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美俄战争与和平六大研判
陈洁华 危机管理 2022-01-15云阿云智库•大国博弈
导读:最重要,我们一定要看准,美国煽动与俄罗斯对抗,绝对不是为了战争,更不是为了保卫欧洲安全,而是为了美国利益,美国要用“俄欧战争危机”,勒索欧洲更多的利益。但美国绝对不想为欧洲而毁掉美国。
本文作者陈洁华创作于2022年1月14日
1月6日,俄罗斯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4国,“仅用一天”就平定了哈萨克斯坦全国暴乱。
1月8日,布林肯酸溜溜地说“请客(俄罗斯)容易,送客难”,话音刚落,俄罗斯等4国维和部队光荣完成任务后,撤兵了。
雄赳赳旋风而来,气昂昂潇洒而去。
全世界对2021年8月底,美军从阿富汗大溃败撤兵情景记忆犹新,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正当布林肯先生心里,“十五只桶吊水——七上八下”之时,俄罗斯外交官现身日内瓦、布鲁塞尔和维也纳,又在欧洲刮起“俄罗斯旋风”,吸引了全球目光:
1月10日在日内瓦,美俄举行了长达“7个多小时”的战略对话。
1月12日在布鲁塞尔,北约-俄罗斯理事会举行对话,谈了“4个小时”。
1月13日在维也纳,俄对“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56国“舌战群儒”。
遗憾的是,上述3个会谈均以失败告终,世界舆论立刻担忧“俄美会否战争”?
一、俄罗斯:目的、措施与能力
2021年,普京总统曾在公开场合3次严厉批判北约毁约东扩,可见此事对普京总统梗咽如喉。
2021年底,普京总统在“俄罗斯国防部部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
“如果美国和北约导弹系统一旦部署在乌克兰,那么导弹飞抵莫斯科的时间将减少到7—10分钟,并且随着高超音速武器的部署,飞行时间将缩减到5分钟。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对我们安全的挑战。有鉴于此,要知道,我已向美国总统提出就制定具体协议展开谈判。顺便说一句,事实上,他提议任命这方面的负责人。
作为回应,我们也提供了我们的方案,这将排除北约在东部方向的进一步扩张和在邻国部署进攻性打击武器系统的可能性。相应的条约草案已经转交给美国同行和北约领导人。”
普京总统指示:“我们需要长期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保证。”“没有任何法律保证,无法去相信,因为美国会很轻易地退出所有国际条约,由于某种原因这些条约对他们来说变得不再感兴趣了,有的事他们解释解释,或者根本就不作解释,就如同他们对待反弹道导弹条约和开放天空条约一样,仅此而已。”
“回溯上个世纪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的事件,当时我们被告知,他们说,你们对北约可能向东扩张的担忧是没有根据的。随后,北约五次东扩的浪潮接踵而至。而且这事就这样发生了,还记得是怎么发生的吗?这里在座的各位都是成年人。这发生在俄罗斯和美国、俄罗斯和北约所有主要国家关系处在一帆风顺、几乎快要成为同盟者的时候!”(注1)
为了执行普京总统的指示,俄方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2021年12月10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要求美国和北约为排除北约进一步东扩的可能提供法律保障。
12月15日,俄罗斯向美方提交了“俄美安全保障条约草案”、“俄与北约成员国安全保障措施协议”草案。
12月17日,俄外交部公布了两份文件内容,提出“4个永不”要求:
1.北约永不东扩;
2.美方永不在非北约成员国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3.美国和北约永不与这些国家发展军事合作;
4.北约承诺永不把乌克兰等国纳入北约等。
12月21日,普京总统分别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通电话,就俄方提交的“俄美安全保障条约草案”、“俄与北约成员国安全保障措施协议”等进行了讨论。普京阐述了俄方要求在法律上提供长期安全保障的建议,以排除北约进一步东扩和在俄邻国部署进攻性武器系统的可能(注2)。
经过上述密集沟通后,俄美、俄欧才有了下述3个重要对话:
1月10日在日内瓦,美俄副外长“战略对话”。
俄方重复了“4个永不”要求。
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强硬表示:俄罗斯“需要铁打的、防水的、防弹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保证”。俄态度空前坚决、坚定。
但美国副国务卿舍曼明确用“3不”给予拒绝:
1.北约不会允许任何人关闭北约开放的大门;
2.美国不能在乌克兰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对乌克兰做决定;
3.美国不能代替欧洲做决定。
1月12日在布鲁塞尔,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对话,又谈了“4个小时”。
1月13日在维也纳,俄与“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56国举行对话。
“三连谈”“三连败”,均以“鸡鸭对话”,失败告终。
“三连败”会后,各方进一步放出恐吓狠话,俄、美、欧对峙局势陡然恶化。
俄美对话失败次日,俄立刻联合白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集结3000多士兵和数百件重型武器”举行“声势浩大的军演”。
1月13日,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表示,美国拒绝俄方提出的安全诉求,令谈判陷入死胡同。他又说,目前各方面的对话仍在继续,但认为未来没必要再就安保问题组织新一轮会谈。如果与美国的紧张关系升级,不排除在古巴和委内瑞拉部署军队。
里亚布科夫谈话表达了3层意思:
1.“三连败”责任在美方。
2.俄方决定关闭“对话”大门。
3.考虑在古巴、委内瑞拉部署军队。
美欧舆论普遍认为,俄罗斯会在近期对乌克兰发起进攻;会在古巴、委内瑞拉部署军事军队。这让全世界立刻回想起恐怖的“1962年美苏古巴导弹危机”。
二、美国:措施、利益与能力
(一)美国措施
针对俄罗斯会后举动,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发表谈话:“美国对发生潜在冲突以及俄罗斯军事行动升级的前景有清醒的认识,美国与欧洲盟友为多种不同可能性做好了准备。”(注3)
美国参议院20多名民主党议员公布了一份法案:一旦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美国将对俄罗斯政府和军方进行的全面制裁的议案,其中包括对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俄主要金融机构的制裁措施。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回应称,美国制裁普京总统,等同于提议断绝关系(注4)。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美欧操纵的“伪命题”,俄罗斯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打算。但奇怪的是,美俄都在围绕一个伪命题而放狠话。
(二)美国目的与利益
1.确保俄欧紧张对峙,美国才能获得巨大利益:
(1)美股:欧洲越乱,美股越旺,因为大资金都纷纷逃离欧洲而涌入美国市场。这是从90年代科索沃战争以来,美国屡试不爽的金融操纵手段。
(2)驻军:俄欧越紧张,欧洲就越需要美国驻军欧洲。相反,俄欧和睦,美军就必须撤离欧洲。
(3)军费:让欧洲各国为美驻军分担军费。
(4)军火:让欧洲购买美国高价军火。
(5)市场:让俄欧“北溪2号”项目瘫痪,美国趁机占领欧洲天然气市场。
当美国掌控了欧洲的驻军、能源、情报等核心权力后,欧洲还能反美吗?还能要求独立吗?
2.确保俄乌“斯拉夫兄弟对抗”
苏联时期,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三兄弟”团结和睦。
冷战后,美国煽动斯拉夫兄弟仇恨,挑动持久内斗,把北约前线直接向东扩张了1000多公里,彻底攻破了俄罗斯东欧平原的“战略缓冲抵地”,让俄罗斯软肋直接暴露在北约火炮口。
3.激怒俄罗斯
美国看准俄罗斯处于“4无”弱势,就是要激怒俄,逼俄采取进一步过激行动,由此,美国可以逼迫欧洲对俄发动进一步的制裁,把俄整瘫痪掉。
4.破坏俄大选
如果美欧对俄罗斯发起新的制裁,俄经济大乱,社会大乱,外交大乱,甚至军事危机,由此可极大地左右俄罗斯2024年总统大选,打击普京总统竞选,扶持西方势力在俄夺取。
5.搞垮俄罗斯=搞垮“中俄战略合作”
当前,中俄战略合作,让美欧恐惧不安。
如果把俄罗斯干掉了,中国就孤军奋战了。
美国面对那么巨大的战略利益,美国怎么可能缓和美俄关系、让欧俄和平、让斯拉夫兄弟和睦呢?
(三)美国能力
自2014年以来,美国对俄已经采取了全方位制裁了,手段用尽了,美国工具箱已经空了。
1.贸易制裁,都用尽了。
2.金融制裁,结果被俄罗斯反制裁,俄罗斯直接号召各国“去美元”。
3.技术制裁,美国一直就没对俄罗斯开放过技术。
4.制裁普京?普京总统不会把钱存在美国,也从没听说普京放着俄罗斯总统不做,而要去申请“美国禄卡”,美国对普京制裁什么呢?
黔驴技穷,“美”驴技空。
三、欧洲:损失与困境
(一)欧盟裸奔
如今的欧洲,“3没有”:
1.没有独立:没有欧洲独立思想,没有欧洲独立人物,没有欧洲独立组织。
2.没有能力:没有战略构划能力,没有战略管理能力。
3.没有实力:从军事、外交、金融、技术,欧洲完全被美国操控。因此,欧洲有无立场、有无声音,丝毫不重要。
(二)欧盟困境
1.美国阻止俄欧“北溪2号”管道工程,造成欧洲天然气涨价800%(最近有所回落),直接损害欧洲千家万户利益。
2.欧股动荡,资金逃离欧洲
3.欧元贬值
4.经济复苏更困难
5.老欧洲与新欧洲危机:老欧洲指西欧;新欧洲指东欧,从苏联阵营分裂出来后,倒向西方,加入欧盟。但新欧洲有“1亲3反”倾向:亲美国,反俄罗斯、反中国、反老欧洲。加剧欧盟内部裂痕。
6.疫情危机
7.难民危机
8.乌克兰危机
9.欧俄危机
在多重危机压力下,欧盟经济复苏缓慢,实力下降,话语权削弱,欧盟将进一步分裂。下一个脱欧者,将不是一国,而是一批。
四、乌克兰定位
(一)乌克兰是冷战结束后,最不幸的国家之一。其定位:
1.棋子:乌克兰仅仅是美欧的一个“棋子”,而不是伙伴;
2.弃子:无论美国还是欧盟,都不可能为乌克兰利益而与俄罗斯开战。
3.战略烂尾楼:当初乌克兰政客为一己私利,引狼入室,把乌克兰捆绑在美国战车上。现在,乌克兰左右不是,欲投入北约,却没人敢接纳。小国战略错误,必定带来国难。
4.经济烂尾楼:乌克兰越来越乱,人均GDP在欧洲排名倒数第二。
5.西方化烂尾楼:美国给乌克兰送去了民主制度,等于给乌克兰埋下国内持久分裂、争斗的机制,民主化后,任何人都无法团结全国人民了。
乌克兰无法自拔的综合危机症状,向世界各国诉说“西方化,此路不通!”
(二)乌克兰危机“4不”预测:
1.北约不加入:俄美欧形成暗默底线。
2.纠纷不停顿:美国为了实现欧洲霸权,一定要用足乌克兰的“剩余价值”来骚乱俄罗斯。
3.混乱不停止:在乌克兰现存制度框架内,乌克兰人民根本无法解决国内政治动荡、经济困难和外交困难。其根本原因,正如布林肯国务卿所言“请神容易,送神难”。
4.持久动荡不可避免。
五、中国:建议与利益
我们要感谢俄罗斯,把美国注意力引向西方,东方借此获得几天安宁。
面对动荡的国际局势,建议中国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中俄能源合作
美国扼杀俄欧“北溪2号”,企图扼杀俄罗斯经济。中国就要扩大进口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这对中俄是互补、双赢的。
2.加速中俄经贸发展
美国要全面制裁俄罗斯,中国就要全面加强、加速中俄经济贸易合作,让美国制裁无效化。
3.倡议“中美俄”对话
美俄双方都在玩战争边缘政策,向对方极限施压:制裁、断交、战争。
丑话易说,覆水难收。接下去怎么走?
我们要清醒看到,美俄都不敢走向战争。
因此,中国可以邀请美俄来华,倡议“中美俄”对话,缓和世界紧张局势。
一定会有人批判在建议:会有效果吗?
我的答复是:和尚天天念经,有效果吗?基督教每周礼拜,有效果吗?
念经礼拜,自有功效,醉翁之意不在酒。
4.倡议“中俄乌”对话
现在乌克兰成了孤魂野鬼:
想加入欧盟,被拒绝;
想加入北约,被拒绝;
想加入西方,被耻笑。
中国要利用乌克兰当前困境,充分运用与乌克兰良好的传统关系和广泛人脉,促成斯拉夫兄弟来华和谈,中国“好酒好肉好风光”,对俄乌兄弟俩都有吸引力,把“俄乌冲突”化解为“中俄乌合作”,也算中国对乌克兰人当年恩情的回报。
如此,乌克兰自然也没有必有死磕俄罗斯,更没必要加入北约。
5.倡议“中俄美欧”对话
在上述和谈取得成功后,最后倡议“中俄美欧”对话。
大国之间,终究要对话的。
中国利益
上述举动,可为中国获得如下重大利益:
1.确保中俄能源互补合作;
2.确保俄罗斯挺住=减轻中国压力;
3.树立睦邻典范:俄不困难,不孤立;
4.树立“和平外交”典范;
5.中国崛起,不仅要创造GDP奇迹,还要为中国外交、为世界注入新灵魂、新思想,这就是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通过上述一系列“和谈”,践行新价值观:
要对话,不要对抗;
要和平,不要战争;
要共赢,不要零和。
六、今后趋势
1.俄美矛盾不可调解
美对俄骚乱不停,挑拨不停,挑衅不停,美国就是要维持俄欧冲突“有烟无火”危机状态,据此实现美国利益最大化、利益综合化。
2.俄美核战争不可能
俄美相互核威慑,谁都承受不起核打击。
美国副国务卿舍曼在美俄谈判后对媒体表示,美俄一致认为,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
2022年新年初始,俄、美、中、法、英五个核国家发表联合声明,也齐声表示核战争不能打,也打不赢。
3.美俄常规大战不可能
美俄两国都拥有世界一流的常规武器,俄罗斯不想战争,美国也不敢对俄发动常规战争。
最重要,我们一定要看准,美国煽动与俄罗斯对抗,绝对不是为了战争,更不是为了保卫欧洲安全,而是为了美国利益,美国要用“俄欧战争危机”,勒索欧洲更多的利益。
但美国绝对不想为欧洲而毁掉美国。
4.俄罗斯无力挑战美欧
现在俄罗斯与美欧博弈,明显处于“4无”弱势:
(1)无兄弟,斯拉夫兄弟纷纷反目成仇,俄成了孤家寡人。
(2)无盟友,冷战时期的“华约”成员国,早就远离俄罗斯而投入北约阵营。
此次“欧安组织”对话,是“56国”群殴俄罗斯一国。
(3)无财力,自从西方2014年制裁俄罗斯以来,俄经济一蹶不振。
(4)无同情,美欧内部也争论不休,但面对俄罗斯,美欧却是合穿一条裤子,合唱一个调子。俄罗斯极为孤立。
综上,俄罗斯不可能主动发起对乌克兰的进攻,更不可能挑战美欧。
5.俄对欧前沿部署威慑力量
但是,作为反制报复措施,俄会在欧洲前沿部署威慑力量。此举令欧洲处于战略威慑的恐惧之下,胆战心惊,度日如年,也恶化欧洲投资环境。这对美国、中国都是利好。
6.欧洲边缘化
俄欧危机越持久,对欧盟经济打击越大;
美国对欧霸权越强,对欧洲独立意志打击越严重。
欧洲的实力衰落、独立意志的丧失,必然让欧洲在全球国际政治中日益边缘化。
7.朝鲜、伊朗等国“大规模杀伤武器”迅速提高
1月5日、11日、14日,朝鲜分别三次试射导弹,其速度、精准度都大大提高,令美日韩震惊。
值得玩味的是,1月12日布林肯发布的制裁措施中,竟然包括“1名俄罗斯人和1家俄罗斯公司”。布林肯表示:制裁名单中的俄罗斯公司Parsek为朝鲜导弹开发提供了关键商品和技术。
换言之,美国肆无忌惮地搞乱俄罗斯,那么,俄罗斯也如法炮制,对美国最痛恨的几个国家,俄罗斯也要帮助他们迅速提高“导弹精准打击能力”。
相信不久,世界将会看到,伊朗也成功试射了“高超音速导弹”。
附录注释
(1)《欧亚新观察》 2021年12月27日
http://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67402翻译:尼基塔。
(2)《新华社》莫斯科12月21日电 记者李奥。
(3)《凤凰卫视》官方帐号,2022年1月14日。
(4)《俄新社》2022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