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安徽省及安徽城投面面观

安徽省及安徽城投面面观

原创 刘玮 王贞姬2022-05-26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

导读:安徽省债务水平整体全国居中,但马鞍山市债务率较高,亳州市2022年面临较大债券偿付压力。2021年末安徽省地方债务余额1.16万亿元,2020年末广义债务率242%,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各地级市中,马鞍山市广义债务率省内最高,超过500%,亳州、淮北、铜陵也超过300%,债务负担偏大。

主要内容

安徽省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财政总量全国中等偏上,并实现较快增长,但人均产值和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均值。2019年安徽省全域加入长三角区域,成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2021年安徽省经济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位列全国第11位和第10位,近三年安徽省经济增速排名靠前。但由于人口数量较多,2021年人均产值为7.03万元,为全国人均产值的86.84%,位列第13位,根据全国七普数据,安徽省城镇化率为58.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6个百分点,位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第23位。

安徽省为农业大省,矿产资源丰富,近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安徽省是全国五个主要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且矿产资源丰富,依托优势资源,形成了农产品加工、材料、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优势传统产业;近年安徽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交通产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产业,并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1%。安徽省上市公司数量处于全国第9位,涉及行业主要包括化工、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信息、新型建材、食品工业等。

安徽省内各市发展极不均衡,合肥经济财政实力遥遥领先,临苏区域人均产值较高。省会合肥是安徽省内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2021年地方生产总值破万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844.22亿元,安徽省内近一半上市公司位于合肥,同时人口资源、金融机构呈现向省会聚集趋势,且城镇化水平省内最高。但安徽省内仍有一半城市地方生产总值不足2,000亿元,各市发展水平差距大。人均产值方面,2021年有5地人均产值超过全国平均,毗邻江苏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优于西部城市。

安徽省债务水平整体全国居中,但马鞍山市债务率较高,亳州市2022年面临较大债券偿付压力。2021年末安徽省地方债务余额1.16万亿元,2020年末广义债务率242%,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各地级市中,马鞍山市广义债务率省内最高,超过500%,亳州、淮北、铜陵也超过300%,债务负担偏大。从债券到期分布来看,亳州、马鞍山、滁州2022年待偿还规模较大,其中亳州市2022年待偿还债券金额为2021年一般预算收入的1.46倍,短期偿债压力大。

安徽省高级别平台较少,区县平台数量较多;近年债券净融资呈增长趋势,地级市平台为融资主力。2019-2021年安徽省城投平台净融资金额持续增长,其中亳州、阜阳、合肥、滁州、淮北近年净融资金额较大,而池州市、黄山市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平台数量等因素,近年通过债券融资规模较小,马鞍山市由于债务率较高,再融资受到一定限制,导致2020、2021年净融出规模较大。从平台数量看,安徽省共有存续债平台133家,其中AAA平台2家、AA级别平台占平台总量的60%、区县平台占所有平台数量的一半;从融资规模看,地级市平台融资规模较大,且有一定集中度,近年融资主体级别主要集中在AA和AA+,AA-及以下级别平台持续净融出,在目前监管形势下,低等级平台融资难度加大。

近一年安徽省主要地级市利差呈收窄趋势,实力较强的合肥、芜湖等地利差表现较优。安徽省各地利差近一年呈稳中有降趋势,AA+级债券中,淮北利差远高于其他地区;亳州市债务压力较大,蚌埠市2021年GDP增速为负,产业发展受阻,导致两地AA+利差相对较高;AA级债券中,合肥、芜湖、黄山等地利差较低,其中合肥、芜湖经济发展情况较好,黄山市因只有一家平台,且当地债务率较低,市场认可度较高。

一、安徽省经济财政概况

1、区位与人口

安徽省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有利于承接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安徽居中靠东,东联江苏,西接河南、湖北,东南靠近浙江,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拥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2019年安徽省全域加入长三角区域,成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同时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南部和西南部多山;将安徽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平原、沿江丘陵平原、皖西山地、皖南山地五大主要区域。全省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辖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50个县,45个市辖区。

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速较慢,周边发达地区对安徽省人口形成一定吸附,省内人口呈现向省会聚集趋势,整体城镇化水平偏低。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安徽省的常住人口为6,102.72万人,人口总数为全国第九位;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净增长152.67万人,增长2.5%,与全国人口增长5.38%有一定差距,长三角发达地区对安徽省人口形成一定吸附。省会合肥常住人口数约占全省人口的近1/6,除合肥外,人口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较强的皖北各市(阜阳、亳州、宿州)。从十年人口变动情况来看,安徽16个地级市中有6个地级市实现人口净增长,其中合肥市人口净增长最多,人口资源呈现进一步向省会聚集趋势,人口基数较大的皖北城市阜阳、亳州也有较多人口增长。此外,尽管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但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安徽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33%,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6个百分点,位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第23位。

2、经济与产业

安徽省经济总量全国居中偏上,但人均产值低于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根据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定位为“把握其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附第广阔等四大优势,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优选地,构建绿色发展样板区和对外开放新高地”。全面“入长”以来安徽省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21年安徽省GDP规模为4.30万亿元,位列全国第11位,经济增速为8.3%,2019-2021年经济增速分别为全国第6、第4、第8位。从人均GDP来看,2021年安徽省人均GDP7.03万元,为全国人均产值的86.84%,位列第13位。

安徽省内各市发展极不均衡,合肥经济总量遥遥领先,人均GDP和城镇化水平较高;整体来看,临苏区域人均产值较高。省会合肥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2021年地方生产总值破万亿,经济实力省内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芜湖2021年GDP为0.43万亿,另有超过一半城市GDP不足2,000亿元,区域内地级市经济总量差距很大。2021年各地级市中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共5市,为合肥、芜湖、滁州、马鞍山和铜陵,其中芜湖市工业基础好,滁州、马鞍山靠近江苏,经济实力较强,铜陵经济总量小、人口数量较少,人均产值较高。阜阳、宿州、亳州、六安、淮南5市2021年人均GDP不足6万元,其中阜阳、宿州、亳州和六安人口数量较大且农业基础较好,淮南市受支柱产业发展不佳影响,人均产值偏低。从城镇化水平来看,合肥市城镇化率达到84.04%为省内最高,芜湖、马鞍山也超过70%,但阜阳、宿州、亳州等皖北农业大市城镇化水平仍不足50%。整体来看,毗邻江苏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优于西部城市。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矿产资源丰富,近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形成化工、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信息、新型建材、食品工业等优势产业,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发展。安徽省北部为广袤的淮北平原,粮食种植条件得天独厚,依托于此,安徽省有较好的农业基础,是全国五个主要粮食调出省份之一和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地区。同时,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67种,煤、铁、铜、水泥用石灰岩和明矾石探明储量多,是国家级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华东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并形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拥有海螺水泥、铜陵有色、马钢集团、奇瑞汽车等一批知名企业。在传统基础材料产业受到环保、限产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安徽省持续落实“调转促”,在保障传统产业科学发展的同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交通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推动安徽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安徽省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众多,依托于此安徽省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署重地,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获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近年安徽省以“融会观通”(现代金融、会展经济、文旅观光、商贸流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为牵引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十三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1%。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9.6:47.5:42.9调整到2021年的7.8:41.0:51.2。从上市公司的数量上看,截至2022年3月末,安徽省上市公司共150家,数量处于全国第9位,涉及行业主要包括化工、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信息、新型建材、食品工业等。

安徽省上市公司近一半位于合肥,省内机械设备、化工、汽车、电子等行业上市企业较多,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和电气设备行业整体市值最高,拥有海螺水泥、阳光电源、科大讯飞、古井贡酒等一批知名上市企业。从各地级市来看,除宿州市无上市公司外,其余城市均有上市企业,其中合肥有上市公司69家,占据安徽省上市公司的近一半。同时合肥市上市公司市值也遥遥领先,涉及行业众多,区域产业发达,芜湖市位列省内第二位,以2022年4月11日收盘价计算,除上述两地外,其余地级市上市公司总市值均不足1,000亿元。具体企业来看,全省市值超过500亿的企业共有4家,分别为海螺水泥、阳光电源、科大讯飞、古井贡酒,市值200-500亿元的上市企业有16家。根据申万一级行业分类,安徽省上市公司中化工(20家)、机械设备(19家)、汽车(10家)、电子(9家)、建筑装饰(9家)行业企业较多;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和电气设备行业整体市值最高。

3、区域金融资源

合肥市金融资源高度集中,芜湖、滁州、马鞍山、阜阳金融资源相对较丰富。目前国有四大行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已经实现了安徽省各地级市全覆盖。股份制银行中,除恒丰银行未进入安徽省外,其余各家银行均已布局合肥市。芜湖、滁州、马鞍山的股份制银行也较多,亳州、黄山域内无股份制银行分布,获取信贷和债券投资除国有银行外主要依赖地方金融机构。地方银行机构方面,安徽省有2家省级银行机构,为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社和徽商银行(3698.HK),后者为安徽省内唯一一家城商行也是安徽省内最大的地方银行,两家金融机构业务覆盖全省,总部均在合肥。安徽省共有农商行83家,其中2020年末总资产超过500亿元的有3家,分别位于亳州市、合肥市和马鞍山市,此外阜阳市农商行数量较多,总体规模较大,地方性农商行和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特殊情况下地方政府便于协调金融资源。安徽省还有数十家村镇银行,除六安的安徽裕安盛平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03亿元外,其余村镇银行收入均不超过1.50亿元,体量较小,资源和实力有限。除银行机构外,安徽省两家证券公司(国元证券、华安证券),两家信托机构(建信信托、国元信托)注册地均位于合肥。

存贷款余额方面,2020年末合肥市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87万亿元和1.82万亿元,分别占当年全省存贷款余额的31.58%和35.20%。淮北、铜陵、黄山、池州等地受限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存贷余额均较低。

4、财政与债务

安徽省整体财政实力和财政自给程度均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2021年安徽省实现一般预算收入3,498.19亿元,位列全国第10位,同比增长8.77%。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8.32%,财政收入质量一般。2021年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3,516.18亿元,居全国第9位,同比增长11.82%;其中国有土地出让收入3,243亿元。2021年安徽省财政自给率43.05%,位列全国第11位。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安徽省各地财政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合肥市财政实力省内遥遥领先,合肥、芜湖、马鞍山财政自给能力较强。2021年合肥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4.22亿元,远高于省内其他地级市;相比之下铜陵、淮北、黄山、池州财政实力较弱,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不足100亿元。从增速上看,安徽省大部分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正增长,其中马鞍山、铜陵两市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在15%左右,与两地核心产业钢铁、有色金属2021年价格上涨较多有关;但由于重点行业税收下降、减收因素不断增多等原因,阜阳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所下降;此外,受核心产业增速不高、产业转型等因素影响,黄山、蚌埠、淮南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低于10%;其他地级市2021年一般预算收入均实现较快增长。除合肥(68.99%)、芜湖(71.74%)、马鞍山(68.40%)财政自给能力较强外,其他地级市财政自给率均不足60%,对上级补助有一定依赖。合肥、铜陵两地税收收入占比75%左右,财政收入质量较好。2021年合肥市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832.4亿元,以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为主,约占当年安徽省政府性基金收入的1/4。

安徽省政府债务余额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广义债务率全国居中。截至2021年末安徽省地方债务余额11,576.3亿元,总量处于全国第11位;其中一般债务余额4,090.9亿元,专项债务余额7,485.4亿元。2021年末省本级一般债务余额707.7亿元,专项债务余额106.2亿元,省本级债务余额占安徽省债务余额的比重仅为19.90%,债务主要集中在市县区级。从债务率水平来看,2020年末安徽省广义政府债务率为242%,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按债务率从低到高排名,安徽省为全国第16位,处于中游水平。

马鞍山市债务率较高,负担较重。从债务规模来看,合肥市广义债务规模较大,但其财政实力强,2020年末广义债务率为214%,处于省内较低水平,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中有12个广义债务率低于300%。马鞍山市广义债务率省内最高,超过500%;此外,亳州市、淮北市、铜陵市也超过300%,债务负担偏大。

二、区域城投及融资情况

1、区域城投盘点

安徽省城投数量全国排名靠前,其中区县平台较多,高级别平台较少,级别主要集中在AA。根据Wind城投债分类,经剔除不符合中证鹏元城投平台认定标准后,截至2022年4月10日,安徽省共有存续债平台133家,其中省级平台2家,分别为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AAA)和安徽省国有资本运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AA+)。除上述两家平台外,共有市级平台(含市级开发区)64家和区县级平台67家,区县平台较多。分城市来看,马鞍山市平台最多,共有14家,黄山市平台最少,仅黄山城投集团有限公司1家。受限于区域发展水平,目前全省仅有AAA平台2家,为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合肥市核心市平台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此外,除淮南、池州、铜陵和黄山外,其他地级市都至少有1家AA+平台,其中实力较强的合肥市和芜湖市AA+平台较多;AA平台共计80家,占比60%。

亳州、合肥、滁州、芜湖、马鞍山存续债余额较大。截至2022年3月17日安徽省存续债券合计5,579.8亿元,共有存续债券788只。分地级市来看,亳州、合肥、滁州、芜湖、马鞍山存续债券均超过500亿元,债券余额较大,五市合计占安徽省债券余额的比重为49%。池州、黄山两市受限于平台数量和区域发展水平,债券余额规模较小,均在50亿元以下。

地级市平台债券余额较大,发行主体有一定集中。从发行主体的平台层级来看,截至2022年3月17日,地级市平台(含开发区)债券余额占比为70.71%,区县级和省级占比分别为24.46%和4.83%,地级市平台因资质相对较好,为债券融资主力。债券余额前十大的平台均为地级市平台(含开发区),合计债券余额占安徽省债券余额的比重为39.05%,发行主体有一定集中。

亳州市存在较大短期偿债压力。2022-2024年安徽省到期债券金额分别为0.14万亿元、0.08万亿元和0.13万亿元,占2021年末债券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3%、13%、22%。从各地级市来看,亳州市、马鞍山市、滁州市2022年待偿还规模较大,均超过120亿元,其中亳州市存在较大短期偿债压力,其2022年待偿还债券金额为2021年一般预算收入的1.46倍。

近年安徽省整体净融资规模持续增长,低等级平台融资难度加大。2019-2021年安徽省债券净融资额持续增长,分地级市来看,亳州市、阜阳市、合肥市、滁州市、淮北市近年净融资金额较大,而池州市、黄山市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平台数量等因素,近年通过债券融资规模较小,净融资规模均在±10亿元之内,马鞍山市由于债务率较高,再融资受到一定限制,导致2021年净融出规模较大。分级别来看,近年AA-及以下级别平台持续净融出,在目前监管形势下,低等级平台融资难度加大,安徽省AAA级别平台数量较少,近年融资主体级别主要集中在AA和AA+。

三、区域城投利差分析

近一年安徽省主要地级市利差呈收窄趋势,实力较强的合肥、芜湖等地利差表现较优。整体来看,安徽省各地利差近一年呈稳中有降趋势。AA+级债券中,因淮北建投市场级别存在差异,市场认可度不高,其利差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亳州市债务压力较大,蚌埠市2021年GDP增速为负,产业发展受阻,导致两地AA+利差相对较高。AA级债券中,合肥、芜湖、黄山等地利差较低,其中合肥、芜湖经济财政实力较强,而黄山市内仅有一家地级市平台,且债务率较低,市场认可度较高。此外,因样本量有限,单一债券发行到期对利差表现有较大影响。


2022-5-26点击数/观注度 3613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