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国博弈     
李海东:北约峰会的声明意味着俄乌冲突不可能短期结束

李海东:北约峰会的声明意味着俄乌冲突不可能短期结束

李海东2022-03-31云阿云智库• 大国博弈

美国和北约对俄的政策立场已经非常清晰,那就是不妥协。我们可以说北约峰会实际上将俄乌谈判顺利展开的任何空间和积极前景给窒息掉了,这是一个各方不愿意看到的场景,可悲的是已经发生了。长期看,北约峰会的声明意味着俄乌冲突不可能短期结束,接下来的冲突有可能久拖不决,而且很大可能会更加尖锐,其对世界局势的危害性将会更为严重。

李海东 |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导读】 被华盛顿称为“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美国总统拜登的欧洲之行结束了。有媒体评价“拜登欧洲之行惹恼了俄罗斯,让乌克兰失望,让欧洲担忧”。

此次北约峰会、G7峰会和欧洲峰会的主要核心议题是俄乌冲突。北约峰会发布了联合声明,其中提到北约将继续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和东欧地区的军事部署,北约成员国也将继续加大军费开支。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李海东教授认为,无论美国承认与否,北约已经实质性地参与了俄乌冲突,美国和北约对俄的强硬态度也预示了俄乌冲突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以下为采访全文。

1

北约已经参与俄乌冲突

观察者网:北约峰会声明继续对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和军事部署,声明没有要求或督促俄乌通过谈判解决冲突,表述尊重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权利,这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对俄乌新一轮的谈判将产生哪些影响?长期看对俄乌冲突带来哪些变数?美国继续怂恿乌克兰成为对抗俄罗斯的“马前卒”,目的是什么?

李海东:这个信号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一是表明在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军事冲突中,北约支持乌克兰,它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的现实最直接,清晰地表明了北约在这次冲突中的态度。

现在看起来,北约是直接参与了俄乌冲突,当然参与的方式不是很多人设想的那种北约军队直接卷入,但是北约军事、情报等各方面的援助表明北约客观上成为俄乌冲突的参与方,不能说它是置身于这场冲突之外的中立者。通过源源不断的军事援助和情报支持乌克兰,北约实际上对于这场俄乌冲突的爆发与难以化解负有直接和深层次责任。此外,北约加强军事部署的行动更表明,北约将不会在对俄罗斯关系处理中作出任何妥协。

对当前的俄乌冲突和数年来的乌克兰危机而言,北约对于冲突和危机化解本身并不感兴趣,它对冲突和危机的最终结局感兴趣,这意味着北约将会以更强硬的方式与俄罗斯展开更高强度的对抗。

声明中关于尊重乌克兰加入北约权利的表述,意味着北约和美国是不接受所谓“乌克兰中立”这种俄乌目前谈判的这种选项的,该表述透彻展示出美国和北约对乌克兰未来在欧洲安全架构中地位的清晰界定。

这对俄乌新一轮谈判的负面影响是很明显的。俄乌目前正在进行第五轮谈判,关于乌克兰是否中立、东部顿巴斯地区等关键议题,谈判显示出一些双方试图缓和关系的迹象,但是我们必须指出来一个非常冷酷的现实,俄乌谈判的结局如何,不是取决于俄乌两方如何互动,而是根本取决于俄罗斯与北约和美国的关系本质和互动状况。

如果俄罗斯与北约和美国在涉及欧洲安全架构是否真正容纳俄罗斯这一根本问题,以及乌克兰未来安全归属的定位问题上的深刻矛盾难以化解,反而更为尖锐,并毫无任何妥协空间,那就意味着俄乌之间的谈判不会有任何建设性结果。

从北约峰会声明的这三个要求可以看得出来,北约和美国绝对不会对俄罗斯有任何的妥协空间,这就意味着北约峰会将会使俄乌谈判陷入泥潭,谈判花的时间越长,费的精力越多,受到的挫折感越重。

俄乌谈判过程中乌方的立场和节奏毫无疑问并非由乌克兰一方决定,它需要与美国和北约协调,美国和北约对俄的政策立场已经非常清晰,那就是不妥协。我们可以说北约峰会实际上将俄乌谈判顺利展开的任何空间和积极前景给窒息掉了,这是一个各方不愿意看到的场景,可悲的是已经发生了。判断俄乌谈判进程与结局需要将俄罗斯与北约和美国之间的互动或未来可能出现的谈判挂钩,如果不挂钩的话,我们就很难准确把握当前俄乌谈判的节奏和未来结局。

客观而言,美国和北约并不愿看到俄乌谈判最终化解危机和冲突,相反,美国和北约还是希望通过不断给予军事援助和其他各方面支持的方式让乌克兰成为一个给俄罗斯造成持久致命性消耗的棋子。

俄乌谈判前景十分不乐观,实际上,美国和北约对乌克兰的安全和主权的关注很有限,但其对利用乌克兰削弱俄罗斯的功能则尤其热衷,这不能不说是乌克兰的悲剧,更是俄罗斯和整个欧洲的悲剧。

长期看,北约峰会的声明意味着俄乌冲突不可能短期结束,接下来的冲突有可能久拖不决,而且很大可能会更加尖锐,其对世界局势的危害性将会更为严重。

当人们期待俄乌双方可以在谈判过程中获得一个建设性结局之时,他们会发现北约峰会实则将俄乌谈判达成积极成果的预期和空间基本消除殆尽了。

如果俄乌冲突久拖不绝,而乌克兰本身又未达成实质性持久消耗俄罗斯的目标,不排除北约或美国在某种特定场合下与俄罗斯产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尽管北约和美国目前一直竭力否认这样的设想。

未来随着俄乌冲突和危机的加剧,美国和北约是否在其认为合适的时机直接与俄罗斯产生军事冲突,我们对此要保持警觉,毕竟这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这也是美国和北约当前紧急制定出台应对爆发生化战乃至核战可能性举措的关键原因之所在。

这次北约峰会,美国的目的是多方面的,第一个目的是要让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大国的物质基础、声望基础、合法性基础彻底消失,把俄罗斯当作“弃儿”而排挤出欧洲。

第二个目的,使欧洲更加牢固地绑在北约和美国战车上,通过美国的主导地位,以一种制造更高强度的危机乃至战争的方式,迫使欧洲国家站队美国和北约,达到控制持久欧洲的目的。

第三个目的是美国再次向欧洲各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表明,欧洲安全离开美国将会处于一种难以保证的局面,美国想用俄乌冲突来达成牢固确立美国的欧洲国家身份和以欧洲国家身份参与主导欧洲事务的目标。

简言之,美国利用现有的俄乌冲突试图达成的目标,与冷战初期北约第一任秘书长伊斯梅对北约功能的界定高度一致,即:“赶走俄国人,请来美国人,压制德国人”(Keep the Russians out, the Americans in, the Germans down)。实际上,北约70余年中的核心功能始终没有改变,依然是这三个,可见北约确实是集团政治和冷战理念的体现,带来的往往是对抗和分裂。

观察者网:北约在东欧边境和巴尔干地区增兵4万人,这项军事行动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北约向乌方提供军事援助和情报,更不必说舆论战的协助,是否“间接参与”了俄乌冲突?

李海东:增兵4万人的行动表明:北约不仅在舆论上对俄强硬,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中做好了根本不打算与俄罗斯妥协的最坏准备。这向外界传递出北约是一个真正具有强大行动能力的军事组织,不会像欧安组织那样在真正危机出现时解决不了问题。

此外,北约组织还增加了4个战斗群,让那些靠近俄罗斯的东欧国家更坚定地追随美国和北约,从而使俄乌冲突以及俄罗斯与美西方的冲突更加难以化解,这些军事部署和行动不会使俄乌冲突降温,反而会使冲突步步升级。通过对乌克兰大量的军事情报舆论等各种援助,以及对俄罗斯实施的系统性全方位严厉制裁,北约和美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俄乌冲突中的参加方。

如果是以成建制的北约军队和美国军队是否在乌克兰境内出现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北约和美国确实没有参与俄乌冲突,但是如果以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情报援助、舆论援助,以及全方位对俄舆论攻击和制裁的标准来衡量,毫无疑问北约和美国已是俄乌冲突中的重要参与方,它们已经以多种形式参与到了俄乌冲突之中。

2

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分歧和变化

观察者网:峰会声明也包括北约成员国增加北约的军费,这是否会带来全球进一步军备重整?北约作为军事防御组织再次加强,这是否会影响欧洲进一步放弃战略自主?

李海东:这毫无疑问会导致全球军备竞赛的加剧,而且伴随着北约成员国军费普遍的增加,全球更多国家在军费的投入会相应增多,再加上新战争形态的出现,全球军事装备花费都将会呈现比以往更快速的方式增加。

你提到北约作为军事集体防御组织,应该说“防御”一词是美国和北约对该组织初建之时的性质定位,但冷战后北约那种“防御”性质已经变了,相反“进攻”的性质越来越确立起来。冷战后北约一直处于很强的进攻态势,而俄乌冲突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北约的军事能力,也使得欧洲国家认识到战略自主努力的必要性。

它们认识到把自己和北约捆绑的话,最终的结局很大程度上会产生一个被美国主导或被美国操控的欧洲,这实际上并不合乎欧洲国家的安全利益诉求。

这场危机的确使北约的军事行动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现,同时提升了欧洲的军事能力,但同时增强了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加强战略自主的紧迫性,推动欧洲更多的国家着眼于加强战略自主的努力。

观察者网:有观点认为拜登此行拉着盟友“秀团结”,以美国主导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不可持续,比如北约内部和华盛顿出现了分歧;也有观点认为俄乌冲突使得欧洲在能源经济和军事上更靠近美国。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存在哪些分歧?后续的发展取决于哪些因素?

李海东: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实际上有个特点,就是始终伴随内部纷争而推进发展。从历史上看,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内部始终存在着纷争,但是这种纷争没有导致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破裂,反而使其极具韧性和灵活性,这是跨大西洋关系很重要的特点,吵归吵,但最后还是需要一起过。

这些纷争体现在哪里呢?首先是安全问题,刚才我们说的欧洲是战略自主还是战略依赖,战略自主就是欧洲安全欧洲来负责,战略依赖就是欧洲的安全美国来解决或保障。这种分歧在冷战后变得非常明显。

欧洲对于美国的安全依赖,往往是通过实际危机的应对中欧洲能力跟不上而呈现出的,比如上世纪90年代巴尔干危机出现的时候,欧洲人说欧洲的危机由欧洲人处理,但现实结果是欧洲不具备解决危机的实际能力,最后美国和北约通过武力的方式破坏性地“解决”了危机,使欧洲不得不在现实安全问题上依赖美国。

现在这种危机也是如此,欧洲要战略自主,但是发觉欧洲的战略自主前期努力基础不牢,力量不够,根本无法对俄罗斯形成制衡,最后又不得不依赖美国。

美欧关于欧洲战略依赖还是战略自主的分歧始终是存在的,每一次危机来临的时候,欧洲国家一方面战略自主的意识被唤醒,另一方面在危机中最终又不得不接受离不开美国和北约的现实。这是跨大西洋关系中一个很尴尬的特点,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实力因素是多么的重要。

其次,俄罗斯在欧洲的地位问题。欧洲国家愿意接受俄罗斯在欧洲安全中有适当的空间,但是美国则截然相反,它认为欧洲的安全空间中没有俄罗斯的位置。换言之,欧洲国家认为欧洲安全离不开与俄罗斯的合作。而从美国角度而言,其在欧洲安全的主导性和不可或缺性是以持久驱逐俄罗斯来体现的,美欧这方面的分歧是相当严重但又难以解决的。

美欧之间这种解决不了的分歧,必然导致双方在对俄关系处理中出现撕裂。我们看得很清楚,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后,德法领导人一直不间断地与俄罗斯及相关各方展开密集外交斡旋,但是美国领导人则是始终不断地谴责俄罗斯。

德法希望欧洲持久稳定,让俄罗斯在欧洲有个适当的空间和位置,但是美国的态度就是迫使俄罗斯彻底离开欧洲,这导致俄罗斯在欧洲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现在美国和北约又在张扬其在欧洲安全中的所谓主导地位,欧洲的战略自主一定程度上遭受压制,俄罗斯的在欧洲的战略处境非常不乐观。

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后续发展取决于哪些因素?第一个因素取决于欧洲战略自主的努力是否有成效,尽管过去数十年相关成效有限。

第二个因素取决于俄罗斯是否能够持续增强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俄罗斯自身发展的状况,对跨大西洋关系何去何从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对此不能忽视。

第三个因素是美国国内政治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特朗普认为联盟是负担,民主党认为联盟是资源,拜登现在是在加强稳定北大西洋联盟。如果2024年特朗普再次参选并获得成功,那么美国对北约承诺是不是还会一以贯之?这都需要持续观察。

观察者网:联合声明中提到了中国,声明中敦促中国不以任何方式支持俄罗斯,拜登在会后威胁确保中国了解这一举动的“后果”。有观点认为这是华盛顿决定同时对付中俄, 您如何看待?

李海东:北约峰会声明中,刻意提到中国是非常不礼貌、非常不合适、非常不得体的。乌克兰危机的是非曲直和发展脉络十分清楚,北约在美国主导下,没有真正尊重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国家在欧洲拥有一席之地和发挥作用的合理愿望,这导致俄罗斯与美国和北约直接纷争不断,以及当前俄乌冲突的出现。

现有乌克兰危机和俄乌冲突以及俄美/北之间的对立都不是中国导致的,跟中国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北约和美国一直是生拉硬扯地推中国涉入其中,试图将中国拉到一个由美国和北约制造的欧洲巨大安全泥潭之中,要将导致欧洲现有分裂对抗及危机的责任部分的推给中国,这是一种非常不体面的政治操作。

美国在乌克兰危机和俄乌冲突恶化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跟中国搞战略竞争的盘算,试图利用现有危机和冲突诋毁贬损削弱中国的形象和影响力,可以说美国的“小算盘”拨拉的有些太过头。

美国的决策精英笃信美国能够同时在欧洲危机中对抗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对抗中国。客观而言,美国为与中俄搞战略竞争,不惜制造更多和更大的危机,这的确反映出美国政客们的傲慢和不理性。

实际上,过去20年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美国都没有打赢,这种惨痛的教训并没有使美国产生真正的反思,他们这种刻意制造危机和对抗的思维注定将会导致国际局势的更多动荡。

观察者网:拜登此次欧洲之行去了波兰发表演讲,拜登称普京不能再继续掌权,而拜登讲话不久后,白宫官员又出面否认。您如何分析拜登的波兰之行和波兰讲话对于战争的影响和象征意义?

李海东:拜登这个年龄的人能够做近半小时如此有力的演讲,非常不容易,拜登精气神的确很饱满。他在波兰的演讲,给世人和美国人展示出来“危机中总统” 的形象。今年是美国的中期选举,拜登的演讲的确在西方世界得到不错的反响,甚至有人认为他堪称是当代的丘吉尔和小罗斯福。

必须说拜登演讲本身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拜登精力充沛,语言清晰有力,形式上说得过去,但是实质内容则差强人意。拜登试图将自己打造为一个危机中的总统,为自己在美国国内的选举中拉抬声势。在2020年总统选举的时候,他也是把自己描述为疫情危机中的总统而获成功的。

美国中期选举即将到来,拜登和民主党的民调不高,他大概试图旧戏新作,把一场本来不是美国危机的乌克兰问题和俄乌冲突,硬生生地描绘为是美国的危机。

这样的操作的确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但是拜登试图展现他是危机中领导国家捍卫国家利益的最理想的人物。他在波兰演讲,表面上在说着民主专制、谴责俄罗斯领导人、提议西方团结,实际上是喊给美国民众听的。

第二,他试图利用演讲制造出欧洲总体危机的氛围,通过这种氛围来强化北约在欧洲的主导性和美国的领导力的不可或缺性。

还有一点,拜登说俄罗斯现领导人不能在克里姆林宫执政,后续白宫急忙辩驳澄清了这句话。很有趣,拜登演讲中不小心说出了他的心里话,这确实是他真实的想法,拜登作为总统的这句话的确有代表性,虽然白宫后来对他的话进行了否认,但这掩盖不了美国外交中始终没有放弃对其他国家进行政权变更的老毛病这一客观事实。

观察者网:北约峰会上北约展现了强硬的态度,而泽连斯基现在也发表一些新的妥协,这两件事情是否有一定的联系?

李海东:泽连斯基现在没有任何选择,俄罗斯与乌克兰目前看都拒绝任何妥协性的协议。在克里米亚归属和乌克兰东部地区的独立地位问题上,俄罗斯满足不了乌克兰。

泽连斯基说要全民公投决定是否接受谈判中达成的任何条款,但乌全民公投不可能会产生一个满足俄罗斯要求的结果,而且美国和北约从持续削弱俄罗斯的目标出发,也不愿意看到俄乌之间短时间内达成任何形式的协议。泽连斯基现在追求局势缓和的努力,实际上反映出他的尴尬被动的位置。

一方面他希望北约和美国继续提供武器,继续抵抗俄罗斯,另一方面他又清楚意识到北约和美国的支持是有保留的,乌克兰目前加入不了北约,所以他又表达出要与俄妥协的意愿。

整个乌克兰危机与俄乌冲突中,乌克兰是最弱的一方,乌克兰的意愿决定不了整个冲突的形势和未来走向,真正决定俄乌冲突走向的是美国、北约和俄罗斯。

所以泽连斯基没有多少可选择的空间,他想外交谈判,但是和平谈判的基础是不存在的,俄罗斯不可能退出克里米亚,也不可能在顿巴斯地位问题上让步。

美国也不会愿意看到一个与俄罗斯建立持久稳定关系的乌克兰,所以北约的强硬完全是可以预期的。泽连斯基的做法与其说是灵活,实际上是一种软弱和无奈。


2022-3-31点击数/观注度 2823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