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五大新论
原创 石仲泉 毛邓理论研究
作者:石仲泉,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原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年第8期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特别是体现“七一重要讲话”特质内涵的五大新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主题”论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的丰富和提升,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丰富和推进。“四个伟大成就”论首次将党的历程明确为四个历史阶段,是党的历史发展到100年之际对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归纳的必然结论。“伟大建党精神”论是对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在精神层面的深刻总结。“两个相结合”论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大发展。“四个不可阻挡”论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持续接力奋斗。五大新论,既使党的百年华诞成为丰富的精神盛宴,也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党的百年历史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五大新论;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在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具有唯一性。中国共产党还会有数个百年华诞,但不可能再有2021年的百年华诞。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纪的人,很有幸能亲历这个百年华诞,一生一世难逢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无疑也具有唯一性。“七一重要讲话”的唯一性不仅在于时间层面,更在于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特别是体现其特质内涵的五大新论。本文讲的五大新论,既使党的百年华诞成为丰富的精神盛宴,也使“七一重要讲话”在党的百年历史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一个主题”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认知的重大提升和归结
“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讲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主题”,是“七一重要讲话”诸多新论的第一个新论,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丰富和推进。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产物,即中华民族千年盛世与百年衰败的“变奏曲”呼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她一经出世,就接过先进中国人在求索民族复兴道路上呼号的“振兴中华”的接力棒,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然而,中国共产党人对此的认知有一个演进、聚集和提升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概念的演进和规范
在创建之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李大钊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概念。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已成为走向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他向全国人民呼吁:“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民族之林的能力”;“我们要为大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最后一滴血!”在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前夕,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建立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提出的重要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尽管没有明确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称谓,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他制定的,并提出了“振兴中华民族”概念。现在规范使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称谓,是党的十三大报告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时首先提出的。随后江泽民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喻为“中国梦”。它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从而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凝聚力,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引擎。自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成了同义语,开始交汇使用。“七一重要讲话”在最后表达坚强决心时喊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的时代强音!
(二)党的百年奋斗目标的演进和深化
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但却是最早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设想的领导人。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形成的。它的最初内涵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用100多年时间赶上进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开始明确制定实现民族复兴科学发展战略目标。他首先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对百年奋斗目标做了最初战略安排。他先是在1985年提出:“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个思想是对20世纪60年代提出“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构想的具体化。两年后,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际,邓小平将“21世纪中叶战略目标”由“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调整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形成“三步走”发展战略。这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步明确了大致的时间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细化了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既明确提出我们现在讲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又将小康社会标准解析为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个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强化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明确提出确保到“第一个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具体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加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的丰富和提升
胡锦涛的多次讲话强化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今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十三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篇讲话是首次将此前讲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由“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去掉了“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提升。有了这次提升,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宣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过去没有的鲜明宣示。
正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知不断聚焦和建党90周年时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首次提升,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强化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知,呈现为“三步曲”。
第一步是习近平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在面向全党的重大场合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第二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大会主题明确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并且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归结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强调经过96年艰苦奋斗,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三步就是这次“七一重要讲话”提出本文所讲的“一个主题”论。为了实现这个主题,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庄严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四个伟大成就”论:党的百年华诞的最大寿礼
“七一重要讲话”提出“四个伟大成就”论,也有一个历史演进和提升的过程。
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我们党的伟大成就来定位,实际上是从党的十六大报告开始的。江泽民在强调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时,对每个历史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状况都进行了明确表述,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胡锦涛在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归结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第二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第三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在庆祝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更加聚焦党的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提炼出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并首次明确为三个“伟大飞跃”。第一个伟大历史贡献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它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第二个伟大历史贡献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它的意义在于,“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弱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第三个伟大历史贡献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它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年以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做了进一步聚焦和提升,将过去“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客观叙述,强化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怎么样”的主观自觉。党的十九大报告论列了三个“深刻认识到”的主观自觉。首先是“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其次是“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弱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再次是“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正是有了上述聚焦和提升,“七一重要讲话”在讲了“一个主题”之后,就论述为了实现这个主题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一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二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三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四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七一重要讲话”提出“四个伟大成就”论,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这是首次将党的历程明确为四个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虽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历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但是并没有明确这个新时代有多长时间。“七一重要讲话”十分明确地将21世纪中叶的两个战略目标的安排作为新时代的内容来论述,从而对新时代的时段有了清晰定位。党的百年历程包括四个历史阶段,既使对党的百年历史的认识有了权威依据,也使广泛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和研究宣传有了统一的规范要求。
第二,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七一重要讲话”,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述由“肩负起历史使命”这一比较带有客观性的叙述,提升到“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干什么和“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要如何去做,就更加强调了主观方面的自觉体悟。这是对党的历史主题聚焦后的必然走向,也展现、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具有“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是对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第三,“四个伟大成就”论是对此前关于党的历程在每个阶段“干了什么”表述的一次重大提升。最早是讲三个历史阶段实现了什么的朴素性表述,此后是讲“三件大事”,再后来提升为“三个伟大历史贡献”。这次“七一重要讲话”明确为“四个伟大成就”,是因为将党的历程首次定位为四个历史阶段,从而有“四个伟大成就”。前三个伟大成就是“完成时”(对它的表述语可能还会与时俱进发生变化),第四个伟大成就则是“进行时”。第四个伟大成就是动态的,直至21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在百年华诞之际已进入这个历史阶段,也初步展现了这一伟大成就的风采。因此,“四个伟大成就”论,是对党的百年华诞献上的最大寿礼!
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知以及对每个历史阶段取得成就表述的提升,由百年前的“奋斗目标”到百年过程中的“历史使命”,再到百年华诞的“一个主题”;以及“三件大事”到“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再到这次讲的“四个伟大成就”。这些变化不是随意的,而是理论逻辑认知演绎的必然结果,也是党的历史发展到百年对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归纳的必然结论。
三、“伟大建党精神”论:党的精神谱系的伟大创新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就是“七一重要讲话”中最引人关注的“伟大建党精神”论。
(一)“伟大建党精神”论是对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在精神层面的深刻总结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维度言,“四个伟大成就”论是对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的成就在实践层面的概括;从哲学本体论维度看,就是在物质层面的概括。按此逻辑,“伟大建党精神”论,可以说是在精神层面对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的成就的新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这部伟大著作中,精深地说明了自然界与人类的相互作用、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作用,以诗的语言讴歌“物质的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实际上是强调精神的反作用力。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直接论及革命精神对革命行动的反作用时说得很明确:“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中国共产党100年来能够从50多人的小组织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当今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领导中国革命,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靠什么?除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有一定物质支撑外,就靠强大的精神力量,就靠革命理想高于天,就靠坚定的信仰信念,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才有党百年来惊艳全球的成就。昔日积贫积弱、衰败凋零的破落景象,变成了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崭新面貌。习近平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使然。这是对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在精神层面的深刻总结。
(二)“伟大建党精神”论的基本内涵凝练了百年来党的先驱者和后继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接力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革命精神
“七一重要讲话”对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概括,意境深远、全面朴实、逻辑严谨、简洁明快。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大旗,为燃烧共产主义理想之焰而矢志不移。它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本源动力。自1840年鸦片战争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就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我们民族最好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一次次奋起,就是因为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先驱们头可断血可流,后继者们无私无畏奉献一切,都是因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贞信仰,矢志不渝。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执着以身许党许国之志,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责而不懈求索,历经艰难而在所不惜。它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主题精神。李大钊在建党之际就以“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担当,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党的主要创立者之一。夏明翰烈士也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卓越代表。他面对敌人的酷刑坚贞不屈,在就义前不仅挥笔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绝笔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而且在写给妻子的诀别诗中留下了“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这样坚守初心使命的遗墨。夏明翰正气凛然的就义诗和家书激励了无数后来人。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就是“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豪情胆略。它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不畏任何艰险的革命精神。党百年奋斗的革命救国、建设立国、改革兴国、新时代强国的波澜壮阔历程极其艰辛。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370多万人。如果从1840年以来算起,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烈士则高达2000万!“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感人事迹可歌可泣,说不尽道不完!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崇尚对党赤胆忠心的至诚,就是“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至高境界。它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秉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而为之百年奋斗的价值情怀。
中国共产党聚集了中华民族众多优秀儿女。凡是献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先驱者和后继者们,无不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楷模。
(三)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源、之魂、之纲
家有家谱、族有族谱,党也有“党谱”。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来革命、建设和改革征程的长期奋斗中构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就是“党谱”。
据称,各种媒体宣传的“精神”有150多种,形成炫目多彩、目不暇接的各种“精神”系列。对这些“精神”系列梳理分类,有反映党的革命历史进程的,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有反映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有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还有以英雄模范人物命名的,以英雄群体和先进集体命名的,以著名地区革命精神命名的,等等。经过梳理研究,找出其规律和特点,我们就能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
伟大建党精神与这些系列精神是什么关系呢?一言以蔽之,是源和流、魂和体、纲和目的关系。
第一,源和流关系。“伟大建党精神”概念虽然是这次“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但是它的四大内涵却客观存在了百年。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那时形成。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有了为它的初心使命而前仆后继奋斗的伟大建党精神。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斗争的展开,随着任务的扩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绵延不绝的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精神系列、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系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精神系列,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的精神系列。其他各种精神系列都是这个广袤流域中派生的,因而是它的延续、扩展和丰富。这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第二,魂和体关系。伟大建党精神是魂,囊括各种系列精神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体。各种系列精神的存在,无不依附于伟大建党精神这个根本,没有伟大建党精神,就没有这林林总总的属于各种系列的精神形态。党的精神谱系的各个精神的内涵无不是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衍生,正是因为有早已存在的伟大建党精神的那些内涵,才有了这些各种精神的内涵。魂之不存,体焉安活?魂之永在,体则永远生龙活虎!
第三,纲和目关系。伟大建党精神为纲,其他系列精神乃目,纲举目张,形成党的精神谱系巨网。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看,四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系列,就是伟大建党精神这个“纲”下的四个“目”,或者说属于它的“子系统”。其他系列精神也是目。“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后,红船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对两者应当兼容并包,不必以伟大建党精神取代红船精神,既可将两者等而视之,也可将两者看作纲目关系。就“等而视之”言,它们的内涵核心是相同的,只是表述上与时俱进了。就将两者视为“纲目关系”言,伟大建党精神的外延和内涵更宽广,不受地域名称和表达的时间因素的影响。一是它包含了党的两个诞生地,即上海石库门和嘉兴南湖。二是就党史分期来讲,党的创建时期并不只是指党的一大开会那短短几天,而是从1921年7月到1923年6月,即党的一大到三大,都属于党的创立时期。就此而言,可将两者定位为纲目关系。伟大建党精神为“纲”,红船精神为“目”。它是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精神系列的排头兵、领头雁。对红船精神的两重定位是历史形成的,不能简单的非此即彼,而应当亦此亦彼。伟大建党精神既是红船精神的当代版,又是红船精神的提升版。讲“等而视之”是当代版,讲“纲目关系”是提升版。
伟大建党精神自“七一重要讲话”提出后,已成为媒体头条。随着对它的深入研究和宣传,以伟大党建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将成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一门显学。
四、“两个相结合”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三个来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有几个来源呢?长期以来这个问题没有被提出。“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论。长期以来,我们主要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立之根。我们党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毛泽东思想就是这个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非常强调世界眼光,邓小平理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又增加了一个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路径。“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两个“相结合”,在党的领导人讲话中像这样鲜明地讲,过去是没有的。这一新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路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来源问题,具有重大的创新性。
(一)马克思主义能够并要求汲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发挥“批判的武器”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既是意识形态,也是文化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它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是完全崭新的世界观。它为何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继承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是先进文化形态。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里,除了吸收和改造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外,还有19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且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是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当然继承者”。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特质,说明它与许多民族的历史文明有着很大的包容性和共通性。
马克思主义能否与中华文化包容共通呢?从中华文化来说,它也具有广袤的包容性。世界文明有七八千年历史,但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变迁而没有中断,并在人类历史上独领风骚千年以上,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它能接纳和吸收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尽管与中华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但两者都有博大的汲纳性和包容性,使它们能够融合相通、共存共荣。就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着的理论”而言,在来到中华大地后也会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相结合,“吸收和改造”那些更能使之成为“批判的武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才能发挥改变中国面貌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功能。这既是它作为最先进的文化形态所需要的,也是它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汲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它根植于中国土壤,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和拥护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继承者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同时,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是吸吮中华文明的乳汁成长的,理应成为中华文明的传人。这样,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责任,就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实际,既包括中国的现实斗争实际,也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实际。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等都谙熟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深厚的“国学”底蕴,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就在探寻怎样将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得最好、成就最为突出者,是毛泽东。
毛泽东一生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从小就博览群书。他不仅用心攻读过“四书”“五经”等经典古籍,还读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思想家的著作以及浩瀚的史籍和近代时政著作。他不仅熟悉经史子集等主流经典文化,而且对非主流的草根文化也充满浓厚兴趣。他对许多历史典籍、诗词歌赋能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包括用马克思主义去解读和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毛泽东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用以帮助“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中共中央在1943年整风期间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共产党人必将继续根据自己的国情,灵活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
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延安整风运动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批判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使全党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共识。经过党的七大,终于将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抗日战争前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毛泽东思想——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方法,概括中国历史、社会及全部革命斗争经验而创造出来”,“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因而它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形成了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有很多好东西,但是也有许多毒素和糟粕。清理古代文化遗产,“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二是“批判改造,推陈出新”。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属于“民主性的精华”的许多好的东西,也不是拿来主义,而必须进行一定改造,即“批判地继承”。毛泽东说: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批判地利用。这个“批判地利用”,就是“推陈出新”,从而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三是“古为今用,百花百家”。毛泽东指出:我们继承中国的优良历史传统,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那些旧的形式给予改造,加进新内容,就能变成为人民服务的东西。这就是古为今用。他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不仅是古为今用的绝佳体现,也是我们党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发展科学艺术的重要方针。
(三)习近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两个相结合”论的提出
就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为什么习近平能提出“两个相结合”论呢?这与他个人的家庭教育、成长经历和文化学养有密切关系。他自述小时候所受的教育——他的母亲跟他讲岳飞之母为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的故事,他一直铭记在心。1969年下乡去陕北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习近平带了很多书,一有空就学习,历史知识丰富,村里人都赞他博学有思想。他进入高校学习和重新工作以后,在以主要精力投入工作的同时,仍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中外名著,既从反映世界文明的思想大家的名著中汲取营养,也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富矿中探宝来武装自己。他对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的重要典籍都能娓娓道来。他的许多讲话都引用古人的名诗、名句、名典及生动朴实的格言俚语说事论理,有质有文。他在党的2015年党十八届中纪委五中全会上讲了一番很动情的话:“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显然,这是他小时候铭记着的岳飞“精忠报国”的现代版。他还说:“‘诛一恶则众恶惧。’包公把‘龙虎狗’三具铡刀摆在开封府大堂之上,无论皇亲国戚还是高官小吏,谁敢以身试法,都毫不留情。反腐败斗争没有禁区,没有特区,也不能有盲区。我们要把反腐败利剑举起来、用起来,形成强大震慑。”“开弓没有回头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必须决战决胜。”这一席话,既体现了习近平的人民至上的思想,也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玉液琼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讲话和文章无不体现出关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学养。这说明他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独特的认知和深厚的情怀。在习近平的著述中,至少有这么四点非常突出。
一是特别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具有永久价值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说: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还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二是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三是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软实力。习近平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影响。
四是特别强调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习近平指出:当代人类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展的智慧,也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储存的智慧。传承的知识中积累了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因此,“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这里,习近平是在一般意义上讲人类历史文明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借鉴作用,然而同样适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上述独特认知和深厚情怀,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至一个新境界。“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两个相结合”论,是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深厚情怀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历史文脉言,“两个相结合”论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影响,也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路径的新思考。就此而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来源问题的重要发展。
五、“四个不可阻挡”论:展现了党对历史客观规律的坚定信念
“七一重要讲话”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违”,用了两个强力表述。一是前面引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再就是这里要讲的: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其实,“七一重要讲话”蕴含了“四个不可阻挡”。按实现“四个不可阻挡”的历史顺序言,首先应当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不可阻挡;其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不可阻挡;再次是实现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兴的不可阻挡;最后就是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的不可阻挡。下面对这四个“不可阻挡”分别论之。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不可阻挡”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七一重要讲话”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这里的“任何人都不要低估”,换句话说,也即“任何人都不可阻挡”!只是为了避免表述的重复,换了个说法而已。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不可阻挡,可从以下两方面看。
第一,中国共产党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志是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不渝地坚持通过“一国两制”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既定方针。1992年11月海峡两岸达成“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2009年6月底,实现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全面、直接、双向的“三通”。这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2016年5月以来,“台独”势力迅速猖獗,但党中央仍坚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多次声明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台独”分裂图谋。“七一重要讲话”强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再次表明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历史的发展虽不会一帆风顺,但一江春水向东流,条条江河归大海,是不可阻挡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设置了不可跨越的两条红线。一是对台湾当局设置的红线。如果台湾当局执迷不悟,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那就让他们领教一下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吧!二是对美国政府设置的红线。如果美国政府充耳不闻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肆意撕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践踏一个中国原则,明目张胆地支持“台独”分裂势力,那么如“七一重要讲话”再次严重警告的,中国政府完全有权利采取任何需要的手段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阻挡”是复归中华民族历史的本位
这是“七一重要讲话”以最直接方式讲的“不可阻挡”。
第一,作为中华民族载体的古代中国本来就是大国强国,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归历史本位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古代中国早自秦汉就进入盛世,曾以世界上的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千年以上,只是到了近代,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朽才衰败下来。但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腐朽封建统治者的革命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先进的中国人奔走世界,寻找强国富民的真理、求索振兴中华之路的努力也没有停止过。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就接过“振兴中华”的接力棒,展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忍不拔的斗争。前述“四个伟大成就”,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复归中华民族历史本位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二,进入新时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加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习近平首先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地比喻为“中国梦”。中国梦不仅是党和国家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凝聚力,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引擎。党的十九大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具体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就是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第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七一重要讲话”的这一论断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历史意义的高度概括。对这一论断可以这样看:
“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集中表现为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集中体现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它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主轴,总结了各方面形成的一整套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构筑起以“党的领导”为“根本制度”的包括各种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制度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集中体现为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强起来。科技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经济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至2020年底,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连续多年达到30%左右,成为全球经济第一大增长引擎。二是民生福祉不断强起来。至2020年底,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并且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军队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发生历史性变革。通过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改革军队组织形态实现人民军队力量体系的革命性重塑,加快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等,全军指战员的精神面貌有了巨大变化,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豪情加强军事训练,实战能力空前提高。二是全面从严治党使党的力量空前凝聚起来。强调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以德治党和依规治党,强化了全党对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据此,不能不说,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三)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复兴的“不可阻挡”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行”,不能只是对中国行,而应当对世界各国都行,特别是那些与中国国情相近的国家也应当行!否则,它就不是普遍真理。
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那么怎样认识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复兴的“不可阻挡”呢?这里,首先要回答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什么会发生曲折。对此应当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得非常清楚。他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两个方面做了言简意赅的说明。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这段精辟论述,既将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什么会发生曲折这一问题回答得明明白白,也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视野出发对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复兴的“不可阻挡”,做了高瞻远瞩的宏观回答。
习近平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段论述,不也蕴含国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复兴的“不可阻挡”吗!?这里关键的是要学会将马克思义与本国的现实和历史实际相结合,建设好能够得到本国人民拥护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实际上,从“七一重要讲话”中也可悟出这个答案。习近平“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角度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问题,指出只要举一反三、悟史明理,有的内容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复兴也具有可供资鉴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既不输出革命,也不输出社会主义,在对外关系上,完全尊重别国人民自己的选择。然而,就我们自己的认知言,只要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过一段曲折后迟早也会复兴,这是任何力量不可阻挡的。
(四)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的“不可阻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中之重,是怎样“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问题。习近平论列了九个方面“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以便“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这里的“远观未来”,对于党的使命言,至少有四个序列:一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二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三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是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前三个目标的“不可阻挡”,决定了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必然是“不可阻挡”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从理念、理论上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立伊始就写在最初纲领上的奋斗目标,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做了规范性表述: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习近平也反复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对实现这个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长期性的认识也愈益清醒。中国共产党人即使在最困难、最艰险的时期也“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就是对理念信仰的坚守和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终究会实现,这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是不可阻挡的。
第二,从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实践历程看,党的奋斗目标既有阶段性的也有长远性的,党任何时候都未忘记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社会主义因素也在不断壮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习近平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这种不断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是任何力量不可阻挡的。
第三,从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成就看,是在不断走向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既然早在百年前党的先驱者们就明确了党的最高理想,要为实现这个最终目标而奋斗;那么经过一百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使神州大地发生了令全世界惊艳的翻天覆地变化,距离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不是越来越远,相对于党的先驱们提出这个目标言,至少往前进了100年!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结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后,继续努力实现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就是不可阻挡的!
最后,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也是在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持续接力奋斗。“七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就是旨在使这个精神代代相传,既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而奋斗,也为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而奋斗。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包含这个要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为了实现包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在内的具体理想和目标而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和政治品格。其实,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作为制度(共产主义制度),是我们党的最终目标,需要持续接力为之奋斗;作为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则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起就具有的。党的先驱们所淬炼和后继者们所弘扬的伟大建党精神,说到底就是共产主义精神。那些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就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化身。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实际上就是号召全党弘扬共产主义精神,不断为作为制度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持续接力奋斗。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谁能阻挡!
“四个不可阻挡”是历史洪流,浩浩荡荡,汹涌澎湃!谁要逆历史洪流而横加阻挡,它定将被历史洪流所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