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下美国最后的遮羞布,中国只差关键一步
原创 戎评说策 戎评 2022-01-19 云阿云智库•金融与经济战
导读:反观美股,泡沫似乎已经钢化了,十多年牛市完全没有止步的迹象。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而身处复兴进程中的中国资本市场,何时才能展现大国股市的风采呢?
开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一直跌跌不休。1月1日,大家2022年展望还是赚大钱;到了1月5日,2022年展望就已变成回本。
都说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中国经济在疫情的冲击下,仍然保持连续两年GDP总量超100万亿,说明韧性十足,但股市并没有完全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反观美股,泡沫似乎已经钢化了,十多年牛市完全没有止步的迹象。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美国国力日衰,最后能够撑门面的也就美股了,而且这个超级大泡泡迟早会有被戳破的一天。而身处复兴进程中的中国资本市场,何时才能展现大国股市的风采呢?
1
中美产业结构不同
中美经济的产业结构差异决定了股市表现的差异。美国是金融立国,中国是实业立国。此前就有“美国的股市,中国的楼市”的说法,说明二者分别对中美的极端重要性。而股市在中国承载的更多是融资功能。
直白一点来说,美国若出现股灾,整个经济就会出大问题;中国则只要IPO能够发得出去,点位其实并不重要。
金融业是美国经济的命脉,特别是股票市场,上至华尔街资本,下至底层民众,是美国的核心利益。
据统计,50%的美国个人拥有股票投资,美国居民直接持有美国股票总市值占比为34%,为市场最主要力量,大于基金+养老金的占比总和。居民财富主要的增值来源就是股市。
历届美国政府都需要维护这个核心利益,才能获取选票,取得政绩。所以,可以看到,从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金融市场一直在补充流动性,美国政府不断出台刺激方案撒钱,最后流动性都流向了资本市场,不断吹大泡沫。
而中国经济是以实业为基础,资本市场只是为实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功能性场所。现在中国各行各业的融资需求都非常大,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尚不足以满足庞大的融资需求,而且宏观杠杆率处于高位,只有资本市场能够为企业融资打开增量。
所以,我们看到,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到科创板、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再到现在的全面注册制,其实都是为了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虽然A股点位不高,但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和美股接近,这是这么多年来A股融资快速发展的结果。
2021年A股IPO势头强劲,共有493只新股上市,融资金额高达5478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5%和17%,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202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主板和科创板共有249只新股,融资金额达3750亿元人民币,位列全球新股融资市场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纳斯达克。
虽然A股指数表现不佳,但IPO的热度丝毫不输美股。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A股如果除去这些年来融资的增量,以原有的体量进行计算,恐怕指数早已创新高。
2
中美股市权重股不同
美股权重最高的是科技股,A股权重最高的是银行、地产和消费股。科技股的高成长预期带动美股投资者的信心,而A股银行、地产都属于低成长性行业,对投资者信心的牵引比较小。
权重股股价的涨跌对指数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美股中,市值最高的就是科技股。
当人们看到科技权重股大幅上涨的时候,人们对于经济形势的研判往往都是比较乐观的,而许多有闲钱的人,也更愿意将钱投入到股票中来,所以股票就会出现上涨。
可是随着权重股都在下跌,人们对股市的信心,同样也会倍受打击,此时为了避免亏损,许多人就会逃离股市,那么指数也会出现下挫,所以美股科技权重股的涨跌直接影响了市场信心,带动影响整个指数。
这些科技权重股的涨跌,直接影响了指数的涨跌,也就形成了“绑架指数”现象。由于科技股如日中天,美股也就形成了长牛景象。A股科技股所占的权重相对较小,对于创业板、科创板的指数贡献或许较大,但对主板指数的贡献并没有那么高。
总结一下,以美股为代表的金融市场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换言之,就是只要美股出问题,美国大概率会出现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比如2008年的次债危机和2020年初的熔断危机,都是因为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出现了问题。
1、华尔街资本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利益。历届政府都以稳定美股为主要目标,其核心手段就是持续不断地撒钱,通过宽松流动性托住美股。从2008年后,美股保持了十多年的牛市,和美联储的多次QE不无关系。
2、现在美股的权重股基本上被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特斯拉+脸书等科技大牛企业所占据,疫情又加深了人们对科技的依赖,美股的长牛行情更多是被科技股所牵引。
但目前A股相比美股,就缺乏真正具有领导力的科技企业,能够吸引内外资金的汇聚。A股仍然局限于各种“消费茅”、“医药茅”的引领当中,和美股的内核有本质的区别。
A股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并不是核心利益所在,只是一个融资的工具,政策的核心也是在恢复和加强市场的融资功能。这么多年来A股IPO数量和规模不断创出新高,市场体量得到大幅增长,现在的A股指数其实是失真的。
3
中美金融机制不同
如果把资金比作是水的话,那水往低处流,资金要往带给更高回报的地方流动。百川入海,而华尔街就是全球资金之海。而美联储就是制造资金水流的“上帝之手”,所以美联储又是全球资金的资金之源。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而其他国家本国货币事实失去铸币权,成了美元的一张兑换券,信用来自本国美元储备,失去了美元储备,就会导致国家货币汇率迅速崩溃。
如果美联储放水,制造资金,海的资金就会向外溢出,流向能带给资金更高回报的新兴市场。而当美联储紧缩时候,全球泛滥资金开始百川入海,回到华尔街,支撑起美股长牛,而美元流出地,由于美元储备不足则陷入了本国货币贬值的金融危机(比如阿根廷危机,土耳其贬值危机,南非危机,俄罗斯卢布危机等)。事实上自从82年后,美国进入全球资金之海的状态,成了牛长熊短态势,即便是纳斯达克危机和次贷危机发生后,也很快走出熊市。
事实上,2001年-2012年美元走向贬值,资金从美国流向全球,带动“金砖四国”为代表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增长。2012年,美国停止量化宽松加息。流出资金受资金之海的吸引,从新兴市场回流美国,金砖四国,只有中国还是金,其余3国变身为砖。即便如此2015-2017受资金回流华尔街影响,我国外汇储备从4万亿减到了3万亿,汇率也承受压力,不得不使用更加严格的外汇管制。
而中国相比美国没有主导全球资金流向的金融机制,且资本进出受到管制,虽然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吸引资金流入,但相比美国更为强势和独立的美元松紧控制机制,我们仍然缺乏完全吸纳国外资本的能力。
4
中国资本市场怎么走?
对于年后行情连续下跌的原因,戎评认为主要有三点:
1、美联储转鹰对预期的压制。
2、央妈货币放松子弹尚未完全打出。
3、全面注册制对市场抽血的预期。
此前市场普遍预期有春季行情的主要逻辑,是在美联储加息之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会放松,在这个“时间差”里,流动性相对宽松给市场提供了友好的环境。
一个是美联储不会那么快加息的预期,一个是央妈会在此之前降息或降准,现在这两个要素都发生了变化,美联储加息预期提前,同时,中国央行放松货币的力度不够。这就压缩了市场关于春季躁动行情的时间和空间。
可以看到,开年其实银行、地产在降息预期下表现还不错。但上涨权重股和中小创出现普跌局面,主要是降息预期迟迟不能兑现,市场已经失去耐心。再加上前期大涨的医药股出现回调,市场热点散乱,因此,上周行情大跌就不足为奇了。
全面注册制正式开始推进,从政策角度,主要是增强市场的融资功能,但全面注册制实施必然加重抽血预期。2019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实现了注册制破题,政策红利下,2019-2020年中国企业IPO大爆发。2021年,IPO数量达到历史新高。从近些年股市表现来看,沪指一直在3000点上下震荡,说明抽血效应对行情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
其实三大要素共同指向的都是,内外抽血,这种预期如果不能通过流行性宽松加以对冲,那么,中国资本市场很难实现真正的崛起。
去年12月的通胀数据双双回落,CPI增速重回1时代,PPI增速也环比回落2个多百分点。从通胀约束来看,现在是降息/降准比较合适的时机(MLF降息还远远不够)。而且美联储目前按兵不动,不会对冲掉央妈放松流动性的影响。
这段时间,可以看出市场对消息面还是比较敏感的,不论是美联储加息预期提前引发行情调整,还是疫情进一步恶化刺激医药股上涨,以及新能源板块因为销量数据而大涨,机会和风险都来自消息面。
后续预判行情,要从成交量和风格两个方面去看。成交量能够再破万亿,市场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科技股和赛道股止跌,就给市场提供了机会和人气。毕竟资金绝大部分是来投机的,小盘股更容易被炒作,创业板活跃是行情保持热度的重要前提。
要想有普涨行情,主板和创业板需要同时具备上涨动能,而不是跷跷板效应,这种只是存量资金在场内腾挪。从这几日成交量的萎缩可以看出,行情还不具备普涨的条件。
短期来看,行情还不具备快速突破的条件,主要原因在成交量没有跟上。成交量没有有效放大,是制约短期行情的重要因素。如果后续补量,则年后行情可期。
2021年是“茅指数”和“宁指数”表现分化,以“茅指数”为代表的大市值股票表现惨淡,以中证500为代表的小市值股票走势较好。2022年这种局面会有所改观,以白酒、医药为代表的消费股表现会占优。
5
戎评提供三个布局思路
1、受益于流动性宽松的方向。
分为短期受益和长期受益。
短期受益的是金融、地产,金融主要受益于利差扩大,地产主要受益于融资渠道恢复,属于困境反转。
金融三剑客银行、保险、券商,重点布局保险和券商。
去年有银行利润增加三成,主要由于疫情好转、中国经济增长去年恢复较好,以及上一年基数较低等因素,这种高速增长不可持续。而且由于银行股盘子太大,如果不是普涨性行情,很难看到达到市场平均值的受益。
保险相比银行弹性更高,而且保险股在去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降息开启后,保险资金成本下降,下跌空间基本上被锁死,此时布局的安全边际比较大。
券商则受益于流动性扩张,与整体行情表现直接关联。一季度大概率会出现流动性推升行情,将打开券商的上涨空间。
地产板块,仅限于融资渠道恢复,但是无法回到过去的高增长,只有困境反转驱动的估值修复性行情,不宜做中长线布局。
长期受益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板块,以及基建上下游的产业链,比如水泥、钢铁、建材、有色金属、机械、电力等。这些传统周期性行业在今年仍然具备投资机会。如果觉得麻烦,就选基建ETF。
2、消费行业的防御能力
消费、医疗仍然是防御主线,而且这些板块比如白酒、乳制品、调料等前期都经过较大幅度的调整,现在估值修复的反弹动能还比较强,也是基金重仓板块,从科技股中撤出的资金可以适当配置一些。
医疗可以说是长线配置的最佳行业,再加上疫情叠加,其投资逻辑更加强化,在市场调整的时候可以积极布局。
目前不建议追高新冠检测试剂板块、中药板块。短期涨幅过高,风险较大。
3、科技股的高成长性
历年来A股表现最好的板块都是业绩增速最快的板块,对成长的需求是资本市场一直不变的选择。但凡是成长的板块,业绩增速快的品种,在股价上的表现一般不会差。
需要找到依靠不断放量去达到业绩增长的制造业个股,而不是通过简单涨价来实现业绩增长。
当然目前还不能确定科技股的调整是否已经结束。
新能源车:目前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还在20%左右的阶段,距离50%的下一阶段还有较大距离。电动化之后是智能化,围绕电动化和智能化做选择,可能会有比较好的回报。
半导体:挖掘需求拉动的芯片的投资机会。需求持续增长的芯片包括汽车的功率芯片、高性能计算芯片等。
科技股还是要先选赛道,比如模拟集成电路的生命周期比较长,做出一款相对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后,就可以持续卖很多年。从生命周期商业模式来讲,这比一般的逻辑芯片更有优势。
6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对资本市场的需求主要定位于融资,全面注册制对市场的抽血效应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但良好的市场生态应该是二级市场与实体产业的正向反馈,新产业获得融资的同时,用成长性消化估值,为投资者带来持续回报。
持续的新产业和新公司供给奠定了美股长牛的根基。以国际经验来看,全面注册制对当地股市是全面利好。美国1933年实现注册制,牛市更长,美国投资者得到了足够多的收益。
价值投资其实就是赌国运,在东升西降的背景下,从长期来看,中国资本市场无疑是全球最值得投资的市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