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五大悬念
原创 路虎 智纲智库
导读:目前美国人口超过1000万的都会区只有2个,而中国已多达20个!到2035年,我国人口超过1000万的都市圈将会接近30个,而同期美国人口超过1000万的都会区仍然不会超过3个,只能望洋兴叹。
未来的区域竞争,将越来越聚焦在都市圈的竞争。
结合“七普”数据,智纲智库上海中心总经理路虎博士做了我国都市圈对比研究。透过本文,路虎博士将带我们一起洞察中国城市大洗牌的新趋势与新商机。
什么是巨国效应?什么是中国城市化的伟大奇迹?
请看一组数据对比:目前美国人口超过1000万的都会区只有2个,而中国已多达20个!
美国:2017年美国都会区(MSA)统计(注1):纽约都会区2032万人,洛杉矶都会区1335万人,芝加哥都会区953万人。
中国:2020年我国人口超过1000万的都市圈已经有20个。这是本文按照严格意义上的都市圈(即1小时通勤圈范围)的常住人口进行统计而得出的(我国城市群的概念过大,与美国的都会区没有可比性)。
到2035年,我国人口超过1000万的都市圈将会接近30个(注2),而同期美国人口超过1000万的都会区仍然不会超过3个,只能望洋兴叹。
而且,目前美国城市化率已高达82.7%,各都会区的人口已基本见顶,有的甚至负增长。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63.89%,到2035年将达75%-80%,届时城市人口还将新增约2亿,其中80%以上将涌进各大都市圈。
中国为数众多的“超级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的都市圈的史诗级涌现,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观。
展望未来,人口和产业将进一步向都市圈集中,都市圈将引领中国城市化的未来。
本文对我国主要都市圈进行了对比研究,展望了未来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并提出中国城市五大悬念:
悬念1:大上海何时能超越大纽约?
悬念2:深圳能成为大湾区龙头吗?
悬念3:谁将是中国“第四极”?
悬念4:强省会大战还将杀出哪些黑马?
悬念5:北方城市会继续下沉吗?
悬念1:大上海何时能超越大纽约?
纽约作为一线全球城市的标杆,是神一般的存在。
上海和纽约的差距有多大?
先来看小上海和小纽约的对比:
纽约市仅以上海市11%的土地、34%的人口,创造了1.78倍的GDP。
差距之所以如此悬殊,因为纽约是“世界之都”,有着全球最强大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全球最多的500强企业总部,除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和专业服务三大支柱产业,教育医疗、科技研发、创意产业等也很发达。
再来看大上海与大纽约的对比:
纽约都会区(MSA):面积1.74平方公里,人口2032万人,GDP为1.71万亿美元(2017年),人均GDP超过7.83万美元。
上海都市圈(注3):面积1.66平方公里,人口3791万人,GDP为0.82万亿美元(2020年),人均GDP为2.18万美元。
目前上海都市圈的GDP接近纽约都会区的1/2,而纽约都会区人均GDP是上海都市圈的3倍多。假设各自保持目前的GDP增速,则上海都市圈的GDP可望在2040年前后超过纽约都会区。
当然,这仅仅是经济总量的追赶。更深层次的经济质量、创新能力、城市能级和软实力,则是另一码事。
即使美国衰落,纽约未必随之同步衰落。伦敦就是一面镜子:英国被美国等新列强不断超越,而伦敦至今仍能与纽约并驾齐驱,控制着全球45%的外汇交易,以及黄金、白银、原油等大宗商品定价权,是全球最大的银行、保险、期货和航运中心,同时也是全球重要的文化、教育、体育和科技中心。
上海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排头兵,定位为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等“五个中心”。由于我国已经是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因而,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对上海来说已经水到渠成了,而成为全球一流的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还任重道远。
上海要成为全球一流金融中心,还取决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包括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科技创新中心似乎比金融中心好突破一些,然而其底盘是全球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与实验室,这也是我们相对的短板。
国家对上海寄以特别的厚望。2021年7月15日新华社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支持浦东“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再次把上海推向新时代的潮头:
1.“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在浦东全域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2. “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加快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
3. “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地”。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与离岸交易,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国际数据港和数据交易所,设立引进全球高端人才的“直通车”制度。
4. “扩大国内需求的典范引领”。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
5. “现代城市治理的示范样板”。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在强大的国家意志加持之下,大上海的雄心跃然纸上。大上海赶超大纽约将是中国跻身为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大国崛起势不可挡,时间在中国这一边。
悬念2:深圳能成为大湾区龙头吗?
这里所说的龙头,指的是成为绝对的龙头老大,深圳不仅超越广州,还要超越香港——这可能吗?
先来对比一下大深圳与大广州,即深圳都市圈与广州都市圈(注4),以下是2020年的数据对比:
从主要经济指标上看,大深圳已经超过大广州,但落差并不大,大广州只是略逊于大深圳。
广州这座城市向来比较低调。广州就像一棵树根扎得很深的千年古柏,其内在实力不可小觑。
广州仍比深圳强大的方面至少还有:
“千年商都”国际商贸中心优势
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
文化教育医疗中心优势
省会政治中心优势
国家中心城市优势
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
广阔的用地空间优势
就目前而言,说深圳已经超越广州还太早,准确地说应该是双峰并峙。
再来看深圳和香港的对比(2020年数据):
深圳GDP已经超过香港,但香港的综合竞争力与国际地位仍强于深圳。
香港的人均GDP是深圳的2倍,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深圳的2.8倍。
虽然香港经过前几年的折腾,旅游与购物天堂等受到一定伤害,但是,香港作为全球最好的自由港,其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依然稳固。而且,香港有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学。
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社会恢复稳定,重振了市场和投资者信心。
众所周知,香港的根本问题在于两极分化,阶层固化,产业上路径依赖,创新不足。另外,香港用地空间狭小,而既得利益阶层尤其是某些地产商操纵政治,导致城市用地空间的拓展严重受限,房价畸高不下。
因而,深港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
10月6日,香港特首《施政报告》发布重磅消息:要在紧邻深圳的香港北部建设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与深圳科创园区组成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北部都会区将成为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
后起之秀深圳确实生猛。而且,深圳最能代表“中国梦”。
“来了就是深圳人”,多么敞亮的一句话!
我本人就是在1998年从东北移民深圳投奔智纲智库的,后来被派驻北京和上海工作,现在仍频繁穿梭于几大城市之间,再结合身边一些朋友的感受,发现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确实能给人以很强的归属感。
从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间,深圳市增加了71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1万人,增速全国第一。
这十年间,深圳都市圈增加了1080万人,相当于每一年就凭空增加了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展望未来十年,深圳都市圈人口增速可能变缓一些,但无非是由极猛的增长变为较快的增长。本文预计,十年后深圳都市圈有望突破4000万人,超过东京都市圈(3700万人),将和上海都市圈争雄。
深圳最大的竞争力与潜力无疑在于技创新中心。深圳这片创业热土,成就了华为、腾讯、平安、大疆、比亚迪、华大基因、正威国际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还有众多的独角兽。
年轻的深圳还需要沉淀,还得向下扎根。
相信再给深圳二、三十年时间,补上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与实验室等短板,深圳必将跻身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东方硅谷”非深圳莫属。
目前大湾区的格局,是香港、广州和深圳三足鼎立。未来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长期保持三足鼎立,另一种可能性是深圳成为龙头老大。
随着华为、腾讯等世界级公司在深圳的崛起,后一种可能性有生成与抬头之势。
在远期,大深圳超越大上海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顶级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日益上升为战略思维与长期主义价值观的竞争。
悬念3:谁将是中国“第四极”?
以下是中国经济的三极(2020年,按都市圈统计):
“第一极”长三角:有五大都市圈(上海/杭州/苏锡常/南京/宁波),面积9.26万平方公里,人口1.15亿,GDP为16.38万亿。
“第二极”珠三角:有四大都市圈(香港/深圳/广州/珠中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人口8495万,GDP为11.27万亿。
“第三极”京津冀:有四大都市圈(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面积6.57万平方公里,人口6252万,GDP为6.71万亿。
谁将是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从理论来讲,成渝、大西安、大郑州、大武汉、大沈阳等都有可能成为“第四极”,分别带动大西南、大西北、中部和东北。
从现实来看,成渝最强,大郑州和大武汉次之,大西安和大沈阳再次之。成渝是两个都市圈的组合,其余都是单个都市圈,当然不在一个比较层次上。
“第四极”的竞争将在以下组合中开展(2020年数据,按都市圈统计):
成渝:面积6.27万平方公里,人口5077万,GDP为4.15万亿。
大武汉+长株潭:面积9.16万平方公里,人口4023万,GDP为4万亿。
“中三角”(大武汉+长株潭+南昌):面积9.88万平方公里,人口4648万,GDP为4.57万亿。
2010年-2020年十年间,成渝两大都市圈人口增加了857万,大武汉与长株潭两大都市圈人口增加了556万,“中三角”三大都市圈人口增加了677万。成渝的人口吸引力明显更胜一筹。
成渝的人口吸引力甚至远超“第三极”京津冀。京津冀的都市圈人口在十年间只增长了200万,还不到成渝的1/4。这当然和北京严控人口规模有关,而北方的相对衰落由此亦可见一斑。
多年来,成渝成为“第四极”的呼声最高,也最被看好,可能性也最大。不过,未来大武汉与长株潭组合保不齐就逆袭了。正如之前合肥等黑马城市的异军突起,谁又预料得到呢?
应该看到,即使按照最差的情况,大武汉与长株潭组合也会成为“第五极”,而且与“第四极”的差距不大。未来,我国将形成“第一极”与“第二极”处在同一个梯次上,而“第三极”与“第四极”、“第五极”处在同一个梯次上的新格局。
我国这“五极”,已经围合成一个巨大的钻石形结构,是中国经济的轴心区域,是大国崛起的压舱石。
密集的人口、产业与城镇,加上密集的交通网,尤其是能实现“时空压缩”的高铁网,日益把“五极”整合为一个强大的整体。处于这个钻石形结构中央的超级枢纽,无疑有着巨大发展潜力,这一区位优势不是地处西部的成渝所能比拟的。
悬念4:强省会大战还将杀出哪些黑马?
近年来日益升级的强省会大战,已使我国省会城市的格局重新洗牌。
看GDP增长,过去十年的GDP黑马是:合肥、昆明、西安、福州、贵阳、成都、长沙、郑州、济南。其中,除昆明和贵阳外,其他几个省会都已跻身万亿GDP俱乐部。以下是从2010年到2020年省会城市GDP排名的变化:
排名大幅上升:合肥(升6位)、昆明(升5位)、贵阳(升4位)、西安(升3位)、福州(升3位)、成都(升2位)
排名略有上升:长沙、郑州、济南、南宁、海口、兰州,都升了1位
排名大幅下降:沈阳(降8位)、哈尔滨(降7位)、呼和浩特(降5位)、石家庄(降4位)
没变或略降的:广州、南京、南昌、太原、乌鲁木齐、银川、拉萨等没变,杭州、武汉、长春、西宁等降1位
看人口增长,过去十年的人口黑马是:广州、成都、西安、郑州、杭州、长沙、武汉、昆明、南宁、合肥、贵阳。以下是在2010年-2020年十年间的省会城市人口增量排名(单位:万人):
人口增量很大:广州597、成都581、西安448、郑州397、杭州323、长沙300、武汉254、昆明202、南宁200、合肥191、贵阳166
人口增量一般:南京131、福州117、石家庄110、太原110、济南109
人口增量较小:沈阳96、乌鲁木齐94、银川86、海口82、兰州74、南昌60、呼和浩特58、长春30、拉萨30、西宁26、哈尔滨62
综合考虑GDP和人口两大因素,过去十年强势崛起的五大黑马省会是:合肥、成都、西安、郑州、长沙,另外两个比较亮眼的小黑马是昆明和贵阳。
合肥:黑马中的网红,之前长期存在感不强,却在国家科创中心、智能汽车等方面惊人逆袭,成为省会新偶像。
成都:GDP超越武汉不稀奇,居然还超越了杭州,实在是了不起,而且是我国第四个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另三个是上海、北京和重庆)。
西安:不仅跻身万亿GDP俱乐部,还是过去十年抢人大战的大赢家(在抢人这块,南方深圳第一,北方西安第一)。
郑州:当北方城市多走下坡路,中原英雄郑州反而能逆行,接下来将与大武汉逐鹿中原。
长沙:一直都很稳健,经济总量强于郑州,湖南人确实霸蛮。
昆明/贵阳:偏居西南,活在成渝两大巨头阴影之下,却有不俗表现。昆明面向东盟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贵阳凭借换道超车也有所突破。
未来十年,已经出现的黑马会继续狂奔,新的黑马还将涌现。
接下来,很多省会将参与国家中心城市争夺战。目前官方认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九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成都、重庆、武汉、郑州和西安。
谁将是第十个国家中心城市?
截止目前,至少有南京、杭州、长沙、合肥、济南、福州、昆明、南宁、南昌、沈阳、长春、乌鲁木齐等省会提出争夺国家中心城市。
山东省决定支持济南争夺国家中心城市,将青岛定位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辽宁省决定支持沈阳争夺国家中心城市,将大连定位为东北亚海洋中心城市。为争夺国家中心城市,大家也是拼了,这也使强省会战略强上加强。
国家提出东北振兴战略已有17年,而一亿多人口的大东北至今尚无一个国家中心城市。虽然不是有了国家中心城市这块牌子东北就立马振兴了,但是,对于士气低落的东北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
未来,强省会大战将会愈演愈烈,谁将是强省会大战中的新黑马,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悬念5:北方城市会继续下沉吗?
北方的相对衰落是众所周知的,北方人自己也一直在用脚投票。然而,“七普”数据一出来,还是让人大跌眼镜。
2021年-2020年十年间,东北地区人口减少1101万,其中仅黑龙江一省就减少了646万。
同期,江浙沪人口增长1807万,广东省人口增长2171万(全省达1.26亿人,超过日本),其中仅深圳一市就增长713万。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口大迁移,人们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人均收入水平的落差。
下图是四十年来我国“GDP十强城市变化”。除北京之外,北方的大连、沈阳、青岛,甚至包括直辖市天津,都先后被南方的苏州、杭州、深圳、无锡和南京等挤出前十强。
而且,越来越多的南方地级市在辗压北方堂堂的省会城市,苏州、宁波、无锡、佛山、南通、泉州、东莞、常州、温州、扬州、绍兴……
大家都说东北营商环境差,“投资不过山海关”云云。应该承认,东北的营商环境确实做得不够好,但还是被舆论给过度放大了。地域歧视和地域黑,恰恰是乌合之众最乐于起哄的事情。东北要扭转地域黑,最终还是要靠自身实力说话。
其实,“东北现象”不只东北特有。广大的华北和西北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所谓的“东北现象”。
北方落后的深层问题在于产业结构,也就是新旧动能转换迟缓。
南北差距会继续扩大吗?
北方会触底反弹吗?
雄安会带动北方的雄起吗?
天津会如其所愿成为北方经济中心吗?
东北特别是沈阳等大城市还能重振雄风吗?
一连串的大问号悬在北方人民的心头。
当我们回望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不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早在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南移的格局就已经形成了。
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短暂的几十年里,因地缘政治等原因,北方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先行了一大步,以至于1978年全国GDP十强城市中,北方城市占据了六席(北京、天津、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东北四大城市全部在列,那也是共和国长子东北的高光时刻。
改革开放之后,南方有先发优势,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到2020年,南方经济总量占比超过了北方,到2020年南方经济总量占比已达64%。
形势比人强。未来几十年里,南北差距继续拉大,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说北方城市还有希望,首先还是要看大城市——主要是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大都市圈。
就拿东北来说,要想守住基本盘,还能吸引和留住一些产业和人才,首先就必须做大做强四大核心城市(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如果连四大核心城市都集体塌陷,东北就真的没有希望了。相信东北必定会珍惜城市化最后十几年的黄金窗口期,竭尽全力做大做强核心城市。
近年来,北方城市能于逆境中强势突围的,当数郑州、西安等中原英雄,让人们看到了北方的希望。在这些强势崛起的大都市圈的拉动下,中原城市群守住了基本盘,而且未来可期。
随着全球能源原材料新一轮上涨周期,特别是贸易战与新冠疫情推动全球供应链的重大变局,北方或将迎来新机遇。知耻而后勇,天津、青岛、济南、烟台、唐山、大连、沈阳、长春等北方经济重镇的复兴,十分令人期待。
结语
结合我二十多年来在智纲智库从事城市战略咨询的实践心得,本文认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都市圈的兴衰,除了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基础等客观因素,更取决于以下主观能动因素:
首先是国家战略。如何取势借势,挂挡国家战略,如“一带一路”倡议、更高层次开放、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循环战略、文化复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双碳”战略等。
其次是政府意志。地方政府首脑能否找准自己的城市定位,聚焦得力的战略抓手,先做好谋划和策划,再落到规划和计划,而且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是创新突破。能否跳出GDP至上和传统招商引资的思维惯性,勇于推进发展模式创新和新旧动能的转换,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大力激发企业家精神,唤起民众千百万。
四是城市营销。是否重视城市软实力,提升城市魅力,通过有效传播刷新社会认知,做到秀外慧中、近悦远来。
一言以蔽之,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成败。
城市大趋势与新格局,不仅关乎国家与区域的竞争,更关乎我们每一个组织与个人的命运与抉择。
一场史无前例的超级城市浪潮正在汹涌而来,你准备好了吗?
注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