券化,这也给了BAT入股可操作的空间。

除了在影视业持续加码,在传媒板块,BAT同样在大肆攻城略地。今年2月17日,中文传媒宣布完成定增,腾讯的关联方深圳利通通过参与定增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并成为业绩承诺人。据介绍,中文传媒将以资本合作为契机,积极推动与腾讯在业务与资本领域各类合作形式及合作内容,探索行业内第一家出版行业巨头与互联网行业巨头的深度合作模式。

同样,阿里则将触角伸向了长江传媒和华数传媒两家传媒类上市公司。根据长江传媒的公告,合作双方将在图书资源共享、销售联合推广和项目共同开发等方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战略合作,构建万物互联生态

除了参与定增外,互联网巨头“A”计划更多时候是以双方共设产业投资基金、战略合作的形式呈现。

纵览互联网巨头在A股市场的百余次出没,“互联网+”无疑是其所有行动的核心所在,从O2O平台搭建到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升级,从云平台大数据合作到移动生态格局构建,BAT以互联网模式颠覆与重塑着上市公司的产业链条。

3月12日,上汽集团与阿里共同宣布,将合资设立10亿元的互联网汽车基金,并合作开发互联网汽车。按照约定,上汽集团将提供制造支持,而阿里则将其自主开发的Yun OS操作系统嵌入到汽车中,背靠其云计算平台和互联网大数据,实现“人、车、路和基础设施”全新的交互方式。

以资本为纽带,链接各方资源,不经意间,阿里已将其最擅长的“平台搭建”注入生长百余年的汽车制造产业,试图以互联网思维开启“互联网汽车”生活。

阿里的“造”车雄心,也在刺激着腾讯与百度。同样的思维,不同的维度,巨头们用自己的方式给汽车产业带来惊喜。

以腾讯为例,早在2014年5月,其就斥资11.73亿元,以第二大股东身份入股四维图新。双方牵手后不久,一款基于互联网的车载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趣驾WeDrive宣告问世。腾讯公司副总裁马喆人彼时宣称,腾讯将在车载场景下积极进行人际社交、人车互联和物联的开拓创新,期待能把车载信息服务的用户体验进行本质性提升。

百度也正在推进自己的“造车计划”。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百度CEO李彦宏称,百度正在研发“无人驾驶”汽车,但自己不会过多地涉及硬件领域,而会在汽车硬件制造领域与第三方汽车厂商合作开发。据此前百度发布的车联网解决方案CarLife可以看出,其抢夺互联网汽车制高点的决心非常大。

尽管互联网巨头在汽车行业攻城略地备受争议,但必须承认的是,单纯依靠产品贩卖的传统制造业已经难有增长,消费者对产品使用的单一需求正在出现全方位升级,而要想满足这一切,互联网无疑是最佳利器。汽车行业专家金蕾表示,重新定义汽车的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汽车是大势所趋。

如果说汽车行业的变革才刚刚开启的话,那么,互联网对医疗健康产业的改变已现雏形。

“A股的医疗医药上市公司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对BAT来说,改变它们最有价值、最为迫切,也困难最大。”某医药分析师对记者表示,这使得A股上市公司得以在巨头们构筑的生态圈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阿里的移动医疗生态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月28日,阿里健康宣布已与卫宁软件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医疗支付服务、药品流通和监管和基础环境建设方面进行合作。就在两周之前,阿里健康又宣布与白云山医药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医药电商、大健康产品和医疗健康服务方面展开合作。

对此,有机构分析认为,卫宁软件和白云山恰好是阿里移动医疗生态圈中缺失的一环。如果说白云山可为阿里健康的医疗O2O提供“原料”硬件,那么,专业从事医疗信息化20年的卫宁软件则可为阿里健康实现在线医疗服务提供软件。再加上阿里健康自身的积累,其基于支付与数据的移动医疗将闭合。

“可以预见,国民健康与互联网融合顺理成章,移动互联将重构医疗服务秩序,传统医疗将发生深刻改变,变革只是时间问题。”在上述医药分析人士看来,阿里凭借着在用户端与数据端的强大实力,有望打通传统医疗体系的服务闭环,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医疗生态圈。

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核心话题,医疗健康变革吸引的不仅仅是阿里一家,凭借智能移动终端迅速壮大的“小米系”也在虎视眈眈。2014年9月,九安医疗宣布,拟通过股权架构调整及人员业务剥离等方式,将iHealth相关全球业务调整至拟新设的独立实体(拟定名为iHealth Inc)结构之下,小米投资将向此实体增资2500万美元,并与iHealth在用户体验、小米电商和云服务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移动健康云平台。增资完成后,小米投资持有新公司20%的股份。

有研究报告指出,依靠单一环节难以完全带动移动医疗业务的扩展,通过营造生态、打造一体化的医疗服务闭环是发展移动医疗的必经之路。“小米已经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和智能设备制造的能力,但是,在医疗健康领域,其缺乏必要的资源积累,与九安医疗合作可以尽快缩小其中的差距,在移动医疗上形成闭环。”

迎“互联网+”热潮,巨头领衔产业变革

如果说互联网金融已经在潮头之上,那么,以“互联网+工业”为主线的智能制造热潮才刚刚开始。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横空出世。业界的共识是,“互联网+”主题将是年内最主要的投资主线。已占据入口的互联网巨头将在“互联网+”潮流中领衔变革。

日前,阿里研究院同步发布的《互联网+,中国经济新机遇》研究报告提出,“互联网+”的过程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包括“互联网+零售业”、“互联网+批发业”、“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外贸”、“互联网+农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物流”七大领域。

报告建议,“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后的在线化、数据化,其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互联网+”仰赖的新基础设施,可以概括为云(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网(互联网和物联网)、端(直接服务个人的设备)三部分,这三个领域的推进将决定互联网+计划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深度。

以此来看,阿里紧扣“互联网+”的应用场景野心远不止于现有的投资层面,互联网巨头未来的发力方向已依稀可见。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金融特别是证券和智能制造无疑是主要的方向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BAT一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跑马圈地,对证券市场的盛宴早已悄然进行了部署。就在此前,基于社交功能,腾讯上线了App自选股,提供行情信息;支付宝刚刚优化了股票行情功能;一直颇为低调的百度也已经内测选股App百度股市通。

BAT三家几乎同时在“炒股”上发力,被认为有其战略部署的意图。在自身资源上,腾讯在金融领域已拥有财付通、微众银行;阿里蚂蚁金服则在支付宝基础上,衍生出余额宝、招财宝、芝麻信用、花呗等多种理财、消费类金融产品;百度钱包虽显单薄,但百发、百赚在理财产品中也算站稳了脚跟。

“证券市场新一轮的厮杀将上演。”有证券行业专家预测,2014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对银行、基金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随着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的涉足,证券行业或将成为2015年重点被冲击的金融领域。互联网公司进军证券市场,其大数据、支付和社交化等技术能力的输出、运用,将引发证券行业服务模式的巨大变革。

数据显示,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以2011年央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为标志,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和行业形态明显迈上台阶。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80767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3%;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上借贷平台1575家,贷款余额1036亿元;众筹融资平台116家,一年新增平台78家,众筹融资金额超过9亿元。而随着全民参与互联网热潮的推进,2015年这一数据将持续爆发。

如果说互联网金融已经在热潮之上,那么,以“互联网+工业”为主线的智能制造潮才刚刚开始,其中,有着较好用户基础的智能硬件已经引起了巨头们的注意。

3月18日,京东正式发布全新的“JD+”计划,以此来推动智能硬件业务的发展。除了京东外,百度、阿里、360、小米、乐视等互联网公司已经进入智能硬件市场,先后推出了众多智能硬件产品。业内人士预计,随着“互联网+”风口的到来,智能硬件市场将成为各大互联网巨头争相押注的新领域。随着巨头间竞争的加剧,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也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

对于传统制造能力占优的A股上市公司来说,与互联网巨头的联手可谓是转型的最佳选择,双方的合作可谓一拍即合。

日前,海尔宣布U+智慧生活APP落地,凭借这一入口,海尔可以将用户引入一站式智能家居,目前海尔U+已经实现了安全、健康、美食、洗护等七大智慧生态圈的搭建,以及冰箱、空调等产品的定制化。据了解,未来海尔将围绕智能家居产业,在资本和产品层面引入更多合作者,同时与阿里、百度、微软在高端智能领域展开更紧密合作。

另外一边,小米也与家电巨头美的集团开启了深入合作。按照方案,美的集团以23.01元/股的价格向小米科技定向增发5500万股,募资不超过12.66亿元。定向增发完成后,小米科技将持有美的1.29%股份,并可提名一名核心高管为美的集团董事。

“小米的入股是一种资本层面的纽带关系。”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FO袁利群在谈到小米的入股时表示,双方合作的重点是看重面向用户提供极致体验的产品。在产业链上,小米有小米的优势,美的也有美的的优势,双方的合作可能性非常大。不仅仅是在广泛认知的智能家居和电商方面,双方的战略投资也是可以协同的,美的和小米可以联合起来对产业链进行投资。

巨头涌入显然是看中了智能硬件庞大的市场规模。瑞信集团分析师预测,未来两到三年,全球智能硬件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亿至500亿美元。同时,根据市场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数据,2014年全球仅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就可达到15亿美元以上,到2018年将达190亿美元。

好戏刚刚拉开大幕,互联网巨头“A”计划更多的精彩戏码值得期待。

2015-3-21点击数/观注度 2583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