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舆论斗争     
让中国受穷才能确保西方的安稳?

让中国受穷才能确保西方的安稳?

托卡马克之冠2021-10-07来源:观察者网

导读:在美国眼里,中国是“门口的野蛮人”,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文化特质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异教徒”。而在美国这种以宗教为底色的社会里,对待异教徒时只有一种政治姿态是正确的,那就是“圣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托卡马克之冠】

前段时间,德国《焦点》周刊以“美国的恐惧:中国对富裕的追求将创造新世界”为题发表文章,分析美国政府面对中国崛起时的心态。

文章在最后总结时提了个问题:“中国的相对贫困,真的是21世纪西方安全架构的基本要求吗?”换言之,让中国受穷才能确保西方的安稳?

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聊一聊。

1

以史为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竞争对抗日趋激烈,当时英国社会普遍认为,一个更富裕的德国将意味着英国的灭顶之灾。当时有英国报纸明确说出,“如果德国明天消失,那所有英国人都能变得更富裕一些。”

一战的爆发严格来说与英德两国没有直接关系,塞尔维亚激进分子普林西普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极为讽刺的是,斐迪南大公在顽固保守的哈布斯堡皇室中却是一个十足的异类,他以开明著称,甚至冒着帝国分裂的风险贵贱通婚,梦想着等自己继位之后,把帝国改造成一个多民族的大联邦。

普林西普的一枪,击碎了巴尔干民族问题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可能,也同样引爆了巴尔干火药桶,炸响了整个欧洲。

意大利《周日信使报》于1914年7月12日出版的报纸上所刊登的刺杀事件插图,由阿奇·贝尔特拉姆创作。

英国和德国为了与自己并无直接关联的巴尔干事务而互相放血,比如索姆河战役,战术呆板僵化的英军以密集队形冲击德军的机枪火炮阵地,结果一天之内阵亡六万人。

英德之间在战前确有利益上的矛盾,但这种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更用不着必须得一天阵亡六万人。

当时德国把自己开拓海外市场的方向投注在奥斯曼土耳其,视奥斯曼为“德意志的印度”,英国则专注于维持大陆均势和世界仲裁者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各玩各的。但结果就为了一起阴差阳错的刺杀事件和一连串的条约义务,英军像牲畜般在德军阵地前被屠杀。

问题很大程度上就出在英国社会“他人即地狱”的思维方式上,把他人当作地狱的结果就是地狱真的降临了,不可谓不讽刺。

战后德国变为魏玛,德国确实消失了,但英国人如他们的报纸所宣扬的那样“变得更富裕一些”了吗?

没有,反倒变穷了。

为了维持战争,英国除了把自己的血肉投注到无意义的阵地战之外,还大举借债,疯狂盘剥海外领地,结果就是战后帝国变得风雨飘摇、债台高筑。用当时英国人的话说,战后英国就是一个破落财主守着他的破烂堆。

日渐衰弱的英国随后迎来二战和冷战,并因无力反抗而迅速被美国拆解得七零八落。

例如,战时为了对付德国潜艇部队的破交战,英国以包括百慕大群岛在内的多个海外领土99年的租期,向美国乞讨50艘老式的一战驱逐舰用于为商船护航,战后为了支付美国租借法案的欠款,几乎耗尽了黄金和外汇储备,至1970年代连英镑区都无法维持了。

对比20世纪初英帝国的如日中天,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2

美国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砸自己的饭碗

中国和美国之间,在利益上并无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于中国本身就是美国金融权益的重要支撑。

信用货币时代,一种货币的发行方能够从货币发行中获得多少经济权益,取决于这种货币的信用;而一种货币的信用,取决于它的流通范围和规模,货币流通范围越广,流通规模越大,则说明货币越受市场认可,信用也就越好。

这在跨国经济活动中尤其显著,一种货币在本国流通和跨国流通,其信用含金量是大有不同的。换言之,谁是一种货币最大的跨国使用方,谁就事实上支撑了这种货币的信用,进一步地,也就维持了货币发行方的经济权益。

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是谁?中国。

世界上最大的物流国是谁?中国。

世界上最大的离岸美元使用国是谁?中国。

世界上最大的美元外汇储备国是谁?还是中国。

作为世界上除美国外最大的美元使用国,可以说中国的经济活动本身就是美国金融权益的重要保障,中国每一笔使用美元进行结算的跨国贸易、中国每一次离岸的货币汇兑、中国每一分以美元进行计价的商品生产和服务提供、中国持有的每一分美元资产和债务,都是在为美元信用背书,都是在给美国无休止的货币滥发善后,都是在为美国提供源源不断的铸币税。

这些操作既降低了美国的社会统治成本,又巩固了美国的金融霸权,中美之间的利益交互和重叠的部分,对美国而言甚至具有“国本”的性质。从利益上说,中国的经济活动繁荣起来,美国不仅不应该感到担忧,反而应该感到窃喜,原因就是中国经济越繁荣,美国的金融霸权越稳固。

现在美国对中国经济繁荣的极度恐惧,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是滑稽的、不严肃的,而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和经济打压,则是疯狂的、愚蠢的。因为这是在掘美国核心国家利益特别是金融利益的根,是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砸美国吃饭的碗。

你能想象中国政府每天正事不干,处心积虑地要把央行给砸了吗?美国现在做的差不多就是这种事。

但美国还是在孜孜不倦地这么做,在对华问题上表现出一种不择手段、不顾后果、不可理喻、不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鲜明特征。

“懂王”下台、“睡王”上台之后,按理来说“改朝换代”了,该有“新朝雅政”,是时候清除“懂王”的“亡国陋规”了。但是,美国的对华经济强硬姿态依旧有增无减,拜登的政策比起“懂王”还要疯狂的多。

于是,这只能说明一件事:与华为敌是美国朝野的一致共识,这种共识不以执政党派的更替为转移,它是美国用以维系最低限度社会认同的政治工具,这种政治上的需求,不是双方在经济上的利益重叠,不是中国在经济上做出妥协姿态让渡一部分权益所能改变的。

美国人现在同样抱持着“他人即地狱”的观念,且远较当年的英国更为顽固。这种观念已经让美国的政治路径严重僵化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就像当年排列成密集队形冲向德军阵地的英军,正在盲目地一头撞向自己的死亡。

3

中国社会要冲破惯性思维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看待美国的态度和方法也有一定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环境下,这种政治大背景的长期熏陶让中国社会形成了一切政治问题都从经济上找原因的思维惯性,我们对政治的理解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庸俗化,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被粗暴理解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然而政治是一个复杂综合体,而经济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当前中国社会对政治的理解中,政治的经济面被畸形放大,政治中的非经济性因素被严重忽略,对其它政治行为体的经济推定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乃至于上升为一种政治正确。

所以,当遇到美国目前这种无法在经济语境中进行有效解释的政治行为时,国内相当一部分人就感到迷茫和困惑——

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的不理智只是“暂时的”,认为中美关系终究会回归所谓“常态”;

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当前的疯狂行为是企图获取更大经济让步的政治讹诈,只要双方达成某种妥协,美国就会停止这种表演;

更有甚者认为是中国的“战狼外交”和拒绝做出更大的经济让步触怒了美国,认为只要中国让渡更多的利益就能让美国息怒。

这就是一种脑子钻进钱眼里出不来,还推己及人认为全世界所有人都跟他们一样的守财奴思维,离开了钱就不知道该怎么讨论问题。

在美国眼里,中国是“门口的野蛮人”,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文化特质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异教徒”。而在美国这种以宗教为底色的社会里,对待异教徒时只有一种政治姿态是正确的,那就是“圣战”——美国在中东用炸弹传播民主的时候,特别喜欢把反抗他们的人称为“圣战分子”,其实美国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在美国这种“圣战”狂人眼里,和异教徒的暂时妥协是为了积蓄力量以待有朝一日彻底清算,也就是所谓“把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好地打出去”。

自居“新罗马”的他们和所谓野蛮人相处时只有两种状态:攻击和准备攻击。在准备攻击时,和“门口的野蛮人”做一点买卖在他们看来是合理的,在经济上的暂时共存是可行的;但是在政治层面上,“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才是根本逻辑。

别说是企图和“野蛮人”寻求政治共存,就算是承认“野蛮人”也是人、承认“野蛮人”也有生存权,在当前这个越来越疯狂的美国也是要面临重大政治风险的。实际上,现在美国国内就有相当一批人认为当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中美联合发表三个联合公报是犯了重大政治错误,应该予以全盘否定和彻底推翻以示和中国彻底划清界限。

坚决与中国为敌,在美国社会不是一种政治观点,而是有着极为广泛社会基础的政治伦理。就算部分政客有心妥协,也不可能逆美国社会的集体潜意识而行。

注意,在他们看来,这和中美之间的经济往来密切并不相冲突,一边拿刀砍你一边赚你的钱在他们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美国在二战期间就一边和纳粹德国交战,一边通过西班牙向纳粹德国出售石油;冷战期间美国也一边和苏联搞核对峙,一边为苏联包建卡玛斯汽车厂。

因为在他们眼里“金子只是金子,异教徒的金子也是金子”,但切不可因为和美国之间有密集的经贸往来就在政治上对他们放松警惕。

至于所谓“中国人的富裕威胁到了西方的安全”,这只是给他们的“圣战”行为提供合法性的政治话术而已,只要他们需要,中国人的一切都可以是对西方安全的威胁。哪怕有朝一日他们说中国人用筷子吃饭威胁到了西方的安全,说实话我都不会感到特别意外——“环保少女”不就已经开始呼吁中国人停止使用筷子了吗?!

中美关系终究是回不到很多人朝思暮想的“正常状态”了,因为“国家怎么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是面临重大治理危机的美国社会的元问题,而指望美国人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向所有人承认是他们自己把自己的国家搞成现在这个样子,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

“甩锅”已经成了美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此时作为最强大的“野蛮人”“异教徒”国家,中国的风险就相应提升了,因此我们必须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照料好我们的军备,看护好我们的国家。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现在就该彻底断绝和美国的一切往来特别是经济往来;他们疯,我们不能跟着他们一起疯,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理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稍微学一下美国人的态度——“金子只是金子,哪怕是圣战狂人的金子也是金子”。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依然要主动维护全球经济活动和贸易秩序,特别是要敦促美国进一步开放它的市场,要求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它听不听是它的事,我们要表好我们的态,这是对历史负责,对人类文明负责,既是给世人一个交代,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实际上,自从“懂王”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之后,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的责任就已经不可避免地落到了中国的肩膀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肩负这份使命就成了必然。

德媒:让中国受穷才能确保西方的安稳?

童黎2021-09-14来源: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讯)“中国的相对贫困,真的是21世纪西方安全架构的基本要求吗?”9月10日,德国《焦点》周刊以“美国的恐惧:中国对富裕的追求将创造新世界”为题发表文章,分析了美国政府面对中国崛起时的错误心态。

德媒在导读部分写道,在过去的中美关系中,谁是厨师,谁是服务员似乎很清楚。但这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当美国人的恐惧和中国人的渴望成为现实,世界就不同了。

文章认为,美国人的恐惧和中国人的渴望,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或者正如澳大利亚前总理保罗•基廷(Paul Keating)最近所说的:“中国的大问题在于,它现在就是和美国一样强大的国家,而且还有更为强大的潜力——而在美国必胜主义者眼中,这是不可原谅的罪过。”

这段话出自《澳大利亚金融评论》9月3日发布的基廷署名文章:“莫里森政府正为取悦美国而激怒中国”。

基廷批评说,莫里森政府不必要地激怒中国,是在把澳大利亚肆意引向战略死胡同。“中国不是前苏联。它没有攻击或强迫国家并入一个大联盟,也没有输出某种普遍的意识形态。”

“中国的崛起根本不在美国的剧本里。中国这么大的存在感,是对美国自认为‘例外国家’、‘上帝旨意的传教者’这一概念的公然侮辱。”

无独有偶,德国《焦点》周刊也对比、描述称,1980年的世界还是这样的: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当时只有美国的10%左右。这清楚地表明了,在这个世界上,谁是厨师,谁又是服务员。

到了2020年,世界又发展了。去年,中国达到了美国70%的水平,关系紧张程度加剧。特朗普下台了,美国优先的政策还在。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当美国的恐惧和中国的渴望成为现实,世界将是不同的。当中国人均富裕程度赶上美国时,新世界就诞生了。它将打破美国的主导地位,开启一个中国世纪。

德媒在最后总结时还提到了高度政治化、伦理化的问题:“中国的相对贫困,真的是21世纪西方安全架构的基本要求吗?白宫就是这么想的。如果答案是“对的”,那西方是否可以、能够持久地拒绝中国大众享有西方民众应享有的生活水平?”

事实上,一些反华势力抹黑新疆存在“强迫劳动”,恰恰体现了这样错误的心理活动。

9月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办棉花种植、纺织行业驳斥“强迫劳动”专场新闻发布会,通过真人真事真说讲述新疆棉花种植、棉纺织行业依法经营、充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真实故事,驳斥美西方反华势力抹黑新疆棉花和棉纺织行业的卑劣行径。

来自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的农民买买提·卡马力在会上说,他和妻子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每年9月份地里的庄稼收完后,就约着村里的乡亲们一起去周边的县市摘棉花。“一个棉花采摘季不到两个月,我和妻子基本上一天能摘240公斤,能挣2万多块钱,这比在家种地挣得多。”

“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改善生活条件,这怎么能说成是‘强迫劳动’呢?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通过双手辛勤劳动,增加收入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这还用得着谁来强迫吗?”

参会的棉纺企业负责人、服装设计师、纺织工人也纷纷表示,多年来,新疆棉纺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无论美西方反华势力如何抹黑和污蔑,都无法阻挡新疆棉纺行业健康发展的步伐,也改变不了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大好形势。


2021-10-7点击数/观注度 3122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