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论中国在中亚的地缘利益、安全困境与战略选择 |
论中国在中亚的地缘利益、安全困境与战略选择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 作者:尹朝晖 一、中国在中亚的地缘利益 ( 一) 地缘安全利益 从地缘政治的历史沿革来看, 中国西部的地缘安全利益与中亚地区息息相关。自1759年清朝统一新疆到1911年清朝覆灭, 中国新疆曾发生过二十余次大小动乱, 其中绝大多数与来自中亚的势力有关。20世纪中国新疆发生的动乱与民族分裂事件也与主宰中亚的势力有关。中国当前致力于国内经济建设, 需要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最重要的, 需要有一个睦邻友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否, 特别是民族问题能否得到切实的解决, 对中国的地缘安全会有直接的影响。 从地缘政治的理论来看, 地缘安全利益与国家间距离的远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实力接近的地缘政治实体, 其距离越近, 安全困境表现得就越明显, 结构性矛盾就愈突出。一国的势力离国内基地距离愈远, 力量就愈弱, 因为在运输和通讯上, 距离的摩擦损耗侵蚀了实力的强度。当代运输、通讯、远战武器虽然降低了距离的作用, 但并不是说距离在今天就不起作用了。距离越远, 力量在越来越大的圆周内的密度和强度就越削弱。如果两国有较多缓冲地带的地区, 其形势就相对缓和。中亚虽然四周有俄罗斯、北约、伊斯兰世界和印度, 但地域辽阔, 影响着各个力量单元地缘作用的限度。在这种情况下, 中亚是中国与它们的战略缓冲地带, 是中国稳定西北环境的主要屏障。 (二) 地缘经济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并行发展的今天, 地缘经济关系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地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 还是独立不久的中亚国家,都需要展开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从贸易情况看,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额在中国对外进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不到1%, [1] 中国从中亚国家进口的主要是国内短缺的原材料。 从长远看, 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将会大量增加, 有利于缓解中国能源短缺困难。中亚国家从中国进口大量的日用消费品和其它产品, 满足本国人民需要。互补的经济结构弥补了贸易额相对量少的不足。从经济技术合作来看, 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对解决中亚国家资金不足有一定作用。 中国在中亚国家建立的合资企业, 都为有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会进一步加强西北地区同中亚的贸易联系。同时中亚各国提出的未来经济发展战略, 如哈萨克斯坦2030年发展构想, 吉尔吉斯斯坦“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等将会对中国西部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 三) 能源安全利益 丰富的能源和矿产储量使中亚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将中亚、高加索和里海盆地视为大中亚地区, 认为这一地区的巨大能源储藏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将引起大国之间的竞争, 这一地区有可能成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2] 中国早在1993年就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到2030年, 中国进口石油的比例将从现在的34%增加到82%。[3] 因此, 石油安全已成为国家地缘安全战略的核心之一。为了增加能源安全系数, 我们有必要以战略的眼光, 在关注中东石油的同时, 做好多种准备,积极参与中亚石油的开发。近年来, 我国进口石油来源多元化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加强了与世界多个地区的能源合作, 但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一半以上来自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 而且从国家石油安全的长期利益看, 大部分进口石油都需要长距离的海运, 要经过一些重要的海上通道,如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 这对尚未拥有一支强大海军足以保卫这一远洋运输线的中国来说, 过多的依赖中东石油可能成为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大问题。因而, 进口石油的地缘多元化将是我国不得不选择的重大战略决策。 开拓国际市场既要重视资源基础, 又要考虑成本因素。中亚不仅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而且石油开发、生产成本低廉, 单位投入产出比高。中亚地区与中国接壤, 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油气资源, 这正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所急需的保障; 从油路安全来看, 中亚石油不经海路就可以运往中国, 因此应成为我国降低对中东石油依赖的战略选择。 二、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与中国地缘安全困境 (一) 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 1、美国势力开始立足中亚地区 中亚国家独立初年, 都推行“全方位” 外交, 希望与俄罗斯、美国、中国、欧洲大国建立“平衡” 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特别是美国等北约国家的积极推进和地区形势的变化, 这种短暂的“平衡”很快被各国的激烈竞争打破了。西方国家利用技术、资金等经济领域的优势逐步在与俄罗斯的竞争中占了上风。美国等北约国家进入中亚地区以后, 不仅发展同中亚国家的经济关系, 还与这些国家建立密切的政治和军事联系。中亚国家也普遍希望能够借重北约和美国的强大力量维护本国安全和地区稳定, 一度纷纷倒向美国, 使俄罗斯在中亚的传统影响力有所下降。 现阶段, 美国在中亚有如下三大目标。第一, 实施美国全球战略, 进驻中亚, 形成对俄罗斯、伊斯兰世界、中国等的牵制。美国借反恐战争之际, 军事力量介入中亚, 并在北约布拉格会议上确定中亚国家为北约下一轮东扩的重点。 第二, 争夺里海能源控制权。目前, 美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海湾油气资源的减少, 以及中东局势的长期动荡, 将会影响美国的石油需求, 因此, 控制里海能源可以为美国提供新的能源供应基地, 并打击、排挤俄罗斯在中亚的势力。第三, 推行美式民主。苏联解体后, 美国极力鼓励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疏远, 促使中亚国家接受西方式的“民主政治” 和价值观念, 按照美国的意志进行“民主改革”, 力图将中亚国家纳入西方体系。 2、俄罗斯力图恢复其对中亚的传统影响 华约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使俄罗斯失去了两个重要的缓冲地带, 一个是东欧, 另一个是中亚。中亚地区的未来走向关系到俄罗斯国家稳定、经济发展, 是不可或缺的“战略屏障”和“前进基地”。[4] 在安全上, 俄罗斯加快与中亚国家的一体化措施建设, 成立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将中亚国家纳入独联体联合保卫边界机制和独联体联合防空体系, 并签署了一系列军事援助和军事技术合作协议;推动成立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组成的上海五国合作机制, 而后又共同努力将其扩展为上海五国合作组织, 2002年, 在俄罗斯的倡议下, 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升格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经济领域, 2001年, 俄罗斯倡导成立了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组成的欧亚经济共同体, 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的合作, 在经贸、安全、反恐、禁毒等领域加强对中亚国家的影响力, 决不放弃对里海能源的控制等。 3、伊斯兰世界势力积极渗透 伊斯兰世界主要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来争夺中亚。由于有特殊的地缘优势和历史文化联系, 土耳其和伊朗是中亚影响很大的次区域强国, 在他们的对外战略中,中亚更重要一些, 他们都希望中亚国家成为扩展本国政治经济模式和国家影响的地缘空间。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中亚处在不同文化的“断层线” 上, 容易发生文明间的冲突和战争, 俄罗斯要维护安全, 土耳其和伊朗要成为文明中心都需要中亚的支持。土耳其凭借其和中亚地区特殊的人种、文化、历史渊源以及作为北约成员国从美国和西方国际获得的支持试图构筑它的势力范围。[5] P157- 177通过把中亚国家拉进所谓的“突厥语国家联盟”, 充当盟主, 加强本国的政治地位和在地区的影响, 进而成为联结欧亚的地区性强国。伊朗利用本国在地缘上和宗教上的有利条件, 试图在中亚扩大政治和文化影响, 冲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 成为地区大国。由于利益取向不同, 大国或区域强国在中亚地区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但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各国在该地区仍有相互协调和合作的一面。大国或地区力量在中亚既竞争又合作的地缘政治态势, 必然会对中亚地区各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 二) 中国地缘安全的困境 1、在地缘安全方面, 中国是传统的陆海复合型国家,中亚国家独立以来, 中亚地区成为中国与俄罗斯、北约、伊斯兰世界的战略缓冲地带, 陆上势力对中国的威胁大大减少, 中国可以集中资源向海洋的方向发展。西方大国向中亚的渗透可能使中国重新面临海陆势力的双重威胁。如果与中国接壤的中亚国家加入了北约, 北约直接与中国交界, 中国失去了中亚这一安全外围, 国家的安全就到了底线, 这样, 中国在大陆上有北约的牵制, 在海洋上有美日同盟的围堵, 发展海权大受影响, 而且两者遥相呼应,对中国形成火并之势。此外, 美国和俄罗斯逐鹿中亚,势必会引起中亚国家发生新的力量组合, 会分化成亲西方和亲俄的派别。有大国背景的各种力量“逐鹿中亚”的局势意味着中亚地区是各国利益最有可能发生摩擦的地区之一。[6] 2、在地缘经济方面, 具有战略价值的能源博弈将成为这一地区潜在的危机。美国及西方大石油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介入中亚地区事务。因为美国经济实力远比俄罗斯雄厚, 在目前的石油开采权和对中亚国家的经济援助中, 美国占据了上风。里海地区输出石油线路的选取,基本上也是美俄两家在争夺。中国虽然在中亚石油开发权的争夺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 使得中国的能源进口十分脆弱。 3、在地缘文化方面, 中国西北地区, 尤其是新疆地区的居民, 在种族、语言、宗教等方面与伊斯兰世界相同或者相似。由于伊斯兰世界的积极争夺, 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广泛影响着中亚。近几年来, 伊斯兰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在中亚地区的合流, 对中亚各国的政局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如果中亚各国不能左右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发展, 该运动的衍生物—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 与泛突厥主义结合, 很可能蔓延至中国的西北地区, 将成为影响中国西北边境地区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并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陆上边界最为脆弱的部分之一。 三、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选择 ( 一) 以能源双轨战略为地缘政治合作的突破口 要充分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 从地缘战略的高度认识中国参与中亚地区石油开发的深远意义。我国在与中亚国家展开油气合作时, 可以实行“进出” 双轨战略。 “进”是指进口中亚石油和油品, 以缓解我国石油供求紧张的矛盾。我国进口中亚石油可采取直接购买或易货贸易的方式, 根据需要逐年调整或加大进口量。与此同时, 我国还可进口一些中亚的天然气。在开发利用中亚油气资源时,应积极支持并参与伊朗、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推出的修建一条从里海经伊朗北部到波斯湾的管道设想, 如果这条南向线路得以实现, 如果我国与哈、土两国的管道建设得以最终完成的话, 则中亚将与中东石油管道相连接,我国不仅能获得中亚石油, 还可通过陆路获得中东石油,可以大大缓解我国主要通过海洋运输原油的压力和“马六甲困局”。 “出”是指对中亚石油投资。积极参与中亚石油生产和经营活动, 并以此为契机, 充分利用中亚石油实现我国石油工业“跨国经营”的宏伟构想, 为发展外向型石油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 中亚经济不景气, 期待着国际资本的参与, 这为我国参与中亚石油投资提供了机遇。中亚各国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 油气深加工能力薄弱, 我国在参与中亚石油投资时, 可与其合资合营炼油厂, 直接或间接加工中亚石油, 部分用于国内消费, 部分可向国际市场销售。 对中亚石油采取“进一出” 战略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首先通过双方石油合作, 可以巩固和发展中国与中亚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国家关系; 随着双方关系的发展, 又反过来会促进石油合作,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双赢局面,从而带动双方其他经贸关系的发展。 ( 二) 发挥新欧亚交通大动脉的地缘战略价值 古代“丝绸之路”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 但“丝绸之路”的精神却永久地留在人类文明的记忆中, 再建欧亚大陆交通大动脉是各国人民的夙愿。 1990年9月, 我国北疆铁路与原苏联的铁路顺利接轨, 形成了继西伯利亚大陆桥之后, 又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更为便捷的铁路通道。这条大陆桥东起我国连云港, 西行穿越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和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抵达大西洋沿岸的荷兰鹿特丹和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之后, 中国与中亚、伊朗、土耳其已经达成协议, 将新欧亚大陆桥经伊朗、土耳其延伸至地中海和印度洋, 使这一网络进一步扩大。新欧亚大陆桥给欧亚两个洲际的经济合作提供了一条捷径,对于中亚国家来说, 新欧亚大陆桥是一条“希望之路”, 是中亚各国出海口的必经之路。中亚各国若要发展和腾飞,只有同周边国家尤其是与中国合作, 走向太平洋, 这是各国经济发展战略十分重要的一环。所以说, 新欧亚大陆桥对中国和中亚收益巨大, 对辐射国也益处不少, 大陆桥的贯通给中亚各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新欧亚大陆桥, 可以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与经贸合作; 伴随着输油、输气管道的修建和光缆的铺设, 新欧亚大陆桥将成为中亚各国资源优势得以发挥的绿色通道, 成为中国获取中亚甚至中东油气资源的“金腰带”, 成为中国与中亚发展21世纪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要纽带。 ( 三) 以“西部大开发”辐射带动中亚地缘经济 通过开发西部来形成区域之间的相对平衡, 同时与毗邻的中亚地区建立经济联系和合作, 具有特殊的地缘政治意义。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是21世纪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新的生长点, 理由主要是; 第一, 地理优势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有利的地理环境,随着中央政策向西倾斜, 西部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梯队, 其向西开放的地理优势凸显。第二, 资源优势互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面临能源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而中亚却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 从中国国内看,西部有自然资源, 东部有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资源,如能互相取长补短, 就能大大促进中国与中亚、中国东部与西部的合作与发展。第三, 投资优势形成。中亚里海地区目前正在成为投资点, 中亚的能源开发己成为吸引世界大财团的关注, 中亚在21世纪有可能成为国际资本的主要流入地之一。中国东部沿海的剩余资金以西部为桥梁流入中亚的趋势己经出现, 这必将大大促进中国西部的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因此, 坚持中国的西部开发、开放和发展, 是巩固西部边疆和确保西部安全与稳定的基础, 也是中国与中亚共同发展、繁荣和建设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支柱。西部的发展与强盛, 将辐射带动中亚地区的振兴和繁荣, 从而增强双边关系的整体实力。 ( 四) 积极推动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 推动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战略必要性在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将能配合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发展实行“两面夹击”。中国推动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 中国与中亚五国及俄罗斯均保持睦邻友好关系, 为推动中亚地区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 中国为中亚各国提供任何其他邻国无法提供的资源:即和东亚经济圈的融合以及便利的交通大动脉。最后, 中国和中亚多数国家已经签订了军事领域和边界裁军两项协定, 五国元首年会举行多次, 已经具备一个多边组织的雏形。由于中国经济与中亚地区各国有很强的互补性, 一个包括中国在内的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将大大弥补中亚各国经济台相似而妨碍经济一体化的缺陷,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也必将为中亚各国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各国领导人提供共同讨论的平台, 有利于各方的互相尊重, 谋求共同发展, 减少摩擦。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也必将加强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友好合作,化解地缘文化冲突。而中国和俄罗斯同时参加一体化组织可以带来更强大的声音, 增强中亚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缓解中亚各国对两个大国的其中一个独霸地区事务的担忧, 有效地避免中俄在该地区不同利益的冲突。 ( 五) 利用合作安全模式防范地缘不稳定因素 中亚在地缘政治意义上是中国的“后院”, 中国在中亚地区拥有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大利益。对中亚地区的事态, 不管将来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如何变化, 中国要确保在该地区的安全利益, 必须利用合作安全模式防范地缘不稳定因素, 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一是震慑和打击“东突”分裂势力, 堵塞国际恐怖主义利用中亚作为向中国进行渗透的通道, 防止“东突”势力与中亚地区的极端势力相勾结, 进而危害中国西部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为此,中国可以借助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多边合作平台, 全方位扩展其职能和作用, 全面加强与各相关国家在中亚地区问题上的合作。二是防止大国在中亚的军事争夺演化成对中国西部的直接安全威胁。美国军事力量进入中亚带来的地缘安全态势变化, 直接冲击的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战略定位,战略后方和战略前沿的地位、界限变得非常模糊。为了适应这种地缘安全态势的变化, 确保西部地区战略上的稳定性, 中国应该也必须成为中亚战略格局中的重要角色。三是避免中亚形势发展对中国能源安全造成重大冲击。关于中国战略资源海上运输通道极易受到封锁的安全顾虑和所谓的“马六甲困局” 问题, 已经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因素,因而作为战略资源来源和陆上战略通道的中亚地区对于中国就变得至关重要。通过与中亚各方合作, 以确保该地区的稳定, 无疑是中国未来努力的方向。 ( 六) 加强与俄罗斯、中亚等国的和平地缘外交 中亚地处中国和俄罗斯两大国家之间, 这种独特的地缘政治格局决定了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必须进行合作, 形成睦邻友好的西部周边关系。中俄作为在中亚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理应在维护中亚地区稳定、发展和繁荣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中国、中亚和俄罗斯相互合作的领域十分广泛, 潜力很大。但到目前为止, 这三边在地区性协作方面与各方所具有的潜力和实力以及所拥有的现实条件相比还有距离。中、俄、中亚在维护该地区稳定方面应建立一种更为有效和稳固的磋商机制和安全机制, 以及时地处理一些问题和提出地区性合作的建议。事实上, 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在边界谈判、边境地区裁军、以及增加该地区各国相互信任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今后还应继续保持这种势头。能源合作是中、俄和中亚各国发展关系的主要领域。只有共同协调与合作才能加深和增强该地区各方的相互理解、沟通与信任, 真正形成睦邻、互信、友好协作的西部周边战略互动关系, 才能抵御、消融和防范外部影响与侵袭, 从而才能确保中国西部的安全和稳定。 参考文献:略 |
|||
2021-10-22 9713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