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王志纲 | 传承之问 |
王志纲 | 传承之问 原创 王志纲 智纲智库 2022-02-17 云阿云智库•商界 作者:王志纲 来源:智纲智库(ID:wzggzswx) 还记得去年有篇流传很广的文章,叫《跟自己讲和》,文章短小精炼,却意味深长,读罢亦使我心有戚戚焉。文章的作者亦不是一般人,而是昔日商界的风云人物,我的故人——尹明善先生。 尹老这篇文章言辞恳切,真情流露,以一种自嘲、反思的态度娓娓道来,回顾其一生的坎坷、机遇与执念,并在文尾怅然释怀:“覆水难收,江流不回,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事不是想过去就能过去的。 去年的10月14日,力帆股份公告称,因涉嫌信披违规,公司控股股东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力帆控股”)以及公司实控人尹明善、陈巧凤、尹喜地、尹索微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决定对其立案调查。陈巧凤、尹喜地、尹索微分别为尹明善的妻子、儿子、女儿,几人均在公司担任董事职务,可以说全家均被牵扯入内。 2021年1月14日,重庆破产法庭发布2020年破产审判“十大典型案例”,本地最大民企“力帆系”的破产重组排在第一位。 正如尹明善在文中所言,“我过度奢望的未来,从未成真,一直是梦。"这位曾经与任正非、宗庆后、柳传志等齐名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明星企业家,最终落得“晚节不保”的结局,当真令人不胜唏嘘。昔日重庆首富的传奇,彻底成为了历史。 四十年来,作为一个群体,企业家高调而强势地登上中国经济的舞台,浓缩了整个时代的风云际会。有人翻云覆雨,有人逐流随波,有人见风使舵,有人闪转腾挪。他们成为众矢之的,也走上财富之巅;他们富可敌国,却又如履薄冰,仿佛一叶浮萍,命运浮沉。 作为那个时代的参与者和观察者,我想对以尹明善为代表的老一代民营企业家们,进行一些个人的时代思考与总结。致敬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以及即将谢幕的一代人。 1 江湖往事:我眼中的“尹氏春秋” 我与尹明善先生算得上相熟,早年在不同场合打过很多次交道。最早大约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我正在筹划一档电视节目,面向社会各界敞开合作大门。彼时刚刚崭露头角的尹明善循声而来,想投资我这档电视节目。当我第一次见到他,一下子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尹明善其人身材奇高,脖子颀长,相貌清奇,接近1米9的身高,在巴蜀之地堪称另类,清瘦的身材更显修长,整个人给我的第一感觉特别像是一只仙鹤。 这位老兄精力极其旺盛,反应极其敏捷,思维非常广阔,联想能力极强,这些特质与他当时60多岁的年龄极不相称,在我见过的同龄长者中也非常罕见。但我在聊天的过程中也为他产生了隐隐担忧,那就是感觉他的“状态失衡”。 人们常说40岁以前学法家,40岁到60岁学儒家,60岁以后学道家。 人生40岁之前是做加法,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日积月累的过程;40岁之后则要讲平衡,需要锐气日减,追求儒家所说的和谐统一;60岁以后则是要做减法,摒弃一些无谓的烦扰,追求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要学会强干而弱枝,守拙而抱朴,择要而从之,这样才能让更多人能够跟随你走。 此时的尹明善,不但不做减法,反而将精力发挥到了极致。他在桌上摆了三个手机,在交谈的过程中,三个手机轮番嗡嗡作响,他则时不时接起这个放下那个,忙得不亦乐乎,用日理万机形容毫不为过。而且他不带助手,事必亲为,偌大的公司管理却是一根针插到底,就连付钱这样的小事都要用自己的卡。 我当时十分诧异,本着好意委婉提醒他说:尹老板啊,你每天这么忙,至少也应该试着分层级管理吧,三个电话已经把人的精力耗散到极限了,长此以往肯定是不行的啊。但他听罢却连连摇头摆手说到:没事,没事,我精力够! 彼时的力帆摩托,已经成为了重庆第一家拥有进出口公司的民营企业,在东南亚市场销售一骑绝尘,在国内也进入了摩托车销量的前十行列。尹老板在重庆一掷千金,买足球俱乐部、买体育场,一时间风头无两。这种商业上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他这种殚精竭虑的精神,所以我也不便多言。 再见尹明善已是两年之后。当时在重庆我们相约喝茶,故人相见自然相谈甚欢。此时的尹老板依旧是三个手机不离身,席间不停地出去接电话,风采不减当年。 此时的力帆摩托俨然已经成长为一家“跨国公司”,不仅在重庆设立了成熟的研发中心和生产线,而且在一些亚非拉国家成立了组装厂和生产基地。“力帆摩托”开始从家喻户晓走向享誉全球,品牌的影响力也达到了顶峰。 2003年,65岁的尹明善当选为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首位进入省级政协领导班子的民营企业家。由此老尹在政治上也实现了登顶,一时间风光无限。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不甘寂寞的尹明善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他四处出击,将极其敏锐的商业触角伸至各个领域,从做足球、到做酒、做资本,最关键的是要做汽车了。 支撑他四处扩张的自信根源,在于他真是太聪明了。在交谈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行当只要经过他稍加摸索分析,就能搞清楚背后的商业逻辑,并且快速进行复制。 但是,聪明人往往反被聪明误。在一个充满机遇和诱惑的年代,太过聪明并不一定是好事。 我经常讲做企业最要紧的是专业化,在专业化的基础之上可以扩展相关多元化。最危险的,就是在专业化尚未成型或刚刚成型之时,便进行无关多元化经营。这种激进扩张的做法,在创始人精力旺盛的情况下尚不是问题,而一旦老板精力衰减,力不从心之时,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就会开始逐渐暴露,企业也会走向失控。 在这个时候,力帆其实已经有了这种苗头。不管是无关的、还是有关的行业,尹明善一看能摸到门道,便开始大胆尝试。也正是在这种激进的经营理念下,力帆开始倾其全力,大举进军汽车市场。 众所周知,汽车工业作为“大工业的皇冠”,技术最密集的现代制造业之一,有着极高的技术和资金门槛。欧美国家积累了上百年的经验,才取得了现在的领先地位。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汽车厂商也是依靠引进外商建立合资企业,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国家政策支持下,才有了后续的发展。 但尹明善和他的力帆显然低估了行业门槛。一方面,力帆汽车的开发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同时对用户的消费认知又严重不足,在消费者最关注的环节上经常容易“掉链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元化经营弊端凸显,摩托车、汽车两手抓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折腾一圈下来,力帆汽车的市场知名度仍然很低,口碑也很一般。 就在力帆汽车业务不温不火之时,尹明善的商业嗅觉再度发作。他机敏地瞅准了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又开始要大举发展新能源汽车。 按理说这的确是一步超前的战略判断,但2016年力帆“骗补”丑闻轰动市场,财政部直接取消了对力帆汽车的补贴资格,这无疑给正雄心勃勃进军新能源行业的尹明善当头一棒。 随着政治加持的日渐减少,多元化经营的颓势不断暴露,再加上尹明善也走到了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之时,他终于开始不得不重用职业经理人。但由于与家族势力的博弈,双方矛盾日渐尖锐,最终力帆成了一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末代王朝”。 去年初,力帆终于走到破产边缘,82岁的尹明善不得不重新出马,想要重整河山,但最后却无奈只能将衣钵传给了25岁的孙女,不得不“跟自己讲和”。 一个时代宣告终结了。一代风云人物,奋斗半生,重回原点。 回顾尹明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生涯后期的一些战略失误,也很难被世人理解。但所谓知人阅世,如果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一切又似乎都说得通。 其一是出身。尹从小出身在地主家庭,13岁和母亲净身出户,少无所依,颠沛流离。等到20岁又遭受批判,锒铛入狱,一陷就是20年。 苦难对于那些锦衣玉食、游手好闲的人来说,确实是万丈深渊;但对于老尹这样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来说,反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人生困难和逆境造就了他无比要强的性格,与他异于常人的聪明相结合,在他精力极度旺盛,时代机会又多的情况下,往往做什么都能顺风顺水。 但世事难料,尹明善的商业帝国终归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性格中的敏感、好强、精明伴随着他的从商生涯,助他成功,但这种极度要强的性格,也严重影响了他在商业上的战略判断。他像只机敏的猎豹一样四面出击,对猎物的渴望已经到了贪婪的程度。 企业家如果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做好,到最后就是什么都做不好。 其二源自尹自身极度匮乏的安全感。他年轻时的苦难经历,导致他对周遭的一切人和事都缺乏信任,只相信自己。 力帆好不容易起家之后,老尹曾遇到过一次内部高级员工的敲诈。对方将涉及到商业机密的设计图纸拿出来要挟他,扬言要将资料泄露。技术研发是力帆安身立命之本,面对讹诈,尹明善毫不妥协,最终费尽千辛万苦打赢了官司。但从那以后他便对外人更加缺乏信任,最多相信自己的家人。 过度相信家人带来的后果,就是企业在传承问题上遭遇严重危机。 老尹老来得子,自然对儿子非常宠爱。但当子女无力扛起企业这面大旗的时候,家族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便会逐渐尖锐。加之老尹此时年事渐高,始终无法托孤,最后只能感慨:“子女还好,但未成大器,错在为父,归来倚杖自叹息”。 2 家族传承:企业家究竟为谁而战? 尹明善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毕竟人无完人。作为打下一片江山的创始人,他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力帆的悲剧,归根结底在于后继无人、青黄不接。 在创始人完成自身历史使命之后,企业一直未找到合适的继承人,也没有及时把班交掉,只能自己苦苦支撑下去。等到年老体衰,精力再也顾及不过来时,想交班已为时已晚。像尹明善这样遭遇传承困境的老一代企业家其实还有很多。据统计,未来5-10年,全国有300多万家民营企业要进入交接班的关键时期。 这些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代企业家,在那个沧海横流、大泽龙蛇的大时代里,凭一腔热血和胆识发迹于草莽之间,最后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成全自己的同时,也创造了这个国家的崛起奇迹。 然而,一代人终将老去,面对企业传承的问题,各路英雄豪杰最终都免不了这个千古难题。 打江山、守江山、发财致富究竟是为了什么?打了一辈子仗,到底为谁而战? 从人性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人创业之初的本能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谋幸福,要通过创富改变自身命运,这是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的一个最重要的源动力。 但根据我观察,企业家们越想挣脱,越无法逃离的,就是“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它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让这些企业家无时无刻不处在宿命感的纠结之中。 在这种纠结之下,我观察到这个群体对于接班一般会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老板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却又有“传男不传女”的执念,为了追求“接班”,用各种手段“整”出了一些名不正言不顺的儿子。先不说这些手段会不会被法律追究,企业最终都将不可避免的陷入“嫡庶之争”、“太子与公主之争”的困境之中。在一些民营企业当中,这个苗头已经开始出现了,伴随父母的老去,子女的长大,真正的大戏还在后面。 第二种:从小进行精英化培养。对孩子通过完成所谓贵族化教育,来试图打破这个魔咒。有的老板把孩子从小就送到英国、美国接受完整的西方贵族式精英教育,等到学成之后再接回国接班,这样的操作比比皆是。 大约十一二年前,我发现参加的一些饭局上,大佬们互相敬酒时身边往往都会带上一张年轻稚嫩的面孔,这实际上就是带着自家的接班人跑过来“拜码头”。 十多年过去,当初“拜码头”的二代们,现在大多成了企业掌门人了,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一代把接班人极力地往前推,二代是否真的成才很难说,但这确是目前企业家交班的普遍做法。 第三种:孩子不愿接班。很多尚在自我挣扎的第二代,长大之后坚决不接班,对父辈的打拼下来的事业缺乏兴趣。 他们一般有两种方式对应,第一种就是自己另起炉灶创业,爹妈给钱做投资,在市场上一掷千金。我认识的一个老板,夫妇俩给儿子在香港砸了40个亿试手,收效如何不好说,只看其投入成本之大,便知其煞费的苦心。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去做慈善。我身边有几位很成功、也很低调的企业家的子女就专注在做慈善,下一代本身兴趣就在做公益上。对于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我们要好好保护和支持。因为企业家通过家族信托、股权设计等方式,已经足够能让下一代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所以当巨量的家族财富无法被单个子女全部继承时,通过慈善回馈社会就是财富最好的传承方式。 在这条路上,西方已经走了几百年,形成了非常好的规律和成熟的传统,而今天中国终于也走上了这个台阶,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在完善,社会的舆论也越来越包容。尽管有此觉悟、有格局的企业家仍是少数,但这条路终究是能走通的。 总的来说,无论是可惜可叹也好,可笑可怜也罢,抑或是可敬可畏,这三种企业如何接班的方式,基本上囊括了当下中国企业家传承的现象。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已经不单单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更是一种需要正视的社会现实。 那么对于企业家来说,究竟有没有一种普世价值,能够解决家族传承的问题? 有没有一种解决路径能够让子女享受福泽,让企业顺利交班,让社会得到回馈,各得其所? 这个问题似乎当下仍然没有一个合适的结论。西方探索了几百年,总结出了一些可以参考的经验,但是适不适合中国国情,仍然有待未来检验。 在这方面,华为任正非的做法值得借鉴。坊间一直传言,任正非的子女里,最有可能接班或许是孟晚舟。孟晚舟虽然之前就担任华为的CFO,但为人低调,名声不显。 如今阴差阳错,孟晚舟幽居温哥华,“养望”三年,收获了国民知名度,成了“圣女贞德”式的人物。任正非之前接受采访时也说过:“孟晚舟如果回来了,可能就会成为英雄”。 如今孟晚舟载誉而归,是否会顺势接班呢?在我看来,接班还为时尚早,之前任正非也曾多次提出孟晚舟不可能接班。如今华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制度和流程为尊,这是华为的底气。 2013年3月30日,任正非在持股员工代表大会上,也曾对上市、接班人等问题表态:“公司不是我个人的,因此接班人不是我说了算,而是大家说了算...今天的轮值CEO运行得很好,不见得明天的轮值董事会主席就运作不好...我的家人有四人在华为公司上班...他们仅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员,决不会进入接班人的序列。” 对于接班人的标准,任正非指出:华为的接班人,除了以前我们讲过的视野、品格、意志要求之外,还要具备对价值评价的高瞻远瞩,和驾驭商业生态环境的能力;华为的接班人,要具有全球市场格局的视野,交易、服务目标执行的能力,以及对新技术与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而且具有不固步自封的能力;华为的接班人,还必须有端到端对公司巨大数量的业务流、物流、资金流……简化管理的能力。” 当然话无绝对,老任说这些话时,也肯定想象不到孟晚舟日后之境遇。如今载誉归来的孟晚舟,成了华为内部仅次于任正非的一面旗帜。 毕竟老任已经是奔八的人了,依旧老骥伏枥,站在中美博弈的第一线,还要承担亲人离散的煎熬。 孟晚舟的归来,不仅能给他卸下一些担子,而且孟晚舟身上体现出的勇气、坚忍和智慧,也足以让他欣慰。最起码从精神层面而言,这次传承算是阴差阳错完成了。 尽管在对待子女的家庭教育上,任正非不能算得上成功。早年的任正非是“暴君”式的家长,而到了晚年,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娇纵子女的人之常情,但说一千道一万,任正非在企业传承问题上的格局和方法,早已超越了传统小老板的封建意识。 尹明善和任正非,两个同时代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下半场。 一边是千方百计将企业和财富留给家族,最大限度保证子孙后代永享荣华富贵;另一边则是对于家人接班保持高度警惕,坚持信奉“天下为公”,努力打造社会化运作的治理体制。最后一边“人亡政息”,一边却名将如云。同是民企基因,企业命运却云泥之别,不可不谓发人深思。 3 时代拷问:中国人究竟要传承什么? 年初的双汇父子大战,到力帆尹明善的自白书,这一幕幕大剧的背后,都在警示着中国的民营企业,企业传承是个生死攸关的大课题。而且这个问题不仅只关乎企业家本身,也关乎着全社会,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社会的发展不可持续,企业的繁荣难以维系,个人的使命也无法完成。 浸淫在儒家文化中的中国人,谁不期望子女能够建功立业并烟火相传?这是人之常情。可吊诡的·是,从古到今的很多创富者,都很难传承到三代,很多甚至到第二代就亡了。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间也一直流传着“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的说法。 我认为这背后其实有很深刻的社会因素。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无论是地主、农民还是商人,一旦遇上天灾人祸、社会动荡,就会失去家产变成流民。 而中国历史上又有广泛的农民起义的传统,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对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所以在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恒产者“,人们也就没有守业的“恒心”,总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这就导致不管是欧洲也好,日本也罢,都有很多传承上千年的企业,而在中国几乎找不到。我经常去日本考察,在关西地区,传承上千年的企业有数百家,几百年的企业有上千家,这些企业都不大,但就是这样十几代、几十代地传承下来。比如说我们喝的一种日本清酒就叫14代,意思是这个家族14代都在酿这个酒。 我还在日本考察过一家精工制造企业,大概就是乡镇企业的规模,两栋楼,一共有10来个车床,有二三十个老婆婆。我和企业主聊天时,他拿出几个模型让我看。他爷爷那一代,做的产品是一只金属蝴蝶,他爹做的是一只蜜蜂,他做的则是一只蚂蚁,一代比一代做得更小、更精密,他说这家企业已经传承快一百年了,一年的营业额也不多,换算成人民币也就几百万,但是他们很满足。 企业主还专门让儿子来见我,他儿子是东京大学毕业的,毕业之后也准备回家里接班,我观察他儿子的表情非常平静,没有什么不服气,也没什么挣扎,就好像做一个小企业主是天经地义的一样。也许他儿子一代生产的产品就是比蚂蚁还小的东西。 日本、欧洲的企业传承经验,让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究竟要传承什么? 古往今来,太多中国企业传承只重物质传承,轻精神传承,这就导致了纵使有万贯家产,也很容易几代就耗尽。对于今天的企业家来说,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传承问题,没有守业的“恒心”,只关注财富传递,就无法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上一代的基业和财富会很快变成“浮财”灰飞烟灭。 曾经的山西首富李海仓靠钢铁生意起家,到2003年就已经将企业做到40亿规模。但世事难料,李老板突然遇刺,留下偌大企业群龙无首。时年二十多岁的其子李兆会被从海外紧急召回,临危受命被扶上马。李兆会接班时信誓旦旦,“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结果到了十一年后,李家的海鑫集团被法院宣布破产重整,庞大基业最终还是败在了第二代手里。 类似的案例,在过去四十年并不鲜见。要知道,传承失败的问题不光是巨富人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它也是困扰寻常百姓的难题。 君不见,现实中因为拆迁分房而造成兄弟阋墙、子女反目,为继承家产打得死去活来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魔咒反复出现,几千年下来都没什么大的改变。 归根结底,在于无论是巨富大贾还是市井小民,人们想到传承问题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财富的传承,总觉得家产留给子女,不落外人之手,子女衣食无忧就已经完成传承使命了。 但这是典型的抓到现象,丢了本质。因为财富是身外之物,真正最需要传承的是家学家风,是文化、道德、精神、正道。 正如晚清名臣林则徐那首传颂盛广的对联写道:“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林则徐所出身的文峰林氏,是福州的文化世家,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自林则徐之后一两百年,尽管时代风云变幻,但林家家学渊源流长,几代下来依旧文风鼎盛,名人辈出。 类似的还有无锡钱氏,祖上可追溯至五代吴越王钱镠。钱镠虽靠武功起家,重视文风家学,著有《武肃王八训》和《武肃王遗训》,教导后世子孙刻苦读书、忠孝立身、勤俭持家、克己安邦。这种家学千年传承繁衍下来,最终到了近代大放异彩。一代文豪钱基博、钱钟书父子,史学先驱钱穆与力学泰斗钱伟长叔侄,都是无锡钱氏的后人。 此外,江西义宁的陈氏,安徽绩溪的胡氏等等,都是近代以来的名门望族。这些家族之所以经久不衰、人才代出,说到底还是家风、家学、文脉的传承。这种精神传承的力量,是只传承财富永远无法企及的。 所以说,良好的家风胜过万贯家产,英雄辈出比富贵满门更受人尊敬。有了文化精神方面的传承,才更有可能延续家族的辉煌和荣耀,才不至于让上一辈的打拼沦为泡影。 而这种精神传统,正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士大夫情怀。从范蠡到王阳明再到曾国藩,这些士大夫,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根子就在于他们完整践行了“修齐治平”精神。 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国历史上有大量修桥补路、尊老爱幼、造福乡里的典故流传下来,形成了我们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那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 这种理想传承到今天,士大夫阶层虽然消失,但是精神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换成了刚刚崛起的企业家阶层。 任正非、曹德旺等人看起来是商人,但是他们有士大夫情怀。当他们的家国情怀进入商业领域,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把经商、办企业变成实现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手段和舞台。 但遗憾的是今天的很多企业家把路全都走歪了,把原本身外之物的东西变成了命,很多悲剧就这样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即使不谈家国情怀,改革开放后的初代企业家,成功的背后一般也都有家族的积累和传承。在这种传承中,财富的作用往往是最弱的,更重要的是家族传承中的素质和精神。 尹明善年轻时因为地主出身被剥夺了一切,甚至因此锒铛入狱。任正非人到中年事业受挫,人生遭遇重重打击,跌入社会底层。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旦时代风向变化,人性得到充分释放,他们这样的人立马能迎风而起,在市场大潮中改天换地。最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初被过去那个时代抛弃的人们反倒成为了社会的顶梁柱。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精神?我思来想去,或许只能从他们的家庭出身里找到可能的答案。尹明善的父亲是当地的大地主,任正非的父亲任摩逊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中学校长、教育工作者,无论如何他们一定是从父辈那里传承到了什么。 有研究者做过相应的调查,在统计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各个时期、各领域创业成功的数十位企业家家庭背景之后发现:今天成为超级富豪的人,他们的祖辈或父辈往往已经是当地出类拔萃的人。 但历史又是如此吊诡,当很多人依靠传承下来的精神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以后,他们的后代却开始沉湎于锦衣玉食,最终走向了今天的传承危机。 是追求永恒,还是追求暂时?是只顾眼前,还是心怀未来?是要虚还是实?这些问题正摆在当代中国企业家群体的面前,等待着历史性的回答。 今天的中国人已经走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一代人从苦难当中崛起,创造了巨大的辉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同时改变家族的命运,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这代人走向终局,曾经叱咤风云的“老英雄”们即将迎来人生中最后的谢幕表演,一出大戏即将在我们眼前上演,多少顶王冠落地,多少新星升起,都还尚未可知。 遗憾的是,当他们告别历史的时候,很多人还纠结于儿孙的荣华富贵,把财富传承看得极重。有的人甚至不惜用尽手段,偷鸡摸狗也要给弱小的儿女留下巨额的财富,而这对于子女来说,究竟是福是祸,尚未可知。 《红楼梦》里,历经大起大落,遍尝人间冷暖的曹雪芹,曾假托跛足道人之口,用一首《好了歌》告诫世人: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这当中深刻的哲理,值得当代的人们去好好反思。 不光是个人、家庭、企业需要传承,我们整个社会都走到了需要传承的十字路口。 在这个新旧交替、万象更新的大变革时代,我们需要总结反思过去几十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史,把一些宝贵的精神遗产传承下去,让后来人能够肩负使命踏上新征程。 对一个现代化国家来说,企业的薪火相传至关重要,企业家精神是国之大幸。企业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器官,“社会公器”永远离不开内在的精神。为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的一代人,不能在传承上出现巨大的断裂。 中国民族复兴需要更多像奔驰、西门子等这样的“百年老店”,绝不能拘泥于一家一户“老鼠偷油式”的传承。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企业家们应该也必须找到适合我们的道路。 我始终相信,未来仍然是充满机遇的,“躺平”不应该是新一代人的常态。当下确实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不是日本,没有“失去的二十年”,也不能走从“昭和男儿”到“平成废柴”的老路。日本的经验教训,时刻都在警醒我们: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路漫漫其修远兮,传承这个时代话题,将会是一个崛起民族最重要的成人礼。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完) |
|||
2022-2-17 12215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