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物战争     
上海抗疫战争专题(下):输与赢之历史政治站位

上海抗疫战争专题(下):输与赢之历史政治站位

云阿云智库•生物战争•上海抗疫战争课题组

编者按:防疫从来就是政治问题,而且因为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所以是最大的政治问题,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政治问题了,这个是基本的政治站位,是底线思维;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也必须将自己置于全国的联防联控体系之内。国之大者。全国一盘棋,上海抗疫必须要有这个站位。本专题分上下两部分,共六万余字,由云阿云智库•生物战争•上海抗疫课题组资料整体。

孙春兰:尽锐出战、以快制快,

用最短时间遏制疫情扩散

2022-04-02来源:新华社

据新华社4月2日报道,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实李克强总理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2日上午从吉林赶赴上海调研疫情防控工作,抵沪后即与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负责同志交换意见,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关心和慰问。

孙春兰强调,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态度坚决果断,行动迅速有力,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紧推进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和专业优势,调集检测能力、医务人员、防控物资等资源力量,强力支持上海防控工作,同心协力尽快打赢这场大仗硬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有关活动。

当前,上海疫情处于高位流行,各项防控措施正在有力有序推进。孙春兰听取国家专家指导组汇报,到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研并主持召开有关专家座谈会,实地考察世博展览中心方舱医院、长宁区新泾五村,了解流调排查、转运收治、社区管控等措施的落实情况。

她指出,在2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应对奥密克戎疫情,还要保持核心功能的正常运转,任务艰巨、挑战巨大。要尽快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周密组织开展全员核酸筛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抓紧摸清疫情本底。要改扩建方舱医院和定点收治医院,备足隔离房间,快速转运收治感染者,及时开展流调排查,追踪管控风险人员,做到日清日结。

要从严从紧加强社区管控,保障好居民基本生活和正常就医需求,开展区域协查,严防疫情外溢。对关键行业、重点机构等要实行严格的闭环管理,确保核心功能正常运转、供应链产业链畅通。在吉林市期间,孙春兰每天召开专家座谈会分析研判疫情形势,每晚视频调度各区县应收尽收、应隔尽隔,推动实施社会面“清零”行动,集中资源力量对疫情较重的船营、昌邑、高新三个区发起总攻,推进流调排查、“四应四尽”、社区封控、服务保障等综合防控措施落到实处。目前,吉林市社区新发现的感染者明显下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孙春兰在沪调研疫情防控:坚决打赢大仗硬仗

2022-04-03源:微信公众号“上海发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今天(4月3日)在上海调研疫情防控工作,前往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点、高校、公安指挥中心,实地了解隔离管控、医疗救治、校园防疫以及流调溯源等情况,看望持续奋战一线的抗疫人员,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关心和慰问。孙春兰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周密组织,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大仗硬仗,全力守护人民安康、保障城市运行。

市委书记李强参加调研活动。

孙春兰一行首先来到华明苑公租房集中隔离点,了解工作运转、服务保障、力量配备以及智慧管理等情况,要求更加周密细致地做好隔离人员管理服务工作,把规范管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各项举措做深做细做到位。在市老年医学中心,孙春兰与中山医院、瑞金医院医疗队连线,了解医院开展医疗救治情况,要求加强分类救治,不断优化完善诊疗方案,以医者仁心、精湛医术护佑每一个生命,叮嘱医务人员认真做好院感防控和个人防护。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孙春兰听取学校疫情应急处置情况汇报,详细了解交大在闭环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做法,要求压实主体责任,科学精准防控,切实守护校园安全、师生安全。孙春兰还来到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听取智慧公安系统防疫应对处置工作汇报,要求保障封控区、救治点和社会面安全,用好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加大流调排查力度。

孙春兰指出,上海作为人口高度密集的超大城市,也是承载特殊功能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坚决控制疫情的同时,保障上海城市和核心功能稳定运行意义重大。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和专业优势,及时调集资源力量,强力支持上海开展防控工作。要坚持事不过夜、兵贵神速,着力破解瓶颈短板,从严落实防控措施,尽快斩断疫情传播链条。要加强扁平化统一指挥,压实主体责任,有序组织实施好全员核酸筛查,加强“采、送、检、报、复”各环节的组织和衔接。要着力挖掘集中隔离房源资源,备足隔离床位,提升管理效率,尽快实现密接人员应隔尽隔、日清日结。要分级分类做好阳性病例诊治,坚持同质化、规范化原则,坚持中西医结合,多措并举提升救治效果。要切实保障封控管控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看病就医需求,引导广大市民团结一心,支持各项防疫措施的落实,早日战胜疫情、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坚定信心尽锐出战克难攻坚!

上海市委常委会对疫情防控和核酸筛查再作部署落实

2022-04-03来源:微信公众号“上海发布 ”

上海市委常委会今天晚上(4月3日)举行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孙春兰副总理在上海调研疫情防控工作时提出的要求,对全市疫情防控和核酸筛查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市委书记李强主持会议并讲话。

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大仗硬仗

会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上海疫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为我们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定信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大仗硬仗。

在“全、快、严”上下更大功夫,确保全市核酸筛查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会议指出,要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在“全、快、严”上下更大功夫,确保全市核酸筛查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要实现全市覆盖,“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压实属地责任,做到人员、单位、场所全覆盖。加强“采、送、检、报、复”各环节的紧密街接,切实提高检测效率。要严防交叉感染,精细组织采样,精准划分批次,优化采样路线,做好现场秩序维护。加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自我防护、健康监测。

进一步做好全社会力量的动员组织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做好全社会力量的动员组织。指挥体系要高效运转,市区两级靠前指挥,确保分工到人、责任到人。各工作专班要实现多方联动,积极解决基层需要支持协调的事项,各方力量要精心调度,把人员组织好,把物资配备好。加强与外省市支援队伍的沟通和协同作战,做好服务保障。要通过高密度的信息发布、多渠道的政策解读、暖色调的宣传报道,让市民充分理解、全力支持配合。党员、干部要挺身而出,给群众作表率,为社区作贡献,切实营造人人参与、人人配合、同心抗疫、众志成城的良好氛围。

国家组建医疗队援助上海,

多个省市医疗队已经抵沪

2022-04-0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今天上午,天津市援沪医疗队在简单而隆重的出征仪式后,分两批从天津西站乘高铁出发,将在下午4时前后抵达上海。

据了解,天津医疗队包括医生250人、护士1250人及12名管理人员,共计1512人,其中很多人员有过援鄂经历。抵沪后,医疗队将立即接受培训,随后加入方舱医院的医疗服务工作。此外,天津还准备了约500人的核酸采样队伍,可随时支援上海核酸采样工作。

此外,4月3日一早,还有6辆满载着50万件抗疫物资的货车从天津出发,作为天津支援上海医疗队的后备物资助力上海疫情防控,将于4日运抵上海。

在3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第142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首次透露,为进一步做好疫情应急处置任务,国家已组派医疗队援助上海。兄弟省市的医疗队主要入驻方舱医院开展收治工作。她向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国家援沪医疗队由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天津、海南等省市的医务人员组成。4日起,多批医疗队将集中抵达上海。

此前,陕西省西安市曾于3月14日集结两支医疗队千里赴沪增援。

3月28日,浙江派出1500人、江苏派出500人组成的首批援沪医疗队到达上海。

3月29日,北京医疗队打着“北上一家,京城守沪”的大幅标语出发,支援上海。

同天,来自安徽省的7支专业核酸检测队伍携4座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及5台核酸移动检测车到达上海。

4月1日,江苏省首批援沪医疗队方舱队1026人,分别从南京、南通出发奔赴上海,负责浦东临港方舱医院部分病区的相关工作。加上此前江苏陆续派往上海参加核酸筛查工作的医疗队员,至4月2日,江苏累计已调派5批次共计5000多名医务人员,支援上海疫情防控工作。

拥有2500万人口、疫情处于高位流行的上海,面临着周密组织开展全员核酸筛查,抓紧摸清疫情本底;快速将感染者转运收治到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实现感染者应收应收;及时开展流调排查,追踪管控风险人员,做到日清日结、严防疫情外泄等任务,同时还要保持特大城市核心功能正常运转、供应链产业链畅通,任务艰巨、挑战巨大。

目前,上海全市医务人员已全力投入疫情防控、核酸筛查、医疗救治、疫苗接种和面上医疗服务工作。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医疗力量,将有力支持上海实现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目标,同心协力尽快打赢这场大仗硬仗。(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姜泓冰)

上海184小时建造沪上最大方舱,

已验收交付超10000张床位

2022-04-03来源:@ 界面Vnews

截至4月2日,由上海建工建设的浦东新区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已累计验收交付超10000张床位,其中部分已开始接收患者、正式投入使用。

上海建工的建设者们连续奋战184小时,施工高峰期现场近6000人同时作业,确保方舱医院及时投入运营,为上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屏障。

上一次全国支援上海,还是1949年

金融街1号 共和国经济史 2022-04-03 云阿云智库•上海抗疫专题

1949年,新中国刚刚建立,中国接手了国民党留下来的烂摊子,但是由于常年的战争之下,经济凋零,物价飞涨,百姓的生活也苦不堪言。

一位美联社记者在发出的电讯中说:“这个国家太大了,又穷又乱,不会被一个集团统治太久,不管是天使、猴子,还是共产党人。”

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主要集中在上海,他们控制了上海的金融、物资、贸易等。

共产党解放了上海,上海的政权在中国共产党手里,可是上海的经济却完全被资本家所掌握。

在上海资本家看来,共产党人只会政治和军事,对于经济却是一窍不通。

在解放军要解放上海之际,他们趁乱勾结国民党的势力,操控了上海的货币市场,不让共产党在市场上发行货币。

对于一些紧俏的物资,如粮食、棉花等囤积居奇,提高物价,搞乱上海的经济,从而给中国共产党制造麻烦。

在当时,上海的经济能不能稳定,通货膨胀能不能抑制,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更关系到新生的人民政权能不能稳定和长久。

此时,整个上海粮棉奇缺。

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手中刚刚筹集起来的粮食,也已经全部抛入市场。

如果投机黑手趁此机会,再次掀起一阵哄抢高潮,后果不堪设想。

1949年7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亲赴上海,主持召开财经会议,希望能解决“两白一黑”的供应问题。

在这次财经会议上,陈云首先给大家算了一笔账:1949年7月底,上海实际拥有人口400万。以每人每月平均供应22斤米计算,每天需要供应300万斤粮食。那么,每天这300万斤粮食如何保证呢?

当时,上海市面上每天自由交易的大米约为80万斤,自由交易的面粉大概可抵大米80万斤。这二者相加,就是160万斤。

陈云通过走访发现,当时大部分市民家里都还备有余粮。如果上海市政府每天能配售大米100万斤,就能基本解决全市的粮食供应问题。

要维持上海的稳定,必须保证政府每天能供粮100万斤。上海会议结束后,陈云立即回到北平,将这一情况上报中央。

毛泽东主席当即指出:必须维持上海,统筹全局。

由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调动全国物资,支援上海。

时任上海市接管干部周衍这样回忆:“那个时候,上级提出来,两个人的饭三个人吃,上上下下没有叫苦的,齐心一致吃两顿,把省出来的米来供应上海的市民。危急关头,全国解放区积极支援上海。”

当时,全国解放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一,进军华南西南的大战役又全面展开,军费开支节节攀升。

尽管全国财政赤字严重,但中央支援上海的决心毫不动摇。

在中财委的统一调拨下,大量的粮食、棉纱、布匹、食盐和煤炭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上海。

随后,上海市政府在全市开设国营粮店,大量供应平价大米,以此抗衡囤积居奇的私营米商。

眼看危机即将化解,没想到,一轮新的涨价风潮再次袭来。

这一次,投机黑手们还把目标瞄准了“两白”之中的另一白——棉纱。

上海的棉纺织业一直都是比较发达的,不法资本家通过各种渠道想把共产党挤出上海,他们想要把上海的棉花控制起来,以为没有棉花,上海的棉纺织业就不能开工,从而来达到挤压共产党的目的。

不法资本家利用囤货居奇的方式谋取暴利,在上海抬高物价,使得百姓生活必须品的价格飞速上涨。

一个月的时间内,棉纱的价格涨了1.2倍,米价上涨了4倍。

中财委的主任陈云知道棉花的重要性,棉花直接影响到了上海的棉纺织工业的生产和运行。陈云决定开始“以暴制暴”,既然投机分子喜欢囤货居奇,那就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陈云先让上海部门的大纺织厂优先开工,给工厂供应棉花。

随后,他派遣人员到全国的各个地方去进行棉花的收购工作,从香港、上海、华南、华北等地一共收购了棉花有一百多万担,暂时解决了上海棉纺织工业的需要。

在收购棉花的同时,马上陈云又布置开了收购新棉的计划,开始在全国各地买进新棉,预计11月底将购新棉480多万担,这样政府手中就掌握了大量的棉花。

同时陈云又命令所有各地的银行,除了有特殊的许可以外,不得向任何人发放贷款。

11月25日,陈云命令全国开始开始统一行动,大规模向市场上进行兜售棉花。

不法资本家看到了市场上有棉花在出售,都在想尽各种办法去囤货居奇,争抢市场上的棉花,更是不惜高利贷,在市场上疯狂的购买棉花。

然而这些投机分子再一次失算了。

全国各地的棉花贸易公司在一边降价,一边销售,他们看到这些棉花一直源源不断在在市场上售卖,没有停止。而且自身的财力也开始面临问题。

于是部分投机分子开始在市场低价出售棉花。

这一举动开引发了市场的动乱,引发了投机分子们的不安,都在担心自己手中的棉花,于是都开始大规模的向市场上兜售棉花,棉花的价格也越来越低。

同时陈云发出命令,要求这些私营工厂不得关门,仍要支付工人的工资,同时税务部门更要加紧征税。

面对政府的步步紧逼,资本家们只得开始向政府妥协。

同政府进行商议,要求政府买回他们的棉纱,从而保住自己的最后一点利益。

在棉花之战中,人民政府得以再次取胜。

上海也向新中国展示了她巨大的韧性和能量。

扛过困难的上海上海工商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生产的逐渐恢复,税收收入也逐渐改善,到1949年8月,上海市政府已收支相抵,到10月上海即开始向中央财政上缴巨额资金。

民营经济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底上海市工业企业单位20307户,其中国营143户,公私合营15户,私营20149户。

到1950年,上海的税收总额已占全国税收的22%,上缴中央财政占全市财政收入比例达85%,在支援全国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月以来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超七万例,

上海疫情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2022-04-03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吉林市长春市管控区内社区传播仍未阻断;上海市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36000例,近期感染者数量仍将增加。

4月2日,据国家卫健委消息,4月1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增确诊病例2129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7869例。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梳理发现,3月以来全国现有确诊病例已超27000例,本土新增无症状感染者已超70000例。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4月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3月1日-31日,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103965例,波及29个省份,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1万例以上省份2个,吉林省疫情仍处于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吉林市长春市管控区内社区传播仍未阻断;上海市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36000例,近期感染者数量仍将增加。

上海市卫健委4月2日通报,4月1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60例和无症状感染者6051例。吉林卫健委通报,4月1日,全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1730例,新增本地无症状感染者1244例。据国家卫健委消息,近日全国报告新增感染者90%来自这两个省市。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现,3月1日至12日,全国单日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一直维持在百例以上,14日开始单日新增降至百例以下,并呈明显下降趋势。3月末,单日新增基本维持在60例左右。

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全球范围流行,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加大。我国各地海关、机场出台了一系列防疫措施,严防境外输入。

首都机场针对不同类型入境人员通关区域开展分区处置改造,对不同风险级别的旅客在不同区域内分级开展采样等工作,根据航班入境的时间,分时安排各区域的使用。广州白云机场则落实机组人员和旅客入境全流程物理隔离、分区查验,针对国内、国外航司机组实施双道并行、分类通关的模式,实现不同机组人员分流通关。

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

原创 欧洲金靴2022-04-02云阿云智库•生物战争•上海抗疫专题

文 / 欧洲金靴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并代表欧盟成员国(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捷克共和国、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以及娜威和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向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致意,并就以下事宜提请贵办注意:

作为上海市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努力的一部分,自3月27日以来,上海开始分批实施两轮区域封控。同时,继续对部分街镇和社区临时进行封控。我们从各自的侨民社群处获悉了因封控措施带来的种种困难。

因此,如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能积极考虑以下请求 ,我们将不胜感激:

我们要求 ,无论任何情况父母和孩子都不能被分开;

对于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者,最好能设置专门的隔离环境,并有能用英语沟通的工作人员;

对于仅接触过病例但自身并未被感染的人员 ,不应被送入集中隔离点,而应允许其在家中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我们强调 ,在封控期间当我们的公民需要时,必须能及时有效地获得紧急医疗数助;

有相当多的人员受限无法前往浦东机场乘坐预订的航班,因此,若我们的公民及其家人可凭所提供的国际航班预订证明进入上海两大国际机场,而不论其居住地是否处于封控状态,我们将不胜感激。

我们还要求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以使被集中隔离人员家中的宠物能够得到定期喂养。

我们在此重申作为合作伙伴共同抗疫的决心 ,顺致崇高的敬意。

2022年3月31日 上海

1

以上,是三天前西方列强们给予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通函”,结合前两天的“丁丁保卫战”,真是让人有感“恍如昨日,魔都依旧”。

2021年,上海新增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数6167家,比2020年同期增长19.6%;吸收实到金额214.9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9%。

外商独资企业是上海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去年上海新增外商独资企业数3651个,占全部新增企业数的比重为59.2%;实到金额166.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7%,占全市实到金额的比重为77.7%。

这就是外国人在上海市人民政府面前飞扬跋扈的“底气”。

上海这座城市的西洋殖民史是漫长且深入的,不论是历史长度还是嵌入深度,都是中国近代以来“桥头堡”般的存在,其影响确实流传至今,无法忽视。

1845年,英国驻沪领事与上海道台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约830亩土地被划给英国人作为居住地。

久而久之这块土地就形成了「租界」。

当时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上海租界里建立自己的居民区、办厂。

租界理论上并不属于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也不设立总督,而设置了一个“道路码头委员会”对租界实行自我管理,实际上控制了租界范围,划定了英国的势力范围。

1860年以后,随着国门进一步被打开,中国又增设许多通商口岸,也增加了一批租界。

最多的时候全国共有二十六个租界,其中上海独占三个,分别为英租界、美租界和法租界。

1863年,上海的英美两租界合并为上海英美租界,1899年又改名为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的公共租界被认为是“国中之国”,有一整套自己的自治机关、活动刚要、武装依靠。

还记得那块著名的牌子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就是上海外滩公园的招牌。

曾有人洗地这是“伪传”,但根据1903年9月11日周作人的日记里记载:上午乘车至高昌庙,晤封燮臣,同至十六浦。途中经公园,地甚敞,青葱满目。白人游息其中者无不有自得之意,惟中国人不得入。门悬金字牌一,大书‘犬与华人不准入’七字。哀我华人与犬为伍。园之四围皆铁栅,环而窥者甚多,无甚一不平者。奈何竟血冷至此!”

同时,孙中山在《中国内乱之原因》里也有:“上海的黄浦滩和北四川路那两个公园,我们中国人至今还是不能进去。从前在那些公园的门口,并挂一块牌说:‘狗同中国人不许入’!”

1927年,北伐军武力接收九江、汉口租界后,兵锋直指上海。而英国为保卫上海租界,从本土、地中海和印度各抽调一个旅,移驻沪上。

英美等国那个时候还制定了多种应对方案,包括将上海变为国联管理下的“自由市”,保持中立;或在工部局增设中国董事,让华人参与租界管理。

上海租界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之重,清晰可见。

2

在西方人看来,以外滩为代表的上海公共租界,原本只是一片被中国人废置的沼泽,是洋人们用大量资本花了几十年时间平地起高楼,设立了自治的市政机构、修建了完善的公共设施、兴办了现代化的贸易企业,将落后的上海带动成为一座“连接中西方”的都市。

因此,在作为“国中之国”的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大多数西方人也过着比在欧美故乡更有前途也更加舒适的生活。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本国国内原本只是普通的官员、商人,甚至有的濒临破产,但是来到中国、来到上海的公共租界后,摇身一变成为新贵,统领着江浙沪一带的民国买办,登上“人上人”的巅峰。

1915年时,上海的外国人数据不过两万人,1931年达到六万人。1937年淞沪会战后不断有日本人进入上海,至1942年上海的外侨总数一度超过十五万。

其中英国人自然是上海租界的传统“霸主”,早在1871年他们已在此开设了超过两百家公司,很多在本国面临失业危机的英国青年也来到上海寻求发展。

路透社记者爱德华·沃德于上世纪20年代从伦敦来到法租界,他发现这里的工资竟然翻了一倍,生活费却只需要过去的一半。

英籍犹太人艾里·嘉道理1880年到上海,先是受雇于犹太人开办的沙逊洋行,后来他靠五百美元起家,成了上海有名的银行家。

在上海,英国侨民的生活简直让本土化人嫉妒,汉学家L·A·里奥即说:“上海的英国居民是一群被帝国宠坏了的人。除了一些土地所有者缴纳少得可怜的一点地税,他们既不向中国,也不向英国纳税。他们享受英国法律和外交庇护,得到英国舰队(甚至有几年再加一支专门卫队)的保护,而所有的开销他们都推给英国纳税人,自己分文不付。”

30年代后,美国人在上海租界的地位开始重要起来。

1936年时,上海已经聚集约3700名美国人,占全部在华美国人的1/3。

同样为寻求就业机会,日本人也一批批跟着侵华日军的脚步来到上海,成为沪上人数最多的外侨群体。

他们之中既有人管理着横滨正金银行、三井银行、日本邮船等租界里的大型企业,也有人在虹口、闸北经营着饭馆和商店。

1940年时,日本人在上海开办的工厂商店等达到了596家。

需要看到,西方侨民不仅在上海奋斗,更在上海享受。

专门研究上海英国人的哈瑞特·萨金特曾说:“在英国受雇的年轻人被派往中国工作四年,他们能在商行和其他驻华机构内得到一份美差。那些有能力、有教养的人很快就会融入圈子,了解这个城市的政治内幕。他们轻而易举地跻身上海总会的长吧台,坐在光洁的凳子上一边饮酒,一边发号施令。”

而上海租界中也有极其下流的娱乐场所,比如来自旧金山的资深“老鸨”雷西·盖尔,她在上海开办的Line就极负盛名。

Line里摆着明清家具,铺着波斯地毯,供应法国香槟——但是却雇佣着许多中国女人,半强迫性的让她们沦为洋人胯下的玩物。

在公共租界内,中国人显然是没有话语权的。

1904年,一名在租界与洋人发生口角的中国人被关在站笼里

3

在百年前的上海,泾渭分明地被划分为两种城市场景:公共租界内的洋人和买办们灯红酒绿、霓虹笙歌不断;而租界以外的地方,则是民国特色的拉尸车每天一车一车运送着在上海华灯之下饿死的中国人。

他们共同组成了「上海」。

宛如百年后的今天。

我们看到了上海的路有冻死骨:

我们也看到了上海的朱门酒肉臭:

他们同样共同组成了「上海」。

4

1937年时,蒋介石国民政府失都,举党迁址重庆,也将日本人的大轰炸带去重庆,使原本天高皇帝远的山城成为了一线战地。

但是在灾难中,与今天的上海一般,炮火隆隆的重庆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

1937年重庆市人口仅为47万,到1943年8月已达88万多人,1944年突破百万(达103万人)。此后重庆市的人口一直维持在百万以上直至抗战结束,这成倍增加的人口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为缓解人口压力,重庆国民政府建了大量捆绑结构的简易工棚,面积达195万平方米,当时全市约有30%的居民就居住在这种破旧阴暗的房屋中。

但这种简易住房质量很差,几乎一推就倒,加上人员密集、又多设在长江边上,布局混乱,没有系统的下水道等,住宿卫生环境极差。

而这样的房屋所在区域,也是日军飞机瞄准镜里最没有抵御能力的范围,倒下了最多的平民。

国民党治下的“抗战”,也让重庆物价在八年内上涨了1560多倍。

当时居住在重庆的老舍回忆,“起初四川的东西真便宜,一角钱买十个很大的烧饼,一个铜板买一束鲜桂圆,但从1940年起就不再便宜了,物价几乎一天一倍的天天往上涨。”

生活质量下降、物价迅猛上涨的同时,由于抗战后涌入重庆的多数都是成年男女,求职者数量也超过了市场需求,挤压了当地重庆人的就业空间。

在1943年12月重庆市政府编制的“本市人口职业概况表”上显示,当时重庆的无业人口已经超过十二万人,另有超过13万人打些零工,勉强度日。

但是,进驻重庆的国民党中央机关及相关洋行企业、买办富商们,却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当时这些云集于重庆的上流阶层,与其说是来重庆抗战的,不如说是来重庆避难消遣的。

他们不仅有国军的防空系统保护着生命,还有从国外走私进来的高档奢侈品以保障生活,甚至有从沦陷区运来的阳澄湖大闸蟹等高档特产,价格都极为昂贵,只为满足达官贵人和随国军迁都的洋商洋人们的需求。

正是这些高档食材奢侈品的流入,让孔祥熙都曾“被迫”专门发起所谓“食物营养研究会”,侈谈“物价愈贵,愈要讲求营养”,并专门为“新生活运动”开列餐单,里面还有维他命汁、糖芋头、猪肝等……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向英美宣战,香港即将沦陷。在港的大批爱国人士需要紧急撤离,蒋介石亲自派专机去香港接《大公报》的主编胡政之前往重庆避难。

那也是飞往重庆的最后一架飞机,不少人在重庆机场焦急地等候着——结果万万没有想到,来机场迎接胡政之的《大公报》编辑,见到的却是孔家一家人、孔家保姆和大量的行李包裹——以及最后走下飞机的孔令伟(孔祥熙二女儿)的七只宠物狗!

正是这七条狗,让陈济棠夫妇、何香凝、许崇智、郭沫若、茅盾等人都被拦在飞机前不得回重庆。

这在当时激起滔天民愤,傅斯年愤怒大骂"杀飞狗院长孔祥熙以谢天下"。

抗战正在最艰苦的时期,举国青年为战场上流的每一滴血揪心不已、为爱国人士的人身安全担心忧虑,更何况此时此刻物资匮乏,平民百姓砸锅卖铁、忍饥挨饿也要先保障前线的供给——甚至蒋介石自己也曾亲自下令节约汽油,重庆和大西南的交通线上随处可见"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大字招牌,盗卖汽油的司机一经发现无论多少都直接枪毙。

然而他孔二小姐竟让飞机运七条狗!置爱国人士的生死于不顾……

5

狗,又是狗。

富人贵人洋人的狗,比穷人的命都值钱。

开篇法国驻华使领馆人员养的狗,孔祥熙二小姐养的狗,以及今日上海翠湖天地雅苑业主们养的狗,在灾难时刻都比无名无姓的老百姓金贵多了。

我想起了2020年时著名的“宠物狗吃战斧牛排vs穷人孩子吃洋芋”:

这张截图真乃魔幻现实主义。

在“算法为王”的当下,感谢视频平台为我们呈现了这么一出精准捏合、精准推送的智能滑稽剧。

赤裸裸的阶级鸿沟,冷冰冰的阶层隔断,根本无需太多言语来描绘这种图景,甚至这幅图景还不足以勾勒出全貌,因为事实上连洋芋都吃不上的孩子都依然有,同时吃得丰盛于区区战斧牛排的狗狗,也大量存在。

于濆有吟《古宴曲》,恰如其味:

雉扇合蓬莱,朝车回紫陌。

重门集嘶马,言宴金张宅。

燕娥奉卮酒,低鬟若无力。

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

高楼齐下视,日照罗衣色。

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

还记得韩国电影《寄生虫》吧,里面高贵的女主人在出门前一遍又一遍地交代女佣人,这只狗要这么喂,那只狗要那么喂……

《古宴曲》这首诗其高明之处就在于:雉扇朝车,嘶马张宅,字里行间不见人影,却又一笔一画皆是达官显贵;乃至用足足两句来描摹婀娜多姿、披金戴银的燕娥——不过一个服务员罢了——但是,这伺候宾客的服务员都如此华贵娇熠,那么她所服侍这些宾客,其尊贵高居,仅凭画外之音已足够叫人领略。

同理,那些一条条30秒的宠物奢华吃播小视频,让观众看到的是难道主人的爱心吗?是宠物的幸福吗?

都不是,而是小小屏幕背后的“雉扇朝车,嘶马张宅”。

1966年4月,毛主席有这样一段话:“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同资产阶级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的谬论的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根本谈不上什么平等。”

董存瑞牺牲时年仅19岁,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池越忠牺牲时年仅15岁,赖宁牺牲时15岁,刘文学牺牲时14岁,王慧民牺牲时13岁,“小萝卜头”宋振中牺牲时8岁……

他们这样的人,他们这些人,两千万人的抛颅流血,是为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又是为了告别、再也不见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这不该有疑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说来也是笑话,我读过小学、中学,也当过兵,却不曾看见过世界地图,因此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湖南省图书馆的墙壁土,挂有一张世界大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总是站着看一看。

过去我认为湘潭县大,湖南省更大,中国自古就称为天下,当然大得了不得。但从这个地图上看来,中国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县在地图上没有看见,韶山当然更没有影子了。世界原来有这么大!

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别多。这样多的人怎样过生活,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从韶山冲的情形来看,那里的人大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有无钱治病看着病死的;还有家庭里、乡邻间,为着大大小小的纠纷,吵嘴、打架,闹得鸡犬不宁,甚至弄得投塘、吊颈的;至于没有书读,做一世睁眼瞎子的就更多了。在韶山冲里,我就没有看见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韶山冲的情形是这样,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中国、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

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为世界上存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大多数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

世界的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必须通过革命,通过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

从这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 1951年,回忆在图书馆的日子。

上海折叠

原创 欧洲金靴2022-03-31云阿云智库•上海抗疫专题

文 / 欧洲金靴

1

“既要攻下上海,又要保全上海”,这是以小平同志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以陈毅同志为市长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经济建设及工商业处理上所定下的总基调。

推导开来则是“解放上海十六字方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1949年5月,解放上海足足推迟了一个月,这在整个三年解放战争中显得非常特殊。

“在各种准备尚未做好前,我们考虑以尽可能推迟半个月到一个月入上海为好。”陈毅同志在1949年4月给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报告中称,他担心仓促进城会让新政权“陷入非常被动的地位”。

当时集结在上海城外的我军部队驻扎在震泽(现湖州一带),而华东局机关、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和接管干部在丹阳待命。

曾担任20军58师172团政委的丁公量后来回忆:“总攻发起前,我们每天做的就是学习,包括各种文件和纪律。”

长达一个月的“丹阳集训”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体现了华东局、新的上海政府对上海这座资本重镇的重视。

比如那四十辆装满整整四亿元人民币的美国道奇卡车在丹阳的静候——由于渡江之后战线推进太快,铁路运输跟不上,这批由东北、华北、华东印钞厂印制,集中调运到济南,再转运上海的首套人民币和十二种样票迟迟未到。

进城之后,这些钞票将成为陈云同志麾下“另一场战争”的武器。

事实上,早在国民党政权1927年设立之初,上海同样也是他们要面对的第一场超级大考。

1925年孙中山逝世时未竟的“建国计划”的中心点,就是要在上海建立特别市政府,因为那里“资金厚实、实业良广、与西洋通商利捷。”

1927年7月7日,蒋介石在首任上海特别市市长黄郛的就职大会上发表训词:“上海特别市,非普通都市可比,此乃东亚第一特别市。无论中国军事、经济、交通等问题,无不以上海特别市为根据。若上海特别市不能整理,则中国军事、经济、交通等问题,即不能有头绪。”

从1843年上海开埠、被动又主动得引入西方资本以来,这座在中国历史上此前并无太大存在感的城市,随着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海权时代降临,其特殊性逐步体现。

“杭州只是后花园,上海才是桥头堡”,百余年后,马云的这句话同样在刻画着上海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对于任何一个新政权都具有在上海进行“制度试验地”和“制度回避地”的价值。

2

长期的被殖民史和商业开发史在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留了深刻的痕迹,它比中国其他的商业口岸要呈现出更复杂的面貌。

近代上海崛起于鸦片贸易,19世纪50年代以前其作为沿海鸦片运输的枢纽港,处于半公开的地位,鸦片或者鸦片订单在上海几乎和白银有同样的功能。

随着都市化加速,20世纪前三十年里上海市人口增加了三倍以上,但庞大的人群却一直生活在四种不同的统治制度之下,分布于五个不同的城区。

恰如今天疫情之下截然不同的上海众生相。

外国租界中的治外法权、有限的城市面积和市区人口过度膨胀的冲突,都为这座城市的冒险、犯罪、投机提供了土壤。

轮船招商局获得晚清特许海运漕粮,便让过去活跃在京杭大运河上的漕运水手大批失业,他们转投其他诸如私盐、鸦片、妓院、赌场这些行业,而他们的旧组织——青帮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并从一开始就与这座城市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正因为上海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条约口岸的地位,上海到1927年时已成为那些占据中国沿海进行国际贸易的西方世界的一种“在华象征”。

谁都知道:控制了上海,政权就将获得一个拥有强大造血和融资功能的财政机器。

但是,在这样一个拥有“三个政权(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多种阶层、两个社会(大都市社会、地下社会)、政治经济与民间势力错综复杂的上海,启动并驾驭这台机器从来都不容易。

英国学者库寿龄在《上海史》中说:“国民政府当初定都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试图整理财政,寻觅新税源,于是他们在上海新增了大量税捐。”。

但关税和盐税彼时仍然作为战败赔款与借款的担保,早已被把持在西方帝国的手中,国府的税收新政受到了各个外国使馆的抵制,收效甚微。1936年是国民党所谓“黄金十年”中最好的一年,但整个政府预算也不过只有GDP的8.8%。

蒋介石最后选择了妥协。

财政上没有出路的他开始寄希望上海“警察国家化”,这也是其法西斯专权的试点城市。

蒋介石通过重组警察系统、设立专业化的警察、重申路权与司法权来控制上海的无序和动荡,他强力改造公共卫生、住房、交通、娱乐业以及解决各种居高不下的犯罪问题。

但最后的结局却是重操军阀体制的老路子,他不得不从鸦片贸易和帮会分子那里寻求帮助(比如1924年开始取代黄金荣垄断毒贩生意的杜月笙),这也凸显了蒋府的政治底色。

如此动作的回报是丰厚的。

1927年蒋介石的清党屠杀让杜月笙开始了在上海政治舞台的“处子表演”,四年后蒋介石又出资百万让杜月笙在上海建立反共组织,同时杜月笙在长江流域的贩毒垄断权也被合法化。

这样,杜月笙不仅是黑帮头子、法租界华董、国民政府的要人,而且还控制上海的劳工组织。

上海,进一步被“特殊”,哪怕这是在国民党的体系里。

3

1949年春夏之交,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已先后告捷,早前工作重点在农村的中国共产党也已陆续解放并接管了一些大的城市,但这些城市都不可与上海等量齐观,有限初步的城市执政经验对上海这座当时拥有六百万人口的亚洲最大城市是否适用,也尚待检验。

上海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源地之一,是第一批受到西方成熟资本主义制度熏陶的地域,曾涌现大批著名的民营资本家,如火柴大王刘鸿生、粉纱大王荣德生、棉纱大王穆藕初、化工大王吴蕴初、颜料大王周宗良等。

尽管受到多年战争冲击,但是在我党我军解放上海前夕,上海的资本主义比重依然不可小视。

1949年5月,上海拥有民营工业企业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3%,占全国民营工业总产值也有36%之多,民营商业零售额占全市商业零售总额的比重更是达到92%,是国内民营工商业最集中、民营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工业重镇和商业中心。

实际上,进入1949年后,上海许多金融机构的董事长、总经理、经理等主要负责人如中国银行总经理席得懋、上海银行董事长陈光甫、浙江第一银行董事长李铭等叱咤一时的上海滩金融巨擘,均已陆续离沪。

一方面是先前蒋经国的“打虎乱棍”和蒋介石的滥发金圆券弄得资本界失序,另一方面则是慑于共产党的解放事业(当时的香港是主要逃离目的地)。

对此,陈云率先提出:“接收一个大城市,除方法对头外,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各方面称职的专业干部。”

基于此,接管上海的准备从1949年2月就开始,以小平同志为领导的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大批量抽调了近两千名财经干部组成准备接管上海财经系统的“青州总队”,由原山东省财政厅厅长顾准担任队长,南下到江苏丹阳地区开展集训。

他们学习了解当时能够掌握的所有关于上海社会经济现状的信息资料,后形成了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包括主任曾山,副主任许涤新、刘少文,秘书长骆耕漠,财政处处长顾准,金融处处长陈穆,贸易处处长徐雪寒,重工业处处长孙冶方等一大批党内知名财经干部,“誓死保卫上海秩序”。

由此,有侧重地稳定和发展上海民营经济以带动全上海乃至全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就成为当时华东局、中共上海市委、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自上而下在上海解放初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任务。

为此,1949年6月1日,上海市政府决定对重要的及经营面临困难的民营企业以原料供应、产品收购、以货易货、银行信贷等政策手段进行有针对的扶持。

具体包括组织联营、下乡采购、转口贸易、重点贷款、订购产品、委托加工、委托代销等措施,成效显著。

至当月9日,民营工厂中已有钢铁、制革、面粉、碾米、铅器等363家开工,占各业工厂总数的一半以上。

4

也是在1949年6月1日,上海市商会致电毛主席和朱老总申明政治立场,表示希望在上海“奠定社会主义良好基础”。

次日,包括盛丕华、胡厥文、荣毅仁、侯德榜等在内的八十多名工商业代表人士受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邀请,在外滩中国银行四层会议厅举行座谈,时任市委书记饶漱石,市长陈毅,副市长潘汉年、曾山、韦悫等市领导悉数参加,堪称解放后上海的首场大型民营资本家座谈会。

会上,陈毅开宗明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三座大山,而不是在座的民族资本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私有财产应该被容许存在和发展。并保证在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前提下,政府会考虑资本家们所担心的问题。”

陈毅的讲话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给民营企业恢复发展注入了信心。

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解放前去到香港的火柴大王刘鸿生和化工大王吴蕴初,纷纷返回上海恢复了企业运营……

1949年7月,民主建国会创建人之一的胡厥文,在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的支持下创办了上海工商界夏令学习会;12月,在上海商界拥有重要影响力的盛丕华又被任命为上海市第一任党外副市长,这对上海的资本家们而言无疑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上海民营工商业和民营经济的恢复发展,使得资本家抱团联合的需求日渐强烈。

8月5日,六百多名代表与会的上海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进入最后一天,盛丕华在会上提出“组织工商业联合会”的建议。

会上审议通过了“请组织工商联合会”提案,该提案由姜鉴秋、王志莘、项叔翔、严谔声、刘靖基、杨立人等共同提议,连署人包括包达三、陈叔通、徐永祚等二十四人——这等于在5月27日市工业会和市商会联合组织成立“上海市商会、工业会临时工作联合小组委员会”的基础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8月7日,恩来同志在上海市委所发关于准备成立工商业团体电报上批示:“以成立工商业联合会为好。公营企业主持人员也要参加,但不要占多数,以利团结并教育私人工商业家。”

今日遍布社会主义中国大江南北的“商会”、“XX会”其源头渊薮或许可以追溯到这里,也彰显了上海在当时全国工商业中的地位。

5

党对上海资本家“统战工作”做得最让人熟知的就是对陈光甫。

陈光甫在解放前曾是上海金融界的领袖人物,中国金融界的诸多第一都是由他创造的,他长期担任中央银行理事、中国银行常务董事、交通银行董事、南京国民政府贸易调整委员会主任和立法委员、上海银行公会会长。

解放战争打响后,陈光甫对中共疑虑颇深,在国共之间摇摆不定,成了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要极力争取的对象。

1949年1月当李宗仁决定组织“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前往北平和谈时,中共方面就一再表示希望陈光甫能参加代表团赴京,但陈因为担心被视为“亲美分子”而未成行。

必须看到,陈光甫本人是一个绝对倾向于美国的亲美派,他曾和章士钊说:“上海的财政形势变得如此严重,我的意见是,我们所有的财政问题只能依靠美国的财政援助,说得更准确些,我们必须有美元,由于赤色分子持续不断地攻击美帝国主义,我不能想象我如何能愉快地和共产党人谈话。”

陈光甫到香港后,中共对他的统战仍继续争取。

1949年7月,章士钊前往香港,黄炎培向其转达恩来同志的嘱咐:“劝驾早归,共为新中华努力”。

9月,李济深派人持函赴港劝其北上,信中称中共“凡有利国计民生之私营经济事业,均坚决保护,鼓励积极经营及扶持其发展。对于产业金融界诸耆宿,尤能望推诚合作,共策进行。”

11月,章乃器发电报再次邀请其北上,陈光甫在日记中提到:“人民政府邀约北上,此在个人实为无比荣耀,奈余年近七旬,常患失眠,并时有头痛,在港就医,未能复原。倘身体转好,随即回去。”他甚至计划在公私合营后来北京暂住,希望在北京购置住宅。

而“三反五反”运动开始后,陈光甫从香港派去的副董事长及副总经理均匆匆离开北京回港。1950年6月,上海政府要求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进行公私合营,陈光甫认为新的人民政权已经开始消除私人企业了,故“凶相毕露”,开始抨击党的政策,也不再作北上打算,遂于1951年重新以“上海商业银行”名义向香港当局注册并对外营业,与大陆完全脱离了关系。

1965年,陈光甫将银行迁至台湾,陈光甫也从此定居台湾。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摇摆性,在陈光甫身上体现无余。

上海最让人着迷的一点就是「自由」。

这种自由的体现在于任何人群、阶层、脾性、志趣都可以在上海找到自己的角落。

但这种自由的侧面就是绝对的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任何踩着别人的人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任何被踩在脚下的人甚至也能自得其乐得自圆其说。

它像一座旧世界的贵族遗孤。

这样一座早先于先进政治力量崛起而崛起、早先于强势意识形态成长而成长的城市,向来是先进文化难以进入、难以打开缺口的堡垒。

或许早在1949年春夏之交的解放进程中,上海就已经奠定了今天的模样。

他被垂直化得保留了太多野蛮的旧基因以维持“大上海”这个超越共产党执政意志、分离共产党执政秩序的城市景观,最终形成了一幅凌驾七十年的史卷。

它的内核从未改变过。

因为被需要,所以被放逐;

因为「曾经百年间」,所以「最近四十年」。

世界的上海,网红的上海

原创 欧洲金靴2022-03-26 云阿云智库•上海抗疫专题

文 / 欧洲金靴

抗战期间,一直主张对日退让屈避的蒋介石,突然在1937年11月1日晚间召集白崇禧等人到中央军总部,商量所谓“誓死保卫上海之策”。

蒋介石为何如此看重上海?为何东北三省、长城以北丢失大片土地均能接受,一俟上海战事爆发便寝食难安?

原因无他:上海城内租界密布、买办云集、英美资本遍地,而当时距离九国公约会议即布鲁塞尔会议召开还有不到十天,蒋介石希望借淞沪会战向国际社会表现国府抗击日本之“勇气”,以争取英美等国的介入、尤其是对日本的外交施压。

即“上海不仅是上海人民的上海,还是世界的上海”,如此精贵和特殊。

事实上,蒋记国军在上海的抗日行动也完全就是抗给“国联调查团”看的,祈求美英可以因为上海存有大量美英投资和大面积的公共洋办租界而能够给国军“帮帮忙”~

这就是老蒋一贯以来的抗战作风,也是国府国军的抗战观:迷信装备(88师孙元良的徳械武器)、迷信英美调停。

在老蒋眼里,精良的洋式武器就是抗战的疫苗,坐拥德械而有恃无恐。

所以,无需尊重中国底层人民、无需重视劳苦大众、无需依靠工农阶级,更无需珍惜那些被蒋府自己如撒麻袋一般堆砌到战场上的国军士兵,用百万国军将士“不值钱的如山尸体”(本来就是强抓壮丁抓来的)为国府上层军官们博得一份“我们已经尽力了”的自慰。

结果战争的奇景也就出现:苏州河以北,中日两军在在四行仓库打得炮火连天,而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内,金发碧眼的英美官员、记者和商人们,却悠闲地喝着咖啡,笑看不远处激烈的战斗……

抗日的炮火震天响,咖啡也不能断,“这就是上海呀!” 这就是蒋记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世界的上海”。

“世界的上海”看不上共产党“土八路”的游击作战,而鼓吹所谓“更先进的抗日政策”去抵御日寇……最终,还是没能拯救整座城市的沦陷(1937年11月12日)。

到1945年4月,我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已发起了大规模春夏攻势,歼灭日寇逾十六万人,收复县城逾六十座,扩大解放区逾二十四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逾千万。在毛主席的指挥下于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十九个解放区,拥有人口近一亿,正规军逾九十万人。

而不断进口美械美援的蒋记国军,此时仍然在丢失城池,“打回长三角”更是无稽之谈。

当时的长三角更是早已被“网红”(法西斯界的网红)汪精卫所占领,凭借其“与皇军共存”的躺平政策——“东亚民族非团结无以自卫、非互助无以共存”、“中日双方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共存共荣东亚复兴”(汪精卫与近卫文磨共同发表的《宣言》)——把持着沦陷区。

这就是“群体免役”——群体向日寇投降,也就是群体免去同日寇的战役,“曲线救国论”出炉。

早在抗日初期,汪精卫就表现出十足的投降主义、投机主义,号称“让十九路军先上”,背地里却认为“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汪精卫传》1994年版117页)。

而在抗日中期,已是汪伪的他更是要求中国人早上不许说中国话,全民每天一大早就要开始说日语(汪伪教育当局出台《小学校日语课程调整原则及过渡办法》,每周日语六小时,国文仅四小时),这是其标志性施政。

历史已经证明,抗日,投降主义的放开躺平是不行的,一座城市沦陷,日寇就会迅猛地外溢到下一座城市;

同时,崇洋主义的迷信武器装备、迷信洋人洋器,也是不行的。

抗日,只能依靠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人民战争思维的游击策略才能真正的淹没敌人。

日寇绝对不是“大号北洋军阀”,抗日战争的惨烈程度绝非北伐可比,不要总想着“抗日会影响经济发展”。

这一点,“世界的上海”就曾给出过反面教材。

当年在四行仓库战斗中出现过一个险情:位于仓库东南角有两座巨大的工业煤气罐,一旦炮火击中,将会危及英美的公共租界,租界内遍布着洋行洋商。

于是英美照会中国守军,让军队撤离、放弃抵抗,守军一开始表达了拒绝——结果,心系英美租界安全的蒋介石竟然屁颠屁颠得答应了,第一时间给谢晋元下达了撤出四行仓库的指令………其英美买办代理人的做派真是一丝不挂。

谢晋元率部撤退到公共租界后,日寇指挥官松井石根当即指示英国方面:“当谢晋元部撤退到英租界后必须全部缴械,并限制行动自由。否则,这支部队退到哪里,日本皇军将追击到哪里……”

一直被蒋介石心心念念、寄予厚望的洋人,轻飘飘得就顺从了日本人的指示,缴了谢晋元部的械!同时还以实质性软禁的方式成立了一个“孤军营”。且由于谢晋元部并非英国的俘虏,英国人拒绝提供伙食,导致谢晋元的部队在英国租界内不但被没收了武器,连生活都无法保证。

撤军不抵抗,经济是保住了,洋商洋行是保住了,买办资本全都保住了——然而军民的性命也没了,沦为日寇肆虐下的鱼肉。

所谓“世界的上海”,不论宣传得多么精贵、多么特殊,请记住一点:将日寇覆灭、将每天被日寇屠刀下的伤亡人数降下去,这才是抗日之王道。

洋丁丁沪上历险记......

警事V言 猫眼看天下 2022-04-02 云阿云智库•上海抗疫专题

导语:一番神自黑,终赢满堂笑。

无论是哪一级宣传部门,都应该立足于宣传本单位本部门正面的人物事迹,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相信这一点应该没有人否认。如果出现诸如低级红高级黑的不当宣传,相信主管部门也会及时制止和撤除,并及时消除负面影响。

然而,今日在华东某市却发生了一件诡异且令人无法理喻的事件,并迅速引燃全网。最后,发布单位不得不悄悄删除了该宣传帖文,并沉默不语。

相信这篇帖文朋友们都已经看过,此处就不再赘述。大概说一下事情的情况:

上月初该院隔离病房收治了一个隔离酒店转诊的男性外籍患者,病症是洋丁硬了50个小时软不下去。此事先后惊动了市八医院书记、院长和副院长亲临现场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文中写到:市领导指示必须全力救治。血液科吴凌云主任、超声医学科马宏伟主任及手术麻醉护理团队均在第一时间到位,在傅强主任的指导下,宋鲁杰主任医师主刀,整个手术及麻醉护理团队采用最高级别的防护。

经过一翻治疗,十天后患者出院,整个团队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如果说是平时,这种手术做就做了,宣传也就宣传了,或许并不一定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要命的是,此事是在3月2日,一个月前的旧事忽然选在这个时候发,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目的?尤其是疫情风雨飘摇下,连续发生多起全网性的热点事件的情况下,难道真的有余则成?

上月以来,该地出现大量的阳性感染者,并由于各种不可描述的原因,这些确诊感染者外溢至全国21个省份71个城市,造成全国性的疫情散发蔓延,给全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

就在网上关于该地防治疫情措施、男女网红的言论等引发无数质疑的时候,又连续发生多起与医院相关的事件,令网上的负面舆论持续发酵。

3月23日晚,东方医院一名护士突发哮喘送至东方医院急救,却被院方以消毒采样为由拒诊,四小时后不幸病故。最后东方医院表示痛心和慰问。

3月30日,上海一例哮喘病人因120拒绝救援而病亡。当地卫健委表示深为抱歉。

事发次日,上海浦东新区卫健委发布对该事件调查情况,称当事医生当时虽然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处置实属不当,已作出停职处理。上海浦东新区卫健委对该名患者的离世深表悲痛,对急救医生由于经验不足、处置不当未能及时出借车载除颤仪施救患者深为抱歉。

就在半月前,同样是这家医院发生一起医患冲突事件,六院事后承认确有其事并表达愧疚。

上海六院通报医务人员发生肢体冲突:确有其事,深感愧疚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网红们的言论在网上招来一片非议,如今医院是非又成为大众关注热点。就在这种情况下,这家六院居然主动宣传如何为洋丁医治甚至惊动高层领导,与对待外省患者的态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难道,这些宣传部门的人意识不到这种宣传的后果吗?如果说卫健委系统不懂宣传,这个大都市闻名天下的党媒他们也不知道这种自黑式的宣传会给本地党委政府带来多少骂声?

不但本地借机炒作,外省媒体也不失时机神补刀,删帖也要继续炒作。这家媒体帖文的评论区可谓精彩纷呈,五彩缤纷。有网友评论:这一切,扎在沪胯,有苦难言。

有网友问:为什么,一个洋人的丁丁,能获得咱市卫健委、市领导的指示,为什么就不能给咱们普通中国人也开绿灯,也能有这么高级别的领导介入,而不是让我们哀求着在微博上求助呢?

还有网友是这么评论的:疫情之下,一边是六亲不认让女护士遗憾离世,一边是开通各种绿色通道为洋丁急救。这软下来的不仅仅是洋丁丁,还有某些人的骨头。

一起来看看济南这家媒体评论区的热评:

说到这里,忽然想到一条老帖,现在看来,更像也是一场高级黑。

除了微博,还有其它平台的文章,看看网上这些文章,标题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如果我是该地负责宣传的领导,我今晚肯定会气愤得睡不着觉了,这些自黑的下属分明是背后捅刀子啊!

看来,那位网红美女说的不错:疫情防控做得好,功夫在平时。

魔都“折叠”:新问题,也是老问题

原创 云水怒 2022-04-01云阿云智库•上海抗疫专题

导读:一个洋丁丁,可以一路开绿灯得到体系性的重视和抢救,事后还将其写成新闻来邀功,这究竟打了谁的脸?“古”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直到02年(含),那都是全国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必修文章,并且该事迹还被拍成了电影,已然成为了经典。然而今天看过去,俨然有点“绝响”的意味在里面了,否则怎么会有今天沦为笑柄的《丁丁保卫战》?

和人谈“共存”,人家是端着咖啡云淡风轻地用生活的便与不便来谈,我们则是拿自己的“命”来谈。两边的筹码能一样吗?“动态清零”走到今天,最大的阻碍恰恰在于这种“折叠”,这甚至比某些人在网红专家鼓噪下对“共存”产生的幻想要来的基础、深刻和长久些。

文 / 风雷

昨天,魔都六院和PP新闻各发了篇稿子,讲的是一场异乎寻常的“丁丁保卫战”。

本来嘛,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本就是应有之举。

可是为什么该文迅速引发了群嘲甚至是愤怒呢?

简单说,就是一位来自境外“高风险”地区(当地至今没有一个高风险)的“外国友人”在丁丁异常勃起50小时的情形下,从隔离酒店转运至八院,八院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六院专家远程+现场指导和参与救治,市卫健委“领导指示必须全力救治”,然后病人被治好了。

当然,六院公众号的文章主要侧重六院自身的参与,PP的新闻稿更为综合与全面。

这样的内容,放在平日,除了那刻意拔高的结尾外,并无任何问题,因为“外国友人”并不属于“人.民”范畴。可放在魔都医疗资源紧缺的当下,将其作为典型大书特书,无异于火上浇油。

是的,因为是“外国友人”,兹事体大,又是紧急状况下,所以要多专家会诊,还要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并获得全力救治的批示。

相形之下,那些外地到魔都的癌症病人就没那么幸运了,肿瘤医院附近的阿姨雨中跪在居委会门口,然后被冷漠拒绝,随后其丈夫去世,这个时候,没有什么“保卫战”。

此外,还有东方医院那位得哮喘去世的护士,辗转数家医院均被拒绝,讽刺的是其中就有自己供职的医院,之后当地各方的反应仅仅是遗憾,毕竟都是程序合规的;

父亲哮喘突发,楼下大白参与抢救,称需要AED,结果刚到小区接另一位患者的救护车跟车医护拒绝借出AED,也拒绝了两家病人互换救护车的请求,之后她也没有爸爸了——哪怕都这样了,她在声明中称,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当下,不希望那位120的医生被停职,应该让她去救助更多的人,并且“我父亲的悲剧已经无可逆转,我希望他的离开能让整个体系得到优化,更加完善,让每个病人都可以得到妥善的救助”;

那些艰难就医的,随手一搜,比比皆是:

这其中就有六院的。

这个时候,六院怎么就不来一场全力以赴的“伤腿保卫战”了?

算来这应该是六院本月以来,也是魔都本轮yi.情以来第二次出圈了。

第一次,因为不公正地对待护士,在缺少防护和一片混乱的前提下,硬逼着急诊的护士入隔离病房,并且主管医生动手打了人,直接引发护士“营啸”,事后领导去和护士们谈的时候,护士穿的是日间照料病房的服装,领导穿则是全副武装的标准的防护服。

嗯,院内的管理、普通病人的治疗都做不好,洋丁丁的支援倒是完成得挺出色的。

一个洋丁丁,可以一路开绿灯得到体系性的重视和抢救,事后还将其写成新闻来邀功,这究竟打了谁的脸?

“古”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直到02年(含),那都是全国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必修文章,并且该事迹还被拍成了电影,已然成为了经典。

然而今天看过去,俨然有点“绝响”的意味在里面了,否则怎么会有今天沦为笑柄的《丁丁保卫战》?

借用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的意象,这就是“折叠”——即顶层、中产和底层,三个不同的世界,前者享用24小时,后两者共享24小时,同时三个世界彼此隔离,进入其他空间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

这种折叠体现在就医方面,一边是普通人看病无人管,在医疗资源紧缺及组织混乱的前提下,需要排队排队再排队,另一边是一路大开绿灯的保护“洋丁丁”。

体现在空间上,是当年转发《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对流感怕得要死的上等人,面对今天更为凶险的病.毒,突然支持起“共存”了。可以理解的是,人家有独栋的“大HOUSE”,并且“共存”之后不但与“精神故乡”一致,还可以回归“故里”。

正在当地做志愿者的观网编辑“单车上的骑士”,就提到“网传另一个15万元每平的浦东小区,业主因为看到方舱条件差,集体签了生死状,坚决在家里隔离”。

另一边则是,同屋室友确诊五天后终于被接走,然而垃圾没被转运、环境未被消杀,小姑娘依然活在恐惧中。

体现在饮食上,一边是没菜或买不起菜的普通老百姓,甚至引发冲突,然后居委“罢.工”,希望能有个说法;另一边是奢侈品品牌维护客户吃不完的高等蔬菜(这背后又涉及到送物资通行证的配发问题,当地这一阵运力非常紧张),别处一票难求用以续命的“礼包”,在这里还成了侮辱人的“崴货”——这叫朱门酒肉臭,路人抢菜难。

这种“折叠”之下,正如当年旷新年评剧作家黄纪苏的话剧《我们走在大.路上》所表达的那样——“我们不是一个人类”。这时候还想要一起走,走大.路,就显得无比艰难,甚至有点痴人说梦了。

这种“折叠”之下,使得“动态清零”越往后走越变得艰难,毕竟财富积聚方向与人口比例的倒置,及类似武汉那样突发紧急状态下瞬间凝聚的社会共识已然弥散,这都使得一切愈发的艰难。

然而,也正是如此,才显得“动态清零”的可贵,在病毒远未流感化的情形下,普遍性的感染+医疗的挤兑,首当其冲的还是普通人和穷人,这正是此前许多地方都在发生的情形。网友“禾几日月”本月在微博上发布的HK染疫地图显示,感染最严重的地区恰恰都是中低收入地区,那些富人居住的低密度住宅区和别墅区则相对“安全”。

到那个时候,那些当下嫌弃菜不好的,恐怕随手一掏就是一张VIP卡,直接进医院VIP病房,像川普那样一来就上特效药,其待遇怎么着都要比洋丁丁要好的多。

和人谈“共存”,人家是端着咖啡云淡风轻地用生活的便与不便来谈,我们则是拿自己的“命”来谈。两边的筹码能一样吗?

“动态清零”走到今天,最大的阻碍恰恰在于这种“折叠”,这甚至比某些人在网红专家鼓噪下对“共存”产生的幻想要来的基础、深刻和长久些。

“魔都”已下百城,症结何在?

原创 云水怒2022-03-31云阿云智库•上海抗疫专题

导读:所有这些,说明当地社会性的隐匿传播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更说明当地防控工作的混乱。所以,持续外溢恐怕就成了必然。由此观之,内部的混乱也成了必然。

文 / 风雷

这几天,魔都疫情持续外溢。

据网友景颂云笙统计,截至3月31日11:00,已经外溢26省超百市。具体如下:

这么触目惊心的外溢,还是仅仅包括具体流调,出发地来自该地的病例。

其中难免会有疏漏,比如厦门,30日报的5名感染者分别通过自驾、航班和动车三个途径进入厦门,统计中就漏了自驾进入的病例。

此外,如果加上无流调信息,或未指明出发地的外省市病例中可能来自该地的病例,只会更多。

这如此之多的外溢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工作的拉胯。

某种程度而言,正是当地不断的自定义,自定义低中高风险区、自定义无症状感染者,自定义方舱医院/全员核酸等,逼着外地不得不“以邻为壑”,紧急升级对该地的管控措施,全国低风险地区凭绿码通行已经名存实亡。

典型的比如昆明,29日午,一名魔都工作的港籍男性乘航班抵达昆明,该男子在机场出示低风险区的绿码并检测核酸后,工作人员予以放行。结果就在他与朋友逛遍主城四个区后,核酸结果出来,阳性。

之后昆明不得不直接升级管控措施:外市(含省内)持48小时核酸进入后24小时内再测一次;“*”标地区黄码居家7天两次核酸;上海、吉林等地直接黄码,7+7,5次核酸。

当然,昆明不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

心有余悸的湖北早在本月13日就对魔都全域来鄂人员进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三亚已经停了往返沪地的航班,魔都旅居史人员至少七天留观(刚好今天上上午,上海铁路局的往返成都和上海的一趟高铁因列车长阳性被截停到了湖南娄底);西安早就对上海回来的实行赋红码并自费集中隔离了……

这怎么看,昆明都有点像傻傻的老实孩子,只知道按既定规矩办,吃了亏后才紧急调整。

更为魔幻的还在后面,到莆田涵江的这位,在当地明明已经核酸异常,初筛阳性了,然后竟然还能乘坐高铁、网约车。

这到底是他的码已经红了,但依然能顺利扫码、蹬车?按魔都通告,28日已经是非必要不入不离的状态,确需离开,需持48小时核酸报告,他有吗?

还是说,他的码压根就没变色(无论黄红),并且手头恰好还有一份48小时内的核酸阴性报告?

如果是前者,问题在魔都的高铁站;如果是后者,那就是核酸异常直接不赋码的问题,这漏洞更大是全面性的。

当地不止一名网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有的时候,核酸采样阳性了,码不变色,就是点对点电话通知阳了,让在家等着人上门来接(前期可能一等就几天)。

这也就难怪,当地的yi.情外溢一直不停。

类似的外溢,逼得各地只能采取类似昆明那种措施,对外地哪怕省内城市,一概不认绿码,以出发地48小时内核酸+落地后24小时核酸,必要时7天居家隔离起步为标准。

这就把全国低风险地区凭绿码通行的默契给彻底打破了。始作俑者,正是魔都令人疑惑的低中高风险区划分,确诊/无症状标准,及阳性依然绿码却难以及时将人接走。

当然,外溢应该不止初筛阳性仍绿码这一种情况。有的是28日管控升级之前凭绿码出来的,还有的则是测了好多次才测出来——成都那位无症状感染者就是在解除7天居家隔离之后才测出来的。但最奇怪的是那些当地为“阴”,落地即阳的。

所有这些,说明当地社会性的隐匿传播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更说明当地防控工作的混乱。

所以,持续外溢恐怕就成了必然。

由此观之,内部的混乱也成了必然:

从当地网友的对外省市支援医护做核酸的反馈看,此前当地存在大量扎堆做核酸及医护操作不规范的问题。

意即,走个过场。

这样的例子,随手一大堆:

比如小区内封闭几天测了几轮核酸了,究竟测完没压根就不清楚,最终靠的是社区志愿者挨家挨户的上门摸排和动员。

比如,笔者此前文中写过的,小区商住楼下楼测核酸直接被拒,因为人家只负责居民楼,然后他们竟然找不到该找谁做核酸。

再如之前部分小区临时解封4-6个小时外出买菜,而外省市的教训是,传染风险最大的就是扎堆,医院、核酸、抢购都曾经中过招。

……

这正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其拉胯,长期来看,是基层组织的溃散,当地竟然不像其他地方有网格员,前期基础工作大量缺失,又不知道发动群众,最后只能在混乱和低效中徘徊;短期看,是二十多天局部的各种低效、反复和混乱让医护和基层疲惫不堪。

深层次看,是思想上的“车到码头船到岸”,反正都要“共存”了,压平曲线就成,还反复折腾个啥?然后本来是为了当地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紧急行动,在某些人那里自然就成了应付差事的作秀似的“折腾”。这里,网红医生反复宣教的“共存”、“流感”、“把门打开”、欧美那是你懂的“进口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幸,当地逐步回到了“动态清零”的正轨上来。

接下来,无论是内防扩散还是外防溢出,魔都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恐怕首先要做的还是方向的调整思想的统一,只有在这之下,充分发动群众并发挥先锋作用的组织重建才能有效应对这无比艰难的紧急时刻。

这个“倒春寒”,对魔都而言,来得有点猛,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度过严寒,春暖花开”那是必然的。

上海,是中国人民的上海

原创 申鹏 平原公子 2022-04-02 云阿云智库•上海抗疫专题

导读:灯红酒绿、十里洋场、帝国主义和买办横行的上海,不是人民的上海;大街上睡着解放军,打赢“两白一黑”经济战、稳定物价,解放妇女,建设社会主义,造钢铁,造航母的上海,才是人民的上海。文化气质走歪了,久而久之,就影响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天天鼓吹海派、洋气、摩登,学习西方先进,国际化,结果都是买椟还珠,学的都是糟粕。

曾经“国际化”是个高大上的名词。

企业讲国际化,城市也讲国际化。

“海派”、“摩登”、喝咖啡、端红酒、“外宾优先”、崇尚西方文化,一切“跟国际接轨”,纽约什么样,咱们就什么样.....但这样真的对吗?

美国富人疫情中发国难财,穷人死在公寓、街头、埋在无人荒岛,西方的“低人权优势”,也要学吗?

美国累计确诊8000万,死亡100万,最高峰的时候一天死4000多人,纽约的殡仪馆都“熔断”了,这样的世界,真的值得学习吗?明明最成功的经验就在国内,为什么要舍近求远?

在疫情下,无底线的“自由”真的正确吗?骄傲自大、不尊重事实、不尊重科学,搞个人崇拜,真的有道理吗?天天创造新名词,什么“精准”、“智慧”、“全域静态”,工作却没有进展,真的有意义吗?银行、奢侈品店给VIP客户送菜,而普通人买不到菜;每天新增大几千人,普通人就医困难,却动用宝贵医疗资源去抢救什么外国人的DD.......这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玩行为艺术吗?

我不反对先进、发达、富裕的地区搞点“创新”、“试验”,如果有这个资源,有这个能力,尽可以去尝试,但要有底线,这个底线是人民的利益,你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都不能忘了为人民服务。

无论何时,都不能拿人民做赌注,拿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做赌注,错了就要认,错了就要改,有困难要说,有困难要求援,不能闭目塞听、掩耳盗铃,玩弄文字游戏。既没有闻过则改的态度,也没有雷厉风行的手段,到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一团混乱,以及无数人的失望。两年前用生命换来的经验和教训,都白费了。

这样的局面是有其根源的,这个根源就是“不实事求是”,一口一个海派、洋气、国际化,却忘了治理城市的根本是什么,上海不是因为海派、洋气、国际化成为一流大城市的,是因为解放军、共产党、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一流大城市的。

灯红酒绿、十里洋场、帝国主义和买办横行的上海,不是人民的上海;大街上睡着解放军,打赢“两白一黑”经济战、稳定物价,解放妇女,建设社会主义,造钢铁,造航母的上海,才是人民的上海。

文化气质走歪了,久而久之,就影响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天天鼓吹海派、洋气、摩登,学习西方先进,国际化,结果都是买椟还珠,学的都是糟粕;一口一个X爸说的,X主任说的,X主任是你亲爹吗?是上帝吗?言出法随说什么都是对的吗?他说了那么多前后矛盾的废话,被打脸那么多次,还没有看清现实吗?

不信科学,不信人民的力量,却相信什么“救世主”,这就是所谓的先进和国际化吗?

我甚至怀疑,到底某些人是不懂,还是装糊涂?

我们和西方国家不一样,我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是业主和物业经理的关系,我们的政府和人民之间是有血盟的,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和党组织、子弟兵并肩作战,几乎奉献了全部,人民信任党,信任国家,信任军队,信任政府.......人民给了政府更多的权力,所以政府必须捍卫人民的利益。

请记住,中国的每一个大城市首先是中国人民的城市,然后才是世界的城市,人类的城市。

首先要对得起中国人民,再去考虑别的。

所以,当务之急不是搞什么“国际化”的宣传,不是优待什么“外宾”,当务之急是努力筛查、隔离、救人,援助困难中的上海人民,让每一个普通人能够吃饱饭,让每一个普通人能够有地方住......需要帮助就赶快求援,实事求是把情况讲清楚,我相信全国人民会像支援武汉一样支援上海。

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心疼我们的同胞!

“共存”的代价是什么?

原创 申鹏2022-04-01 云阿云智库•生物战争•上海抗疫专题

英国又养蛊养出了新冠病毒的新变异体了。

3月28日,英国卫生安全局证实,目前已监测到一种新的新冠病毒突变株,名为XE,这是两种奥密克戎子毒株的重组变体。目前已在英国境内发现了637例这种病例。XE的增长率/传播速度比奥密克戎BA.2高9.8%。

科普一下,什么叫做“病毒重组”?就是说在一个存在多种毒株的地区,同一个患者身上可能会感染多种病毒毒株,那么病毒在复制的时候就会出现交换基因组的情况......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杂交”。你看,各种变异病毒都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呀?都是那些“共存”的地方。

你知道世界为什么变得这么糟糕吗?正是“共存爱好者”们害的。

之所以会快速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异病毒,正因为太多的国家和地区不作为,放任病毒疯狂传播、繁衍、变异.......病毒基数大了,朝着各种方向进化的病毒都有,如果防疫措施宽松,实际上给了病毒多条进化方向,既有重毒性也有重传播性,还可以两者并重。变异出高致死、高传染的“毒王”,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如果进行严格隔离,那么无论是重毒性还是重传播性,都无法大量繁衍,进化之路也丧失了,病毒也就只有灭亡。

共存爱好者们有一个理论基础:“病毒必然向着低毒性、无害化变异”。

我想问一下,是哪个生物老师、医学天才得出这个结论的?

有人说——“病毒在宿主的生命体内不停的自我复制,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衍生息。如果病毒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结果使宿主的病情越来越趋于严重,宿主生命的死亡也意味着病毒自身生命的终结,这显然与病毒求生的目的不符合。人们因此断定,病毒变异的趋向必然是朝着与宿主和谐共处的方向”,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懂,但是病毒懂吗?

笑死我了,病毒甚至连生命都不是,它有什么求生欲?至于繁衍,它只需把传染性点满,毒性和致死率到底往低还是往高变异,又有什么关系?流感病毒的历史有着上万年,毒性减弱了吗?我们战胜它靠的是医疗水平和人体免疫力;天花病毒的历史有着数千年,毒性减弱了吗?我们战胜它靠的是疫苗。

你知道我们体内的某些“无害病毒”是变异演化了多少年才和我们和谐共处的吗?可能是数万年,甚至是数十万年,所以你指望几年的时间新冠病毒就自然演化到“人畜无害”的地步?

你可知数千万年前,有一种病毒跨哺乳动物传染了1500万年,几乎感染了所有哺乳动物,直到冰川纪大量哺乳动物死亡才消失......

都说奥密克戎低毒性,但那是对德尔塔而言的,与初代病毒相比,它的毒性反而增强了,因为刺突蛋白的增多,它的传染性几乎是初代病毒的70倍,在全球大规模的感染下,杀伤力一点都不低,美国今年的死亡率和去年相比,一点都不低。

新冠病毒是RNA病毒,这导致了它更易变异的特性,新冠病毒是极其简单的生物体,外层的蛋白包括着内部的遗传物质,依靠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繁殖。相比DNA病毒具有复杂、紧密、稳定结构的双螺旋结构基因组,新冠的基因组为单链RNA,非常简单,在复制过程中也更容易出错。除了先天特点导致的自发变异,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如温度气候的变化、宿主的免疫、药物的攻击等等,也会让病毒不得不通过变异来适应环境。

RNA病毒极易变异,而且会导致疫苗更不上变异的速度,你根本不能保证下一次变异的病毒是不是高毒性的,变异短期内根本找不到任何统计规律,这是一门“玄学”,没有人可以预测下一次变异的情况。

所以某些人搞科学就搞科学,不要当算命先生,当预言家。

什么“今年大流行结束”,什么“最后一个寒冬”,你通过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有什么依据?你的数学模型是什么?你的推导过程科学吗?

我只知道一点:共存才会导致变异,清零会让病毒灭亡。

新冠抗原自检有多少风险和利益?

原创 司马平邦说 2022-03-31云阿云智库•生物战争•上海抗疫专题

欢迎收看《司马平邦说》。从2019年12月中旬,中国医务工作者率先发现新冠病毒至今,已经过去近27个月的时间,这场席卷全球的超级瘟疫疫已经造成了4.68亿人感染和608.7万人死亡,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4年,死亡人数也只有1000万人,在人类医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仍出现如此杀伤规模的疫情,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

这不,从2月底至今,中国又迎来了一波新的疫情高峰,内地的吉林和上海相继沦陷,可以说中国现在面临的疫情压力又是武汉疫情结束之后最强烈的,最终能不能安然度过,还不好说。为了有效防控疫情,在过去两年中,中国制定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控政策,按照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截至2022年3月19日,中国大陆地区接种新冠疫苗数量高达32.2亿次,大多数中国百姓已经完成了3次疫苗接种;比如精确的流调机制,通过行程码、健康码等手段,及时锁定潜在感染人群,防范疫情进一步传播;比如方舱医院和其他的一些必要隔离机制,做到应收尽收,让所有的患者得到救治,同时对风险人员进行隔离,防止疫情传播;这里面,我认为最有有效的手段,还是大范围的全城核酸检测,当有地区发生疫情,立即对所有风险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当机立断斩断病毒传播链。

3月12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通告,批准了南京诺唯赞、北京金沃夫、深圳华大因源、广州万孚生物、北京华科泰生物5家企业的新冠抗原产品自测应用申请变更,5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正式上市,中国的新冠病毒检测又增加了一种手段。

需要和大家科普一下,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分子层面的核酸检测——也就是咱们很多人都做过的咽拭子、鼻拭子。如今这种检测结果已经可以通过健康宝等软件联网查看,是很多地区人员流动时的必备通行证。另一种是基于免疫学原理的检测,主要是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也就是国家卫健委此次通过的抗原自检产品。

其中,核酸检测的窗口期靠前,同时特异性较高,可以用于早期发现病毒感染,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检测手段,也是目前新冠肺炎患者的确诊标准之一,但是核酸检测也有缺点,比如开展条件较高、检测需要的时间较长。而免疫学检测的窗口期靠后,但是检测易于开展且检测时间比较短,可以用于大规模的阳性人群筛查、治疗康复评估等。

其实抗原检测在全世界多国已有广泛使用,相较于核酸检测方法,其出结果速度更快,而且价格低廉。在国外疫情的防控实践中,新冠抗原居家自检适用于大范围普筛自查,是对核酸检测的有效补充。比如,最近一段时间香港疫情极为严重,香港特区政府就正在采购大量快速抗原测试包,供不同群组人士进行检测,以尽早识别出患者和截断病毒传播链。

必须要说的是,与抗体检测方法相比,抗原检测方法可以规避感染早期难以检出的“窗口期”问题,但抗原检测也有缺点,就是准确度相对于核酸较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对于抗原自检使用规则均明确指出可以补充,但不可替代核酸检测。

图片在官方的指导文字里,要求老百姓在进行新冠抗原自检之后,“应当”立即向所在社区主动报告,但没有阐明老百姓不报告又会如何?

因此,针对新冠抗原自检产品,中国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了《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其中明确规定,抗原检测的适用人群:一是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伴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人员;二是隔离观察人员,包括居家隔离观察、密接和次密接、入境隔离观察、封控区和管控区内的人员;三是有抗原自我检测需求的社区居民。

其实咱们中国在新冠抗原自检产品上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抗原检测产品的质量成熟,平均灵敏度可达90%,2021年已累计向海外出口668.93亿元的新冠检测试剂盒,也就是说,这种产品咱们早就有,只是以前没有在自己家里推广过。

虽然我并不是专业医务工作者,但作为已经深入关注新冠疫情2年多的人,还是觉得,新冠自检产品其实也不是万灵药,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比如,最近中国内地暴发的新一轮新冠疫情,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中招了,而是一个典型的现象是,无症状感染者非常多,而这些数据都是通过核酸检测得到的数据。我们试想,如果真的能够通过抗原自检产品进行检查,无疑会更加方便。但问题来了,普通的百姓做完检测能够清晰地的知道检测结果代表什么吗?如果显示出阳性的患者自己不上报又怎么办?

其实,莫说这种抗原自检不上报,就是之前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中,也有不少人在想方设法逃责,虽然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健康极不负责的行为,但人过一千形形色色,这就是现实社会。

当然,我们还要提醒大家,虽然截止于3月10日,国内只有4家体外诊断产品企业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获批,分别是广州的万孚生物、北京的金沃夫生物、深圳的华大因源和北京的华科泰生物,但随着抗原自检产品的进一步普及,接下获批的厂商一定还会增加。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会显现,就是抗原检测产品正在形成巨大的利益链。

但这条利益链与之前中国大规模使用的核酸检测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它的自测属性,把判定自己是不是病毒携带者的权力下放给了老百姓,我觉得这里面发生风险的概率现在可能被大大低估了,如果自检抗原能够压制新冠疫情,那就没办法解释当下新冠病毒在全世界更大面积的感染了,我们中国人里,总有那么一批人喜欢托着“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名义推销自己的主张,但是,在抗击新冠疫情上,所谓西方发达国家只有教训,没有经验,这也是必须明确的一条。

自从疫情发生以来,虽然可以说是百业受伤,但有一个行业是发了大财的,就是与抗疫有关的医疗产业,无论是生产疫苗的企业,还是生产核酸检测试剂的企业,天天都是黄金万两。

全球最大的医药企业美国辉瑞制药,生产的所谓新冠特效药已经登陆中国市场,虽然引来媒体上的一片质疑,但我们知道,这种背后凝聚着极大利益链条的事情,推广开来的能量也是巨大的,而现在的新冠抗原自检试剂也正在分走中国抗疫的一杯羹,背后当然也会有强大的利益链条的支撑。

从2月底以来的在中国各地暴发的这一轮疫情,并没有如某些利益链条上的人所愿,导致中国内地对新冠病毒躺平,即由中国政府完全主导,甚至是全包的疫情抗击政策,看来在2022年还会如此这般地延续下去----但是,我们还要是说句但是,我总觉得,体制内也有另一种冲动一直就没停歇过,比如想方设法弯弯绕地要让中国的抗疫走上西方的道路。

打个小比方,如果中国在推广这种抗原自检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失去必要的监控和指导,最终会导致某些地方老百姓新冠抗原自检覆盖掉政府主导的核酸检测,那么这些被资本夺取了抗疫话语权的地方,接下来,疫情失去控制的可能性也会变得极大,虽然对此我们还做不了什么,但可以先扎一剂预防针,正像我们之前对上海防疫胡搞的连续质疑一样。

国家卫健委:

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455例,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1691例

2022-04-03来源:观察者网

据国家卫健委消息,4月2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506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1例(四川30例,广东10例,上海6例,福建3例,广西2例),含19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四川)。

新增本土病例1455例

吉林956例,其中长春市723例、吉林市230例、四平市2例、白城市1例;

上海438例,其中浦东新区107例、闵行区57例、徐汇区44例、普陀区38例、宝山区35例、虹口区31例、黄浦区27例、嘉定区27例、静安区25例、杨浦区19例、松江区8例、奉贤区8例、长宁区6例、青浦区3例、崇明区3例;

浙江11例,其中杭州市2例、湖州市2例、金华市2例、宁波市1例、嘉兴市1例、绍兴市1例、衢州市1例、丽水市1例;

福建8例,其中泉州市7例、厦门市1例;

山东6例,其中济南市3例、青岛市1例、德州市1例、菏泽市1例;

四川6例,其中成都市3例、遂宁市2例、德阳市1例;

黑龙江5例,均在哈尔滨市;

江苏5例,其中宿迁市3例、徐州市1例、苏州市1例;

海南3例,均在三亚市;

陕西3例,其中宝鸡市2例、西安市1例;

辽宁2例,均在沈阳市;

安徽2例,其中淮南市1例、淮北市1例;

江西2例,其中南昌市1例、吉安市1例;

广东2例,其中广州市1例、肇庆市1例;

天津1例,在南开区;

河北1例,在邯郸市;

山西1例,在大同市;

湖南1例,在衡阳市;

广西1例,在玉林市;

新疆1例,在乌鲁木齐市。

含118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上海73例,吉林28例,浙江5例,福建5例,山东4例,江西1例,广东1例,四川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468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3422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653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19例。累计确诊病例1760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6951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4月2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26167例*(其中重症病例5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3933例**,累计死亡病例4638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54738例,现有疑似病例19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390486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72642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1781例,其中境外输入90例。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1691例

上海7788例,其中浦东新区1949例、徐汇区991例、闵行区765例、黄浦区631例、嘉定区587例、松江区565例、宝山区445例、普陀区351例、虹口区313例、静安区301例、杨浦区256例、青浦区221例、奉贤区150例、崇明区108例、长宁区94例、金山区61例;吉林3499例,

其中长春市3100例、吉林市397例、白山市1例、白城市1例;

安徽93例,其中淮南市61例、阜阳市14例、滁州市7例、马鞍山市3例、芜湖市2例、蚌埠市2例、六安市2例、安庆市1例、宣城市1例;

辽宁43例,其中沈阳市33例、葫芦岛市4例、大连市3例、营口市3例;

江苏42例,其中苏州市15例、南通市12例、宿迁市7例、镇江市3例、南京市1例、无锡市1例、徐州市1例、盐城市1例、泰州市1例;

福建42例,其中泉州市40例、福州市1例、莆田市1例;

江西38例,其中南昌市29例、抚州市6例、上饶市3例;

河北35例,其中邯郸市22例、保定市13例;

河南20例,其中周口市16例、郑州市2例、永城市2例;

湖北18例,其中随州市14例、黄石市3例、武汉市1例;

黑龙江12例,其中佳木斯市8例、哈尔滨市2例、伊春市1例、黑河市1例;

浙江8例,其中嘉兴市4例、杭州市2例、宁波市1例、金华市1例;

山东8例,其中临沂市3例、淄博市1例、枣庄市1例、德州市1例、聊城市1例、滨州市1例;

广东8例,其中东莞市5例、揭阳市2例、深圳市1例;

甘肃7例,均在兰州市;

海南6例,其中三亚市5例、海口市1例;

云南6例,其中昆明市2例、曲靖市2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例;

四川5例,其中成都市3例、乐山市2例;

新疆4例,其中昌吉回族自治州2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例;

天津3例,其中西青区2例、津南区1例;

广西3例,其中桂林市2例、百色市1例;

湖南1例,在长沙市;

重庆1例,在江北区;

贵州1例,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37例(境外输入19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841例(境外输入84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73689例(境外输入1105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329012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304897例(出院50093例,死亡8061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2例(出院82例),台湾地区24033例(出院13742例,死亡853例)。

注:*吉林核增1例

**吉林核减1例

我就是那个令人讨厌的人

原创 孙锡良2022-04-03 云阿云智库•生物战争•上海抗疫专题

我就是那个令人讨厌的人

去年7月份,南京机场因管理失当导致疫情扩散并外溢至国内多省市,受到了公众批评,其后,相当多的责任人被处理。

当时,有不少朋友在微信圈将它跟上海进行对比,说上海比南京大得多,且是国际大都市,因为管理科学,所以没有出现南京类似事件。

我不喜欢疫情漫延,但我当时认为,南京机场病毒外溢只是偶然事件,并不能反映出上海和南京在管理水平上有多大区别。这导致朋友很不高兴,说我格局太小,看不懂上海。

前不久,上海又出新闻,说上海疫情防控精准到只封控一个奶茶店就足够了,全国各地都要学习上海的“精准”。朋友惊呼:因为一个人,守住一座城,上海就是上海,它是科学防控的化身。

然而,我又在群里唱反调:上海的苦日子不远了,不是可能,是绝对。

同学,朋友,同事,有很多人因此不喜欢我,甚至是讨厌我。他们认为,你孙某啥都不是,读书时也没见你比我们强多少,老喜欢偏离主流,老喜欢讲些自以为是的观点。

可惜啊!不是我自以为是,现实是残酷的。这几天,有些人特讨厌我,因为上海。

防疫失控,有很多人心里不舒服,原因不是感染者太多,而是因为他们心中的偶像被网友骂了(本人是反对骂人的)。为了维持对上海的精准防控进一步神化,他们又整出一套新理由:上海这两年靠精准防控为中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国人应该感谢它,而不是批评它。

我不得不反问:“武汉疫情之后,除南京疫情外溢引起过一波小规模流行,全国各地不都很正常吗?难道上海的防疫数据在全国排第一位?真要讲精准,感觉北京做得还不错,开这么大一次冬奥会,这么多外国人进来,居然没有引起大规模流行,说明它的精准工作做得挺好。”

他们不喜欢我,当然不只有疫情这件事,在很多方面都能表现出来。

同学小聚,有人喝了点酒,然后就感叹:“我们同学啊!要多走走,同学情是最无私的感情,是最值得珍视的感情。”

我立马喝住他:“你该吃吃,该喝喝,少讲废话,玩得来的就玩,玩不来的少见,同学之间,也不都是无私的真朋友,三五个合得来就万幸了,大多数就是有几年交道而已。”

听了这些话,他们是很尴尬的,感觉我这个人不识趣,又没人情味,甚至可能认为我不好客。

让人讨厌,有些是偶然的,有些是无可奈何的。

某年,清华筹备校庆,非常重视,筹备组很庞大。我呢,也就随口说说,讲清华是劳命伤财。结果,期间发了一次火灾,造成了损失。朋友圈内的清华人不喜欢我,本校许多在清华读过博士的同事也不喜欢我,说我是乌鸦嘴。

还有,北大某校长读错“鸿鹄”,我顺带讲了句“清华也好不了多少”。结果,清华很快就闹出“热列欢迎”这样的横幅。无奈,因此我又挨了骂,这一次是带着嬉笑。

饭桌上也还有其它尴尬之事,在东某阁小聚,席上有个材料专业博导,十来个人,就属他最有身份。他自己提到,会经常在“知乎”发文章,阅读量偶尔会超过一万人次。然后,有个不懂事的朋友突然讲:“孙老师也写文章,阅读量也不少。”我急忙打住他:“别瞎说,两者不能比,X导的文章是科学文章,于国于民都有利,我写的都是闲话,两者没法比。”X导可能不熟悉现状,就问了我一句:“孙老师,你的文章阅读量一般会达到几千?”还没等我回答,那个多事者就代答:“何止几千,十万加的文章可能也有。”此时,尴尬就达到顶峰,不明不白地又得罪一桌人。

有了教训,我会特别注意,只要是饭局,尤其是有所谓的大咖在,我尽量不说话,不参与讨论话题,当纯粹的听者,倘有人再想当多事者,会被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制止住,避免让更多人讨厌我。

网络上这点事本是虚名,我并不看重,但它能让一些好名重名的人在乎,光芒,哪怕只是一点光芒,你也不能抢。这事放在同学身上,我同样遵守这一原则,凡有同学聚会聚餐,我尽量只当听众,听发财人讲话,听位高者讲话,适当做好服务工作。如果全是特了解的同事在一起,我也会放肆一下。

即便是这样了,偶尔还是无法避免让人讨厌我,一路涧水,一路风云。

让人讨厌,除了有自身不愿妥协的倔强脾气及无辜躺枪外,更多的原因在于文化认同差别。

有人不解,都是中国人,何来文化认同差别?

有,真的有。经过几十年变迁,国人逐步洗去了曾经的革命性,吸收并认可了“中和”文化,无利可求,则求中求和,求“面子上过得去”,有利可求,既不讲情,也不讲面子。

我是一个缺少进化意识的人,明知资本主义文化是主流,仍然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主张最大限度地压制资本文化。这是逆时代思维,不符合资本时代的口味,通常被视为有“酸葡萄心理”。

写文章,我还比较喜欢扒皮,扒某些人的皮,扒某些行业的皮,扒某些政策的皮,不知不觉中,就会得罪相关者,会触及他们的利益,明知道我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但他们还是讨厌我。

我喜欢红色文化,总认为红色信仰比上帝来得更真实,这也让我损失一大批同学和朋友的价值认同,他们有信耶苏的,有信莫罕默德的,有信释加莫尼的,有信斯密的。我不排斥他们,且很尊重他们,但他们却排斥我爱红。

“毛泽东”这三个字经常在我的文章中出现,这又让一批人讨厌我,并且是莫名其妙地讨厌我,他们讲不出理由,他们就是要反毛,一看我在朋友圈发此类文章就烦。而我,偏偏要发,偏偏要刺激他们,直到他们把我拉黑。以前,我也担心过朋友圈拉黑我的人会越来越多。事实上,没出现这种情况,我暗暗发现,朋友圈里看我文章的人挺多,并且现在比过去还多。

五十多岁了,讨厌,不讨厌,都不重要了,真实最重要。

生活中,工作中,我不缺少朋友,也不缺少交流者,我很快乐。

讨厌我的人,可能不快乐,这不是我的责任。

常自慰:探汤引火情自愿,何顾宁南不学贤。

附言:

事件一:看手机百度新闻,经常会跳出一篇文章(隔一阵子就跳出来),说李鸿章超级智慧,把香港租给英国99年,而不是100年,如果租100年,根据国际法,香港就收不回来了。网友佩服得五体投地,都相信这个结论。

然而,真是这样吗?不是的。

1,当时并没有“国际法”这个概念,当时在西方只流行一种叫“国际公法”的东西,它是欧洲列强在殖民侵略过程中形成的妥协与共识,大清国不是签约国,既不受其保护,也不受其约束。

2,领土被非法占有和租用,能不能收回来,跟旧条约无关,跟所谓的国际法也无关,只跟国力有关,你强大了,想收哪里收哪里,你弱小,手上的领土领海都保不住。中国要收回澳门,管它是否超过百年,说收就收,葡萄牙找不出任何理由拒绝,谁敢拿“超百年”说事?

3,李鸿章懂一点国际公法,但又不全懂国际公法,更不知道如何利用国际公法,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既要中国赔款,又要割辽东和台湾。按当时的国际公法,赔款,就不割地,割地,就不赔款。李鸿章为何要签既赔款又割地的《马关条约》?这个时候,他的大智慧去哪里了?国际法能保护大清不同时割地又赔款吗?

4,即使是现在的国际法,也是软约束法律,它更多的是约束弱者,它的判决经常没办法执行,很多国家都不太把它当回事,美国就经常违反国际法。

5,1898年,法国租广州湾,租期是99年,德国租胶州湾也是99年,英国租深圳湾租期也是99年,签约时,跟香港租给英国引用的法律都是相同的,是不是都得等99年再收回?香港澳门晚点收,并非中国认同什么国际法,只是等待合适时机。

事件二:关于中国防疫抗疫,现在非常撕裂,时间久了,人的疲劳期到了,有人主张放开,有人主张严控,谁也说服不了谁。我就在想:是否可以在央视二套开一个临时栏目,就防疫抗疫政策展开专家学者大辩论,各量各的数据支撑,各量各的科学支撑,现场直播,搞五到十场。辩论之后,通过官网组织民意调查(实名制),再根据调查结果调整防疫抗疫政策,很透明,很民主,责任不全落在政府头上。

不能说防控工作中没有失误,也不能说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防疫过度是广泛存在的。但是,这么大的全球性疫情,哪能做到十全十美?就是做个家务事还经常做不到位,何况抗疫?该批评批评,该提意见提意见,不要否定中国抗疫成绩。

控紧了,骂政府。失控了,生命财产损失大了,还是骂政府。这两波人,整体上是一波人,不管怎么搞,他们都要骂政府。

事件三:部分网友一听张文宏教授的不利消息就激动,听到张不再任某组长就说他被封杀,高呼听不进真话的中国没希望了。

评:凭网络谣言就激动,实在是好笑!这真是很奇妙的推理???

1,张文宏教授任不任组长,是真假话之争吗?用张文宏,就是听真话?不用张文宏,就是听假话?这是按什么逻辑推出来的?

2,从未听哪家媒体说过封杀张文宏,也从未有哪个官文说过封杀张文宏,张教授还在正常发表文章,不当组长,就等于封杀?

3,张文宏教授跟其他专家之争,并非真假话之争,也不一定是对错之争,更多是抗疫路线方法之争,有人主张动态清零,张教授偏向效仿欧美,最终选择权在官方,压根就没有要打压谁一说。

4,上海疫情失控,就算是真调整了专家组组长也很正常(实际上张仍是专家组组长),疫情外溢给上海及外省带来巨大压力,调整一下思路和抗疫方针是可以的,有些省市,连一把手都被撤了,疫情初期,国内专家组调整的人物多着,不要大惊小怪。

5,网络陷入一个怪圈,名人红人是不能批评的,一批评,就说听不进真话。事实上,武汉疫情初期,张文宏就反对全民核酸检测,按他所讲,全员检测一次得花一百年时间,中国根本办不到,只有美国能办到。结果呢?一百天都不需要,一百小时甚至都不用,而美国根本比不上中国效率。

6,张教授仍是专家,仍值得尊重,他有足够多的权利和空间说话,没有人有权封杀他,但也没有义务非得重用他,更用不着迷信他,相信他的人,不见得就是喜欢听真话的人,不喜欢他的人,也未必就是爱听假话的人,别把抗疫方法之争曲解为真假话之争。

胡搅蛮缠不好,还是要讲道理,讲逻辑,讲科学,如果有更好的国产疫苗和更好的国产药,离放开也就不远了,目前,"中国办法"肯定是更好办法,肯定更有利于保护人民群生命。

我个人倾向于暂时坚持严控,即使奥密克容感染症状较轻,也不能等同于感冒,因为感冒不可能有这么强的传染性,治感冒也是要花钱的,感染者数据太庞大,这个开支也不容忽视,尤其对低收入者而言。假使中老年经常感染,那就更不好办,医疗资源不紧缺,重症会少,一旦紧缺,重症比例就高了。如果病毒进一步变异,进一步弱化,全放开应该是可以讨论的。

写于2022年4月2日星期六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关于上海疫情

原创 兔主席 20220403云阿云智库•上海抗疫专题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出了疫情,需要支援的时候,全国八方驰援;上海是全国的上海, 也必须将自己置于全国的联防联控体系之内。

1、 防疫从来就是政治问题,而且因为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所以是最大的政治问题,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政治问题了,这个是基本的政治站位,是底线思维;

2、 防疫是公共卫生,公共卫生不是简单的“医疗问题”,而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也是政治;

3、 中国政府及民间社会从政治上和文化上都不可能允许以大规模人命代价为成本进行放开。以上海为例,对位香港的人口,那就是三个月死数万人,对应上万、数万个家庭。这种事情是不能被允许在中国发生的。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放到全国,就是数十万人,数百万人,甚至更多。这是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是最大的政治。中国政府不可能在没有进行最充分、最全面的论证情况下仓促、被动地放开。这,不是政治化;这,才是讲科学;

4、 基于各种考虑,中央已经明确了目前防疫思路不变,疫情防控既定的方针政策不变,社会全面动态清零的方向不变。这是基于科学基础上的政治决断;

5国之大者。全国一盘棋,十四亿人统一部署。中国对新冠病毒真的动态调整“放开”,开弓就没有回头箭,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那就是前功尽弃,后果不堪设想;

6、 中国内地所有省份城市都是联通的,在防疫政策调整之前,各地都必须既定方针进行防疫,成为联防联控的一部分,同时,也必须按照既有的规则和标准,去评判公共政策的执行。任何地方都无权自行探索所谓“共存”模式。防疫政策的调整,必须在中央,在全国统一部署下进行;

7、从这个角度讲,上海的防疫并不仅仅关乎上海市本身,并不仅仅关乎上海市民,而是关乎全国。上海不是上海的上海,而是全国的上海。中国最发达的一线城市也不能“抢跑”,必须跟随和配合全国的节奏。

8、即便是探讨放开试点,试点省市首先也要达到一定的硬性前提条件。这次暴露出来,上海在防疫数字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短板(健康云问题)方舱/留观场所不足,轻症居家隔离也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从应用电子锁到有执行力的网格化基层治理能力),同时还要有大量前置的教育宣传工作。三针疫苗接种率指标也是重要前提。这些条件,上海达到了吗?达不到,就不能放开;自认为达到了,也不能擅自放开,必须听从中央统一部署;

9、实际情况是,上海前期探索的“精准防控”在omicron前已破防,社区层面爆发,就陷入巨大被动,由于上述很多硬软件条件不具备,甚至不得不主动动用和挤兑公立医院资源,影响其他医患的需求。而能否避免医疗资源挤兑,正是调整放开的基本前提!这更进一步说明:在没有完全准备好之前,不能贸然探索放开。社区爆发后硬清,代价更大;

10、每次都封城是没有人受得了的(包括中国),而这也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得不选择“共存”的原因,但很多人忘记了,我们用数字化手段和360度网格化社区治理追求“动态清零”,其初心与目的就是要避免大规模封城,就是要减少经济代价,就是要从绝对意义上防止医疗资源出现挤兑,就是要使得“清零”在经济上可持续。避免封城,才是我国covid-19防疫公共政策的核心要义。所以这套体制的核心,也是不能允许社区层面大爆发——如同灭火,在一开始,就要扑灭火种,而不是等到火势蔓延再扑,那样代价就大了。上海防疫体系首先就失误了,或说大意了,破防了,这是根本,也正由于它扩大了,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在中国联防联控动态清零的体制下完成防疫战疫目标,才需要后面的八方驰援。如果要复盘,首先就应该避免社区爆发,这是一切的根本。教训十分深刻啊!

11、破防之后,基层医护及治理组织疲于应对,民众也十分痛苦,同时,还伴以执行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更增加了困难和挑战。这一切本不该发生,本可以避免,值得人们深刻反思;

12、我们还是要在战疫中找到正能量:要感激所有奋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也要鼓励千百万的上海人民群众。一个数千万人大城市的集中抗疫一定能够带来可贵的经验,要把“坏事”变成“好事”,把上海这次抗疫战疫新的经验教训补充进来,帮助我们未来更好的应对新冠;

13、可以看出来,中国选择的防疫道路是人类社会仅有的,既是中国特殊国情的需要,也是中国制度能力的体现。中国一定会众志成城,拿出定力,利用数年的时间,动态调整防疫政策,夯实我们迈出的每一步,最终完成防疫战疫的全程,中国最终希冀的目标,是成为人类社会里唯一真正避免因为新冠遭遇大规模人命损失的国家;中国所要探索的数字化治理 加 网格化基层治理 加 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公共卫生模式,不仅仅要用来应对新冠,还可以应对人类在未来遇见的更可怖的病毒与超级细菌。走出这条路,就是中国的成功,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022-4-4点击数/观注度 21284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