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美国是怎么走上霸权之路的? |
美国是怎么走上霸权之路的? 原创 观雨大神经 观雨大神经 导读:美西战争震撼了欧洲列强,一个大家印象中的“化外蛮夷”突然跳上帝国牌桌,把桌子前那个岁数最大的老爷大卸八块,简直是“礼乐崩坏”,然后其他人还拿他没什么办法。一时间欧洲列强如芒在背,“美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中国在历史上从未对海外进行过扩张,但如今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却一直被西方国家视为威胁,而且无论我们怎么解释都改变不了这种偏见。 其实西方国家持有这样的偏见和我们自身的行为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他对别人做出的判断,往往是基于自己的历史经验而非客观推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己度人”。 “我以前是怎么做的,你今后大概率也会这么做。” 西方国家有他们自己的历史经验,所以要理解这些偏见的源头,就要了解一下他们自身的崛起历程,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无疑就是美国。 01 躺平美利坚 今天如果我们摊开世界地图来看一下,就会发现美国领土的分布范围非常的广阔。 比如说经常派出军队来找我们麻烦的关岛军事基地,这个岛离美国有9800公里,距中国只有3000公里,但它居然就是美国的领土。 更奇葩的是,加勒比海上那个和美国不对付的国家古巴,它的境内居然一直存在着美国的一个军事基地:关塔那摩,那也是美国的地盘。 除此之外,还有贝克岛、威克岛、波多黎各...等等这些遍布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岛屿,它们也都是美国的地盘。 那么这些地盘是怎么来的呢?美国一个北美洲的土财主,怎么就成长成了一个横跨大洋的大帝国了呢? 这还得从一百多年前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军官说起。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这场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不过也锻炼了很多年轻的军官,海军少校乔治.杜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杜威在内战结束时已经当上了一艘军舰的副舰长,此时他还不满30岁,未来前程似锦,建功立业的舞台似乎就要轮到他上场。 于是杜威踌躇满志,时刻准备着从副舰长升级为舰长,以后还要升级为舰队司令,指挥一整支舰队出海作战,成为家喻户晓的国家英雄...想想就令人激动。 然后国会老爷们一巴掌把他拍醒。 美国联邦海军在南北战争结束时本来已经拥有了各型舰船700余艘。结果战争一结束,国会就对着海军一顿猛砍,仅用5年时间就把海军舰船总数砍到52艘;基本都是老破小不说,很多还是后勤辅助船。 美国躺平态度之坚决令人叹为观止,杜威现在不要说当舰长了,连舰都没了。 十九世纪的美国人在军事建设这个事情上颇为“小富即安”,陆军平时能少养就少养,打仗了再临时征召志愿兵;至于海军,那更是能削就削,毕竟军舰维护起来要花老鼻子钱了。 这还不算完,海军不仅在数量上粉碎性骨折,在技术上还要自我阉割。 美国本来是蒸汽铁甲舰的开创者,然而国会却规定今后的美国海军只能以风帆作为主要动力,非必要不烧煤。这当然不是为了碳中和,而主要是因为国会老爷们觉得烧煤太贵,免费的风动力他不香吗? 于是在其他大国海军纷纷沿着美国开创的蒸汽铁甲舰道路前进时,美国自己的海军却越来越低碳环保。 (1889年服役的美国海军芝加哥号巡洋舰,仍然保留了繁琐的风帆结构,完全落后于时代,技术水平还不如同期的大清北洋水师) 美国海军坚持消费降级十几年后,终于如愿以偿的全面落后。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欧洲随便一艘现代化的铁甲巡洋舰就能单挑整个美国海军。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美国海军就如同一家死气沉沉的公司,整天考虑的不是怎么发展,而是怎么裁员。 对于志存高远的青年才俊来说,进到这样的组织算是倒了八辈子霉,很多和杜威同龄的战友在这个时候干脆脱掉军装,下海赚钱去了。 不过杜威这个人和别人不太一样,他对平民生活不感兴趣,做梦都想当战斗英雄。所以尽管郁郁不得志,他还是选择了在海军里待着,不忘初心,迷茫地守候着一个虚无缥缈的希望。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虽然海军的舰是少了,但同时人也少了,再加上杜威自己的坚守,最终他还是获得了升迁,在1870年的时候成了舰长。不过想去战场建功立业是看不到什么机会了。 面对海军的堕落,美国人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国际眼光,关心的只是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对海那边的事情没啥兴趣。 另一方面也和人们对海军的理解有关,按照当时世界对海军的主流看法,它确实对美国没什么用。 长期以来,各国海军的主要作用是辅助陆军和守护贸易航线。比如说如果要去攻打某个国家,那么海军就要负责把陆军运过去登陆;在平时,则要维持贸易航线和自己殖民地的秩序。 而美国眼下并没有攻打哪个大国的企图,他们也没有什么殖民地和贸易线路需要守护。所以对于他们来说,随便整几条军舰打打本土周围的海盗就差不多了。 如果不是一个传统列强的搅局,美国这个小日子恐怕还会一直过下去。 02 “老炮”的威胁 西班牙,十六世纪的全球霸主,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殖民帝国时代的开创者。刚才提到的那些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岛屿,原先大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他们海军的名号更是如雷贯耳,然而帝国争霸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西班牙在十六世纪末一度想要摧毁英国,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被英国海军胖揍,从此一代帝国就走入蹉跎岁月。 到十九世纪初,西班牙又挣扎着振作了起来,并且抱上了法国的大腿,结果不幸又一次碰到了英国海军...这次更惨,被揍完后的西班牙海军主力尽失,直接颓了。 随着国力的衰微,西班牙殖民地的规模也越来越没法看,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他们的殖民地只剩古巴和菲律宾,以及非洲的一小块地方。这个国家早已不是什么霸主,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老炮”了。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西班牙人再怎么颓废,那也是“殖民帝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帝国牌桌上还是有他的一席之地的。 这就是江湖地位,“老炮”虽然早已虚弱不堪,但是道上的朋友见了还是得叫声大哥。 这么一对比,美国的地位就比较捉急了。 十九世纪末,通过南北战争完成实质统一的美国在经济和工业发展上一飞冲天,1894年,他们的工业生产总值超过英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家。 不过尽管经济数据亮眼,却没什么人看得起。 为什么呢?因为你弱啊,帝国牌桌上的大佬们都是有拳头和殖民地的,你只是有几个臭钱而已,谁认识你啊。 本来这对于美国来说也不算个事,反正他们也不关心美洲以外的地方。但是这些老牌列强的触角偏偏还搭在了美国的家门口,这就让美国人非常不爽了。 比如说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它距离美国仅200多公里,被称为“世界糖罐”,是世界上重要的蔗糖产地。因为离得近,它在经济上和美国关系密切,美国人也有大量的生意和投资在这个国家。 然而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明明已经老朽无力,但仅仅是因为资格老,就占据着江湖中的关键位置,末了还要教导年轻人一番:年轻人不要太气盛。 靠抢劫起家的西班牙可不是什么好说话的主,美国与他们经常在古巴事务上产生纠纷,而每次两国关系一紧张,美国人就尴尬的发现自己没有拿得出手的军舰,于是每每就只能息事宁人。 然而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憋屈的日子实在太多,美国人终于觉得不能再这么过下去了。 咱这咖位得支棱起来啊,得让这些老头子们重新思考一下座次的排法。 但怎么才能把咖位支棱起来呢? 看到这里我们会觉得这很简单啊,既然没有给力的军舰,你去造不就得了?又不是没这条件。 其实这最终还是会涉及到一个海军观念的问题。 因为和西班牙的冲突只是偶尔发生,而军舰造出来了就得天天维护,美国人一想到烧钱就犯嘀咕。 所以如果不把海军的账算明白,就算政治家们被列强逼得允许造舰,那也一定是犹犹豫豫,扣扣索索。 03 造舰到底有什么用? 这些蒸汽铁甲舰这么昂贵,搞来到底值不值?就在人们对海军的定位陷入困惑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1840年出生。他和前面提到的杜威一样,都是海军军官,不过和杜威不同的是,他对当英雄没兴趣,更喜欢蹲在学校里搞理论研究。 而正是这个不太乐意上战场的书呆子,搞出了一系列海军著作,彻底解决了“海军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个根本问题。 不同于大多数美国人“偏安一隅,岁月静好”的心态,马汉认为现实世界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就算有也只是暂时的。在他眼里,这个世界的基调永远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放弃海军、长期龟缩是不行的;自己不强起来,迟早会被列强海军打进来。 因此马汉认为国家必须依靠海军向海外扩张,输出军力和影响力,以此维护海外利益,这样才能不被历史淘汰。 在这个思路下,马汉提出了经典的“海权论”。“海权论”的理念可以这样来概括: 海军不是谁的附属,也不是殖民地的巡逻队,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要通过一支强大的舰队来控制海洋。 建造海军的投入虽然巨大,但是一旦你控制了海洋,那么你就将获得巨大的收益。相比之下,对海军的这些投资不过是九牛一毛。 而强大的舰队如何去控制海洋呢?很简单,只要你有能力在某片海域上战胜或封锁对方的主力舰队,那么这片海域就归你了。 一句话:搞海军,你得攻出去啊! 马汉虽然生在海军并不发达的美国,但他的理论一问世就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他后来在出访英国时甚至还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亲自接待;德日等其他列强更是把马汉的著作列为全军的必修课。 这些列强闷头搞了几百年的海军,直到遇见马汉才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造这么多军舰。 这个场面可以说是“天不出马汉,列强海军如长夜”。 不过马汉的横空出世也造成了一个后果: 在马汉理论的指引下,各国海军的发展就开始卷起来了。原来各国造舰基本上够用就行,现在造舰要比对手更大更强才行了。 而美国也如梦方醒,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自己这么有钱还会被人看不起,也终于想清楚了海军的开销其实不是成本,而是赌桌上的筹码。 有筹码在,才有机会赢得更多的利益。 于是国会老爷们总算不再心疼煤钱,开始允许建造真正的蒸汽铁甲舰。 不过因为起步太晚,美国海军的纸面实力到1894年甲午战争的时候才跟日本差不多,1895年的时候才造出自己的第一艘万吨级头等战列舰:“印第安纳”号战列舰。 该级别铁甲舰的纸面实力与欧洲列强的一等战列舰相当,美国共造了三艘。 虽然这个时间是晚了点,但是作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国,美国的军舰发展很快就展现出厚积薄发的势头。 针对“印第安纳”级航速过慢的问题,美国很快又设计了提升航速的改进型:“衣阿华”级战列舰。该舰干舷更高,更适合远洋航行。 该型战列舰美国只造了一艘。 以上四艘万吨级的精锐战列舰成为了十九世纪末美国海军的核心支柱。 此外船厂里面还有一大批已开工的战列舰在排队建造,工业大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美国海军下起了饺子。 此时美国海军的主力阵容除了刚才提到的四艘万吨级战列舰外,还包括四艘6000~9000吨级新造的重装甲战舰。共计八艘主力舰: 除了8艘大型主力舰外,美国还拥有16艘中小型穹甲巡洋舰。 于是美国海军总算有了能拿得出手的装备,只是这些装备一时半会还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1896,在军队里坚守了一辈子的杜威晋升为海军准将。在荣幸之余,杜威还是有些怅然若失,因为此时他已经59岁了,眼看就要到强制退役的年龄,至今还没有机会指挥舰队打过仗。 一个人只有站在属于自己的战场里,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这个战场。 一年后,美国海军部来了一位新的副部长:西奥多.罗斯福 这个西奥多.罗斯福的身材有些发福,并非我们熟悉的那个二战时期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不过这两个人之间确实存在亲戚关系。 具体来说,西奥多.罗斯福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兄。(西奥多.罗斯福在下文中简称“罗斯福”)。 罗斯福并非军人世家出身,但他在大学的时候就结识了马汉,并成为了他的脑残粉。从政后他便一直努力把自己往海军系统的方向折腾,终于在1897年如愿被时任总统麦金莱任命为海军部副部长。 不过这个职位虽然听着很唬人,但其实是个闲差。 因为此时的美国海军虽然在装备上已经初具规模,但在作风上还没有完全走出躺平的状态。 不仅总统对海军不感兴趣,连海军部部长自己都对海军没啥兴趣;而且既然总统不关心,这位部长也就乐得轻松,干脆长期称病,连班都懒得上。 只要罗斯福愿意,他也能过上这种悠哉悠哉的“体制内生活”。 然而我们刚才说过,罗斯福是马汉的脑残粉,他花了十几年时间迈入海军部的门槛,不是来泡茶养老的。 此时部长的不理政事正中罗斯福的下怀,他正好越俎代庖大权独揽,成为了海军部实际上的掌门人。 罗斯福坚信美国将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根据马汉的理论,要做到这一点,靠的正是海军的主动出击。 于是这位副部长盘点了一下美军当前这套8艘主力舰+16艘中小型巡洋舰的海军阵容,这就是他手中的“大棒”。 盘点完后,他觉得这根“大棒”已经足够粗壮,是时候让那些欧洲的老家伙们重新考虑一下江湖座次了。 不过牌桌上英法德俄这样的资深大佬目前还惹不起,美国得先找一个软柿子掐一掐,最好是一个和自己有过节的软柿子。 环顾四周,西班牙瑟瑟发抖。 这位欧洲老炮虽然凭借资历仍然在帝国牌桌上占据着一席之地,但从实力上来说早已是个破落户。他们现在连万吨级战列舰都造不出,大一点的战舰就得靠买。 这下大棒和柿子都已经准备好,接下来就是等待一个契机了。 04 古巴惊雷 前文提到过,美国和西班牙经常因为古巴的问题产生纠纷,因为古巴不仅在地理上离美国近,在经济上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美国对古巴的态度不说是朝思暮想,也至少是梦寐以求。 不过大家都是体面人,虽然大棒在手,但美国人也不是一上来就动粗。他们之前有花720万美元“豪购”阿拉斯加的先例,这一次也想先用钱来解决。 于是美国人挥舞着1.3亿美元的钞票,殷切地向这个欧洲老炮问道:大哥,卖古巴吗? 应该说相对当年对阿拉斯加的出价,美国这次对古巴的出价还是充满诚意的,1.3亿美元的价码差不多等于20个阿拉斯加,按当时的汇率折合1.8亿两白银,差不多顶得上大清按《马关条约》赔给日本的2亿两。 这可不是小数,它已经相当于西班牙几年的财政收入,西班牙如果肯收下这笔钱,就能买下和维护一支强大的舰队。 然而西班牙大概是被别人喊大哥喊久了,心态比较飘,完全没有去客观评判双方的实力差距和自己的真实处境。在美国的诚意出价面前,他死活就是不卖。 丛林世界里可没有法官给你主持公道,在这里倚老卖老是没有前途的。而且退一万步来说,就算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公道,那首先考虑的也应该是古巴人民的公道。 西班牙做出这样的选择,其下场注定会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你不卖,美国是肯定要来抢的,而他们举起镰刀的第一步,是疯狂“造舆论”。 1895年,古巴爆发了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第二次起义,在这几年里,美国媒体孜孜不倦地宣传古巴义军的英勇和西班牙殖民者的残忍,甚至不惜杜撰了很多故事出来。 再加上西班牙镇压起义的同时还波及到了美国侨民和美国人在古巴的产业,于是美国人对西班牙的愤怒达到了顶点。 而就在大众还在嘴炮反西的时候,罗斯福已经开始在海军层面为战争做起了系统的准备。 在罗斯福看来,如果战端一开,那么只要是西班牙的地盘,无论多远,都在美国海军的目标范围内,尤其是亚太地区那一堆西班牙的岛屿。 这一次,他要攻出去。 为了实现这样的战略构想,罗斯福就需要一个和他一样好战的强力领袖去领导驻扎在亚洲的美军分舰队(第七舰队前身)。 眼下那个憋了三十年,刚刚晋升为准将的杜威毫无疑问就是不二人选了。 两个好战大佬志(臭)同(味)道(相)合(投),罗斯福刚到海军部,副部长的位子屁股还没坐热呢,就屁颠屁颠的跑去游说总统委任杜威为亚洲舰队指挥官。 杜威也没有辜负罗斯福的期望,他抵达舰队驻地日本横滨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备战,尽管此时还没有任何消息说美西两国会开战。 没过多久,美国亚洲舰队就完成了弹药储备,随后杜威大手一挥,全军向香港开拔。香港是离菲律宾最近的一个中立港口,美国的尖刀此时已经顶到了菲律宾的脖子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现在杜威离自己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接下来就看罗斯福怎么去拱火了。 1898年1月22日,因不满古巴自治政府镇压起义的力度太弱,西班牙的殖民军队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发动了一场规模不大的骚乱。 为此,1月25日,罗斯福以保护在古巴的美国公民和财产为由,派遣“缅因”号二等铁甲舰抵达古巴的哈瓦那港。 “缅因”号排水量6600吨,是美国海军八大主力舰之一,它的到来体现出了美国政府干涉古巴事务的决心。 两国紧张气氛渐浓,这时候《纽约日报》还来火上浇油。他们不知道从哪搞到了一封西班牙驻美公使的私人信件,并将其内容于1898年2月9日公布在了报纸上。 这个私人信件里面全是该公使吐槽美国总统的坏话,这下所有美国人都知道了西班牙官员在侮辱自己的国家的元首,舆论沸腾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一边是军队骚乱,一边是美国施压,再加上舆论的谴责,西班牙政府压力山大。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西班牙政府还在焦头烂额的时候,更大的事件发生了。 1898年2月15日,停泊在哈瓦那港口的美舰“缅因”号突然爆炸沉没,造成261名船员死亡,舆论一片哗然。 这其实是一个历史悬案,整个事件的原委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调查结果,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西班牙人干的。 当时慌得一笔的西班牙政府立刻派出调查组去调查事故真相,不料被美军禁止上船。然后美国人自己把炸坏的缅因号拖到大西洋上,结果还“不小心”给弄沉了。 其实以那个年代的技术条件,军舰出现自爆的意外事故并不罕见,不过事实的真相已经不重要了,当时的美国人一口咬定这就是西班牙干的。 罗斯福干脆直接宣称该事件是“西班牙人最恶劣的背信弃义的行为”,并公开表示“美国需要一场战争”。 “扣黑锅”,是美国人举起镰刀的第二步。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经常看到美国在到处使用这个“传统技能”。 随着哈瓦那一声惊雷,美国海军主力八变七,两国外交官表示脑壳很疼,紧急的外交斡旋随即展开。不过罗斯福可不管这么多,管你斡旋成不成,我先备个战再说。 他趁着部长又又又一次请病假,拿起电话一通狂拨,向世界各地的美军舰队发出了备战的命令。 而杜威的行动更是早就走到了领导的前面,此时亚洲舰队的所有军舰都已经开始在干船坞内接受最后的改装和保养。杜威也开始在香港穷尽一切手段刺探马尼拉的情报,他甚至会亲自乔装打扮跑到码头找进港船只打探消息。 1898年3月27日,美国要求西班牙对古巴起义军停火,并取消关押古巴人的集中营。4月9日,西班牙认怂,宣布停火。 事实证明,在和美国的对抗中选择认怂无异于抱薪救火,只会换来更强烈的打击。 果然,美国见你这么快就怂了于是很快又加码,进一步发表决议要求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并撤军。 美国国会在发表这个决议的同时还授予了美国总统使用军队的权力,然后一边宣称无意入侵古巴,一边在4月22日封锁了古巴北部港口和圣地亚哥港,还扣了一艘西班牙的商船。 西班牙虽然之前是怂了一点,但好歹也是一个老牌帝国,给你们这样当傻子遛,人家不要面子的吗? 4月24日,忍无可忍的西班牙对美国宣战,一天后,美国也如愿以偿地对西班牙宣战。 美西战争就此爆发。 05 风云际会马尼拉 1898年4月25日,早就在香港整装待发的杜威终于收到了那封等待已久的宣战电报,同时也收到了英国的逐客令。因为香港是中立港,英国不想牵扯其中。 杜威当然不用英国人来催促,他一刻也没耽搁,立即命令亚洲舰队起锚,杀向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经过三十多年的坚守,杜威终于等来了属于他的时刻。 舰队在4月30日夜开到马尼拉湾,将西班牙的菲律宾舰队堵在了海湾内。驻守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万万没想到,闹事的明明是古巴,先被捶的却是自己。 次日拂晓,杜威率领舰队突破西班牙人命中率极低的海岸炮封锁,进入马尼拉湾,对停在港口的西班牙舰队展开进攻。 美国海军来的都是最新装备,而且早早做好了战争准备,整体实力碾压西班牙。 美国亚洲舰队除了上图所示的四艘巡洋舰以外,还有一些千吨左右的舰船,整支舰队的总吨位超过20000吨。 相比之下,西班牙配置在菲律宾的舰队则十分薄弱,仅有2艘无防护巡洋舰,5艘老式小炮舰以及4艘鱼雷艇,而且基本没有进行备战。 当美国军舰出现在西班牙人面前时,这场战斗的胜负基本就已经注定了。 马尼拉的炮火在黎明中划过海面,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对着虚弱的老炮一顿砍瓜切菜,仅6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此役西班牙的菲律宾舰队全军覆没,伤亡381人,而美军仅受伤7人。 这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打靶。 马尼拉海战胜利的消息传出后,美国国内群情激昂,这是他们第一次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取得胜利,杜威也一夜之间成为全美家喻户晓的明星。 然而看着覆灭的西班牙分舰队,杜威却突然意识到自己碰到了一个大麻烦:没有陆军! 杜威的动作实在太快,两国宣战才几天就干掉了对方一支舰队,这个速度不要说西班牙人反应不过来,连美国人自己都反应不过来。 其结果就是美国陆军此时还在遥远的本土,紧赶慢赶也得两三个月才能到。杜威的“兵贵神速”离“顾头不顾腚”只有一步之遥。 陆军不来的话你连个登陆的部队都没有,控制岸上据点更是无从谈起。 眼下其他的先不说,最重要的是先要稳住局面,不能让敌方看出自己没带陆军,不然连港口都守不住。 关键时候杜威想出了个鬼点子:“一军两用”。 他让海军官兵换上陆军的军服,装扮成陆军上岸建立据点。这下西班牙人就以为美国陆军已经登陆,便不敢轻举妄动。局面算是暂时稳住了。 不过这只是权宜之计,在陆军到来之前,杜威还面临着两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首先,此时的菲律宾并不太平,西班牙对殖民地的统治一向残忍,这几年忍无可忍的菲律宾人民也和古巴人民一样在闹起义。 那个时候的菲律宾人也曾是血性男儿,就在美西战争爆发的时候,菲律宾起义军已经包围了马尼拉,随时就要发动总攻了。 第二个问题是当下对菲律宾感兴趣的势力不只美国一家。 丛林世界群狼环伺,西班牙军舰喂鱼了,周围英国和德国舰船就开始多了起来,他们都在伺机抢夺美军的胜利果实。 一时间美西英德菲五路人马齐聚一堂,风云际会。 而此时的英德之所以还没有动手,仅仅是因为马尼拉现在还在西班牙手上,所以菲律宾在名义上仍是西班牙的地盘。英德需要顾及和西班牙的外交关系,不能直接去抢,最好等菲律宾义军把西班牙赶下海了再动手。 于是杜威就面临了一个两难的局面: 如果美军来得足够早,赶在菲律宾义军行动之前对马尼拉发动进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美军就会成为菲律宾义军的新目标。 到时候就会形成美国陆军,西班牙守军,菲律宾义军三国大乱斗的场面,结局难料。 而如果美军来晚了,让义军先占领了马尼拉,那周围的英德军队可就不会客气了。因为西班牙一旦退出菲律宾,英德再去攻打它就不存在什么外交压力了。 事实上就在这段时间里,德国的远东舰队已经从中国山东的胶州湾出发,直奔菲律宾而来。 杜威心里很清楚,如果英德真的动手,美国在菲律宾就没戏了,因为就他们那些临时招募的大头兵还不是这些老牌列强的对手。 早打晚打都是坑,这可咋整? 接下来杜威的一系列操作向世人证明了一件事: 美国毫无疑问是大英搅屎棍的最佳传承人。 06 破 局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局势,其实它的突破点就在于菲律宾的义军。 如果美国人把菲律宾义军单纯地看作敌对势力之一,那自然进退维谷;但如果把他们看作是暂时的朋友,局面就豁然开朗了。 而美菲两军在这个时间点上还真的有共同利益:他们都要同时对付西班牙守军和英德有可能发动的进攻。 于是杜威在菲律宾走出了关键的一步棋:联菲抗欧。 美军找到菲律宾义军,向他们表达了美国人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愤慨:“大家都是备受欺压的难兄难弟,值此危难之际,更应该携起手来,共同为打倒殖民者而奋斗!” 然后美军就给菲军分析了当前的严峻形势,指出为了避免英德对菲发起攻击,菲军应先暂停攻击马尼拉,维持西班牙掌控马尼拉的现状,给英德造成外交压力。 当然,菲律宾人不需要等待太久,等我大美利坚陆军赶到后,大家就一起联手攻下马尼拉,然后再联合起来抵抗英德有可能发动的进攻。 最后美国人拍着胸脯向菲军表示:等战争尘埃落定后,就让你们独立,我们的敌人是西班牙,跟你们合作就是交个朋友,没有什么别的企图。 看着对自己掏心掏肺的美国人,菲律宾人感激涕零,这对于四面受敌的他们来说简直就是黑暗中的灯塔。 只不过这个“灯塔”在和菲军肝胆相照的同时又偷偷跑去联系了西班牙驻菲律宾的总督,很豪爽地塞给了这位总督一堆好处,条件就是要他私下把马尼拉转让给美国。 看着对自己行贿的美国人,菲律宾总督感激涕零,这对于已经走投无路的他来说简直就是黑暗中的惊喜。 因为这个转让是私下进行的,所以在美军抵达前,马尼拉表面上仍在西班牙军队的控制下,谁也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 只要西班牙的旗帜还在马尼拉飘扬,英德就不好轻举妄动;而看着按兵不动的英德,菲律宾义军也感觉很踏实。 淳朴的菲律宾人并不知道,“找你合作”,也是美国人举起镰刀的重要步骤之一。 就在杜威纵横捭[bǎi]阖[hé](到处忽悠)的时候,美国1.5万余人的陆军部队已经在“查尔斯顿”号穹甲巡洋舰的护送下横穿太平洋,火急火燎的往这边赶。 他们在来的路上还顺手牵羊地抢走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关岛。 面对从天而降的美军,懵里懵懂的西班牙关岛总督竟然还不知道两国已经宣战。对待这种老朽的帝国,这个世界可没有什么尊老爱幼可言,它吃掉你的时候,连骨头都不会吐。 杜威在菲律宾构筑的微妙平衡一直维持到七月份,此时美国陆军终于抵达,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因为马尼拉早已被总督私相授受给了美国,所以上岸的美国陆军轻轻松松就入驻了马尼拉,同时还缴获了大量西班牙的武器和俘虏了大批西班牙士兵。 一觉醒来马尼拉突然变天,正准备和“正义灯塔”一起联手进攻的菲律宾义军一脸懵逼。 不过这个懵逼并未持续太久,美军在搞定马尼拉后,转个背就向菲律宾义军发起了进攻,将其赶到郊区。于此同时,美军还在城内建立了傀儡军政府,开始逐步控制菲律宾。 这一刻,美国人举起的镰刀终于落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看到马尼拉已被美军控制,并不打算向美国宣战的英德只好悻悻离去。 不过西班牙虽然在亚太地区被揍得鼻青脸肿,但还不能说已经输掉战争。海权争夺的关键并非地盘的多少,而是主力舰队的胜负。 只要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能够击败美国海军,那么他们依旧可以夺回之前失去的一切。 还在美国陆军占领马尼拉之前,西班牙就已经将无敌舰队的全部家底都派往了真正的决战地:古巴。 07 古巴决战 多年以后,看着圣地亚哥来来往往的船只,西班牙人会回想起无敌舰队从里斯本起航的那个清晨,那是帝国的斜阳。 在塞韦拉将军的带领下,西班牙人把舰队开到了古巴的圣地亚哥港,在这里准备着和美国海军的最后决战。 西班牙已经下定决心举倾国之力来维护江湖老炮的尊严,只是实力确实有点寒碜。他们掏空家底也就只派得出四艘舰况不佳的装甲巡洋舰来充当主力。 其中三艘是西班牙国产的“特蕾莎公主”级装甲巡洋舰:说是装甲巡洋舰,实际上由于吨位限制,该舰装甲覆盖的防护范围很有限,其防护性能完全无法和美舰相提并论。 还有一艘大一点,是从意大利进口的“哥伦布”号装甲巡洋舰: 不过搞笑的是,因为跟主炮供应商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有纠纷,所以“哥伦布”号船头的主炮一直没到货,于是该舰只好空着船头主炮的位置去支援古巴。 在美军一水的300+毫米主炮面前,这个操作与其说是军事调动,不如说是“行为艺术”。 不过既然老炮都孤注一掷了,美国自然也不敢造次,他们同样掏空家底,把除了沉没的“缅因”号之外的剩下七艘主力战舰全部集结到古巴海域。 其中原本布置在西海岸的“俄勒冈”号战列舰更是不惜以平均12节的巡航速度连续航行66天,疯狂跋涉15000海里绕过南美洲赶到古巴。 海战即国运,谁都没有退路。 此时已经退役的马汉又被重新征召入伍,出任海军战略委员会委员。 按照马汉的理念,控制一片海域的关键是击沉或封锁对方的主力舰队,于是集结后的美国舰队于5月29日开到了西班牙舰队驻扎的圣地亚哥港外,将对方团团围住。 不过因为圣地亚哥港的入口很狭窄,两边的岸上都有岸防炮,可以对路过的战舰造成巨大杀伤,而且航道上可能埋了水雷;所以港口外的美国舰队不敢冒险硬冲。 于是美军只好蹲在港口外面,等西班牙人自己杀出来。 那个年代的资讯不发达,大多数西班牙官兵在来古巴的路上还认为美国人不过是一群半开化的蛮夷,只要自己的无敌舰队去秀一波肌肉,这帮土老帽就会立刻望风而逃。 结果到了古巴才发现,人家的肌肉比自己大好几圈。 尽管如此,这支无敌舰队毕竟还是担负着西班牙帝国最后的尊严,难道可以因为敌人强大就放弃亮剑吗? 塞韦拉觉得太可以了。 这位西班牙指挥官看了看海面上兵强马壮的美国舰队,转身就对舰队下达了一个明确命令: 都待在港里别动。 于是这俩舰队一个不敢出来,一个不敢进去,双方隔海相望,面面相觑。 不过西班牙舰队虽然占据着港口,但时间却在美国这一边。海军存在的意义在于争夺海域的制海权。只有控制了制海权,本国的支援和补给才能源源不断地送往战场。 如今整支西班牙舰队被封锁在港口内,等于把制海权拱手让给美国,结果就是美国可以不停地向古巴投放力量,而西班牙守军则只能孤军奋战。 美国陆军正是在这个时候与古巴起义军联手,在圣地亚哥港以东50公里的海岸登陆,从陆地向圣地亚哥发起进攻。 没错,美军又和殖民地的起义军联手了。 一股熟悉的气息...... 在登陆的美国陆军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些发福的身影:西奥多.罗斯福 这位好斗的大佬为了能够亲自参战,连乌纱帽都不要了。 罗斯福在开战后就辞去了海军部副部长的职务,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同时还向陆军部要到了组建一个骑兵团的权限和一个上校军衔。 美国人武德充沛,罗斯福的骑兵团很快就招募到了1000多人,其主要成员都是一些矿工和牛仔,被称为“莽骑兵”(鲁莽的骑兵)。 说是骑兵团,其实只有罗斯福一个人骑马。从技术上来说,这支队伍的训练水平比较一般,这主要是因为罗斯福着急出战,生怕去晚了没仗打,所以就没有充分地训练队伍。 不过罗斯福作战非常英勇,他带队一路稀里糊涂地猛冲猛打,并在圣地亚哥附近的圣胡安战役中充当了一把先锋,最后再加上记者一通添油加醋的宣传,一时间名声大噪。 不过总体而言,美军在陆地战场上打得十分艰难。他们和古巴起义军配合生疏,而且不熟悉地形,没多久就遭到了西班牙守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再加上水土不服,全军病倒了一半,最后光病死的美军就有3000余人。 美国陆军攻到圣地亚哥城外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军心接近溃散。此时圣地亚哥的西班牙守军若能获得来自大后方的持续支援,守住这里的问题不大。 但是支援能不能送进来,得看海军能不能开辟出一条安全的海上通道。 所以“无敌舰队”龟缩在港口是没有出路的,他们必须攻出去,去击败海上的对手,才能为岸上的兄弟争取到一条生路。 战,还是不战,这是一个问题。 不过西班牙的古巴总督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他的回答非常干脆:撤! 这位大佬看问题很通透: 你看看人家美国来的是什么军舰,再看看我们国家派来的都是些什么玩意。还帝国的尊严?尊你个麻花严。就这几条歪瓜裂枣,能全乎地开回老家就不错了。 而舰队指挥官塞韦拉则看得更通透: 就我们这几条歪瓜裂枣,怕是想跑也跑不掉的。 经验丰富的塞韦拉建议舰队继续龟缩待援,平心而论,这个建议虽然怂了点,但并非完全没用。 只要西班牙舰队继续龟缩,美军的七艘主力战舰就会被牵制在圣地亚哥港口外,哪也去不了。这样至少保证了西班牙本土的安全,西班牙政府也可以腾出手来去想别的办法(如果他们还有能力的话)。 当然,更重要的是双方实力差距太大,全身而退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大家一出门就没了。 但远在哈瓦那的总督非常希望这支舰队能够逃出生天,他发出电报命令塞拉韦撤离。塞韦拉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得指挥舰队开始突围。 1898年7月3日,趁美国战列舰“马萨诸塞”号去加煤不在场的情况下,西班牙的4艘装甲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往出海口冲去。 美军的“布鲁克林”号装甲巡洋舰首先发现了敌情,连忙召唤其他美舰前来拦截。这一下在岗的六艘主力和其他轻型舰船全都围了上来。 双方在吨位、护甲、火力、人员素质上均存在巨大差距,西班牙唯一的希望是跑得够快美国人追不上 然而古巴煤炭质量太差,再加上这些军舰舰况不佳,根本就跑不快。 没过多久,疯狂逃命的无敌舰队就落入到了美军舰炮的射程内,在美军铺天盖地的炮火中,西班牙人领悟到了什么叫残忍。 一个多小时后,西班牙六舰全部以马蜂窝的姿态搁浅沉没,其中跑得最远的一艘船跑了有一百多公里,不过即便如此也未能摆脱被击沉的命运。 此役西班牙海军474人阵亡,1750人被俘,而美军仅1人阵亡10人受伤,舰船基本无损。 无敌舰队的覆灭使得古巴的西班牙守军彻底成为孤军。7月中旬,22万弹尽粮绝的西班牙守军投降,美军占领了四面楚歌的圣地亚哥市。 7月底,从古巴腾出手来的美国舰队把船头对准了西班牙本土,美国以进攻西班牙本土作为要挟,要求西班牙让出波多黎各。此时已经在满地找牙的西班牙别无选择,只得就范。 8月12日,西班牙政府投降,美西战争结束。 1898年12月10日,两国在巴黎签署《巴黎和约》,西班牙放弃古巴并撤军,允许古巴独立,同时还将波多黎各和关岛割让给美国,并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将菲律宾卖给美国。 在当时的局势下,这个价格也算合理,就是完全没有考虑菲律宾人民的想法 菲律宾人民与殖民者浴血奋战了好几年,换来的结局竟然是被一个殖民者卖给了另一个殖民者。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随后菲律宾国内因《巴黎和约》爆发了大规模抗议。 作为中国观众,我们对这一幕不会陌生。 1899年2月4日,为了镇压菲律宾的反抗,美军开始全面进攻菲律宾起义军。第二天,阿奎纳多领导的菲律宾第一共和国向美国宣战,引发美菲战争。该战争持续到1906年才正式结束 这场战争导致20万菲律宾人战死,另有40万平民死于战乱,美军自己战死5000人,之后菲律宾完全成为了美国的殖民地。 这有天理吗?这没天理。谁的炮管粗谁就是天理。 丛林世界成王败寇,并不是你努力了一定就会有回报,在近代被列强欺压的国家里,真正能够翻身的屈指可数。 而同为“美国盟友”的古巴也好不到哪去。 美国于1901年签署《普拉特修正案》,并将其作为附录写入古巴宪法。该法案规定古巴成为美国的“被保护国”,古巴不得向美国以外的国家转让主权,而美国则有武力干涉古巴的权利。 修正案签署后,美国派兵入驻古巴并开始扶持傀儡政府。 1903年,美国依据《普拉特修正案》又与古巴签订了个协议: 古巴将面积为117平方公里(其中78平方公里陆地面积、39平方公里海湾面积)的关塔那摩地区无限期租给美国作为海军基地,美国每年支付古巴2000美元的租金(1974年涨价为4085美元)。 你没看错,单位是“美元”,不是“万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现今的古巴政府为了维持颜面,每年都会把美国打过来的租金退回去... 而西班牙则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殖民地,以后江湖上再也没人叫大哥了。 美西战争震撼了欧洲列强,一个大家印象中的“化外蛮夷”突然跳上帝国牌桌,把桌子前那个岁数最大的老爷大卸八块,简直是“礼乐崩坏”,然后其他人还拿他没什么办法。 一时间欧洲列强如芒在背,“美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08 霸权之路 美国人通过这场战争发现了这个星球的财富密码:海军。 战后美国对向海洋扩张的热情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西奥多.罗斯福的为首的精英阶层不再局限于美洲的战略眼光,而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始展望全球。 杜威在战后当选为美国新成立的海军总委员会主席,组编了符合美国海外利益的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他本人还于1903年被授予海军特级上将军衔,这是美国海军最高等级的军衔,杜威也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马汉从战场归来后又陆续发表了《海权论》三部曲,这批著作后来成为美国建立海洋霸权的指导性纲领。 马汉的海权论发表后,对各国政府的政策影响甚大。一百多年来,美国海军的部署思路更是都有马汉理论的身影,“以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地峡水域为基础控制其他海洋,以菲律宾为基础争夺东亚利益”,堪称“美版隆中对”。 而在古巴战场上名声大噪的罗斯福本来想在战后竞选总统,但因为同僚的排挤,他被生生推举成了党内的副总统候选人(他自己极不情愿)。 后来随着麦金莱总统的顺利连任,罗斯福也就跟着进了白宫。 对美国政治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在他们的体系里,副总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闲职。对于罗斯福这种天生爱折腾的人来说,只有一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感受:极其无聊。 然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时候不讲道理。 1901年,总统麦金莱遇刺身亡,副总统罗斯福一夜之间登上总统宝座,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又一次大权独揽。 这下一个马汉的脑残粉成了总统,美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美国控制完古巴后,罗斯福再接再厉,又策动巴拿马独立,进而获得了巴拿马运河的开挖权和管理使用权。 随着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路程减小了一万公里,于是美国海军可以两洋调动,进一步强化了其战略实力。 同时,在罗斯福的主持下,美国的工业力量开始在造舰领域全力开动,他们一口气连续建造了: 5艘1.4万吨弗吉尼亚级战列舰; 6艘1.6万吨康涅狄格级战列舰; 6艘1.3万吨宾夕法尼亚级装甲巡洋舰; 4艘1.4万吨田纳西级装甲巡洋舰; ...... 短短两三年,十几艘万吨级战舰像下饺子一样纷纷下水,美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强大的新兴列强,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全球时代。 在罗斯福治下,美国的国际影响力空前提升,海军实力也上升至世界第二。再加上其任上对国内腐败和垄断势力的整治,这位总统的个人名望达到顶峰,并最终被雕刻上了总统山,他至今仍是美国史上最受民间好评的总统之一 1907年,一支由16艘万吨级战列舰和各种护航军舰组成的庞大舰队从美国出发,绕行地球一圈,在全球的洋面上招摇过市。这是罗斯福策划的舰队环游世界活动。 因为该舰队的军舰船体都刷成了白色,所以又被人们称呼为“大白舰队” 16艘万吨级战列舰足以让美国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列强平等对话。美国以此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肌肉和雄心,而这也意味着美洲势力正式加入到全球海权的争夺中。 人类文明就此进入战国时代。 09 舰队航迹所至,皆为帝国海疆 1900年,一群俄罗斯水手来到了美国,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把他们在美国订购的军舰开回去。 一开始这群水手对美国之行并没有太大的期待,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个遥远的北美国家不过是一个大农村,也不知道上峰是发了什么失心疯,居然把新的军舰订单交到这种国家手里。 然而等到他们一上岸,就完全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撼住了。 这里车水马龙,灯红酒绿,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俄国人从未见过这么繁华的大都市,这群水手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土包子竟是我自己”。 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你体会过天堂的快感,就很难再回到自己的狗窝了。这群本来要开船回国的俄国水手当即做了个重要的决定:集体开溜,黑在美国。 俄国海军部万万没想到,到美国才几天时间,船还没摸熟呢,就已经有100多个水手不见了踪影,气急败坏的海军部只好再运一批新的水手去美国。 这个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各国在整体上对美国的误判。人们只知道从一个国家的表面军力去判断他的拳头大小,却不知道真正决定一个国家战争潜力的,是他的经济水平和工业实力。 就拿承接俄国军舰订单的克朗普(CRAMP)造船厂来说,仅这一家私人造船厂,他一年的产能就相当于半个俄罗斯。当时美国海军的现役军舰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是他们的造船厂却随时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 而这也正是美国敢于挑战传统国际秩序的底气所在。看着美国灯火辉煌的城市和那一片随时可以暴兵的工业设施,其他列强就算有意见,也只能憋回去。 俄国之所以会从外国采购军舰,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东亚暴发户日本的海军扩张。他们委托克朗普造船厂的订单有两艘军舰,其中的一艘6000吨级巡洋舰被命名为“瓦良格”。 1904年2月5日,在东亚利益冲突严重的俄日两国终于断交,“瓦良格”号巡洋舰被俄国派去朝鲜撤侨,随行的还有一艘小炮舰“高丽人”号。 2月8日,“高丽人”号打算去旅顺总部汇报朝鲜情况,结果刚出港就碰到日本舰队,来者不善的日舰对着“高丽号”做出了攻击姿势。 虽然日军并未真的开火,但“高丽人”号却被吓得不轻,它如同惊弓之鸟,掉头就跑回了仁川港,只不过边跑还边随手开了两炮,这很俄罗斯。 “高丽人”号的这个操作可以说是非常业余,此时两国还未宣战,你既然打算逃跑,干嘛又去开那两炮。虽然这两炮什么都没打着,但是俄国人却因此成了“先开第一枪”的那一方。 这下早有预谋的日本舰队可算是逮到借口了,很快他们的准万吨级“浅间”号装甲巡洋舰就带着一群小弟找上门来“报仇”。 日本舰队在港口外向俄国人发出了最后通牒:“瓦良格”号9日中午前必须出港迎战,不然就向港口开炮,将其击沉在港内。 此时仁川港内还停有很多其他国家的船只,大家都怕日本轰击港口连累到自己,于是纷纷劝“瓦良格”出港迎战。 舰在港中停,锅从天上来。被架到火上烤的“瓦良格”号无可奈何,最终为了俄国的荣誉,只得硬着头皮出海,结果毫不意外地被守株待兔的日本舰队围殴至重伤,不得不退回到港口自沉。 第二天,俄罗斯对日本宣战,史称“日俄战争”。 |
|||
2021-11-16 3499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