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片乱象,却把中国竖成了箭靶
原创 戎评说策 戎评
导读:其实抛开与美国的合作,远离“战场”的欧洲并不只是一个“帮闲”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欧洲本身也有对付中国的动力。这个逻辑和美国的战略遏制还不一样,具体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近期,围绕台海的一系列博弈日渐激烈,除了美日频频试探,欧洲也动作不断。
28日,窜访欧洲的台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继接触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后,临时增加访问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释放了非同寻常的信号;
29日,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执委会主席范德莱恩表态称,支持立陶宛与台湾互设代表处,强调成员国有权与台湾深化关系。如中国对欧盟成员国威胁、施压,欧盟将采取反击;
此外,根据台媒报道,欧洲议会议员下周将组团“访台”,并将会见台当局高层官员。
联想到上周欧洲议会通过的“涉台法案”,近期欧洲对华是一个炸弹接一个炸弹,与美国的打压升级相呼应,力度空前之大。
欧洲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卖力了?
其实抛开与美国的合作,远离“战场”的欧洲并不只是一个“帮闲”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欧洲本身也有对付中国的动力。
这个逻辑和美国的战略遏制还不一样,具体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首先,是建立“主权欧洲”的需要。
近十年来,欧洲可以说是多灾多难,先后经历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恐袭危机、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重重考验,刚退休的默大妈之所以评价极高,就是因为在之前的历次危机中充当中流砥柱,让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稳定住了。
但是大局是稳住了,欧盟这个抱团机制的根基却动摇了,内部各种冲突、分裂,民粹横行,主流政党颓败,队伍人心都散了。
这还不是最糟心的。
更糟心的是,随着特朗普祭出“美国优先”的大棒,在国际舞台上大搞唯我独尊那一套,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欧洲突然发现,原先游刃有余的国际秩序彻底变了,中美在那边大碗大碗地拼着酒,而自己居然已经不坐在主桌上了。
我欧洲好歹还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统一市场,怎么现在时代抛弃人连招呼都不打的吗?
内外压力之下,马克龙提出了一个“主权欧洲”的概念。
什么叫“主权欧洲”?
通俗点说就是,坚决维护属于我们欧洲的利益,我们要在大国博弈中更主动、更强硬,把在中、俄、美手中丢掉的主权,一点点地找回来!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欧洲不能继续保持全球优势,那就要敢于撕下遮羞布,把规则丢一边,把欧洲军建起来,把经济民族主义搞起来,以“玩家”而非“玩物”的身份,跟中俄美这些欺负人的大国玩一场权力的游戏。
是不是有种傻白甜·欧洲要变身钮钴禄·欧洲的感觉?
用荷兰首相马克·吕特的话说就是:
“在一个食肉动物的世界里,欧洲不能成为素食主义者。”
这个看实力的时代里,“食肉主义”确实更受推崇,所以马克龙“主权欧洲”的概念受到了从民粹主义者到欧洲国家的一致欢迎,也成了欧洲解百病的药方。
从2016年提出这一概念开始,欧洲的政治化倾向就越来越重,整个欧洲在政治理念上更加激进,经济保护主义也日益抬头。
某种程度上,欧洲的这种转变是被中国的快速崛起以及中美竞争加剧催化出来的,所以这个强硬的“主权欧洲”一大矛头就是对准中国。
从2017年开始,作为“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中欧关系的很多方面都被“泛政治化和安全化”了,比如围绕华为“5G”问题的辩论,比如对所谓战略基础设施和战略行业的“保护”,比如针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系列限制,比如加强中国投资的审查等等。
马克龙说:“最终在中国这个重要的问题上,我们实现了维护欧洲主权的目标。”
这就很赤裸裸了。
不过其实也不意外,一切都是为了利益嘛,所谓的欧洲主权,其目的就是为了找回欧洲失去的优势,也就是掌握“关键技术与战略价值链的竞争力”,从哪里找?只能是中国了。
比如电动车产业,现在已经成为了风行全球的一大趋势,而电动车的关键技术在电池,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则是在于产业链的布局,放眼全球,说到电池技术首推中美,但是说到电池技术+电车产业链,除了中国还有谁?
现在欧洲就认为,作为传统的汽车产业领导者,为什么这个“天选之子”是中国而不能是欧洲呢?
法国财长都直接说了:
“电动车完全依赖外国供应商是很危险的,尤其是依赖亚洲国家,希望在欧洲拥有整个产业链。”
这样的胃口越大,欧洲也好、印度也好,对中国就变得越激进,手段百出地想把中国好容易攒的这点家底搬回自己家去。
也不想想,中国的产业链是叠加了多少天时地利人和,是“希望”来的吗?
欧洲为啥喜欢打台湾牌?也是这个道理。
美国对华芯片禁运以及全球性半导短缺,让欧洲发现了台湾半导体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价值,台湾方面这次“出访”欧洲,就是打着“经济”的旗号,台湾经济现在又有什么能在欧洲打起大旗的?无非就是半导体了。
比如此次捷克邀请台湾“到访”,就是希望台湾的半导体能在捷克投资。
对此,“主权欧洲”的目标本来就是重塑欧洲产业链,自然是乐见其成的——这是支持欧洲国家甚至欧盟总部接受台湾“访问”的逻辑之一。
即便不成,大打“台湾牌”也能让欧洲获得对华漫天要价的优势,从别的地方再找补利益——这是支持欧洲议会通过“涉台法案”的逻辑之一。
再不成,在更加强硬保守的“主权欧洲”理念下,中国如果敢于反制立陶宛、捷克等国,欧盟也不得不出面护犊子——这是支持欧盟首脑力挺立陶宛的逻辑之一。
所以你看,欧洲最近的涉台动作,都是有迹可循的,本质上是在一个“大欧洲”的新框架下,与中国的利益竞争。
欧洲刻意针对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意识形态。
疫情爆发之后,我们和欧洲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在欧洲防疫物资紧缺的时候,是中国对意大利、西班牙及中东欧国家进行了支援;
在欧盟经济陷入低谷的时候,今年1-7月,中国对欧盟投资同比增长86.1%;
在全球供应链陷入危机的时候,中国制造的商品源源不断送往欧洲,中欧全年贸易额将突破70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很不错是吧?其实换个角度,未必是好事。
欧洲产业链在疫情中崩了,对中国的依赖加深,这说明什么?说明了欧洲产业链的脆弱,所以“我们必须降低对一些大国,特别是中国的依赖,需要强化战略价值链的欧洲主权。”
中国对欧洲国家进行抗疫援助,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试图利用美国不作为的力量真空,来发挥上升的霸权角色?”
你看受援国那么欢迎中国援助,难道中国不是在趁机分化欧洲,损害欧洲团结?
还有,中国一直在宣传对欧洲的疫情援助以及自己防疫政策的成功,又是为什么?
难道不是在利用信息战,宣扬中国的制度优越性,损害欧洲的民主价值,加剧欧洲的分化?
最最可疑的是中国的投资,特别是中国在中东欧及南欧国家港口、电力等战略领域的投资,中国人又有什么目的?
这些事如果是美国来做,那都是普世价值和自由市场的典范,中国来做,恰恰加深了欧洲对华的疑虑。
亲左翼的德国智库罗莎·卢森堡最近有个研究,主题是《明镜》等7家主要德媒对2020年中国应对新冠危机的报道,该研究认为,这些德媒的文章都是从特定的西方价值观和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强调“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对比,比较“哪个制度被证明是更好的”,以迎合“西方的想象和期待”,最后就“导致陈词滥调和恐惧的蔓延”。
本质上,欧洲对华的不信任,就是这样两种模式、两种价值体系的对立,就像欧洲人非常在意的“新疆人权问题”,对于欧洲人来说,不理解的怀疑,远比多元化地接纳更加容易。
说起来,这也有特朗普的功劳,正是他在位的时候,采用各种手段妖魔化中国,特别是病毒溯源政治化,将中国塑造成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敌人,让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一降再降,然后现在拜登又强化了这一点。
而欧美之间的叙事和认知是非常容易共通的,所以疫情发生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袭击亚裔的案件主要就集中在美国和欧洲,这种暴力袭击不止是治安事件,更代表了对华裔或者说中国的不满。
疫情影响持续不退,这种不满自然就变成了民意上的对立。
比如之前欧洲国家选举都不会怎么说中国议题,现在是必须说、使劲说,德国今年选举要批评中国,法国明年选举也要碰瓷中国,欧洲防疫政策失败了就更要说中国,而且跟美国国内一样,越反华效果越好。
前面提到的欧洲议会,为什么喜欢贴“反华”标签?就是因为这种“政治秀”在越来越保守的欧洲是有市场的,所以疆、藏、港、台哪个议题都喜欢出来挑事儿,现在台湾成了“热点”,去一趟台湾就能捞足了政治资本,在欧盟的大旗下还不用担心被中国报复,哪个政客不心动?
所以王毅外长27日访问希腊,传达的三个信息里有一点就是,希望中欧共促“文明对话”,“面对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欧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代表,应当加强对话沟通,促进理解互信,消除误解疑虑”,就是想解开这个症结。
老实说,很难,尤其是多数人过得不好的时候,仇恨远比包容更有市场。
当然,别看欧洲议会在那跳得欢,很多动作也只是姿态性的。
无论是强硬而保守的“主权欧洲”,还是发展模式和价值体系的对立,都没有让中欧关系太过跑偏,基本上是一边是摩擦和矛盾不断,另一边体现在数据上却经常是“再创新高”。
这也是目前欧洲面临的三大困境之一——与中国关系太紧密了,想疏远又疏远不了。
很有趣的是,明明前一步收紧了对中国投资的审查,下一步又能跟中国完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谈判,然后再下一步又冻结了这个协议,再下一步德法领导人又热情地说要加强合作。
是不是很分裂。
一方面,欧洲还没想好怎么跟中国打交道,算是“精神分裂”。谈起合作来深度依赖,说起对立来又没有具体的方法;随时有人出来秀肌肉,又随时有人出来示好,没有明确、统一的政策。
另一方面,一个松垮的欧洲很难达成共识,算是“意志分裂”。既有立陶宛这样把中国得罪到底的,算是严重破坏中欧关系吧,欧盟还不得不出手保它;还有匈牙利这样的,接连三次一票否决欧盟的涉港“声明”,“力保”中国的老铁,欧盟也无可奈何。
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盘算,很难拧成一条绳,这是欧盟体制的天然缺陷。
搞笑的是,之前中国跟东欧国家走得近,德国外长还指责过中国没有遵循“一个欧洲”原则,华春莹直接怼了回去:“啥叫‘一个欧洲’”?
全世界都知道,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欧洲”,即便有了一开会就挂28面旗子好像很有气势的欧盟,即便现在大喊“主权欧洲”自我感觉已经成为中美欧G3之一了,还是不存在“一个欧洲”。
现在随着默克尔下台,马克龙又限于国力以及法国国内那一地鸡毛,影响力有限,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如果再来一次危机,你说是“一个欧洲”可能性大些,还是“一个又一个欧洲”的可能性大些?
然而恰好,欧洲目前的危机可还不止一个。
眼前比较着急的,有供应链危机和能源危机。
供应链方面,体现在生活上就是超市没货卖了,不过欧洲人很有创造力,像下图这样把空货架都挂满了货物照片,看起来倒是欣欣向荣;在经济领域,目前欧洲领头羊德国的制造业产能已经部分熄火儿了,商业景气指数连续4个月下跌。
能源方面,欧洲之前又是新能源的步子迈大了,又是担心被俄罗斯掌控了能源安全,又是被美国掣肘能源管道的建设,在犹豫中能源供应和储备都给耽误了,现在好了,能源短缺叠加冷冬来临,不管是俄罗斯狮子大开口,还是生生给熬过去,欧洲人都得自己受着。
顺便提一句,欧洲能源短缺最严重的国家里面就有立陶宛,这里戎评想替广大中国网友问一句,你美国爸爸呢?
再说严重一点的,欧洲目前还有一个“英国危机”,一个“波兰危机”。
“英国危机”一方面属于脱欧没脱干净,对北爱尔兰边界问题存在争议,简言之就是爱尔兰是欧盟成员国,北爱尔兰是英国属地,两者的贸易边界问题存在异议,为此欧盟和英国是各不相让,欧盟甚至威胁要终止和英国的贸易协议。
另一方面,英法捕鱼权纠纷再升级,法国最近扣了英国一艘捕鱼船,被英国告到了欧盟,双方之前还部署了炮艇,英媒更是鼓吹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当然,比起“波兰危机”,英国这个其实都不叫事儿。
10月7日,波兰宪法法院裁定欧洲法院某些裁决对波兰不具管辖权,而且欧盟条约部分内容违反波兰宪法。然后现在的情况是,波兰认为欧盟“拿枪指着我们的头”,欧盟则已经开始动手制裁,冲突正在恶化,波兰脱欧的担忧已经在发酵,这个事件背后反映的是欧盟内部特别是东西欧国家之间不断扩大的裂痕,不管怎么解决,都将严重动摇欧盟这个组织的根基。
欧洲最严重的危机,还是这个冬季疫情的反弹。
尽管疫苗供应更加充足了,但是欧洲还是上周全球唯一确诊
病例激增的地区,事实上,欧洲已经连续三周出现病例数激增了。
在东面,东欧国家疫苗覆盖比例低,疫情最为严重,而在西面,英国的躺平政策导致疫情不断恶化,成了西欧国家疫情扩散的源头,这个冬季,欧洲的疫情情况或者会很严峻。
讽刺的是,欧洲现在火烧眉毛的问题一大堆,雪中送炭的竟然是中俄这两个“对手”和“敌人”——截至目前,中欧班列今年已经开出1万次以上,极大缓解了欧洲的供应链危机,而俄罗斯近日也增加天然气开采量,加大对欧能源供应。
反而是之前拍胸脯保证的渣男美国,因为中国开价更高,把原本要给欧洲的天然气卖给了我们的中石化。
你要是欧洲人你生不生气?
当然,这已经不是欧盟第一次看清“美国优先”的把戏,在美欧默契打台湾牌的同时,美欧关系已经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牢靠了。
要知道,“主权欧洲”并不止是针对中国一家的改变,其一大核心就是“战略自主”,对于中国,欧洲是疑虑加深,对于美国,欧洲同样在刻意保持独立性。
随着美国的衰弱以及“主权欧洲”意识的觉醒,欧洲对美国霸权的依附在减弱,欧洲并不像日本或者澳大利亚那样不论生死或是贫富都必须吊死在美国这颗歪脖子树上。
也正是有自己的利益考虑,在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下,欧洲并不认同“遏制”和“脱钩”这一套,所以欧洲决定在中美之间走“第三条路”,也就是“不选边”策略。
这个“不选边”的意义很大,不是说欧洲向中国迈出了一步,而是和美国的关系退了一步,这种“天然铁”的盟友决定“不选边”了,本身就意味着对美欧关系的某种“放弃”了。
想想看,现在欧盟国家里替美国冲锋的是谁?立陶宛!因为英国脱欧之后,美国在欧盟内部找不到代理人了,德、法等主要国家都是一边放狠话糊弄,一边继续扩大对华合作,对美国阳奉阴违。
而且欧美之间“脱钩”同样也是有民意基础,欧洲智库近期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欧洲人都认为美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崩坏”了,中国十年之内就将替代美国的地位,美国即便把特朗普换下去了,也很难重回“世界领袖”的位置。
特别是在阿富汗危机和潜艇事件之后,欧洲人对美国的信任大幅下降,甚至到了不相信美国在安全问题上能继续保护欧洲的地步,要知道,欧美关系的基石,就建立在欧洲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上。
所以最近挺有意思的是,欧洲在台湾这边搅合的同时,法国出来表态说AUKUS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法国“并不支持”,并认为对中国“不会有效果”,同时法国还说了,法国的印太行动并不会服从美国。
另外一件事就更有意思了,周二的时候,中法两国领导人通电话了,在罗马G20峰会和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即将举办的时候,两国领导人撇开华盛顿,先就疫情、气候、贸易、阿富汗、伊朗等国际大事交流了一轮。
尤其是考虑欧洲现在是法国在挑大梁,而法国还将在明年上半年担任欧盟理事会主席,这是在释放什么信号?
所以在和中国博弈的同时,欧洲其实也在和美国博弈,不再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转了。
毕竟对欧洲来说,解决问题、发展经济才是切实的,而在这两个方面,与中国的合作都不可或缺,所以,未来欧中关系可能会变得像更加紧密版的欧俄关系,也就是以合作为主,可以合作的领域加强合作,谈不拢的方面就各说各话。
事实上,当前也就是这样的:欧盟自己焦头烂额,还抽空向中国射几箭,但是又不射红心,更多偏向一种姿态性的表演,给国内民意看、给中国施压;但是在合作的领域上又不含糊,退一步就进两步,走一程又跑一程,年年争创新高。
嘴上都是主义,肚子里都是生意。
西方国家嘛,就是这德性。
戎评有话说:
《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天然有着普济主义、改变异端信仰的热情。要么归于上帝,要么归于撒旦,价值理念里偏向非黑即白的逻辑,如果你跟我不一样,那么我一定要改变你。
一直到几年前,欧盟还在试图“重塑中国”,并且保持了极大的“战略耐性”,可是我们的制度比他们坚挺。
而现在,美欧互相变成了对方眼里的“异端”,欧美看世界的角度不再一样了,对于中国来说,这就是机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因为价值观和发展道路的差异,欧洲与中国很难成为朋友。
在这一前提下,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面对美国那样的对抗视角,从务实的角度出发,政治关系归于政治关系,以强硬对强硬,经济关系归于经济关系,通过合作深化关联,同时因国施策,有针对性地分化“一个欧洲”,确保欧洲国家形不成对抗中国的合力。
欧洲可是我们“一带一路”的大棋盘,一个不偏离轨道的欧洲,才能保障中国的利益。
至于美国,欧美关系注定会在美国的衰落以及“美国优先”的逻辑下越走越远,所以大的风波是暂时的,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所以你看,所有问题的症结,兜兜转转都是美国,当美国和盟友们不再联合起来搞风搞雨,这个世界是会变好的。
用电影里的台词说就是——
没有帮派的时代,真好!
以上文章来源于戎评,作者戎评说策
张志坤:西方战略分裂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张志坤 云阿云智库•对美斗争
导读:总体而言,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仍然是一个集体和联盟性质的战略集团,这个集团内部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矛盾与斗争,尽管如此,但还远远没到可以造成战略分裂的程度。事实上,欧洲不是会不会站在美国一边,而是已经站在美国一边了;也不是对华行动能不能同美国协调一致,而是正在同美国协调一致采取相应的行动。
欧洲对美国的种种不满,彼此之间的矛盾与纠纷,经常见诸于各路媒体报道,给人们造成的印象,似乎美欧之间有怎样不可开交的矛盾冲突一般。这就是我等身居国内平头百姓的通常感受和惯常印象。
事实上,在中国在俄罗斯,许多人都抱有这样的期望,一直都有人广泛议论西方集团内部矛盾与分裂的话题,他们热烈盼望欧洲从霸权的桎梏下挣脱出来,因为这对中俄而言,不啻是一记福音。为此,有人不遗余力地寻找相关的蛛丝马迹,尽可能地夸张渲染这类所谓的“迹象”。前些日子,美国搅黄了法国向澳大利亚出售常规潜艇的军售合同,这件事如同一针兴奋剂,使一些人再次燃起了欧洲战略自主殷切期待,他们以前鼓噪过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也曾掀起过德国倒向中国的种种喧嚣,随着中美战略竞争日益深化,他们又强烈地寄希望于西方集团的战略分裂。
这样的希望尽管十分美好,但我们认为,实质却不过是镜花水月的幻梦而已。
一、关于他们之间矛盾与裂痕
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矛盾由来已久,资本主义体系内不同势力集团之间的争斗历久弥新,这是客观事实。但总体而言,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仍然是一个集体和联盟性质的战略集团,这个集团内部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矛盾与斗争,尽管如此,但还远远没到可以造成战略分裂的程度。这也就是说,在可预见的未来,西方世界仍将呈现为以霸权为首领的一个整体,而不可能出现两个集团并立并列的局面,未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仍然是一个板块,而不可能是两个板块。
对此,我们可以从“纵”“横”向两个方向进行比较。
从“纵”的方面来说,现如今西方集团内部矛盾与裂痕远没有帝国主义时期大,也不比殖民时期更严重。殖民时期,西方殖民者持续掠夺瓜分世界,为此狗咬狗;世界瓜分完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他们之间激烈地争夺世界霸权,为此先后引发惨绝人寰的二次世界大战,围绕前后二次世界大战,西方世界呈现空前严重的战略分裂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面对崛起的东方世界与第三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于共同的利害关系,面临共同生死存亡的考验,于是,在美国的主导下,他们结成新老帝国主义的神圣同盟,协调一致共同对抗共产主义。现在,对抗共产主义的冷战阶段已经结束了,但对抗新兴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又开始了。在这个问题上,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之间仍然具有相同的利害关系,从全球战略格局的角度而言,他们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彼此分歧,不会也不可能发生战略分裂。
从“横”的方面看,自从新霸权代替旧帝国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就一直唯新霸权的马首是瞻,搞垮苏联是这样,冷战后历次侵略扩张也是这样,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以及侵略南斯拉夫战争,他们一概都集体出动、合伙打劫。即便曾经出现一个戴高乐,貌似西方战略集团中的叛逆,其实也不过就是耍一点儿法国人特有的小性子而已。几十年的战略经验证明,联盟集团是西方的力量倍增器,他们都在从中受益而不是受害,尽管法国、德国等一些国家总要把自己打扮成一副很不情愿、委屈难受的模样,但实质上他们从内心里都很乐见西方的集体性扩张。所有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骨子里都拒绝被边缘化、沉沦化,因此他们都本能地并积极地抗拒“东升西降”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并将继续通过整体的集团力量来抗击狙击之,不可能有哪个或者哪几个国家真的从这个集团中挣脱出去另立门户。从这个意义上说,欧盟不过北约身上多长出来的一个赘瘤而已,并没有实质性的战略意义,所谓“独立”“自主”充其量就是做做样子,而根本不能当真做实。
没有分裂,所谓的欧洲战略自主就无从谈起。对于他们之间的矛盾与裂痕也就必须予以辩证和全面的估价,既不能无视,也不能夸大,既要看到他们之间在具体利益上的狗咬狗,也要看到这群狗历来集体狩猎的战略一致性、统一性,否则就难免要吃大亏。
二、中国、欧洲、美国三者之间的战略关系
为了彰显欧洲作为全球战略一极的突出作用,为了烘托世界多极化战略格局的浓厚氛围,现在有人祭出了中美欧三边关系一说,甚至还有人直接将其描述为“中美欧大三角”,俨然乎冷战时期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又再现重演一般。果真如此,那么在此概念与逻辑之下,欧洲就已经不是能不能战略自主,而是已经成为独立战略力量登上了世界舞台,如此一来,中国就可以在美、欧两大力量之间运用“三角”法则来纵横捭阖了。这样的说法现如今有相当的热度。
但笔者以为,现在就如此判定中美欧三者之间的关系过于武断,欧洲到底能否成为具有真实意义的战略实体,这本身就值得商榷。退一步说,即便如此,有关这三个战略实体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也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
01.首先,说一说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关系
中国和欧洲之间关系的内涵主要表现为战略影响、经济联系与政治价值。从战略影响的角度说,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战略影响与欧洲的战略影响,二者总体上是对冲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此消彼长。中国在战略上做大走强,将削弱包括欧盟在内整个西方世界的主导地位,相反,西方获得更大的支配能力,也将明显地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冷战结束近三十年的战略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此前一个时期中国著名的“韬光养晦”战略,从一个侧面看,其实就是西方战略压迫的结果。现如今中国越来越强烈地“有所作为”了,这也是中国做大走强地位上升的必然反映。在经济关系上,欧洲同中国之间确实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但经济关系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竞争性,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与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中欧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竞争性质也将越来越强烈,经济联系的双刃剑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某种意义上说,在欧洲的视角与经验下,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同他们过去所遭遇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经济矛盾似曾相识,甚至别无二致,而正是这些矛盾与冲突,最终演绎发酵成为他们之间的激烈战争。现如今中国的专家学者们基本上都只看到中欧经济联系的正向效果,而对这一联系可能产生的危机却不屑一顾,这也是一个危险的倾向。从政治价值的角度看,中国同欧洲之间的关系,说得轻一点,可能“道不同不相为谋”,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将集体保持同中国的距离;如果说得重一点,就是对立与对抗的关系,彼此都属于政治异教徒。
所以,尽管中国对欧洲并不构成直接的军事威胁,中欧之间也不存在地缘安全冲突,中国更不会赞助恐怖主义袭击欧洲或者支持其内部的动乱,也不存在任何形式难民涌入或者宗教输出的麻烦,但在上述三个视角之下,决定任何指望中国和欧洲成为战略之友的企图,都将成为缘木求鱼。
02.其次,说一说美欧之间的关系
美欧关系庞大复杂,概括起来说,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冲突
只要没有欧洲国家重新鼓起称霸世界的勇气与进程,欧洲和美国之间就没有根本和实质性的矛盾,彼此之间就不会发生战略层面的对峙与对撞。至于具体经济贸易上的纠纷纠葛,比如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向澳大利亚出售潜艇项目等,那是任何一个体系内部都难以避免的事务性矛盾。过去在大英帝国时期,英法、英德之间因为列强争霸而闹得不可开交,现如今这个矛盾早已经“钙化”、“结痂”,今天的英法德三国,单独拎出其中任何一个,不要说争夺与控制世界,连控制和左右欧洲都无能无力。
二是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深刻的共同点
人们都知道欧美是一伙,因为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太多了。欧洲是美国文化上的“根”,血缘上的“祖”,价值观上的“源”,而美国则是欧洲殖民所造就的孽子,也是欧洲列强全球战略遗产的继承人,这个最大最强的杂种寄托着西方世界的未来与希望,如果没有美国,西方在世界上的位置就将坍塌,就可能出现可怕的沉沦与堕落。
三是互相借重互相利用
如今的欧洲离不开美国的战略庇护,不要说乌克兰、格鲁吉亚、波罗的海三国等如何处心积虑地投怀送抱,就算法国这样的核大国,也离不开美国的支撑,因为如果没有美国,欧洲将重陷四分五裂的状态,法国就将如同历史上所曾遭遇的那样,变得岌岌可危。
整体而言,无论是影响与支配世界,还是对抗俄罗斯,欧洲都必须得借助美国的力量,简单地说,没有美国的保护,就没有欧洲的安全,甚至连对付土耳其都是这样。这已经成为欧洲战略安全的基本法则。
美国也离不开欧洲。抛开文化与思想价值联系不说,仅仅就现实利益而言,欧洲也是美国最大最有用的战略资产。没有欧洲,美国打不赢冷战;没有欧洲的配合与支持,霸权横行世界一切所谓“制裁”、“封锁”、“遏制”之类的把戏,都将流产泡汤。针对中国也是这样,历史上封锁遏制中国,离不开欧洲的支持与配合,现在以“战略竞争”的名义同中国打新冷战,更加需要欧洲鼎力相助。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在美国不管谁上台当政,他们都对此看得一清二楚。
03.最后,说一说这三者之间的战略互动
现在,中美欧貌似有点三边互动的样子了,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评价:
其一,构不成所谓的“新三边关系”
不管是不是真的有什么中美欧三边互动,但这三者之间都不能形成什么“新三边关系”,更不可能出现类似当年战略“大三角”一类的局面,如果有谁向着这个方向使劲的话,那将是严重而可怕的战略误判。
其二,欧美将站在一起共同对付中国
一些“专家”、“学者”从主观愿望出发,在中国舆论媒体场上起劲地宣扬什么欧美之间在对华战略上的分歧,卖力地兜售欧美对华行动不能协调一致的论调。在笔者看来,这等行径如果不是无知愚蠢,那一定是居心不良。事实上,欧洲不是会不会站在美国一边,而是已经站在美国一边了;也不是对华行动能不能同美国协调一致,而是正在同美国协调一致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完全被中国的一些“专家”“学者”搞乱、搞混淆了。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判定,在“战略竞争”名义下的中美新冷战中,欧洲将完全站在美国一边,至于具体在多大深度与广度上卷入具体的对抗之中,那就要要具体分析、因人而异了, 不同的欧洲国家将有不同的取舍。
其三,针对中国将扮演不同的角色
当然,不能不承认的是,即便欧美站在一起共同对付中国,但他们各自的角色、功能与方式也将各有不同,彼此将在对华关系上也有不同的扮演,欧洲将主要发挥劝说、对话的功能,而美国及其几个忠实走狗如五眼联盟及日本等,将主要发挥打击、威慑的作用,即中国人所熟知的,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演绎让人眼晕炫目的博弈双簧戏。
三、塑造全球战略新格局的希望在哪里
欧美分裂还是相当遥远的事情,指望欧洲成为塑造全球战略新格局的积极与推动力量完全不切实际。既然这样,那么今后的希望到底在哪里呢?
这里笔者要再次强调,联合欧洲是不切实际的战略幻想。中国同欧洲的联系,说来说去还是经济贸易上的那点事,这样的关系在战略层面根本靠不住。经济力量是塑造战略格局的物质基础,但国家间经贸关系不能决定或者左右彼此间的战略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经济关系不能支撑战略关系。譬如英国同美国,哪怕是一分钱的经贸联系都没有,但仍然无改于他们之间“父子”关系,还是上阵父子兵。对中国而言,中国同西方世界不管经贸关系上是否脱钩,战略上都将日趋对立对抗,中美关系是这样,中欧关系也是这样,这是总方向与大趋势。在这个问题上,切不可为庸俗的商人思维所左右,几乎把欧美的一切战略活动都诠释成为了生意,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相当一些中国人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只要有生意做,只要有钱赚,一切就都在所不计了。窃以为,如果让这等舍命不舍财的守财奴心态影响或遮蔽中国,那将造成十分惨重的损失。
当然,这不是说中国在欧洲就没有出路与活动余地。欧洲也分核心、外围与边缘几个层次,针对中国,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取舍,这就为中国周旋其间留下了可观的空间,也为浅层面的经贸联系提供了充分的容留。中国的活动空间有机会和余地就在这里,只能也只有在这里。
现在,欧洲整体上对中国的敌意越来越明显,北约也越来越明显地把矛头指向中国,越来越频繁地触角伸到中国周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能低估北约这个冷战僵尸所带来的威胁,也不能低估北约来到亚太的可能性。
因此,如何避免欧洲成为中国须直接面对的敌手,正日益变得越来越现实了。
广大第三世界的崛起发展当然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希望,譬如朝鲜、伊朗、巴西、墨西哥、南非甚至土耳其等,这些国家的发展壮大都将对欧洲起强烈地对冲作用,但这可能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可以说是远水不解近渴。
直接与现实的可能只有俄罗斯。中国对欧洲进行干预的能力和手段有限,可以施加影响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大。但俄罗斯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这一点中国无法比拟。不管俄罗斯在经济上多么疲软,任何时候也都能够把欧洲搅得天翻地覆,几百年来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现在,俄罗斯正在中东欧同美欧角力,几乎整个欧洲都被俄罗斯牢牢牵制,如果没有北约支撑,整个欧洲也不堪俄罗斯战略对手,何况现如今在边缘又隐约出现了一个战略“叛逆”土耳其。只要有俄罗斯坚挺在那里,欧洲面向中国的能力与成效就要大打折扣,所能构成直接威胁就将被极大地削弱。所以,中国必须在战略上充分借重和挖掘俄罗斯的潜力效能,这不仅是对美博弈的需要,更是制衡欧洲的需要。这里还不能不提及的是,通过俄罗斯这条陆上通道,中国还可以大力发展同欧洲边缘国家的陆上联系,使“一带一路”的欧亚通道得以切实的保障。
欧美不分裂,中俄应联合。中俄战略联盟的作用与意义实在太重大了,为此笔者已经说过无数次,这里不厌其烦地再重复一遍。
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很值得中国人警醒警觉:一是10月21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所谓《欧盟与台湾政治关系与合作报告》,公然鼓动欧洲和台湾发展政治关系,提出要把“欧洲驻台经济贸易办事处”更名为“欧盟驻台办事处”;二是不多与此同时,北约召开了各国国防部长会议,宣告北约要大幅扩大目标范围,将把对抗中国崛起纳入其中,宣告北约今后将同时对付中俄两国。
针对这两件事,据说中国外交部又进行了“严正交涉”,也发出了什么“正告”,但愿这些“强有力”的举措能稍许见效或者多少有点收益吧。
张志坤:成立澳英美新战略联盟说明了什么
张志坤 云阿云智库
美英澳三国组织成立了新的全球战略联盟AUKUS,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的战略事件,但在中国,舆论喧嚣热闹一阵也就过去了,几无下文。热劲既然过去,我们就不妨说一点理性而不大中听的话。
有关这个新的澳英美同盟,目前一般还难形成系统完整的观点,可能提出的只是点点滴滴的看法:
1、既是新东西,又不完全是新东西
AUKUS确实是具有新内涵的战略同盟,至于这个新内涵的具体和全盘内容是什么,大概只有这三个国家当局自己知道,外界目前所知只有一点,那就是冲着中国而来。
但是,这个新的联盟之所以能骤然间横空出世,并非平地起高楼,而是因为原来就基础雄厚,因为美英澳这三个国家原来就是铁血同盟,原来的“五只眼”联盟本就是霸权集团的核心与中坚,现如今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已。
因此,对于这个澳英美同盟,人们既要认识其新的一面,知道它是个新东西,同时又要认识其不新鲜的一面,只不过是霸权集团称霸世界惯用伎俩的延续而已。
2、同中国对抗压倒一切
美国拜登当局急不可耐地抖搂旧货底子,在这个时候翻箱倒柜并急不可耐地搞出这么个东西,只能证明其对抗中国急不可耐、丧心病狂的可怕心态,也充分证明,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与要害就是同中国对抗,这在美国已成为压倒一切的战略任务,美国全球战略一切行动都在围绕这个目标而进行中,所有其它事项都要为此让路,即便法国这个具有全球意义的战略大国,即便美法、澳法关系很重要,也照样不能例外。
3、可能发展升级为更大规模的联盟
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澳英美联盟也是这样,这个联盟现在只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但并不意味着今后依然还是这三个国家,他们可能要以此为核心为中坚,不断吸收更多的人参加进来。围绕这个核心,今后加拿大、新西兰两国将参加进来,进一步还有日本、印度,更远的前景还有菲律宾、新加坡、韩国、越南等。不仅仅这样,澳英美联盟还可能瞄准太平洋上那些名不见经传但却战略地位重要的岛国,如巴布亚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瓦努阿图、基里巴斯、瑙鲁等,将这些本来就在霸权战略体系之内的地方进一步在战略上开发起来,将极大地强化霸权对中国的全球战略遏制与围堵。人们经常议论所谓亚洲版的北约,上述发展将使这个东西变得触手可及。
4、中美战争的主战场是海洋
美国一直在设计与安排中美全面战争,现在看来,对于这场战争,美国立足于全球和全般范围来进行设计,并未局限于一地一域,也并未局限于西太平洋,而是全球策划全般准备,其主战之地很可能并不是南海、东海,而是广阔的世界大洋,因为全球大部分货物都通过海洋来运输,而中国对海洋的依赖尤其很严重,一是海上运输占中国海外原材料来源的大头;二是中国东南沿海在中国的战略比重太大,只要控制大洋,就能遥制中国近海,就能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带造成直接的威慑与打压。
5、美英澳三国对中国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攻击性
与成立 AUKUS相伴随并行的,是这个三个国家正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攻击性,他们针对中国的动作越来越大胆,挑衅的尺度也越来越大。澳大利亚装备核潜艇绝不是为防御,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潜艇是进攻性兵器,核潜艇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进攻性武器,澳大利亚瞄准中国装备这样的兵器,就是在准备对华一战,最近一个时期它的言行都相当猖獗放肆。英国不但将武装力量常驻亚太,而且还派遣军舰巡航台湾海峡,直接向中国叫板示威。至于美国,那更是不得了,虽然中美关系不睦,但来自美国对中国的各种指令却接连不断,什么中国不能干预航空公司购买美国的飞机,必须减少伊朗的石油进口,什么美国同要欧洲联手,不让中国获得最先进的技术,放慢中国创新脚步,还要扳倒IMF总裁,因为其“不以中国为死敌”,等等,可谓锋芒日益尖锐,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
6、一些中国人的估计严重不足
AUKUS横空出世引起全球强烈反响,但在中国的反映却耐人寻味,从现象上看,似乎就是一阵舆论热闹,期间还充斥乐观、轻松的气氛,概而言之就是“两论”流行:一是美国失败论,什么这是美国无可奈何的产物,成立 AUKUS造成美国“五只眼同盟”内部出裂痕,西方盟友离心了,他们互相不信任了,等等,总之将其诠释成美国走入战略困境的体现,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二是无害论,一些人信誓旦旦地断言这个东西没用,对中国不会有什么影响,浑然没有丝毫的担心与压力,相反认为倒是澳大利亚更被动更危险了,等等。更有甚者,还有人根本不管什么AUKUS,而是一门心思继续幻想中美重修旧好,重温旧梦……
笔者上述这些评价肯定都很不中听,因为这些话都不是赞歌,更不是安魂曲,很不对胃口。一些中国人需要不知道、或者装做不知道这件事对中国还有什么战略压力,甚至很多人还沉浸在胜利喜悦及中美关系缓和热切期望中。但笔者以为,AUKUS问世绝不是什么好消息。从理性的立场出发,中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有何等可以应对与反制的手段,以此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