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军事斗争     
林彪的军事精髓

林彪的军事精髓

原创 虚声 虚声

导读:林彪的军事精髓在于,在土改和剿匪成功的前提下,把数十万甚至百万大军有效编制起来,并且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随后在在鸭绿江的另一边,那群有了土地的农民能顶住世界上最为猛烈的炮火,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在于组织方式。 

确切说这个题目并不是很准确。但因涉及到林的话题争议性很大,所以就这么个标题了。这篇文字源自于《不被理解的毛泽东》,主要讲林的军事能力。

之所以拿出来说道说道,是因为这次《长津湖》电影大火之后,有很多舆论争论。这里先说下,我没去看《长津湖》,因为长津湖战役(包括整个抗美援朝)在我心中有特殊的位置,不想去触碰。但我看到很多关于《长津湖》争论的根源在于,很多人根本不了解志愿军的战斗力来自哪里。

咱们谈论国内战争时,军事通常和政治联系在一起讲,说军事胜利主要因为得民心。以“淮海战役”为例,总是说两淮人民小车子推出来的胜利,用来强调政治正确。

志愿军出国作战,算是比较纯粹的军事行动,相当于更好滴从军事层面展示出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这里之所以说林彪的军事精髓,是因为林彪在东北干的那些事,恰好能侧面说明志愿军的战斗力之所在。

林彪最初去东北并不顺利。

1946年,林彪和陈明仁在第一次四平对战中输得很难看,千里大撤退,丢盔卸甲一路向北,一口气跑到松花江以北。当时蒋介石很高兴,以为林彪远离战场(平型关战役之后被晋军误伤,一直在养病)太久,生锈了。

哪知道林彪很快卷土重来,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个季节攻势,一连串进攻打得蒋介石和他的粉丝们头晕眼花,满脑子星星。

第一次四平战役之后的那段时间,看似林彪军事生涯最落魄的时期,其实是他作为杰出军事统帅的精华之所在。

他究竟干了啥呢?答曰很简单:剿匪,分地,练兵。

壹:剿匪奇迹

为什么这里要提解放军在东北剿匪呢?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晓得,建国之后剿匪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上和抗美援朝并行。

自古以来,中国有两个地方土匪最猖狂,东北和西南。只不过两个地方土匪活动的模式完全不同。西南土匪在历史上有名且强悍,历朝历代都在西南剿匪。

抗美援朝时期,西南剿匪一直在进行中。当然另一个角度看,西南土匪虽然猖狂,但是从来没有成大气候。东北则是另一个情形。

史书上很少提及东北的土匪,那是因为东北土匪太厉害。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努尔哈赤那些人,一开始都是土匪,只不过他们成长过于迅速,长得过于强壮。

史书上,大家只把小角色称为土匪。等土匪发育为巨匪之后,就不叫土匪了,称王称霸。这些就不去纠缠了。抛开这些不谈,清末和民国时代,东北也是土匪横行,张作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特别是北满,更是土匪的天下。清朝没法剿灭,土匪转正的张作霖没办法剿灭;日本鬼子没办法剿灭,国军没去,去了估计也够呛。

林彪到了松花江以北,就对上了朝历代都搞不定的剿匪难题。

当时的土匪称为“胡子”,是一群占山为王、遵循丛林法则之人。

大家或许很好奇,一群无法无天的家伙,究竟是靠怎样的一种方式组织在一起的呢?

其实和正常社会组织一样,土匪头头叫“大柜”,联络官叫“尚贤员”,作战部叫“总炮头”,执法官被尊为“总稽查”,看管、审讯人质的叫“秧子房”,通风报信的情报官则是“传号”,出谋划策的军师叫“搬舵的”,一般小喽罗叫“小兄弟”。

说白了土匪的世界也有自己的规则,只不过它们不被正常社会接受而已。

正常社会组织讲究权利和义务。政府向老百姓收税,要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

土匪组织只讲究巧取豪夺,绝不讲义务。正因如此,乱世才是土匪的沃土。北满,则是乱世之中的乱世,天高政府远,土匪的世外桃源。

中华大地上,最可恶的一群人是谁?搞排名的话,军阀很可恶,可以上榜,但是军阀多少承担点责任的;流氓混混也很可恶,但是他们只是小打小闹,即使上海滩巨型流氓杜月笙,也很在乎自己的形象;墨客文痞也很可恶,他们常常把狗屎描述成大饼,如此等等。

论可恶,没有人比得上土匪。

每个土匪组织都有一个固定的地盘(巢穴),叫“溜子”。

每个“溜子”都有字号,且非常有趣,大概可以分为好几个类型:

普通型(地名为主题):“老山东”,“宝山”之类;

壮胆(以威猛霸道为主题)型:“飞虎”,“猛龙”等等;

想女人(调侃)型:“大闺女”,“绿林女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还有叫“八路军”,“中央胡子”。他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有奶便是娘,自我标榜讲义气。

但是有些土匪非常牛叉,装备野战重炮,相当拉风。

土匪不是正规军队,到处流窜。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行动极其隐蔽。因为他们多半对地形极为熟悉,比所有军队对当地地形都熟悉。

官兵去北满剿匪基本都是得不偿失。因为代价太大,成本太高,而且效率低下。这有点类似于美军在阿富汗搞不定塔利班。

林彪面对的土匪不仅很多,而且成分极为复杂。既有正宗、原汁原味的土匪,也有投降鬼子的伪军、宪兵,还有小部分遗留的鬼子,满洲复国遗老等等。

国民政府对东北土匪只有一招,就是招安。比方说让“宋美人”的大柜当某县大队长,招安令颁布了,人家是否上任则是自由。有的愿意接受招安,有的留恋绿林快活。

但是不管是否接受招安,在政府无法控制大局的情况下,土匪还是土匪,该抢劫还是抢劫。不接受招安,为了继续抢劫。接受招安,只因为抢劫更方便。国民政府呢,只管颁发招安令,反正一纸公文盖一枚印章,成本非常低廉。

当时的东北县城,有三分之二被土匪占据。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有招安令,挂着中央的招牌招摇过市,而且相互指责对方是土匪,要替天行道,代表中央剿灭对方。他们当然不会关心国民党中央怎么样,只是打着中央的名号去抢劫而已。

林彪带领的解放军退到松花江以北后,最大的威胁就是土匪。工作人员常常莫名其妙地失踪。1946年10月份,土匪袭击依兰县城和萝北县城。他们不仅把县城内的大小商铺洗劫一空,而且血洗县委县政府。在萝北县,包括县长在内的20人,被土匪集体枪杀。

但是那些嚣张且很难搞定的东北土匪,很快就被解放军解决了。

解放军究竟有啥魔力呢?当然从军事角度来说,解放军战士都是百炼成钢,战斗力那是不用说的。后来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些解放军战士也是骨干精英。剿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批战斗英雄,比方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杨子荣,就是代表。

解放军最初用大部队剿匪,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剿匪专家贺晋年灵感迸发,组建精干的小分队,如同特种部队(游击战中练出来的特种兵)一样,找到土匪的行踪就咬住不放,如同猎狗追兔子,不管追到深山还是沼泽,一定要把土匪头子给灭了。

灭了土匪头子,一群土匪就散了,再把散了的土匪编入军队。

不分春夏秋冬,小分队穿梭在满北,带着大饼和咸菜。贺晋年的策略是有效的,把各路土匪追得哇哇乱叫。为了把土匪赶尽杀绝,贺晋年非常有觉悟,自己带头搞模范。他的坐骑是一批纯白色的日本战马。马累趴下,死了。他又换了一匹烈性的枣红马,继续追。后来那匹马滚下悬崖摔死了。贺晋年病了,也不休养,依然在深山老林带大饼咸菜追击土匪。

说白了吧,解放军用特种作战的方式剿匪。换句话说,那年代的解放军战士都是战场上磨练出来的,野外作战素质类似于特种兵。

当然解放军能在短时间内搞定北满土匪,除了军事素养之外,还拿出了绝学——分土地。

贰:分地奇效

林彪在东北大翻身的秘诀,其实就是分土地。

当然土地政策是中共搞革命的绝学,林彪在东北不过是再度执行而已。

东北土匪之所以搞不定的根源,一方面是土匪狡猾且复杂,另一方面是老百姓生存没保障。

老百姓的要求非常简单,就是生存与生活。

狭义上的生存很简单:衣食住行有着落,生子养老。在这个简单的生活基础上,如果有可能,再追求品味、情调、境界啥的。

然而很遗憾,那个时代的中国老百姓,很少能够安心生存。其实中国有肥沃的土地,有美丽的山川河流,有辽阔的草原,足够中国人生存。但是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并不好,归根到底,还是社会资源分配问题。

当时的中国和现在不一样,啥东西都不能生产。对于穷人而言,想吃顿饺子都得等过年。

农民就像野草,落地就能生根,就能生存繁衍。农民可以在土地上种五谷杂粮,那是从神农时代传下来的生存法宝。只要五谷在,中国人就在。

只要每个中国人手上有土地,那么中国人就是不可战胜的。

按照传统中国,少数地主拥有多数土地,相当于少数人占有了大多数财富。

东北的情况更为复杂。原本地主就占据多数土地,鬼子占领东北之后大肆移民,建立所谓东北开拓团。实际上就是抢中国人的土地,把中国人赶走,正如当年欧洲人在美洲新大陆抢印第安人的土地一样。鬼子在东北搞了那么久,客观上讲,给东北留下相当的工业基础。农民可以进城打工,也可以去农场当雇工,当然前提是以下等人的身份被压榨。

这样一来,东北农民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呢?在城市和鬼子的农场,被当作下等人看待,是牛马;在地主老爷那里,被当成下等人看待,是牛马;在土匪眼中,则是羔羊。

他们是沉默的,是冷漠的,但是他们是大多数,他们那沉默而冷漠的外表下是怒火和坚韧,因为人类天生尊严被践踏的怒火,因为求生存而忍辱负重的坚韧。

一旦有组织唤醒他们的精神意志,他们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力量。

军阀、日本人、国民党在东北时,说了很多好听的话,但没有实质行动。共产党到东北也说了很多好听的话;但同时共产党也和老百姓一样甩开膀子,说了就干。不管是中央大员彭真、陈云、高岗、李立三,还是下面的小兵,都是穿着粗布衣服,走街串巷。他们用简单的方式丈量土地,再用简单的方式分给那些沉默的人群。

于是人群沸腾了。

大家有了土地,土匪也没了藏身之地。剿匪也就事半功倍。

所以横行很多年的东北土匪,经历了清朝末年、张作霖时代、鬼子时代而不灭的土匪彻底成了无水之鱼。

共产党就是通过土地政策赢得了农民。农民占据中国绝大多数人,无论何时何地任何组织,只要能赢得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就能赢得胜利。道理就如此简单。

日本鬼子撤退以后,共产党光着脚往东北跑,实际上就是想要抢先一步实行土地政策。有了土地政策,就有了东北。

有了东北,就有了共产党的立身之地。

所以第一次四平战役,毛泽东让林彪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四平,实际上就是希望在四平以北得到喘息时间,实行土地政策,一方面和国民政府谈判,另一方面还是想在东北生根。

林彪主动放弃四平一路向北跑,跑得新一军和新六军的机械化部队都追不上,实际上也就是跑到北方,落地生根,然后再南下。

毛泽东和林彪,纵然在选择上有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是要落地生根。只不过毛泽东远在千里之外的延安,对着地图遥控指挥,不了解当时的情况,所以提出“化四平为马德里”;林彪在前线,知道要在东北生根,不见得非要守住四平。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现象:国共争夺天下从争夺东北开始。

林彪成了争夺东北的最大筹码。林彪在东北的成功从北满土改开始。

东北大地上那些大老爷们,原本饱受军阀、鬼子、地主欺压。共产党来了,大家有了土地。很多人根本就不敢相信自己会拥有土地,半夜醒来都会到自家分到的几亩田里走一走,确定一下不是在做梦。

当确信那一切都是真的之后,他们就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去守住那些土地。因为土地就是命,有了土地就有了命根。

土改成功,土匪没有了,他们成了战士。老百姓活了,有了源源不断的兵员。然后共产党带着从精神到身体武装起来的农民反攻了。

所以1946年的林彪从四平一路往北跑,前所未有地狼狈。仅仅一年之后,林彪则雄心壮志的往南进。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保卫乡土的农民是最可靠的士兵。当初戚继光到东南剿倭,拿出全部本事去练兵。练了很久之后,觉得差不多了,上战场和倭寇交战,结果那些大爷们还没交战就往后跑,差点让戚继光成为烈士。不是戚继光无能,而是因为那些人本身就是兵油子,和国军收编的那些人一个德行。后来的戚家军很牛叉,并不是戚继光一夜之间懂得了神奇的魔法,而是找到了兵源,义乌农民。当时义乌农民也是被逼得不行了,拿起锄头啥的对抗恶棍。戚继光用同样的训练方法,把他们练成戚家军。

由此可见,当农民翻身有了土地,再组建成军队,是多么强悍。

土地和剿匪的成功,对林彪而言,只是考验的开始。两千年前韩信和刘邦的那番对话还在耳边。考验一个统帅,最基本的就是统兵能力。有些人只能带十万人,给他二十万,就会乱。

林彪的军事精髓在于,在土改和剿匪成功的前提下,把数十万甚至百万大军有效编制起来,并且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随后在在鸭绿江的另一边,那群有了土地的农民能顶住世界上最为猛烈的炮火,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在于组织方式。   

叁:大练兵奇功

短短时间内,一下子多出来那么多士兵,搞不好会出乱子的。这些没有难倒林彪,他完成得非常漂亮,比任何一场战役都漂亮。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说得更直白一点,应该是一流统帅将兵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善”字何解?

说白了也就是如何把那些士兵组织起来。历史上每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队伍,都有自己的组织。比方说岳家军,比方说戚家军。视野再开阔一点,看一看古希腊时代的马其顿方阵和罗马时代的罗马军团。

国共内战时代,林彪训练出来的东北野战军,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但是东北野战军和历史上著名的战斗军团不一样。比方说戚家军或者辽东铁骑,或者马其顿方阵和罗马军团,在各自时代的武器装备方面都是领先对手的。

林彪训练东北野战军不一样,从武器装备上看,和对面从缅甸归国的远征军的美式装备是没得比的。

所谓练兵,就是以某种方式把士兵们组织起来,再在组织框架内教授士兵们作战技能。林彪能以文弱之躯赢得对手的畏惧,赢得同事的尊重,赢得下层将帅的拥护,靠的不是口号,而是那些组织手段。

众所周知林彪平时很少说话,也很少和别人来往,闲着没事就看地图;但是涉及到战术问题时,则有一个响亮的绰号,婆婆嘴。这个绰号不需要介绍了吧。

那么一向惜墨如金的林彪,为何会化身婆婆嘴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反复强调大练兵的内容,也就是解放军的战术。

01

三三制:组织基石

一般人印象中,队伍的最小单位是班。实际上大多数队伍,确实是以班为作战单位。但是还可以更细,在班内分得更细,就是三三制。

把一个班划分为三个(也有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三个(或四个)人,再挑选素养高的担任小组长。小组长作为战斗核心。

作战时,可以根据形势需要散开或集中,但是要以班长为核心,不得超过班长口令指挥范围以外。这样分工更为细致,比班长一个人指挥全班分工更为合理,在行军或作战时更为灵活。所以共军作战时,漫山遍野往前冲,看似乱得像杂草一样,但是战斗力却一点也不损失。门外汉以为那是人海战术,但是同样很多人,国军在战场上就玩不转,归结起来就是最基本的战术问题。

三三制保证了共军无论如何冲锋,甚至是败退逃走,也可以保证形散而神聚,就像是一篇高明的散文。

02

一点两面:战斗基石

所谓一点,就是说要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的攻击点上,反对在各点上平分兵力。

所谓两面,就是说必须采取勇敢包围的办法,防止敌人突围逃走。两面是指至少两面,兵力多时也可以是三面四面。

一点的精神在于保证一定打垮敌人,整个的精神在于使打垮的敌人不致跑掉。

这个是啥意思呢?分析起来就是重点突破,围歼破敌。进攻的根本要领在于突破,冷兵器时代,最优秀的骑兵将领总是精于寻找突破口。拿破仑使用炮兵,也有一个原则,就是集中火力打破突破口,再从突破口把对手击溃。现代战争中的装甲洪流,实际上也就是钢铁骑兵,主要功能也是打开突破口。纳粹闪电战,就是依赖钢铁装甲快速切开对手阵地的突破口。这些共同点,都是突破。

唯有突破才能给对手杀伤。林彪的一点,就是突破。这是所有一流统帅的共同点。所谓两面,就是在突破之后发挥数量上的优势,尽可能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如果人手足够,也可以一点N面。

“三三制”和“一点两面”是最基本的。其中前者属于基本组织,后者是战术进攻,最关键的是那“一点”的突破。突破不了,两面、三面还是十面都没用。

至此,如何实现重点突破就至关重要。

要突破,需要军人的勇气。翻了身拿到土地的农民想保护自己得到的土地,是不缺乏勇气的。如何展现勇气则是另一套战术,三猛战术。

03

三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

所谓猛打,就是把各种武器装备适当配置,在合适的时间向合适的地方猛烈开火。至于啥时候是合适的时间,哪里是合适的地方,那是名将的工作。

所谓猛冲,就是一阵猛打之后,趁敌人魂不守舍之际,突然发起进攻。表现在共军那里,就是拿着手榴弹往上扔,抄起大刀去砍,或者挥舞拳头砸他丫的。

所谓猛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但是只有勇气的队伍是莽夫。战斗力强悍的队伍都是有勇有谋的。三猛战术诠释了队伍的勇气,那么如何才能有勇有谋呢?请看下面。

04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两军对阵,一阵猛打猛冲之后,大致会出现三种情况:

其一,如果敌人退了,那就猛追,没啥好说的。

其二,敌人想要退却没有退,即有退却的迹象,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效果也不好。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们打,抓住他,使他走不脱,然后准备好再打。

其三,敌人继续坚守,没有被打垮,这种情况就要重新组织进攻力量,调动火力继续,让他们动摇。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是强调一点两面的突破进攻的。

那么战斗前后应该怎么行动呢?有另外一套战术,曰,四快一慢。

05

四快一慢

寻找目标,接近目标,一快。

追上敌人,堪测地形,部署战斗,二快。

扩大战果,三快。

敌人溃逃,拼老命追击,四快。

一慢是啥呢?就是沉住气,准备好了再打仗,选择时机不莽撞。

概括起来,就是四快一慢。

那么在部队运转时,该如何相互支援呢?还有最后一套战术,四组一队。

四组: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

行动时,四组相互支援,故曰一队。这一套是刘亚楼总结出来的,算是对林彪战法的补充。

肆 感悟与思索

这些条令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农民都听得懂,掌握起来容易。如果换成苏军或美军的作战条令,同样的意思,能啰嗦出一大堆抽象的言语。

这些简单明了的战斗言语,构成了林彪的军事精髓。当然这个精髓,并非林彪独创,而是从红军时代就一直在战斗中实践的。

确切说这些军事精髓首先来自于毛泽东,只不过林彪在东北大练兵时,将其发扬光大。从军事层面讲,林彪和粟裕算是毛泽东最好的学生。通过理解林彪,可以更好理解志愿军战斗力。

当林彪沉默的时候,军事方面的东西肯定想很多。因为他就是为战争而生,基本上不考虑俗事,甚至对部下都很少说话。对部下做的最过分的事,也无非就是在撤退时心里不爽,掀了李作鹏喝酒的桌子。

平常情况下,林彪一直在沉思默想,如同苦行僧一样。当他集中心思思考时,即使有虱子爬过额头,他也不愿意动手抓下来。他想了很多,多半都是跟军事有关的。但是说出来的东西并不多,就那么简单的几条。这就是林彪了不起的地方。他可以通过深思熟虑,把一系列战斗思想化繁为简,让每一个士兵都能轻易掌握。

人们常说,战争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至于林彪的境界,即化繁为简,让所有士兵能够充分掌握战场技巧,那是超一流的境界。在那个境界上,可以套用那句古话,林彪用兵,多多益善。

不论多少士兵,都可以按照三三制去编排,可以按照一点两面去战斗,可以用三猛战术去进攻,可以通过四快一慢去运作。在那些简单的规则下,人数越多,战斗力越强。

正因如此,1946年,林彪带着一帮残部向北逃窜,转眼一年,就可以大兵南下。又过两年,发展为百万大军,横扫千军如卷席。根源在于,土改赢得了兵员,林彪的大练兵,把那些吃苦耐劳的农民训练成战无不胜的军人。

大家了解了这些,就能更为直观地了解志愿军的战斗力。由于时间和篇幅有限,这里很难把每一个细节描述清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不被理解的毛泽东》,那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最后还要补充几句,就是按照立体史观大周期律,国共对决和抗美援朝,虽然都是同一个领袖、同一帮将帅在打,但本质上是两场性质不同的战争,这个我在《民国梦和民国》中有详细论述。


2021-10-15点击数/观注度 8914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