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亚研究     
美国在中亚:政策、手段及其影响

美国在中亚:政策、手段及其影响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 2000年第2期 作者:王传剑

冷战的结束和原苏联的解体,使沉寂了多年的中亚地区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中亚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油气资源,不可避免地再次成为大国激烈争夺的场所,而在这场角逐当中,作为“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无疑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主角之一。同对欧洲、东亚、中东一样,美国同样也视中亚为“重要地区”,作为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并已制定出一套“雄心勃勃”的针对中亚的战略。正是以这一战略为基础,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中亚地区展开了强大的攻势。那么,美国在中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政策重心在哪里,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中亚的影响又如何呢?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中亚的战略地位与美国的全球霸权

(一)地缘政治中的中亚

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不仅是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要冲,还是大国势力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对此,英国著名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在将近一个世纪前就作出了“惊世骇俗”的论断:中亚是“历史上的地理枢纽”,过去是而且永远是全球最重要的地区,因而谁控制中亚,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控制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全世界!1991年苏联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在苏联时代被蒙上神秘面纱的中亚又重新屹立在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区。这不仅大大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而且使中亚地区在地缘政治和战略上的重要性再度凸显出来。

中亚地区的举足轻重之处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它拥有极为丰富的战略资源--石油和天然气。据能源专家们估计,即使不把里海的储量计算在内,中亚也是仅次于波斯湾和西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储积区,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能源库之一。显然,随着海湾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不断下降,掌握中亚战略资源的控制权,就意味着有可能主宰21世纪的国际能源市场,甚至把持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

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后文化因素以及勃兴的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增强。中亚是各种文化的荟萃之域和100多个民族的麇集之地,繁多的文化和民族在中亚各国以及地区周围跨国界分布,使这一地区极易受到邻近国家的影响,而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民族纠纷或教派冲突,则往往波及其他国家,甚至还可能引起有关国家间矛盾的激化。美国前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其《大棋局》一书中视中亚为“种族的大熔炉”,并将该地区称作是“欧亚大陆的巴尔干”似乎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中亚各国独立后,大国、强邻以及国际上其他各种势力无不纷纷利用各自优势,争先恐后抢滩这一地区,对中亚国家施加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影响,以便在这一地区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牟取中亚的地缘战略利益以及丰富的战略资源。正当中亚各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际,却又无奈地陷入了外部势力纷争的漩涡之中。

(二)中亚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

伴随冷战后国际战略格局的转变,美国的全球战略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调整,这一调整到克林顿第二任期时最终完成。在第二任期总统就职演说中,克林顿公开宣称,21世纪要成为“美国世纪”, “要在全世界维护我们的价值观和利益”,要“保持抵御恐怖和破坏活动的有力手段”,美国“将领导一个全部由民主国家组成的世界”。几乎与此同时,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上强调,“如果要使我们的利益在全世界得到保护,就必须保持美国的领导”来推动“民主化进程”。亨廷顿教授也作出了如下的断言:“比起一个美国在决定全球事务方面继续据有比其他国家更大影响的世界来,一个美国不占首要地位的世界将是一个更加充满暴力、更为混乱、更少民主和经济增长更困难的世界。维持美国在国际上的首要地位是保障美国人的繁荣和安全的关键,也是保障自由、民主、开放经济和国际秩序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下去的关键”。种种资料表明,美国的全球战略已经确定,这就是:以加强美国领导为核心,建立世界新秩序;以实施“两洋战略”为重点,与各国广泛建立伙伴关系;以推进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全球民主化”为三大支柱,建立“全部由民主国家组成的世界”。这一战略着眼于全球,着眼于21世纪,着眼于建立由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而“新秩序”的核心则是要谋求全球霸权。

美国的全球霸权需要通过一个明显地由美国设计的全球体系来实现。而在建立全球体系这一问题上,欧亚大陆则是美国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实际上,在目前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结构中,美国已经较为成功地控制了它的三个周边地区。在西面,“民主的欧洲”被视为美国在欧亚大陆必不可少的地缘政治桥头堡,而大西洋联盟则在欧亚大陆上直接确立了美国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存在。在东面,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安全网不仅最大限度地符合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利益,而且对于美国所追求的欧亚大陆的东部安全也发挥着重大影响。在南面,美国的中东战略不仅使其能源安全基本得到维护,而且继续保持着强大的军事能力和政治影响力。正是以此为基础,在建立全球霸权这一总目标下,美国不可避免地要高度重视中亚地区,因为它是把美国在西、东、南各个周边地带连为一体,从而控制整个欧亚大陆。

(三)美国全球霸权在中亚的政策重心

如前所述,与欧亚大陆各个周边地带相比,中亚地区的确有其特殊性。独一无二的欧亚大陆“枢纽”地位,使其成为任何一个强国控制欧亚大陆都必然要抢占的关键地区。而冷战的结束和原苏联的解体使其重新暴露在世界舞台之上,成为大国激烈角逐的场所,这又使中亚形势更具有复杂性。

对美国来说,这种状况既给它带来了机遇,又使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中亚地区政治上暂时出现的真空使美国势力有机会渗入中亚,以实现其称霸欧亚大陆的目标。而另一方面,美国不是欧亚大陆国家,与中亚地区相距太远,这一地缘上的劣势又使其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中亚地区的主导力量。因此,美国权衡利弊,在中亚实际采取的是一种被称为“既不统治也不排他”的政策。这一政策要求美国在近期内要成功地使用各种地缘政治力量,通过施展外交手段、建立盟友关系、有选择地吸收新成员加入联盟等手段,十分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政治资本,“协调”对中亚有重大战略利益的俄罗斯、中国、伊朗、土耳其等国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微妙的地区平衡,实现所谓的“政治多元化”。在这一阶段,美国所追求的,不是绝对排他的统治者,而是绝无仅有的中亚事务的仲裁者。进一步讲,美国在中亚地区的首要利益是:“帮助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保证全世界都能不受阻拦地在财政上和经济上进入该地区。”因为在它看来,“只有在油气管道和交通运输网络通过地中海和阿拉伯海以及陆地,把这个地区直接与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中心连接起来的时候,地缘政治的多元化才能变成一个持久的现实”。

但是,作为美国在中亚政策的追求目标,地区平衡的建立和政治多元化的实现虽然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实行起来却决非易事,因为至少从目前来看,中亚的事务还远没有到达美国人“一语定乾坤”的地步。美国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它的中亚政策的实行并未显得急功近利,而是在小心谨慎地逐步进行。概括地说,当前美国中亚政策的重心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支持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独立倾向,把它们纳入西方体系;“解决冲突”同开发石油资源同时进行,使之成为美国2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遏制和削弱俄罗斯和伊朗的影响,把这一地区列入美国的“战略利益地区”,使其逐步变为美国的势力范围,进而主导欧亚大陆事务,实现其全球霸权目标。正是以这一战略为基础,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中亚地区展开了强大的攻势,而所有这些行动,无一不使中亚形势具有了更大的复杂性。

二、民主攻势与“政治多元化”

(一)“中亚民主化”--美国中亚秩序的基础

像美国历届政府一样,克林顿政府的全球战略同样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既注重维护并扩展美国的现实国家利益,又力图维护并扩展美国的传统价值观与政治经济模式。1993年初克林顿提出的美国不仅要“为维护美国的利益而战”,而且要“为维护美国的价值观而战”的原则,被美国舆论称为“克林顿主义”。克林顿政府坚持将“全球民主化”作为其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力图建立一个美国领导下的“全部由民主国家组成的世界”。美国报刊甚至把克林顿称为“领导美国进行新的十字军运动的总统”。

为了实现“全球民主化”的战略目标,美国除大力巩固由“民主国家”组成的西方联盟外,还多方推动独联体和东欧“新生民主国家”实现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转轨,对坚持“极权制度”的国家则施加种种压力和制裁,迫其尽快向“民主制度”转变。当这一努力在很多地区已见成效的情况下,刚获独立的中亚又成了美国民主攻势的重点之一。

苏联解体前,中亚是原苏联的势力范围,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中亚具有很深的影响。苏联解体后,大部分中亚国家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却没有像美国所期望的那样全盘西化。其“民主”的成果并没有东欧国家显著,反而在有些国家出现了“个人专制得到加强的趋势”。应当承认,独立后的中亚在政治体制上确实存在着多种选择,但是美国认为,在中亚的政治发展道路这一问题上,有两种情况是它绝对不能容忍的。一方面,无论从安全还是从利益来看,美国都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中亚地区卷入“伊斯兰风暴区”;另一方面,从维持地区平衡进而谋取欧亚大陆霸权、主导欧亚大陆事务这一长期战略考虑,美国更不甘心该地区重新沦为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在美国看来,要实现其在中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将中亚国家纳入“民主国家体系”之内,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和“民主政治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中亚民主化”就成为美国谋求的中亚秩序的基础。因为在它看来,只有“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才能切实保障中亚国家的独立地位,从而有效地抵制俄罗斯主导中亚事务的企图,阻止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中亚形势的冲击,进而实现地区平衡和政治多元化的目标。

(二)“积极接触”政策

苏联刚一解体,美国即把目光投向了中亚。在初期,由于刚走上独立的中亚各国局势不稳定,美国并没有贸然直接插手中亚事务,而是借助“盟友”之手。但近几年,随着里海大陆架大量油气资源的发现,中亚地区日益成为大国角逐的舞台。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制定了咄咄逼人的中亚战略,并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开始对该地区进行直接干预,以填补这里的“政治真空。"

在政治上,美国采取的是一种双向的被称为“积极接触”的政策。一方面,美国派出大批高级官员访问该地区。另一方面,美国又大量邀请中亚各国的领导人访问华盛顿。苏联解体后不到半年,当时的国务卿贝克就穿梭于中亚各国,详细考察了这一地区。之后,美国高级官员包括基辛格、国务院开发署中亚地区署干事长巴克、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布热津斯基、美国国际开发署副主任达伊恩等人先后访问了中亚国家,与该地区各国领导人进行了磋商。近几年来,克林顿除了邀请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等中亚国家领导人外,还频繁邀请高加索地区的国家元首访问华盛顿,以谋求更深一步的接触。

在外交频繁接触的同时,美国还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以“提供经济援助”、“加强经济合作”等手段,加强在该地区的民主攻势。据报道,美国现在每年向中亚地区提供22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和改革起步资金”,而且国会在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中将把这一援助数字增加34%。最近,美国颇有影响的智囊团“传统基金会”也建议国会批准成立一个非赢利性质的基金会,以协调和资助美国企业界参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和立法进程。另外,美国还利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以提供优惠贷款为诱饵,附加先决条件,要求这些国家按美国的意志实行“改革”,鼓励它们摆脱俄罗斯的影响与控制,走“民主化”、“自由主义经济”、“政治多元化”之路。克林顿总统甚至表示,只要中亚国家能“推行改革”, “我们就和他们站在一起”。他还一再对来访的中亚国家领导人施压,要他们接受西方的人权观念和价值观念,实行“民主选举”和确保“言论自由”,从政治上、经济上把中亚纳入西方体系。

(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尽管美国的民主攻势在中亚显示了强劲的势头,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从长远来看,“美国的理想”与“中亚的现实”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碰撞。实际上,美国的“政治多元化”企图已经遭到了以俄罗斯为主的地缘政治力量的强烈抵制。

中亚地区对俄罗斯国家利益来说具有原则性的、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提供了俄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地区性大市场,而且是其南部的安全屏障。俄罗斯很清楚,在北约东扩的威胁下,如果任凭美国势力长驱直入中亚,将迫使俄在两个重要战略方向均受到西方的有力钳制,其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在西方的刻意施压下,俄南翼需要有一个稳定、友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制约的中亚,这也是俄日后恢复其世界大国地位所必需的地缘政治环境。俄有关人士指出,“如果任凭美国在中亚地区扩大影响,那么不仅东欧,就连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中亚也将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今后,俄罗斯应努力确保已获得的势力范围”。

一个时期以来,针对美国咄咄逼人的中亚攻势,俄罗斯采取了一些防守措施,如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签署了加深一体化条约;与中亚五国发表共同声明,重申要充分发挥集体安全机制的作用;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一系列军事文件,强调要加强共同防御对付独联体的“外来威胁”,并主动修复同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1997年7月,俄罗斯曾同阿塞拜疆签署友好合作相互安全条约。但在美国同阿结成“战略和军事伙伴关系”后,俄罗斯立即同亚美尼亚签署了友好合作和军事援助条约,规定两国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进行军事合作。 "俄亚条约”具有“结盟”的性质,它不仅是俄罗斯夺取外高加索控制权的重要一环,无疑也是对美国在该地区的政治攻势防御作出的一种强烈反应。

另一方面,尽管美国致力于“中亚民主化”的实现,但“民主”的效果却极为有限。从现在来看,中亚国家虽然并未走上“伊斯兰发展道路”,也没有置于某个大国的控制之下,但令美国失望的是,中亚各国同样没有完全按照美国的意图建立所谓“民主体制”,而是大多选择了一种介乎于民主体制与专制集权体制之间的政治模式--权威体制,甚至在美国视为中亚“核心国家”的乌兹别克斯坦,也出现了“如果没有权威主义就不可能保障政治运行”的情况,这不啻是对美国民主攻势的极大讽刺。

三、能源争夺与“利益均沾”

(一)能源争夺的背后

在对中亚发动强大的民主攻势的同时,美国也致力于中亚的能源争夺,并在这场争夺战中占据了极为有利的地位。应当说,美国之所以致力于中亚的能源争夺,首先是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据英国经济情报部门预测,从现在起到2020年,美国的能源需求将增长27%,而其国内石油产量则将不断下降:可能从1996年的每天650万桶下降到2020年的每天490万桶。因而进口石油在美国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相应地将从1996年的46%上升到2020年的66%。所以,如果美国想要实现石油来源的多样化,并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严重依赖,就不能放弃自由通向里海的机会。早在克林顿上台之时,他就在国家安全报告中将美国的经济安全置于其国家安全利益的首位。而鉴于能源对于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克林顿政府当然会不遗余力地谋求美国的能源安全。

但是,这似乎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它只表明了事情的直接原因。当我们把这一现象纳入到美国的整个中亚战略中来考察时,会理解到它的更为深刻的含义。早在1995年9月,美国《华盛顿时报》就发表过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文章说:“任何一国家都不应该垄断里海石油的出口”。前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则一语道破天机: "里海石油非同小可,它关系到原苏联各共和国能否不可逆转地脱离俄之大问题”。而到了1997年9月中,原国家安全委员会助手希奇拉·赫斯琳异常坦率地向参议院政治献金案调查人员概述了美国对中亚国家的政策,“美国政府正在设法促成那些油气蕴藏丰富的原苏联共和国独立,从根本上打破俄国对该地区石油外运的垄断”。由此可见,在美国大力推进中亚能源争夺的背后,不仅存在着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的推动,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企图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阻止俄罗斯控制该地区能源,削弱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实现其主导中亚事务的目标。可以说,与政治攻势一样,能源争夺同样是美国中亚战略实施中至为重要的一环。

(二)“利益均沾”--美国中亚秩序的前提

尽管“阻止俄罗斯控制该地区能源”是美国在中亚致力于能源争夺的目标之一,但在策略上,美国并没有采取“极端”的措施,而是提出了一种“利益均沾”的理论。因为美国知道,“将俄罗斯势力彻底逐出中亚”这一结果不可能出现,也不应该出现。

一方面,中亚地区各国与俄罗斯在统一的原苏联时期共存了70多年,彼此之间在经济、军事、安全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之深,在短期内是难以割断的。另一方面,美国要谋求由它占主导地位的中亚秩序,就必须确保地区局势的稳定,而“俄国在该地区发展中积极的经济参与对这一地区的稳定是必不可少的”。美国认为,虽然大国在中亚的能源争夺有利于维持地区平衡,但这种争夺不能超出美国中亚战略所能允许的范围。英国《金融时报》1997年9月1日曾刊登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大角逐结束了》. 文章毫不掩饰对于中亚地区将要重演大国角逐历史的忧惧,大声疾呼“国际社会尽快采取行动”,以“避免重演19世纪英国、沙皇俄国和其他国家争夺对中亚地区影响的大角逐”,指出“美国的政策是避免和积极阻止这一结局。在考虑和实践石油的地理政治学时,我们应当注意采取适合21世纪,而不是19世纪的方式”,因为“19世纪的那场角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零和’竞争。而现在所需要的则是其反面:使竞争的有责任心的参加者都受益”。

塔尔博特的文章无疑代表了美国的政策。正是以这一“利益均沾”理论为基础,在对待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战略问题上,美国坚持了“遏制”与“包容”的两手策略。一方面,美国竭力阻止俄罗斯霸权主义在这一地区的卷土重来,阻止在这个地区恢复俄罗斯的传统影响。美国的里海法律地位政策、运输线路的战略选择等无不是要削弱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传统垄断地位和地缘战略优势。另一方面,鉴于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也不得不在某些方面照顾俄罗斯的利益。美国“传统基金会”的报告就主张,美国应该保障,在高加索和中亚的石油开发问题上,“俄罗斯不应成为主宰,而只应是一个平等的伙伴”, “应允许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一道参与高加索能源的开发工作,那是它们的权利”。与此同时,美国从其长远战略利益考虑,同样鼓励西方国家在中亚的平等竞争。实际上,在目前中亚里海地区已经实施的能源开发项目中,美国及西方主要国家,俄国、土耳其、伊朗等国均已介入,形成了多方参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局面。这种局面是美国所乐意看到的。因为美国认为,作为美国中亚秩序前提的“利益均沾”的实现,将有助于维持地区平衡,有助于“政治多元化”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油气管道--一个并非纯经济性的问题

在油气开采争夺方兴未艾的情况下,决定中亚能源开发前景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油气运输管道问题,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由于油气管道线的选择不仅意味着沿线国家可以获得丰厚的过境费,而且,“谁控制了油气管线,谁就控制或主导了进入中亚地区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油气管道问题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经济性的问题,而成为某个国家在中亚地区获得地缘政治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正是由于这种考虑,“才使油气管道问题成为影响里海盆地和中亚的未来的主要问题”。

由于中亚各国均为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原苏联时期这里的油气出口都是通过俄罗斯的输油管道。即使现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三国的油气出口仍然主要依靠俄的输油管。因此,美国力争绕开俄罗斯开辟通往西方的输油管道,以打破俄对该地区石油出口的垄断局面。目前,它正积极支持开辟途径土耳其到达地中海的输油管道。这条管道从阿塞拜疆起,经格鲁吉亚到达土耳其进入地中海。为使这条不受俄控制的输油管线能够顺利实施,美国已经主动改善了与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的关系,并积极出面调解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冲突。目前,这一输油管线正在积极的筹划之中。

另一方面,虽然美国一再宣称石油出口权不能由已被列入“恐怖主义”名单的伊朗来控制,并因此一直反对伊朗提出的输油管线计划。但从1997年以来,美国开始调整对伊政策,并于1997年7月出人意料地宣布,“从土库曼斯坦经伊朗境内到达土耳其的天然气输送管道计划,不违反美国对伊朗实行的经济制裁,因此美国不会反对该计划”。对此,美国可谓用心良苦,因为俄土两国的天然气资源加起来占世界总量的60%,如果两国联手合作,就能控制国际天然气市场,美国宁愿让伊朗得便宜,也要摆脱俄罗斯。可见,美国的这一政策转变是基于国内外各方面压力而作出的一种务实选择。

四、军事介入与“制止动乱”

(一)“制止动乱”--美国中亚秩序的保证

中亚地处战略要冲,是各种民族、宗教、文化的“结合部”。这一鲜明的地缘特色,既使中亚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多样性”地区,也使该地区的安全形势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在这里,不仅民族矛盾难以消除,而且宗教冲突也屡有发生。在东部,塔吉克斯坦刚独立不久即陷入了内部纷争的漩涡。在西部,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围绕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冲突,目前虽已实现停火,但问题并未最终解决。在南部,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毗邻的阿富汗内战的峰火随时可能蔓延到这些地区乃至整个中亚。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威胁着该地区的安全和稳定,而且严重影响着中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在美国全球主义战略当中,有一种所谓“内外不分”的理论。它强调在今日世界上,“国内事务和国外事务越来越密不可分”, “世界上任何国家内部出现的麻烦都会牵涉到美国的全球利益,影响到美国的安全与繁荣,呼唤着美国的参与和领导。”在美国看来,中亚的冲突不仅影响到该地区能源开发的前景,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冲突“积累起来往往吸引更为强大的邻国的入侵”,从而导致某个大国在中亚地区获得地缘政治上的优势,而这却恰恰是美国所绝对不能容许的。美国认为,要确立其在中亚的主导地位,无论如何都要防止这样一种结局的出现。因此,阻止中亚不稳定因素的蔓延从而消除大国入侵的借口,就成为美国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制止动乱”也就不仅是扩大美国在中亚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成为美国所谋求的由它占主导地位的中亚秩序的保证。1997年7月21日,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在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发表演讲时将这一政策公诸于世,“解决冲突必须成为美国对该地区政策的首要任务,它既是能源开发的前提,又与能源开发同时进行”。美国的目的,就是要借“调解”地区冲突扩大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而在“维和”等名义下派进美国及西方军事力量,从而削弱和排挤俄罗斯的势力,建立美国主导下的中亚秩序。

(二)美国对中亚的军事介入

几年来,美国打着“军事合作”、“维护和平”的招牌,积极谋求对中亚的军事介入,而且其规模还有不断扩大之势。到目前为止,美国对中亚的军事介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军事合作”为名,频繁派遣军事人员对中亚国家进行军事访问,并签订多项军事协议。继贝克等一大批高级官员访问中亚地区后,1996年,美国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签订了军事合作协定,并许诺向三国提供武器装备和帮助培训军事专家。1997年,美国与阿塞拜疆结成了“战略和军事伙伴关系”,并已准备制定一项针对共同威胁的军事合作计划。1998年,美军大西洋总部司令、国防部官员等又先后访问中亚国家,仅哈萨克斯坦就与美国按计划进行了40余次的军界人员访问接触。美国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加强与中亚国家在军事领域的对话与交流。

第二,以乌兹别克斯坦为“突破口”,以哈萨克斯坦为“据点”,加紧对中亚国家的军事渗透和扩张。作为“抗衡俄罗斯和伊朗影响”的“唯一可靠的平衡力量”,乌兹别克斯坦与美国的军事联系在中亚各国中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今年,美国将再次扩大与乌在军工企业转产和对乌军官培训方面的援助,并表示愿意再次出资援助乌的武装力量建设。另一方面,由于视哈萨克斯坦为本地区抵制俄罗斯影响的屏障,美国与哈之间的军事联系也在逐步加深。1997年底,在哈总统和国防部长访美期间,美宣布哈为其在中亚地区第一个战略伙伴国,并与哈签订了1998年度军事交流合作计划。这表明,美哈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第三,以北约为载体,借口“维护和平”,积极推动在中亚地区举行联合军事演习。1996年8月,美国邀请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首次派兵参加了北约在美国举行的联合演习。1997年9月,北约在中亚举行了“中亚维和”联合军事演习,在此名义下,美军第82空降师500名官兵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从天而降,第一次踏上了亚洲腹地这块梦寐以求的禁区。1998年,北约又在中亚国家举行了4次军事演习,其中规模较大的有6月份的“战役系列98”和9月份的“中亚维和98" 。分析家指出,这些演习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因为通过演习,北约成功地在俄罗斯的战略“后院”撕开了一道裂缝,为它今后执行包括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在内的“维和行动”开创了先河,同时也为美国在中亚地区发挥军事影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军事介入的前景与中亚安全的隐忧

应当承认,美国及北约对中亚的军事介入在短短的几年内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而且就目前来看,还有进一步扩大之势。但是客观地讲,这种介入能否实现“制止动乱”的目标,却并不是美国“一厢情愿”的事情。因为军事介入的前景依然是不明朗的。

最大的阻碍仍然来自于俄罗斯。面对美国在中亚的咄咄逼人之势,俄罗斯已经采取了越来越强大的抵制行动。而对于北约在中亚地区影响的扩大,俄罗斯更是无法容忍。从静态上看,由于中亚具有的特殊性,俄在该地区军事和安全方面的主导地位目前尚无替代。比如在“中亚五国”中,除乌兹别克斯坦外,俄在其他各国都派有驻军;除土库曼斯坦外,各国又都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成员国。虽然北约已开始与中亚各国开展军事合作,但俄与各国间的军事盟友关系还将继续保持下去。而且中亚各国与俄罗斯联系甚深,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它们仍然更多地依赖着俄罗斯。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国对中亚的军事介入也就不可能无所顾忌,它只能在避免进一步刺激俄罗斯的情况下进行。

另一方面,美国对中亚的军事介入虽然以“制止动乱”相标谤,但这一进程的结果却有可能使该目标无法实现。因为尽管美国对中亚的攻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它却无法切实阻止在这一地区愈演愈烈的大国角逐。实际上,大国和地区力量在中亚的激烈争夺,已经成为该地区局势中一个突出的不稳定因素。阿富汗冲突之所以连绵不断,除了其国内力量争斗的因素外,还有外部势力的插手和干涉。美国为争夺中亚和控制中亚能源输出通道,同有些地区力量一道在阿富汗支持冲突的一方,俄罗斯、伊朗等则支持另一方。另外,美国和阿塞拜疆,俄罗斯和亚美尼亚分别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也会使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冲突的最终解决增加难度。因此,大国和地区力量的争夺,可能使旧热点难以解决以至重新爆发,还可能出现新的热点。而美国对中亚军事介入所带来的,也有可能不是“制止动乱”,而是动乱的进一步升级。这才是中亚安全最大的隐忧。


2021-10-22点击数/观注度 3867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