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抗疫战争专题(六):抗疫路线与国本之争
云阿云智库•生物战争•上海抗疫战争课题组
导读:但一旦中国共存了,哪怕出现一个不怎么厉害的变异毒株,因为患者数量的激增,美国也一定会抓住机会大做文章,利用国际舆论霸权把中国指责为“病毒国”,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包括且不限于禁止中国人入境、退回甚至销毁中国货物、断绝与中国往来等等手段,借此来实现美国一直想干而没干成的“脱钩”,彻底封死中国的发展。
可以这么说,上海疫情防控中,有一部分的疾控中心官员和基层工作者不把新冠当回事,只当作流感来处理,甚至会有消极抗疫,敷衍了事的行为。各种一刀切层层加码的事件,例如隔离孩子、捕杀宠物、累垮志愿者、方舱恶劣、物资调配紊乱等等,他们制造事端裹挟共存民意,对病毒绥靖主义,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原创 | 如果中国选择与病毒共存,结果会怎样?
原创 花猫哥哥 猫哥的视界 2022-04-08
导读:但一旦中国共存了,哪怕出现一个不怎么厉害的变异毒株,因为患者数量的激增,美国也一定会抓住机会大做文章,利用国际舆论霸权把中国指责为“病毒国”,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包括且不限于禁止中国人入境、退回甚至销毁中国货物、断绝与中国往来等等手段,借此来实现美国一直想干而没干成的“脱钩”,彻底封死中国的发展。
最近一向比较稳定的国内疫情又出现了反弹,部分城市的严重程度直逼2020年初的武汉疫情。
可能是因为奥密克戎毒株比德尔塔毒株更狡猾,传播率更高,导致这一轮疫情感染人数非常多,上海的日增病例已经突破2万人。
这让已经享受了两年多日增几个甚至几十个的民众有点慌,很多人心里难免产生一个疑问:这疫情还能防住吗?
而与这种疑问一起开始兴起的,就是“与病毒共存论”。这个论调不新鲜,从2020年年中就开始有了,只不过那时候国内疫情形势不严重,大家觉得就现在这样挺好,所以共存论并没有太大市场。
但疫情两年后,当奥密克戎的高传播性叠加疫情影响的经济低迷,就给“共存论”持有者提供了充分的“论据”:什么“全员核酸影响社会秩序”、什么“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不必恐慌”、什么“防疫措施影响经济发展”等等。
听起来倒是“蛮有道理”,也迷惑了很大一波人,让“共存论”开始甚嚣尘上,好像西方的“共存模式”才是正确的道路。
1
“共存论”的存在土壤
外国媒体推波助澜,国内公知以及个别医生的带节奏不可忽视,但更重要的是,“共存论”有其存在的土壤。
我之前说过,一切社会问题本质都是经济问题,所以“共存论”的兴起,和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
我们看一下2021年的12月份,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旺季,中国的CPI指数才1.5%,比11月份还要低一点,而整个2021年中国CPI指数只有0.9%。
CPI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一般2%~4%为比较好的水平,就是所谓爬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是有益的,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全年CPI指数0.9%的确有点低了,说明经济中总需求减少,物价水平与产量双下降,经济低迷。
而2021年全年的PPI一直在强劲增长,这和全世界的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有关系,代表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一直在涨。
成本涨,消费不涨,意味着盈利减少。
大企业靠着皮糙肉厚还能过冬(事实上很多互联网大厂已经开始大批裁员了),中小企业生存就更加艰难。
仅仅在2021年,就发生了知名运动品牌德尔惠停业、无人货架gogo小超倒闭、中国500强盾安集团濒临破产等等一系列事件。
酒店业、旅游业、餐饮业、影视业等服务业都是依靠人流才能兴旺的产业,本来疫情之下人流就少,一旦有了新增病例,根据疫情政策又面临封禁,整个行业深受打击。
无论中小企业还是服务业,都是中国承载就业人口的主力军,他们的盈利减少和破产直接影响了很多老百姓收入。去年法拍房数量急剧增加,这背后都是受疫情影响下的无奈选择。
还有一些群体已经产生了“防疫疲劳”,开始对防疫政策颇有微词,最近朋友圈很火的一句话就反映了这个群体的心声:“青春才几年,疫情就占三年!”。
这时候,“共存论”的吹鼓手们就开始了表演:
“赶紧学西方“与病毒共存”吧!你看人家西方共存后,该旅游旅游该工作工作,演唱会、足球赛、夜店派对、沙滩海风,想怎么high就怎么high,街上没人戴口罩,也没怎么样。”
虽然病亡数字不断增加,虽然还有无数患者待在家里,但在市面上,还是保持了“基本繁荣”,总之一片岁月静好的样子。
“共存论”的吹鼓手们的理论依据,听起来也是“很有道理”的样子:
“奥密克戎不就是个大号流感了么?没必要这么紧张了”
“奥密克戎致死率只有千分之一,比流感的千分之0.5高一些,绝大部分患者是轻症,居家吃药,两三天就可以自愈”
“辉瑞已经有了神药PAXLOVID,能使病毒载量急剧下降,得了也不用怕,吃药就好了”
这种“共存派”和《三体》中的“降临派”很像,反正也打不过三体人,不如假设三体人很仁慈,投降三体人,帮助三体人“降临”地球,让“地球属于三体”。
在“降临派”的想象中,三体人到来之后的社会是非常美好的,三体人帮助地球人解决问题,日子未必比以前过得差。
在共存派的想象中,共存之后的社会也是非常美好的:
年轻人可以随意不戴口罩出门high,继续过不被限制的生活,毕竟对他们来说,电影、shopping、派对、夜店是不可或缺的生活,他们急切地想回到过去的“正常”的生活中。
一些中产可以满足满足“想走就走”的小布尔乔亚心理,欧洲、美国、东南亚,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工薪阶层可以不用再居家隔离,该上班上班,不会因为疫情而失业,导致生活困难,断供断收入。
服务业会再次繁荣起来,商场、影院、饭店会再次回到人满为患的状态,从业者更容易找到工作,赚到更多的钱。
经济随之变得更加景气,消费增加,需求增长带动制造业反弹,金融市场也更加活跃,股市大涨。
和国外交通恢复如初,国外投资增加,商机增多,生意也更好做。
不得不说,以上这些幻想十分美好,美好得我都动心了。
只是,与其说“共存派”相信的是“共存”,不如说是他们在向往过去正常的生活。
可是这种好事国家看不到么?为什么中国还坚持动态清零政策?
因为这些幻想,永远只是幻想,绝对没有实现的可能!中国如果选择共存,不会是这种美好局面,反而会是灾难!
就像三体人真的降临地球之后那样,“毁灭你,与你何干!”
2
“共存”后的结果
我们今天不武断地下结论说“共存派”到底对不对,而是换一个方法,向大家描述一下“共存”后,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看了我描述的景象后,相信有判断力的人,心中自然会有个答案。
我们以香港为例:
根据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首席医生欧家荣发布的数字,香港第五波疫情至今,已经有超百万人确诊,共8049名新冠病人离世,整体死亡率约为0.69%。
死者年龄介乎11个月至112岁,死者年龄平均数为86岁,当中包括8名18岁或以下儿童。
而香港总人口,也不到800万人。
这就意味着,香港已经有八分之一的人感染,千分之一的人口没了,这非常符合奥密克戎BA.2传播率高,致死率低但致死总量高的特点。
奥密克戎BA.2的R0值是9.5,一个人可以传10个人!与此同时,奥密克戎毒株代际之间潜伏期也在缩短,3天可以传一代,如果不加管控,按照链式反应原理,10天就可能传染1000人!而且还有重复感染风险!
而且根据香港的数字,未接种疫苗人士的病死率为3.2%,接种一针疫苗人士的病死率为0.96%,接种二针疫苗人士的病死率为0.14%,接种三针疫苗人士的病死率为0.03%。
如果说老年人则更加严重,病死率就会更高。染疫的80岁以上老人中,未接种疫苗的病死率为16.4%,接种一针疫苗的病死率为6.8%,接种二针疫苗的病死率为3.3%,接种三针疫苗的病死率为0.98%。
如果参照香港的数据,我们就可以大致描绘出大陆“共存”后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医疗方面,共存带来的是海量的新冠患者和医疗挤兑。
按照香港的八分之一感染比例和千分之一的死亡比例,如果放到大陆是多少?1.75亿人感染,超过千万人死亡。
更何况,香港的感染比例和死亡数字,是建立在香港远超大陆大部分地区医疗资源的基础上的,尚且有如此惨烈的感染数字和死亡数字。
如果是在大陆,有大量的患者生活在县城与村庄之中,医疗条件差,多个危险因素叠加,死亡率将会更高。
站在国家角度去看,结果同样无法接受。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有规模效应,一万个人感染,和一亿个人感染,不是一个概念的事情。一个国家的医疗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那就是系统性崩溃。
来自加拿大的网友“宣厨”描述了加拿大“共存后”的医疗体系的真实状态:
1、医护人员反复感染,医院严重缺少工作人员。最严重的时候连急诊都关了。癌症病人排不上手术。耽误四五个月的比比皆是,死掉的不少,还有受不了痛苦自杀的。
2、医院病床大量被新冠患者占据,ICU病床10个月来满床率在80%-100%。医院需要单独划分住院区给新冠患者,不得已把门诊手术区域房间分给非传染性重症病人。
而加拿大官方则坦承:由于新冠患者人数量持续攀升加上医疗人员因新冠病休,医院系统维持红色状态,非紧急情况不化验,不接诊,不安排手术。
你病得再着急、再痛苦,对不起,不接诊。
不得不说,这和日本的私立医院拒收新冠患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是加拿大、日本可以这么干,中国呢?中国是公立医院为主体,只要收不进去,就会面临各种的口诛笔伐。
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在了上海了,最近“见死不救”、“冷血动物”的言辞不断出现在网络上。
但就算网上再骂,医疗资源也不会因为骂声而增加,中国根本没有能力承受百万人级别进入ICU,现实中仍然会有无数人居家隔离。
轻症拖成重症,重症走向死亡,就算奥密克戎“承诺不变异”,维持千分之一死亡率不变,那么在总感染人数暴增的情况下,奥密克戎的“低致死率”,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
所以,在奥密克戎高传染性的加持下,其可能带来的任何概率(不管大还是小)死亡,都会在足够长的时间尺度下,带来重症和死亡人数绝对数量的增加,日增上万死者根本不是危言耸听。
其次,社会秩序也会因为海量的患者而趋于崩溃。
我们都知道,在注重孝道和亲情的中国,在看待死亡问题上是远远重于欧美国家的。
这些重症和死亡的人,可能是你的亲朋、你的父母、你的孩子甚至你自己,你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或自己死去,那么你能否接受?
在美国,共存后的社会更加残酷,海量的死亡就不说了,单说因为家庭感染,失去一个或两个父母的儿童,已经超过了19万3千人。
如果说新冠患者失去的是现在,那么这些孩子失去的是未来。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中国,会是如何?
你要去做透析?对不起,没人。
你胃不舒服想去做胃镜?对不起,没人。
你想去医院生孩子?对不起,没床位。
带来医患矛盾激化,一些难以忍受病痛的人选择自杀(加拿大已经发生类似事件)。
学校大面积感染,你不敢把孩子送学校,只能在家里上网课,长时间的家庭禁闭让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
更多的人无法参与工作,失去收入。
社交媒体上充满戾气和抱怨,一大波制造焦虑的自媒体马上迎合这种情绪,一篇篇“小作文”带来巨大社会影响。
当你每天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新闻,还能不能保持正常情绪?
第三,后遗症成为折磨上亿中国人的终身之痛。
现有“得病不要紧”的论调,是建立在国家为新冠患者全额支付医疗费用的基础上的,如果上亿人感染,都去挤兑医疗资源,那么国家医保资金还有没有这么多钱去支付?
唯一的结果就是医保资金耗尽、公费变部分自费、部分自费变完全自费。
姑且再假设国家再次动员了全国力量,把外贸收入、国企利润、各级财政全砸进去治疗,医护人员不眠不休一天24小时连轴转,以透支行政资源和基层医疗资源的代价让所有患者都得到了妥善治疗,这时候还有一个问题无法逃避:后遗症。
后遗症是被很多“共存派”无意或者有意回避的问题,但回避不代表没有。
202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医学院的Ziyad Al-Aly医生经过研究,已经发现新冠会影响身体里几乎每一个器官,包括且不限于:中风、头痛、记忆力下降、嗅觉失调、焦虑症、抑郁症、肺部血栓/肺栓塞、急性冠心病、心衰、慢性肾病、关节疼痛、肌肉无力、贫血等37种后遗症。
英国牛津大学Gwenaëlle Douaud教授团队曾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病毒者初级嗅觉皮层相关的区域组织损伤很大,并且整个大脑的体积萎缩。
而此前,已经证实新冠病毒会攻击男性的私密系统,造成生育能力下降等病症。
目前有关奥密克戎后遗症的研究还没有确切结果,是否也会导致同样的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我们敢赌么?
不敢,就像赌所谓“病毒越进化越温和”一样,没有人敢说新冠就一定会照这个路数来发展。
1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指出,“奥密克戎”有没有后遗症,现在还不清楚,不过根据国外的数据分析,新冠肺炎的后遗症还是比较多的,远远高于流感。
就算共存论者靠着自己的免疫力痊愈了,那能逃得过后遗症吗?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
学生和白领康复后,有可能造成大脑萎缩、记忆力降低。
体力劳动者康复后,有可能自己的身体机能会下降,走几步都喘,更不要说从事重体力劳动了。
厨师康复后,有可能失去味觉,不再具备做饭的能力。
作为生育主力的20-40岁男性大批感染后,有可能失去生育能力,造成更严重的人口下降问题。
而且这些后遗症,并不是说每人只会得一种,很可能轮流来、组合来,你能承受一辈子都在后遗症的痛苦之中吗?虽然这些后遗症是有几率的,但再小的几率,落到自己头上,就是100%。
事实上,英国国家统计署(ONS)估算,英国1.1%小学学龄儿童的新冠病毒感染后遗症达到“影响日常生活”的严重程度。
更何况,得新冠是国家掏钱,但治疗后遗症,可是需要自己掏钱的,而且掏钱也未必治得好,所以共存派在支持共存之前,要先问问自己的钱包够不够给自己或者父母孩子看病。
第四,共存后,经济和产业不但不会变好,反而会变坏。
有人也许会说,共存后,社会会恢复正常,经济会变好,挣得钱多了,就有钱看病。
但这么说的前提是,共存后社会一定会恢复如常,经济一定会变好。
但一定会如此吗?
防疫政策放开了,人心能放开吗?经历了疫情的人们,有没有足够的信心进行正常生活?
毕竟别看奥密克戎致死率是低了,但变异性、后遗症谁都说不好,而且还会反复感染,没有个结束的时候。
比如美国与病毒共存后,陷入了一种失业率暴增和用工荒叠加的奇怪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劳动力参与率明显小于疫情之前,但雇主仍然很难填补空缺职位。
自2021年春天以来,大约有3300万美国人选择主动辞掉工作,“大辞职”时代(Great Resignation)成了美国近期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热词。
为啥?因为会新冠会反复感染,所以很多人宁愿待在家里吃低保,也不愿意冒着感染的风险出去上班。
为了让上班的员工放心,一旦发现确诊病例,老板就只能给生病员工放假,劳动效率大大降低。
仅仅从2021年平安夜到12月30日这一周时间,美国就取消航班超8000次,因为3000多名航空公司员工得了新冠,只能在家休息。
同时,因为奥密克戎在美国各地感染了许多清洁工,全美多地的垃圾回收工作陷入停滞,大量垃圾、回收物堆积在街道上,无人清理,不少城市由此陷入“垃圾危机”。
自美国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虽然执法人员是2020年底首批拥有资格接种疫苗的人群之一,但死于新冠肺炎的警察人数是死于枪击的五倍,还有大量警察在家休养,导致警力不足、出警缓慢。
美国Brookings研究所估算,因为新冠后遗症,美国160万劳动力无法从事工作或无法从事全职工作,占了全美劳动力缺口的一成多。
金融立国的美国尚且如此,以制造业立国、人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国家受的影响将会更大。
人病了,你总不能不让人看病吧?一个员工得了新冠,其他员工害不害怕?还愿不愿意上班?工厂会一直处于不满员状态,如何保证生产效率?
你要是私营企业主,会怎么做?要么是眼睁睁看着隔三差五的员工请假,订单完不成;要么是干脆不做了,先止损,然后考虑换个赛道。
况且现在动态清零之下,国家明确规定对因防疫隔离而导致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应当视同提供正常劳动并支付职工正常工作时间工资。
隔离期结束后,对仍需停止工作进行治疗的患者,企业按照职工患病的医疗期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
共存后,还有没有这个政策?如果说清零阶段,极个别员工不上班还拿工资,私营企业主咬咬牙认了,但如果共存之后,那就面临的是大批的员工被感染,不支付工资,员工就会陷入贫困,支付工资,自己就会陷入亏损。
私营企业主能怎么办?他们也很难啊!很多人也是小本经营,没多少利润的!
这种事情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已经发生的事实。
去年越南胡志明市因为怕影响外贸生产而解除出行和隔离限制后,确诊人数直线上升,单日新增1.5万,死亡逾百,感染者隔离在不具备隔离条件的工厂内,引发其他工人群体性恐慌,很多工厂都出现员工聚集推开隔离栅栏跑回家的情况。
结果就是仅仅2021年上半年,越南共有70209家企业倒闭,比2020年增加了24.9%,相当于每天有400家企业倒闭。这也是为什么订单纷纷回流中国,无数为了躲避贸易战而把生产线搬到越南的国际品牌,又不得不搬回了中国。
2021年越南的GDP增速下滑到了2.58%,相较于2019年的7.02%,已经是腰斩以下了。
这就是“共存”后的制造业为主体国家的经济状况,与之相比,中国这两年经济则是一枝独秀。
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更是取得了8.1%的经济高增速,也因防疫成绩优秀得到全球资本的青睐,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吸收外资增长19.6%,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7.9%。
要知道,西方资本家控制下的媒体会说谎,但资本家的钱是不会说谎的。
站在微观角度来看,“共存”后,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显然也不那么乐观。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占中国服务业庞大基数的餐饮行业,从业者大多来自外地,年龄不小、身体不算太好,如果共存,这些依靠人流的行业从业者首当其冲,而考虑到其自身免疫力,显然会面临更大风险。
而现在的动态清零状态下,你外出吃饭、娱乐受感染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你还敢出去。但“共存”后,你无法知道为你服务的服务员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你身边就餐唱K的有没有新冠患者,出去一趟就像趟地雷阵一样,想想家里抵抗力弱的孩子和老人,你还会选择出去么?
这一点已经在日本得到了证实,2022年3月,日本经济省数据显示,随着消费下滑,2月日本零售销售环比下降0.8%,这是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就连日本最大的餐饮连锁店AndMowa也撑不下去,于3月31日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多数分析师预计日本经济第一季度陷入停滞或萎缩。
喂,不是说好了美国共存后大家都会出来消费的吗?消费哪去了?
所以,共存带来的不是消费的繁荣,而是消费的彻底死寂。
第五,海量感染可能带来更厉害的毒株。
还有一个更可怕的现实就是,就像印度巨大的感染群体造就了德尔塔毒株,南非的艾滋病群体造就了奥密克戎一样,一旦中国“共存”,上亿的感染者的温床会造出什么毒株?奥密克戎变异极快,如果未来它又变异出死亡率很高的毒株怎么办?
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知仅仅3年,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谁敢保证其一定那么“讲武德”,按照我们认知中的“病毒变异传染性越高,致死率越低”的理论来变异?
更不要忘了,国际上还有一个国家在死死盯着中国,别看其媒体一个劲地指责动态清零代价大,鼓吹中国共存,但一旦中国共存了,哪怕出现一个不怎么厉害的变异毒株,因为患者数量的激增,美国也一定会抓住机会大做文章,利用国际舆论霸权把中国指责为“病毒国”,并出台一系列措施:
包括且不限于禁止中国人入境、退回甚至销毁中国货物、断绝与中国往来等等手段,借此来实现美国一直想干而没干成的“脱钩”,彻底封死中国的发展。
3
认清现实
还好,以上这些残酷的可能性,还只是猜测和分析,并不是现实。
但我们不敢去赌,赌这些可能性不会发生,因为一旦赌输了,那就是万劫不复。
中国太大,中国人太多,中国的情况太复杂,这就决定了中国无论做什么决策,都必须慎而又慎,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几个专家、教授、医生裹挟受疫情影响的民意喊几句共存,就匆忙地改变政策。
而对于大多数“共存派”,其实大都是受疫情影响生活的人,一方面要考虑实际困难,出台政策解忧纾困,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宣传和政策解释,帮助大家认清几个现实:
第一,影响经济、影响生活甚至造成一些悲剧的,是疫情,而不是防疫。
疫情防控越及时、越严格,疫情发生率、规模和严重程度就越低,对经济和人们生活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深圳和上海,二者前期疫情规模非常像,深圳做了几轮全员核酸,迅速控制住了疫情。而上海则沉醉于“精准防疫”,浪费了宝贵时间,如今需要全国去支援,无数小区封闭,很多社会活动停摆。
以上,到底是哪个模式对经济和生活影响小?
第二,西方并不是经过科学分析,选择了与病毒共存,而是其缺乏中国这样的动员能力和基层治理能力,不得已接受了与病毒共存。
为了给自己的无奈之举找借口,所以只能制造出“共存”的诸多好处,来给自己的民众洗脑,也对别人洗脑,想把别人也忽悠瘸了,让自己不那么尴尬。
这些“共存”的好处不能说全部都是谎言,恰恰相反,为了增加说服力,这些“共存”理论反而颇有“科学性”,但就像舆论战的最高水平“告诉你真相,不告诉你全部真相”那样,西方在用貌似科学的论据引导你认同“共存”。
如果再培植几个利益代言人,登高一呼,那么造成的影响就更加巨大了。
第三,封闭、隔离、大规模做核酸检测,仍是应对疫情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社会治理成本最低的手段,目前没有其他替代手段。
不论什么变种,总归是病毒,符合病毒的基本传播特征,只要用封闭和隔离打断传播链,然后用核酸把传染源找出来,就算病毒再怎么变异,也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
这一点,已经在中国无数城市得到了证明,短的几周,长的也不过两个月,就能把一个城市的疫情彻底扑灭,让城市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你是想要在共存状态下天天担惊受怕,还是长痛不如短痛地短暂隔离一下,然后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第四,说话是最容易的,干事是最难的。
疫情以来,一些专家说了很多共存派群体喜欢听的话,比如“抗疫不是目的,老百姓的安定才是目的”“今后抗疫,维持生活正常化应该放到跟动态清零同样重要的位置”等等。
这些话正确么?完全正确。
可是能否实现?怎么实现?实现需要多少基层力量、多少医疗资源、付出什么代价?没说。
说话是最容易的,干事是最难的,用几句漂亮话赢取人心最容易,实现这几句漂亮话最难,为了获取认同和流量而过于强调正常生活,就会淡化防疫的严肃性,结果就必然是防疫的失控,那么更大数量国民的生活就更加无法正常!
最后,想和大家说几句话。
疫情持续到今天,防疫走到今天,无论是医生、基层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都身心俱疲,但是越这样,越不能投降躺平。
因为一旦躺平,不但前期的所有付出都会付之东流,而且国家也会陷入万劫不复。
也许清零政策会造成种种不便,也许很多人受此影响了工作、耽误了爱情、割舍了亲情,甚至在基层防疫工作中,仍存在买菜难、看病难等等不完美。
这些,我们都知道。
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和世界的范围看,动态清零,仍然是尊重生命与科学的唯一选项。
这种选择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人文的角度,都远远高于那种为了幻想中的正常生活、出门旅游、娱乐消费等等一己之私,而把无数生命作为代价的“与病毒共存”。
也许这就像《深圳特区报》社论中说的那样:
疫情当前,是动态清零还是与病毒共存?如何选择,表面上看是抗疫的理念之争、策略之争、方法之争,本质上则是制度之争、国力之争、治理能力之争,甚至是文明之争。
对上海疫情的几点看法
原创 新青年2020 新青年2050 2022-04-08
1
上海是高风险地区!
上海要立即提高风险等级!
现在一天2万多例无症状感染者,800多例确诊病例,可以说是全域沦陷了!
但是,堂堂一个大上海竟然没有一个高风险的地区,这样的风险划分科学吗?
从传染性来讲,“无症状感染者”比所谓的“确诊”更危险,有症状的人还好认,无症状的根本无法从外表上分辨,某个看起来活蹦乱跳的人,却是个大号的人形散毒器,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
上海一天2万多例无症状感染者,非常严重!
建议疫情风险等级划分的标准,除了确诊数之外,要直接跟无症状的数量挂钩——无症状的数量越多,风险等级越高!
2
后院不能起火!
上海疫情大规模爆发,全国的医护人员支援上海,占据和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我们的后方是空虚的,如果这个时候病毒扩散到其他地方,后院非常容易起火。
上海的疫情一定要控制住!上海的医疗条件在全国数一数二,如果在全国的支援下,上海的抗疫防线依然被击穿,导致全面扩散,感染就可能指数型增长,大后方就有失守的风险,那我们三年多来的抗议成果就泡汤了!
这个事情绝不能发生!也绝不可能发生!
3
干部问题
对于上海的疫情,中央一锤定音,那就是“动态清零”!清零的成本最低,代价最小!去年我过得经济增长8.1%,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排名第一,就是极好的证明!
毛主席讲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对于上海的抗疫,各级组织要在疫情中识别干部,对那些阳奉阴违、抗疫不力的,要火速拿下!对那些冲锋陷阵、抗疫有功的,要火线入党,破格提拔!正好借助疫情来优化一批干部。
汉感染10万人,那是偷袭战,可以原谅;三年了,还感染10万人,上海必须反思!
4
宣传问题
共产党首先要有枪杠子,但是也不能忽视笔杆子。
目前,各种观点鱼龙混杂,还有不少美化西方抗疫政策的第五纵队在散步谣言。
比如,有人说什么“新冠病毒”就是“大号流感”。
比如,美国躺平,人民生活自由,华尔街依然繁华,经济反而更好。
这样的舆论非常危险、非常荒谬!这完全是有人带节奏。我们在这里问一句,为什么这些公知大V回避疫情死人的事,这是把香港死8000多人当空气?把美国死100多万人当空气?
5
斗争问题
我们讲“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打头阵的就是“伟大斗争”,没有斗争,就没有一切!
斗争就在身边,上海抗疫就是一场斗争。“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上海现在每天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创新高,斗争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共产党人从来不回避矛盾,我们相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我们不怕与病毒做斗争,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能取得胜利!
5
政治问题
上海有国际大资本,有大量的小资,但是更有党的领导,这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
对于抗疫,我们不能看淡了、看轻了、看浅了,而是要善于从从政治高度去看待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
防疫是公共卫生,公共卫生就不是简单的“医疗问题”,而是公共政策,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生命安全的政治问题!
我们绝不允许以大规模人命代价为成本的放开、共存和躺平。以香港为例,三个月死了8000多人,这还是有中央政府大力支援的结果。如果,上海放开、全国躺平,后果将不堪设想!
值得高度注意的是,抗疫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比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贫富差距等等。
就以贫富差距为例,封城时间久了,富人有积蓄,就当放假了,穷人有房贷、车贷,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房贷断供了,发生大面积失业、丢饭碗的事情,那也不得了,活得没尊严,活得苦逼,这个对人的伤害并不比病毒小。
所以,一定要做好内功,抓紧时间全面清零,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坚决防止出现引发民怨。
往后的形势,会更加困难,我们一定要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
最后我们用毛主席的一句话勉励大家:“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上海疫情有几个没想到
原创 虚声 虚声 2022-04-08
01
如此态势
上海疫情确诊持续创下新高。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上海过去一周确诊病例如下:
4月1日,确诊358例,无症状感染者4144例,两者相加4千多例;
4月2日,确诊438例,无症状感染者7788例,两者相加8千多例;
4月3日,确诊425例,无症状感染者8855例,两者相加9千多例;
4月4日,确诊268里,无症状感染者13088例,两者相加1.3万多例;
4月5日,确诊311例,无症状感染者16766例,两者相加1.7万多例;
4月6日,确诊322例,无症状感染者19660例,两者相加突破2万例;
4月7日,确诊824例,无症状感染者20398例,两者相加突破2.1万例。
单看确诊似乎不是很高,但无症状感染者基数很大。
所谓无症状感染者,大体上具备两个基本特征。
特征一,感染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具有传染性,需要隔离和治疗。
特征二,无症状,也就是说目前没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根据目前的情况还不能够诊断为“确诊病例”。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无症状感染者能够自愈,也有少部分无症状感染者会出现临床症状,变成确诊者。4月7号的确诊者明显增多,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变成了确诊者。
回顾上海这波疫情,有好几个没想到。
02
几个没想到
第1个没想到,奥密克戎的传染性。
从3月28日浦东封控,到现在日增两万,也就十来天时间。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到,奥密克戎的传染性非常强,稍不留神就遭殃。
在奥密克戎之前,上海的精准防控还是比较成功的。由于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很强,给动态清零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第2个没想到,外溢严重。
这段时间,不少城市(杭州、合肥、成都等)都出现了源自于上海的感染者,造成很大的防控压力,网络上不少声音对此怨言颇多。
对此我想说,越是这个时候,大家越是要对上海多一些包容。
毕竟现在是众志成城的时候,绝大部分上海人(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都在战斗在煎熬,大家不要被一些个例搞得乱了心神。
有怨气,可以等战斗结束再吐槽嘛。
第3个没想到,局面非常复杂。
实际上按照上海的地位和体量,在精准防疫的政策破防之后,外溢几乎是必然的。上海不仅仅是一个城市,还是中国的经济龙头,以及国际性大都市;对内联通中国几乎所有城市,对外联通世界各国。
首先,上海非常大,本身就有两三千万人口,再加上流动人口,人群非常庞大。在精准防控失败之后,就像是难以调头的大船,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乱象。
网络上爆出很多求助信息,都是这么来的。
其次,中国大陆之外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躺平了。如此一来,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相当于直面“阳性遍地的世界”,输入压力非常之大。
第4个没想到,防控争议并没有停止。
由于世界上较多国家躺平,所以国内也有声音主张躺平。
舆论层面上,各种声音都不应该忽视。
但既然国家对上海采取了封控政策,相当于已经下达了作战命令,就应该统一步伐执行,封控结束之后再讨论其他方式不迟。上海这波疫情没有在社会层面实现动态清零之前,讨论躺平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尽管当前局面不乐观,但在上海自身强大的综合实力加持下,在各界(尤其是邻省与解放军)的支持下,最终必然能实现动态清零。
03
几点反思
反思一,抗疫是一场持久战。
这波动态清零虽然能实现,但并不能一劳永逸。在很多国家躺平的情况下,在中国不可能闭关锁国的情况下,疫情肯定还会此起彼伏。
如果继续严格封控,按照奥密克戎的特性,相当于用最为保守的方式搞持久战。当然这种模式的成本也比较大,对第三产业的冲击也很强。
如果寻求“精准防控”模式,那么必然要比之前上海的精准防控模式投入更多资源。因为事实证明,上海的“精准防控”还是不够精准,不足以战胜奥密克戎。
当然所谓“躺平”的声音会一直存在。但即便“躺平”,也是持久战,因为躺平之后也会面临医疗资源的挤兑,面临反复感染的风险,面临老人和小孩的危机。
反思二,经验很宝贵。
这轮上海疫情,感染者已经突破10万人(确诊+无症状),而且还在增长中。这些数据会成为未来政策制定时参考的样本,包括但不限于——
打疫苗之后确诊与无症状比例;
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的比例;
医疗资源充足时的重症比例与不充足时的重症比例;
中药、西药分别对重症、确诊、无症状的治疗效果。
反思三,新冠病毒科普迫在眉睫。
我从最初写疫情文章时,就发现周边的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及其传播途径了解甚少。当时写文章说,这是一个让大家了解冠状病毒家族(冠状病毒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每次新出现一种冠状病毒,比如非典病毒、埃博拉病毒、以及这次,都被认为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好机会。
然而两年多过去了,我发现大家对新冠病毒及其传播途径仍然不甚了解,具体表现就是平时没有疫情时麻痹大意,面对疫情又很恐慌。不仅农村如此,即便是大城市也是一样。这次上海疫情,再次反应出新冠疫情科普不到位。
这种情况就很难搞真正意义上的“精准防控”。实际上如果从大一点的角度说,咱们当今社会的知识科普(不只指冠状病毒)力度还是比较匮乏的,和咱们的经济体量完全不对等。
反思四,超级城市思路面临困境。
上海作为中国的超级城市,实际上虹吸了各个层面的资源。但这种城市一旦出现问题(类似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会变得非常被动。
超级城市思维自然有很多优点,但缺点也会慢慢显露出来(比如生存成本极高的情况下,导致人口出生率奇低;按照一线城市的出生率,人口会加速断崖下跌)。当然这个话题有点大,但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值得思索一番的。
上海防疫,背后的国本之争
原创 智sir 智先生 2022-04-09云阿云智库•上海抗疫战争专题
壹
华亭宾馆
上海疫情爆发的最初时间,是3月1日。
当天确诊了一位56岁的女患者,住在普陀区甘泉街道,她的主要活动范围是石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舞蹈队的七人相继确诊。
3月2日,松江区九里亭街道的永辉超市发现5例确诊阳性患者,密接里面有一名闵行区男司机被确诊阳性,同时导致嘉定区也出现6例确诊,这6例确诊里又有3名司机,轨迹多次涉及上海大学。
3月6日,上海疫情多点散开,徐汇区、浦东新区、黄浦区、静安区、闵行区都有确诊,当天一共48例。
这就是奥密克戎的传播威力,比初期的新冠传播速度快4倍。
3月8日,上海确诊65例,其中有四例在徐汇区漕溪北路1200号发现。
漕溪北路1200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华亭宾馆。
华亭宾馆始建于1983年,是上海第一批涉外的五星级宾馆,在当时看起来高端大气,如今内部已经非常老旧了,套房里还有充满历史的古董电视。
今年2月16日,华亭宾馆歇业,启动全面装修改造计划,改造工程预计2年。
但因为香港疫情爆发,导致入境旅客激增,在这种防疫压力下,华亭宾馆重新启用,被征用为隔离酒店。
国内绝大部分酒店,包括华亭宾馆的室内通风,都是依靠集中空调系统,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隔离技术处理,不适合作为临时隔离酒店,甚至会导致奥密克戎在酒店内传播,突破隔离闭环向外扩散。
3月11日,上海官方确认:松江、嘉定、闵行、黄浦、徐汇、宝山、浦东新区等疫情感染来源聚焦于中风险地区漕溪北路1200号(华亭宾馆)。
虽然查明了传染源是华亭宾馆,但在接下来半个月,上海疫情没有任何止住趋势,反而多点爆发,问题出在了哪里?
贰 上海模式
3月14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给了明确诊疗要求:
只要测核酸时发现阳性,就要立即隔离,进行临床诊断,结合流行病史、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最后划分轻中重型。
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标准做法是,测出来核酸阳性后,哪怕没有肺部阴影,哪怕只是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都一律划分为确诊轻症患者。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患者的比例应该大致相当。
上海的无症状患者相当多,从比例来看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4月8日的最新确诊:新增1015例本土确诊,新增22609例无症状感染者。
显然,上海有自己的判断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统计方式,才能造成如此多的无症状感染数量?
目前网上的最主流观点是,可能由于医疗挤兑,导致许多阳性患者无法拍CT,难以获悉肺炎影像,哪怕有咳嗽发热等明显症状,也会被统一划归无症状感染者。
我不清楚这个划分标准究竟是什么,上海官方没有进一步说明。
如此庞大的无症状感染者,按照官媒的报道内容,有上海市某区疾控工作人员提出一个看法:「无症状感染者涉及区域不划定中高风险。」
也就是说,目前上海各区的中高风险划分标准,可能是按照「本土确诊病例」来划分,没有将「无症状感染者」算进去。
我很疑惑的是,无症状感染者就没有传播危险了吗?
直到4月9日,上海依然没有一处高风险地区:
是全国各地的高风险划分标准不一吗?确实如此。
北京:14天内新增2起及以上聚集性疫情、或新增超过5例本地确诊病例;
四川:14天内发生2起及以上聚集性疫情、或出现超过10例确诊病例;
绝大部分省市按照四川标准执行,也就是10例确诊病例=高风险区域。
可是,上海累计报告阳性感染者超过15万例,哪怕「无症状感染者」不计算在内,确诊人数仍然有5408例,如此庞大的数字出现在一座大城市里,仍然没有一处高风险区域,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早在2月14日,上海就加强来沪人员的健康管理:
对所有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一律实施14天集中隔离健康观察,实行4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第1、4、7、14天)。
这条健康管理,说明上海清楚知道高风险地区的传播危险,而从3月13日开始,上海新增超过100例(确诊+无症状),到3月下旬,上海疫情已经悄无声息外溢各地。
有不少无症状感染者拿着国务院绿码在全国随便跑,而且健康云也显示阴性,可以坐动车,到落地测核酸时就变阳了。
这种情况会造成什么后果?
来自上海的国务院绿码不可信,中低风险区域也不可信,东部一些城市只能采用无差别的管控方式,一视同仁所有上海市民。
注意,上海周边城市的层层加码,严防严控,直接导致了后续更为严重的物资配送紧缺问题。
3月27日,上海日新增3500例,正式进入「全域静态管理」。
叁
封城乱象
距离封城前的十多天,上海依然有充足时间来安排物资调配,毕竟本土一堆赫赫有名的企业,不管国企民企还是外企,都拥有相当强势的供应链,还有高效率的运输系统,在物资供应问题上完成不成问题。
事与愿违,从3月中旬,上海一些区域进入封控管理后,就已经出现物资调配困难、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了,各街道各自为政,绿色通道形成虚设,120热线严重挤兑,被隔离的居民只能通过团购和买菜软件抢购——明明这个阶段的隔离管控不应该出问题。
随着阳性小区越封越多,在3月28日宣布浦东进入「全域静态管理」后,仍然给足市民疯抢物资的时间,导致潜在病例加剧。
这里暴露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浦东政府的物资保障方面没有做到位,让居民出门抢购自救,证明了哪怕有大半个月时间,上海防疫管理的问题仍然无法弥补解决,必须匆忙封城。
第二个是明知道会聚集感染,市民依旧选择抢购,说明已经不对当地抱有太高期望,得按最坏情况做准备,哪怕只是宣布封城4-5天。
事实上,那些真正相信只封控4-5天,而没有提前采购过冬的市民,现在都要去微博求助,并且后悔没有把货架上的老坛酸菜面一起带走。
至今,围绕上海的核心话题还是买菜难,App抢不到,天价团购,地区保供有限。骂居委会的人特别多,一问三不知,组织拉胯,防疫封禁形同虚设,配送物资缓慢,没有紧急预案,无力维护社区秩序,大规模聚集测核酸,各种惹民愤的矛盾事件集中爆发。
但越到后面,开始理解居委会的百姓逐渐变多,他们很快意识到真正的症状在哪里,各街道下发大量任务,层层加码全压在居委会身上,居委除了无法提供医疗服务外,几乎所有大小事情都要处理解决,上面却没有派下来多少人力援助,12345长期忙音,来自基层的一线声音完全无法反馈。
许多居委会依靠社工和志愿者勉强维持秩序,情绪濒临崩溃,却仍然要维持最基本的秩序,否则小区会更乱套。所以如今的局面是,居民买菜看病吃药困难,居委会和社区志愿中心疲于应对,反映无门,而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人在发国难财。
云南捐赠宝山区的蔬菜物资,被68元转卖,有恃无恐,连标签都不撕,然后企业匆忙站出来道歉:
你们应该对宝山区的市民致歉,而不是向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人民政府致歉,主体都搞错了。
4月6日,麦德龙上海普陀商场暂停营业,因为当天持证人员大增:
为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会有这么多持通行证的人出行采购,这些证是发给谁的,又是从哪里发出去的?
这些通行证纯纸质,说明没有任何电子信息联网,上级部门盖章了事,按量分配给企业和社区,也就无法掌握各地的发放数量。
围绕上海的最核心矛盾,是物资多 ,但没人送。
各大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明明有充足运力,可以从全国各地库房运送米面粮油给上海,却因为库房被封,通往上海的道路被封,无从施展。
京东集团CEO徐雷在微信群的聊天里谈到:
各地政府要求不一样,经常进去十个货车司机吃掉十个货车司机,没有车证进不去也出不来。
地方政府和部位可能对「供应链」的理解不到位,政府一定要知道什么是保民生,不是环卫、卫生、公安这些公共部门才是民生,不是只有国企才是保民生,不是品牌商愿意供货就是保民生,供应链条上的关键点,一旦断掉啥都没有,商品在库房、蔬菜在地里。
全国各地都在接力援助物资,包括收购来的农产品,它们统一运输到上海的各处蔬菜集散中心进行储存,随后根据各区域人口进行分拣,接着货车司机运到各街镇的配送站,再转运到各小区门口,最后让志愿者分到每个人家里。
如此多的层级中转,得依靠大量人力来维持良好运转,现在就是缺人,哪怕抽调再多志愿者都无法填补缺口,每个基层环节都在按规定谨慎行事,能不出错就不出错,宁愿封控,宁愿效率低下。
这种糟糕情况该怎么彻底解决?
让非涉疫原因、被封控在小区的快递小哥等保供人员,全部走出封控区,回到保供岗位;统筹各快递公司和电商平台,补足配送力量,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任务,各环节杜绝任何卡点。
上海封控了如此长时间,终于「领悟」到了症结所在,逐步落实这个政策了,希望能尽快运转起来吧……唉。
其实,让物流和电商平台保持正常运转的做法,一点都不新鲜,这就是深圳模式,半个月前已经完美实践了。
深圳疫情几乎和上海同时爆发,在封城前一天,深圳卫健委发文,强调:
我市米面油、肉蛋禽等食用农产品货源充足、供应通畅,各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批农贸市场、各大商场超市、电商平台已提前备足生活物资货源,各主要农产品保供企业主动作为,与物流企业签订突发情况运输合作协议,与农产品主产区签订保供协议,持续加大生活物资供应。
在畅通生活物资送达最后1公里上,配送人员、志愿者正全力服务,各区政府为配送人员提供核酸检测绿色通道,加强防疫保护,确保生活物资及时送达。市场监管部门已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行为,确保生活物资供应量足价稳,请市民朋友们放心。
我看到上海官方也发表致歉:
面对传染性、隐匿性极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我们认识不足,准备也不够充分;同时,一些防控措施,也执行或落实得不到位,确实影响到了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对此,我们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正在努力改进。
上海前期的防疫政策,无论是拖延导致的疫情爆发,还是无序管控产生的次生灾害,都让公众怨怒,官方可以站出来致歉,却难以阻挡水面下的暗流涌动。
肆
防疫政治
那篇汪老师不吐不快的文章,似乎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其实非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进一步刻意误导,致力于毁掉整个上海的防疫政策。
一个主打天文科普的作者,用「几乎百分之一百」的数字,来强调感染者不打针不吃药,会在十天左右痊愈,能说出「只要停止检测,10天后上海的数字马上下降」,却完全忽视了它在国外的病死率和重症率,忽视了奥密克戎流行不到半年时间,医学界甚至无法给出一份完整的奥密克戎后遗症报告。
汪老师在后续的解释里,提到第九版和之前版本有一个巨大真空地带,导致各地卫健委可以按照自己理解自行决定怎么做,才会造成上海如此高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
这个说法相当荒谬无知。
事实上,国家发布《新冠诊疗方案第九版》不存在什么真空地带,也不存在什么自行理解自行判断的空间,在3月17日的上海新闻发布会上,张文宏已经说得很清楚:
我在感染(传染)病领域邀请了五六十位专家在网络上进行了一次线上大讨论,大家得出一个结论,这次《诊疗方案》是目前所有版本中最科学、最好的,完全基于科学制定的最合理的方案。
3月14日发布的《诊疗方案第九版》,到3月17日,张文宏已经和专家讨论研究完毕,可为什么在大半个月时间里,上海依然坚持自己的标准?
因为无症状感染者不算在确诊里,所以确诊人数低,那上海也就没有高风险区域,这是《诊疗方案第九版》指导你们做的吗?
汪老师文章里采访的陶医生,给的头衔是前上海市疾控中心医生,看上去好像是有专业背书,但这位陶医生既没有疫苗研发经验,也不是一线抗疫医生,曾经造谣国家疫苗计划工程,支持吃狗肉抗疫,疫情期间兜售劣质口罩,因为篡改国歌被拘留15天,还污蔑国产新冠疫苗全球最不安全,被外媒争相报道。
我列出陶医生经历,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汪陶两人的对话出现严重的常识错误,才让我好奇陶医生的经历:
陶:我们已经看到一些隔离点情况不太好,你如果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是很轻的类似感冒症状,是不是一定要去隔离点呢?去隔离点可能你折腾一下症状还更重,所以这个必须要理性考虑。
汪:你也是支持,如果一旦被查出阳性,居家隔离是比较好的应对措施?
陶:对,我认为非常好。
不仅是汪陶两人支持居家隔离,上海最大集中隔离点救治组组长也这样表态:「未来如果无症状感染者的量太多的话,不排除实行居家隔离的办法,同时配合严格的居家管控措施,才能有效阻断传播。」
更离谱的是,4月2日,上海一些代表关于积极改进防控工作的建议是:向卫健委调整现行防疫政策,把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集中隔离改成居家隔离。
这些浮在水面上的言论,是能让大众看到的部分,那浮在水面下的又有多少?
他们是否知道,上海有多少住房条件符合居家隔离,有多少合租房挤满一家老少,又需要多少人力来维持和处理生活污染垃圾?
他们是否知道,当年武汉疫情为什么会出现气溶胶传播,导致整栋楼感染阳性,是否知道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是原始毒株的4倍,知道华亭宾馆为什么会疫情外溢?
他们是否知道,从3月28日封控至今,五天潜伏期已过,而浦东感染人数依然没有回落,隔离期间一直发生传染事件,出现在核酸检测环节,勾肩搭话,串门聊天,甚至还有一些外交官遛狗。
他们是否知道,方舱医院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是及时隔离轻症,把感染人群和正常人群分离,然后从无症状感染者中,尽快筛选出重症患者送医治疗,减轻救护车和医务人员的重担。
上海方舱医院的前期管理相当混乱,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那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去改善集中隔离条件,而不是修改防疫政策,用最为下乘的摆烂心态去执行居家隔离。
如果上海真的实行居家隔离,凭借2500万的人口体量,整个中国维持了两年的防疫方针大计将彻底崩溃,他们能负起这个责任吗?
汪老师说:「是时候回归科学了,让专业的事情交给真正懂专业的人去做。」
确实,专业事交给专业人,但如果是关于防疫工作,这个观点就很片面,甚至极为傲慢。
首先从社会分工来看,每个人负责的专业部分可能是很小的一块,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一位临床医生,很可能在公共卫生专业无法给出科学的防控措施;如果你是一位隔离点救治组组长,可以给隔离环境提出优化建议,却难以判断居家隔离的防疫条件有多严苛;如果你是一位科普自媒体,在触及自己的知识盲区时,应该谦虚聆听,而不是默认所有反对者都是键盘侠。
防疫涉及到公共卫生问题,牵一发动全身,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民生、经济和政治,甚至是国际关系,需要全国一盘棋,具备强大的统筹组织能力,需要全民动员配合,全员抗疫才能同舟共济。
可以这么说,上海疫情防控中,有一部分的疾控中心官员和基层工作者不把新冠当回事,只当作流感来处理,甚至会有消极抗疫,敷衍了事的行为。
各种一刀切层层加码的事件,例如隔离孩子、捕杀宠物、累垮志愿者、方舱恶劣、物资调配紊乱等等,他们制造事端裹挟共存民意,对病毒绥靖主义,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更坚决的态度、更彻底的措施、更迅速的行动……防疫前期一条都没有做到。
这就意味着,为了打赢疫情,上海要打消任何新模式探索,这条路在当下已经证明行不通了,必须在全国统一部署下进行,不存在上海自己搞特殊的情况。
上海疫情乱象背后,同样离不开大量的极端共存观点,在背后推波助澜。
伍
共存思潮
现在互联网被划分成两派,要么清零要么共存,但我们能不能坐下来好好想一想,除了那些极端清零或者极端共存,双方两派的核心诉求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清零派和共存派有许多观点相似,我将双方的「最主流」观点整合:
迅速发现病毒后,立即遏制疫情传播,如果有疫情外溢现象,果断封城,同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速战速决,减少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封城是最后的王牌,绝不能轻易打出来,同时政府要保障民生就业,减少百姓因为封城而造成的损失。
当这一轮全球疫情逐渐走到尾声,当病毒变异后的毒性越来越弱,当全民疫苗接种率达标,医护床位资源达标,到时再谨慎讨论共存和开放的问题。
4月8日,钟南山院士对目前疫情形势进行了最新研判,他认为:「中国当前形势下,完全开放是不适用的,动态清零是可取的,但要进行逐步开放的政策。」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尊重科学和规律的过程,双方求同存异,通过沟通是可以互相理解的。
反过来,任何操之过急,不管不顾的躺平论,肆意挑拨矛盾,都需要格外警惕,他们弱化新冠危害,故意惹怒民愤,是为了搞臭动态清零的名声。
如果你也碰到下面这类观点,可以照着我的话术反驳。
1、奥密克戎只是大号流感,没什么好怕的
奥密克戎是目前,也是历史上传播速度最强的新冠病毒,比流感快5-10倍;论死亡率,奥密克戎比德尔塔低25%,依然远高于流感,有多高呢?
2021年,中国全年流感患者65.47万例,死亡5人,死亡率0.0007%,而新冠的死亡率比流感要高18倍。
而且因为感染基数大,奥密克戎造成的绝对死亡人数比德尔塔更多。
如果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什么治流感的药需要2300元一盒?为什么全世界的主流做法,仍然是公共场合保持距离,戴口罩和消毒防护?流感有这种待遇?
目前全世界的最主流专家,我没有看到有任何人把奥密克戎当成流感,反而是各国政客、新闻媒体宣传机构,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KOL喜欢这种幼稚说法。
如果你依然坚持「大号流感论」,希望你能自然躺平,不要乱跑,不要挤兑医疗资源,不要睡在ICU里面,更不要吃2300元一盒的特效药,给社会减少点麻烦,这才是真正的躺平原教旨主义者。
2、病毒无法被消灭,人类只能选择共存
确实如此,目前这个世界上仍然有许多瘟疫,比如鼠疫、流感、霍乱、疟疾等等,它们很难被消灭,却可以被有效遏制传播。
如果没有国家持之以恒的防控,你能想象自己屋子里全是瘟疫吗?霍乱无法被消灭,那你现在得霍乱了吗?垃圾无法被消灭,你家里就不扫垃圾了?
当前奥密克戎在全球的传播处于壮年期,前后不到半年时间,还没等到病毒危害进一步降低,甚至讨论奥密克戎后遗症的论文都没有多少结论,你就匆忙缴械投降,想着共存躺平了,这是什么操作?
3、全世界都在共存
许多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躺平共存,像欧盟的一系列国家,每次喊完共存后,当出现医疗挤兑时又匆忙宣布封国,出门戴口罩是必备操作。
德国卫生部原本宣布,要在今年5月1日起取消强制隔离10天的政策,并建议人们自愿隔离5天。
到了4月5日,德国卫生部长反悔了,仍然延续强制隔离政策,时长从10天缩减为5天,并且强调「新冠不是感冒」,他只是想减轻各地卫生部门的负担。
然后是英国首相鲍里斯,在4月8日明确表示,他不能排除再次封锁的可能:
他们前后相继表态,发出的信号让人不安,很可能是四月初来自南非的奥密克戎新变体B.4,它不仅传播速度比我们国内的B.2要强,而且带有致病突变L452R,无论传染性还是病毒复制能力都会更厉害,用通俗的话来形容就是,它会提高重症率和死亡率。
目前它已经在南非广泛流传开来,基本取代了B.2,有变成下一个毒王的潜质,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受的事实,以色列都开始打第五针了。
我希望每个人都清楚意识到,新冠仍然在加速变异,而且它没有一个特定突变方向,什么毒性越来越弱,传播越来越强,真的不是这样的,它不会老实朝着这个方向安稳进化,而是有无数毒株互相厮杀突变,然后攻城略地。
这些新冠病毒是可以被反复感染的,指望着感染一次终身免疫是美好错觉,你感染了奥密克戎B.2,症状很轻,那接着感染B.4和B.5,又会怎么样?
新冠病毒会在身体内重组,比如奥密克戎BA.1和BA.2的结合体XE,它的传播速度就比BA.2高10%-40%,同样在全世界蔓延开来。
如果你看到这里依然坚持要躺平,鼓吹大号流感,那已经不是缺乏科学素养的问题了,而是真正的祸国坏种。
许多国家之所以选择共存,是因为他们完全控制不了疫情才被迫开放,是没得选择,走这种群体免疫的最下乘道路。
英国政府也不愿意自己的百姓成为病毒「培养皿」,从最早的变种毒株阿尔法,到现在的重组毒株XE,竟然全都来自英国……
如果有选择,谁不愿意当一个好国呢?
4、上海防疫,证明了动态清零防不住奥密克戎
恰恰相反,全面学习精准防控的武汉,一开始也是精确到街道,小区和楼栋。
后来发现封控区外出现阳性病例,判断有外溢风险后,立即展开全城核酸普筛,加强区域防控,从2月20日-3月10日,历时20天成功摘星,全域低风险。
另一个正面典型深圳,有2000万人口,而且紧挨香港,疫情防控压力大。
2月下旬疫情传开后,深圳最初也是精准到小区和楼栋,只是后来传播速度太快,便及时调整防疫政策,全市暂停七天,没有任何抢菜现象,物价平稳,还建立宠物驿站托管宠物,盐田港正常运作。
七天后深圳成功摘星,恢复正常生活。
怎么就上海防不住了?
上海真正的失误环节是前期没有应检尽检,在确认华亭宾馆有外溢风险时,也没有【立即】采取大范围封城措施,仍然在修修补补,才导致疫情扩散。
一座城市的疫情能否打赢,关键是看政府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以及愿不愿意承认错误,放下最后的倔强。
事实上,所有沿海大城市,所有边境城市,只要严格执行动态清零方针,内陆的大部分一二三线城市就不会受到任何新冠病毒影响,全中国90%的人可以始终岁月静好下去,并且在关键时刻紧急驰援,这就是全国一盘棋的统筹作用。
5、防疫让中国经济撑不住了
先上一组中国的数据:
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1.9%。
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21.4%。
2022年前2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6.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3%。
现象可以撒谎,贸易额永远道出真相。
事实上,许多国家确实共存躺平了,但因为奥密克戎的后遗症,比如最轻微的头痛发烧和咳嗽,还有疲劳注意力障碍等等,导致工人频繁请假,工厂生产秩序全被打乱,劳动力效率大幅下降,成本急剧上升,在全球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
比如越南,典型的制造业大国。
在2021年上半年,越南还是防疫模范生,自从胡志明市疾控中心主的阮智勇表示,要「考虑与病毒共存」,疫情彻底引爆。
越南有大量工厂和生产线关停,工人不愿上班,产能急剧下降,英特尔、捷普、富士康直接将订单转移到中国与新加坡。
8月底,越南再次实行封城令,试图遏制疫情,可惜大势已去实在没办法了,最终只能放开。
2022年一季度,越南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763.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数据看上去挺不错,可要注意,越南第一季度的贸易顺差是8.09亿美元,去年同期是27.6亿美元,利润减少了七成。
越南对华贸易逆差是143亿美元,增长了21%……也就是说,辛苦一个季度,越南的营业额是上去了,利润全被我们吃完。
现状就是,如果当前疫情持续下去,中国的工业强国位置会越来越稳固,制造出的商品无论成本还是质量都直接碾压西方市场,西方市场也越来越无法摆脱中国的商品。
当然,疫情对中国的第三产业冲击很严重,哪怕放开也无法解决。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守住制造业的优势地位,并通过政策扶持和反哺第三产业,进一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问题,而不是自废武功躺平。
疫情以来,我们不搞大水漫灌、滥发货币的方式,能稳住社会消费物价,是因为动态清零可以完全控制疫情,不至于将大部分财富流到少数精英富豪群体里,被他们推高股市和房价,然后卷款跑路。
6、奥密克戎重症率低,死亡率低,没必要防疫
为什么奥密克戎在中国的重症率极低,我援引国家CDC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教授的话:
「我们国家的病死率、重症率低,并不是因为奥密克戎病毒弱,而是我们防疫政策有效,我们检测和干预更加靠前。」
奥密克戎的真正危害,是超额死亡。
什么是超额死亡?是指某一时期内的死亡人数比过去五年平均多死了多少人,要么发生战争,要么出现重大社会事件。
如果任由共存躺平,奥密克戎感染者的数量会呈指数爆发,到时候哪怕重症患者再少,都足以轻松击穿我们的医疗系统,具体可以参考一下香港和内地在重症死亡数上的差距。
上海目前零死亡,是因为有全国最优秀最集中的医疗资源,有全国的医护人员支援,才可以扛住医疗底线。
当然我这里保留合理质疑:截至4月8日,上海累计本土15.5万例,确诊5408例,重症1例,死亡为零。
死亡人数为零我是相信的,可这个重症数低得相当夸张,无论对比国内省市,还是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数据,都没有任何可参照性。
就像上海庞大的无症状感染群体,完全走出了独立行情,也可以说是集全国医疗资源创造出来的奇迹,不过这个低重症率它是否可以在全国各个范围内复制?
我保持存疑态度。
当前我们ICU的人均占有率还没有美国的十分之一,如果全国放开,先不论4700万三岁儿童没有疫苗保护,国内60岁以上老人的三针比例也不到40%,光是有基础疾病的庞大群体,就会因为看病困难而提前死去,后果不堪设想。
韩国的全民疫苗接种率和我们相当,自从放开共存后,因为奥密克戎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每天达到四五百例,连丧葬服务都被挤兑。
韩国政府要求全国火葬场和殡仪馆「扩容」,从每天火化约1000具遗体提高到1400具。
那些因为疫情防控,导致无法及时医治而亡的百姓,我们悲悯难受,却更要优化防控措施,而不是彻底放开,否则整个社会医疗挤兑,死亡人数会更多,也更可怕。
陆
该怎么做
我几乎可以想象,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中国一旦躺平会是怎样的惨状:
首先在极短时间内,奥密克戎传播到全国,日新增可以轻松达到数百万量级,各地医院和方舱人满为患,救护车疲于穿梭全市,无数新冠患者、等待做手术的肿瘤患者、老人小孩、产妇、突发伤者等等,因为无法得到有效救治,要么倒在医院门口,要么连家门都出不去;
恐慌持续蔓延,殡仪馆人满为患,全国棺材紧缺,国内高端医疗市场被欧美完全垄断,2300元一盒的新冠口服药售罄,在经过一系列谈判后没有提价,继续维持原价,并加大供应量;
国内大部分人都没有感染奥密克戎和德尔塔,然后几种病毒轮番而来,死亡人数迅速飙升,还成为庞大的新冠病毒培养皿,变异出一种新病毒,被外媒污名为「中国病毒」,勒令停止进口中国商品。
新闻网站微博知乎抖音,包括国外的社交媒体,全天候轮番播报国内惨状,不仅没有丝毫认可中国的共存策略,还全方位攻击渲染,NGO和1450加大舆论攻势,并且开放人道主义通道,发放绿卡,欢迎富人精英携款移民,国际机票被炒到天价,依然一票难求;
社会生产效率大幅降低,工厂企业成批量倒闭,外贸制造业服务业全面崩溃,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社会失业率和犯罪率上升,生育率持续降低;
中国被迫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开闸放水救市,却无法像美元那样收割全世界,只能造成国内严重通胀,物价大涨,大量热钱流进房产金融行业,房价股价蒸蒸日上;
美联储持续加息缩表,来自中国的热钱全部流出,股价房价暴跌,国内陷入民生凋敝,民意愤懑,社会秩序一团乱,外资进场收购优质资产……
可能有些人觉得我在危言耸听,上面场景不可能全部发生,但哪怕只有一两项出现,就足以毁掉我们好不容易保留的经济成果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的,上海防疫已经成为了国本之争。
有些名言能成为经典,是有道理的:
如若被敌人反对,那就好了,那就证明我们同敌人划清界线了。
如若敌人起劲地反对我们,把我们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那就更好了,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同敌人划清了界线,而且证明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了。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掀出群众里的真正敌人,严打造谣传谣挑拨矛盾煽动网暴;还要优化防疫政策,减少大部分百姓的顾虑忧虑,恢复信心。
具体要怎么做?
1、总结深圳模式的优劣地方,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清零」模板,并在全国各地严格执行,统一调度,杜绝任何自主操作和独立发挥的空间。
2、全国绿码实时联网,高风险区域由中央统一划定,打通全国防疫数据库,杜绝任何手写通行码,脱离联网监控私自授权的行为。
3、从重从严,处置任何行踪可疑的投毒分子,彻查国内外账户、人际来往和联系方式,并提高处罚力度;越是疫情防控时期,各社交网站都要公布用户IP,杜绝任何网络暴力和煽动地域黑。
4、沿海大城市每十万人口必须配置一个方舱医院,培训和征集一定数量的看护人员,党员全部待命,并且和居委会展开防疫调度培训,考核不及格立即罢免,基层管理者只要敷衍了事一律撤职,禁止尸位素餐。
5、可以给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加油鼓励,但优化流程才是重中之重,减少无谓的人力资源浪费,保障志愿者日常需求,该给补贴就不要吝啬,别抓到一个热心志愿者就往死里薅(我还看到有85岁志愿者提重物的宣传),否则临时抱佛脚的后果就是让所有基层医护人员疲于应对,漏洞百出。
6、各城市物流公司、外卖电商平台必须统一调度,城市之间的供应链必须保持通畅,地方政府不得私自加码封控;非疫情管控区的快递外卖司机随时待命,维持蔬菜粮食的运输供给线,彻查任何倒卖防疫物资的行为。
7、禁止任何抗疫形式主义,比如大规模核酸筛查,不是让你们在最短时间内比拼谁筛查的数量更多,却导致排队聚集时造成大规模传染;比如上面要求落地隔离14天,下面层层加码,隔离时间加倍,然后居委会的隔离时间又超级加倍,好像在玩斗地主一样。
8、目前全国有许多高校也在搞形式主义,明明全市已经清零数月,仍然采取严格封控学生进出的措施,却放任教职工随便进出。这种形式防疫,还出现在许多行业,比如一些地区明明不在疫情防范区内,却要求全市的培训机构一刀切停摆,没有任何分级措施,这种就是懒政行为。
9、只要是非自愿的阳性集中隔离(国外回来主动隔离的不算,居家健康监测也不算),在隔离期间每人每天能领到工资补贴,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来算,比如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是2590,那么每天隔离能领到86元,如果违反任何隔离要求,取消所有补贴;如果是全市封城,针对所有常住人口制定出一个可持续的平均补贴标准。
10、民生类政策要制定得更加完善,各地可以因地制宜,个人房屋贷款如何顺延,个体工商户的租金和税收如何减免,政府如何补贴房东的房租和贷款利率,可以参考深圳福田区的惠民疏困十条措施,比如根据停业时长,为个体户提供5000到1万元的支持。
11、禁止任何瞒报屏蔽行为,为什么会有人吐槽评论区是管控得最好的区,连抢不到菜的吐槽都不能说?如果你做得好,为什么会害怕民意?如果是担心境外势力误导舆论,请相信群众的火眼金睛可以掀出任何妖魔鬼怪,永远记住,民意宜疏不能堵,全国人民都在盯着。
12、动态清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防止医疗挤兑,因此杜绝任何新冠患者独占医疗资源(宁愿空置浪费)的行为,必须让其它危重急症的普通患者得到及时治疗。防疫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产生次生伤害。
最后我想说。
任何因为运动式防疫造成的乱象,都要接受百姓的批评监督,然后优化流程,让「动态清零」的总方针发挥出最大效果。
只有解决好隔离、救治和民生问题,让所有百姓都明白防疫政策的良苦用心,那么任何极端共存都会失去市场,任何兴风作浪的妖魔鬼怪都无法翻起任何波浪。
“共存派”是反人类的!
原创 申鹏 平原公子 2022-04-09云阿云智库•上海抗疫战争专题
前几天我看到了一则小视频,某人一边说家有糖尿病的老人,还有刚刚出生的孩子,感染新冠了,发烧到40度了;一边反对疫情中的隔离管控,说这样会造成灾难,还不如“共存”......
我很同情他,但是我想不通,明知道自己家有老人和孩子,有高危人群,为什么还要支持“共存”呢?如果一开始就严格防控,哪会有危险?现在老人孩子看病困难,难道“共存”后老人孩子看病就容易了吗?
现在买菜困难,难道共存后求医问药、住病房、上呼吸机抢救就容易了吗?
现在上海已经有很多家有老人的居民在求助,我不知道这个责任算谁的?希望有能力的个人和单位赶紧帮忙吧!
“共存派”的第一个混账话术就是“疫情不死人,防疫才死人”。
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防疫本身不会死人,防疫水平差、防疫失控导致疫情爆发、医疗崩溃才会死人,睁开眼看看全世界,美国死了100万人,是防疫导致死了这么多人的吗?
现在“超额死亡”已经成为了全球热词,根据美国疾控中心数据,2019年,美国死亡人数总共为280万,而到2020年,死亡人数激增到330万。疫情期间,美国超额死亡人数大约多出100万人。其中,至少有923000人死于确诊的新冠肺炎,而其他的死亡原因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和阿尔茨海默病。由于疫情给美国医疗体系带来严重压力,医院不堪重负,人们无法得到及时的医治。心脏病、高血压和老年痴呆症的死亡率明显增加。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新冠超额死亡率研究小组研究了191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以了解全球真实的新冠死亡人数。报告结果显示,全球可能已有1800多万人死于新冠病毒,是官方记录的三倍。
与疫情前几年相比,疫情暴发这两年的死亡人数比预期的多。一些人死于新冠病毒,而另一些人的死亡则与感染有关。这是因为感染新冠可能会使患者的既有疾病进一步恶化,例如心脏或肺部疾病。
从疫情开始到2021年底,全球超额死亡1820万人,这里面只有600万人是被统计为新冠死亡的。剩下1220万人里,至少有1000万人是因为共存导致医疗系统崩溃死亡的。
“共存派”的第二个恶心话术叫做“清零影响经济”。
我想问一句,全球躺平的国家一大堆,感染几千万人,他们的经济起飞了吗?自2月份起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飙升7.9%,为1982年1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住房、食品、能源等价格均出现上涨。美国经济起飞了吗?穷人生活过得更好了吗?
“共存派”第三个恶心话术叫做“防疫导致医护人员辛苦”。
嗯,只要放开,感染几亿人,大家都去医院排队、买药、住院、抢救,医护人员就不辛苦了,就轻松了?在新冠疫情疯狂肆虐的美国,各地医院相继出现护士人力短缺的情况。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医院护士因过度劳累决定办理辞职。而在彻底躺平共存的英国,住院人数的激增导致了英国医护大量感染、缺勤、人手短缺、疲于奔命。
共存派口口声声说奥密克戎是“流感”、“无害”、“100%可痊愈”,但奥密克戎真的只是“流感”、真的“无害”吗?
英国2021年8-10月,即德尔塔毒株流行为主,死亡率为每10万人口16人死于新冠,而在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即奥密克戎毒株流行为主,死亡率为每10万人口22人死于新冠。同样,美国在2021年8-10月的死亡率是每10万人口40人死于新冠,在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死亡率是每10万人口42人死于新冠。 为什么在医疗发达的英美,“无害”的奥密克戎导致死亡人数更多了呢?
睁开眼睛,看看韩国、香港在奥密克戎爆发后的死亡曲线吧。
共存派还说“新冠后遗症”是谎言。
但是就在4月5日,他们崇拜的科学先进、自由民主的美国,开始制定计划应对新冠后遗症了,美国总统乔·拜登当天责成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制订全国行动计划,应对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可能带来的健康危机。
美国卫生部长贝塞拉5日在记者会上说:“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我们仍有许多不了解的地方。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覆盖美国所有年龄段和所有社会背景的人口。毫无疑问,我们将动用一切手段帮助这些民众。”
路透社报道指出,新冠肺炎后遗症涉及200多种症状,包括疼痛、疲劳、思维迟钝和呼吸困难,有时哪怕最低限度的活动量也会引发筋疲力尽的感觉,许多症状甚至持续数月之久。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大约影响了2.3%的美国总人口,造成约3860亿美元工资、储蓄和医疗支出损失。
当真正共存,几亿人感染,老人、小孩、弱势群体、基础病患者该怎么办?死亡率再低,放到十几亿的基础上,都是一个无法接受的数字。医疗挤兑、物资短缺、基层崩溃、反复感染、更多的后遗症患者.......那将是什么样一个场面?
共存派表面上是就“讲科学”,其实是搞迷信。
共存派表面上是关心医护,实际上只关心他自己。
共存派表面上关心经济,实际上是关心自己的利益和不可告人的目的。
共存派表面上只是愚蠢、双标,实际上是冷血、无耻反人类。
关联阅读: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对核酸码系统繁忙造成市民不便深表歉意
2022-04-09来源:上观新闻
4月9日起,全市现场核酸采样登记方式调整为通过“随申办”中的“核酸码”进行。调整首日,一些市民在尝试使用“核酸码”时发现,“核酸码”页面有时会显示“系统繁忙”无法打开,还有一些市民反映扫码登记不成功。针对这些问题,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了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朱俊伟。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今天有市民反映,“核酸码”页面有时会显示“系统繁忙”无法打开,请问是什么原因?
市大数据中心:“核酸码”是为了适应本市新的核酸检测系统、优化本市核酸检测流程而紧急开发上线的。由于开发时间较短,还没有经过大范围的实践检验,在使用首日出现了系统不稳定的情况,由于我们准备不充分,给广大市民造成不便,对此我们深表歉意。
4月9日上午,为提醒广大市民提前申领“核酸码”,为全市新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做好准备,我们协调通信运营商向市民群发了提示短信,并通过“上海发布”等渠道进行了提醒。信息发布后,广大市民积极配合,纷纷登录“随申办”申领“核酸码”,系统的访问量峰值时一度达到每分钟200万次,最多时每秒有10万次访问,超过系统设计上限,导致12时许系统出现不稳定,响应慢,部分用户使用受影响。
发现问题后,我们第一时间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在采取限流措施的同时,全力对系统进行升级扩容。14时许,“随申办”微信、支付宝小程序端逐步恢复正常运行,“随申办”App仍在恢复中。根据统计,截至4月9日16时,全市当天已完成核酸采样登记204万次,其中75%是使用“核酸码”完成登记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如果遇到系统繁忙无法领取“核酸码”,市民还有什么办法登记?
市大数据中心:除“核酸码”外,市民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登记:一是使用实体身份证件;二是现场报身份证件号进行人工登记;三是老人如果前期申领过“随申码”的纸质离线码,也可以直接使用纸质离线码,前提是该纸质离线码尚在有效期内;四是使用实时动态有效的“随申码”或“亲属码”,这个“随申码”或“亲属码”必须是实时打开的,截图无效。
另外,如果是没上户口、没有身份证号码的孩子,无法申领“核酸码”,可以在现场由父母手工登记。境外人士可通过护照、港澳通行证、台胞证、港澳台居住证先注册成为“随申办”用户后,再申领“核酸码”,或是在现场使用实体证照进行人工登记。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一些市民反映,使用“核酸码”登记时,出现了扫码不成功的现象,最后还是只能使用身份证登记。
市大数据中心:这个问题我们也已经接到了多方反映。根据我们的了解、排查,市民扫码不成功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网络堵塞,导致现场数据上传不畅;二是一些市民没有使用“核酸码”扫码,而是使用了原来“健康云”的登记码,或是“随申码”的截图,这些都是无法识别成功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网上还有市民反映,身份证号码以“X”结尾的市民,“核酸码”无法识别,只好回家重新拿身份证登记。请问这个问题是否属实?
市大数据中心:针对这个情况,我们的技术人员也进行了紧急排查和测试,目前没有发现存在相关问题,身份证号码以“X”结尾的市民,“核酸码”同样是可以识别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为了给家里的老人、孩子申领“亲属核酸码”,许多市民尝试了申请“亲属随申码”,但发现申请并不顺畅,需要提供很多证明材料。为什么要证明“我妈是我妈”?
市大数据中心:“亲属随申码”设计需要验证亲属关系,验证要求会比较高。如果是系统可以自动通过数据比对验证的,比如在同一个户口本上的亲属,或是已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等,审核会比较快。其他情况需要人工审核的,我们会在1天内给出审核结果。目前我们正在考虑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研究优化申请方案。
如果暂时无法成功申请“亲属随申码”,建议市民使用身份证或登记身份证号现场进行登记。老人如果前期申领过“随申码”的纸质离线码,也可以直接使用纸质离线码。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未来“核酸码”将如何完善优化?
市大数据中心: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第一天系统运行出现的问题,持续做好“核酸码”后台系统的优化完善,全力做好全市核酸检测的登记工作的支持保障,如果广大市民在使用“核酸码”的过程当中遇到问题,欢迎向我们反馈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及时回应并努力解决,感谢广大市民的理解配合。
江西老人来沪就医露宿街头?医院回应
2022-04-09来源:微信公众号“东方网”
据微信公众号“东方网”4月9日消息,网络上热传一段视频称,一名江西来沪就医的老人因为疫情流落街头,靠好心人给的泡面和面包生活。
有网友留言称老人“是被长海医院赶出来流落街头”。
对此,长海医院回应称,老人本打算疫情过后去长海医院检查身体再回老家,目前已入院治疗。
据悉,老人姓王,来自江西南昌,今年69岁。他平时与亲友来往较少,长期在外打零工,有时给房地产商发发传单。近几年,他时常感到心悸,因脑梗腿脚也开始不便。
年12月他从无锡赶到上海来求医。就诊后,医生告知他情况不严重,就一直租住在医院附近的旅馆内。得知浦西封控的消息后,他本打算投宿在上海的朋友家中。谁知从医院出来后,不仅没有交通工具可以离开,朋友家也因为疫情被封控。更糟的是,他之前被偷了钱包,身份证和手机都遗失。只能等疫情过后再考虑补办证件。这些天来,他依靠一位开餐馆的江西老乡解决温饱。
对于网上热传的这段视频,老人称,是一名热心市民看见他睡在路边,给了他一些吃的。没想到会录为视频发到网上。实际上,他近期没有看病,而是准备疫情过了之后,准备去长海医院检查一下再回老家。老人还说,别看他走路不便,他的身体状况还可以,不好意思再给大家添麻烦了。
据长海医院介绍,4月8日下午发现网传视频后,医院工作人员联系了视频拍摄者询问老人所在位置,但未得到答复。根据视频画面内容,长海医院、虹口救助站、虹口公安分局北外滩派出所一道在四川北路海宁路路口找到该名老人,并提供了救济物资。虹口救助站和长海医院向老人提出救济和入院救治的想法,均被老人婉拒。
4月9日凌晨,民警在位于昆山路西街路口附近的长凳上再次找到这名老人。原来他考虑到自己没有积蓄,担心到医院要花钱,所以不愿去。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劝慰,老人态度有所转变。同时,长海医院开辟绿色通道,安排120救护车赶到现场。
老人的接诊医生周医生透露,老人除右膝关节陈旧性伤情导致行动不便外,其他并无大碍,老人所描述的心悸的症状可能是由于伴有轻度的心肌缺血症状,并无严重的心脏病。后续医院将免费给予对症治疗。
交通部回应“长三角等地物流运行不畅”
2022-04-09来源:微信公号“交通运输部”
近期全国本土疫情多点频发,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任务繁重。部分地区对货运车辆采取层层加码、一刀切的通行管控措施,部分高速公路服务区关停,部分公路防疫检测站拥堵,造成货运受阻、物流不畅,部分地区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受到影响,社会各方高度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求促进国际国内物流畅通,全力保障货运物流特别是重要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畅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4月7日,交通运输部召开物流保障协调工作机制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公安部、商务部、卫健委等机制成员单位参加会议。会议研究部署了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
会议强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是打赢新一轮疫情防控大仗硬仗的紧要任务,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立足全局,科学施策,协调联动,狠抓落实,全力以赴保障货运物流高效畅通。
会议指出,针对目前出现的部分地区货运物流不通不畅问题,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部门加强统筹调度,督促指导各地科学规范设置公路防疫检查点、分类精准实施通行管控、完善货车司机服务保障,全力做好医疗、民生、能源、农资等重点物资运输保障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部分地区政策落实不到位、层层加码的问题仍然存在,长三角等部分涉疫地区物流运行不畅问题较为突出,必须采取更加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打通堵点卡点,保证全国物流运行顺畅,加强货车司机服务保障。
会议强调,要针对当前货运物流存在的突出问题,立即部署落实务实有效举措,确保“一断三不断”(“一断”是指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三不断”是公路交通网络不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断、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道不断),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一是严禁在高速公路主线和服务区设置防疫检测点,严禁擅自关停高速公路服务区,确保全国交通运输干线畅通。二是要建立统一格式、全国互认、办理便捷的通行证制度,确保通行证全国通行。三是要依法依规制定通行管控措施,不得层层加码、一刀切,确保通行管控政策统一。四是要及时为货车司机提供餐饮、如厕等基本生活服务,加密设置核酸检测点,确保货车司机服务措施到位。五是要加强区域协同、信息互通,做到统一汇总,及时发布,确保管控信息互联共享。
会议要求,要加强路网监测调度,健全部省站三级联动调度机制,及时调度拥堵缓行收费站。要加强路网运行信息发布,引导公众合理规划出行。要加强对各地统筹调度,压实地方主体责任,“一事一协调、一事一处理”,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实,确保问题有效解决,切实保障货运物流畅通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会后,物流保障协调工作机制办公室及交通管控与运输保障专班,与长三角、东三省等重点涉疫地区开展多轮视频会商,加强统筹调度,督促政策落实,强化保通保畅,加强服务保障,全力做好重点物资运输工作,进一步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