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与东欧国家建交历史及早期友好合作关系
鞠维伟、陈思杨 云阿云智库•中东欧建交•中欧关系
导读:1968年,中国一次援建阿尔巴尼亚30个项目。中国对阿尔巴尼亚援助的时间长达24年,援助项目有114个。第一批叫作新建项目,也就是阿尔巴尼亚以前没有的项目,中国帮助阿尔巴尼亚新建。
首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鞠维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陈思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章来源:根据作者在中国欧洲学会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共百年与欧洲”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已获得作者授权。
一、新中国与东欧国家建交历史和早期政治关系概述
(一)保加利亚
早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年代,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格·季米特洛夫就与中国共产党及毛泽东进行书信往来,互相鼓舞、互相支持。1949年9月新中国诞生前夕,肖华率中国民主青年代表团参加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民主青年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应邀访保,受到了保加利亚部长会议主席科拉罗夫的接见。代表团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向季米特洛夫墓献了花圈。
新中国成立后,保加利亚继苏联之后第二个承认新中国,两国于1949年10月4日建交。1950年9月,保加利亚首任驻华大使彼得科夫、中国首任驻保大使曹祥仁分别到任。建交后,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1951年9月,中国政府指派曹祥仁大使为代表,参加了保加利亚七周年国庆。1954年9月9日,中国首都各界人士隆重举行庆祝保加利亚国庆十周年大会,朱德副主席、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出席。朱德副主席、李济深副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等还出席了保加利亚驻华大使馆国庆招待会。
(二)罗马尼亚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罗马尼亚共产党曾在一些大城市举行群众集会反对日本侵略中国,并组织“行动委员会”在全国各地募集款项和药品,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期间,罗马尼亚人民也给予了声援。1948 年12月中国解放区妇女代表团出席了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二次国际妇女代表大会并进行了访问。1949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刘宁率中国职工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罗总理格罗查予以接见。9月,肖华率中国民主青年代表团访罗。这些访问增进了相互了解。
1949年10月5日,中罗建交。1950年8月,中国首任驻罗大使王幼平赴任罗马尼亚政府破例派专车到边境迎接,并在边境城市和布加勒斯特车站举行欢迎仪式。1954年,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阿波斯托尔率政府代表团来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周年国庆并进行访问。毛泽东主席在刘少奇和宋庆龄副主席、周恩来总理等陪同下会见了代表团。格罗查回国后写了长达35万字的《六亿人口的国家》一书,介绍中国情况,促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195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朱德率中共代表团前往参加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访问。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乔治乌-德治率全体政治局委员和5000多名群众在车站热情欢迎。1956年9月,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乔治乌-德治率党代表团来华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并访问。当乔治乌-德治说到罗马尼亚顶住苏联大国主义的压力时,毛泽东说:你们做的对,你们没有听斯大林的话。当乔治乌-德治谈到两国今后互相学习和交流经验时,毛泽东说:很好,不过我们的经验只能供参考。这次谈话,对中罗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三)匈牙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刘宁一率职工代表团访问了匈牙利。匈方在中国代表团所到之处,悬挂毛泽东巨幅画像和向中国人民致敬的标语,以表示对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支持。匈牙利工人党总书记、政府总理拉科西接见并向代表团介绍了匈牙利建设经验,表示希望同新中国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同年9月,匈牙利外贸部致函中国外贸机构,表示愿意同我方建立贸易关系,并拟派代表团来华进行商谈。在还没有建交的时候就表示要建立经贸关系。
1949年10月6日,中匈建交。中国首任驻匈牙利大使黄镇于1950年8月赴任。1950年4月,中国政府派驻苏使馆武官边章五将军率包括工、青、妇和文联代表在内的代表团应邀前往参加匈牙利国庆并访问。这是新中国派往东欧国家的第一个代表团。1954年,匈牙利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赫格居斯率政府代表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周年国庆活动并访华。1955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参加匈牙利解放十周年庆典并访问。1956年1月14日至16日朱德副主席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聂荣臻、人大常委会委员刘澜涛的陪同下应邀访匈。匈牙利劳动人民党第一书记拉科西、共和国主席团主席道比、部长会议主席赫格居斯等会见了朱德副主席一行,进行了友好交谈。1956年9月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卡达尔率团来华参加中共八大。他致词赞扬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贯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具体情况,给匈牙利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并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各方面的联系。毛泽东主席亲切会见了卡达尔一行。
1956年10月23日 “匈牙利事件”爆发。11月4日晨,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成立,卡达尔出任部长会议主席。11月6 日,周恩来总理致电卡达尔,祝贺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成立,并通知匈方中国政府决定将价值3000万卢布的物资无偿地、不附带任何条件地赠送给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作为对兄弟的匈牙利人民的友好援助和支持。
(四)捷克斯洛伐克
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1日成立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政府立即断绝了同国民党集团的外交关系。1949年10月6日,中捷建交捷首任驻华大使魏斯柯普和中国首任驻捷大使谭希林先后于1950年1月和9月到任。1953年3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主席、共和国总统克利门特·哥特瓦尔德逝世。周恩来率团去捷参加葬礼。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两国关系的重视。195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聂荣臻、人大常委会委员刘澜涛陪同下,应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及政府邀请,对捷进行友好访问。捷共第一书记诺沃提尼、总理西罗基等党政领导人到车站迎接。访问期间,捷方将可装备一个国营农场的全套机器设备赠给中方。
(五)波兰
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1日成立之后,波兰立即断绝了同国民党集团的外交关系。1949年10月7日,中波建交。1954年7月27日至30日,应波兰政府邀请,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出席日内瓦会议后对波兰进行了友好访问。这是中国政府首脑首次访波。周恩来总理会见了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贝鲁特。同年,贝鲁特率政府代表团来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庆祝活动。代表团成员有:部长会议副主席贝尔曼和英德里霍夫斯基,国务委员会副主席、农民党副主席伊格纳尔。访华期间,毛泽东主席两次会见了贝鲁特。
1954年10月,陈毅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民主德国国庆活动后顺访波兰。波兰部长会议主席西伦凯维兹会见了代表团。1955年5月,彭德怀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作为中国观察员参加在华沙举行的“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第二次会议”并访波,受到贝鲁特会见。1955年7月,贺龙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波兰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并访问。1956年1月30日至2月2日,国家副主席朱德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聂荣臻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澜涛陪同下应邀访波,分别会见了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贝鲁特、国务委员会主席萨瓦茨基、部长会议主席西伦凯维兹。朱德赞扬波兰人民建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为维护欧洲及远东和平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次访问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1956年3月12日贝鲁特逝世。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朱德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前往华沙参加葬礼。
关于波兹南事件,1956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奥哈布率党代表团来华出席中共八大并访问。毛泽东主席会见奥哈布,在谈到“波兹南事件”时说: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思想是错误的。奥哈布表示非常欢迎。1956年10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八中全会改组政治局、选举新领导人,哥穆尔卡出任第一书记。苏联横加干涉。10月19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约见毛泽东主席,递交苏共中央关于对波兰准备动用武力、邀请中共派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讨论波兰问题的社会主义国家会议的信件。毛泽东明确表示不同意苏共做法,提出,如果苏共不动用武力,也不召开国际会议谴责波兰,并同意用和平方式解决苏波分歧,中共同意派代表团去莫斯科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当日,毛泽东主席约见波兰驻华大使基里洛克,将中共对苏共的答复通报波方。10月23日,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赴苏。刘少奇在同苏共领导人会谈中指出:我们感觉斯大林后期对兄弟党有些强加于人,要人家听话,不听就整。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够好,不是真正商量。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必须承认国与国之间、党与党之间的独立、平等原则。10月29日,刘少奇向苏共领导人转达了毛泽东关于解决苏联同东欧各国关系问题的新设想,即:对东欧各国政治经济上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搞;在军事上问他们是否要华约、是否要驻军,或者要华约,但苏撤军,敌人进攻时再去。最后,赫鲁晓夫表示同意毛泽东的意见。12月3日,毛泽东主席会见波兰驻华大使基里洛克时指出:我们批评他们(指苏联),我们的方法是拥护他们,也批评他们,你们是先批评后拥护。我批评你又拥护你,这样就使苏联不致于觉得孤立,使他觉得波兰还是靠近他的。否则,苏联的日子也不好过。
总之,中国对波兰新领导给予了有力支持,批评并帮助苏联纠正大国主义的错误,维护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波兰领导人多次向中国领导人表示感谢,两国友好、团结、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
(六)阿尔巴尼亚
中阿于1949年11月23日建交。
1954年,阿尔巴尼亚外交部长什图拉率政府代表团前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周年国庆活动并访问。同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李先念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参加阿尔巴尼亚解放十周年庆祝活动并访回。这是两国建交后中国派往阿尔巴尼亚的最高级别的代表团,受到阿党政领导人霍查、谢胡等的亲切接待和人民群众的热诚欢迎。1956年9月,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霍查率党代表团来华参加中共八大,成员有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等。毛泽东主席会见了阿党代表团。毛泽东在询问了阿党情况和阿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后说:和南斯拉夫的关系不好,不是阿尔巴尼亚的责任,也不是南斯拉夫的责任,责任在于情报局,情报局在南斯拉夫问题上犯了错误。
(七)南斯拉夫
与上述东欧国家建交历程不同,新中国与南斯拉夫建交过程较为复杂。
1、承认而未建交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政府于5日发表声明承认,并由代外长科查・波波维奇电告周恩来外长。当时我党为要保持与前苏联等国政治上的一致,我国政府对于南斯拉夫的表示,采取了既未接受、又未拒绝留有余地的态度,把同南斯拉夫建交的问题搁置起来了。当时虽未马上建交,南斯拉夫对我国却一直采取着友好和支持的态度,坚决主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多次在联合国等国际讲坛上,公开反对外国对我国的侵略,投票赞成有利于我国的各项提案。虽然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南两党两国之间还隔阂较深。
2、解冻之旅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前苏联的国内外政策发生了一股“解冻”之风,这股风也吹到了冰封多年的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关系问题上。1953年6月,即斯大林去世刚3个多月,苏联就主动派出了新任驻南斯拉夫大使,打开了长期僵持的苏南关系的局面。1954年秋,苏共中央派他们中央国际部的特别代表专程来华,向我党陈述他们对于恢复和改善苏南关系的意见,解释他们已经采取的行动。毛泽东同志亲自接见了他,伍修权担任了这次会谈的翻译。特别代表说苏共中央认为1948年情报局关于南斯拉夫的决议,是不公正和有错误的,继续保持与南斯拉夫的紧张关系,是不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他们希望各兄弟国家都恢复和建立与南斯拉夫的正常关系。
3、正式建交
为了与各兄弟党协调一致,1954年6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致函毛泽东主席,说苏共中央准备会晤南共联盟主席铁托,商谈全面恢复苏南关系。毛泽东主席随即复函表示完全同意。9月,赫鲁晓夫又函告毛泽东,南共联盟希望在苏南改善关系的同时也改善同人民民主国家的关系。10月13日,南斯拉夫驻苏大使维迪奇约见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明确表示希望南中两国之间尽快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中国政府决定由张闻天大使为代表在莫斯科同维迪奇大使商谈两国建交事宜。12月14日,周恩来外长致电南斯拉夫外长科查·波波维奇,通知:“基于贵我两国具有建立和增进双方友好关系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欢迎同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1955年1月2日,波波维奇外长复电周恩来外长,表示南斯拉夫政府满意地接受中国政府的通知,并提出了两国建交公报草案。经过协商,中南两国政府决定自1955年1月2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中国首任驻南大使伍修权、南斯拉夫首任驻华大使弗·波波维奇,分别于5月和6月到任。1956年9月24日,毛泽东主席在与参加中共八大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话时说,“我们过去对不起你们”;不过,“苏联提出这样的意见,我们不同意也很难办”。
二、上世纪50年代东欧国家对华援助
新中国建立后,东欧国家是首批建交的欧洲国家,且东欧国家在经济基础相对中国较好。双边建交后,东欧国家立即给予了新中国各种帮助,如接受留学生,加强贸易往来,帮助援建项目等。这对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无疑是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的。
(一)新中国留学人才
建国初期,为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在50年代曾派出一批留学生赴东欧国家学习。这些建国后首批被派到欧洲的学生中,走出了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外交家、科学家,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1、诗人大使范承祚
范承祚1954 年9 月由国家公派入地拉那大学学习,是新中国首批赴阿尔巴尼亚的留学生。此后在外交部担任阿尔巴尼亚语主要译员,为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翻译逾百次。70 年代至80 年代,先后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希腊使馆参赞和驻阿尔巴尼亚大使,亲身经历了近40 年中阿关系变化发展的历程。擅长写诗,有“诗人大使”的雅号,任中华诗词学会首届理事,曾获新中国首批五十名“资深翻译家”称号。
2、中波友好交往亲历者刘彦顺
刘彦顺,1954年10月赴波兰留学,就读于波兰外交学院外交领事系。1992年4月任我国驻波兰共和国大使。1995年底退休后,参与编纂《中国外交辞典》和《世界外交大辞典》,任常务编委(欧亚部分主编),曾任中波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外交史学会理事、前外交官联谊会常务理事。合译《哥穆尔卡沉浮记》《哥穆尔卡的改革探索》《十二月转折》《中断的十年》《波兰的债务》,著有《山河湖海话波兰》《波兰十月风暴》《白鹰美人鱼之国——波兰》《波兰历史的弄潮儿——雅鲁泽尔斯基》等。
3、荣获“波兰共和国军官十字勋章”的翻译易丽君
易丽君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波兰语教学、波兰文学翻译与研究,著有《波兰文学》《波兰战后文学史》等,主要译著有(部分为合译):亚当·密茨凯维奇诗剧《先人祭》,史诗《塔杜施先生》;长篇小说《名望与光荣》(上、中、下部)《十字军骑士》(上、下部)《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收集梦的剪贴簿》《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费尔迪杜凯》,散文集《带马嚼子的静物画》等。1984年和1997年先后两次获“波兰文化功勋奖章”,2000年获波兰总统授予的“波兰共和国骑士十字勋章”,2004年获波兰“国民教育委员会功勋章”。2007年获得波兰外交部颁发的“介绍波兰杰出贡献奖”。2011年获波兰总统授予的“波兰共和国军官十字勋章”。2012年获波兰文学翻译最高奖“跨大西洋”翻译大奖。
(二)援助合作项目 ☆
中国和当时的东欧国家经历了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阶段,在建国初期就进行过许多合作,有些合作甚至一直延续至今,依然对两国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中波轮船公司
迄今为止,中波轮船公司已经存在和经营70 年了,它是中波两国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范例。中波海运合作的倡议来自波兰。1951年1月,中波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组织中波轮船股份公司的协定》,6月15日公司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营。总公司始设在天津后迁至上海,分公司设在格丁尼亚。公司经营欧亚航线,股份各占一半,实行平等、互利和平权的原则,为促进中国与波兰、中国与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十分关心中波海运合作,毛泽东主席批示“好好办”,周恩来总理为公司定名,陈云副总理为公司签发营业执照,李富春副总理为公司确定了最初的运输价格。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的创建,有如此光荣的背景,这在中外合资的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联系中波公司成立时的国际形势,可以说,它是在抗美援朝的炮火声中诞生的,是在冲破美国对中国封锁禁运中成长的。当时,中波公司的轮船悬挂着波兰的旗帜,从欧洲转运中国急需的各种物资。波兰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给予中国巨大的支援,对于中国开展对外贸易起了积极的作用。
之后,中波轮船厂也在各种场合发挥着作用。20世纪70、80年代,波兰曾因为市场上食品涨价,尤其是肉价居高不下,引发多次罢工。1972年罗兹纺织工人罢工事件发生时,波兰政府选择退让,承诺肉价不涨,但苦于市场上无法供应肉制品。当时主管波兰经济的副总理主动邀请姚广大使去他的办公室。副总理说话半吞半吐,没有直截了当提什么倡议,只是说,他认为中波两国之间贸易不够,双方都有责任,波兰现在经济形势比较紧张,缺肉,但造船厂的轮船还是不错的。他的话到此为止,未再谈下去。精明的姚广大使当即表示,说中国对波兰一直奉行友好合作政策,愿同波兰发展经贸往来。返回使馆途中,姚广大使跟翻译说:“波兰现在想和我们搞一笔交易,以船换肉。”当时中国国内猪肉供应也很紧张,姚广大使认为中国也需要轮船,可以接受波兰的要求。于是他向国内提出积极的建议,国内采纳了大使的建议。当时两国之间实际上已经没有部长级访问了,但恰逢中波轮船公司成立20 周年,中方拟借机邀请波兰交通部部长访华,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波方立刻接受了邀请。中国的副总理在波兰部长访华期间会见了他,跟他说:“中国和苏联之间的论战不过是口水战,和波兰没什么关系。”这位部长也非常知趣,对于中苏关系只字不提,只强调中波之间应该友好合作,应该建立更多的类似于中波轮船公司这样的合作关系。他邀请中方部长访波,中波之间实现了中断多年的部长互访。
2、中捷友谊农场
为永久纪念中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两国人民的友谊,经国务院批准,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中捷友谊农场”。1956 年年初,朱德副主席率团出访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赠送给中国670台套可耕种7000公顷土地的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同年7月,国家和省政府用这套机械设备在河北省黄骅县内筹建了一个国营农场,为永久纪念中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两国人民的友谊,将接受这批设备的地域命名为“中捷友谊农场”。
(三)文化交流
建国初期,中国和东欧在文艺方面有着频繁的交往。可以说,中国开始窥见“西方世界”就是从东欧开始的;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与文学也在慢慢流向东欧国家。
1、捷克木偶剧
1954年4月15日,捷克斯洛伐克利培勒兹木偶剧团到访北京。捷克斯洛伐克木偶艺术在本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党和政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怀。伊利•斐利皮同志说:“目前,我们国家的职业木偶剧团有十一个,民间职业木偶剧团有二十一个,业余木偶剧团约有两千多个。”
2、罗马尼亚电影在中国
罗马尼亚电影是新中国最早引进译制的外国影片之一,自1953年起到1963年,共有26部罗马尼亚电影在中国公映。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罗马尼亚总理蓬塔时提到:“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很早就受到中罗友好的熏陶。那时候,罗马尼亚的优秀影片在中国家喻户晓。”回顾中国与罗马尼亚的电影文化交流史,从1953年第一部罗马尼亚电影《为了美好的生活》进入中国,到1963年暂时停滞,十年间我国共引进译制罗马尼亚电影26部。我国引进的第一部罗马尼亚影片是《为了美好的生活》,1953年由中央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而成。该片上映前夕,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专为其在北京首都电影院举行了预演招待会,来自两国的出席人员包括中方著名作家、戏剧家、导演及罗马尼亚驻我国大使等,总共达到一千多人,规模宏大。
此后,我国又密集地引进译制罗马尼亚电影,以民族历史片、反法西斯战争片为主,兼有动画片、儿童片。作品表现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其一树立各行业的榜样人才,追忆英雄的民族气节,代表作品如《歌唱家达尔克列》《民族英雄》。其二表现军民团结,共同进行如火如荼的反法西斯斗争,代表作品如《太阳出来了》《多瑙河之波》。其三赞扬人民群众推翻旧势力、建设新生活的巨大热情。这类影片的主角多为农民阶层,《理想实现了》《在我们的村子里》为典型作品。
3、中国体操团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全运会
1955年6月8日-7月22日,中国应邀派出了159人的大型体操队,参加了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届全运会的表演。
4、小提琴手杨秉荪的欧洲之行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新中国几位青年艺术尖子留在苏联留学,杨秉荪就是其中之一。之后他又被送去匈牙利深造。
三、中国对东欧国家支持
(一)在“十月事件”上对波兰的支持 ☆
刘彦顺,曾任中国驻波兰大使,他于1956年在华沙外交学院学习,是波兰十月事件的目击者。根据他当时的回忆,揭示了当时的党中央如何在“十月事件”中支持波兰党和政府,以及赢得波兰领导人和群众的感激。以下是其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清楚地记得王炳南大使在波党二届八中全会后的一次讲话,他分析了波兰十月事件的过程,指出了事件的性质不是反苏而是反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强调了中国支持波兰的坚定态度。毛主席在10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分析了波兰十月事件的性质,吴冷西同志的《十年论战》中有一段极具权威性的记载。毛主席说:“苏联动用军队来对待波兰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很不妥当。儿子不听话,老子打棍子,旧社会习以为常。但苏波关系不是老子与儿子的关系,是两个国家、两个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按道理,两党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能像旧社会老子对儿子那样。看来苏联就是把波兰当作儿子。苏波关系搞得这样紧张,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造成的。”赫鲁晓夫“他要动用军队,是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
(二)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
下文为范承祚先生对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的回忆访谈资料。
到了20世纪60年代,整个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指挥东欧其他国家共产党围攻中国共产党,只有阿尔巴尼亚不听他的话。所以,赫鲁晓夫就想办法收拾阿尔巴尼亚,不断给阿尔巴尼亚施加压力。苏联越是施加压力,阿尔巴尼亚就越向中国靠拢,而中国也就越积极地帮阿尔巴尼亚解决困难。
从这以后,可以这么说,阿尔巴尼亚有什么要求,只要提出来中国都满足,有求必应,甚至于无求也给。1961年,阿尔巴尼亚主管建筑工程的部长会议副主席科列加来华访问,主要还是商谈要中国援助的问题。他说阿尔巴尼亚的五年计划要落实了,原来苏联要援助3亿卢布,东欧国家援助3.5亿卢布,合在一起6.5亿卢布。由于同苏联东欧国家关系恶化,这些援助落实不了了。于是,中国将这些援助全盘接收了,而且中国援助的数量、质量,都比苏联东欧国家的要高、要好。这样,阿尔巴尼亚人心就踏实了。所以,在1960年11月的第二次莫斯科会议上,霍查率领的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公开挑战赫鲁晓夫,阿尔巴尼亚也与苏联分道扬镳了。
就在这一年的11月29日,阿尔巴尼亚驻华使馆在北京饭店举行国庆招待会,毛主席亲自出席。这可是一件大事,当时引起了各外交使团和中外媒体的注意。这一切都说明,1960年是个非凡的年头,中阿关系方方面面都在上升,形成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关系。
1968年,中国一次援建阿尔巴尼亚30个项目。中国对阿尔巴尼亚援助的时间长达24年,援助项目有114个。第一批叫作新建项目,也就是阿尔巴尼亚以前没有的项目,中国帮助阿尔巴尼亚新建。也就是说过去苏联、东欧国家没有提供过,只是中国给阿尔巴尼亚提供的项目,主要是钢铁和化工企业。其中,化工项目里包括化肥、烧碱、纯碱、酸、硫酸、玻璃、造纸和塑料,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新建的,阿尔巴尼亚以前不曾有过的项目,也是苏联、东欧国家不愿意援助的项目。还有一些项目阿尔巴尼亚原来有,但它还想要得更多,中国援建的这类项目叫增建项目,如纺织企业。苏联帮助建立的地拉那纺织厂原来只有2万个纱锭,阿尔巴尼亚要求中国帮它扩建成10万个纱绽,扩大5倍。增建的项目中还有电力。过去阿尔巴尼亚小的水电站就是几万千瓦,后来要中国援建25万千瓦、50万千瓦的水电站,增加了好多倍。电力、煤炭、石油、基建、轻工、建材、通信和广播等领域里的许多项目都是这样增建的。第三种援助是帮助阿尔巴尼亚解决难题。我们在阿尔巴尼亚待过的人和研究阿尔巴尼亚的人都知道,阿尔巴尼亚有一种镍铁矿石,镍和铁在一起的,分解不开,这个问题一直也解决不了,中国决定帮助阿尔巴尼亚。外经委主任方毅亲自抓这项工作,他自己也参与研究,最终找到了一个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建了性能很高的铬铁冶炼厂。苏联东欧国家没有帮它,但中国帮了它,所以阿尔巴尼亚人高兴,中国人当然也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