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中美关系:美国在华软实力的瓦解与“大脱钩”

中美关系:美国在华软实力的瓦解与“大脱钩”

原创 Chairman Rabbit tuzhuxi

兔主席 20211006

导读:但无论如何,美国再如何示好,“脱钩”的大趋势也是无法避免的了。而且真正的、更重要的脱钩,并非经济上的脱钩,而是政治上的、理念上的、制度上的、意识形态上的“脱钩”。

前段时间,习主席与拜登通话、孟晚舟归国……中美关系当时似有缓和迹象,至少在拜登期内,似不会更进一步的恶化。记得在孟晚舟归国当晚,朋友圈就可以看到有朋友说,中美关系会不会稳定一些了,处在向好的轨道上面。后来,人们也希望从中美政府释放的信息里,寻找蛛丝马迹的积极信号,以图证明这一点。但近日,台海、贸易战等又重新成为焦点,看上去中美关系在拜登任期内也是好不到哪里去了。国庆档期,《长津湖》上映,也在朋友圈刷屏,更勾起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

中美关系何去何从?

笔者的看法是比较悲观的。笔者认为,在未来十年,到十五年,甚至二十年的时光,中美关系不会很好,且还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这个巨大的风险,不仅仅是脱钩,而且是冲突,甚至大规模的封锁和制裁。

再者,现在常说中美“脱钩”。脱钩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彼此减少对对方依赖的动态过程,但完全“脱钩”是不现实的,毕竟中美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联系如此之深。未来,在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产业链/供应链、资本/投资等领域,仍将维持紧密的联系,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多领域依旧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能也做不到“脱钩”。但尽管如此,不妨碍中美两国各自努力,尝试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里,减少对对方的经济依赖,使自己不致受制于对方。方法是,要么更多的依靠自己,要么寻找能够替代对方、政治上更可靠更亲密的盟友。此一动态趋势,即经济领域的脱钩。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美国通过文化输出、经济融合、强势的政治文明与价值观,在中国培育了一大批对美国颇有亲近感的知识群体,使得相当一批人对美国抱有某种天真和理想,成为拉近中美关系的桥梁(甚至是一种将中国推向美国的力量),在经历了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香港问题、Trump赤裸裸、无底线的反华政治,美国国内政治的百般丑态与各种国内矛盾,美国伪善、双标、不负责任的外交政策,以及美国朝野及民间“反华大共识”之形成,使得许多中国人对美国的一点理想发生破灭。他们不仅仅很难再在政治上相信美国对中国的友好、善意、真诚,而且不愿因为自己的天真和善意,最后反受到美国的侮辱和损害(“一朝被蛇咬”)。此外,很多人也看到了美国制度、美国模式、美国价值存在的种种缺陷,看到了美国政治的无能,无法再像从前一样,把美国看作某种理想化的道德制高点、、制度制高点乃至未来的方向,在精神上经历了美国“灯塔”之幻灭。这种信任、信心、信仰一旦被击破,就很难再修复。

美国的许多娱乐文化和生活方式在中国还是受到欢迎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吃喝拉撒,和美国人反过来喜欢中餐一样。但是美国作为一个政治文明,对于中国的政治吸引力下降了。美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自毁长城”,瓦解了自己辛辛苦苦在中国构建的政治软实力与精神基础,将中国人民彻底推到了自己的道路上去。不特如此,美国通过自己的努力,还为自己构建了一个最难对付的竞争者。

中国人是很热情、充满善意,有许多理想主义的,甚至有一些幼稚与天真(“我们把你们想太好了”)。中国人总是希望通过热情和努力,换得外国人的认同,获得自己在国际上的一席之地,获得自己应有的尊重和地位。对于友谊,我们一定予以最大的回馈(“朋友来了有好酒”)。中国历代领导人也都非常重视与美国的关系。看2017年我们在北京高规格接待Trump访华,无处不在表现自己最大的诚意。回看八九年邓小平会见美国特使Brent Scowcroft时的讲话,令人感触:“中美两国之间尽管有些纠葛,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分歧,但归根到底中美关系是要好起来才行。这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请特使转告布什总统,在东方的中国有一位退休老人,关心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才行》)。直到最近领导人与拜登通话,仍然在表现这种积极的善意。

但另一方面,中国又有许多的负面经验。这就是中国过去一个半世纪、两个世纪痛苦的近代经验。帝国主义/西方骨子里是看不起我们的,只要我们不与他们一样,只要我们不对他们臣服,只要他们看到我们强大起来,他们终究是要来围堵、打压、欺负、伤害、损害我们的。他们不会允许我们强大,不会允许我们与他们平起平坐。如果我们强大,那与他们就“必有一战”,这是不可避免的。

过去几年的经历,中国人的理想主义幻灭了,负面的历史经验抬头了。对人性和大国政治本质悲观的现实主义抬头,取代了理想主义。人们重新用现实主义的思维武装头脑,解释现状,预测未来。对中美未来斗争的预期如此强烈,使得它必然成为某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从一种可能,变成实然,甚至应然。

中美出现的问题,责任首先在美国,将中国妖魔化,视中国为苏联帝国政治的翻版,把中美矛盾看作意识形态斗争与冷战的延续或升级,并对中国发起了实实在在的攻击(从贸易战,到华为/孟晚舟)。中国人一旦被激怒,就会激烈地反弹,其行为反过来似乎又印证了美国的成见,对美国更激烈的行为推波助澜,两方交互螺旋上升,合力在朝着更大的矛盾迈进,冥冥之中,似乎都在谋求以某种更加激烈的方式来化解、消解被认为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对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来说,中美两个大国的关系处不好,对大家而言都不是好事。

笔者认为美国国内政治与社会矛盾是无法解决的,一定会把矛盾输出、外化,转移到中国。这是结构性的,不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更加激烈的反华政治将轰轰烈烈地来到。中国可能只有几年的缓冲期。

“丢掉幻想”之后的中国自然相信,一定要加速发展自己,一定要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一定不能受到美国及其所构建的国际生态体系的牵制与钳制。未来,但凡有一点喘息的时间,我们都要加速发展自己,以时间换空间,争取更大的“独立自主”。

在2021~2024年Biden执政期间,中国甚至有一个小的窗口,可以用两三年时间去解决一些积聚已久的行业问题及经济问题,遵循新的发展理念,找到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便更好的应对未来。社会内部的有机和谐及“安全垫”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共同富裕”的提出。

但无论如何,美国再如何示好,“脱钩”的大趋势也是无法避免的了。

而且真正的、更重要的脱钩,并非经济上的脱钩,而是政治上的、理念上的、制度上的、意识形态上的“脱钩”——中国的新一代知识群体不再奉美国制度为圭臬,摆脱其“精神上的控制”,找寻和践行属于自己的道路。这种“脱钩”,是美国政治文化与价值在中国自我瓦解的结果,但也会引发美国对中国更大的不信任、怀疑和敌视,催生更大的反华政治,同时更进一步的将中国推向历史的另一边。

最后,要指出的一点是,说政治和文化上的“脱钩”,并不是说中国所构建的价值与制度与美国一定是“对立”的、“互斥”的,不是说中国就要否定美国。笔者以为中国所构建的价值观是具有更大包容性的,能够把美国价值观的许多部分“包进来”——独立自主、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对繁荣的向往、对个人潜力释放与价值实现的向往、对个人尊严的向往、守护家园与爱国主义、让人民的意志和意愿能够成为指导国家政治与政策的方向(民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等等。这些都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常被用来描绘美国精神。中国并不否定这些价值,我们甚至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找到这些价值。中国与美国的区别仅在于,中国不会片面地强调或突出某一种价值或某一对关系;中国尝试用和解、和谐而非冲突或互斥的方式解决这些矛盾。

综上,笔者以为,中国正在构建一个视野更广、更具包容性的政治文明,中国在提供一种新的现代性,一种经历迭代、更加高维的政治制度与治理模式。它融入了同时来自于东西方的文明要素与传统。

也许也正因为我们是折衷的、更加包容的,更加“高维”的,更加复杂的,所以我们可以理解美国,但反过来却不能——美国无法理解中国。

它只能用自己的低维方式(即各种形态的斗争政治——无论是阶级、宗教、意识形态还是种族/民族)去“降维”理解中国所做的一切,认为一切都是权力政治、利益、野心、斗争,按照自己的模版去丑化、妖魔化中国。自大的美国就好像始终在看一面镜子。当美国拿着镜子看苏联时,看到的其实是自己,但确实和真苏联也没有太大区别。所以美国不自知:自己看的原来是一面镜子!当它拿着镜子看中国时,以为又看到了真实的中国——但实际上它看到的还是自己——美国。

最悲哀的,莫过于,中国足够关注美国、了解美国,能够相对比较清楚的看到美国,并与自己做出对比;而美国却非常自大封闭,永远在看镜子,把自己的行为和理念投射到全世界,认为所有国家都和美国人的逻辑一样。他们自认为看到了真相,满足于自己所见,对挖掘真相却没有兴趣。

在这样的信息不对称下竞争,美国的优势地位必定会在未来几十年里逐渐减弱与消退。


2021-11-5点击数/观注度 3335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