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聚焦中国航母专题(二):江南造船

聚焦中国航母专题(二):江南造船

云阿云智库•大国重器•聚焦中国航母专题

编者按:回望过去十年中国海军发展历程,可谓是沧桑巨变,2012年前,中国还没有一艘航母,2022年就有了3艘。辽宁舰解决了中国航母从无到有的问题,山东舰解决了中国航母常态化备战的问题,而福建舰将开始解决中国航母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问题。或许在多年以后的史书中,这一天,2022年6月17日,将成为中国海军赶超美国的里程碑时刻!

走近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大国巨舰从这里驶向深蓝

中国军网2022-06-17云阿云智库•大国重器•聚焦中国航母专题

亚丁湾某海域,海平面上波光粼粼,我海军第40批护航编队舰艇劈波斩浪,在深蓝航道上犁出壮美航迹;此时,黄海某海域,海军多艘国产新型驱逐舰乘风破浪,开展实战化训练。

这一天,是2022年4月23日,中国海军节。互联网上,一艘艘战舰一改往日“低调”,纷纷登上各种短视频平台首页。细心网友发现,多艘海军舰艇的出生地,标注着同一个地方——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江南造船)。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逐梦百年,为国铸剑。从近代工业先驱到现代化造船厂, 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如今为中国人民海军驶向深蓝打造国之重器,江南造船每一步发展都见证着国家的兴衰荣辱。

这里,蕴藏着近代中国富国强兵的宏伟梦想。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他们见证着来自海上的沧桑巨变,被称为国运的“晴雨表”,时代的“风向标”。

这里,承载着新中国向海图强的雄心壮志。新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第一艘国产055型万吨级驱逐舰……他们创造了国产战舰制造领域里上百个“第一”,多艘先进战舰从这里拔锚起航。

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我国海军舰艇列装明显提速,折射的是江南造船全体人员为国担当的可贵精神,江南造船理念和技术工艺的跃升,证明着我国越来越雄厚的造舰实力。

三代舰,三十年——

“建造同类型导弹驱逐舰,我们和西方强国没有代差”

这一幕,镌刻在每一名“江南人”的记忆深处——

2018年4月12日,南海某海域,长鲸凌波,战舰蹈海,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隆重举行。48艘战舰昂首列阵,万余名将士雄姿英发……

千里之外,江南造船员工们齐聚礼堂观看直播,见证着历史性的一刻。“快看,习主席登上了长沙舰!”一声激动的呼喊声后,大家脸上露出喜悦笑容,纷纷鼓起掌来。

长沙舰,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海军新型战舰。它诞生于江南造船的船坞里,如今列阵大海、威风凛凛。

这次海上阅兵,许多战舰都出自江南造船。员工们紧盯着电视屏幕,激动地寻找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牵挂的“身影”……

人群中,一位年近古稀的长者摘下眼镜,揉了揉湿润的眼眶。他是江南造船首席专家、专项工程总监张国新。40多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号角,他走上舰船监造岗位,见证了一批批海军舰艇驶向深蓝。

最深刻的感触,来自最浓烈的情感。张国新的书架上,有一本《驱逐舰发展史》。作者安东尼·普雷斯顿这样写道:“驱逐舰就其魅力、成就或声誉而言,没有任何其他军舰可以与之相比。”张国新始终记得——上世纪80年代,他随团出国考察,站在国外先进的驱逐舰上东瞧瞧、西看看……

那种感觉,深深刺痛了这位年轻人的心。那时,有关专家评论:“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海军装备的差距,至少有50年。”

“如果可以的话,让我用自己人生的50年,去追赶军舰落后的50年!”张国新下定决心,要为祖国造出最先进的战舰。

追赶,意味着付出。张国新舍弃了很多业余兴趣爱好,带领团队几乎天天“泡”在船台上开展试验攻关、研究制造工艺。

时代,总是选择那些有准备的人。1986年,人民海军第一代现代化驱逐舰项目启动。上级遴选总建造师,年轻沉稳、能力过硬的张国新脱颖而出。

这是一场硬仗。张国新说:“没有‘路线图’,也没有‘参考书’,我们只能靠着一腔热血,勇闯难关。”

那段埋头苦干的日子,张国新像搭积木一样,将系统一点点构建起来。仅分析钢材特性一项,他就带领团队积累了高达23万个数据。

张国新不是军人,但他总说自己是1986年“从军”的——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轨迹与强军事业紧紧捆绑在一起。

5年后,我国第一代现代化导弹驱逐舰112舰下水。又过去3年,112舰交付海军。有了国产驱逐舰,官兵们满怀信心,驾驶它完成了我海军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112舰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舰”,载入中国海军武器装备发展史册。

从接手任务到战舰远航,整个过程耗时8年。这次成功让“江南人”充满信心。

“与时间赛跑,我们才有机会赢。”张国新在总结梳理前期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造船效率、缩短周期。“江南人”的自我加压,换来了人民海军舰艇更新换代的全面提速——

哈尔滨舰横渡太平洋,海口舰首赴亚丁湾,首艘052D型驱逐舰昆明舰入列……张国新亲自参与了三代六型舰的建造任务。最快的时候,他们5年交付了两代四舰。

2017年6月2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南昌舰下水。该舰先后突破了大型舰艇总体设计、信息集成、总装建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装备了新型防空、反导、反舰、反潜武器,具有较强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导和对海打击能力,标志着我国驱逐舰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那一天,一向稳重的张国新高声宣布:“建造同类型导弹驱逐舰,我们和西方强国没有代差。我们用30年,追平了50年的差距!”

被压缩的时光,刻在张国新的脸上。两鬓斑白,额头上清晰刻着皱纹,此时的张国新已是古稀老人。黄浦江畔,旭日从海平面上喷薄而出,看着一艘艘军舰驶向深蓝,张国新感到自己还是当年那个热血青年。

一句话,一生追求——

“看到这些战舰,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

亚丁湾某海域,浪花飞溅。

“机枪拦阻射击!”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连串火光从军舰机枪内喷射而出。此时,不远处,数艘海盗船对商船虎视眈眈,伺机袭扰。眼见中国海军严阵以待,海盗船仓皇逃走。

2008年,我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首次护航任务。

编队中,海口舰、武汉舰都出自江南造船。那时候,正是海盗最猖獗的时期,相关海域风声鹤唳。为了确保过往商船安全,编队军舰创下了连续航行124天不靠码头补给的纪录,军舰上的装备、设备连续使用依然保持着非常高的完好率。

官兵们出色完成护航任务的底气,源于江南造船对战舰质量的极致追求。在军事发烧友看来,一艘军舰的价值,往往要用排水量多少吨来衡量。在江南造船员工们眼里,“吨”绝对不是他们最熟悉的计量单位。

首席技师陈志农常用的计量单位是“丝”。一丝,只有0.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6。陈志农负责舰船动力装置的安装,上万个零件要经过他的手,他的标准是每个零件的安装细节要做到“滴水不漏”——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垫片,也必须有3个点定位。

对于焊接技师陈景毅来说,他的世界有时候很小:他是国内采用MIG焊接方式成功焊接5毫米厚度不锈钢管的第一人。他说:“焊接是一项‘精美绝妙的艺术’,必须在细微处见真章。”

“越是宏大工程,越考验细节功夫。”“江南人”秉承着一种信念——军舰制造连着海军战斗力建设。一个小小的垫圈、一条细微的焊缝不合格,都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这种信念,折射出“江南人”对品质的卓越追求。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江南人”把建造一流舰船作为目标,喊出了“不得金质奖,不称江南厂”的响亮口号。

这句话,成为很多员工一生追求——

为了练好手感,陈景毅把砖头吊在手腕上,保持一个焊接姿势反复练习,同事们常常说“他像一座雕塑”。多年积累下来,他的手上伤痕累累,很难找到一块光滑的皮肤。

技师李锦华干火工近40年,他的工作没有教材,全凭眼睛和双手。他能在20米外,听声音辨别电流大小,远远看一眼火焰,就能判断温度:“到950℃时,火光红里透黄;1100℃时,会闪出淡淡的黄。最后,眼前一抹白,就到1300℃了。”

从他们讲述的故事里,能够感受到一种静水深流的力量。他们不似长江澎湃,也没有大海浩瀚,但在海军建设的时代潮流中,他们像一朵朵澎湃的浪花,助推着中国海军驶向深蓝。

2019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隆重举行。万众瞩目中,由国产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南昌舰领航的驱逐舰群,踏浪而来,气势如虹,这些战舰许多出自江南造船。

那一天,陈景毅正在车间作业忙碌。下班后,他浏览相关新闻,在留言处写下这么一句话:“看到这些战舰,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经过大海大洋洗礼的他们,身姿更加矫健、气质更加非凡……”

一段记忆,四代人青春——

“一代代军工人的青春担当,涌动着创造辉煌的力量”

长江一路奔腾,在黄浦江口温和下来,沉稳入海。

上海长兴岛上,一座雕像巍然矗立——他是王荣瑸,潜艇工程师。鲜有人知道,中国人自主建造的新中国第一艘潜艇,也是从江南造船悄无声息地驶出。

当年,王荣瑸带领团队先后进行了多次试航,为新中国潜艇部队的发展壮大立下了大功。然而,与其卓越成就不相匹配的是,网上关于王荣瑸的介绍少之又少。

在江南造船,这样的现象其实很常见——员工们称之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从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江南造船所,到如今新型军舰密集下水,这里看似岁月无声,实则钢铁如流;看似波澜不惊,实则热血沸腾。

73年,大约等于四代人的青春。如今,在江南造船的各个岗位上,出现了很多90后、00后面孔。每天清晨路过王荣瑸雕像时,他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他手中的图纸卷——那图纸卷,像极了一个放大版的“接力棒”。

正是这样一群年轻人,跟随老一辈军工人的足迹,做出了“隐姓埋名、为国造舰”的人生抉择。

长着娃娃脸的90后小伙杨伟成,来到江南造船当了一名焊工。戴上焊罩,穿上焊工服,弧光闪烁中,他的眼睛曾被灼伤,胳膊上也烫出星星点点的疤痕。但他乐在其中,还给自己起了一个诗意的绰号——“蒙面焊将”。

戴着AR眼镜,分析三维模型……90后工程师周泽麟的工作像是在玩一场电子游戏。置身虚拟世界,看着一艘艘雄伟壮观的钢铁巨舰,他总能想起电影《红海行动》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勇者无畏,强者无敌。”

年轻,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更强的创造力。当越来越多新鲜血液融入团队,这座百年造船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6年,江南研究院揭牌成立,组建起多个前沿课题实验室。他们先后与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和行业领先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把“江南制造”的招牌升级为“江南智造”。

2020年,这里成功研制出行业内最先进的吊马智能制造单元,荣获“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金奖”“中国船舶集团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等多个奖项。令人钦佩的是,这支5G智能制造创新实验团队,平均年龄仅28岁。

与他们共事,陈景毅常常笑称自己“老了”。但他始终与青年员工们共勉,“无论是白发皓首还是青葱年华,都要有一颗匠心”。

第一次见面,这些文化程度高、知识面广的青年工匠谁也不买账,都想掂一掂“老师傅”的分量。陈景毅笑着将一根300毫米长管子架空,让大家以仰焊的姿势,不间断地从头焊到尾。

一番操作后,青年工匠们纷纷败下阵来,都建议陈师傅“露一手”。

陈景毅微微一笑,挥舞焊枪,犹如笔走龙蛇,一口气完成“演示”。大家看着宛若天成的平滑焊缝,顿时目瞪口呆,随后爆发出热烈掌声……

陈景毅告诉大家,无论科技如何革新,军工人的“绝活”永远是立身之本。当年,他的师傅刘维新是第一代“江南焊王”。后来,自己的徒弟陈宜峰声名远扬,“徒弟的徒弟”杨伟成也成为当时江南造船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

从新中国第一艘潜艇,到第一代现代化导弹驱逐舰,再到国产055型万吨级驱逐舰,这里延续着一代代青年军工人强军报国的精神情怀;从王荣瑸、刘维新,到陈宜峰、杨伟成,这里历尽千帆,少年犹在。

“一代代军工人的青春担当,涌动着创造辉煌的力量。”江南造船一位领导说,加快海军武器装备发展,需要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人,以前所未有的豪迈姿态,赶大潮、担大任、干大事。

今年海军节当天,一些官方平台发布各种宣传视频为海军节献礼,“霸屏”的大国重器,令广大网友心潮澎湃。此时此刻,黄浦江畔,江南造船工人们正加快开展复工复产。对他们来说,坚守战位、为国造舰,就是最诚挚的表达、最长情的告白。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5月1日,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章指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仅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竞争激烈,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提升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型作战力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海湾战争后,有军事专家指出:谁拥有科技优势,谁就能掌握军事主动、赢得制胜先机;相反,谁忽视科技发展,谁就会陷入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近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从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到新一代战机歼-20正式服役,再到东风-17弹道导弹研制成功……新型国产装备陆续列装部队,国防科技创新驶入“快车道”。但也要清楚认识到,当今科技竞争如同竞速比赛,我们在加速,别人也在奔跑,特别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面对已取得的科技成果,不能盲目乐观,面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横下一条心,闯出一条路。着眼战场需求,下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掌握更多独创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拥有更多国之重器,才能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先进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关,更需要军工人树立自主创新的信心,秉持精益求精的匠心,拿出“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努力探索、持续奋斗,加快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大幅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推进科技强军事业蓬勃发展。

大国航母背后的“超级生意”:数百万中国人用了四十年为国铸剑!

原创 老局长2022-06-17 云阿云智库•聚焦中国航母专题

1980年5月底的某天,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圣迭戈海军基地。

加利福尼亚州的温热海风吹拂之下,舷号33的“福克斯号”导弹巡洋舰安静地停泊在母港的怀抱之中,空气中充满着海水的气味,舰岛上高悬的星条旗和各色信号旗猎猎作响。一群身穿朴素绿色军装、长着东方面孔的军官们正在一群美国海军军官的陪同下参观这艘巡洋舰。

人群中的一位老者尤为引人注意,他站在船尾甲板上停放的直升机旁边,正在用充满好奇的目光端详着直升机侧面的设备。

这位穿着朴素军装的老者便是当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将军。而他凝望美军战机的这一幕也被当时的记者敏锐地捕捉了下来,成为了中国人谈及“航母梦”时候的名场面。

除了“福克斯号”巡洋舰之外,中国代表团当天还参观了美国海军的“小鹰号”和“突击者号”航空母舰。当时的中国军人们无不被现代化航母这样的庞然大物所震惊——参观结束,当美国海军的“海洋骑士”直升机带着代表团离开舰队的时候,刘华清将军激情难抑,立誓明志:“中国海军一定要拥有现代化的航母编队!”

四十二年后,

2022年6月17日星期五,

新中国氢弹试验成功55周年的这天,

中国的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

在上海长兴岛的江南造船厂顺利下水。

祝贺003航母、舷号18的福建号航空母舰下水!

这艘平甲板结构、装备电磁弹射装置的艨艟巨舰,代表着中国航母在追赶世界顶尖水准的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刘华清将军当年的设想,我们早已实现。实际上,我们今天在航母项目上的成就早已超越了先辈们最大胆的想象。

2019年7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发表了一份名为《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的白皮书文件。这份白皮书中写道:2012年以来增长的国防费主要用于:……研发采购航空母舰、作战飞机、导弹、主战坦克等新式武器装备,稳步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

注意这里的用词——“采购”—这说明,航空母舰也是一种商品,造航母,不仅是国家大计,也是一门巨大的生意。

作为一个专注于“国产替代”和“中国制造”的军迷,局长今天打算和大家好好聊聊航母背后的这笔“超级大生意”。

1

航空母舰,

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基本的常识:既然是商品,那么它的背后就一定存在着两根链条。一条叫产业链,一条叫供应链。

这两根链条,就是我们洞察航母生意的工具。产业链比较宏观,可以告诉我们航母这笔生意里涉及了哪些行业和企业。而供应链则相对微观,可以反映出航母的建造过程中涉及到什么产品。

在我看来,相比起航空母舰这个最终产品,航母背后这两根“链条”的成色更能反映出中国航母乃至国防建设的水平。

咱们先盘一下较为宏观的“航母产业链”。

简单来说,“航母生意”就像是我们在农村老家的宅基地上盖房子。舰船钢材和其他材料相当于砖头水泥瓷砖,船厂相当于施工队,舰载机、雷达之类的东西就相当于家里的家具和电器。如果产业链缺了一块,就很难靠自己的力量造出航空母舰,印度就是典型例子。

就好像施工队不会帮你买家具和电器一样,采购舰载机和雷达也不归造船厂来管,国家给船厂的钱是航母的建造费用。至于各种武器和设备,国家还需要向其他无数个专门的企业进行采购。

这就是航母的产业链,最上游是高端材料,中游是舰载机、动力系统、电子系统、武器弹药,下游才是舰船制造。既然中国可以造出003这样的航母,也就说明中国在航母产业链的六个领域都做的相当成功了:

2

舰船制造领域,

中国的造舰能力堪称全球第一。

每年“下饺子”盛况都令全球各国的海军眼红,一年下水的战舰吨位能顶一整个法国海军。全球37个能造大型航母的船坞,27个都在中国。制造重型船舶、吊装航母舱段必需的超级龙门吊,也是中国的“得意之作”——上海振华港机的龙门吊已经占领了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美国航母的老家”纽波特纽斯船厂,用的就是振华港机的产品,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的总装厂,罗塞斯造船厂,用的也是专门从上海订购的振华产品。

这里插播一条趣事——英国造完“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之后,那台龙门吊就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了。英国人前后一共就用了140次,完全可以说是“九成新”。本来打算走闲鱼卖给印度,但最后英国人还是放鸽子了,害得印度白等了两三年。

3

舰载机领域,

中国的舰载机的实力已经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托“辽宁号”“山东号”的福,中国已经彻底吃透了苏联重型舰载机的设计经验,J-15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现役的重型舰载战斗机。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战争拼的还是体系,比起单机性能,如何能快速形成一个包括战斗机、预警机在内的舰载机体系可能是更重要的事情。

4

电子信息系统领域,

中国也能当之无愧地说一句“数一数二”。

说实话,相比起船体和舰载机,网上的公开信息中,关于中国雷达的资料是最少的。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了解一下中国雷达技术水平:中国军用雷达基本都是14所、38所的产品,而这两个研究所都归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旗下。而和这两位一样归属于中电科旗下的,还有一家“稍微有点知名度”的企业——海康威视。

至于动力系统、武器弹药和高端材料,篇幅所限,我们就不多说了。只能说,作为一个拥有电磁弹射技术的航母,003的动力系统、武器、材料是绝然不会落后的。

这也就体现出了航母生意的难点所在——建造航母,考验的其实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实力。造航母不是造船,不是有一个壳子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小国家,或许可以在国际造船市场上大放异彩,或许可以在包括电子、材料等很多技术领域都表现优秀,但如果说要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造航母,那就纯属于“白日做梦”——航母产业链的六个板块中,日韩两国在舰载机、武器弹药、动力系统上基本都是空白。

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航母生意已经彻底成为了少数大国的专利,全球能独立制造大型航母的国家只剩下了中、美、英、法、俄五个。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黑海造船厂老厂长马卡洛夫同志的名言:“为了完成瓦良格号,我需要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她。”

5

谁建造了航空母舰

理清了宏观的航母产业链,我们再来盘一下微观的航母供应链。

事先说明一下,出于保密原因,国内公开资料里能查到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宏观的航母产业链的,最多只能通过“航母概念股”的形式告诉我们哪些企业可能和航母有关,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是什么。

而像“谁家的什么产品用在了航母什么地方”这样的精确信息则少之又少,我们只知道国产航母用的基本都是国产零件,但很难知道这些零件到底是谁生产的。

不过,这倒也不影响我们建立对“航母供应链”的认知——毕竟,美国航母供应链的资料是公开的,通过对美国航母供应链的分析,我们也能对中国航母的供应链有一定的了解。

美国航母供应链上的配套厂商超过2000家,来自全美45个州,这些企业组成了一个名为“航母工业基地联盟”的组织,从该组织和美国海军关系密切,组织成员经常受邀参加各种“航母一日游”。

这个组织每年都会更新自己的报告库,从他们发布的报告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很有趣的事实:

根据美国人的定义,航母供应链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除了那些本就是军工行业的公司之外,很多在我们眼里和航母八杆子打不着的企业也被算在了“航母供应链企业”之中。

以纽波特纽斯船厂所在的弗吉尼亚州为例,该州的航母供应链企业数量全美最高,共有362家,品类五花八门。这里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Newton Bus Service公司,位于纽波特纽斯船厂北边的格罗斯特县,我查了一下这家公司的资料,发现其主要的业务竟然是大巴车租赁服务,估计是用来接送工人上下班的。

还有一家名为Shipyard staffing的公司,位于纽波特纽斯船厂南边的诺福克,从这家企业的名字和他们的招聘启事来看,应该是负责招聘造船工人的。

还有一家叫Bei-Bloch的窗帘商店和一个名叫Bay Rivers Industrial的工厂也被算进了航母供应链,前者主要业务是给酒店提供电动窗帘,后者的主要业务则是五金加工。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Bay Rivers Industrial这家公司,公司简介里说他们“专注于政府、军事和商业合同,在造船、航空航天和军事行业密切合作”,但我看了看他们的产品,发现其实就是一些金属货架,1688上几百块钱还包邮的那种。

除此之外,根据《弗吉尼亚州航母供应链报告》,2022年参与美国航母建造和维修的企业里,包括但不限于:给屋顶铺防水隔热层的、批发锅碗瓢盆的、做客服电话录音的、搞编程培训的、给窗户贴膜的……

不知道你们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反正感觉很复杂:

这些小工厂、小商店、小作坊,人数不过几十一百,但居然个个都能满足航母产品的要求,人都说日本有“工匠精神”,我看美国人的“Worker spirit”也不差。

你以为对面是一整个航母编队?实际上,你面对的是航母背后无数普普通通的工厂、小商店、小作坊——他们平时看上去都是一副人畜无害老实人的样子,然而一旦航母配件的订单寄到他们家门口,这些普通的工厂、作坊、商店就会立刻开动起来。

最后,在纽波特纽斯的船坞里,这些老实本分的小企业的劳动成果便凝结成了强大的杀人兵器。

003背后的情况,一定也差不多。

举例来说,航母阻拦索是航母必须的一种装备,它需要有超高的强度与韧性来拉住全速降落的舰载机——保定巨力集团和邢台钢铁在参与军队招标时候才发现:原来,航母阻拦索的技术指标竟然和自家先前的一款弹力钢索相差无几。于是仅用了4个多月便在原来基础上搞出了符合军队需要的阻拦索。

我们的航空母舰背后,绝对不仅仅只是军工部门。实际上,在建造“山东舰”的时候,这种格局就已经非常清晰了——山东舰的配套单位总计532家,其中非军工的社会配套单位412家,包括了国企、民企、科研院所甚至学校。

所以,谁制造了航母。

回答是:制造航母的人,就是你和我。

工人、文员、学生……

我们都有可能参与了航母的建设。

相比起宏观的产业链,从供应链视角,我们更能感受到建造一艘航母的困难——一条航母上有数以亿计个零件,从普通的床单被褥和餐具到充满高科技的电子仪器,每一个零件的背后都要有一个靠谱的供应商。有时候,我们甚至需要把链条拉得更长,因为航母供应商本身也有自己的供应商。

印度的维克兰特光下水就下了三次,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修了好几年还没成功,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印度和俄罗斯两个国家,一个是人口虽多但没能工业化,一个是天生人口就不多——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他们的工业产能不足,总是缺少各种各样的零件和材料,导致他们没能力快速补充建造航母所需要的东西。

中国军队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只要向社会上招标,就会有中国企业闻声而来。而当俄罗斯和印度军队有需要,他们又要向谁要东西呢?

因此,航母的对比,本质上其实是航母供应链的对比,更本质一点,其实是国与国之间工业生产力的对比。因此,我对中国航母充满信心——“世界工厂”,绝非浪得虚名。

6

航母供应链所面临的挑战

对美国航母供应链来说,这几年其实挺困难的。

太平洋西岸坐在办公室电脑前查资料的我都感受到了这种“困难”——在我查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名列《2022年航母供应链》的企业已经“永久停业”了。

我以为这只是偶然现象,但其实这种趋势早就已经成燎原之势了。

“美国航母工业基地联盟”的官网上常年挂着一篇由华盛顿的“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出版的报告,这份报告里描述的景象,几乎就是美国航母供应链的噩梦。这里简单给大家分享一下:

其一,造船厂供应商的数量锐减

自从2000年以来,已经有20500家船舶相关的供应链企业关闭或解散。更要命的是,越来越多的供应商成了航母上某种零件、材料、设备的唯一来源。

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为了保持航母供应链的存续,就需要不断造航母来养着这些供应商。一旦航母订单没了,这些企业可能就甩手不干甚至退出航母供应链。但问题是,美国再怎么有钱,也不可能永不停歇地造航母吧?

在商业世界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苹果供应链里就出现过无数这样的“惨剧”——欧菲光,我国知名的触控屏幕和摄像头组件生产商,自从被踢出苹果供应链之后,其市值便一落千丈,营收也大打折扣。

在我看来,航母供应链最大的风险就在于它必须靠建造航母来维持,而一个国家又不可能不停歇地造航母——一个国家想保护好自己的航母供应链,就要想办法让这些供应链企业不靠航母项目也可以过得很好。

其二,可用劳动力锐减

美国航母供应链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工业人口”危机——航母这类的武器装备毕竟不是一般的产品,各国对于军事工业工人的要求都很高。今天,由于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毒品泛滥、犯罪横行、肥胖疾病等问题,能满足航母供应链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只有不到一半的劳动力能从事航母供应链工作。

幸运的是,对我们来说,这些问题暂时还不需要考虑。

不管中国造不造航母,江南造船厂和大连造船厂都是世界顶级造船厂,振华港机都是全球一流的港口机械生产商,鞍钢都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冶金能力……至于那些没有被曝光的社会配套单位,不谈他们在国际上的名次,我们只需要知道:他们并不指望着航母过日子。

这才是中国航母供应链最牛逼的地方:就算退一万步我们不造航母,我们的企业依旧可以在民间市场上活得很好——中国的实际工业能力,远远超过了建造航母的需要。

7

尾声:为国铸剑

2017年,中国第二艘航空母舰“山东号”下水,长期从事装备研究的海军少将张召忠在节目中谈起了当年的一段辛酸往事: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张召忠奉刘华清将军的指示,准备了许多材料,去某地宣讲航空母舰。当张召忠拿出演讲稿的时候,却被人泼了一头冷水:你们海军以后不要再讲航空母舰了,怎么出来就讲航空母舰?要航母干什么啊?哪有钱造航空母舰?

当张召忠回来向刘华清将军汇报的时候,刘华清将军瞪着他,但最后却也只能淡淡地说一句:“人家不让讲,那就别讲吧。”

在节目现场,张召忠将军涕泪横流:“我们忍耐了十几年!没有钱,我们的国家一年就只有五六十亿的军费,到2000年最高也才100亿美元。好不容易弄一点钱,谁都烦。就那么一点军费,一个蛋糕让你海军一弄就全没了,所以海军在那段时间连一艘护卫舰都弄不成。”

实际上,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按照今天的人民币价值来计算,1990年时,中国全国的工业产值仅有7744亿元——而2021年,仅上海市的工业增加值就已突破了万亿人民币大关。因此,在那个年代谈航母,就像是在今天要求上海一个城市单独造航母,谈何容易?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工业,那么她就不配拥有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真正能决定一个国家航母水平的变量,是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

我们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80年前的二战时期和50年前的冷战时期,军用技术遥遥领先于民用,微波炉、网络、手机......这些都是“军转民”的成果。但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之后,民用品的技术水准实际上已经遥遥领先于军用品——F22战斗机的机载芯片,其性能大概率比不过你的手机芯片。

睁开双眼展望全球吧,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军事工业的逻辑已经悄然转变——SpaceX的火箭以传统航天十分之一的成本完成了传统航天的任务,跑通了商业航天的模式——困扰军工企业数十年的成本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为什么?

因为如今已经不再是“军转民”而是“民参军”!

在过去,如果我需要一款军用芯片,我需要支付几千万元的成本来支持前期研发和后期生产,而军队可能只需要几千套,平均下来一个芯片的价格可能高达万元。考虑到入选军品残酷的淘汰率,这个成本会更高。

而民用品的逻辑则完全不同,或许我仍然需要付出几千万的成本,但市场可能需要几千万乃至上亿个这样的芯片——我的成本可以被稀释到几十块钱甚至几块钱的水平。

同一条生产线,平时做民间业务赚钱,战时则做军事订单报国,不会增加难以承担的成本——这就是“民参军”带来的超级优势!

民用工业的优势就在于标准化下的大规模生产以及规模效应带来的超低成本。SpaceX的火箭用工业级零部件替代了原先军工级部件,再加上成熟的回收技术,使得原先动辄数亿美金的火箭发射成本下降了一个数量级。

再举个例子来说,局长一位朋友的创业项目就是机载发射的精确制导森林灭火弹,简单来说,同样的技术路径,同样的分系统——把原来的炸药换成灭火剂就是灭火弹,把灭火剂换成炸药就是制导炸弹,其他地方则基本上没有本质差异——相同的技战术指标,远低于传统军品的成本。

有朝一日,当这种灭火弹的产量提高,成本被摊薄,也就意味着我们实际上具有了以极低廉的价格生产精确制导炸弹的能力。

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两者只是功能不同,底层原理都是一样的,掰开一看都是差不多的元件,底层也都是一样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卫星定位系统在军则用于精确制导,在民则用于打车定位;大数据和AI在军则用于目标识别,在民则用于“拍照买同款”。

一个国家能在社会生活里提供越多的产品和服务,一个国家就能在国防工业里提供越多的先进兵器。

“亿兆人民亿兆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当那天真的来临,当国家的订单送到了广东、江苏、山东那一间间工厂门口的时候,这些平时生产空调电视、服装鞋帽、农用机械的工厂必然也将摇身一变,用他们的双手,为国铸剑!

003下水!中国是如何凑齐600个专业和8000个配套厂家的?

原创 军武次位面 2022-06-17 云阿云智库•聚焦中国航母专题

1991年“巨兽”苏联轰然倒塌然后四分五裂,1993年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在乌克兰总理库奇马的陪同下来到黑海造船厂,讨论将“瓦良格”号航母继续建造完成并移交给俄罗斯的可行性。

这艘6万多吨的庞大军舰在当年苏联的出资建造下已经完成70%,俄方认为自己只需要支付剩下30%的费用,乌克兰则要求俄方支付全部造价,即100%的建造费用。

看着曾经同属一个国家的同志分离成两国后,却要因为钱争的不可开交,旁边的黑海造船厂厂长马卡洛夫忍不住插嘴说:“‘瓦良格’号已经不可能再完工了……”

所有人一愣问道:“为什么?”

马卡洛夫回答道:“如果想要瓦良格号航母建造完成,我需要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工业军事委员会,以及9个国防工业部门,600多个相关专业和8000多家配套厂家,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可是这个国家已经不存在了......”

上面这是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建造航母很难吗?建造一艘巨型航母到底需要什么呢?

1

庞大的航母生产体系

苏联解体至今30年的时间,俄乌两国的工业能力已经退化到惊人的地步。

刚分家时,乌克兰拥有多达3594家军工企业,能够生产大型运输机、大型火箭、大型军舰以及各类装甲车辆等装备,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研制顶尖战略导弹的南方设计局。乌克兰还拥有苏联唯一能够建造航母的黑海造船厂。

但如今,唯一的一架安225已经毁于战火,核武器已经自行销毁,黑海造船厂更是已经破产不复存在,别说造大船,整个乌克兰海军退化到只能建造50吨的小型炮艇,100吨以上的巡逻艇居然需要美国捐赠的退役二手船!

再说俄罗斯,大毛可以说继承了苏联70%遗产,家底看似很大,但是别说造航母和两栖攻击舰,连仅有的一艘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维护保养都完不成了。

库兹涅佐夫号从2017年开始进厂维修,说好的3年内完成,结果连个放航母的干船坞都没有,2018年装载航母的浮船坞发生意外沉没,库舰被砸伤;2019年库舰又突发火灾烧死工人;总之三年之后又三年,到现在库舰还不知道何时能出厂。

仅仅是维修都搞不好,难道是因为他们缺少所谓“9个工业部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吗?

其实他们缺少的是一套“航母工业建造体系”,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他们都是依靠一套完整的航母工业体系来完成的。

美国拥有最成熟的航母工业建造体系,比如他们有一个组织叫“航母工业基地联盟”(ACIBC),这里面含括了参与建造航母的45个州的2000多家企业、12万名员工。

作为一个军工复合体国家,美国的企业从来不吝啬于隐瞒自己与军队的关系,而是大张旗鼓的在官网上宣传:我是为美国航母提供配件、具有军工品质的伟大公司。

这些公司涉及各行各业,五花八门,大到核反应堆、钢铁能源,小到马桶螺插座、仪表盘。只要美国需要建造航母,可以立刻将预算分发下去,2000家公司开始生产配件,最后在船厂组装完成,一艘10万吨的福特级航母,只需要8年即可下水。

另外还有一小部分配件,可以从北约国家中互相进口。

那么苏联呢?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施行的是另一套计划经济体系,国家大部分资源由政府拥有,并且由政府统一指令来分配。

比如说苏联党中央认为国家需要一艘航母,那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开始制定建造计划,比如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加入建造航母任务,同时苏联国防工业委员会负责协调全国9个国防工业部门,指派相应的生产研发任务,各工业部将任务细分到下属的几百个研究所和数千家工厂,开始逐个攻破航母技术和配件。

如果某些原料搞不定,那么苏联还有经互会,可以与会员国互相贸易进口。

这套生产体系的优点在于,国家可以几乎不计成本的强行突破遇到的技术困难,完整的苏联就像是一台完整的机器,严丝合缝的运行,15个加盟国、所有工业部、几千家配套厂家都是这台机器的其中一个零件,大家共同努力建造出一艘巨型航母。

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成15个国家,委员会不存在了,生产企业也被分散到15个国家,虽然俄罗斯继承了苏联70%的家底,但这台完整的机器,少了任何一个零件都无法正常运行,这套航母生产体系也就此断裂。

在苏联解体后短短几十年里,俄罗斯和乌克兰可以说进行了“去工业化”,如今你在民用市场上看不到任何俄乌两国生产的工业产品,例如手机、汽车、家用电器等等。现在的俄罗斯就是个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

在长达几十年的沉寂中,一个个知名工厂企业因为没有收入破产倒闭,拥有航母建造技术的技术人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流失。而下一代接班人?30年没有造过航母,哪来的什么技术传承、哪来的下一代,早断代了。

2022年的俄罗斯,已经彻底失去航母的建造能力和生产技术(其实造护卫舰都挺费劲)。这不仅仅是没钱的问题,俄罗斯现在是钱、工业、技术全部没有。

俄罗斯若是想重新造航母,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钱都没有怎么开始?起码GDP先超过中国广东省好吧?

当年曾网传“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伟大的俄罗斯”,前几天普京又重新说“再给我十年”,可惜对于从零开始造航母来说,二十年都太少了。

2

隐忍的四十年

“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邓小平(四化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1985年6月13日,一艘破旧的航母在拖船的牵引下,晃晃悠悠的驶入中国广州黄埔造船厂,这是中国以拆解卖废铁的理由从澳大利亚购买的退役航母“墨尔本号”。

码头上,一支几十人组成的专家考察团正冒着炎热翘首以盼,在运往中国前,澳大利亚已经基本拆毁了航母上的电子系统、武器系统、动力系统,还将尾舵焊死。但“墨尔本”号是中国获得的第一艘航母,虽然仅仅是一艘2万吨的船壳,却比当时中山市所有的楼房都高。

因为之后会有美国军官来现场核查拆解进度,考察时间紧迫,在短短的几天里,从未亲眼见过航母的考察团拿着手电筒一个舱室一个舱室的仔细看了个遍,逐步认识了一艘现代航母的主体结构和各种主要设施。

当时考察团里有一位年轻的海军军官叫张召忠,他在将来会登上全世界40多种不同类型的军舰,但这回是他第一次登上万吨以上的军舰,他在飞行控制室里发现了遗留的几本珍贵的英文书和一些作战标绘图并带了回去。

更让所有人惊喜的是,甲板上的弹射器和拦阻索都还在。这些让中国人了解了航母的形态和概念,起到重要的技术启蒙作用。可惜墨尔本号是二战时期建造的过时航母,没有修复利用价值,在轧钢机下变成了一块块钢板。

1986年中国海军副司令员李景访问法国,在法国福熙号航母上观看了一天的演习,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第一次见识到现代航母作战方式,他回来后告诉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四万多吨,能载40多架飞机,咱们要搞就搞这个水平的!”

与此同时,法国表示愿意将另一艘同款航母“克莱蒙梭”号免费送给中国,只不过该舰的现代化改装和舰载机都要从法国购买。这个套路是不是很耳熟?

很可惜,当时的中国根本掏不出这笔钱。

在当时,并不强大的中国海军奉行“近岸防御”政策,在讨论“第七个五年计划时”,中国高层根据国家各方面实力考虑,提出“海军的核潜艇不要造新的,航空母舰等到21世纪再说”的意见。也就是“军队要忍耐”时期。

刘华清在1980年访美期间参观过美国小鹰号航母和突击者号航母,这两艘海上巨无霸的恢弘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深深震撼了这位经历长征、抗日、解放战争的老将军。

刘华清认为航母才是海军的未来,是必须要搞的,现在搞不起,也要为将来搞提前做好准备。

在他的不断坚持下,终于获得批准。在海军装备部与航空、船舶等部门研究后设想出长达18年的布局:中国航母发展从“七五计划”开始论证、“八五计划”进行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演,2000年前后视情况建造下水。

1987年,为了先期培养航空母舰舰队的指挥人才,飞行员舰长班成立,10名学员从优秀飞行员中选拔,培养具有高素质复合型舰长。当时的学员都在24-30岁之间,到2005年时他们正值40多岁,无论是年龄还是经验都正是时候,军衔和职务也都符合航母舰长的要求。

从零开始自己摸索着造一样东西是极为困难的,最好的方式是有参考物,一步一步的学习、仿制,最后变成自研。

随后,中国又相继买下“明克斯”号和“基辅”号航母,这两艘不属于正规航母,因此参考和改造意义不大,中国在发展史上从来都是宁缺毋滥。

被中国海军真正看上眼的,是马卡洛夫同志口中那艘“只有伟大国家才能完成她”的瓦良格号。

其实在苏联刚解体时瓦良格号就已经被我们盯上了,我国军方曾多次派人前往黑海造船厂考察这艘未完工的航母,只不过面对高昂价格,一直不舍得出手。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军炸弹击中,三名中国记者遇难,处于巨大悲痛与屈辱中的中国终于下定决心:要尽快强大自己的国防力量!当即决定支持购买瓦良格号。

经过长达数年的谈判、拍卖、托运,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在2002年3月3日“瓦良格”号抵达中国大连港。跟随她过来的,还有30多万张、总重达20吨的设计图纸。

经检查,这艘航母的舰体和舰岛主体结构已经建造完成,一些贵重零件被拆除,武器、雷达系统和航空设施未安装,舰体表面除了一些锈迹,其他都基本完好。

中国先是将瓦良格号上的一些设施拆除,例如舰首的12发反舰导弹垂直发射井。并在武汉“中国舰船设计研究中心”建造了一个瓦良格号定比例水泥航母,用于测试舰岛、雷达和通讯系统的兼容性。同时还有至少两座航母舰载机训练中心,用以在地面进行滑跃起降训练。

修复改造这艘巨大航母的任务就这样一步步开始了。

当2012年“瓦良格”号变成“辽宁”号时,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航母建造能力,一条完整的配套工业链以及一支极为重要的技术团队。在这个团队里,也有一位年轻的辽宁舰电磁兼容项目总负责人,这位“80后”设计师叫王硕威。他在几年后的003航母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步就是验证自己的能力,2013年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开始在大连造船厂建造,2017年下水,2019年服役,历时不到7年,这是在“辽宁舰”的基础上复刻改进出的一艘6万吨级航母。“山东舰”证明了中国已经完全具备自主建造航母的能力。

下一步,便是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自主建造出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国产航母!

3

世界工厂的厚积薄发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没有之一。

所谓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指不依靠国外的供应,可以完成独立维持,独立生产,独立进行工业升级的整套体系。

其中重工业主要为: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制造,能源生产,化学工业,材料制造等。轻工业主要为:食品工业,皮革制造,饮料生产,烟草加工,纺织,日用品生产,化学用品,药品生产,医疗器械制造等。

很多人可能对工业体系没有概念,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平时的矿泉水瓶,全世界90%国家无法完全自主生产出来。

一个国家想独立生产塑料瓶需要什么?是一套塑料工业生产体系。

简单说,瓶子的关键是“塑料”,塑料来源于石油,那么你需要有油田,然后需要有油井挖出来,然后需要有炼油厂,运输的话需要有油罐车、管道、公路、铁路,然后需要多种塑料添加剂,合成塑料后,又需要塑形机把塑料做成瓶子形状。

完全自主生产的话,你需要另外派人去研发油井,油井主体是钢制的,你得有炼铁厂,这又是一套钢铁工业体系。运输的油罐车也需要研发,这又是一套汽车工业体系。这一些系列生产需要火电,又是一套能源供应体系......等等等。这对于全世界90%的国家来说是不能能完成的。

好在当今世界互相贸易频繁,很多材料和设备可以进口,不需要所有环节自己研发生产。但世界是多变的,万一哪天把你制裁了,连个塑料瓶子都造不出来,整个国家直接完蛋。

今天的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要感谢帝国主义长期对中国的封锁垄断,虽然个别领域无法做到世界尖端,起码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完成了自给自足。

全世界的东西都能造,所以叫“世界工厂”。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传记作者彼得·克拉斯曾说“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和之后的日本,每一个世界顶尖强国都曾是世界工厂。

从1953年10月27日下午两点,中国鞍钢炼出第一根无缝钢管开始,经过近70年坚持不懈的发展和积累。2019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已占全球的29%。连续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占据全球第一。

沧桑几十载,辉煌看今朝。现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

正是有这些工业门类作为基础,中国在航母相关技术上迅速不断突破。

需要强度450M帕以上的特种钢?中国鞍钢集团加班加点,用三年的时间自行研发出920钢和980钢,屈服强度超过785M帕,性能不输美国。

航母甲板钢需要巨型轧机?巧了,中国有个外号叫“世界轧机之王”,拥有世界最宽的轧机,能够轧出5.5米宽,长达40米的钢板。

需要巨型龙门吊?振华重工了解一下,能造世界最大龙门吊,英国造航母用的就是振华龙门吊,美国人用了都说好。

没有舰载机阻拦索?中国巨力索具公司在原有基础上仅用4个月便生产出合格的舰载机阻拦索,让中国成为继美俄英后第四个能自研阻拦索的国家。

上蒸汽弹射还是电磁弹射?马伟明院士告诉你:“领先就领先美国!”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舰船综合电力和电磁发射两大颠覆性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海军司令员亲自为他撑伞挡雨。

放到造船方面。

造船业号称有三颗明珠,一颗是豪华游轮,上海正在建造一艘13万吨的,可能明年就会下水;一颗是LNG液化天然气船,中国已经造了很多艘并出口到日本、卡塔尔等国;还有一颗就是航母。

这三颗明珠,我们中国全部都能建造,今天,中国完全自主设计,自主配套第一艘航母下水问世,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已经具备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能力。

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研制生产时,有来自军民共532家配套单位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科研院所甚至高等院校,其中非军工单位占77.4%。

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一支航母研发设计成熟的队伍,平均年龄在36岁,将来想要设计004、005等任何一种航母,我们都有这个潜力和实力。

我们现在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拥有中国,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工业军事委员会,以及9个国防工业部门,600多个相关专业和8000多家配套厂家,总之,我们拥有一个伟大的国家!

为何对“福建舰”动力秘而不宣?或有惊喜?

戍天九思2022-06-18云阿云智库•聚焦中国航母专题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仪式6月17日上午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  

“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该舰下水后,将按计划开展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

所有官方公开报道,都只字不提“福建舰”动力问题。难道是疏忽了?这不太可能!笔者认为,显然是有意为之——秘而不宣,或隐藏着让军迷惊喜的“核动力”惊天秘密。为什么?

1.三个重量级报道说明中国已具备建造核动力航母能力

从公开报道信息看,中国发展核动力航母是否具备成熟的基础,有三个重要级的报道。

最早可追溯到2017年11月,中船重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航母工程总指挥胡问鸣的表述。胡问鸣在深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工程现场指挥部党委做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时表示,“现在我们已经能够自主地设计和建造任何型号的国产航母。”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中国不仅仅是能建造柴油机、燃气机也包括核动力航母,也能建造滑跃起飞,弹射起飞技术的航母,基本的核心技术都已经掌握。”

现在,回过头来看,2017年可能正是核动力“福建舰”筹建开始之时。

★2018年2月27日,中船重工在官网公开“新时代中船重工高质量发展战略纲要发布”。在文章的第二点阐述“海洋装备发展”时提及,“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以构建中国特色海上现代作战体系为牵引,加快实现核动力航母、新型核潜艇、安静型潜艇、水下无人智能对抗体系、水下立体攻防体系和海战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等攻关突破,增强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为海军2025年实现走向深蓝远海的战略转型提供高质量武器装备。”

这是中国从事国防工业的国有企业首次明确表示要发展核动力航母。比照当年首艘国产航母发布的时间节点可以发现,此刻核动力航母建造工作不仅仅是启动,甚至应该是已经取得初步进展。

国产航母在大连造船厂开建的官方渠道最早始于2014年辽宁省两会期间,辽宁省相关领导参加分组讨论时透露。将近两年之后,2015年12月末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国防部正式对外发布中国“正在大连建首艘国产航母”。2017年4月26日国产航母下水。“中国速度”是举国之力创造的奇迹,也有只做不说的习惯。说明核动力航母被官方证实的日子并不会太遥远。

★2021年7月13日,由中国独立研发的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在海南昌江核电基地正式开工。“玲珑一号”核反应堆是全球最小型的紧凑型核反应堆,高14米,宽10米,甚至比常规动力航母的发动机还要小很多,在占地面积最小化、动力最大化的两者平衡做到了很高水平,它的双台动力可达28万马力,推动10万吨级的航母是绰绰有余的,而美国正在服役的尼米兹级航母使用的动力为26万马力。

核反应堆的燃料浓缩铀,根据浓度的不同比例分为民用和军用,浓度超过20%的核反应堆可以用作军事使用,玲珑一号的核燃料浓度目前使用的是3%的浓缩铀。

考虑到核反应堆技术是军民两用技术,而且军用往往先于民用。笔者认为,军用的“玲珑一号”技术成熟得应该还早一些,浓度应该是超过20%的核燃料。

综上所述,中国完全有能力建造核动力舰母。

2.中国不可能发展太多型号的航母

航母服役年限一般有50年左右时间,使用维护成本昂贵,而且一种型号的航母就需要一个配套的建造和维护基地。因此,航母型号越多,平均维护成本就越高,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型号、降低成本,一个国家一般只能有高配和低配两种型号的航母。

目前,美国也只有尼米兹级和福特级两种型号航母,均由纽波特纽斯造船及船坞公司建造。因而,美国航母建造的速度还是会受一些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也不可能搞太多型号的航母。否则,会被多种型号的航母所拖累。中国可能也只有常规动力滑跃起飞航母和核动力电磁弹射航母两种型号,前者由大连造船厂建造,后者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不太可能有第三种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航母。

“福建舰”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会不会是核动力?

目前,国外核动力航母只有美国和法国拥有。

法国唯一的航母“戴高乐号”,满载排水量4.25万吨,用2台核潜艇上用的核反应堆作动力,但动力明显不足。

美国拥有的11艘航母都是核动力的。满载排水量最小的只有8.1万吨,是常驻日本横须贺的“华盛顿号”航母;满载排水量最大的达11.2万吨,是“福特号”电磁弹射航母。

由此可见,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作为核动力航母也是绰绰有余的。

一般来说,新型航母新技术总量不要超过40%。中国航母发展起步晚、经验少,第一代核动力航母满载排水量小一点,也是比较现实的考量,毕竟此前的辽宁舰、山东舰满载排水量都是6.5吨级。

中国的驱逐舰发展,从052D到055大驱,满载排水量也是从7000吨级到1.25万吨级,没有求大求全,一步跨越超过美国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1.45万吨级。

特别是考虑到“玲龙一号”是全球最小型的紧凑型核反应堆,加之中国又有最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和全电力推进技术,这样可以让“福建舰”更加紧凑而且实用。另据美国媒体今年1月报道,中国 003型航母长度约320米,飞行甲板宽度约80米,仅次于美国福特和尼米兹级航母332米。

当然,最后的谜底只能等到“福建舰”海试,才能正式揭晓!到时候,我们就看它会不会像辽宁舰航行时那样烧燃油冒黑烟?我们翘首以待!

向巅峰进军!今天,中国大步迈入新时代

原创 戎评说策 戎评 2022-06-18云阿云智库•聚焦中国航母专题

导读:回望过去十年中国海军发展历程,可谓是沧桑巨变,2012年前,中国还没有一艘航母,2022年就有了3艘。辽宁舰解决了中国航母从无到有的问题,山东舰解决了中国航母常态化备战的问题,而福建舰将开始解决中国航母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问题。或许在多年以后的史书中,这一天,2022年6月17日,将成为中国海军赶超美国的里程碑时刻!

003号下水,中国迈入超级航母时代,不止是战略上的大事,同样也是技术上的大事:尽管与美国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说中国航母的工业生产水平基本处于世界第一梯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能制造重型航母的国家,更在于并不逊色美国的关键技术加持。

同辽宁舰和山东舰相比,003给人最直观的变化自然是排水量更大了,甲板面积更宽了,滑跃式甲板变成平直型甲板了。航空作战部门无疑是这三点变化的直接受益者,毕竟能有更多的战机停留在甲板上。

从图上能明显看出,平直型甲板的舰艏可以为舰载机提供大量的停机位,最多时能达到一个战斗机中队的数量,即12~16架。滑跃式甲板就不行,14°的上翘甲板唯一的作用是给舰载机提供上升的动力,而无法用作停机位,这相当于闲置了近五分之一的甲板空间,载机数量被大大减少。

甲板上搭载的载机数量越多是有实战意义的,这涉及到决定空战胜负的另一个因素:出勤率!

同一单位时间内,出勤率越高,放飞的战斗机越多,形成的空中压制力量也就越强。在陆地上,战机的出勤率取决于机库;在海洋平台上,战机的出勤率偏重于甲板上的停机数量。

因为陆地上机库与跑道属于横向空间,战机从机库里出来后,就能快速转入起飞跑道。

而航母上的载机数量不够的话,就必须牵引机库里的战机,但航母的机库与跑道属于纵向空间,机库里的战机到飞行甲板需要通过升降机运送然后再牵引至待飞或起飞位置。整个流程操作十分复杂,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要是把起飞载机的重点全放在机库身上,舰队的航空作战力无疑会大打折扣。所以,在航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用于战备飞机多是在甲板上,除非起飞数量不够又或是得组织第二波进攻,才会动用机库里的战机。

另一方面,载机备战工作通常也是甲板上完成的,原因并不复杂:机库是密闭空间,而舰载机加注航空燃油和挂载各类导弹又是危险工作,一旦有危险事故发生,损管工作会很难做,搞不好还会影响航母的整体性能!

战时这种情况就更危险了,在2019年上映的决战中途岛电影中,日本战机原本挂载的是对地轰炸弹药,美军突然来袭后,日军指挥官仓惶下令让战机在机库里更换空战武器,结果集中在机库各种弹药被美军的一枚炸弹引起殉爆,航母瞬间就凉凉了,这些都是血泪的教训啊。

最令人侧目的黑科技当然是电磁弹射器了,它对舰队航空作战能力的提升是滑跃式航母羡慕不来的。

除了甲板上停机位大幅少于平直型航母外,滑跃式航母还存在着两个弱点。

首先是舰载机满不满油的问题

重型舰载机无法满载起飞一直是困扰滑跃式航母的大难题,陆基歼15的作战半径有1500km,上舰后就剩下700km,采用弹射起飞的大黄蜂在满载的情况下比歼15多出100km,阵风的作战半径最长,大概有1200km左右。

舰载机是航母战斗群的核心进攻平台,它的作战半径缩短,影响的是整个舰队的打击距离和安全距离。

事实上,滑跃式航母的舰载机是能够接近满载起飞的,但需要在出勤率和打击距离之间做取舍!

舰艏下方左右分别是1号起飞点和2号起飞点,长105米,3号起飞点与2号起飞点用的是一条跑道,在2起飞点左后方90米处,起飞距离全长195米,三个起飞点均使用舰艏的滑跃甲板起飞。

在1号起飞点和2号起飞点待飞的好处是出勤率高,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放飞两架载机,还不影响回收任务,坏处是起飞距离仅105米,必须要减少载油量和载弹量,这样航空打击距离就缩短了。

在3号起飞点起飞的好处是多获得90米的起飞距离,能接近满载起飞,但坏处是出勤率要被史诗级削弱。

2号点和3号点是在同一条起飞线上,3号点执飞,2号点肯定没法用了,而且滑跃式航母右侧甲板是上翘的,舰载机着陆时只能依靠左侧的平直甲板,3号点又刚好在左侧甲板的后方,这也就意味着3号点在执飞时,航母还不能进行载机回收作业。

这种缺陷对上其他中小型航母或者两栖攻击舰没多大问题,但对上弹射起飞的美军航母,多少有些吃力。

左右两侧甲板均能起飞,共有四个起飞点和四条起飞线,短时间内能起飞四架舰载机,而辽宁舰不论是2号点执飞抑或是3号点执飞,放飞两架载机已经是极限了。

综合对比来看,辽宁舰放飞24架歼15战机大概在30分钟左右,而福特级航母四个起飞点同时工作的情况下,理论上在35分钟能达到50架,几乎是我们的两倍!

其次是无法起飞大型固定舰载机

滑跃式起飞航母受起飞重量的限制是无法起飞大型固定翼舰载机的,而现代空战又十分依赖预警机的指挥和视野。为弥补这一缺陷,早期滑跃式航母使用者决定用不依赖跑道起飞的大型直升机做预警机。

但这解决的只是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无法解决强化舰载机系统性作战的问题!

预警直升机即便内部的电子设备再先进,在速度、航程、最高升限上也不是能和固定翼预警机能比的。比较出名的卡31预警直升机,最大速度250km/h,巡航速度205km/h,远低于舰载机300km~800km的平均巡航速度;最大航程600km,比苏33作战半径少168km;最高升限5000km,而舰载机空战范围从300米到10000米都有可能。

很显然,预警直升机很难跟上战机的高强度空战!

固定翼舰载预警机就没有这些问题,美军的鹰眼E2C最大速度648km/h,巡航速度478km/h,基本能跟上战机节奏;航程2700km,最大滞空时间4~6小时,最高升限9390米。

预警机的巡逻路线一般是呈椭圆形的闭合状,速度越快,巡逻时间越短,敌情刷新频率越高;航程越大,单架次内可以覆盖的面积更大;而飞得越高,能监测到的立体空域范围越广!

起飞重量也会影响作战效能,中国的直18的最大起飞重量是13.8吨,俄罗斯的卡31是12.2吨,英国的鸦巢是15.8吨,美国的E2C是26吨,能容纳更多且功率更大的电子设备,由此所赋予的综合作战能力,自然是预警直升机不可同日而语的。

公开资料显示,E2C对大型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550km,对巡航导弹的探测距离为270km,能在跟踪两千个目标的同时指挥40个批次的拦截任务,而卡31对应的数值分别是250k、110km和200。

反潜直升机和固定翼反潜巡逻机的差距亦是如此!

换言之,滑跃式航母不止是在出勤率上比不过平直型航母,在系统化空战和其他辅助性检测方面也比不过。而现在,这一切短板正随着003号的下水,即将迎刃而解。

当然,电磁弹射本身给国外的震撼也很强,中国的军备发展路线向来是小步快跑小步稳跑,少有弯道超车的例子。辽宁舰服役后,人们猜测首艘国产航母是八万吨平直型航母,但山东舰几乎是跟辽宁舰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山东舰服役后,人们又猜测003是八万吨以上平直型核动力航母,前两个猜对了,动力却是常规动力。

按照以上思路,弹射器应该是先走传统的蒸汽弹射,再上电磁弹射,但现实是干脆一步到位。这既是我们对新技术运用高度自信的体现,从侧面也反映出对追平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

电磁弹射赋予给航母的综合作战性能,要比传统蒸汽弹射强太多了。

比如在构造上:蒸汽弹射的工作原理是把高温蒸汽能量转化成拉动飞机起飞的能量,在该过程中,需要制造储存和输送高压高温蒸汽,整个系统包含上万条管路阀门及各类零部件,并且由于水蒸气的特殊性,用于弹射的蒸汽气缸必须要整体安装,这带来了三个问题。

一是体积庞大,以美国海军列装的C-13-2型蒸汽弹射器为例,体积有1000立方米,总重量超过500吨;而电磁弹射采用可单独拆卸安装的模块化设计,不同部位可分段装卸,零部件之间用电缆或传感器连接,总量不到230吨,体积仅425立方米,这节约出来的565立方米的空间,恰好能多放置2~3架重型固定翼舰载机或一架大型固定翼预警机或反潜巡逻机。

二是故障率高,干工程的朋友都知道,模块化设计的产品重大故障率要低于整体设计的产品,因为前者某个零部件坏了马上更换就成,不影响整体工作,而后者某个零部件坏了系统便要以系统停摆的代价去检修。

蒸汽弹射的动力源是淡水,但航母是在海洋上作战的平台,自身不可能携带大量的淡水,所以就需要从海里面抽水再淡化,而海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时间一长易腐蚀管道造成损坏。

根据美国海军损管部门的数据,采用蒸汽弹射的尼米兹级航母两次重大故障间的平均周期越405周,采用电磁弹射的福特级则是1300周。而不论是检修的难易程度抑或是重大故障周期律,最后影响的其实是航空作战部门的战斗力,也就是航母舰队的核心战斗力!

三是维护人员占比多和成本高昂,尼米兹级航母的弹射器部门人数差不多有五百多人,接近舰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福特级航母是300人。维护人员多和重大故障率高,意味着高昂的维护成本。

早年间,华盛顿号航母的维护费用约为28亿美元,其中,弹射系统的维护费用为11亿美元,占总费用40%。

2017年5月,特朗普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扬言称要把新建的福特级航母重新改回蒸汽弹射方式,理由是电磁弹射系统太贵了,故障率又高,再往里面砸钱纯属浪费。

后来美国海军部扔出一份财报,若以核动力航母五十年周期做计算,采用蒸汽弹射系统的维护费用将比电磁弹射高出40亿美元!这钱用于内部采购,可以装备一个联队大约60架F35。

再比如能量转换效率上:水蒸气有易挥发属性,再经过漫长的管道传输后会损失掉很大一部分能量,从核反应堆输出算起到作用到飞机上的能量,大概只剩下起始功率的6%,而电磁弹射系统是直线电机,传输时能量损耗小,最终实际使用率高达60%。

能量转化效率越高,对飞机产生的弹力越强,据计算,在平均加速度不变的情况下,电磁弹射的飞机载重率比蒸汽弹射至少多出8%。

一言以蔽之,电磁弹射是甚好极好绝好的装备,是航母弹射系统的未来!

如果非要说什么遗憾的话,那必定是003号航母没有上核动力,但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中国的动力核反应堆技术的确有积累,可是驱动航母上的核反应堆在技术难度上和运行环境上,比核潜艇苛杂得多,一个是万吨以下的小玩意,一个是八万多吨的庞然大物,还有航空系统,怎么可能通用?

当初法国为彰显自己艺高人胆大,硬着头皮把凯旋级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反应堆搬上去,结果满载排水量仅有4万吨的核潜艇,最大航速就27节,连常规航母都不如,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不过话又说回来,除了能为电磁弹射系统提供强大且稳定的动力源外,核动力航母的实战意义实际上并不算特别强。关键在于:核动力航母的招牌作用是无限续航能力,但舰上的士兵却无法做到无限备战,其他辅助性战舰也是常规动力的,都需要休整。你航母总不可能离开士兵和辅助性战舰的拱卫去跟别人单打独斗吧,因此,核动力固然重要,但没必要太苛求。

003号航母下水的年日,既是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55周年的日子,也是中国首艘航母服役的第十年。

回望过去十年中国海军发展历程,可谓是沧桑巨变,2012年前,中国还没有一艘航母,2022年就有了3艘。辽宁舰解决了中国航母从无到有的问题,山东舰解决了中国航母常态化备战的问题,而福建舰将开始解决中国航母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问题。

或许在多年以后的史书中,这一天,2022年6月17日,将成为中国海军赶超美国的里程碑时刻!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从辽宁舰到福建舰,三个名字,承载的是三段中国人不容忘却的历史!

1894年11月,中日甲午海战辽宁战场,清军惨败,随后日军发起丧心病狂的旅顺大屠杀;

1895年1月,中日甲午海战山东威海卫之战,清军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京畿门户打开;

1884年7月,中法福建马尾岛海战,福建水师惨败,阵亡521人!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壬寅年五月十九

国产航母福建舰入列

是日,樯橹连峰峦,云帆蔽海空。

此去三保太监奉天命南下西洋已六百一十六年;

去国姓爷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六十年;

去林文忠公领钦差命南下禁烟百有八十三年;

去邓公世昌以身殉舰百二十七年;

去海军自沉于江阴要塞八十有五年;

去银河号之辱二十有九年。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自此而后,当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沧海间。


2022-6-19点击数/观注度 7556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